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邸报科技发明

邸报科技发明

发布时间:2021-07-13 13:52:47

Ⅰ 报纸是谁发明

中国人发明了报纸 报纸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信息传媒之一。很多人养成了看报专的习惯,读报已属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了。 和纸的发明一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中国的邸报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种报纸,它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 西汉王朝实行郡县制,各郡在长安设立办事处,称为邸。邸传送的奏章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是萌芽中的报纸。唐朝时驻邸官员通称为邸吏,中国原始报纸的雏形就在邸吏向藩镇传抄消息的过程中应运而生了,邸吏是最早的新闻报道者。 现存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的一份中国唐朝时的邸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它产生于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距今已1100年了。这份邸报长97厘米,宽28.5厘米,由手工抄写在质地坚韧的白色宣纸上。这份报纸是通过传抄官方文书的形式来传播新闻消息。唐朝已有了传递官方文书的庞大交通网,报纸通过邮驿发送到全国各地,这和现在的报纸发行网很相似,传送速度也较快。

Ⅱ 中国除了四大发明还有哪些

1字数最多的字典是清朝的《康熙字典》

2.最早的报纸是西汉的《邸报》

3.最早的传回记答文学是西汉的《史记》

4.最早的优秀诗歌总集是春秋的《诗经》

5.记载时间最长的历史巨著是孔子的《春秋》
最早的立体地图是宋代沈括绘制的《使契丹图》

Ⅲ 报纸是怎样发明的

报纸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信息传媒之一。和纸的发明一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内的国家,中国容的邸报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种报纸,它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

西汉王朝实行郡县制,各郡在长安设立办事处,称为邸。邸传送的奏章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是报纸的萌芽。驻邸官员通称为邸吏,报纸的原始雏形就在邸吏向藩镇传抄消息的过程中应运而生了,邸吏可以说是最早的新闻报道者。

现存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的一份中国唐朝时的邸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这份报纸是通过传抄官方文书的形式来传播新闻消息的。唐朝已有了传递官方文书的庞大交通网,报纸通过邮驿发送到全国各地,这和现在的报纸发行网很相似。

Ⅳ 在世界上,谁先发明了报纸

报纸
报纸(newspaper)

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历史与发展

早在距今2000年前,中国就出现过类似于文书抄本。它是当时的官府用以抄发皇帝谕旨和臣僚奏议等文件及有关政治情况的刊物,称为 《邸报》。它具有报刊的某些特点。可认为是最早形式的 “政府公报”。原藏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进奏院状》,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一份手抄邸报,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使用印刷术印报大约出现在1450年的欧洲。报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经历的报纸出现在1493年,是罗马当时印制的第一份报纸。当时的报纸并非天天出版,只是在有新的消息时才临时刊印。

1609年,索恩在德国出版了《艾维苏事务报》,每周出版一次,这是世界上最早定期出版的报纸。不久,报纸便在欧洲流行起来。,消息报道的来源一般都依赖于联系广泛的商人。

日报首次发行于1650年,是德国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虽然只发行了3个月左右,但却是世界上第一份日报。

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通常散页印刷,不装订、没有封面的纸质出版物。有固定名称,面向公众,定期、连续发行。现在多数报纸每日出版一次或数次,也有每周出版几次或每周出版一次的。这种意义上的报纸只出现在现代社会,古代社会的“报纸”或不是纸质的,或不是印刷的,或非定期、连续发行,一定意义上也不是面向公众的。

现代报纸的直接起源是德国15世纪开始出现的印刷新闻纸(单张单条的新闻传单)。一般把1615年创刊的《法兰克福新闻》视为第一张“真正的”报纸,因为该报有固定名称、每周定期出版一次、每张纸上印有数条而不是单条新闻(但是该报是单面印刷)。“报纸”的英文一词(Newspaper)最早出现于1665年英国第一家报纸《牛津公报》上。1650年在德国莱比锡出现最早的日报《新到新闻》,但是日报成为报纸的主角,是在18世纪以后。日报的普及,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新闻业得以成熟,因为日报的连续出版,对信息的采集和发送、印刷技术、新闻人员的素质和管理人员的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初期的报纸和杂志是混同的,有新闻,也有各种杂文和文学作品,简单地装订成册。对于这个时期的报纸和杂志,通常笼统地称“报刊”,英国、法国、中国早期的“报刊”概念,便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英国和法国从18世纪起,报纸与杂志开始明显地分离,中国在本土出现现代“报刊”后约二十年,报纸和杂志的分野得到明确。

报纸可以作为商品,也可以作为政治斗争的宣传品。历史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报纸大多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官报时期、党报时期和商业报纸时期。在官报时期,报纸对于封建王权来说,主要是政治斗争的宣传品,但对于特许经营报纸的出版商来说,它是一种通过出售而获利的商品。党报时期,相当多的报纸从属于各个政党或派别,为各自的利益作宣传,但也存在较大的有明显政治倾向的商业性报纸。19世纪中叶,美国、英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多数报纸,每份报纸的价格便宜到只是本国货币的最小单位(美分、便士)。当报纸面向下层公众之时,它们开始最大限度地争取公众,以赢利为主要目的。于是,党报时期结束,进入了商业报纸时期。

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大发行量,报纸除了刊登新闻和强化新闻的平民化外,越来越多地增加了娱乐方面的内容。在与电子媒介的竞争中,报纸新闻的深度报道得到更大的重视。

大众化报纸逐渐在报纸总体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但是,以中上层公众为读者对象的所谓“高级报纸”也逐渐稳定下来,于是形成大众化报纸、“高级报纸”各自的生存空间。前者发行量巨大,获利较多,后者发行量有限,但在影响舆论和赢得声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情形较为明显的国家,例如英国、德国;而另一些国家,这种分野并不很清晰,例如美国、法国、日本。

报纸的职能

关于报纸的职能,从不同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看法,例如从政党机关报的角度,报纸的职能如毛泽东所说:“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关于报纸职能的概括,可以被各方面接受:主要的报道职能,随之而来的辩论职能(即传播观点的职能),附带的娱乐职能。

报纸的构成

报纸不论大小,都由报头、报眼、版位、栏目组成。

报头总是放在最显著地位,大都放在一版左上角,也有的放在一版顶上面的中间。报头上最主要的是报名,一般由名人书法题写,也有的作黑体字。报头下面常常用小字注明编辑出版部门、出版登记号、总期号、出版日期等。出版登记号说明这家报社已向国家新闻出版管理机构登记,未经登记的报刊不管内容如何,都不能公开发行。

报头旁边的一小块版面,通称“报眼”。对“报眼”的内容安排没有定规,有的用来登内容提要、日历和气象预报,有的用来登重要新闻或图片,有的用来登广告。由于“报眼”位置显著广告费特别高。

报纸的版面位置叫版位。对一份报纸来说,第一版是要闻版,排在这一版上的新闻比其他版重要。在横排报纸的版面上,左上角要比右上角重要。报纸新闻标题所用的字号大小也能显示它是否重要。标题是报纸刊登的新闻和文章的题目,用来概括和提示这些新闻和文章的内容,帮助读者了解它们的意义和实质。因此,读者可以从版位情况以及标题大小上了解报纸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引起更大的读报兴趣。

栏目是报纸定期刊登同类文章的园地,经常在报纸上看到的有“科技天地”、“国际了望”、“读者来信”等。除栏目外,还有一些不定期的专版,范围比专栏更大一些。比如庆祝什么节日,组织一批征文专版;什么问题引起读者广泛的兴趣,组织一些讨论专版。这些专版有一定的时间性,不像定期专栏那样固定。

广告是当代报纸常用的一种宣传手段,这里主要是商业广告,还有一些通告、通知、启事以及文化娱乐广告等。报纸收取一定的广告费,用于报社的基本建设。

Ⅳ 中国发明了造纸术,印刷术,为什么还要从国外引进报纸技术

现在的纸张技术,印刷技术,中国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效率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地下的,综合成本相对较高,即使进口的设备贵很多,但是从使用成本来讲,还是比国内现有的设备营运成本要低,所以才会需要进口。还有另外一个角度,负面的,就不说了。

Ⅵ 有关唐代邸报的资料

最早的报纸--《邸报》

《邸报》是我国在世界上发行最早,时间最久的报纸。它创办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约公元前二世纪左右)。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这个住处叫作“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这就是《邸报》产生的背景。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
随着造纸的发明和发展,东汉年间,我国用植物纤维造了纸,《邸报》已用纸来抄写,从而使《邸报》得到进一步发展,更便于发行和传递。到了唐代,由于驿道的改善,《邸报》的传送就更快了。唐玄宗时(公元713年到755年)《邸报》又称《开元杂报》,采用雕版印刷。记载着某日京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等等,已成全国新闻刊物了。到了宋朝《邸报》的发行时间趋向固定,明代设立专门出《邸报》的通政司,专门管理《邸报》的出版发行。
到了明末崇祯年间,《邸报》从手抄或木刻印刷改为活字印刷,规模也就更大了。
清朝时代《邸报》发行量更多了,后来改名为《京报》,成为广大官吏、学者、甚至平民都能阅读的报纸了。
《邸报》或《京报》一直出版到1917年清朝皇帝退位,才停止了刊行。
《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从上面情况可以得到证实。西方有不少有认为最早的报纸是罗马帝国凯撒大帝在公元前59年所创建的《每日纪闻》,这是一种传递紧急军情的官报,但是这种报纸的寿命不长,不久就停办了。就办报年代而言,我国的《邸报》出现在西汉初年公元前二世纪左右,比罗马帝国的《每日纪闻》大约要早一个世纪。

Ⅶ 最早的报纸是什么呀

邸报
网络名片
《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它创办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约公元前二世纪左右)。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这个住处叫作“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这就是《邸报》产生的背景。
简介
邸报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 “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据历史记载,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大约到了宋代,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人。官员们为求省事,都乐于花些钱去购买。大概后来由于花钱即能购到,无须再去缮抄,因此到了清代末期邸抄之外又有了“京报”,“京报”已有了专门的报房来管理经营,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发行部门了,开始有了初步的报纸的雏形。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内阁在北京的东华门外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名谓“抄写房”、每天由报房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称“宫文书”,这就是当时清政府发布的“邸钞”的地方。报房人取得抄件后,为了争取时间,即刻排印,除被称为“宫门抄 ”的朝廷政事、动态的报导和谕旨全部照登外,奏折的数量因较多则加以选用。这种被印刷成单页不加封皮的“新闻纸”就叫《宫门抄》,多在傍晚发行,派人送阅,在时间上很像现在的晚报,从性质和级别上又很像现在供高级干部阅读的《大参考》和《内参》。而《京报》则由《宫门抄》、谕旨和奏折三部分组成,由于奏折的字数较多,排印费时,需要在晚间才能完成其印刷装订,在次日发行,这种印成对折双页装在一起的《京报》很像现在发行的日报。
编辑本段产生背景
邸报作为报纸,最早出现在西汉初期(约公元前二世纪左右)。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 京报
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这个住处叫作“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这就是《邸报》产生的背景。“邸”后来成为地方高级官员驻京的办事机构,为传递沟通消息而设。“邸报”作为报纸的名称即由此而来。现存最早的报纸是如今藏在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的敦煌唐归义军《进奏院状》,距今已经1100多年了。 宋代报纸叫法很多,分别有“邸报”、“朝报”、“邸抄”、“进奏院状”、“状报”等叫法,其中“邸报”是其中最通用的叫法。由于邸报上面刊载的都是当时朝廷的大政方针官员人事变动,因此它的发行一直收到中央的严格控制。而且它的发行是手抄的。宋代周麟之著《海陵集.论禁小报》中说:“小报者出于进奏院,盖邸吏辈为之。比年事有疑似,中外不知,邸吏必竞以小纸书之,飞报远近谓之小报。如曰:‘今日某人被如,某人罢去,某人迁除。’往往以虚为实,以无为有。朝士闻之,则曰:‘已有小报矣!’州郡间得之,则曰: ‘小报到矣!’他日验之,其说或然或不然。使其然焉,则事涉不密;其不密焉,则何以取信?此于害治,虽若甚微,其实不可不察。臣愚欲望陛下深如有司,严立罪赏,痛行禁止。使朝廷命令,可得而闻,不可得而测;可得而信,不可得而诈;则国体尊而民听之。” 明末,活字印刷术才开始用在“邸报”印刷。清初顾炎武说:“忆昔时‘邸报’,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才有活版。”在西方印刷术还没有传入之前,清朝内阁在京城东华门外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抄写房”。每天由报房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称“宫文书” ,这就是当时清政府发布的“邸钞”的地方。报房人取得抄件后,为了争取时间,即刻排印,除被称为“宫门抄”的朝廷政事、动态的报导和谕旨全部照登外,奏折的数量因较多则加以选用。
编辑本段发展进程
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 邸报
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随着造纸的发明和发展,东汉年间,我国用植物纤维造了纸,《邸报》已用纸来抄写,从而使《邸报》得到进一步发展,更便于发行和传递。到了唐代,由于驿道的改善,《邸报》的传送就更快了。唐玄宗时(公元713年到755年)《邸报》又称《开元杂报》,采用雕版印刷。记载着某日京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等等,已成全国新闻刊物了。到了宋朝《邸报》的发行时间趋向固定,明代设立专门出《邸报》的通政司,专门管理《邸报》的出版发行。到了明末崇祯年间,《邸报》从手抄或木刻印刷改为活字印刷,规模也就更大了。清朝时代《邸报》发行量更多了,后来改名为《京报》,成为广大官吏、学者、甚至平民都能阅读的报纸了。《邸报》或《京报》一直出版到1917年清朝皇帝退位,才停止了刊行。 《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从上面情况可以得到证实。西方有不少有认为最早的报纸是罗马帝国凯撒大帝在公元前59年所创建的《每日纪闻》,这是一种传递紧急军情的官报,但是这种报纸的寿命不长,不久就停办了。就办报年代而言,我国的《邸报》出现在西汉初年公元前二世纪左右,比罗马帝国的《每日纪闻》大约要早一个世纪。
编辑本段办报目的
《邸报》最初出现的目的,是传达官府的政策,解释官府的律法,同时,刊登各地审案判案的案例,以便司法官相互学习。故称为《邸报》。然而,《邸报》的出现仍然带给人们很大的冲击。首先,是这份报纸首次采用了标点符号进行断句,并由大儒管宁执笔,写了一篇经过标点符号断句的经文辨义,这一下子挑起了儒生的兴趣。随后,浪潮般的文章涌入《邸报》报馆,各地儒生们纷纷写文章,按自己理解的方式对古籍经文进行断句,并由此引发激烈的争论。 《邸报》有选择地挑一些观点刊登出来,并为作者支付了稿酬,一时间,儒生们争论的兴趣更加浓厚,也因此,标点符号的作用深入人心。随着青州新版古籍典章的推出,这一争论越发激烈。中 邸报
国历史上消耗了太多的精力在这种考据之争上,在中国,只要一个人对某句经文发明了一种新的断句方式,他就会享有极高的声誉,被尊为一派开山学者。这导致儒生们埋首太玄经,就为了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断句方式——虽然这种断句对生产力发展,对科技进步毫无作用。历代无数精英前仆后继埋首于经文研究,导致中国的生产力极端滞后,标点符号的使用,虽然不能完全杜绝经文考据,至少,使汉以后的经文不再需要浪费精力。 其次,这种对经文的辨论,还导致了各派学术观点风起云涌,在刘备的“双重真理”观点指导下,各派学术观点并存。他们不再相互攻击,而把精力放在充实自己的论据上。由此,类似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00年后,又于青州渐渐抬头。而《邸报》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则类似于广告的报道,那是介绍出云新近研发出的一种计时工具——以重锤下落为动力,用齿轮传动的机械钟。这一计时工具的诞生,标志着文明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宋代的邸报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变成了中央报纸。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编辑本段现存《邸报》
《邸报》是古代的一种官方报纸,唐宋时就已出现。现在存世最早的是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的敦煌唐归义军《进奏院状》。现藏于英国伦敦,它是最早的汉文报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之一。在河北唐山市民间发现并重金购藏了一份于清代道光二十三年( 1835年)八月初三印行的《邸报》。经查阅大量资料详细鉴赏后,笔者认为确是一份极为难得的清代《邸报》。最近“央视”《鉴宝》栏目专家鉴定团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古籍研究所古籍专家宋平生教授来泾县公务时,笔者特地请他对此件《邸报》作了鉴定并得到他的认可。这份罕见的道光《邸报》,为古籍版式。幅面为19.2×11.1厘米,略呈窄长方形,但无书口和鱼尾记号,亦无栏线及页码。这份道光《邸报》共18页,每半页七行,每行17个字,总计约四千多字。活字排版以黑色单面印刷。关于《邸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编著的《中国简明新闻史》一书作了如下释述:《邸报》原是一种不拘形式的手抄本,到了宋代已有雕版印制的《邸报》出现,明末则已有用活字印刷的《邸报》存在了。 邸报
《邸报》的编辑由官方控制,稿件是进奏院将所要上报的内容编好、五天一次上报枢密院,经枢密院审查后称为“ 定本”。进奏院则以审查过的样本印行并作为标准传至各地,具有新闻性是《邸报》的重要特征,而它无报头、无定式、无期号,则与现代报纸大不相同。其内容有皇帝的起居、言行、上谕、朝旨、书诏、法令等,有官吏的任命、升迁、黜废、奖惩等,有大臣和各地方官的奏折等,也有少量偶发的社会新闻轶事等。所藏这份《邸报》,很符合上述论述,也特别具有新闻性,内容有四个部分: 1、本年度更换各省学政(管教育的官员)的上谕,指出除江西、福建、广东及奉天府不予变动外,新任命江 苏、安徽等14省学政姓名。 2、是公布科考题目,分四书题和诗题。 3、是恩桂等大臣奉旨捉拿在逃库丁的奏呈。 4、是军机大臣穆彰阿会同户部奏遵旨核议通筹五口通商之后,各海关收税并解支、禁革、整顿税务的奏折。 此奏折议定了七项内容,长达15页篇幅。查阅《清代翰林传略》一书,所任命的学政的简历均可查到,而其中的湖南蔡振武、湖北王履谦、河南刘定俗、山西沈祖懋、广西李承霖等人确为该年任学政无误。《邸报》中第四部分穆彰阿奏折内容,也确实符合史料上关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的历史和所拟之关税对策。
编辑本段报纸发展史
《威尼斯公报》 无论是中国的《邸报》还是西方的《每日纪闻》,都是古代的媒介,虽有现在报纸的 泰晤士报
雏形,但仍与人们普遍概念里的报纸有着非常大的出入。现在报纸有三大特性,既:刊载新闻;定期出版;公众发行。16世纪中叶,是人类历史上航海大发现的时代。地中海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的起源地,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基础,在地中海北岸的威尼斯城颇为流行的威尼斯小报(Venice Gazette)在报纸的发展里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意大利威尼斯城当时居地中海贸易中心,与地中海沿岸诸港及德国商业都市联络频繁,成为集中世界各地新闻的都市。在这所城市里有个叫Manant的组织者,收集有关法庭、城市动态以及贸易信息等新闻,专为王公贵族以及商人发行这个Gazette的手抄新闻,在当时非常流行,这就是VeniceGazette。后来VeniceGazette改用手抄为印刷,加大了发行力度,被后人称为《威尼斯公报》。 金属铸造铅字 Gazette(格塞塔)本意是一枚威尼斯硬币,一个Gazette买一份小报,所以人们就称威尼斯小报为VeniceGazette,以至于这个词后来成为西欧“报纸”的代名词。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具备现在印刷三大性质的报纸。同时,由于威尼斯是当时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海港之一,来往于此的四方过客众多,VeniceGazette随着这些往来的商贾、水手、游客、教士被更大面积的在欧亚非进行传播,影响了各个地方报纸业的发展。从某中意义上说:VeniceGazette是现在报纸的鼻祖。自德国人谷登堡使用熔化的混合金属铸造铅字,随后他又发明了脂肪性的印刷油墨和印刷机,实现了印刷术的机械化。报纸的发展也随之迎来了春天。报纸的发展:自意大利,沿欧洲西海岸北上:北非、利比利亚、英法、神圣罗马、维京……很短的时间内,报纸在欧洲取得了流行。并且在其后的几百年时间里,伴随着殖民者的军舰游弋了世界。
编辑本段中国的报业
中国的《邸报》是世界最古老的报纸。但中国现在意义上的报纸却是舶来品。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诸多机构出于方便传教的目的,在中国建立报馆。但当时的报纸多为宗教性质的。并无太多新 梁启超
闻性质。直到19世纪末,中国官办、民办的报纸才逐渐多了起来。1895年,即光绪二十一年,著名的维新变法派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创办强学会,并出版报纸《中外纪闻》(又名《万国公报》),这是早期的中国人所办报纸中影响力较大的。当时仅北京就已经有几十种各类报纸,日印量过千的规模。 1900年后,随着报纸的陆续创办,北京出现了六大报房,字号是:聚兴,聚恒,合成,信义,集文。这些报房控制着京城各报业的发行权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报房。各报房都雇有报夫,一律穿蓝布长衫,肩上搭一条蓝布长袋,内装日报,健步如飞,分送各衙门、官员府第、大商号、钱庄等订户。1911年北京各报社在琉璃厂南柳巷永兴寺,联合开办了一个报刊发行处,负责各类报纸的销售发行,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一个民间报刊发行及物流机构。由于联合报刊发行处的建立,在北洋时期,北京的报业中心也随发行处而集中在了南城菜市口附近,《民国报》、《觉报》、《晨钟报》、《中国公报》等百余种报纸的聚集,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规模产业。 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是中国报业的鼎盛时期,仅北京就有报馆一百多家,发行报纸三百多种。也一时间正处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时期,民主思想,人文精神通过大大小小的报纸被人们深入理解,渐入人心。其中共产主义的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得以传播,其中报纸功不可没。《新青年》、《国民》、《每周评论》、《京报》、《新生活》等报刊为中国的革命点燃了最初的星火。《晨报》每期的发行量更是创记录的达到了一万份。今天,中国的报业发展已经不仅仅用迅猛就可以形容。据权威机构测定,北京每天的报纸印刷量超过了700万份。平均不到两个人就拥有一份报纸。以北京最为著名的《北京晚报》为例,其每日都有百万份的定额。2005年,全国拥有报纸近2000种,年用纸量也超过了三百万吨,这一数字达到了世界之最。报纸2000年以前起源于中国,2000以后,中国是世界第一报纸大国。

Ⅷ 邸报的简介历史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从上面情况可以得到证实。西方有不少有认为最早的报纸是罗马帝国凯撒大帝在公元前59年所创建的《每日纪闻》,这是一种传递紧急军情的官报,但是这种报纸的寿命不长,不久就停办了。就办报年代而言,我国的《邸报》出现在西汉初年公元前二世纪左右,比罗马帝国的《每日纪闻》大约要早一个世纪。
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随着造纸的发明和发展,东汉年间,我国用植物纤维造了纸,《邸报》已用纸来抄写,从而使《邸报》得到进一步发展,更便于发行和传递。到了唐代,由于驿道的改善,《邸报》的传送就更快了。
据历史记载,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唐玄宗时(公元713年到755年)最早关于邸报的书面记载是孙谯的《经纬集·读开元杂报》。记载着某日京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等等,开元杂报只是孙谯自己加的称呼,并不是官方正式名称。
宋代,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人。官员们为求省事,都乐于花些钱去购买。大概后来由于花钱即能购到,无须再去缮抄。宋朝《邸报》的发行时间趋向固定,明代设立专门出《邸报》的通政司,专门管理《邸报》的出版发行。到了明末崇祯年间,《邸报》从手抄或木刻印刷改为活字印刷,规模也就更大了。
清朝时代《邸报》发行量更多了,后来改名为《京报》,成为广大官吏、学者、甚至平民都能阅读的报纸了。清代末期,邸抄之外又有了“京报”,“京报”已有了专门的报房来管理经营,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发行部门了,开始有了初步的报纸的雏形。
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内阁在北京的东华门外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名谓“抄写房”、每天由报房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称“宫文书”,除被称为“宫门抄”的朝廷政事、动态的报道和谕旨全部照登外,奏折的数量因较多则加以选用。这种被印刷成单页不加封皮的“新闻纸”就叫《宫门抄》,多在傍晚发行,派人送阅,在时间上很像现代的晚报,从性质和级别上又很像供高级干部阅读的《大参考》和《内参》。而《京报》则由《宫门抄》、谕旨和奏折三部分组成,由于奏折的字数较多,排印费时,需要在晚间才能完成其印刷装订,在次日发行,这种印成对折双页装在一起的《京报》很像现在发行的日报。
1912年《邸报》或《京报》一直出版到清朝皇帝退位,才停止了刊行。

Ⅸ 中国的第一发明,除了四大发明,还有什么(一定要是中国第一个发明的东西)O(∩_∩)O谢谢

杂交水稻当之无愧!解决了全世界的粮食问题!被称为中国四大发明后的第五大发明。

阅读全文

与邸报科技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