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仪器厂是谁发明的

仪器厂是谁发明的

发布时间:2021-07-13 10:49:10

㈠ 地动仪是谁发明

公元138年的一天,在距当时的东汉都城洛阳有一千多里的陇西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几天后,报信的人骑马赶到京城报告皇帝,大家才知道这件事。一旦得到这个消息,马上全城都轰动了,原来前几天早就有一个人用一个仪器测出了它的方向,但当时并没有一个人相信。这一下,发明了这个仪器的人名扬全国,甚至有人把他看作圣人。

这个人就是张衡,而他发明的这个仪器叫地动仪。张衡出生在南阳县石桥镇。他的祖父曾经做过官,但因为为官清正,家中并没有什么财产。张衡的父亲去世后,他家的日子变得艰难起来。

张衡从小爱读书。除了读书以外,还经常观察工匠们干活。要不就摆弄竹片、树枝,做些精巧的小玩意儿给朋友玩。在石桥镇,几乎没有比他更心灵手巧而且有学问的人了。但他一点也不满足,决定到外地去游学,以增长学问。

在当时,长安是西汉的都城,洛阳又是东汉的都城,人们合称他们为“二京”。张衡决定到“二京”游学。他辞别家乡,首先向西到长安去,开始了他的游学历程。一路上,他四处拜访有学问的人,并把听到和看到的事都记了下来。在洛阳,他结交了许多有学问的人,其中崔瑗便是他的一个好朋友。崔瑗对天文历法很感兴趣,在他的影响下,张衡渐渐开始爱上了天文历法。

由于勤奋好学,张衡很快便成了洛阳城的著名人物。有一次,南阳太守派人来告诉张衡,推荐他去当官。但他谢绝了。他认为做不做官不要紧,要紧的是研究学问。后来官府又几次派人来请张衡去做官,他都没有答应。

几年过去,张衡学问大有长进,名声也越来越卓著了。但他家的生活越来越困窘,正巧南阳太守鲍德又来请他去做官,他想到鲍德是一个有道德有学养的人,就答应了他。于是,张衡在鲍德的手下做了一名主簿,负责处理和起草公文。

在鲍德的手下干了一段时间,张衡帮助老百姓干了许多好事,不断显露出他的才干。鲍德见他果然有才干,更加信任他了。他又建议鲍德建立了郡学,供读书人学习。不久,他又把自己的游学经历写了下来,这便是著名的《二京赋》。他前后用了十年时间,才最后写成。这篇赋一写成,立刻轰动了京城。读书人争着阅读传抄。不过因为它篇幅太长,没有流传下来。

后来,鲍德被调到京城当官,张衡便又回到家中专心研究起学问来了。他开始研究《玄经》,这是一本研究宇宙现象的哲学著作,也谈到了天文历算等问题。这本书对张衡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从此把兴趣转移到对宇宙现象的探索里。

有一年,东汉皇帝汉安帝下令,要全国各地推选有学问的人到洛阳做官,张衡也被选到了京城,由于他对天文历法有深入研究,朝廷便任命他当太史令,负责天文、历法、气象、地震等方面的事。张衡从此更专心地研究天文学了。他每天都在认真地观察着星空,不论严冬还是酷暑。通过长期的观察记录,张衡把它都写在一部叫《灵宪》的书里。到现在这部书在天文学史上还占有极高的地位。

张衡不但写书,对观察到的现象加以理论总结,而且将这些加以实践,从而创造出能实际操作的天文仪器。前面说过的地动仪便是一例。另外他还发明了浑天仪。这是一种天文仪器,可以反映天上星星的变化。

浑天仪的制作精巧:他先找来一些竹子,用刀将它劈成片,然后在它们上面刻上度数,再将这些竹片编成一个圆球。然后请木匠将它做成一个木模,再烧铸成铁球。他又想出用漏壶滴水的办法,推动仪器自己转动。他通过计算,在仪器内装了精致的齿轮,当漏壶不停地滴水时,带动仪器绕轴缓缓地旋转起来。漏壶中的水经过一天一夜滴完,仪器也正好转完了一圈。为了说明这个仪器的结构和原理,张衡还写了一本书叫《浑天仪图注》。根据这本书,人们可以知道汉代的浑天仪是什么样子,汉代的人是如何理解天象变化的。

由于张衡生性耿直,得罪了不少人,他们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时间一长,皇上相信了他们的话,便把他调离了京城,到河间任太守。但在河间做太守期间,因为和河间王刘政发生矛盾,他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学问又无法再钻研下去,终于在苦闷中与世长辞。

㈡ 显微镜是谁发明的

最早的显微镜是16世纪末期在荷兰制造出来的。发明者是亚斯·詹森,荷兰眼镜商,或者另一位荷兰科学家汉斯·利珀希,他们用两片透镜制作了简易的显微镜,但并没有用这些仪器做过任何重要的观察。

后来有两个人开始在科学上使用显微镜。第一个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他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一种昆虫后,第一次对它的复眼进行了描述。第二个是荷兰亚麻织品商人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他自己学会了磨制透镜。他第一次描述了许多肉眼所看不见的微小植物和动物。

1931年,恩斯特·鲁斯卡通过研制电子显微镜,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这使得科学家能观察到像百万分之一毫米那样小的物体。1986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奖。

(2)仪器厂是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粗调部分故障的排除

粗调的主要故障是自动下滑或升降时松紧不一。所谓自动下滑是指镜筒、镜臂或载物台静止在某一位置时,不经调节,在它本身重量的作用下,自动地慢慢落下来的现象。其原因是镜筒、镜臂、载物台本身的重力大于静摩擦力引起的。解决的办法是增大静摩擦力,使之大于镜筒或镜臂本身的重力。

对于斜筒及大部分双目显微镜的粗调机构来说,当镜臂自动下滑时,可用两手分别握往粗调手轮内侧的止滑轮,双手均按顺时针方向用力拧紧,即可制止下滑。如不凑效,则应找专业人员进行修理。

镜筒自动下滑,往往给人以错觉,误认为是齿轮与齿条配合的太松引起的。于是就在齿条下加垫片。这样,镜筒的下滑虽然能暂时止住,但却使齿轮和齿条处于不正常的咬合状态。运动的结果,使得齿轮和齿条都变形。尤其是垫得不平时,齿条的变形更厉害,结果是一部分咬得紧,一部分咬得松。因此,这种方法不宜采用。

此外,由于粗调机构长久失修,润滑油干枯,升降时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甚至可以听到机件的摩擦声。这时,可将机械装置拆下清洗,上油脂后重新装配。

微调部分故障的排除

微调部分最常见的故障是卡死与失效。微调部分安装在仪器内部,其机械零件细小、紧凑,是显微镜中最精细复杂的部分。微调部分的故障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修理。没有足够的把握,不要随便乱拆。



㈢ 最早的地震仪器是谁发明的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1] ,南阳五回圣之一答,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2] (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资料来自网络

㈣ 地震仪是谁发明的

地震仪是一种监视地震的发生,记录地震相关参数的仪器。我国汉朝的科学家张衡,在公专元132年就制成属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地动仪。 这架仪器是铜铸的,形状像一个酒樽,四周有八个龙头,龙头对着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龙嘴是活动的,各自都衔着一颗小铜球,每一个龙头下面,有一个张大了嘴的铜蛤蟆,仪器的内部中央有一根铜质“悬垂摆”,柱旁有八条通道,称为“八道,还有巧妙的机关。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时,悬垂摆拨动小球通过“八道”,触动机关,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落到铜蟾蜍的嘴里,发生很大的声响。于是人们就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方向。 经过公元134年的甘肃西南部的地震试验,完全证实了它检测地震的准确性。它比欧洲创造的类似的地震仪早了1700多年。可惜的是东汉地动仪早已失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地动仪都是后人根据史籍复原的。 由于地动仪只是记录了地震的大致方向,而非记录地震波,所以相当于是验震器,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地震仪。

㈤ 地震仪是谁发明的

中国汉朝的科学家张衡,在公元132年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地动仪。 这架仪器是铜铸的,形状像一个酒坛,四周铸着八条龙,龙头对着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8个方向。龙嘴是活动的,都衔着一颗小铜球。每一个龙头下面,又放了一个张大了嘴的铜蛤蟆。要是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正好对着这个方向的龙嘴会自动张开,铜球恰好落在铜蛤蟆嘴里。 地动仪制成后,安置在当时的京都洛阳。在公元138年的一天,洛阳和往常一样,周围并没有什么动静,但正对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铜球落了下来,说明洛阳的西方发生了地震。可是洛阳人却没有感觉到,一些学者和官僚们纷纷议论,有的人还讥笑张衡的地动仪不灵。过了几天,陇西(现在的甘肃省西南部)有人来报告,那一天当地发生了地震,大家才赞叹地动仪真是灵敏、准确。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开创了人类使用科学仪器测报地震的历史。长期以来,中外科学家一直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它是利用惯性原理设计制成的,能探测地震波的主冲方向。在科学技术还很落后的2世纪初能做到这一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它比欧洲创造的类似地震仪,早了1700多年。
采纳哦

㈥ 这种仪器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东汉,张衡。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㈦ 最早的气象探测仪器是谁发明的

西汉时出现的一种天平式的湿度计是世界上最早的测湿仪器。在西汉初年《淮南子》一书中,记载了用羽毛、木炭测湿以预测降雨的实例:“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并指出这种仪器测湿的原理。因为炭吸湿性强,也易蒸发,它极易随空气湿度大小而产生重量变化,“燥,故炭轻;湿,故炭重”。而羽毛或土的吸湿性较差,其重量受温度变化的影响甚小,可以说保持不变。把羽毛或土和炭在一定时间内悬挂在天平的两端,使之处于平衡状态,当湿度发生变化时,炭随湿度大小而产生重量变化,羽毛或土的重量几乎不变,这样,天平便失去平衡。再由天平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知道湿度的大小。西汉发明的天平式湿度计,比15世纪达·芬奇(Leo nar da Vinci)设计的湿度计早1500多年。

雨水,对于我们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来说尤为重要,历代政府与民众都格外关注着雨情与水情。

在对雨情的科学研究中,雨量大小的测定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我国宋代的先民们,在世界上最先发明了雨量器,而且还把雨量的计算作为当时必修的内容写进了数学著作中。《数书九章》是中国数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其中有4道数学题就是根据测雨器中雨水的多少来计算地面降雨量的。

这种雨量器还传到了我们的邻国,现今在朝鲜还存有一件我国乾隆庚寅年5月制造的雨量器,这是一件川黄铜制怍的圆形小桶,高1尺,广8寸,器上刻有标尺,还刻有器名“测雨顺”和制造年月。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尚存的时代最早的雨量器。

欧洲出现雨量器是1639年,伽利略的友人加斯大利开始试用,比我国要晚四五百年。

我国从殷商时代就已经开始用仪器观测气象。殷商时曾认为风是上帝所派遣的使臣,称为“帝使风”。每当皇帝或奴隶主出外狩猎或巡游时,都用一种叫“旒(音,流)”的旗子来测风。这种飘带状的旗子,就是我国最早、最原始的测风器。汉代,在先秦简单的测风器的基础上。又创制了一种称作“倪”的风标。可能是用绚缕之类做成条状风标,或用羽毛结成长串风标,悬在高杆顶上,当有风时,会把风标吹起来。风标可以指示风向,同时根据风边飘起的角度大小,可大约估计出风速的大小。

汉代除了倪之外,还有铜风凰和相风铜乌用来测风向,不管吹什么风,凤凰的头都指着风来的方向,与西方国家屋顶的候风鸡类似。而西方国家的候风鸡,到了12世纪时才始见于记载,要比我国制造相风乌的记载晚了1000年。

㈧ 这个仪器是什么是谁发明的有答就给好评

——“浑象仪

浑象是中国古代用于演示天象的仪器。与浑仪合称为浑天仪,相当于现在的天球仪,用以演示天体运动。在一个可绕轴转动的圆球上刻画有星宿、赤道、黄道、恒隐圈、恒显圈等,与现代天球仪相似。

最早记载制造浑象的是耿中丞,即耿寿昌,他是西宣帝时的大司农中丞,大概是因为农业生产同天象变化关系密切,他对天文学也有研究。他把从浑天说认识到的天球形象化地表现出来,可见浑象的大体形状应该是个大圆球,在球上布列了许多星辰,大圆球的旋转就表演出天象的变化。可惜,耿寿昌的浑象和著作都未能保留下来,我们无从知道它的具体结构。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有关浑象的记载要数东汉张衡的《浑天仪图注》为最早了。张衡在前人制造浑象的基础上也制作了一架 水运浑天仪 ,实际上就是一个浑象。那是一个大圆球,长为1丈4尺6寸1分,相当于4分为1 度,天共365.25度,上面标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南北二极、黄赤二道,北极围有恒显圈,南极附近有恒隐圈,还有二十四节气,日、月、五大行星等。整个浑象以水力推动,与天球转动合拍,这是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很著名的创造。

㈨ 地动仪是谁发明的

地动仪是由东汉张衡发明的。张衡除了地动仪之外还发明了候风铜鸟和演示主要星体位置的浑天仪。

《后汉书》记载该仪器曾经测出有地震,官员立即上奏皇帝,但当时京师洛阳并无感到地震,立时遭众臣诽议。几日后六百里快马来报,证实陇西(即现时甘肃省南部)发生地震,众人乃信服。

构成

地动仪以青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上饰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在八个主要方位上各有一口含铜球的龙头。龙头的正下方,各有一仰头张口的青铜蟾蜍,对准龙头。当某一方向传来地震时,此方向的一个火龙吐珠,正落入蟾蜍口中,发出巨响,报告发生地震,其他七只龙头不为所动。根据口含铜珠的蟾蜍的方位,可知地震发生的方向。

(9)仪器厂是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复原的候风地动仪

根据后汉书里的196个字,考古学家王振铎花了5年的时间,结合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于1951年制出他理解的候风地动仪。其外型的8条龙为明清风,显得比较华丽。当年美国尼克松总统来访时,曾赞赏有加。而唐山大地震时,由于其制作原理错误,所以其未能展现该有的功能。

后人们重新解读了“关”、“机”二字(关为“门闩”、机为一种“杠杆机关”),认为地动仪应为“悬垂摆原理”所操控,研究人员按此复原,最终在多次地震中进行检测并取得了成功。新近复原的候风地动仪采用圆柱体直桶腰,8条龙仅有龙首,线条简单,8只蟾蜍背部朝内顶起仪器,嘴巴朝外向上张开。此外,19世纪的英国和日本学者也曾尝试复原地动仪。

2007年,有报道称大韩民国将候风地动仪列为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然而此报道正文中并没有“地动仪申遗”的内容,只是提到韩国将候风地动仪印在韩元纸币上。事实上,10000韩元纸钞上所印的古代仪器是韩国高丽大学博物馆所收藏的浑天时计(又名浑天表,韩国第230号国宝)的内部结构,不是地动仪,与中国古代的浑天仪也有所不同。

阅读全文

与仪器厂是谁发明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