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什么什么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之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反复强调,在新时期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道德素养,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最核心的就是其中的一套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
主要包括:
(一)天人合一。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和天道的一致,不是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和人的对立,而主张天和人的协调。
(二)以人为本。主张“天地之性,人为贵”,“人者,天地之心”,肯定人是宇宙的中心,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不重视彼岸世界,始终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的有序和谐与人生理想的实现。
『贰』 深入挖掘中华传统节日内涵,总结推动中华有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经验做法。
学好《弟子规》,把人做好,在生活中落实《弟子规》。就是推动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
『叁』 怎样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但经过改造仍然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部分,既不是全盘继承,也不是全部抛弃,而是推陈出新,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它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重复和模仿,而是结合当前、面向未来的创新、创造和再生。所谓推陈,即立足于当代,扬弃那些不适合今天需要的东西;所谓出新,即对这一层次的传统文化进行清理和提炼,并积极创造新的内容和形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2,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有效的继承和保护就是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即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3,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华部分,必须积极加以继承,进行创新性发展,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灵魂。
继承与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在当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应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所形成的优良传统中汲取力量,对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华部分积极加以继承,并不断进行创新性发展。
将现代内涵融入民族精神之中,重塑当代中国精神,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
(3)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扩展阅读
党的十九大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这些方针阐明了在新时代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是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一是让优秀传统文化生动起来;二是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三是要努力去实现生活和社会认同这种传承、发展这种传承;四是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特征。
首先就是找出传统文化的生动性。其实,传统本身就具有着生动性,但传统在其传承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的久远,岁月的变迁,空间的转换,可能使它的生动转变或减弱,但它仍不失是一种生动的文化,这时,就要对传统文化中具有生动的部分进行“修复”。
『肆』 《党章》总纲指出,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转出
《党章》总纲指出来大力发展教育、科源学、文化事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扩展阅读: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努力使我国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
『伍』 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是让优秀传统文化生动起来;
二是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比如当我们版找到了民间传承权的关于“老姑草”的雾凇传说后,我们才真正地找到了这个传统文化的生动内涵;
三是要努力去实现生活和社会认同这种传承、发展这种传承;四是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特征。首先就是找出传统文化的生动性。其实,传统本身就具有着生动性,但传统在其传承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的久远,岁月的变迁,空间的转换,可能使它的生动转变或减弱,但它仍不失是一种生动的文化,这时,就要对传统文化中具有生动的部分进行“修复”。修复,不是臆造和改变,而要到生活中去,抢救传统文化,保护优秀的部分,并按照其生动的内涵恢复传统的本意,这就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吉林的雾凇,这是美丽的自然景观,它是生动的自然传统,但光是自然的生动和美丽,还只是人们视觉的生动,当我们找到了唐代诗人对雾凇的记载和描写后,我们才找到了文化的生动,那么这时,我们才从传统的视觉生动,进入到了传统的文化生动,而这时,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文化对接,才真正开始了。那就是要到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生动传承的可行性,其实就是有“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的文化。
『陆』 为什么要对中国传统道德进行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
(1)传统道德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是对道德实践经验的提炼总结。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包括:①注重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②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③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④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⑤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3)传统道德的当代价值。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传统美德已经深入到全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之中,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这些传统美德蕴藏的中国智慧,既可以为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道德难题提供了重要启迪。
(4)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一,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第二,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柒』 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我国是如何推进文化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的
(1)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改造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其实质就是“扬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捌』 什么是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的主渠道
文化在今天的发展,不外乎两种形式:一是依靠自身动力新陈代谢,革故鼎新,谋求发展;二是积极进取,对外开放,吸收包容中外优长,以达到创新发展的目标。传承文化的方式,也不外是两种途径:一是尽可能完整地保护传统文化生态,以文献档案的方式作用于当下;二是有选择地汲取阐发,与当代文化相融以传续发展。中华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其在今天的繁荣发展,正如
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选编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其中,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创造发展并形成于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华传统文化充满着丰富的智慧和优秀的精华,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尤其是在思想伦理、道德价值观、行为操守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民族特色,追求时代精神,主动吸收他人成功的文化经验成果,发展现代科技,创造现代文化形式,在与世界其他国家和而不同、既合作又竞争的历史进程中寻求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成为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