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候风地动仪和地震观测是谁发明的
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由中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内家张衡(78~139年)于汉顺容帝阳嘉元年(132年)制成。
候风地动仪用精铜铸成,其外形像一个大酒樽。地动仪里面设有精巧的结构,主要有竖立于仪体正中的“都柱”(相当于一种倒立型的震摆)和“都柱”周围同仪体相连接的“八道”(8组杠杆机械)。“八道”分别置于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8个方向上。在樽的外面相应地设置8条口含铜珠的龙,每个龙头下面都有一只蟾蜍张口向上,一旦发生地震,“都柱”因受到震动而失去平衡,这样就会触动“八道”中的一道,使相应的龙口张开,铜珠即落入相应的蟾珠口中,由此便可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和方向。
据史料记载,候风地动仪曾成功地记录了发生于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年)发生在甘肃临洮一带的一次地震,从而证明了它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由观测得知地震发生方位的实录,类似的仪器,在欧洲到公元1703年才试制成功。
❷ 候风地动仪是东汉时谁发明的,是用来预报什么的
候风地动仪是东汉时张衡发明的,是用来预报地震的。
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回一架测验地震答的仪器。由中国东汉时期的汉族科学家发明于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后汉书·张衡传》详细记载了张衡的这一发明。候风地动仪用精铜制作而成,员径八尺,汉八尺约合当今之一米八-九的样子,其外形像一个酒樽。地动仪里面有精巧的结构,主要为中间的都柱和它周围的八套牙机装置。
❸ 世界上最早测风仪器是什么
风是自然界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它跟生产,生活,交通运输、行军打仗都有密切的关系,对风的观测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在中国古代风又被看做是一种重要的天象,对风的观测成为官方天文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在泉州,人们认为季风是由一个名叫通远的仙翁管理的,为了航行的来回顺风,人们举行了祈风活动。唐朝就已在泉州九日山给这个所谓通远仙翁建庙;宋朝的统治者为了鼓励航海,还把他封做通远王、善利王、广福显济王,把他的庙称做昭惠庙(祠)。祈风还成为一种制度。每年由泉州地方官员和负责航海的官员在出海和回航季节进行两次祈风祭祀典礼。现在,在泉州九日山还留下了十方祈风石刻。
除官方在泉州进行祈风活动外,不少地方民间也树有风神。这类祈风活动一直沿袭下来,特别是在民间广泛进行。祈风活动虽然是迷信,但是它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利用季风航海的情况。
❹ 谁知道有关测试仪的发展过程是中国人发明的吗
世界上最早的测湿仪是中国汉朝初年发明的天平式湿度计,比欧洲出现类似的温度计早1600多年。
湿度计,是一种测量空气内含水分多少的仪器。世界上最早的湿度计,大约是汉朝初年在中国出现的。那是利用天平来测量空气的干燥或潮湿的天平式湿度计。
在《史记.天官书》中,曾提到把土和炭分别挂在天平两端,以观测挂炭一端天平升降的仪器。《淮南子》指出了这种仪器的意义。说天气干燥了炭就轻;天气潮湿了,炭就重。还说,湿气到来的时候,人是看不见的,但是炭已经显示出沉重了。这就进一步阐明了这个测湿仪器起到测量看不见的水气多少的作用。
由中国古人发明的天平式湿度计是世界上最早的湿度计。它比欧洲制造的类似的湿度计要早上1600多年。
浑天仪: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它们是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制的。
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的又一传世杰作。在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滥、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
指南车: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机械装置。它利用差速齿轮原理,它与指南针利用地磁效应不同,它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根据车轮的转动,由车上木人指示方向。不论车子转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车虽回运而手常指南”。
刻漏:刻漏又称漏刻、漏壶。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为了获得恒定的流量,首先应使漏壶的水位保持恒定。其次,向受水壶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积必须固定,水管采用“渴乌”(虹吸)原理,便於调整和修理。有两种保持水位恒定或接近恒定的方法,均见於宋代杨甲著《六经图》(刊於1153年)中的“齐国风挈壶氏图。“唐制吕才(约公元600~650)定”刻漏是在漏壶上方加几个补偿壶,“今制燕肃(1030)定”刻漏采用溢流法,多馀的水由平水壶(下匮)通过竹注筒流入减水盎。燕肃创制的漏壶叫莲花漏,北宋时曾风行各地。
日晷: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参考资料:网络
❺ 中国最早的风向计是谁发明的
你好,最早的风向计为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于公元132年发明候风仪,也就是风向计。世界上最早的自动计时器是我国唐代的天文学家张遂和梁令瓒,对东汉张衡创造的水运浑天仪加以改进而成的。
❻ 最早的气象探测仪器是谁发明的
西汉时出现的一种天平式的湿度计是世界上最早的测湿仪器。在西汉初年《淮南子》一书中,记载了用羽毛、木炭测湿以预测降雨的实例:“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并指出这种仪器测湿的原理。因为炭吸湿性强,也易蒸发,它极易随空气湿度大小而产生重量变化,“燥,故炭轻;湿,故炭重”。而羽毛或土的吸湿性较差,其重量受温度变化的影响甚小,可以说保持不变。把羽毛或土和炭在一定时间内悬挂在天平的两端,使之处于平衡状态,当湿度发生变化时,炭随湿度大小而产生重量变化,羽毛或土的重量几乎不变,这样,天平便失去平衡。再由天平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知道湿度的大小。西汉发明的天平式湿度计,比15世纪达·芬奇(Leo nar da Vinci)设计的湿度计早1500多年。
雨水,对于我们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来说尤为重要,历代政府与民众都格外关注着雨情与水情。
在对雨情的科学研究中,雨量大小的测定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我国宋代的先民们,在世界上最先发明了雨量器,而且还把雨量的计算作为当时必修的内容写进了数学著作中。《数书九章》是中国数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其中有4道数学题就是根据测雨器中雨水的多少来计算地面降雨量的。
这种雨量器还传到了我们的邻国,现今在朝鲜还存有一件我国乾隆庚寅年5月制造的雨量器,这是一件川黄铜制怍的圆形小桶,高1尺,广8寸,器上刻有标尺,还刻有器名“测雨顺”和制造年月。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尚存的时代最早的雨量器。
欧洲出现雨量器是1639年,伽利略的友人加斯大利开始试用,比我国要晚四五百年。
我国从殷商时代就已经开始用仪器观测气象。殷商时曾认为风是上帝所派遣的使臣,称为“帝使风”。每当皇帝或奴隶主出外狩猎或巡游时,都用一种叫“旒(音,流)”的旗子来测风。这种飘带状的旗子,就是我国最早、最原始的测风器。汉代,在先秦简单的测风器的基础上。又创制了一种称作“倪”的风标。可能是用绚缕之类做成条状风标,或用羽毛结成长串风标,悬在高杆顶上,当有风时,会把风标吹起来。风标可以指示风向,同时根据风边飘起的角度大小,可大约估计出风速的大小。
汉代除了倪之外,还有铜风凰和相风铜乌用来测风向,不管吹什么风,凤凰的头都指着风来的方向,与西方国家屋顶的候风鸡类似。而西方国家的候风鸡,到了12世纪时才始见于记载,要比我国制造相风乌的记载晚了1000年。
❼ 我国最早测定风向的仪器室什么呢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也是古人早期最重视观察的气象之一,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已设“风后”专门测风。“风后”就是原始的负责测风的“气象工作者”。古人最早使用的测风工具是一种候风旗,称为“旒”,其实就是有飘带的旗子。这种最原始的测风仪虽然简单,但方便实用,现代海军帽佩飘带就是受到候风旗的启发,方便观测海风。
早在商朝,人们就已经利用旗上的飘带来观测风向,有了四面风的观念,并且用“劦”、“ 彝”、“ 微”、“夗”等四个字来作东、西、南、北四方的风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对风同的认识又有了发展。在《春秋左传》中,已有“行八风”、“八风平”等的记载当时人们的认识已从四个风向发展到八个风向。到了汉朝,测风器和对风的认识都有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这时期发明了铜制的测风器“铜凤凰”和“相风铜乌”。
❽ 候风地动仪是谁造的
在中国科学史上,没有什么比候风地动仪更为引人注目。它的发明者是东汉大科学家张衡。
《后汉书·张衡传》详细记载了张衡的这一发明: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显然,所谓候风地动仪,是用来测报地震的仪器。围绕这一名称,学界曾有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候风地动仪包括了候风仪和地动仪两种仪器,“候风仪”是用于测风的,“地动仪”才是用于测地震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所谓“候风”,即是“候气”,古人认为地震是由于地“气”变动所引起的,所以叫“候风地动仪”。从引文来看,“候风地动仪”应为一件仪器,而不是两件。这里我们把它作为一件仪器进行介绍。
根据引文,“候风地动仪”制成于东汉阳嘉元年(132年),是用青铜铸造的。仪体形状就像汉代酒樽。樽上装饰有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樽的内部立一根铜柱,张衡称之为都柱。都柱周围有八条滑道,称为“八道”。仪体的外部装有八条龙,分布在八个方位,龙口各含铜丸一个,龙头下方各放置一个张口向上的铜蛙(蟾蜍)。仪体内部装有机关,与体外龙头相连,一旦发生地震,机关被触发,龙口打开,铜丸落入铜蛙口中,发出声音,使掌管人知晓,并能判明地震来源的方向。
显然,地动仪是利用物体惯性制成的仪器。张衡通过自己巧妙的设计,使地震时仪体与都柱之间产生相对运动,利用这一运动触发仪内机关,从而将地震报出。张衡地动仪的灵敏度很高,《张衡传》列举了一个具体例子:曾有一次,地动仪朝向西边的那条龙突然吐丸,但当时洛阳城里并无震感,人们议论纷纷,都说地动仪不可靠。过了几日,送信人来到洛阳,报告说甘肃发生了大地震,大家这才信服了地动仪的精妙。
❾ 世界上最早的风向仪相风铜鸟是谁发明的
这个跟风向标的原理是类似的吧,这个就是受力平衡时,指的方向就是风向,跟风向不一致的话受力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