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坎儿井是谁发明的拜托了各位 谢谢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库尔班的牧羊人!赶者羊群来到了吐鲁番一带放牧。牧羊人顶着漫天风沙,四处寻找水草丰茂的地方。他找呀找呀,终于找到了一处绿草如茵的洼地。可是洼地太小了满足不了羊群的需要。于是库尔班有开始找新的草场。终于找到了几块洼地。这几块洼地的面积不大和前面的一样。但长满了绿油油的牧草。库尔班想;有是挖一条小河连起所有的洼地,草越长越茂盛,这儿就会变成理想的牧场。于是他开始用铲子洼地上找水---当挖到两长多深的时候水从地下涌出来,他喝了一口,又凉又甜,真实救命的水呀~可是几片洼地相距较远,怎奈么样才把水沟通那?他开始挖渠,可是才挖了十来丈,中午的强烈的阳光照在渠里,水被蒸发了:风吹来漫漫黄沙,渠有被填上了。 库尔班开始挖底下暗渠,就这样再也不怕阳光和风沙了。挖了一段,为了世道暗渠挖道了什么地方,就向地面再挖一个口。他这样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天把几片洼地连起来了,数了数,露在地面的有几十个井口。据说着就是吐鲁番的第一口坎儿井。
② 坎儿井,是伊朗还是中国新疆先发明的
中国。复
汉代尤其是汉武帝的主要制功绩之一是开发了广大的西北地区。当时把移民实边和修渠屯田作为抗击匈奴侵扰的组成部分,这时西北地区成为仅次于关中的水利重点地区,水利工程技术也大大提高。新疆特殊的水利工程型式——坎儿井也创始于西汉。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宣帝时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按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积居庐仓以讨之 ,三国人孟康注解 卑鞮侯井 说: 大井六,通渠也,下流涌出,在白龙堆东土山下.可以看出。这个工程有6个竖井,井下通渠引水,显然是近代的坎儿井。坎儿井是新疆特有的灌溉取水工程型式。
在新疆一些冲积扇地形地区,土壤多为砂砾,渗水性很强,山上雪水溶化后,大部渗入地下,地下水埋藏也较深。为了将渗入地下的水分引出,供平原地区灌溉,开挖井渠是比较方便的。而井渠技术已在龙首渠的施工中应用,新疆劳动人民大约吸引了井渠法的施工经验,并将它引用到新的地理条件下,创造出新型的灌溉工程型式。
③ 坎儿井是谁发明的
坎儿井是新疆一种特殊的水利工程,始建于西汉。本工程共有6个竖井。地下渠改道显然是版一口现代的卡纳井权。坎儿井是新疆独特的灌溉取水口工程。新疆部分冲积扇地貌区土壤多为砾石,透水性很强,雪水溶入山中后,大部分渗入地下,地下水埋藏较深。
在平原地区,为了抽取渗入地下灌溉的水,可以方便地开挖井渠。在龙首渠施工中,采用了井渠联合施工技术。新疆的劳动人民吸取了井渠法的施工经验,将其应用于新的地理条件,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灌溉工程。
④ 坎儿井的考证起源
关于新疆坎儿井的起源问题,根据目前调查了解到的资料,基本上可分为“传入说”和“自创说”两类学。在“传入说”中又可分为“国外传入说”和“国内传入说”两种,现分述如下: (1)国外传入说
这种学说主要认为坎儿井是在17世纪由波斯(现伊朗)传入新疆的,其根据为:
① 名称基本相同:维吾尔语称“坎儿孜”波斯语称“坎纳孜”,语言基本相同。
② 人物有证:远在1780年(清朝、乾隆)波斯人苏里曼(Solimen)前来吐鲁番,修筑砖塔(现苏公塔)可以为证。
但这种学说存在下列问题:
① 名称虽然相同,但也可能是新疆传入波斯的。
②人物虽然有证,但距今仅有180多年而我们在1962年访问当地五星公社老坎儿匠阿休木(当时86岁),他认为早在300一400年前就有了坎儿井。
(2)国内传入说
这种学说主要认为坎儿井是由今陕西大荔经敦煌传入新疆白龙堆沙漠地区,然后传入吐鲁番的,其根据为:
① 根据历史记载:史纪上有公元前109年西汉武帝(公元前141一前87年)时代,在今陕西大荔就有了井渠,和汉书西域传上有西汉屯军敦煌攻打乌孙时,在今白龙堆沙漠东南土山脚下有取用泉水的卑鞮侯井(大井六通渠)。
此外,西汉攻打大宛(今苏联中亚细亚萨马尔旱地区)时,当地人尚不会凿井。元朝以前历史均无坎儿井的记载文献,直到1262年(距今700多年)元朝刘郁所写的“西使记”才有了“井渠”的记载为证,说明国内早有井渠结构,中亚很晚才有水井。
②根据老坎儿井名称和挖坎儿井的工具名称以及发现古坎儿井中古物作证:如不少坎儿井是汉人名称:钱生贵坎,西门坎,东门坎,大长水坎……;工具名称如单辘、马辘和在鄯善二堡修水库中发现地下埋没很古的,坎儿井中有铜制水烟袋等,说明坎儿井是汉人先来开挖的。
③根据苏联专家调查评论,苏联水文地质专家B·H·库宁1957一1959年来新疆考查后认为吐鲁番的坎儿井与苏联中亚和伊朗一带的坎儿井的结构上和经营方式上均有所不同。
因此,认为新疆坎儿井是两千多年前由汉族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并经由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发扬光大的。它的老家在陕西大荔,自西汉时代起便在新疆安家落户了。
但这种说法有如下疑问:
a.陕西井渠是输送地面水的工程,不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工程,尚有一定区别。
b.汉语名称的坎儿井工具,只能证明在挖坎儿井中是汉人参加了制造工具,不一定能证明坎儿井的历史,汉人姓名或名称的坎儿井也不一定是最早的坎儿井。
c.埋没的坎儿井仅以铜制水烟袋证明历史较早且为汉人所开挖的,也不够充分。因为吐鲁番风沙大,埋没的时间早,也不一定就是最早的坎儿井。 此外,与这一学说类似的,还有人认为是林则徐(1785一1850)发明坎儿井的,同样存在着时间问题。因为林则徐距今仅有100多年的历史,只能说明他对坎儿井倡导有功但与起源关系不大。 自创说主要认为坎儿井是当地各族劳动人民在发展农业生产与干旱作斗争中,经过实践逐步创造而成的,其理由为:
① 劳动人民开始是利用泉水灌溉,在掏挖和延伸泉水的过程中,发现能增加水量,愈长愈深形成明渠,明渠再深则土方过大,且冻结坍塌易为沙埋没,故又发展为钻洞延深取水,形成最早廊道,将廊道延伸后出土运土又感困难,继而又产生出土的竖井,从而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最初的坎儿井。
② 当地自然条件极为干旱、地面水源又非常缺乏,客观条件迫使着人们必须重视地下水源的开发利用,才能保证农业生产发展和居民生活用水的要求。而在天山南北其他地区则在这方面没有吐鲁番突出。同时也没有像吐鲁番地区地面坡度这样峻陡,有利于用坎儿井的方式开采利用地下水。
③ 认为吐鲁番的坎儿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汉朝(公元前206—220年)以前当地就有了坎儿井。
这种学说存在的问题是:
a.两千多年的历史尚缺乏必要的证据(因比陕西井渠还早且无文献资料证明)。
b.为什么坎儿井的名称与中亚一带相似?
根据以上所述坎儿井的各种起源学说,各自均具有不同的观点。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对坎儿井的起源提出以下几点初步体会和认识:
① 从坎儿井的名称上看:新疆、苏联、伊朗都有近似语音。似乎是彼此相似,互有联系的。
② 从坎儿井的结构上看:新疆、苏联、陕西、都有些各自的特点,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互有区别的。
③ 从坎儿井的分布上看:新疆吐鲁番盆地确实是较为干旱的地区,如果坎儿井是传入的,为什么在南疆或甘肃的其他传入路过的干旱地区,却没有很早采用坎儿井呢?
④ 从坎儿井的工具设备上来看:可以证明各族劳动人民都参加了这一工作,并以汉人为主,进行了凿井工具的制作。
⑤ 从自然条件上来看:吐鲁番确属最为干旱缺水的地区,又是地下水非常丰富的地区。,同时地面坡度又是最峻陡的地区。有利于坎儿井的开挖。
根据以上的初步认识和体会,我们认为:
自创说似乎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但也不能否认传入说的一定作用。(如坎儿井的名称,使用的工具和凿井技术的传入等)。
根据历史条件来看,吐鲁番是古代欧亚交通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经济文化的交流地区,东西方文化技术的传入对坎儿井的形成是会起到一定重要作用的。故我们认为坎儿井是在综合条件下形成的,但倾向于自创说为主,传入说为副,即:内因为主、外因为副。
⑤ 坎儿井的历史记载
清代萧雄《西疆杂述诗》云:“道出行回火焰山,高昌城郭胜连环。疏泉穴地分浇灌,禾黍盈盈万顷间。”它说出了“疏泉穴地”这吐鲁番盆地独特的水利工程最大特点。
坎儿井是干旱荒漠地区,利用开发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可以自流地将地下水引导至地面,进行灌溉和生活用水的无动力吸水设施。坎儿井在吐鲁番盆地历史悠久,分布很广。长期以来是吐鲁番各族人民进行农牧业生产和人畜饮水的主要水源之一。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自流引用,不需动力,地下引水蒸发损失、风沙危害少,施工工具简单,技术要求不高,管理费用低,便于个体农户分散经营,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坎儿井是中华文明的产物。盛弘之《荆州记》中记述:“隋郡北界有厉乡村,村南有重山、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神龙所生林西有两重堑,内有周围一顷二十亩地,中有九井,神农既育,九井自穿。又云:汲一井则众井水动,即以此为神农社,年常祠之。”九井自穿相通,一井牵动众井,这与地下暗渠相通的坎儿井结构相同。神农是我国农业和医药发明的传说人物,把穿井与他连在一起,可见其历史悠久。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云:“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舜穿井时,就挖了一条从旁出的“匿空”(地道),这与坎儿井的挖掘方法极其相似。如果:“匿空”为水平地道,就是坎儿井,这是公元前21世纪的史迹,比传说波斯于公元前8世纪有坎井,要早1000多年。
《庄子·天地》篇云:“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子贡向其介绍当时的先进灌溉提水工具桔槔,而圃者答以“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他害怕使用机巧工具而乱了思想,坚持遵古法凿隧取水。可见在春秋时期凿隧取水已是一项古老技术,而这种技术运用于坡度较大地段,就可挖成坎井。《庄子·秋水》篇的“埳井”,即“坎井”。蛙“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这类井似同于壑,应是流水深沟或地下暗渠。(苟子·正论)又云:“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坎井之名,正式出现在先秦典籍之中。人们相信波斯地下暗渠起于公元前800年,却没有认真考究中国史籍中有关坎井的记述,不无偏废之嫌。虽然这些记述没有指明坎井的具体形成时间,却充分显示出产生坎井的文化背景渊远流长。
汉代中原井渠法与坎儿井
吐鲁番坎儿井是由地下暗渠、竖井、出口涝坝、引水渠等工程组成的自流灌溉系统。利用地形特点,通过地下暗渠,将埋深几十米乃至百米以下的地下潜流,引至农区或居住区。首先对吐鲁番坎儿井起源作解释的人,是清代光绪年间的陶葆廉。他在《辛卯侍行记》一书中记述鄯善连木齐(沁)西面的坎儿井时说:“又西多小圆阜,弥望累累,皆坎尔也。坎儿者,缠回从山麓出泉处作阴沟引水,隔敷步一井,下贯木槽,上掩沙石,惧为飞沙拥塞也,其法甚古,西域亦久有之。今人动云林文忠所创,非也。”他在夹注中指出: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与《汉书.沟洫志》引洛水,井下相通行水之法相同,《沟洫志》载:“严熊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恶地。诚即得水,可令亩十石。’于是为发卒万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陨以绝商颜,东至山领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今陕西澄城县北头村附近有一段引洛水入渠的遗迹,南流十余里进入永丰境。其第一段井渠共发现竖井7个。这是将河水通过地下暗渠引至山岭,吐鲁番坎儿井大都是把高远处潜流通过地下暗渠引至农田,也有少数引河水的坎儿井,其工程原理一致。“井渠之生自此始”,是指其广泛推广而言,并非说其工程原理与技术经验形成于此时,否则,何以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汉武帝就发卒万人立即动工。这说明早已有成熟的穿井技术可资应用。《汉书·沟洫志》明确记述井渠之法的推广情况;“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重修肃州新志》记述明代肃州千户曹斌“凿石为洞,引水渐上”。就是井渠之法的推广与继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儿宽奏请“穿凿六辅渠,以益溉郑国傍高卬之田。”汉武帝云:“名山川原甚众,细民未知其利,故为通沟渎,畜陂泽,所以备旱也。”儿宽所建以溉高卬之田的六渠,即是“通沟渎”、“畜陂泽”。《风俗通义·山泽》释“波”云;“陂者,繁也,言因下钟水以繁利万物也。”今山东省桓台一带所称洞子井,海南岛所称“陂”,是与坎儿井类似的水利工程。后汉永平十二年(69年)夏,明帝“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河南荥阳)东至千乘(山东利津)海口干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碛,直截溪涧,疏导雍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在这项大型水利工程中,凿山阜引水修渠、即是坎儿井式暗渠。两汉时期暗渠开凿技术已在全国范围内应用。元朝骆天骧撰《类编长安志》,记述宋朝大中祥符七年修复龙首渠的情况,勅书中有“矢引顷首之清渠,实唐就北之旧迹,克修废隧,深副倚毗”之句,证明这一汉代的穿隧水渠经唐宋,仍然发挥效益,直到元朝成宗元贞二年(1296)骆天骧修志时才废弃。黄盛璋先生认为汉代井渠法,在汉以后“没有发展下来”,“也没有传到关中盆地以外”,与史实不符。
王国维认为“所言与汉井渠之法无异,盖东来贾胡以此土之法传之彼国者,非由彼土传来也。”暂且不论中亚井渠法的起源,关于吐鲁番坎儿井技术是由汉代屯田兵卒传入的中国旧法的论断,至今还没有人能提出具有充足理由的反证。《西域井渠考》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伯希和在其《评王国维遗书》一文中,也不得不承认公元前2世纪末西安一带就有坎儿一类渠井,但又说“谓为纯粹汉人发明,似乎言之太早。”伯希和的疑虑是由于他不了解中国在春秋以前就有凿隧取水的古老传统所致。
钱伯泉已撰文批驳,他阐明波斯语“卡赫莱兹”(Kahrez)是指芦苇,波斯语称坎儿井为“anat”,并非Kahrez”,它与维吾尔语称坎儿井为Kariz”的发音绝不相同。
坎儿井一词,与《庄子·秋水》篇中的“坎井”十分相近。“坎井”一词屡见于典籍。《初学记》把井分为天井、坎井等名目,可见“坎井”早就是井类家族的正式成员。坎井在汉语中是一个开音节和闭音节组成的词语,容易儿化为坎儿井,翻译成维吾尔语自然会嵌入一个“儿”音节。维吾尔语Kariz是直接从汉语音译“坎井”而来。钱伯泉以坎儿井在《史记》、《汉书》等典籍中称“井渠”,而山东桓台县民间多称其为“洞子井”为据,考证维吾尔语坎儿井(Kariz)的语源是汉语“洞子井”的意译。维吾尔语称“洞”为ㄆ☆〃olar〃,在它后面加上“子”的音译(Z),则须在(r)和(Z)这两个辅音字母之间增添一个元音字母(i),于是“洞子井”译为维吾尔语(olariz),“oI”这个后颚磨擦音与“k”音相近,就读成“ka—riz”了。《重修肃州新志》记述明洪武中,肃州干户曹斌在“肃州城南二十五里修东洞子、西洞子两渠,凿石崖为洞,引水渐上者也,甚为奇异”。接近新疆地方的肃州民众也把坎儿井称为洞子渠,维吾尔语Kariz或是汉语洞子井的意译,可备一说。不论坎儿井(Kariz)是汉语音译或意译,都表明它源于中国。
晋唐时期胡蔴井渠与坎儿井
唐代诗歌有关于井渠的生动描述,如李群玉《引水行》云:“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罗洞口烟。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它可以借来形容吐鲁番坎儿井。
(一)胡麻井渠
1990年,笔者从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找出“胡麻井渠”以当坎儿井,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肯定或否定者都有。吐鲁番出土唐代文书有多处记载“胡麻井”、“胡麻井渠”。《唐显庆四年(659年)白僧定赁契》有“将五年马塠口分部田壹亩,更六年胡麻井部田壹亩”。以五年马塠口分部田更六年胡麻井部田,必须付出4斛麦,说明胡麻井部田优于马塠口分部田。《武周载初元年(690年)西州高昌县宁和才等户手实》有“一段一亩(部田三易)城西五里胡麻井渠,东渠酉麴文泽南渠北曹粟塠”。同件还有一处“城西五里胡麻井渠东荒西荒南荒北张阿桃。”“它展示胡麻井渠是在城西五里由东而南,此段地亩处于该耕作区南部边缘,其东、西、南三面都是荒地。
大谷一二二一号文书有“屯头渠,东胡麻井西白海祐南胡麻井北至渠”。大谷二三九二号文书“一段壹亩(部田)城西五里屯头渠东渠西赵仕义南渠北荒”,这是处于同一方位的两处耕地,一二二一号文书中的“□□”缺文,是二三九二号文书“城西五里屯”字样,其“东胡麻井”、“南胡麻井”,应是二三九二号文书中的“东渠”、“南渠”的水源,它说明“胡麻井”附近有渠,即坎儿井入农田的灌溉渠。但这不能成为胡麻井是地名的理由,而是表明井和渠是结合在一起的。
又《唐西州高昌县授田簿有“西五里胡麻井渠东张花西左延海南荒北荒”。大谷二六〇四号文书有“一段贰亩(三易部田)城西五里胡麻井渠过永寺南”。大谷二三九二号文书有“曹善八一段叁亩(部田)城西五里胡麻井西张龙(住)南张钦北田种欢”。大谷二八六六号文书有“一段贰亩(三易部田)城西五里胡麻井渠东尚宽西渠南高规北张师”。这四块耕地,除第一块没有标明亩数。余三块共七亩,加上上述已列靠胡麻井灌溉的田地,共计约十亩。从文书年代相近而这些地块大都不相邻接来看,由这口胡麻井
来灌溉的面积,远不止此数。如果这口胡麻井是竖井,即使水源充足,用人工和畜力提水,根本满足不了生产用水的需要。
吐鲁番出土文书有“井渠东渠西刘师南张因前有缺文,不知是什么名称,“井渠东渠”一语,证实吐鲁番井渠的存在。假若把“井渠”当作胡麻井的渠,那紧接的“东渠”,就完全成了赘文了,于文理不通。胡麻井、胡麻井渠都是指坎儿井而言。在没有自动化提水机械的年代里,在吐鲁番这样自然条件下,不可能靠一口竖井而形成渠系灌溉。
此外,大谷二八六七号文书有“四里胡麻井渠”,和“一段贰亩(部田)城□四里胡麻井渠”。大谷一二四三号文书有“亩(部田)城北五里胡麻”。除城西五里有胡麻井渠外,城北五里和城□四里均有胡麻井渠。这说明以“胡麻井”当地名的观点不符情理,人们总不能把高昌城外方圆几里路的小圈子内的多处地方都叫“胡麻井”。如果把上述文书中的“胡麻井渠”理解为在高昌城西北部的一道坎儿井,就顺理成章了。
(二)泉井与暗道遗迹
唐代吐鲁番坎儿井的存在,还可以从其他文献和古遗迹找到线索。《唐忠武将军行。
左领军卫部将裴沙墓志》云:“奏拔四镇,公仍按以戎律,导以泉井,百战无死败。”吐鲁番在唐安西四镇区域之内,其“导以泉井”的“泉井”,应是指坎儿井。这句话颇为准确地表述了坎儿井工程的基本原理,坎儿井就是疏导地下泉流而成。
交河古城内,有一段凿于地面以下3米左右深30多米长的地下暗道,至今保存完好,尚可过人,虽然尚无法断定它修建原由,但此类暗道开凿技术与坎儿井工程相近。据新疆水利厅原厅长维吾尔·米努甫《新疆坎儿井研究》一稿,“在今吐鲁番胜金口水库西坝端有一古居民遗址,在水库附近曾挖出两个陶罐和一个陶碗,经鉴定是魏晋时期文物。还有一条长100米的坎儿井,出口处距古居民遗址仅有30米,有7个竖井,每个竖井相隔约10米,现已干涸,出口处有一段已坍塌成明渠。可以肯定自魏晋至隋唐时期,这一带必定有坎儿井。
(三)知水官与掏拓所
唐代吐鲁番经济有较大发展,与之有密切关连的坎儿井相应增加。管理水利官员,县一级设有知水官。吐鲁番出土《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西州高昌县申西州都督府牒为差人夫修堤堰事》文书,其知水官杨嘉恽负责堤堰修整。“同墓所出另一件《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西州都督府致游弈首领骨逻拂斯关文》,高昌县派知水官杨嘉运(即场嘉恽)前往与突厥首领商议,令其派出一定数量的人员,长期从事灌溉劳动,交与多少粮食。《唐勋官某诉辞为水破渠路事》记述有人“过乘开水,渠破墙倒”,“水破渠路”、“桃木满逸”,与之“论理不伏”,为此向官府提出控诉,“今请迫过处(分)”。所言“合修理渠后始合取水”,是维护井渠工程的一条原则。
水渠维护修理由受益人合力承担。出租土地水利责任,一般在租佃文书中有明确规定。1964年阿斯塔那10号墓出土《傅阿欢租田契》云:“田中租殊佰役,仰田主承了。[渠]□(中缺)讁,傅自承了。”中间缺文应是“渠破水讁”。从伴出其他文书分析,应是贞观二十三年立契。这项唐初租佃双方义务规定,是高昌王国时期租佃义务的沿袭。《高昌□污子从麴鼠儿边夏田,鼠儿从污子边举粟合券》云:“赀租佰役,□不知:若渠破水讁,麴郎悉不知”。对“谴”字解释不一,影响对当时租佃和水利状况的正确领悟。
(四)高昌时期
高昌王国时期设水曹管理水利事宜。唐朝西州设掏拓所各县有知水官、堰头、渠长,渠长还配有专人负责用水监督检查。
笔者1988年参于编修《吐鲁番市志》时发现1份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吐鲁番厅的历史文献记载了关于坎儿井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料,并收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丛书《吐鲁番市》中,该书于2002年5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该资料摘录于《吐鲁番市志》第138页、第三编“绿洲水利·第三章水利管理”中记述:据光绪三十三年(1907)吐鲁番厅资料记载:吐鲁番二、三堡乡约、胜金木头沟庄头等,曾集股设立水利股份有限公司开挖泉井。这份文献充分证实清朝光绪年间吐鲁番地区对古老的水利工程——坎儿井管理体制的表白。而这时期正好是吐鲁番坎儿井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期。
时至民国年间,到了坎儿井发展的第三个高潮期,她的管理体制如何呢?笔者又于2005年从民间征得一份关于坎儿井管理体制珍贵文物——民国九年十一月十七日,吐鲁番县署征收官坎租银的收据,现摘录如下:
今收到。
木子牙甫伯克。
雅尔湖官坎租户银叁拾两正。
水租。
九年十一月十七日。
吐鲁番县署会计长徐。
该贴上除吐鲁番县署会计长条印外尚有吐鲁番县署印和在今收到上盖有吐鲁番县署印的齐封章子一枚。
通过该官坎水租收据的研究可知坎儿井在清朝和民国年间就有官坎和民坎之分,民坎是谁修建谁所有,政府保护其所有权。另据普查记载,吐鲁番还有“皇家坎”、“义学坎”、“官涝坝”等。
林公井与坎儿井
清代施补华有诗一首的序云:“伊拉里克河水利林文忠公遣戍时所开,所谓四十八坎儿也。”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正月十六日从乌鲁木齐赴吐鲁番,十九日在根忒克台东20里(今吐鲁番市西20公里)看见坎儿井,他的《日记》中写道:“二十里许,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算,皆卡井水利为之也。”此处离雅尔湖仅5公里,正是吐鲁番坎儿井分布区域之一。林则徐由乌鲁木齐到吐鲁番时,与当时督垦伊拉里克的官员黄南坡同行,两人交情甚笃,林则徐必对开垦伊拉里克有所建议。他赴塔里木盆地周边后返程时,又同伊拉里克官员龙士赢、王嘉谟有来往。和林则徐同时负责勘垦事宜的全庆在奏章中谈到引托克逊西阿拉沟水灌溉伊拉里克土地,设“人,寿、年、丰”四处垦户,承领耕种。全庆还提到“吐鲁番为南北枢纽,应安置内地民户,户领地50亩。农田以水利为首务,并拟定经久修治章程。”其中林则徐有其功劳。但在伊拉里克主持水利工程,开凿坎儿井的人,应是督垦官黄南坡和吐鲁番同知福致堂等人。据民国初期当地百姓传说,林则徐在伊拉湖西北90公里处开办大渠一道因工程大,用款甚巨而中止。道光二十五年刚接任伊犁将军的萨迎阿十分重视吐鲁番水利建设,他说:“吐鲁番掘井取水,地中连环导引,浇灌高田,以备渠水所不及,名曰闸井,旧有三十余处,现因伊拉里克户民无力,饬属捐钱筹办,可得六十余处,共成百处。”后来施补华记述伊拉里克48道坎儿井,应是指萨迎阿所说捐钱筹建的60余处官坎。所言旧有30余处,亦是指官坎而言,民坎不在其列。道光年间民坎状况,从维吾尔四苏木吾守尔于光绪六年三月的禀帖可见一斑。“道光二十六七年,段吉福或(合)缠民拉则胡儿半一同开渠,坎井水出,段吉福为业,将地亩和与缠民拉则胡儿半,二人和(伙)种地亩数年。有(又)段吉福与田兴永,将坎井写与田兴永为业,有(又)和与拉则胡儿半二人和(伙)种四五年。”段吉福在伊拉里克开掘坎井,即为自己的产业,当时执行谁开谁有的政策。
据《新疆水利会第二期报告书》称;承平时(指阿古柏侵占吐鲁番前),即清朝同治年间,吐鲁番(包括托克逊)就有坎儿井800余道,鄯善有坎儿井360道。
⑥ 坎儿井的历史@>@
坎儿井是我国新疆特有的一种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有中国第三大工程之称。(继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之后)
坎儿井起源于汉代的“井渠”,《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均有记载。汉武帝时,在陕西大荔一带开龙首渠,引洛水灌田。因为渠岸容易倒塌,水工设计凿井在井下通水。穿井技术和凿井法通过汉朝的军队传到新疆。新疆各族人民根据当干旱、夏季炎热、有高山融雪的自然条件发展了坎儿井,主要流行于吐鲁和哈密一带。
坎儿井的水源,是高山雪水经山麓透入砾石层里的伏流或潜水。坎儿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暗渠即地下的输水道;第二部分是竖井,每隔20-30米有一个通地面的竖井,作为挖掘暗渠的出土口和通风口;第三部分是明渠,在流经田庄处通过明渠引用灌溉。
坎儿井有很多优点,可减少水流蒸发,可避免风沙理没,可利用地下深层潜水,可自流灌溉,可随地开挖独立成一灌区,施工比较简单,使用期长等等。减少地下水的蒸发,对当地的环境也到了保护作用。
被称作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尔井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其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在新疆境内的坎儿井全长5400公里,是全世界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
在2000多年前出土的一石块上刻有吐鲁番地区坎儿井的分布图,说明了坎儿井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坎尔井由竖井、暗渠、涝坝四部份组成。竖井,主要是为挖暗渠和维修人出入出土用的。 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 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出到农田之间的水渠。涝坝,就是暗渠出水口,修建一个蓄水池,积蓄一定水量,然后灌溉农田。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O公里。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古称“井渠”。坎儿井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根据盆地地理条件、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特点,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坎儿井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的成因,是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吐鲁番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又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地质条件。吐鲁番干旱酷热,水蒸发量大,风季时风沙漫天,往往风过沙停,大量的农田、水渠被黄沙淹没。而坎儿井却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坎儿井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叶,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坎儿”即井穴,是当地人民吸收内地“井渠法”创造的,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结,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坎儿井开始发展缓慢,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则徐在伊拉里克“增穿井渠”(《新疆图志、建置》)时,“吐鲁番旧有三十余处”(《清史稿,萨迎阿传》)。后经推广,吐鲁番坎儿井发展到百处。光绪六年(1880),左宗棠率兵平定阿古柏叛乱后,“督劝民户,淘浚坎儿井”,“吐鲁番所属渠工之外,更开凿坎井一百八十五处”(《左文襄全集奏稿》卷五十六)。此后,吐鲁番坎儿井继续发展。据本世纪五十年代统计,吐鲁番坎儿井发展到1300多条。由于水位下降等种种原因,到1990年吐鲁番坎儿井(出水)只有700条,流量2.94亿立方米。
坎儿井根据吐鲁番盆地地理条件及水量蒸发特点,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灌溉农田。它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份组成。竖井,主要是为挖暗渠和维修时人出入及出士用的。竖井口长1米,宽0.7米。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高约1.6米,宽约0.7米。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口至农田之间的水渠。涝坝,就是暗渠出水口,修建一个蓄水池,积蓄一定水量,然后灌溉农田。
每条坎儿井的长短各不相同,长的可达20公里,短的只有100米左右。最古老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孜,它位于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庄子村,全长3.5公里,日水量可浇20亩地,至今已使用了470多年了。名气最大的坎儿井是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它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米,日水量可浇地70亩,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维吾尔人米衣木·阿吉开掘而成的,故以此命名。
坎儿井是古代新疆人创造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以后传到中亚和波斯。吐鲁番地区共有坎儿井1100多道,年径流量达 2.94亿立方米,它是绿洲的生命之源。西郊的坎儿井民俗园是参观这种古代遗留下来的地下工程的好地方。
坎儿井
作者:师巧梅转贴自:新疆日报点击数:1
坎儿井的起源
入夏,进入吐鲁番盆地,浩瀚的戈壁滩上,看得见一行行排列整齐的锥形土堆,形似坟莹;冬季,一
股股热气从地中徐徐喷出,那就是坎儿井的井口。
坎儿井是吐鲁番古代各民族群众的伟大创造。 坎儿井的起源,众说不一,主要说法有三种。一
是关中井渠说:认为坎儿井起源于关中井渠,随丝绸
之路向西传入中亚一带。清代著名学王国维《西域
井渠考》指出:新疆坎儿并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已经
出现,它来源于中原地区的井渠。二是中亚说;认为
坎儿井先诞生于中亚,之后逐渐向东传入吐鲁番。三
是本土说:认为坎儿井产生于吐鲁番,是古代吐鲁番
各族人民,根据高温少雨蒸发量大的气候条件和盆
地地形的特点,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的。
近年来,持“本上说”观点的人日趋增多。吐鲁番
人创造了坎儿井,功不可没。
坎儿井名称的由来
坎儿井,伊朗称之为Qanat,伊拉克称作
Madazcha,而吐鲁番则称作kariz,三者读音显然不
一样。
在我国,坎儿井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
期。《庄子·秋水篇》中曾有“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
乎”之句。唐代西州文书中有“胡麻井渠”的记载。明
代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石茂华《远夷谢恩求贡
事》一文中有关于“牙坎儿”的记载。到了清朝乾隆年
间则称之为卡井。
由此可知,坎儿井名称源自中国。它演变的过程
可归纳为井(周)→坎井(战国至汉)→井渠(唐、元)
→卡井(清)→坎儿井(现代)。
坎儿井一—绿洲生命之源
吐鲁番是全国有名的火炉。高温少雨,水贵如
油,可是吐鲁番绿洲却逐年扩大,城乡经济日趋繁
荣。论功行赏,坎儿井当推首功。
吐鲁番地区共有坎儿井 1100多道。其中吐鲁
番市为538道,鄯善418道,托克逊180道。这些坎
儿井,年径流量达 2.94亿立方米,占吐鲁番总灌溉
面积的30%以上。
坎儿井,是绿洲生命之源。没有坎儿井,就不可
能有吐鲁番那么多的绿洲。
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
坎儿井,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与横亘
万里的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是我国古代各
族人民的伟大创造。
每条坎儿井的长短,因地理环境实际利用不同
而不同。长的可达20公里以下,短的只有100米左
右。按每条4公里计算,总长度将超过4400公里,
比摇篮之河黄河还长。
坎儿井之最
年龄最大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孜。吐尔,维吾尔
语,烽火台之意。位于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庄子村。
全长3.5公里,日水量可浇20亩地,1520年挖成,
至今已 473岁了。
最长的坎儿井是鄯善县红土坎儿孜。该坎儿井
在鄯善葡萄开发公司东1.5公里处,全长25公里,
日浇地 58亩。
最短的坎儿井是吐鲁番市艾丁湖乡阿其克村的
阿山尼牙孜坎儿孜,全长仅150米,日水量浇地1
亩。
竖井最深的坎儿井是鄯善吐峪沟乡苏贝希坎村
东部的努尔买提主任坎儿孜,全长20.7公里,井深
98米,日浇地25亩,开凿于1900年。
水量最大的坎儿井是吐鲁番市艾丁湖乡吾力托
尔坎村欧吐拉坎儿孜,日水量浇地70亩!
水量最小的坎儿井是吐鲁番市牙儿乡伊里木村
西面的克其尔坎儿孜,全长300米,日水量浇地0.6
亩。
坎儿井的命名方式
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都有自己的名字。其命名
方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以掘井人人名姓氏命名。如“杨西成坎儿孜”、
“何元坎儿孜”、“艾提巴克坎儿孜”,艾提巴克是维
吾
尔族人名。
以动植物名称命名。如“尤勒滚坎儿孜”,尤勒
滚,维语,红柳之意;“提开坎儿孜”,提开,维语,
公山
羊之意。
以地名、地理方位命名。如“吐尔坎儿孜”,吐尔,
维语,烽火台,因井旁有烽火台,故名。“边西坎儿
孜”,边西,维语,地名。
以水的味道命名。如“西喀力克坎儿孜”,西喀力
克,维语,甘甜;“阿其克坎儿孜”,阿其克,维语,苦
味。
以职务职业命名。如“吉力力团长坎儿孜”,“木
匠坎儿孜”、“醋房坎儿孜”、“大毛拉坎尔孜”,大毛
拉,维语,伊斯兰教的一种职称。
以其它方式命名的。如“博斯坦坎儿孜”,博斯
坦,维吾尔语,绿洲之意。“霍日古力坎儿孜”,霍日古
力,维语,“办事不彻底之意”。“阿扎提坎儿孜”,
阿扎提,维语,解放之意。
坎儿井的构造
坎儿井的构造
坎儿井由明渠、暗渠、竖井和涝坝四部分组成。
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即地下水河道,一般高约1.7
米,宽约1.2米,掏捞工程十分艰巨。竖井是出运井
下泥沙石砾的通道,也是通风送气口。井深因地势和
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浅,一般是越靠近源头,
竖井就越深,最深的井可达90米以上。竖井与竖井
之间的距离,随坎儿井的长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是
20~70米,就有一口竖井。越是水源上头,间距越
短,反之,间距则越长。一条坎儿井,竖井少则十多
个,多则上百个。竖井井口呈长方形,长1米左右,宽
0.7米。暗渠的出水口叫“龙口”,和地面的明渠相联
接。坎儿井水注入涝坝,然后引入渠道灌溉农田。
坎儿井研究会亚尔乡开发实业公司
坎儿井研究会亚尔乡开发实业公司,位于吐鲁
番市区西北7.5公里处,1993年5月16日正式成
立。
公司下辖吐鲁番坎儿井研究中心、坎儿井开发
公司、坎儿井生活服务公司、坎儿井乐园和坎儿井沙
疗医院五个单位。
公司占地百亩,拥有固定资产2O0万元,职工
坎儿井乐园
坎儿井乐园
1993年5月16日,一座为中外旅客提供吃、
住、游、乐、购物一条龙服务的旅游定点单位—一吐
鲁番坎儿井乐园正式向国内外游人开放。
坎儿井乐园位于312国道南侧2公里处,占地
面积7亩。这里流水淙淙,林木参天,景色迷人。悠
长的葡萄走廊、平展如毯的草坪、风格别具的坎儿井
研究中心展览厅、民族风味餐厅、客房一应俱全,使
人爽心悦目,胜似世外桃源。
具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二层坎儿井展厅里,陈
列着丰富生动的书画、图片、模型、实物,邓小平、王
震、赛福鼎·艾则孜、于恩茂、司马义·艾买提、铁木
尔·达瓦买提等中央领导同志参观坎儿井的图片、
题词特别引人瞩目。
举世闻名的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就在这里。
米衣木阿吉坎儿井
吐鲁番上千条坎儿井中,名气最大的首推米衣
木阿吉坎儿井。凡来吐鲁番的中外游客,无一不来此
一瞻它的丰采。
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
米,日水量可浇地70亩,已有200年的历史。在吐鲁
番坎儿井中很有代表性。
米衣木阿吉坎儿井位于亚尔乡亚尔村,是吐鲁
番坎儿井乐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维吾尔人米衣木
阿吉首次开掘而成的,故以此命名。
这道坎儿外经过修整加工更具风采。置身拱拜
孜型的坎儿井亭,凭栏四顾,米衣木阿吉坎儿井景观
尽收眼底。顺曲径回廊拾级而下,或临渠啜饮一杯坎
儿井水,或入井下接待室品尝坎儿井水冲泡的名茶,
荡气回肠,妙不可言。
林则徐与坎儿井 林则徐不是坎儿井的发明者,但他提倡推广坎儿井却是有大功的。坎儿井在林公入疆之前,早已存在。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正月十九日,林则徐首次到吐鲁番,他在日记中写得很清楚:“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新疆图志》载:“林文忠公滴戌伊犁,在吐鲁番提倡坎儿井。其地为火洲,亘古无雨泽,文忠命于高原掘井而为沟,导井以灌田,遂变赤地为沃壤。”1845~1877年,在林则徐的推动下,吐鲁番、鄯善、托克逊新挖坎儿井300多道。《鄯善乡土志》说,“用坎水溉田创之者林则徐,兰坡黄氏继之,迄今坎井鳞次利赖无穷焉。鄯善七克台乡现有60多道坎儿井,据考证多数是林则徐来吐鲁番后新开挖的。为了纪念林则徐推广坎儿井的功劳,当地群众把坎儿井称之为林公井,以表达自己的崇敬仰慕之情。 林则徐与吐鲁番林则徐,字少穆,号竢村退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 1785年8月30日,林则徐出生于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家庭。19岁中举,26岁殿试二甲第四名,选翰林院庶吉士。此后,任江西、云南乡试正、副考官,江苏、陕西按察使,湖北湖南布政使。在任期间,秉公执法,为政清廉,人称“林青天。”1840年,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招募水勇,督造战船,组织兵勇操练,禁绝鸦片,抗击英军,名垂青史。鸦片战争失败,林则徐负罪遣戌伊犁。其间,先后在南北疆兴修水利,垦荒屯田,表现了卓越的施政才干和实干精神。1845年12月,林则徐在哈密奉旨释放,以四五品京堂回京候补,翌年1月,离疆进关,结束了3年的谪戍生活。1850年病故。 《荷戈纪程》是林则徐赴戍新疆的真实记录。林则徐谪戍新疆后,曾四次来过吐鲁番。1845年2月25日,奉道光皇帝之命,林则徐同黄南坡、二子聪彝取道根忒克台(坑坑)到吐鲁番。领队海秋帆,同知福致堂,陆巡检郑湘出城郊迎,礼节甚恭。这次到吐鲁番,林则徐共住了6天。除了会见当地地方官员外,就是回复家信,一口气竞写了17封! 1845年 8月 1日,林则徐在南疆勘地后,起程去哈密候旨途中,路经叶鲁番。这是第二次。1845年9月23日至10月中旬,林则徐在托克逊伊拉里克复勘11万亩土地后,曾两次到过吐鲁番。 林则徐与托克逊在吐鲁番逗留了6天之后,林则徐到托克逊小憩,集中力量“为友人书写求件,以践前约。”林则徐擅长书法,“公书具体欧阳,诗宗白傅。”堪称一绝,为时人所重。在伊犁,“求题咏者虽踵接,不暇应也”,“远近争宝之”,“伊犁为塞外大都会,不数月缣楮一空,公手迹遍冰天雪海中矣、”在乌鲁木齐,向林公求字的人不在少数。为了办成答应过别人的事,他花了两天时间,写了50多条条幅。伊犁将军布彦泰专门请他书写的“神匾”以及为黄冕写的行楷七言联“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停云’都是在托克逊完成的。那天正是惊蛰节。林则徐垦荒伊拉里克 伊拉里克,就是今天托克逊县的伊拉湖乡。它地处吐鲁番盆地西缘,“地平土阔”。阿拉泽浑(即今阿拉沟)河从天山东流而出,消失在戈壁沙漠之中。1845年春,年逾花甲的林则徐,冒风沙,顶烈日到伊拉里克督办垦务,兴修水利,不到半年,就垦地11万1干亩。在伊拉里克的满卡,林则徐在新开荒地的东西两面,以“人寿年丰”四字分号,汉、维垦区分段,各设正副户长一,乡约四,让移民承领耕种。如今,这里是托克逊最富饶的农业区之一。 当年林公兴办农田水利的遗迹,迄今仍隐约可见。林公开渠垦荒的千秋伟业,泽被后世,将万世流传。
⑦ 新疆坎儿井产于哪个年代
新疆坎儿井源 · 交河驿,最深的坎儿井
“坎儿井”,就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那时候它被称为"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坎儿井是荒漠地区的一种特殊灌溉系统,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分布的尤其普遍。您肯定会好奇这个数字“5272”是什么意思?它就是全新疆1784条坎儿井的总长度5272公里,相当于从乌鲁木齐到哈尔滨的里程。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
它是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的。坎儿井的建造方法是:第一,在高山峡谷地带的雪水潜流处,人们在这里先找到水源,然后每隔20米到30米就打一眼竖井,竖井的深度不一,十米到几十米不等,这样的竖井将地下水汇聚起来。第二,由竖井将水势增大之后,再依地势的高低,开始在竖井的井底凿通暗渠,并将各个竖井打通,将水引流直下,一直连接到遥远的绿洲。第三,将水引到需要的地方之后,就要开凿一个明渠,将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对作物加以灌溉。而涝坝呢,则是一个调节水量的蓄水池。一条坎儿井,一般长约3公里,最长者往往是几条坎儿井相连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间竖井少则有几十口,多则达到三百余口。在建造坎儿井的时候,上游的竖井一般要挖的较深,个别还可以达到100米上下,而下游的较浅,一般只有数米。
我们聪明的祖先还发明了两种定向方法,即木棍定向和油灯定向。木棍定向在竖井上方支起来的辘轳架上固定的辘轳轴的两头栓两根绳子下端也绑一个木棍,将上下两个木棍呈平行,这样的上面的两架轱辘架子相互对齐,井底的两根木棍自然也对齐,按照木棍的方向对挖,就可以顺利将两口竖井底部挖通喽。
油灯定向法,大家不要小看油灯的作用噢,它有三种作用,一是照明,二是报警,灯灭说明地下缺氧,如油灯火苗晃动说明渠有塌方现象,坎儿井匠可以及时逃离;三是定向,挖暗渠侧壁每隔两三米放一盏灯,放三盏后,坎儿井匠边挖暗渠边看后面的灯,如果只看到一盏灯说明挖的直,如果同时看到两盏或三盏说明暗渠挖偏了,及时可以纠过来,我们的祖先当时运用了三点一线这个数学定律。
坎儿井的作用是避免水分蒸发,这项工程实属于适应干燥气候特点的一种伟大创举。尤其让人称道的是,当地人民全凭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工程之浩大,构造之巧妙,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不愧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工程的三大奇迹。
⑧ 新疆坎儿井产于哪个年代
新疆坎儿井产于哪个年代,史书上没有确切的时间记载,但根据相关资料,坎儿井最早出现在先秦典籍之中。
坎儿井是中华文明的产物。盛弘之《荆州记》中记述:“隋郡北界有厉乡村,村南有重山、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神龙所生林西有两重堑,内有周围一顷二十亩地,中有九井,神农既育,九井自穿。又云:汲一井则众井水动,即以此为神农社,年常祠之。”九井自穿相通,一井牵动众井,这与地下暗渠相通的坎儿井结构相同。神农是我国农业和医药发明的传说人物,把穿井与他连在一起,可见其历史悠久。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云:“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舜穿井时,就挖了一条从旁出的“匿空”(地道),这与坎儿井的挖掘方法极其相似。如果:“匿空”为水平地道,就是坎儿井,这是公元前21世纪的史迹,比传说波斯于公元前8世纪有坎井,要早1000多年。
《庄子·天地》篇云:“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子贡向其介绍当时的先进灌溉提水工具桔槔,而圃者答以“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他害怕使用机巧工具而乱了思想,坚持遵古法凿隧取水。可见在春秋时期凿隧取水已是一项古老技术,而这种技术运用于坡度较大地段,就可挖成坎井。《庄子·秋水》篇的“埳井”,即“坎井”。蛙“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这类井似同于壑,应是流水深沟或地下暗渠。(苟子·正论)又云:“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坎井之名,正式出现在先秦典籍之中。人们相信波斯地下暗渠起于公元前800年,却没有认真考究中国史籍中有关坎井的记述,不无偏废之嫌。虽然这些记述没有指明坎井的具体形成时间,却充分显示出产生坎井的文化背景渊远流长。
简介坎儿井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 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⑨ 坎儿井是怎么来的
坎儿井是在干旱地的劳动人民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水,让沙漠变成绿洲,古代称作“井渠”。对新疆坎儿井起源的说法,大概有三种:
第一种,新疆坎儿井起源于波斯,即今伊朗。
第二种,新疆坎儿井起源于中国内地。
第三种,新疆坎儿井由维吾尔先民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自己发明。
工作原理
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不同地的坎儿井在具体构造上均有其不同的地域特点,但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包括了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错现(小型蓄水池)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该原理下运转的坎儿井流量稳定,且能保证井水自流灌溉。
⑩ “坎儿井”哪个少数民族发明的
“坎儿井”,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是由维吾尔族人民发明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