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李劫夫创造作品

李劫夫创造作品

发布时间:2021-06-26 19:29:57

A. 李劫夫的个人作品

其音乐创作主要领域在歌曲方面,作品大都具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通俗、质朴、自然、生动的艺术特色、主要作品有《歌唱二小放牛郎》、《忘不了》、《哈瓦那的孩子》、《我们走在大路上》、《蝶恋花--答李淑一》、《沁园春·雪》等;《我们走在大路上》作于1962年,表现了热情洋溢,豪迈乐观的时代精神,被广泛传唱。

B. 劫夫的个人作品

其音乐创作主要领域在歌曲方面,作品大都具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通俗、质朴、自然、生动的艺术特色、主要作品有《歌唱二小放牛郎》、《忘不了》、《哈瓦那的孩子》、《我们走在大路上》、《蝶恋花--答李淑一》、《沁园春·雪》等;《我们走在大路上》作于1962年,表现了热情洋溢,豪迈乐观的时代精神,被广泛传唱。

C. 李劫夫为毛主席诗词谱曲有哪些

劫夫为诗词谱写歌曲《七绝·为女民兵题照》《蝶恋花答·李淑一》《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忆秦娥·娄山关》《采桑子·重阳》《送瘟神》等。

D. 谁给介绍一下李劫夫的一生

生平简介:

李劫夫(1913—1976),中国作曲家。原名李云龙,曾用名李捷夫。1913年11月17日生于吉林省家安县,1976年12月17日病逝于沈阳。早年在家乡就读小学、中学。九一八事变后,在青岛、南京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赴延安,先后在延安人民剧社、西北战地服务团工作。1943年调往晋察冀边区任宣传干事及冲锋剧社副社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任热河军区胜利剧社副社长、冀东军区文工团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九纵队文工团团长和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副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校长,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并兼任辽宁省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辽宁分会主席。

李劫夫有广泛的文艺才能,对美术、文学、戏剧都有较高的造诣,其突出的艺术成就表现在歌曲创作方面。他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及人民群众的音乐审美习惯有深刻的了解。他的作品大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通俗、质朴、自然、生动的艺术特色。他以民间分节歌形式写作的许多叙事歌曲,如《歌唱二小放牛郎》、《王禾小唱》和《忘不了》等,生动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和英雄事迹,曲调亲切动听、结构简练严谨,曾流行于华北各抗日民主根据地。他运用北方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的艺术手法于歌曲创作之中,扩大了歌曲体裁的表现容量。在《八月十五》、《常家庄的故事》、《胜利花开遍地红》等歌曲和歌剧《星星之火》等作品中,表现出他对歌词的处理、对音乐语言的推陈出新所具有的独到功力。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热情洋溢、豪迈乐观,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他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歌曲,如《蝶恋花·答李淑一》、《沁园春·雪》、《七律二首·送瘟神》和《浪淘沙.北戴河》等,成功地体现了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结合,或气势雄伟,或委婉细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964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劫夫歌曲选》,其中收入了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歌曲作品205首。

E. 求李劫夫作曲的毛主席诗词歌曲的下载地址,或发我邮箱[email protected],谢谢

不要找了全国都没有。

F. 著名音乐家李劫夫的生平

李劫夫本名李云龙,1913年生于吉林省农安县,读了几年县立师范。绘画与音乐,原本都不过是他的热爱,却并非科班所造。1935年因参加过抗日活动被迫逃亡到青岛时,开始了以绘画与音乐为手段的谋生生涯,“劫夫”一名,则自此起。

1937年5月,24岁之际,他到了延安,参加了八路军西北战地文艺服务团。

1938年9月,加入中共。同年,由丁玲主编的《战地歌声》一书,由武汉生活书店出版,书中收录了29首歌,其中13首,为劫夫所作。

到“文革”前,劫夫担任了沈阳音乐学院院长。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大地震,劫夫奉命前往参加救灾活动。其时,遇到了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对劫夫说:“劫夫,我最佩服你的'大路上'(《我们走在大路上》),你的四段词我都会唱。”说罢,周总理还真唱了几句。

受此鼓舞,劫夫在灾区创作了后来风行一时的《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

无疑,共产党员李劫夫的音乐创作,非常政治化,而且可以说,基本就是为政治服务。

如何看待劫夫写的那些歌,自然可以仁者智者,各持己见。

但是,劫夫的确是诚心诚意地以艺术的规律去为政治服务,以音乐的美感来传导时代的旋律,而并不是生硬地将政治塞进歌曲。所以,他创作的歌曲,甚至连那些《语录歌》,都能让人传唱,流行多年。

这是一个已经时间长期打磨了的事实。

劫夫一生中,担任的最后一个官职,是沈阳音乐学院革命委员会主任(1968年8月)。

他的盖棺政治结论,辽宁省委在1979年11月对他下达的决定,则是:“犯有严重政治错误。”而他最后拟创作的一首歌、并亲笔写下了的歌题,竟是《紧跟林主席向前进》!

上述这三件事,从劫夫一生的经历中看,其实都不是他要追求的东西。对当官,他的确历来无什么兴趣;对政治,他也从来没有过真正的认识;他想做的,只是专心于音乐创作。顶多,只想用音乐,来为党的事业服务。

然而,鬼使神差,阴差阳错,劫夫却偏偏被那政治黑洞给吸了进去,且英华之年,便断了他的创作,也断了他的生命。

打倒“四人帮”后两个月的一天,即1976年12月17日,李劫夫因心脏病发作,猝逝于“学习班”中,终年63岁。

G. 劫夫还写过什么歌

我们走在大路上

李劫夫(1913~1976)
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3年11月17日生于吉林农安,1976年12月17日卒于沈阳。抗日战争期间曾在延安晋察冀边区参加音乐活动,作有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军中任文工团团长,作有歌曲《坚决打他不留情》等。1948年任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音乐部副部长。1953年任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校长,后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和音协辽宁分会主席 。作品有《我们走在大路上》,为毛泽东诗词谱曲《蝶恋花·答李淑一》、《七绝·为女民兵题照》等和大量毛主席语录歌。他还创作了歌剧《星星之火》和几部小歌剧 。1964年出版《劫夫歌曲选》。
劫夫,应该被记住的名字
对于现下的年轻人来说,劫夫的名字应该是完全陌生的。如果提起他的歌曲,能够记住的大概也只有四十岁以上的人们。《我们走在大路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歌唱二小放牛郎》……
我是熟悉劫夫的歌曲的,因为我从那个年代走过来。那年月,除了八个样板戏,能唱的歌儿就是革命歌曲。在这些革命歌曲中,劫夫的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诗词歌儿,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风靡一时,而且确实写得好。我很佩服劫夫,缘于他能给毛主席语录那种无韵律、无字句规则的散文、散句谱曲,而且曲子好听,唱起来琅琅上口。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牛得要命。我总想象劫夫是怎样的一个人,对此人充满了好奇,但因孤陋寡闻,始终没有发现相关的资料。
前些日子买到沈阳师大霍长和先生的《红色音乐家——劫夫》,才得识庐山面目。之所以漏掉一个“真”字,盖因我读书一向存疑处多,在没有其他相关资料文本可以互读的情况下,我只能说此书可以得识劫夫的庐山面目,但不敢肯定其是否“真”。
忙里偷闲,三天读完。作者是在经过对劫夫家人、生前友好及有关人士大量采访的基础上,参阅相关史料,依照个人的价值判断,完成了这本传记的写作。所以,此书呈现出来的劫夫一生,在本书中较为立体、丰满,可读性也很强。
从此书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比较认真的人(比较认真一说,基于书中数处明显的错误,否则,我就说他很认真了),也是一个实在人。实在之处在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以不知而臆测。因此,我虽对书中数处存疑,但基本判断是此书可算劫夫之“信史”(旁证是传主的家属和亲朋故旧认可此书,而且出版社是国内比较权威的“人民”)。虽然此书的格局有些嫌小,但仍可以算作是一本比较客观、理性的传记,并没有因为作者对传主的热爱就刻意拔高。
我读此书,目的性很强:了解劫夫。这一点在掩卷之后基本做到了。除了生平事迹之外,我的兴趣点还有两个:一是劫夫的创作理念,二是劫夫的创作原则。还好,都弄清楚了。下面就这两个问题抄一点书。
1、劫夫的创作理念。P248引用春风文艺出版社1964年版《劫夫歌曲选》劫夫本人所作的前言,“我写的歌曲,几乎绝大部分都是为配合党的方针、政策和种种政治运动的。我觉得一个革命文艺工作者具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假如不是配合全党的各项政治活动,便不能产生我的这些歌曲,因为党的各项政治活动集中地表现了当代我国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重大事件,千百万群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跟着党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奇迹。假如我的歌曲不去表现他们,不能对他们壮丽的事业起一点作用,那还有什么意义呢?”作者在考察了劫夫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后,认为此说不准确,提出这样的提法,即劫夫的创作理念是“致力于表现人民的斗争生活”。我以为,安波同年在《人民日报》对劫夫的评价“他是群众的知音,群众是他的知音”,相对准确一些。一言以蔽之,人民性应该是劫夫的的创作理念。
2、劫夫的创作方法:从本书描述可以看出,劫夫作曲的素材基本上源于民间,应该说,民间音乐、抗战救亡歌曲和苏联歌曲对劫夫的创作有很大影响。但劫夫作曲并非简单地套用这些丰富的素材,而是化用,一“化”便生出属于他自己的风格来。论者鲁煌曰:他有“……非凡的处理歌词的才能。无论多么拗口、参差不齐或冗长的歌词,在他笔下都能处理得流畅通顺,易于上口。”(P214)书中还通过劫夫学生的日记,转述了劫夫对自己创作的阐述:“形式固然重要,但内容更重要,应把表现乐曲内容放在第一位,根据内容确定形式,要准确地抓住形象,创作要把词的语气充分表达出来。……我写的曲子有个特点,强调对句,使歌曲进行有规律,唱起上口,另外,特别注意形象,力求把形象表达准确;特别注意语言语气,尽可能表达出内容的神态。”(P219—221)作者认为,毛主席语录“入歌意谓劫夫写作已进入自由境界”(P294)。沈阳音乐学院的部分教师认为,劫夫处理歌词的能力“不但国内很少有人与之相比,就是在世界音乐史上,也足可与擅长在音乐中处理语言的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天才相媲美!”(P393)我以为,上述评价是中肯的。
劫夫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也是革命者。他的一生,包括创作生涯,与革命、政治息息相关,而他的个人悲剧也正是因为与政治的关联而产生的。这些我不赘言,书里都写着,读完即知。
从总体上看,本书虽格局嫌小,且稍显粗陋,但仍不失为了解劫夫生平的必读书。

H. 李劫夫的作品简介

我们走在大路上
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毛主席领导革命队伍
披荆斩棘奔向前方
向前进!向前进!
革命气势不可阻挡
向前进!向前进!
朝着胜利的方向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劳动人民发奋图强
勤恳建设锦绣河山
誓把祖国变成天堂
向前进!向前进!
革命气势不可阻挡
向前进!向前进!
朝着胜利的方向
我们的道路多么宽广
我们的前程无比辉煌
我们献身这壮丽的事业
无限幸福无限荣光
向前进!向前进!
革命气势不可阻挡
向前进!向前进!
朝着胜利的方向
我们走在大路上
我们走在大路上
我们走在大路上
我们走在大路上
向前进!向前进!
革命气势不可阻挡(不可阻挡)
向前进!向前进!
朝着胜利的方向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
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
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
掩护着几千老乡
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
敌人快要走到山口
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
抓住了二小要他带路
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
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
四下里乒乒乓乓响起了枪炮
敌人才知道受了骗
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
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
我们那十三岁的王二小
可怜牺牲在山间
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
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间
他的脸上含着微笑
他的血染红了蓝的天
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
他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
每一个村庄都含着眼泪
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I. 劫夫作了哪些歌的曲

李劫夫
李劫夫(1913~1976) 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3年11月17日生于吉林农安,1976年12月17日卒于沈阳。抗日战争期间曾在延安晋察冀边区参加音乐活动,作有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军中任文工团团长,作有歌曲《坚决打他不留情》等。1948年任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音乐部副部长。1953年任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校长,后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和音协辽宁分会主席 。作品有《我们走在大路上》,为毛泽东诗词谱曲《蝶恋花·答李淑一》、《七绝·为女民兵题照》等和大量毛主席语录歌。他还创作了歌剧《星星之火》和几部小歌剧 。1964年出版《劫夫歌曲选》。

J. 劫夫的创作生涯

1939年4月,劫夫与边军等人发起创办了一个油印的歌曲刊物《歌创造》;紧接着他又与一些战友在西北战地服务团内部发起成立了“战地社”。恰值这时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在易县大龙华村一带击毙击伤日伪军400余人,缴获了很多武器。劫夫在街头欢迎胜利归来的八路军战士时,看到一队骑兵从一个山沟里威武地冲出来,顿生灵感。他蹲在地上,用铅笔头在纸片上迅速地将曲调写出来。这就是日后被夏风填上词的《我们的铁骑兵》,它是劫夫生平的第一首名曲。新中国成立后,这首著名的歌曲被改编成器乐曲《骑兵进行曲》,成为音乐会和重要场合经常演奏的曲目。
《歌创造》为推动晋察冀边区方兴未艾的抗日歌曲创作发挥了很大作用。当时,西北战地服务团文学组的田间、邵子南、方冰、史轮、叶频、曼青、石群,以及剧作家贾克、田野等,都在《歌创造》发表了大量歌词,曲作者除劫夫和西北战地服务团的副团长周巍峙外,还有音乐组的一些年轻人。《歌创造》先后编印有50期,在边区的群众性音乐创作和演唱活动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劫夫创作的不少优秀歌曲,都是通过这本薄厚不一的油印刊物流传开的。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相持阶段。日寇在冀中平原发动了疯狂至极的“五一大扫荡”,残忍地推行“三光政策”,给晋察冀边区的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当时,主要活动在冀西地区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化整为零,分赴各地参加反“扫荡”斗争,直至秋后才陆续回到原来的驻地——平山与灵寿两县交界处郭苏河畔的两界峰村集中。这年12月,历经血与火的考验,耳闻目睹根据地人民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的劫夫,产生了创作表现英雄人物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的“故事歌”的渴望。他的想法与准备创作一些讴歌平凡人物英雄事迹的叙事诗的诗人方冰不谋而合。方冰文思如潮,很快就写出了《歌唱二小放牛郎》和《王禾小唱》等叙事简洁,抒情味极浓的“故事歌”歌词。劫夫借鉴昆曲《尼姑思凡》的旋法,谱出了有点戏曲味,又通俗易唱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通过《歌创造》和《晋察冀日报》等媒介发表后,迅速传唱到整个晋察冀边区,以及陕甘宁边区,乃至保定、北平等敌占区。在此前后,劫夫又谱写出《两个民兵的故事》、《王老三》等“故事歌”。就在《歌唱二小放牛郎》和《王禾小唱》相继诞生之际,《晋察冀日报》公布“军民誓约运动征文”入选作品,劫夫为歌颂狼牙山五壮士英雄事迹创作的歌曲《狼牙山五壮士》和《遵守军民公约》、《参加军民誓约运动》,分别获得甲等奖一类奖和二类奖;同时,他与张文、陈强合写的论文《乐器制造》和创作的漫画《如此扫荡》,分别获得边区鲁迅文艺奖金特等奖和美术作品奖(当时他制作了一些演出用的乐器,创作有不少木刻、漫画和连环画等表现抗日题材的美术作品)。
1943年5月7日,日寇在完县野场村东北的石沟制造了一次杀死杀伤被圈围的172名中国老百姓(大多数为妇孺)的特大惨案。刚刚调到晋察冀边区第三地委担任宣传干事的劫夫闻讯立即赶赴惨案现场,他用饱蘸着悲愤泪水的笔墨,连词带曲,一口气写出字字血、声声泪的记事歌曲《忘不了》。同年5月11日,阜平县丈湾村民兵李勇带领游击组大摆地雷阵,炸死炸伤36名日军官兵,受到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通令嘉奖;劫夫闻风而动,很快谱写出易学易唱的《李勇对口唱》。这一年,他还谱写了《望见了北斗星》、《歌唱李殿冰》、《滦河曲》、《唐河怨》、《刘成耀跳崖》、《刘二高》等有广泛影响的抗日歌曲。其中《滦河曲》的词作者是那一年4月20日在平山县曹家庄壮烈牺牲的八路军前线摄影记者雷烨。 1944年,劫夫开始尝试歌剧创作,写出了歌剧《不死的老人》;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他又在冲锋剧社创作了歌剧《两个英雄》。此外还有表演唱《八月十五》和歌曲《戎冠秀》等;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又在进军东北的途中,在离自己祖籍丰润很近的玉田县城创作了著名歌曲《国民党一团糟》(后名《坚决打他不留情》)。其中《两个英雄》、《八月十五》、《国民党一团糟》等均由著名的电影编剧邢也(即邢野)编剧、作词。

阅读全文

与李劫夫创造作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