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农耕社会的社会发展
农耕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这种农耕经济能够创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最先进的文明。但是,它使中国形成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不用于商品交换。农耕文明,受封建思想束缚,闭关自守。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经济结构。农耕文明发展的后期,越来越限制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中国传统时代“多子多福”的人口观是与古代小农经济相适应的。从汉代画像砖“戈射收获图”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明的某些鲜明特征。
人口观即人口思想,一般指人们对人口现象的认识或看法,自有人类社会,就会有人口观。中国传统人口观是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在现在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作用。研究中国传统人口观的发展及变化,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我国人口政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华封三祝”“多福、多寿、多男子”,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唐尧时代,反映了古人祈求多子多孙的一种社会共识
夏、商和西周三代,中国传统的人口观已开始萌芽。史书与考古发掘都表明:当时是以集中大批劳动力的大田集体劳作占统治地位。而从人自身的再生产(即种的繁衍)的角度看,三代之时以男性家长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已确立。这一时期考古发掘可以判定为夫妻关系的成年男女合葬墓,最常见的葬式是男子仰身直肢葬,女子侧身屈肢葬,且面向男子,表明男子开始居统治地位,女子降居于从属和被奴役地位。三代时的婚姻又有媵妾为补充。殷商王朝所实行的已是以纳妾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周代直到春秋时诸侯仍可多次婚娶,而且多有陪媵。
中国传统时代以多生育男子,也即“田力”为美好的祝愿。这一祝愿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唐尧之时。《庄子·天地》篇中,记有华之封人(守边人)与尧的对话,他祝愿尧长寿、富有、男孩多。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祈求多子多孙的一种社会共识。“华封三祝”后被敷衍为“三多”“多福、多寿、多男子”,并深刻地影响到后世人们的生育意愿。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扩充军备,增强实力,多以行政措施鼓励生育;人丁兴旺以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受到重视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国传统人口观的形成期。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领域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时代,人们的生活资料主要是“食”和“衣”。由于铁器和牛耕,农田的粮食生产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劳师动众,而可由“匹夫耕之”;桑在西周时还是大田作物,而到春秋战国也已在房前屋后栽种,并可由“匹妇蚕之”。由牛郎和织女携手组成的个体小农家庭就此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成了中国传统时代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兼具人口再生产和生活资料再生产两大职能的小农家庭,开始在春秋霸权的争夺中发挥出自己的功用。各诸侯国为了扩充军备,增强实力,多以行政措施强制早婚,鼓励生育。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曾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春秋末年,越王勾践在与吴国的战争中遭到惨败后,也下令早婚并奖励生育。当时的一些思想家,如生活在春秋末年的墨子认为:世间唯有人最难成倍增长。如欲尽快增殖人口,只有通过早婚早育。 人口众多的目标达到后,又有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面的追求。春秋后期,孔子到卫国(今河南濮阳一带)访问,感慨其人丁兴旺。学生冉有问他人口众多以后该怎么办。孔子答道:“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再问富裕以后又该如何?孔子说:“教育他们。”(《论语·子路篇》)孔子本人也幸逢其会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私人办学且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一人。他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并提倡“有教无类”。这就使得原本只是少数贵族才能受到的教育,开始成为布衣平民的事业。身为教育家的孔子,对于财富和人口增殖的见解也与那些急功近利的统治者们不同。他说:“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必着急财富不多,只须着急财富不均;不必着急人民太少,只须着急境内不安。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论语·季氏篇》)
战国时期的主流人口思想,可大体归结为“广土众民”;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深刻地影响到后世人们的婚姻观和生育意愿
战国时期,中国人口有了空前的增长。与此相适应的是严密的户籍管理,尤其是被称为“上计”的统计制度在此期间开始形成。战国时期的主流人口思想,可大体归结为对“广土众民”的追求。一些政治家、思想家提出“徕民”的各种主张,以加强对人力资源的争夺,其中以秦国的商鞅最为突出。商鞅提出:地方狭小而人民众多的,叫“民胜其地”,务必开垦荒地;地方广大而人民稀少的,叫“地胜其民”,必须招徕人口。《管子》则提出“三满”的命题:拥有广大土地而不加以开发利用,叫做“土满”;拥有众多人口而不能加以治理,叫做“人满”;拥有强大武装而不知道止息,叫做“武满”。如果听任“三满”的状况持续下去,国家就不成其为国家了。这是后世“人满”之说的源头。
战国之时,一方面是各大国的争城争地,杀人盈野盈城;另一方面是古老的氏族封建制的消亡大批邦国被灭,无数世家绝禄。激烈的社会变革的现实使人们认识到: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他们的流风余韵最多五世就断绝了。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家族是否有“后”,也即是否有男性后代这一问题的关注。在孟子看来,一切“孝”的行为,都应以繁衍后代、子孙众多为首要前提;从不绝子嗣这个大前提出发,私自娶妻也变得无可非议了。他的这一思想深刻地影响到后世人们的婚姻观和生育意愿。
『贰』 为什么中国作为农耕文明战斗力颇强,甚至多次击败北方外族
大一统带来的资源整合能力是中国能压制敌对游牧民族的直接原因。
文字带来的是统一的表意系统,意味着不同发音的个体可以通过统一的表意系统来交流,比如古典时期的朝鲜,日本,越南语言不同于汉语,但表意系统却都是使用的汉字;而且,汉字字形是比较稳固的,不同于字母文字的易变性,不同时代的人可以通读汉字,因为汉字的变化不大,这带来了良好的延续性和交流的便利性。
大一统的理念源于祖先崇拜和家天下,文字成为了大一统的基石,因为有了统一的稳固的文字系统,不同地域的人就不会因为发音不同而缺乏交流,带来隔阂,最后带来难以弥合的文化差异。
而大一统则可以让中央王朝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修筑长城,将农耕文明的财富转化为战斗力,以抵御来自游牧民族的战略优势,转化自己的地缘劣势。
大一统和农耕本身带来人口的繁茂和发达的文明,又为中央王朝提供充足的人口资源和战争手段,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力的多寡是衡量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大量的人口资源意味着能创造大量的财富。这就是物质基础。
农耕民族的优势:
1.稳定的获得粮食,导致单位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远远大于游牧民族的想象。所以农耕民族的人口基数巨大。(生存是人的本能,能稳定的生活,能够养活更多的人这一点对所有人类都是有巨大吸引力的,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文明史中游牧民族老是源源不断的转职成农耕民族)
2.稳定的生活必然带来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则能导致地缘优劣势的转变。不过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地缘优劣势的巨大改变得到了火器时代才发生。
『叁』 中华民族在古代存在着两种文化类型,即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这两种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互补、融合,共同创造
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时期,人们逐渐从采集进化到原始农业,从版狩猎进化到家畜饲养权业,改变了“竭泽而渔”的方法,发展成为可以持续创造财富的生产方式。都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陶器。因此两者所反映的是农耕文化特点。 |
『肆』 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对现代农业发展有何意义
当今传承农耕文化的重大现实意义
在继承和发扬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使古老的农业耕作智慧与现代有机科技相结合,探索天地人和谐共生的智慧农业,无异于让老树发新芽、开新花。这是我们看到当今传承农耕文化的重大现实意义。
当今正是农耕社会被工业化、现代化快速取代的时代,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了农耕社会的消亡。城市膨胀,农村萎缩,土地板结,食品堪忧,故乡变得面目全非,现今大力提倡搞有机农业从某种意义讲是昨天人类对传统农业盲目破坏的反思和修复。
虽然农耕时代渐行渐远,农耕器物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但是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博大精深的农耕文明和农耕智慧,无疑是现代社会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在我还是孩童的年代,举目青山绿水,空气清新,雨后春笋,野菇盛开,这是大自然对刚刚度过春荒的农民的恩赐。而这一切逐渐消失。铺天盖地无节制地使用的农药化肥、各种人工试剂侵略我们的大自然,水源污染了,土地破坏了,青蛙、燕子无处藏身,野菇无影无踪,生物链上螨虫的克星——瓢虫难得一见。于是病虫害肆虐,广施农药,粮食污染。这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乡愁让人们反思,也让人们警醒,于是人们开始千方百计地寻找出路。其实出路就在眼前,就在我们老祖宗那里,他们做了几千年的传统有机农业,被现代人摒弃得一干二净,现在尝到大自然惩罚的恶果后,想要马上回到原来却没有那么容易,因时过境迁,情况变得更复杂,实现现代有机农业的困难也更多。
什么叫有机农业,有机农业就是指在生产中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和动物排泄物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目前粮食产量越来越高,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丰富,但因化学农业、石油农业带来的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弊端也日益加重。从20世纪初期—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反思化学农业。
粮食安全问题促使城里人对农村的关心。过去的城里人是不关心农村的,为什么,如果撇开世俗偏见,那就是他们吃的粮食蔬菜鸡鸭鱼肉都安全,不必操心。现在不同了,食品出问题了,危及到自身的健康和生命了,不得不关心了,关心有机生活,关心有机农业。因为传统农业就是有机农业,所以为了发展现代有机农业,学习和借鉴传统农业,继承和弘扬农耕文化,就成了当务之急。
『伍』 中国作为农耕文明为什么能击败北方
大一统带来的资源整合能力是中国能压制敌对游牧民族的直接原因。
文字带来的是统一的表意系统,意味着不同发音的个体可以通过统一的表意系统来交流,比如古典时期的朝鲜,日本,越南语言不同于汉语,但表意系统却都是使用的汉字;而且,汉字字形是比较稳固的,不同于字母文字的易变性,不同时代的人可以通读汉字,因为汉字的变化不大,这带来了良好的延续性和交流的便利性。
大一统的理念源于祖先崇拜和家天下,文字成为了大一统的基石,因为有了统一的稳固的文字系统,不同地域的人就不会因为发音不同而缺乏交流,带来隔阂,最后带来难以弥合的文化差异。
而大一统则可以让中央王朝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修筑长城,将农耕文明的财富转化为战斗力,以抵御来自游牧民族的战略优势,转化自己的地缘劣势。
大一统和农耕本身带来人口的繁茂和发达的文明,又为中央王朝提供充足的人口资源和战争手段,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力的多寡是衡量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大量的人口资源意味着能创造大量的财富。这就是物质基础。
农耕民族的优势:
1.稳定的获得粮食,导致单位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远远大于游牧民族的想象。所以农耕民族的人口基数巨大。(生存是人的本能,能稳定的生活,能够养活更多的人这一点对所有人类都是有巨大吸引力的,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文明史中游牧民族老是源源不断的转职成农耕民族)
2.稳定的生活必然带来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则能导致地缘优劣势的转变。不过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地缘优劣势的巨大改变得到了火器时代才发生。
满意请采纳
『陆』 农耕文明由来已久,它蕴涵着怎样的丰富文化
亚欧大陆中心从东欧南部开始经里海沿岸到中亚最后到达蒙古高原,有一条广大的草原带。这条草原带是温带草原带,适合游牧业的发展。很多游牧民族在这里发展生息。现代马的培育也是在里海沿岸完成的。数万年前当世界普遍都还是游牧文明的时候这里一定是活跃的文明中心带。在世界进入农业文明之后,这个地区相对来说落后了。可是从这里出发的各个游牧民族仍旧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中华文明比起欧洲和西亚文明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作为一个农业国家,拥有广阔的耕地,生产力发达,人口众多;但是北方始终有游牧民族的威胁,以至于文明被数次几乎彻底破坏。西欧和地中海地区距离那个草原带较远,历史上很少受游牧民族入侵——唯一一次大规模的游牧民族入侵(匈奴)就造成了整个西方文明的崩溃。而西亚的农业文明相对游牧地区来说范围太小,那里很多民族都是半农半牧。因此像中国这样,在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历史中始终处在与游牧文明对峙的过程,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情况。中国曾经数次被落后民族洗劫破坏,但也曾经数次将游牧民族彻底驱逐出草原。这里单独论述蒙古草原,其他地区和中华文明关系不大。
游牧是这样一种生产方式:逐水草而居,哪里能够养活牲畜就迁往哪里;依靠肉和奶解决大部分食品,然后用毛皮、肉食和奶制品与农耕民族交换日常用品以及一些谷物。如此,游牧最宝贵的财富就是牲畜,一切都来源于牲畜。因此游牧民族在人类的农业文明时期也必须保证和农耕民族的贸易,对外依赖性较强。但是游牧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生产不稳定,一旦有旱灾或者雪灾造成牲畜的大量死亡,就意味着生存的危机——肉和奶制品不象谷物那样可以保存很长时间。这时候游牧民族没办法,为了生存只能去劫掠。由于游牧民族平日里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狼群、偷牲畜的其他人等等经常有争斗,每天吃的又是肉食和奶制品,因此所有游牧民族都是剽悍、善战的。再加上有大量马匹装备出的骑兵,这些“野蛮人”南下侵略就成了农业文明的噩梦。
从商代开始,匈奴的先人鬼方就开始侵扰中原。此时中原战车是主要兵种,相比骑兵来说机动力要低的多。不过,由于马鞍、马镫都没有在游牧民族中使用,此时的鬼方骑兵尚没有太强大的战斗力。在商武丁时鬼方受重创,直到周朝才再次开始南下。到了战国时代随着整个东亚气候的变冷,游牧民族的入侵越来越频繁,北方燕、赵、秦都修建了长城防止来犯之敌,开了用长城防备游牧民族的先河。后世秦、汉、北魏、隋、金、明都修建过长城;宋代因为没有“幽云十六州”失去了建设长城的地利,发明过“水上长城”,“其间设26座碉堡,125处军铺,兵船百艘。”。唐、清两代对游牧民族的政策是招抚为主,因此没有修建过长城。
汉初由于国力的不足,休养生息六七十年,积蓄了足够的国力,开始了对匈奴的反击。为了获得精锐的战马,汉武帝曾经发动对大宛的远征,所得大宛马大大改善了中原马匹的质量;同时张骞通西域带回了饲养马匹的饲料——苜蓿,以及养马的先进方法。以此汉朝养马数十万匹,对阵匈奴时能够出动强大的骑兵。此时“高桥马鞍”已经被发明了出来,骑兵真正能够发挥战马的机动力了。依靠强大的国力,汉朝对匈奴屡战屡胜。中国在汉代首次获得河西之地,并且置郡长期统治;为了和匈奴对战而开辟西域“第二战场”,张骞通西域,不仅获得了一起对抗匈奴的盟友,还因此打通了东西方沟通的桥梁“丝绸之路”。匈奴在与汉朝大战后,先分裂成北匈奴南匈奴;后北匈奴西逃,造成几百年后的欧洲民族大迁徙;南匈奴南迁,在后来的十六国时期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融入汉族消失——大夏的赫连勃勃是匈奴的绝响。这是对抗游牧民族另外一种方法:利用农业文明生产力发达的优势,组建能够对抗游牧民族的骑兵,用武力驱逐他们。然后这里就有游牧民族离开蒙古草原后的归属:西逃进入中亚、西亚、东欧等地,或者内迁农业区,进行农业化。内迁的种族有逐渐融入汉族的(鲜卑),也有在屠杀中灭亡的(羯)。
不过汉民族在对抗北方少数民族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汉族是一个农业民族,无法长久占领草原,即使把游牧民族赶出草原也很快会有下一个民族入主,又有新的威胁出现。在下时常在想,为什么中央政府不能令部分汉族进入草原,游牧生活,为中原提供马匹和肉食呢?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话,彼此间贸易会很容易;草原有灾荒时中原政府也可以救济。这样可以避免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不过考虑到农民们应该不会希望去北方苦寒之地放马牧羊,而君子们也不会认同发展畜牧业为农业国家应该的行为,这种策略实行起来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汉朝征匈奴只能是暂时的解除了北方边患。后来曹操征乌桓、北魏征柔然、唐征突厥也是这种效果。
汉之后马镫的普遍应用使得骑兵可以在马上劈砍,步兵的劣势越来越明显。
到了唐代,对待少数民族可谓宽大。唐朝与少数民族更像是联盟的关系,众多少数民族将领和雇佣军都曾经是唐军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部分异族将领名单:杂种胡安禄山、史思明、百济人黑齿常之、高句丽人高仙芝、契丹人李光弼、靺鞨人李怀光、突厥突骑施部人哥舒翰、铁勒部的仆固怀恩、浑瑊和阿跌光进等。因此唐代时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在内忧外患中不占重要地位。
农业文明的噩梦后来才真正出现,那就是蒙古人。
蒙古人的强悍和顽强的生存能力让他们成了蒙古草原的最后主人。古代蒙古人分化出的各个民族今日分布在欧亚大陆各处,其中现代蒙古族仍旧牢牢占据着草原。为什么蒙古人没有像其他游牧民族一样最终消失?这应该归功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数百年的南征北战,所有其他的民族被屠杀、同化得差不多,再也没有游牧民族能够有实力驱赶蒙古人;而同一时期的明朝没有能力完全击溃蒙古人、清朝与蒙古建立的差不多是联盟关系,也使得农业文明没有再次驱赶蒙古人。到了现代社会,就没有人会再去争夺牧场了,农业文明也前进到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数千年的对抗就此结束。
附:蒙古草原游牧民族最终去向
匈奴:主体在东汉时期被汉人消灭;剩余部分西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同化,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内迁匈奴人多死于战乱,融入汉族数量较少。
东胡:秦时被匈奴灭亡,之后分成两大部分:乌桓和鲜卑
乌桓:被曹魏消灭
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
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纪被冉闵一次性屠杀,导致羯族灭种。
鲜卑:主体被汉族同化,剩余的演化为柔然。
室韦:鲜卑西迁蒙古草原后,留在当地的称做室韦人。其中蒙兀室韦后来西迁,成为蒙古诸部落祖先。
柔然:漠南势力被北魏清除;汗国被突厥击败,一部柔然西迁中亚,后称阿瓦尔人,融入匈牙利人;
一些柔然人融入室韦和契丹。
敕勒:敕勒人曾经建立高车王国,后被柔然所灭。薛延陀、回纥、突厥及蒙古部中汪古、克烈等部均为敕勒族的后裔。
突厥:灭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体被回鹘人和汉族人所灭,剩余的向西逃窜,融入当地民族。
回鹘:主体由丁零人构成,融入了铁勒和高车人的一部分,唐朝时将突厥主体灭亡。被黠戛斯人所灭。回纥部众分三支西迁。一支迁到葱岭以西,于十二世纪被西辽所灭;一支迁到河西走廊,于十三世纪初归附蒙古;一支迁到吐鲁番,以高昌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西州回鹘后来改称为"畏兀儿",也就是今天维吾尔族的先人。西州回鹘于十三世纪后期归附蒙古汗国和元朝。
黠戛斯人:灭亡回鹘后不久退回叶尼塞河流域,后南迁天山,成为柯尔克孜族和吉尔吉斯人的祖先。
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部分西逃到中亚;蒙古征西辽,契丹人后随军分散各地,现在的达斡尔人就是一群契丹后裔。
蒙古:为先秦时东胡的一部分,由鲜卑中蒙兀室韦演化而来,一直生存到现在。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对抗自古皆有!
相对而言,游牧民族受自然生存环境影响,掠夺性要突显,而且毁坏性要大的多!
而农耕民族由于有安定的环境,所以推动历史发展要快!
可是正是由于安定,也造成了农耕民族的软弱,懒散的性格!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农耕对抗游牧总体来说农耕民族的处于下风的!
游牧民族的每一次入侵都造成了比较大的毁坏,文明发展要延缓很久!
另:女真:来自肃慎,后为女真,为满洲,一直生存到现在,即今天的满族人。
党项:羌族的一部分。后被蒙古人灭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
"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纪被冉闵一次性屠杀,导致羯族灭种"
好象一次性就杀了20万 也够狠的!
『柒』 农耕文明为什么能贯穿中华上下五千年且占据统治地位
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基础,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也助于农耕文明的不断进步
政治基础:古代自商鞅变法起重农抑商,一直被历届王朝所沿用,政治上的倾斜使农业成为本业,不断发展
阶级基础:农民是社会的主体
根本原因: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需要
『捌』 为什么农耕文化占主导地位。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伴随着私有制度进一步加深。在农业文明的生产资料主要就是土地。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个人亦或者家族的主要是依靠土地种植粮食生存,自给自足。而农耕文化是稳定的。发展也是缓慢的。相对游牧民族而言,农业文明不需要随着气候移动,而是固定的,为了提高生产力,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一直不停的发展,最终产生了工业文明。农业一直是人类的根本,至少现在用大机械规模化了。而在封建社会,就是农耕文化主导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