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青蒿素的发明者是谁,她的事件有哪些
屠呦呦。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青蒿素食品”
据媒体报道,自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青蒿素”一路蹿红进入大众视野。
各路商家更是耐不住寂寞,他们凭着炒作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围绕“青蒿素”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折腾,“诺贝尔奖青蒿饼”和青蒿素补充剂等这些打着青蒿素概念的“青蒿素食品”,无疑就是他们创造力的展现。在商家的推波助澜下,“青蒿素”大有被神化的趋势。
人们推崇青蒿素,一方面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科学,关注科学研究成果,关注诺贝尔奖,因为是诺奖把青蒿素和青蒿联系到了一起。
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现在的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在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同时,也更加看重健康。但我们必须警惕,一些商家利用人们对诺奖和健康的关注,打起了发歪财的主意。
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科学松鼠会成员云无心指出,迄今为止,青蒿素确认的功能是治疗疟疾。获得了诺贝尔奖并不意味着它就有淘宝店主们鼓吹的各种神效。
它或许还有其他的功效,但是在医学研究确认之前,淘宝店主们的广告文案实在过于不靠谱——无异于拿着自己的身体去做试验,还要自己出钱。
因此,作为普通公众,关注身体健康乃人之常情,追求养生也是一种生活品质,但也要有点基本的科学素养。面对当前商家对“青蒿素”各种各样的误导营销,在狼烟四起的“蒿”之战中,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审慎、科学地讲究养生之道,莫跟风。
唯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青蒿素食品”,才能更好地维护科学研究之成果,才能保证身体健康,提升生活品质。
② 屠呦呦获得过的奖项,其发明的“青蒿素”到底是个啥
2001年,世界卫生抄组织(世卫袭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所有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
其实,从最早的克隆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青蒿素的发现……中国科学家曾经在艰苦的岁月中作出过世界级水平的杰出贡献。青蒿素项目诞生于“文革”时期,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周维善院士主持并参与了青蒿素结构测定和人工全合成。
③ 在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之后,人类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同时屠呦呦也获得了国家科技最高奖以及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这些奖项都是对屠呦呦的认可,对于屠呦呦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研发出了抗疟疾的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这两种青蒿素的发明,解决了治疗疟疾这种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对于世界每个地方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青蒿素的研发拯救了数千万人的性命,这是因为疟疾特别容易在人类身上传染,因为有很多蚊虫,特别是对于一些环境比较不好的地区来说,像非洲大陆的蚊虫是非常多的,所以很多人都会被蚊虫所叮咬,而有一些蚊虫呢,它是带有这种疟原虫的血液,如果人被这种蚊子咬的话,他就会发生疟疾,它的死亡率特别的高,所以说有了屠呦呦所研发出的特效药,就不用再怕这种疾病了。
④ 青蒿素的发明者是谁。青蒿素诺贝尔医学奖
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是中国科学家屠呦呦。
因为发现青蒿素,为人类抗疟疾药物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同时屠呦呦也成为了第一个捧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女科学家。
青蒿素,化学式C15H22O5,分子量282.33,无色针状晶体,味苦。在丙酮、醋酸乙酯、氯仿、苯及冰醋酸中易溶,在乙醇和甲醇、乙醚及石油醚中可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熔点156-157℃。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主要用于间日疟、恶性疟的症状控制,以及耐氯喹虫株的治疗,也可用以治疗凶险型恶性疟,如脑型、黄疸型等,亦可用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盘状红斑狼疮。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疾标准疗法。
⑤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过程中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已经40年了,尽管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但她始终默默无闻地工作,并致力于研究青蒿素。“屠呦呦是我的老朋友,我们是同一代的科学家。都是北京医科大学毕业的,说起来还是我‘师姐’。”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工程院院士李连达说,屠呦呦是个典型的科学家、学者,平时并不善于交际。
“可以说,她对青蒿素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现在也承担了很多课题,还带研究生,非常值得尊重。”在李连达看来,屠呦呦是那种持之以恒的科学家,不浮躁,不像有些科学家什么时髦就搞什么。而原本屠呦呦在60岁就到了退休年龄,但她81岁了还坚持工作。
在李连达的眼里,屠呦呦具有一个科学家应有的美德,那就是有什么想法都敢于直言。“她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屁,不管在会议上还是个别的谈话,她同意的意见马上就会肯定;不同的话,就直言相见,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
“她对学习非常执着,非常专心,各种功课中,生物课成绩最好。但生活上却挺不上心的,家务活不太会干。”清华大学教授陈效中是屠呦呦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人是初、高中同学,读书时互相之间还串串门,时隔几十年,陈效中老人还能追忆起那段青葱岁月。
屠呦呦是高二时从效实中学转到宁波中学的,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屠呦呦有个特点,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
陈老先生说,别看屠呦呦现在是个慈祥的老太太,当年长得还蛮清秀,戴眼镜,梳着麻花辫。
因为陈效中和屠呦呦家住得近,两家还有联系,陈效中经常到屠呦呦家串门,也经常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和屠呦呦相遇。
高中毕业后,大家都考到了北京,陈效中考上了清华大学,屠呦呦考上了北京大学。屠呦呦读的是生物药学,当时这个专业比较冷门。而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
“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我帮忙找找,我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妥当。同学们见了后都笑话她。她家务事不灵光,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她先生做。”聊起过往发生的趣事,陈效中不禁大笑起来,“还有一次,我们几个人来宁波开会。她因为还要出席一个重要场合,多留了一晚,第二天单独坐火车回京。结果,发生了一件非常好笑的事:火车停靠途中站点时,屠呦呦下车走走。结果,火车开走了,她竟然被落下了。”
⑥ 青蒿素是谁发明的
青蒿素是屠呦呦发明的,1972年8月,屠呦呦带队在海南岛开展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疗效试验。期间,倪慕云设计了色谱柱分离的前处理,使青蒿乙醚提取物中性部分的抗疟作用再次得到提高。
钟裕蓉从文献获知硅胶柱分离中性化合物更有效,于是便与助手崔淑莲在倪慕云柱前处理的基础上,按文献提供的方法用硅胶柱层析,石油醚-乙醚(后改为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脱,分离乙醚中性提取物。
1972年11月8日,改用上海试剂厂生产的硅胶柱分离,然后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石油醚(不同比例)多次洗脱。最先获得少量的针状结晶,编号为“针晶Ⅰ”(No.1或针1);随后洗脱出来的针状结晶编号为“针晶Ⅱ”(No.2或针2);再后来得到的另一种方形结晶,编号为“结晶Ⅲ”(No.3或方晶)。
同年12月初,经鼠疟试验证明,“针晶Ⅱ”是唯一有抗疟作用的有效单体。此后,北京中药所向“全国523办公室”汇报时,将抗疟有效成分“针晶Ⅱ”改称为“青蒿素Ⅱ”,有时也称青蒿素。再后,北京中药所均称“青蒿素Ⅱ”为青蒿素。
(6)屠呦呦发明青蒿素扩展阅读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⑦ 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对人类来说有什么意义
自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以来,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为最有效、无并发症的疟疾联合用药。然而,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在2020年前疟疾感染率和死亡率下降40%”的阶段性目标将难以实现。究其原因,除对疟疾防治经费支持力度和核心干预措施覆盖不足等因素外,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物产生抗药性是当前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
国际顶级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近期刊载了屠呦呦团队该项重大研究成果和“青蒿素抗药性”治疗应对方案,引发业内关注。
屠呦呦认为,解决“青蒿素抗药性”难题意义重大:一是坚定了全球青蒿素研发方向,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青蒿素依然是人类抗疟首选高效药物;二是因青蒿素抗疟药价格低廉,每个疗程仅需几美元,适用于疫区集中的非洲广大贫困地区人群,更有助于实现全球消灭疟疾的目标。
“全球疟疾防控与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倡议主旨高度一致。”世卫组织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说,“截至目前,青蒿素联合疗法治愈的疟疾病患已达数十亿例。屠呦呦团队开展的抗疟科研工作具有卓越性,贡献不可估量。”
⑧ 屠呦呦从青蒿里提出青蒿素是哪个时期
A、疟原虫细胞与人体成熟红细胞具有的生物膜种类不同,疟原虫细胞含有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而人体成熟的红细胞只有细胞膜,A错误;
B、疟原虫细胞内自噬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错误;
C、青蒿素有干扰疟原虫表膜-线粒体的功能,因此在青蒿素的作用下,疟原虫细胞内能量的供应机制受到影响,C正确;
D、青蒿素有干扰疟原虫表膜-线粒体的功能,阻断宿主红细胞为疟原虫提供营养,导致其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到虫体外,由此可见,在青蒿素的作用下,红细胞不能为其提供营养,D错误.
故选:C.
⑨ 屠呦呦发明了什么获得了诺贝尔奖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由世界卫生组织等主办的国际青蒿素会议上,屠呦呦以首席发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获得高度评价,认为“青蒿素的发现不仅增加一个抗疟新药,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发现这一新化合物的独特化学结构,它将为合成设计新药指出方向”。
2015年12月7日下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贺词中称,屠呦呦的获奖,表明了国际医学界对中国医学研究的深切关注,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深刻意义,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国医药卫生界的骄傲。
全国妇联在贺信中表示,欣闻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更是全体中国女性的骄傲,全国妇联代表全国亿万妇女,向她致以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