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包括
1、敬业。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 。“执事敬”,是指行事要严肃认真不怠慢;“事思敬”,是指临事要专心致志不懈怠;“修己以敬”,是指加强自身修养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
2、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所谓精益求精,是指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求做得更好,“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正如老子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能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是精益求精才获得成功的。
3、专注。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从中外实践经验来看,工匠精神都意味着一种执着,即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
“术业有专攻”,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在一个细分产品上不断积累优势,在各自领域成为“领头羊”。在中国早就有“艺痴者技必良”的说法,如《庄子》中记载的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核舟记》中记载的奇巧人王叔远等。
4、创新。“工匠精神”还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工匠,如倪志福、郝建秀等,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王传福、从事高铁研制生产的铁路工人和从事特高压、智能电网研究运行的电力工人等都是“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他们让中国创新重新影响了世界。
(1)创造业与工匠精神扩展阅读: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0提高到1,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精神评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有媒体将其列入“十大新词”予以解读。
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
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
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与工匠精神相对的,则是“差不多精神”——满足于90%,差不多就行了,而不追求100%。我国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现象,多少与工匠精神稀缺、“差不多精神”显现有关。
工匠精神落在企业家层面,可以认为是企业家精神。具体而言,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核。企业家通过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形式创新等全面创新,从创新中寻找新的商业机会,在获得创新红利之后,继续投入、促进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有了敬业精神,企业家才会有将全身心投入到企业中的不竭动力,才能够把创新当作自己的使命,才能使产品、企业拥有竞争力。
第三,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底色。在经济处于低谷时,其他人也许选择退出,唯有企业家不会退出。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涌现出大批有胆有识、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但也有一些企业家缺乏企业家精神……可以说,企业家精神的下滑,才是经济发展的隐忧所在。
2. 工匠精神新时期有什么意义
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
一、提倡工匠精神是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十三五”时期,我们仍然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离不开广大职工的创新和创造,离不开对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二、提倡工匠精神,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去的需要。当前,在中国制造走出去的过程中,一些产品的质量也常常受到诟病,迫切需要提高产品质量。因此,要在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提高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
只有充分发扬工匠精神,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大国工匠,才能打造高质量的产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去。
三、提倡工匠精神,是满足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的需要。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在这里,工匠精神是和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并提的,这说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重提工匠精神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
(2)创造业与工匠精神扩展阅读
大国工匠的培养与工匠精神的培育
培养大国工匠与培育工匠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在此仅从工会和工会教育的角度谈一点体会。
一、首先,工会要在工匠精神和大国工匠培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工会的角度来看,建设职能、教育职能是工会具有的两个重要职能,提高职工素质,教育和鼓舞职工在国家建设中建功立业,是工会的重要任务。
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历史上,我们大力提倡“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给予高级技工很高的荣誉和待遇,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高级工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会应当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抓住机遇,在培养大国工匠和培育工匠精神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其次,需要在全社会重塑劳动光荣的理念。工匠精神的缺失,从根本上看是劳动光荣理念的缺失。因此,培养大国工匠,提倡工匠精神,首先要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的理念,纠正轻视劳动特别是轻视普通劳动者的不良风气,重视职业教育,创新教育体制,为培育大国工匠,重塑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再者,重视对大国工匠的教育和研究。对大国工匠的教育和研究要在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上下功夫。
要就大国工匠涉及的政策背景、历史脉络、文化体系、技术标准、结构优化、平台建设、成果应用、服务社会等多环节、多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从而为大国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培养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根本,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核心,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是要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灵魂。
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爱岗敬业,是爱岗和敬业的合称,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爱岗是敬业的基础,而敬业是爱岗的升华。具体来说,所谓“爱岗”,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山高。
所谓“敬业”,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笔者调研中发现,凡是获得“工匠”和“劳模”荣誉称号的工人,都是爱岗敬业的典范,很多人都在本职岗位上工作了二三十年之久,干出了一番事业。
所以,“工匠精神”最根本的内涵,就是“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三、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顾名思义,精益求精,是指一件产品或一种工作,本来做得很好了,很不错了,但还不满足,还要做得更好,达到极致。“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工匠”,就在于他对自己产品品质的追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
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改进产品,努力把产品的品质从99%,提升到99.9%、再提升到99.99%。对于“工匠”来说,产品的品质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笔者在调研中,最深感受之一就是,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是获得各类“工匠”荣誉称号的工人的共同特点。
这也是他们能身怀绝技、在国际、全国或省的各种技能大赛中夺金戴银的重要原因。
四、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如果说“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传统的“工匠精神”中具有的内涵,那么,“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则主要体现于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之中。
因为和传统工匠不同,新时代工匠尤其是产业工人的生产方式已不再是手工作坊,而是大机器生产,他所承担的工作,只是众多工序中的一小部分。
比如“复兴号”列车,一列车厢就有三万七千多道工序,这三万七千多道工序,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由车间或班组亦即团队协作来完成。团队需要的是“协作共进”,而不是各自为战。因此,“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是现代“工匠精神”的要义。
所谓“协作”,就是团队成员的分工合作;所谓“共进”,就是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五、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一样,“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也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甚至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灵魂。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的是继承,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是传统工匠传承的一种主要方式,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因为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无“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判断一个工人能否称之为新时代“工匠”的一个重要标准。
3. 什么是工匠精神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 “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当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的循环时,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依靠信念、信仰,看着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之后,成为众多用户的骄傲,无论成功与否,这个过程,他们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脱俗的、也是正面积极的。
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与工匠精神相对的,则是“差不多精神”——满足于90%,差不多就行了,而不追求100%。我国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现象,多少与工匠精神稀缺、“差不多精神”显现有关。
4.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工匠精神还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4)创造业与工匠精神扩展阅读:
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
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与工匠精神相对的,则是“差不多精神”——满足于90%,差不多就行了,而不追求100%。我国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现象,多少与工匠精神稀缺、“差不多精神”显现有关。
5. 企业为什么要工匠精神
仅供参考:
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耐心、专注、严谨、不断提升产品与服务。我们的企业需要工匠精神。
不同于传统流水线重复重体力劳动,工匠精神代表新时代企业气质、踏实、精益求精、坚定,一丝不苟、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提供最贴心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服务,把一件件小事做细做实,再小产品经过了很多到供需,再小的服务也要做到周到细致,让产品与服务充满价值。
在咱们国家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之际,工匠精神是供给侧改革下的推动力与活力,工匠精神就是把本职岗位劳动做到最佳,不断提升劳动技能,提升服务水平,对产品质量一丝不苟,追求更加周到与细致的服务,工匠精神就是多一份踏实,少一分浮躁,多一份专注,少一分投机,多一份优品精品,少一分粗制滥造。
想做大事的人太多,而把小事做完美的人太少。很多人都想着做大事,一步登天,其实,大事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把一件件小事做细,把一件件小事做完美就是成功就是幸福。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为之。
把小事做细,加强自身修养,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我们常说要追求卓越,其实卓越就是苛求精细化的具体表现,卓越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我们认真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并把它做精做细,就可以达到卓越的境界。
企业需要工匠精神,这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企业生产出精益求精的产品,把每一件产品做到最好,把每一次服务做到最佳。很多朋友读过庄子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做到精细化品质境界。
精细化生产,从大规模投资到小批量定制,精细化生产管理节约资源把原材料浪费降到最低,精细化库存管理,提高每一个生产设备、半成品、产成品使用率,降低损耗。绩效考核是细致活儿,财务会计是细致活儿,运用互联网云技术与手机终端细致地对企业信息做好统计与数据库分类分析,从细节入手,及时发现顾客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线上线下维修使用售后服务,企业持久发展需要工匠精神。
每一个细节做到最好,生产的产品品质不断提升,提供的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增加企业产品附加价值、技术含金量、新产品体验,服务人文关怀与参与感,根据消费者需求提供最好产品与服务。专注与细节,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只有花大力气,把小事做细,才能把事情做好。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有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做大事必须从小事开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将小事做好,努力把小事做细、做透,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企业的工匠精神推动企业产品品质提升,服务提升,价值增值。
6. 一直听到“工匠精神”这个词,制造业的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意思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以及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目标在于打造本行业最优质、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而工匠精神正是当下中国制造业所亟需。不少民族企业,譬如创维,已经将工匠精神作为企业和产品发展的核心理念,7月他们还推出“中国梦”系列产品,感兴趣的可以再搜一下。
7.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敬业。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
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
专注。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
创新。“工匠精神”还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7)创造业与工匠精神扩展阅读: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0提高到1,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
“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于聂圣哲,他培养出来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来自于这种精神。相信随着国家产业战略和教育战略的调整,人们的求学观念、就业观念以及单位的用人观念都会随之转变,“工匠精神”将成为普遍追求,除了“匠士”,还会有更多的“士”脱颖而出。
在2016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近些年来充斥媒体的“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精造”“工匠精神”,如今成为决策层共识,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显得尤为难得和宝贵。
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曾呼吁:“中国制造”是世界给予中国的最好礼物,要珍惜这个练兵的机会,决不能轻易丢失。“中国制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过渡到“中国精造”。
“中国精造”稳定了,不怕没有“中国创造”。千万不要让“中国制造”还没有成熟就夭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人动化(手艺活)是自动化的基础与前提。要有工匠精神,从“匠心”到“匠魂”。
一流工匠要从少年培养,有些行业甚至要从12岁开始训练。要尽早恢复学徒制。税制要改革,要促成地方政府对制造业重视的局面。中国的教育要学德国、日本而不是美国……
参考文献:网络-工匠精神
8. 如何更好的发扬工匠精神,助推制造业的发展
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
4、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9. 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我国,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中不难寻其踪迹。从庄子“技进乎道”到魏源“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他们所提到的“技”,指的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体现在产品“从99%提高到99.99%”的过程中,它是认真、执着、精细、完美的代名词。正是技术从业者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让生产过程成为类似工艺品的雕琢过程,铸就了我国传统制造业曾经的辉煌。
说起工匠精神,就不得不提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中展现的我国现代工业者那些灵巧而智慧的手: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的检测手感堪比X光般精准。大国工匠们“技术报国”的价值,丝毫不逊色于其他职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就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等,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
遗憾的是,这些年在“君子不器”、白领崇拜等观念的影响下,更多人对从事与技术打交道的蓝领工作心有不甘。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仅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与之相关的另一个现实是,“高级技工万金难求”之类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这种人才发展的不均衡,抑制了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迸发,同时也让中国创造遭遇“人才瓶颈”。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入工匠精神,关照现实,切中要害,不仅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一种健康的现代职业、专业观念,同时也将加速我国制造强国、创造强国的建设。
《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但目前,我国制造业依然存在着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部分产品不能满足日益精细化的消费需求。有鉴于此,我们亟须坚守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打造“创造中国”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