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中国现代的发明历史

中国现代的发明历史

发布时间:2021-06-26 04:32:38

❶ 中国近代发展史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70多年间,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探索,无法解决这一问题。五四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

热血青年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奋不顾身;青年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努力探寻改变中国命运的科学真理和发展道路。

在救亡图存的不断求索中,在“改造中国”的艰苦实践中,一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经大革命的失败、土地革命的挫折、抗日战争的壮大,在解放战争后,建立新中国,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1)中国现代的发明历史扩展阅读

中国的近代史因此而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

其一是中国无力保卫自己免于侵略;其二是中国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条约。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胡绳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发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引起了近代史学界的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

在文章中,胡绳非常明确地把近代史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也就是说,以五四运动为分野,在此之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为近代史;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取代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此后则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是为中国现代史。

胡绳的这一主张,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

从这时开始,中国历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



❷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史

60-70年代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原定于1960年5月9日首次进行平洞试验,但为了更快取得实用导弹弹头,并集中力量研制氢弹,这次试验改为测量弹头威力和性能的大气层试验,直到1969年9月23日00∶15时才首次进行平洞核试验。1978年12月17日的第二次平洞核试验取得大量重要数据,对后来的地下核试验贡献良多。1976年10月17日的第三次平洞核试首度在花岗岩内进行。1984年12月19日的第五次平洞核试是中子弹的首次原理实验。这颗验证弹圆满成功并为全面突破中子弹技术瓶颈和首次中子弹核试验打下了基础,并在时程上反驳了美国对中国“窃取”中子弹机密的指控。

中国在1967年4月选定罗布泊西北的辛格耳为竖井核试验场,这种方式是地下核试验的主要类型。1975年4月钻成深300公尺,直径2.5公尺的第一口花岗岩竖井,但直到1978年10月14日09∶00时才首次竖井核试验成功。1980年10月16日的大气层核试验后,后来的中国核试全面转入地下;包括中子弹和近年的核试,也都采用竖井方式。在60年代至70年代,由于对科学规律认识不充分,中国有3次核试全部或局部失败,但比例并不高。

从1964年11月2日起,外国开始记录罗布泊地震数据,从全球标准化地震研究网和地震联合研究机构等地震记录,可获得特定的波形,有部分地震站定期向美国国家地震资讯中心和美国国际地震中心报告。90年代中期,美国利用电脑程序一天三次自动访问国家地震资讯中心的数据库,监控中国的核试验情况。西方自1972年10月3日开始利用商业卫星侦察罗布泊核试验场,采用多光谱扫描、反射束光导摄像管、地形测绘仪、高解析度照相机、红外侦察仪器、航天飞机的合成孔径雷达等,宇航员也进行人工摄影。罗布泊在北部以西约2300公里,曾选择甘肃敦煌以西,新疆罗布泊以北4个地点,中俄两国专家都认为敦煌以西160公里的地区最好。核试验场分3个区。马兰科学城位于试验场西北,在两条干线公路交汇点附近是主要指挥所和技术人员居住区。马兰西北几十公里有一个保密研究所,即核试验中心,三面环山,有一条对外公路。核试验在试验场东南方距马兰不远的沙漠中进行。中央分区在马兰分区和东南分区之间,是地下核试验场,但早年也进行过几次低当量地面核试验。中央分区又分为3个地下核试验区;南部试验区在大山中;1969年9月22日和1975年10月27日的头2次地下核试验就在此进行。这两次核试验检验了地下核爆炸的封闭技术。这两次试验后,平洞核试验转移到西部试验区,这个试验区的核试验都是低当量的,在试验的同时也检验了地震武器的试验数据和核试场的安全性、合理性。中子弹的原理性试验和首次试爆都是在此进行的。东部试验区是西山之间的一块低斜坡地,进行深竖井地下核试验。近年的核试验有很多在此进行,包括东风-41的弹头试验。

❸ 中国近代史上的科技发明都有哪些

有结晶牛胰岛素也就是蛋白质,杂交水稻等等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❹ 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与成就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2、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3、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

4、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5、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6、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使官僚资本企业较完整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中规定: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7、“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成就;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近600个重要项目。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8、十年工业建设成就: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和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石油工业发展迅速,石油全部自给。

电力工业增长很快,农村用电量十年增长70倍;建成兰新、包兰等铁路“文革”时期,工业生产遭受重大挫折。

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有:南京长江大桥、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成昆铁路和湘黔铁路等。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

这批项目的代表有: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等。

中国近代工业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在中国设立工厂,是中国近代工业之始。这时期的外资工业主要是为外商对华贸易服务的。

从1843~1894年,外国在华一共设立了191个工业企业,其中116个属于船舶修造业和丝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业。

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据估计到1894年止约近2000万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两项的便达150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75%。

其余75家工厂分别属于印刷、食品加工、水、电、煤气、火柴、服皂、制药、造纸、木材、玻璃、水泥等行业,共拥有资本约500万元,大多规模狭小。

外国在华创办工业后20余年,清政府开始创建用机器生产的工业。从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经营了21家军用工厂(包括一家船厂),所费资金从低估算在5000万两左右。

其中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和湖北枪炮厂,规模较大,设备比较齐全,是中国近代工业创建时期的大型工厂。

军用工业是非商品生产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不甚密切,但它促进了19世纪70年代民用工业的兴起。

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由中国人自办的工业企业大抵有船舶机器修造厂27家,机器缫丝厂约113家,机器绵纺织厂8家,其他轻工业工厂47家,共约195家。其中多数规模很小,资本额不详,有不少甚至在筹建期中或投产后不久便告歇业。

设备比较完备的企业大多为官办、官商合办或官督商办企业,如上海机器织布局、武昌织布官局和兰州织呢局等。

商办工厂如陈启源经营的继昌隆丝偈为华南缫丝业的发展起了引导作用;商办船舶修造厂大多是从原来手工作坊基础上添置一二部车床发展起来的,而到80年代逐步发展到修理和制造缫丝车和轧花机。

以上近代工业的创办,也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逐步确立。

(4)中国现代的发明历史扩展阅读

中国现代机械工业初步基础

1949年以前的中国机械工业属于修配性工业,基础薄弱,除军火工业和造船业制造过一些比较复杂的产品外,其他部门以修配为主,只能制造简单的产品。

经过1950~1952年的3年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对原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改组、改建工作,着手筹建重大项目。

如太原的中国第一座重型机器厂于1953年8月部分建成投产。哈尔滨的中国第一个大型电机厂也是这个时期开始兴建的。

这几年,中国的机械工业对恢复国民经济和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起了重要的作用。

机械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了 1000米地质钻机、300马力柴油机、3000千瓦水轮发电组、 3吨蒸汽锤、直径1米和2米的立式车床等较大和精密的设备,以及许多关键配件。

如为小丰满水电站两台7.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的修复制造了万伏级高压定子线圈;为吉林石砚造币厂的大型造币机制造了16件直径1600×4000毫米重7~8吨的干燥筒配件等。

3年中试制了上千种新产品。

❺ 中国近代的发展史

19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签订《北京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❻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态完全形成。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侵略。
3、19世纪5、6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并有所发展壮大。甲午中日战争后,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最早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一场戊戌变法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昙花一现失败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对满清政府失望透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开始领导进行武装革命—辛亥革命,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成为辛亥革命的统一领导,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1911—1912年,以武昌起义为代表的辛亥革命高潮到来,迫使清朝末代皇帝退位,结束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但是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了。
4、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护法运动等一系列革命。但是由于缺乏先进革命思想领导、不敢提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等原因均告失败。1923年前后,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形成新三民主义,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开始共同领导中国革命,最终掀起了以北伐战争为核心的新一轮革命高潮,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是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5、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下,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起“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城市中心论的指导下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均失败。在危急关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余部转向井冈山,开辟井冈山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迅速发展壮大。这时,由于受王明“左”倾思想的影响,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为中国革命保留了革命火种。
6、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侵华战争。1937年,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先后爆发,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中国人民开始了全面抗战。一直到1945年,中国人民j坚持了八年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日本正式对中国战区投降,并签署投降书,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7、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民希望和平建国。但是,国民党反动派顽固坚持内战方针,1946年6月,悍然对根据地发起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再到战略决战,彻底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结束了其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国民党反动派败逃台湾。
8、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结束,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以上就是中国近代史的进程。(参考网络)

❼ 中国近现代史发展历程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是指中国自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170多年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国存亡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为近代, 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性质转变,由封建社会转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9年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成立为现代。

(7)中国现代的发明历史扩展阅读:

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及因此而签订的《南京条约》,包括香港的割让。

中国的近代史因此而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

其一是中国无力保卫自己免于侵略;其二是中国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条约。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胡绳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发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引起了近代史学界的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

在文章中,胡绳非常明确地把近代史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也就是说,以五四运动为分野,在此之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为近代史;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取代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此后则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是为中国现代史。

胡绳的这一主张,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

从这时开始,中国历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

❽ 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线索 (1949年建国之后)

(1)1949-1956: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阶段”:
1950-1953:抗美援朝战争,1951: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基本完全解放;三反五反运动1954:宪法颁布,确立人大制度;
1953-1956:三大改造,使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956-1966:进入社会主义(较稳定期):
1957:“一五”计划完成,

1958:大跃进
1959-1961:三年自然灾害,
1964: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核垄断
(2)1966-1976:文化大革命,
1967: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71: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使中国国际威望大幅提升,拉开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
1972: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1976: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1977:恢复高考。
(3)1978至今: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与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改革开放的政策。
1979: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快速解决了温饱问题。对越自卫反击战。
1982:;中英谈判香港问题。
1987:中葡谈判澳门问题。

1997:香港回归祖国。
1998:朱镕基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奠定当今之经济运作基础。
1999:澳门回归祖国
2001:中国“入世”,对外开放进入新台阶。
2004:受孙志刚事件影响,人权入宪。
2008:举办北京奥运会,圆1908年中国办奥运的百年梦想。
2010:举办上海世博会,距1910年提出中国办世博整整一百周年。

阅读全文

与中国现代的发明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