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中午发明

中午发明

发布时间:2021-06-26 04:14:29

⑴ 午睡是谁发明

是世界上第一个在中午的时候感觉想睡觉然后去睡的人发明的

⑵ 科学家发明了一面时钟,一天为10小时,

(6X100+70)/(10X100)*24=16.08小时,也就是下午16点4.8分钟

⑶ 第一个发明钟的人他是怎么知道当时是几点的呢

因为吃饱了撑的慌吧。最初的时候,人们是不知道时间这个概念的,直到出现了某个无聊的人。他发现有光与暗的交替,就产生疑问了。于是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坐在那里思考,终于有一天,他悟到了,于是他提出一种年月日的计时单位,并且这种方式很快就被人们所接纳。但对于当时而言,一天的概念,只有两个时辰,就是“光”与“暗”。

发明钟的人只是生产出工具。是的,在发明钟表的时候,人们已经知道时间这个概念,所以说到底,钟只是一种工具,可是概念,是根深蒂固的。一切都不可能只是一个人的功劳,这必定是一群人努力的结果。就像现在的高铁,火车,光是靠一个人是根本没办法发明出来的。只有通过前人的经验加上自己的动手创造能力,才能有今天的辉煌。时间也是如此。

⑷ 古人怎么发明了一天12钟头

应为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记录。
天干地支的起源

传说天干地支是黄帝时候的大挠氏所创。其在运用中有许多神奇的地方,这对现代人来说还是个迷!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那么,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呢?
虽然有以下一些说法来考证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谁发明?最早出现于何时?始终都是一个谜。
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来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三命通会》论支干源流曰:夫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昔盘古氏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首君以天地既分之后,先有天而后有地,由是气化而人生焉,故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其十干曰:于逢、旃蒙、柔兆、疆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 、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洋、协洽、 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蔡邕独断曰:“干,干也。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是也。”谓之天皇氏者,取其天开于子之义也;谓之地皇氏者,取其地辟于丑之义也;谓之人皇氏者,取其人生于寅之义也。故干支之名在天皇时始制,而地皇氏则定三辰,道分昼夜,以三十日为一月,而干支始各有所配。人皇氏者,主不虚王,臣不虚贵,政教君臣所自起,饮食男女所自始,始得天地之气而有子母之分,于是干支始有所属焉。至于伏羲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与人,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以作甲历而文字生焉。逮及黄帝授河图,见日月星辰之象,于是始有星官之书。命大尧探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子配五行纳音之属。

干支是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

在一般情形下,“干支”共有二十二个,其中“支”比较容易让人了解。因为“支”有可代替的动物的名字:子为鼠;午与马;丑为牛;……

“十干”“十二支”二者都可以说明季节的变动。

“子”就是“孽”,表示万物繁茂的意思。
“丑”就是“纽”,是用绳子捆住的意思。
“寅”就是“演”和“螟”,指万物开始伸长的意思。
“卯”就是“茂”,为万物茂盛的意思。
“辰”就是“伸”或“震”,也就是万物震动伸长的意思。
“巳”就是“已”,指万物己成的意思。
“午”是“仵”,指万物已过极盛之时,又是阴阳相交的时候。
“未”就是“味”,是万物已成有滋味。
“申”就是“身”,是万物粗具形体的意思。
“酉”就是“老”或“鲍”,指万物十分成熟的意思。
“戌”就是“灭”,指万物消灭归土的意思。
“亥”就是“核”,指万物成“种子”的意思。

十天干的起源:

“甲”就是“铠甲”,指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的意思。
“乙”就是“轧”,指万物伸长的意思。
“丙”为“炳”字,指万物繁茂的意思。
“丁”为“壮”,指到达“壮丁”的时候。
“戊”为“茂”字,也是万物蘩茂的意思。
“己”为“起”字,指万物蘩茂的意思。
“庚”为“更”字,万物更新的意思。
“辛”为“新”字,为万物一新的意思。
“壬”为“任”或“妊”字,为万物被养育的意思。
“癸”为“揆”字,万物萌芽的意思。

以上为天干、地支分别以文字学上的音韵与六书加以说明。

⑸ 表示时间的表示怎么发明出来的

常用的时间表示词

表“年”的词语:除了岁、载、春、秋、春秋等词语表示外,祀(殷代称年为“祀”)、霜(贾岛《渡桑干》诗“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放忆咸阳。”中的“霜”即年。)、稔(谷一熟为稔,故也谓“年”为稔)也是年的表示词语。

岁暮:表示年终、一年完。

累年:表示一年年

期年:表示周年整。

期月:表示一整月。

兼旬:则指二十日(天)。

一旬:指10日整。

旬余:指十多天。

既望:指农历十六“既望”月团圆。

侵晨:指天正亮。

质明、拂晓、破晓:皆指刚刚天亮。

旦日:表示明天为旦日。

旦旦:连用表示天天。

旦暮:指早和晚。

夙夜:是指朝与夕。

中夜:指半夜时分。

夜阑:指深夜时分。

翌日:是指第二天或明天。

亭午:大约指中午十二点。

光阴、岁月:皆指时间。

少顷、俄顷、少间:皆指一会儿的短时间。

须臾、瞬间、刹那、随即、寻、俄、旋、遽:皆指极短的一小会儿时间。

“朔”日:称农历初一。

“望”: 称农历十六为“望”月团圆。

晦:农历每月尾日为晦。

日:称每一天。

旦:称每一天的早晨。

暝、暮:皆称每一天的傍晚。

除此之外,象乌飞兔走、白驹过隙、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也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这里就不在一一列出。另外,在我国古代没有发明计时用的时钟之前,白日计时用的是“日晷”,以日影的移动算时间;夜晚计时用的是“更漏”。我国直到明代才有了时钟的出现。

⑹ 第一个发明时钟的人,他是怎么知道时间的呢

原则上来讲,时间设定是以当地中午太阳最高时候的时间作为12点。专
现在的时间设定,是将属地区划分为各个时区,以时区为定义,用格林尼治天文台测定的时间为标准时间,根据时区进行依次类推,获得的现在使用的标准时间。

⑺ 日晷是谁发明的

日晷的发明者无从考详,日晷仪在史籍中却少有记载,现在史料中最早的记载是“汉书·律历志·制汉历”一节:太史令司马迁建议共议“乃定东西,主晷仪,下刻漏”,而“汉书·艺文志”中列有晷书34卷,但仅存书名,而无内容。

隋书·天文志中记载了耿询的成就,“观测日晷和刻漏,是测天地正仪象的根本”。“明史·天文志”对日晷的形制,定时之法都有详细的记载。较之圭表,它已复杂多了,可以说是一种真正的仪器了,发展到清代,不仅可以计时用,日晷本身已成为一件装饰艺术品。



(7)中午发明扩展阅读

日晷原理:日晷计时的原理是这样。在一天中,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不断地改变着,第一是影子的长短在改变,早晨的影子最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逐渐变短,一过中午它又重新变长;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变,因为我们在北半球,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东方。

从原理上来说,根据影子的长度或方向都可以计时,但根据影子的方向来计时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计时。由于日晷必须依赖日照,不能用于阴天和黑夜。因此,单用日晷来计时是不够的,还需要其它种类的计时器,如水钟,来与之相配。

日晷摆放: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马莉萍副研究员介绍,日晷有地平式、赤道式、垂直式等很多种,在我国最重要、最常见的是赤道式日晷,它也是中国古代最经典的计时仪器。日晷石制的圆盘叫“晷面”,应根据当地纬度以一定倾角斜着摆放,使晷面平行于赤道面。

在西安,应该让晷面朝北,晷针上端指向北天极,下端指向南天极,“也就是说,若在城墙月城内摆放,不应该背靠箭楼坐北朝南,而应该坐南朝北,让晷面对着箭楼方向,晷针指向正北,仰角34.3度(西安的纬度)。”

⑻ 上午中午下午的由来

十二小时制是一个时间规则把一日24小时分为两个时段,分别为上午(a.m.,拉丁文ante meridiem表示中午之前)和 下午(p.m.,拉丁文post meridiem表示中午之后)。每个时段由12个小时构成,以数字12、1、2、3、4、5、6、7、8、9、10、11依次序表示。上午时段由午夜至中午,而下午时段由中午至午夜。

十二小时制起源於埃及[来源请求]. 然而,每个小时的长度会由於季节而不同,从黄昏到黎明12个小时,从黎明到黄昏也是12个小时长。罗马人也使用12小时制:全天平均的分为12个小时(因此一年中各天的长度是不尽相同的),夜间被分为3个小时。这是因为在水钟发明之前,人们使用太阳作为计时工具,所以没有办法准确的划分时间。

罗马人对於早上的时间计数同现在是相反的:例如,"3 a.m.",或3 hours ante meridiem意味著中午以前的第三个小时,而不是现代意义的“午夜以后的第三个小时”

今天,十二小时制仍然是大多数指针式钟表显示时间的方法,每12个小时旋转一周。对於24小时旋转一周来说,时针每小时仅仅转动了15°,这个角度太小以至於难以分辨。

尽管它在现代世界中已经广泛的被二十四小时制所代替,尤其在书写通信中。但是,12小时制使用的a.m./p.m.形式仍然是当前在澳大利亚和美国书写和交谈时使用的主要形式。在加拿大(尤其是魁北克)、英联邦、阿尔巴尼亚、希腊和其他的英语地区,以及南美洲的西班牙语地区,它也是常常和24小时制同时使用。缩写“a.m.”和“p.m.”也常常在英语和西班牙语中使用。在阿尔巴尼亚,也有意义相同的词“PD”和“MD”,在希腊则是“πµ”和“µµ”。其它的多数语言中很少有正式场合中使用“上午”和“下午”的提法,但是在民间则使用非正式的12小时制。

在埃塞俄比亚,12小时至仍然使用从黄昏到黎明记为12,1,2,……,10,11,然后再从黎明到黄昏记为12,1,2,……,10,11的记法。同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每一天从黎明黄昏开始,而不是从午夜开始。

⑼ 日晷是谁发明的

日晷的发明者无从考详,日晷仪在史籍中却少有记载,现在史料中最早的记载是“汉书·律历志·制汉历”一节:太史令司马迁建议共议“乃定东西,主晷仪,下刻漏”,而“汉书·艺文志”中列有晷书34卷,但仅存书名,而无内容。

隋书·天文志中记载了耿询的成就,“观测日晷和刻漏,是测天地正仪象的根本”。“明史·天文志”对日晷的形制,定时之法都有详细的记载。较之圭表,它已复杂多了,可以说是一种真正的仪器了,发展到清代,不仅可以计时用,日晷本身已成为一件装饰艺术品。



(9)中午发明扩展阅读

日晷原理:日晷计时的原理是这样。在一天中,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不断地改变着,第一是影子的长短在改变,早晨的影子最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逐渐变短,一过中午它又重新变长;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变,因为我们在北半球,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东方。

从原理上来说,根据影子的长度或方向都可以计时,但根据影子的方向来计时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计时。由于日晷必须依赖日照,不能用于阴天和黑夜。因此,单用日晷来计时是不够的,还需要其它种类的计时器,如水钟,来与之相配。

日晷摆放: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马莉萍副研究员介绍,日晷有地平式、赤道式、垂直式等很多种,在我国最重要、最常见的是赤道式日晷,它也是中国古代最经典的计时仪器。日晷石制的圆盘叫“晷面”,应根据当地纬度以一定倾角斜着摆放,使晷面平行于赤道面。

在西安,应该让晷面朝北,晷针上端指向北天极,下端指向南天极,“也就是说,若在城墙月城内摆放,不应该背靠箭楼坐北朝南,而应该坐南朝北,让晷面对着箭楼方向,晷针指向正北,仰角34.3度(西安的纬度)。”

阅读全文

与中午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