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者博尔赫斯

创造者博尔赫斯

发布时间:2021-06-26 01:02:00

❶ 博尔赫斯的作品有哪些

博尔赫斯的作品有:
诗歌:
《红色的旋律》
《面前的月亮》
《圣马丁札记》
《另一个,同一个》
《铁币》
《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
《夜晚的故事》
《老虎的金黄》

散文集:
《探讨集》
《我希望的尺度》

散文:
《什么是佛教?》

传记 :
《埃瓦里斯托·卡列戈》

论文集 :
《讨论集》

小说集 :
《恶棍列传》
《小径分岔的花园》
《虚构集》
《布罗迪报告》
《沙之书》
《梦之书》
《阿莱夫》
《杜撰集》
《莎士比亚的记忆》

短篇小说 :
《巴别图书馆》
《环形废墟》

诗歌序言集:
《深沉的玫瑰》

诗歌散文集:
《阿德罗格》
《影子的颂歌》

演讲集:
《博尔赫斯口述》
《七夕》

散文评论集 :
《序言集成》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作家、翻译家。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书香门第之家,从小沉浸在西班牙文和英文的环境中。他的作品被广泛译介到欧美国家,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学的非现实感。著名作品有短篇集《虚构集》、《阿莱夫》等。

❷ 博尔赫斯的作品

作品列表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 作品涵盖多个文学范畴,包括:短文、随笔小品、诗、文学评论、翻译文学。其中以拉丁文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

写作特点

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构思新颖,结构巧妙,安德烈·莫洛亚:“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他的作品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学的非现实感”。例如他最著名的短篇集《虚构集》(1944)和《阿莱夫》(1949)中就汇集了很多共同的主题:梦、迷宫、图书馆、虚构的作家和作品、宗教、神祇。他的作品对幻想文学贡献巨大。研究者们也注意到博尔赫斯不断恶化的眼疾似乎有助于他创造性的文学语言,毕竟,“诗人,和盲人一样,能暗中视物”。博尔赫斯的文体很特别,他的小说写的很像诗歌又很像散文,帕斯说博尔赫斯的文体几乎是三位一体,这样一种特殊的文体,是独一无二的。

他早年深受柏拉图和叔本华等人的唯心哲学,还有尼采的唯意志论的影响,并且从休谟和康德那里接受了不可知论和宿命论、以及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苏格拉底等人的哲学影响。他对笛卡尔的思想也了然于心,在上述哲学家的观点的基础上,他采用时间和空间的轮回与停顿、梦境和现实的转换、幻想和真实之间的界限连通、死亡和生命的共时存在、象征和符号的神秘暗示等手法,把历史、现实、文学和哲学之间的界限打通,模糊了它们的疆界,带来一个神秘的、梦幻般的、繁殖和虚构的世界,在真实和虚幻之间,找到了一条穿梭往来的通道,并不断地往返,并获得神奇的阅读感受。

❸ 谁有这个故事的全文

皇宫的寓言

博尔赫斯

那一天,皇帝带着诗人参观皇宫。他们连续不断地沿着西边最主要的几条回廊向前走去;这些回廊一路下降,很像一座几乎无法丈量的露天剧场的台阶,一直通到一个乐园或者花园。园子里的铜镜和错综复杂的柏枝围篱,已经表明这是一座迷宫。他们果然迷失在里面了。起初他们很快活,仿佛纡尊降贵 〔纡(yū)尊降贵:谦虚自处,降抑尊贵的地位。〕 地在做一场游戏,后来就有点儿害怕了,因为这些笔直的林阴路实际上是弯路,始终不断地微微弯曲着(这些路构成了秘密的圆圈路)。到了半夜,他们靠了观察星象,又及时以一只乌龟作为牺牲,才得以从这个看来具有魔法的地方脱身出来。不过那种迷路的感觉依然存在,从头到尾没有离开过他们。然后,他们经过了门厅、院落、书房,以及有一座铜壶滴漏的六角形房间。一天早晨,他们从一座塔上看见一个石人,后来就再也看不见了。他们乘着檀香木的小舟,渡过了许多条波光粼粼的河,或者在同一条河里行驶了许多次。皇宫里的宫廷侍从来来往往,向他们弯腰鞠躬。但是有一天他们上了一个岛,那里有一个人却并不这样做。因为他还从来没有看见过天子。于是刽子手不得不砍下他的脑袋。黑头发的脑袋,黑色的舞蹈,花纹复杂的金色的面具,他们的眼睛都漠不关心地看着前方;现实与梦幻合而为一,或者说,现实是梦幻的一个外形。真是难以想像,大地不过是花园,池沼,建筑,以及各种光辉灿烂的形状罢了。每过一百步,就有一座塔,高耸空中。肉眼看来,它们的颜色就是相同的。然而第一座却是黄的,最后一座,变成了鲜红的。色彩的逐渐变化是那么细微,而塔又是那么多。

到了倒数第二座塔的脚下,这位诗人——他似乎对这些人人惊讶的奇观根本无动于衷——吟诵了一篇短短的诗作。这篇作品,今天我们发现,是和他的名字紧紧连结在一起的。而按照更加细心的历史学家的说法,这篇作品使他丧失了性命,也使他永垂不朽。作品已经失传。有些人论证说它只有一个句子,也有人说它仅仅只有一个字。而事实,那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是:这是一首诗,里面耸立着这座雄伟的皇宫,完完整整,巨细俱全,包括每一件著名的瓷器,以及每件瓷器上的每一幅画;还包含着暮色和晨曦,包含着从无穷无尽的过去直到今天在里面居住过的凡人、神、龙种的光辉朝代的每一个不幸的和快乐的时刻。所有的人听完这首诗作后都默不作声,可是皇帝却叫嚷起来:“你抢走了我的皇宫!”于是刽子手的钢刀就砍下了诗人的脑袋。

别的人讲这个故事讲得可不一样。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件事情完全相同。他们说,这位诗人只要吟诵一首诗就可以使皇宫消失不见,那座皇宫就像被诗的最后一个音节抹去了一般,或者被吹成了碎片一般。这种传说,当然,不过仅仅是文学的虚构。诗人是皇帝的奴隶,所以他才被杀。他的作品湮没了,因为他应当湮没。他的后代仍然在寻找这个包含着整个宇宙的学问,但是永远不会找到。

❹ 博尔赫斯 皇宫的预言原文

《皇宫的寓言》---博尔赫斯
那一天,皇帝带着诗人参观皇宫。他们连续不断地沿着西边最主要的几条回廊向前走去;这些回廊一路下降,很像一座几乎无法丈量的露天剧场的台阶,一直通到一个乐园或者花园。园子里的铜镜和错综复杂的柏枝围篱,已经表明这是一座迷宫。他们果然迷失在里面了。起初他们很快活,仿佛纡尊降贵〔纡(yū)尊降贵:谦虚自处,降抑尊贵的地位。〕地在做一场游戏,后来就有点儿害怕了,因为这些笔直的林阴路实际上是弯路,始终不断地微微弯曲着(这些路构成了秘密的圆圈路)。到了半夜,他们靠了观察星象,又及时以一只乌龟作为牺牲,才得以从这个看来具有魔法的地方脱身出来。不过那种迷路的感觉依然存在,从头到尾没有离开过他们。然后,他们经过了门厅、院落、书房,以及有一座铜壶滴漏的六角形房间。一天早晨,他们从一座塔上看见一个石人,后来就再也看不见了。他们乘着檀香木的小舟,渡过了许多条波光粼粼的河,或者在同一条河里行驶了许多次。皇宫里的宫廷侍从来来往往,向他们弯腰鞠躬。但是有一天他们上了一个岛,那里有一个人却并不这样做。因为他还从来没有看见过天子。于是刽子手不得不砍下他的脑袋。黑头发的脑袋,黑色的舞蹈,花纹复杂的金色的面具,他们的眼睛都漠不关心地看着前方;现实与梦幻合而为一,或者说,现实是梦幻的一个外形。真是难以想像,大地不过是花园,池沼,建筑,以及各种光辉灿烂的形状罢了。每过一百步,就有一座塔,高耸空中。肉眼看来,它们的颜色就是相同的。然而第一座却是黄的,最后一座,变成了鲜红的。色彩的逐渐变化是那么细微,而塔又是那么多。

到了倒数第二座塔的脚下,这位诗人——他似乎对这些人人惊讶的奇观根本无动于衷——吟诵了一篇短短的诗作。这篇作品,今天我们发现,是和他的名字紧紧连结在一起的。而按照更加细心的历史学家的说法,这篇作品使他丧失了性命,也使他永垂不朽。作品已经失传。有些人论证说它只有一个句子,也有人说它仅仅只有一个字。而事实,那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是:这是一首诗,里面耸立着这座雄伟的皇宫,完完整整,巨细俱全,包括每一件著名的瓷器,以及每件瓷器上的每一幅画;还包含着暮色和晨曦,包含着从无穷无尽的过去直到今天在里面居住过的凡人、神、龙种的光辉朝代的每一个不幸的和快乐的时刻。所有的人听完这首诗作后都默不作声,可是皇帝却叫嚷起来:“你抢走了我的皇宫!”于是刽子手的钢刀就砍下了诗人的脑袋。

别的人讲这个故事讲得可不一样。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件事情完全相同。他们说,这位诗人只要吟诵一首诗就可以使皇宫消失不见,那座皇宫就像被诗的最后一个音节抹去了一般,或者被吹成了碎片一般。这种传说,当然,不过仅仅是文学的虚构。诗人是皇帝的奴隶,所以他才被杀。他的作品湮没了,因为他应当湮没。他的后代仍然在寻找这个包含着整个宇宙的学问,但是永远不会找到。

——《皇宫的寓言》45。是博尔赫斯最为完美的篇什之一,是一首近于完美的诗,胜于《特隆》的长篇大论和《彼埃尔·梅纳德》的殚精竭虑;尽管如此,这种完美,同中国古代优秀小说(如《离魂记》的清灵)相比,仍是一种略显滞重的完美。该文收入1960年的《创造者》一书。文中的“黄帝”、“龙”及用龟壳占卜等用语,提示了一种中国背景;但这并不重要,只是给出文章一个背景,类同于戏剧的布景而已,因而也无必要求索题材的来源,贾文将之比附于隋炀帝杀诗人薛道衡的故事,显得牵强46。诗人吟出了一首诗,这首诗是一个字,却将整个皇宫及古往今来的一切毫厘不爽地包含在内,诗人的后代永远找不到这个字——但是我们知道,在中国的文字里,却有一个包罗万象的字,不仅包含了博大的宇宙、也包含了细微之处、古往今来的每一出悲欢和它自身,这个字就是道家的“一”;从这个角度看,《皇宫的寓言》是以诗的形式对“一”的描述。

英文版

Parable of the Palace
by Jorge Luis Borges
That day the Yellow Emperor showed his palace to the poet. Little by little, step by step, they left behind, in long procession, the first westward-facing terraces which, like the jagged hemicycles of an almost unbounded amphitheater, stepped down into a paradise, a garden whose metal mirrors and intertwined hedges of juniper were a prefiguration of the labyrinth. Cheerfully they lost themselves in it—at first as though condescending to a game, but then not without some uneasiness, because its straight allées suffered from a very gentle but continuous curvature, so the secretly the avenues were circles. Around midnight, observation of the planets and the opportune sacrifice of a tortoise allowed them to escape the bonds of that region that seemed enchanted, though not to free themselves from that sense of being lost that accompanied them to the end. They wandered next through antechambers and courtyards and libraries, and then through a hexagonal room with a water clock, and one morning, from a tower, they made out a man of stone, whom later they lost sight of forever. In canoes hewn from sandalwood, they crossed many gleaming rivers—or perhaps a single river many times. The imperial entourage would pass and people would fall to their knees and bow their heads to the ground, but one day the courtiers came to an island where one man did not do this, for he had never seen the Celestial Son before, and the executioner had to decapitate him. The eyes of the emperor and poet looked with indifference on black tresses and black dances and golden masks; the real merged and mingled with the dreamed—or the real, rather, was one of the shapes the dream took. It seemed impossible that the earth should be anything but gardens, fountains, architectures, and forms of splendor. Every hundred steps a tower cut the air; to the eye, their color was identical, but the first of them was yellow and the last was scarlet; that was how delicate the gradations were and how long the series.

It was at the foot of the penultimate tower that the poet (who had appeared untouched by the spectacles which all the others had so greatly marveled at) recited the brief composition that we link indissolubly to his name today, the words which, as the most elegant historians never cease repeating, garnered the poet immortality and death. The text has been lost; there are those who believe that it consisted of but a single line; others, of a single word.

What we do know—however incredible it may be—is that within the poem lay the entire enormous palace, whole and to the least detail, with every venerable porcelain it contained and every scene on every porcelain, all the lights and shadows of its twilights, and every forlorn or happy moment of the glorious dynasties of mortals, gods, and dragons that had lived within it through all its endless past. Everyone fell silent; then the emperor spoke: "You have stolen my palace!" he cried, and the executioner's iron scythe mowed down the poet's life.

Others tell the story differently. The world cannot contain two things that are identical; no sooner, they say, had the poet uttered his poem than the palace disappeared, as though in a puff of smoke, wiped from the face of the earth by the final syllable.

Such legends, of course, are simply literary fictions. The poet was the emperor's slave and died a slave; his composition fell into oblivion because it merited oblivion, and his descendants still seek, though they shall never find, the word for the universe.

原著西班牙文版

PARÁBOLA DEL PALACIO

Aquel día, el Emperador Amarillo mostró su palacio al poeta. Fueron dejando atrás, en largo desfile, las primeras terrazas occidentales que, como gradas de un casi inabarcable anfiteatro, declinan hacia un paraíso o jardín cuyos espejos de metal y cuyos intrincados cercos de enebro prefiguraban ya el laberinto. Alegremente se perdieron en él, al principio como si condescendieran a un juego y después no sin inquietud, porque sus rectas avenidas adolecían de una curvatura muy suave pero continua y secretamente eran círculos. Hacia la medianoche, la observación de los planetas y el oportuno sacrificio de una tortuga les permitieron desligarse de esa región que aprecia hechizada, pero no del sentimiento de estar perdido, que los acompañó hasta el fin. Antecámaras y patios y bibliotecas recorrieron después y una sala exagonal con una clepsidra, y una mañana divisaron desde una torre un hombre de piedra, que luego se les perdió para siempre. Muchos resplandecientes ríos atravesaron en canoas de sándalo, o un solo río muchas veces. Pasaba el séquito imperial y la gente se prosternaba, pero un día arribaron a una isla en que alguno no lo hizo, por no haber visto nunca al Hijo del Cielo, y el vergo tuvo que decapitarlo. Negras cabelleras y negras danzas y com-plicadas mascaras de oro vieron con indiferencia sus ojos; lo real se confundía con lo soñado o, mejor dicho, lo real era una de las configuraciones del sueño. Parecía impo-sible que la tierra fuera otra cosa que jardines, aguas, arquitecturas y formas de esplendor. Cada cien pasos una torre cortaba el aire; para los ojos el color era idéntico, pero la primera de todas era amarilla y la última escarlata, tan delicadas eran las gradaciones y tan larga la serie.
Al pie de la penúltima torre fue que el poeta (que estaba como ajeno a los espectáculos que eran maravilla de todos) recitó la breve composición que hoy vinculamos indisolublemente a su nombre y que, según repiten los historiadores mas elegantes, le deparó la inmortalidad y la muerte. El texto se ha perdido; hay quien entiende que constaba de un verso; otros, de una sola palabra. Lo cierto, lo increíble, es que en el poema estaba entero y minucioso el palacio enorme, con cada ilustre porcelana y cada dibujo en cada porcelana y las penumbras y las luces de los crepúsculos y cada instante desdichado o feliz de las gloriosas dinastías de mortales, de dioses y de dragones que habitaron en el desde el interminable pasado. Todos callaron, pero el Emperador exclamó: ¡Me has arrebatado el palacio! y la espada de hierro del vergo segó la vida del poeta.
Otros refieren de otro modo la historia. En el mundo no puede haber dos cosas iguales; bastó (nos dicen) que el poeta pronunciara el poema para que desapareciera el palacio, como abolido y fulminado por la última sílaba. Tales leyendas, claro está, no pasan de ser ficciones literarias. El poeta era esclavo del emperador y murió como tal; su composición cayó en el olvido porque merecía el olvido y sus descendientes buscan aún, y no encontrarán, la palabra del universo.

两个小时,总算全部搞定了,主要是好多词都是意译,不好找原文,加上这名作家是阿根廷人,总能看见西语,弄得我差点要放弃。还好你运气好,我在关那个网页的最后一秒钟看到了那个词,这才找到了这篇文章的英文写法,剩下的就好找多了。你自己看看,有什么问题,如果有在跟我联系,弱弱的求求,加加分吧?要知道我后天阶段考试,我在使用我的复习时间来帮你

❺ 求类似少林足球的足球电影 一定要特技很摆的

《少林足球》是周星驰的作品。

周星驰的电影我一定要看。

能买盗版我尽量不买正版。

所以我直到昨天才看到《少林足球》,很不幸的是,在我心急火燎地等待了这么久之后,我看到的《少林足球》仍然是正版的。更不幸的是,在此之前我已经看见了大量对《少林足球》的批评,这些观点如此深刻地印在我的脑子里,以至于我不得尽量模仿影评人的挑剔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这是件痛苦的事情,它大大地减少了一直以来看周星驰的电影所能带给我的快乐——所以昨天之后我已经发誓不再看任何针对周星驰的影评,不管是好是坏。

因为这根本就是庸人自扰。

周星驰的演技如何?估计很多人都会竖根大拇指说:真不错。其实周星驰在转投喜剧之前就已经具备相当好的演技了,我问众位自称星迷的《少林足球》批评家们一句,86年中港合拍的电影《龙蛇争霸》里周星驰饰演的那个对陈观泰忠心耿耿,为陈顶罪入狱,最后却被陈杀人灭口的小七给你们留下的印象如何?——那时的周星驰虽然把个小七演得催人泪下,奈何表现中规中矩,又没有英俊的外表,估计是不入很多人法眼的。

周星驰以《整人专家》为代表的第一批无厘头电影推出的时候,可谓是叫座不叫好。当时周星驰的喜剧表现手法尚未成熟,不够内敛。那时候看这些“哈~~~~哈~~~~哈~~~~”片子的除了象我一样的无聊少年之外,就只有民工和影评家啦。当时不论大陆还是港台的影评人士,无不把周星驰视为“下作”的商业电影的畸形产物大加挞伐。可惜商业怪物是不怕批评的,影评家骂得越用力,就越能激起一些好奇者去找这些电影来看看到底糟糕在哪里,一看之下往往就此成为星星(当时影迷对周星驰的呢称)的fans——周星驰的搞笑魅力又有几人可以抵挡呢?

90年《赌圣》借周润发掀起的赌片东风一炮而红,可怜周润发手持双枪辛辛苦苦创下的赌片基业一夜之间就被周星驰全部收编,周星驰直线窜红,影评家们也纷纷开始研究“无厘头”影片,并且从中总结出了不少无厘头的特征(影评家之无聊与无耻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周星驰就此老老实实地拍他的赌片,拍他的九品芝麻官和鹿鼎记,那今天胶友就不会在这儿唠唠叨叨地浪费这么多唾沫了。可是偏偏他又拍了一部《大话西游》,而且这部电影在当时所受抨击的激烈程度和现在受欢迎的程度可是说都是令人吃惊的。传统影评家骂他破坏古典名著,无厘头影评家骂他无厘头得连评电影的人都看不懂了。《大话西游》票房记录是自《赌圣》以来周星驰作品的倒数第一名。

《大话》里至尊宝有一段话“世事难料,幸福的时光永远是短暂的”,这段话也可以这么说“世事难料,痛苦日子的离去永远是迅速的”。《大话西游》这边还没被投资商和影评家骂过瘾呢,MUD和聊天室里就已经开始把里面的对白做成emote了,大学校园网把《大话西游》捧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好事者更给周星驰封了个“后现代主义解构大师”的头衔——“星爷”出炉了。影评家和媒体马上又见风使舵地“追认”《大话西游》为周星驰最成功的作品,这还不够,又弄了本《大话宝典》以赎前衍——听说还卖得不错。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也该归入正题了。

现在对《少林足球》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对大片的模仿和电脑特技的使用上面,认为周星驰已江郎才尽,在不能超越自己以往成绩的情况下,只能用调侃大片和高密度使用电脑特技的手段来保持自己影片的吸引力。剥开这些评论的外壳,我们可以看见,里面包着的东西与周星驰曾经遭遇的所有批评完全是一样的。周星驰有那一部电影里面没有对其他大片的破坏性模仿呢?从《家有喜事》的“男儿当自强”,到《大话西游》里至尊宝下体着火时如王诚般坚毅的眼神,再到《少林足球》里“拯救大兵瑞恩”和吴宇森式的慢镜头运用,这种调侃的手法实在是让人再熟悉不过的了。

对于使用电脑特技的指责更是牵强之极。特技以及特技的合理运用是电影,特别是商业片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还是那句话,周星驰有那一部电影没有大量地使用特技呢?《少林足球》和他其他影片的特技区别只在于——《少》的特技是电脑合成的而已。

接下来再说说对影评家的看法,周星驰自出名以后毁他的评论就不说了,夸他的那些话简直能把人的脑袋听爆——“后现代主义解构大师”、“虚无的发现者和轻逸的创造者”、“具有大师博尔赫斯的气息”……(类似的加于周星驰身上的定义还有很多,感兴趣者请自行查找,恕不一一列出。)

至于这样吗?试图在商业片里找出什么主义或者基于什么思想的思考的影评家们?如果真像你们认为的那样,周星驰成为了一个反传统的思想大师的话,那我只能说把他再用传统的方式放上一个权威的王座是件极其悲哀和充满了黑色神聊色彩的事情。

周星驰同志(现在香港回归,可以称为同志)——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香港演员而已,如果硬要说他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那也只是他拥有众多的影迷和一部被奉为经典的《大话西游》,他动那么多脑筋去演电影也不过是为了混口尽量好的饭吃,所以他用一种方式演电影累了之后就会试着换另外一种方式。

或者——周星驰其实和一条狗没有什么区别,狗完全是按照自己的职业和本性来做事的,当它饿了的时候,它就会去啃骨头,当它累了的时候,它就会躺下睡觉;不可否认这条狗做这些事情可能会比其他狗帅那么一点点,但它也只不过是……一条狗而已。狗本性如此,比我们大家成功一点点的周星驰也是一样。

签名: 爱上我并不是你的错……

❻ 博尔赫斯与萨瓦托对话

只能找到这篇,你摘取你欣赏的评论片段出来可以不?豆瓣网的,都算是正规评论了。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32340/
豆瓣书评
2007-12-11 10:42:57 来自: sweetii

博尔赫斯与萨瓦托对话的评论

……因此,欧洲的现实变得比美洲和非洲丰饶:经过几百年的时间,欧洲的每个角落通过成千上百艺术家的劳作,都变得繁荣富强起来。那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风光,而是创造者辛勤劳动的结果,是他们使得那里风光更美丽,赋予那里的风光以灵魂的属性。假如福楼拜不让包法利夫人住到诺曼底的鲁伊小村里,那里就只是个普通村庄而已。也就是说福楼拜自己的精神居住在那座村庄里了……
(摘自《博尔赫斯与萨瓦托对话》“1975年1月11日”)

我写下这个题目,想起了M.D.的一个小说,想起一个法国女演员对着黑夜里的流水轻轻喊道:“鳟鱼,她说。”也就是说,她喊的其实是“毁灭,她说。”
《博尔赫斯与萨瓦托对话》是一本小书,2002年春买到,当时读了第一遍,并且非常激动,向我的朋友们讲述。当然,我的朋友们并不对此感到惊奇,他们大多对博尔赫斯有着很深的了解,而对我则不然。对于一个骄傲而无知的人来说,阅读博尔赫斯是一味最好的解毒药。不过从哪个方面来讲,博尔赫斯都是骄傲与无知的对立面。骄傲与无知的对立面就是智慧。
现在,我又有胆子大言不惭地说,博尔赫斯是一个没有胆识的、缺乏行动能力的作家,他的作品缺乏最根本的生命力和热情。但这个话只有让卡夫卡这样的大师来说才是有道理的,人们学会了报纸头条上大人物的说话口气,却并没有这样说话的基础。拥有博尔赫斯那样的勇气,是需要我们付出毕生努力的,在达到他之前,先不要再说更多。
世界上有很多种智慧吗,不应该用“种”,不应该来分类。有很多个智慧,可以这么说。
这本书,是一本简单的、朴素的书,它的装帧非常平和,它可以躺在一个最好的书店里,被人们不断地注意到,即使在特价书店里,它也是合理的,有着本身的面目。它最应该出现在一个爱读书并且谦逊的人的书柜里,并不需要经常被拿出来,也不需要被反复的摩挲,它不会是一本让人终生难忘的书。也不应该被人热切地推荐,它是一本充足的书,有充足的一切,毫无欠缺。它应该被仔细阅读,但不应该被狂热地对待。
这里面的每一个话题都是丰满的,都是经过斟酌的。上面我引用了其中一次对话时,萨瓦托说的话。那段话是精彩的,但不应该用精彩来形容,因为那其实是简单的、平实的道理,对一个有智慧的人来说是必然遭遇的问题,也是理应得到的答案。但却并不简单是答案这么简单,对于一个问题来说,答案只是一个形式。一个问题期待被解决。甚至,问题并不是问题本身,当问题被描述出来的时候,它是一个样子。在被描述的背后,是无限的解决和未解决,实现和未实现,存在和未存在……
只有一种东西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情感。但这本书里,博尔赫斯和萨瓦托没有谈很多关于情感。这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了,怀疑神,或者对长篇、短篇的小说意识……基础是情感。情感不可磨灭,不可能被任何别的因素所抵消。当它强烈它就是强烈,当它虚弱它就是虚弱。
从对话一开始,两人就确定:不谈政治,不谈日常生活琐事,要谈“永恒性的话题”,即文学、艺术。他们都不相信报纸上说的那些“大事”,再说,“大事”和“小事”都是相对的,就“大事”本身而言,正如博尔赫斯所说,“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是事后才觉得重要起来的,发生的时候人们可不知道。”
最后,是尊严。他们的对话进行了7次。年轻时他们是朋友,有20年他们不再互相联系。政治的观念、历史的观念让他们互相远离。当他们老了,有一天,偶然相遇在一个书店里,他们回想起年轻的事情,既惊讶又激动。已经过去整整20年!一个天才的念头让他们再次聚在一起,谈一些有意义的话题。
第7次对话结束,1976年本书出版;书中的两位主角从此再也没有打听对方的情况。事实上,他们俩并不是朋友。

————————————————————————

❼ 请从具体作品分析博尔赫斯的创作思想。

非线形的时间观

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中,时间几乎从不以常态出现。博尔赫斯像一个剪辑师,把时间打散、拼贴或者拉长,并且十分乐意和精于此道。由此便产生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我”的时间链条和过去某个时刻重叠,我置身于遥远的过去,可我又在进行着自己的时间;“我”任意的让时间停滞或者加快,时间变的可以无限的扩张和无限的切分,总有缝隙可以容身其中。

“时间是单向、线形、均匀的”这一观念被博尔赫斯颠覆了。博尔赫斯让时间由向量变成矢量;从线形的变成非线形的;从均匀的变成任意收缩和膨胀的。

《秘密的奇迹》就是关于时间膨胀的一个例子,篇首引用了《古兰经》里关于时间的句子——“真主让他死了一百年后,再使他复活,问他道:‘你在这里待了多久?’‘一天,或者不到一天,’他回说。”这段话和这篇小说同出一辄。小说里,主人公亚罗米尔·赫拉迪克在临刑的一刻,时间停滞了,或者说膨胀了,或者说赫拉迪克的思维在赶超着时间。临刑的一刻,一切动静戛然而止,除外的是赫拉迪克的思维却活动不止,经过了漫长的一年(心理时间),赫拉迪克得以继续修改他的剧本。而在他终于找到最后一个形容词,完稿在即的时候,时间停止膨胀,时间接着“一年”前继续流动,赫拉迪克被4倍的枪弹击中胸膛……最后著名的死亡时间正好是“一年前”的同一刻(3月29日上午九十零二分)

宇宙模型

博尔赫斯时时刻刻都在企图赋予作品以形而上学的意义。

博尔赫斯短篇小说中的宇宙模型是无限的、混沌的、主观的、相对的、静止的。在阅读这些小说的时候,你总能将它与哲学、神学和数学相联系起来。

《环行废墟》里提供了一个简洁到极至又复杂的难以想象的宇宙模型。小说中的魔法师,在梦里创造了一个男孩。他对于“男孩是存在于我的梦里”这个事实是十分清楚的,而在梦中被创造出的人(虚影)在踏进祭祀的火堆时是不会被灼伤的。荒谬的是他在担心男孩踏进火堆时会发现自己是被创造出的幻影的时候,他自己踏入火堆却安然无恙。最终他发现自己也是一个被创造的影子。(他朝火焰走去。火焰没有吞噬他的皮肉,而是不烫不灼地抚慰他,淹没了他。他宽慰地、惭愧地、害怕地知道他自己也是一个幻影,另一个人梦中的幻影。)

《环行废墟》是非常具有力量的,当你读它的时候你会一下陷入一种存在的荒谬中。因为这篇小说直接指向现实中的本体,而对于宇宙本身的无限,人是一直无法理解的。现实中没有无限,而宇宙却非要是无限向外延伸的不可。这个矛盾会让人感到震惊,人永远也想不清这个问题。

放在数学上,《环行废墟》里的宇宙模型就像数轴,向两端无限的延伸下去,而原点可以在任意一个位置上。《环行废墟》里的宇宙就是一个梦套一个梦,一个主体既是扮演创造者的上帝又是被另一个上帝所创造的人。就像两面互相照射的镜子,会聚了无穷多个世界。

除了《环行废墟》,另一篇让博尔赫斯着墨颇多的是《巴别图书馆》(又译作《通天塔图书馆》)。这篇小说融合了许多宗教和哲学的观点。比如说开篇的引文“用这种技巧可以悟出二十三个字母的变异”,在文中,博尔赫斯试图将无限拆分成最基本的25个字符。这种观点明显来自于东方哲学,而博尔赫斯读过《易经》以及佛教的书。可以猜测,易经中的归纳思想被博尔赫斯用在这篇小说里,用以描述宇宙的本原。而小说中图书馆(即宇宙)的构造是六角形的回廊,上下无限延伸,而每个回廊里的门又通向另一个六角形。这个灵感或许来自佛教的“大千、中千、小千世界”。

《巴别图书馆》中的那本“包含了所有书籍的书籍”很明显的是在比喻形而上的本体。而“有人提出逆行的办法:为了确定甲书的位置,先查阅说明甲书的乙书;为了确定乙书的位置,先查阅说明乙书位置的丙书,依此无限的倒推上去……”则是对理性的置疑,很显然的,博尔赫斯否认推理、论证这样的东西可以认识本体。给神秘主义、相对主义留下了一片天地,不让世界整个被狂妄的“罗格斯”所侵吞掉。可以看出,博尔赫斯发现了东方与西方思维方式上的不同,他更倾向于东方的整体式的、隐喻式的、诗化的思想方法,而暗示西方的二元的、Logos的、分支化的认识手段不适合于认识本体。相对主义

博尔赫斯的小说中更多的可以看到的是东方哲学的影子。他曾经读过关于中国的哲学典籍,他的小说里随处可见的相对主义观点很可能来自于《庄子》。类似于“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和“至大无外,至小不可分”(《庄子·齐物论》)的想法在他的小说里非常常见。其中类似前者的有《秘密的奇迹》里关于时间的无限细分,后者则见于《阿莱夫》。

《阿莱夫》中的“阿莱夫”就是一个最大又最小的东西,在地下室的阿莱夫是一个不占据空间的点,却又是整个宇宙。这种二律被反在《庄子》里多有记述,名家的惠施最擅长此论。

而《环形废墟》的构思则和《庄子·齐物论》里的“庄周梦蝶”同出一辄。很有可能是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给了博尔赫斯启发。类似“庄周梦蝶”这样的构思已经成为博尔赫斯小说的一个标志。

梦境

梦绝对是博尔赫斯小说里出现最频繁的一个词。运用手法都与《庄子·齐物论》里“庄周梦蝶”相同。梦成为博尔赫斯的一个有力工具,成为他比下神秘的象征物。他靠梦境来实现一种穿梭于虚实之间的功能。梦解放了博尔赫斯。

对于梦,首先让我们想起《环行废墟》中的梦创造世界的模型。除此之外,还有在《双梦记》中借梦来实现上帝主宰的功能、在《神的文字》里借用梦的堆叠将现实与虚幻的界限再次模糊。在《等待》里,主人公维拉里屡次梦到被杀的情景,后来当他以为那又是一如既往的一个梦的时候,却被杀了。

混沌与宿命论

什么是混沌,是必然和偶然的中间状态。博尔赫斯认为世界是必然的,因此是宿命论的。但又充斥着偶然,因为人总是面临着未知。事实上必然与偶然是并不矛盾的,只要稍加区分就可以很好的将他们统一起来。

世界确实是必然的,一切早已安排好。人类总是试图用占卜来窥视必然,但只能做到无限近似,永远不能完全的预测。因为人类永远不会拥有一把精密的尺子,人类尺子的最小单位永远不能企及世界本身的最小单位。所以,人永远活在偶然中,于是就有了“测不准”,有了“概率”。因此,世界在本质上是必然,在现象上是偶然。

而博尔赫斯就是占在这个“能想象到必然的世界却只能与偶然擦肩而过”的角度写小说的,因此,小说中带有很强烈的宿命论色彩。

如《双梦记》中主人公受梦的启示去伊斯法罕找财宝,却很不走运,没有得到财宝还被抓起来。可是,戏剧性的是听了他的描述后嘲笑他的队长描述自己的梦的时候,竟是主人公的家。结果是,主人公在从家里不远万里去找财宝却失败,杂失败后却又以外的得到了财宝,而讽刺的是,财宝正好就在自己的家里。这篇小说带有很浓的宿命论色彩,在此,命运便是被“安拉”所主宰的。主人公的境遇的“偶然”只是现象、假象,一切都是安排好的。

《秘密的奇迹》中赫拉迪克的命运也是由上帝主宰,命运就是要剥夺他最后一笔,而小说就这样理所当然的结束了,没有任何抗争。《等待》里的维拉里也一样,梦境就是偶然的、荒谬的变成现实,在命运面前,人促不及防,没有任何主动性。

多元与开放

多元性和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小径分岔的花园》这篇小说上。

《小径分岔的花园》里的迷宫构造类似于几何中的拓扑结构,一种网状的,分叉的、递归的空间。构成这个结构的是可能性,有多少可能性存在就有多少个与之对应的并行宇宙存在。宇宙是多元的,结果是开放的。不只有一个宇宙,不只有一个结局,要多少个就有多少个。不同的可能性导致不同的结局,不同的结局导致不同的宇宙。我可能是你的朋友、敌人,因此存在我帮助你和我开枪射杀你的不同结局,上帝不会偏爱,所以这些结局都存在,所以就有个多维的宇宙。博尔赫斯想描述的大概和佛教的宇宙一样吧。

思想与象征物

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绝大多数都是形而上学的,小说本身与哲学和宗教是三位一体的,企图隐喻混沌初开之前的那个本体,那个永恒的本体。而小说里非常明显的看出有柏拉图、巴门尼德、尼采、叔本华等人的影子。除此之外,更明显的是受到东方哲学和宗教的影响,包括伊斯兰教、佛教和中国的道家、名家和易经等。后者深入到其小说创造的各个角落,也是博尔赫斯从西方的罗格斯中心主义、主客分离的认识方法向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性的思维的转变。

永恒、无限、循环、相对、唯心、混沌、多元、开放……这些词是博尔赫斯小说所带的色彩。反映在象征物上就是上帝、梦境、镜子、迷宫、图书馆、书籍、花园、走廊……

❽ 博尔赫斯有什么比较好看的作品推荐

小说集 《恶棍列传》 Historia universal de la infamia 1935
《小径分岔的花园》 El jardín de senderos que se bifurcan 1944
《虚构集》
《布罗迪报告》 El informe de Brodie 1970
《沙之书》 El libro de arena 1975
《梦之书》 Libro de sueños 1976
《阿莱夫》 El Aleph 1949
《杜撰集》
《莎士比亚的记忆》 La memoria de Shakespeare 1983
写作特点
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构思新颖,结构巧妙,安德烈·莫洛亚:“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他的作品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学的非现实感”。例如他最著名的短篇集《虚构集》(1944)和《阿莱夫》(1949)中就汇集了很多共同的主题:梦、迷宫、图书馆、虚构的作家和作品、宗教、神祇。他的作品对幻想文学贡献巨大。研究者们也注意到博尔赫斯不断恶化的眼疾似乎有助于他创造性的文学语言,毕竟,“诗人,和盲人一样,能暗中视物”。[5] 博尔赫斯的文体很特别,他的小说写的很像诗歌又很像散文,帕斯说博尔赫斯的文体几乎是三位一体,这样一种特殊的文体,是独一无二的。
他早年深受柏拉图和叔本华等人的唯心哲学,还有尼采的唯意志论的影响,并且从休谟和康德那里接受了不可知论和宿命论、以及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苏格拉底等人的哲学影响。他对笛卡尔的思想也了然于心,在上述哲学家的观点的基础上,他采用时间和空间的轮回与停顿、梦境和现实的转换、幻想和真实之间的界限连通、死亡和生命的共时存在、象征和符号的神秘暗示等手法,把历史、现实、文学和哲学之间的界限打通,模糊了它们的疆界,带来一个神秘的、梦幻般的、繁殖和虚构的世界,在真实和虚幻之间,找到了一条穿梭往来的通道,并不断地往返,并获得神奇的阅读感受。

阅读全文

与创造者博尔赫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