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历史上的石勒是怎么死的
333年正月二十六日,石勒派使者来与东晋重归修好,晋成帝下诏令焚烧他带来的礼物。五月,石勒病重卧床,中山王石虎进入禁中侍卫,矫称诏令。七月,石勒病重,颁布遗命说:“石弘兄弟,应当好好相互扶持,司马氏就是你们的前车之鉴。七月二十一日,石勒病逝,其子石弘继位。
B. 历史话题:资治通鉴里有一段记载石勒的事,说他鄙视刘秀、曹操这样的人,而无比崇拜刘邦,怎么回事
现代人看低了刘邦而已。只看到刘邦流氓一样的行为,却没看到秦朝灭亡后,刘邦短短四年就统一了天下。而刘秀在25年称帝后又花了十几年才统一天下。曹操更是终其一生都未能消灭刘备、孙吴。在为君的才能方面,就结果论,刘邦显然超过其他两人。
C. 你对石勒这个历史人物了解多少
石勒早年的生活与普通百姓并无两样,一直在为生计而奔波劳碌。石勒少年时做过商贩,曾跟随族人到洛阳见识世面。几年之后,石勒长成一个健壮的男丁,与其他胡人一样,他秉承了祖先尚武好骑射的传统,但这在农耕社会并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好去做佃农,先后耕租邬县人郭敬与阳曲人宁驱家的土地。
生活没有丝毫起色,为了争夺一场沤麻的水池,石勒经常会与邻居李阳打得头破血流。凡此种种琐碎无聊的事情充斥着每一天,余生唯一可做的似乎只有像父祖辈那样,无数次重复这苍白的生活,直至老死。在乡邻眼里,石勒是个打架的好手,是个狡黠的乡民,有做盗贼的潜质。这样的人在乱世也许会有出息吧,即使不成大器也是绝对不应该得罪的。一些长辈预先赞扬起石勒,说:“这个胡人相貌奇异,气度非常,前途深不可测啊。”但这仅仅是说说而已,谁会当真呢?事实上这些赞扬给石勒引来过不少乡人的嗤笑,倒是佃主郭敬与宁驱听到这些评论,为防万一,对石勒分外的好,拿出钱财赡济他的生活。石勒十分感激,但是作为佃农,他回报佃主的方式唯有更加卖力的耕作,如此而已。
如果此时有人说石勒将来要做皇帝,肯定没有人会相信,包括石勒自己。
D. 历史上石勒的坟墓在哪里也在邯郸吗如果不在又在哪里
石勒的墓 在邢台某地,还有秘密祭祀地!为了保护文物,不说太多!
E. 石勒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暴君
后期赵国皇帝石勒即后赵明帝,字世龙,原名匐勒,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出身于奴隶。早年期间投靠公师籓、刘渊等人,后来灭掉了王浚、邵续与段匹磾,吞并曹嶷、与刘曜决裂,最终称霸北方,建立后赵。
毛主席曾评价石勒:“山西武乡县两晋时出过一个马上皇帝石勒,他是一位很有军事统帅能力和政治远见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毛泽东这样说的原因主要有:
1、消灭西晋主力。宁平一战,“(西晋)将士十余万人相践如山”(《资治通鉴》);洧仓一战,“宗室四十八王皆没于勒”。
2、石勒的谋士张宾当面说石勒“攻陷京师,囚执天子,杀害王公,妻妃主,擢将军之发,不足以数将军之罪”(《资治通鉴》)。
但是在他石勒统治时,北方汉人被杀来仅余四百万左右,胡人人口则超过汉人人口。石勒规定汉人在被称作“奴仆下才”的同时,要尊“胡人”为“国人”,违者斩,石勒规定胡人可以任意索取一般汉人的东西,汉人不得反抗辱骂胡人等。
F. 【历史】张宾是石勒的谋士吗
是。
张宾胸怀大志,谋略过人,辅助石勒建立后赵,并订立各种国家制度,被石勒任命为大执法,专总朝政,位冠僚首。张宾为官清廉,谦虚谨慎,任人唯贤,礼贤下士。深受皇帝和群臣的尊重。他死后,朝廷追封为“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仪同三司”,配享丞相同等待遇。史载其“算无遗策、机无虚发”,为五胡十六国第一流的谋士。
G. 什么是史学
史学的定义从内涵上可归纳为两种。广义的“史学”是对“史”进行
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1)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和(2)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不包括前者,而专指后者。 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就其性质而言,因历史学家们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有“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科学”说、“艺术”说和“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整合”说等等不同的界定。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诞生之前,人们一般从广义上来界定史学,即对史学的定义与对历史的定义往往是同一的,很少有人对两者进行严格的概念上的区分。英语中“历史学”和“历史”是同一个词:History。根据第四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History第一义项即指“历史学”——对过去事件的研究;第二义项才是“历史”——过去的事件,尤指从整体意义上来认识的过去事件;第三义项实际上是从第一义项中引申出来的——对过去事件的系统叙述。可见,“历史学”和“历史”是其本义。在西方历史学家对历史学的定义或解说中,History具体所指为何,一般应视具体的文本语境而定。 中西方对史学的认识所经历的过程基本相同。中国古代的“史学”概念亦从对“史”的认识发展而来,或者说它最初也包含在“史”中。据瞿林东先生的研究,大体说来,中国古代“史”的含义经历了史官、史书、史事、史学的发展过程。史学概念可能始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石勒称王之年——公元319年(东晋太兴二年)。在当时和其后一个半世纪间,人们并未对它的内涵作出明确的解说。但是,史学摆脱对经学的依附地位,并与传统的经、律两学鼎足而立,成为官学中一个完全独立的部门,这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上还是极具重要意义的。后来它有了编纂学、文献学的内容;至清代乾嘉时期,人们又赋予了史学以历史叙述技巧和历史认识方法等内容。[2]要而言之,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史学概念的解说所达到的最高认识水平是:史学是一门关于如何认识、叙述或编纂过去的事件的专门性、技艺性的学问。这种认识与西方近代历史学家“历史学是艺术”的界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作为人类过往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与作为一种专门性学问的人们对它进行认识、描述的活动及其结果的“史学”,最后实现了初步的分离,这是古代历史学家经过数千年探索的结果,亦是他们在史学认识上的最大成就之一。
H. 历史上,石勒是怎样统一北方,建立后赵政权的
公元311年正月,石勒进攻荆州时就想以荆州为根据地发展势力,但被参军都尉张宾所制止。此时的石勒在城击俘王如起义军万余人,又在宛城兼并了侯脱、严嶷起义军2万余人后,军事实力在当时已经排在前列。
公元330年,拓跋氏与凉州张骏降于后赵,自此,石勒统一北方。同年九月,石勒称帝。
西晋自八王之乱以后,如同东汉末年一般,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东晋初期,能有机会统一天下的人,也只有石勒而已。石勒虽出身奴仆,但其智慧与汉高祖相比也是犹过之而不及。而在议事期间,即便是亲近之人,所言庸碌者,石勒无不加以呵斥。石勒知道张宾有才,对其所言皆从之。张宾对石勒,犹如张良对刘邦一般。
石勒用张宾之谋,先占襄国,奖励农桑。再从襄国四向征讨,奉汉主以讨山东群雄,利用王、刘之矛盾,然后各个击破。不杀末柸让其成为朋友,以此孤立王浚。对待晋人十分客气,使晋人能才之士皆四方来投。对待张宾、石虎等文臣将相十分信任,驭人有道。这都是石勒成功的秘诀。
战争方面,以洛阳为例。此战是刘曜前赵与石勒后赵双方谁能统治北方的关键之战。刘曜在高侯原大胜之后,不选择直捣襄国,寻求石勒主力决战,却南下围攻金墉等地,是严重的战略失策,不仅失去了趁士气正盛攻取襄国的战机,还让石勒有充分的时间召集部队。而石勒不顾石虎之败,集中全力、抓住有利战机与刘曜进行决战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石勒发现刘曜军在城西列成正面宽达10余里的一线长阵,即针对其兵力相对分散和缺乏后继力量的弱点,决定集中兵力攻击刘曜中军及前锋的战役指导,也是相当英明的。
另外,石勒不受步兵一向阵而后战的传统作战方式束缚,他创造性地令步兵在洛阳城的掩护下,不经列阵即从行进间直接进入战斗,对刘曜的中军发动突然冲击。这种作战方式在当时是比较罕见的,实际上是北方游牧族骑兵战法与中原传统战法相融合的一种表现方式。
总的来说,石勒虽因缘时会,抑亦人谋也。
I. 石勒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后赵皇帝石勒就出生在武乡县设立之后。故经历史学家认定:石勒(274-333)即后赵明帝,字世龙,原名匐勒,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对于石勒的故里,最早是《魏书》记载:羯胡石勒,居于上党武乡羯室。又《晋书》记载:石勒,上党武乡人。如果历史只有这一句介绍,确定石勒的故里可能很难。但石勒死后200年,史学家魏收在《魏书》志第五地形二中说:乡郡治。晋属上党,真君九年罢辽阳属焉。有武乡城、魏城、榆社城。方山,上有尧庙。三台岭上有李阳墓,有古麻池,即石勒与李阳所争池。
古麻池位于何处《元和郡县志》注:榆社县北三十里。
清人万斯同在《二十五史补编·魏书地形志校録》中引用此说。
J. 石勒在曹操之后吗相差多少年
是,曹操去世后54年,石勒出生。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石勒(274年—333年)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是世界历史上的唯一一个从奴隶到皇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