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类是如何从血液中提取基因的是谁发明了基因(来源)
首先用实验证明基因的化学本质就是DNA分子的是美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O.T.Avery 。他和他的合作者在纽约进行细菌转化的研究,实验材料是肺炎链球菌,结果说明,使细菌性状发生转化的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或RNA分子。这一重大的发现轰动了整个生物界。因为当时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只有像蛋白质这样复杂的大分子才能决定细胞的特征和遗传。而Avery等人的工作打破了这种信条,在遗传学理论上树起了全新的观点,即DNA分子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紧接着在1952年,美国卡内基遗传学实验室的科学家A.D.Hershey和他的学生共同发表报告,肯定了Avery 的结论。他们的实验材料是T2噬菌体。
最伟大的模型在1953年被提出来了,就是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我们应该记住两位创立者的名字——J.Watson 和F.Crick 。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在生物界并非所有的基因都是由DNA构成的。某些病毒和噬菌体,它们遗传体系的基础是RNA,而不是DNA。例如,A.Gierer 和G.Schramm 在研究烟草花叶病毒时,首先发现了RNA分子能够传递遗传信息,同时他们还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RNA成分在感染的植株叶片中能够诱导合成新的病毒颗粒。
到现在,基因已经是以一种真正的分子物质呈现在我们面前,再也不是一种神秘成分了。科学家可以像研究其它大分子一样,客观地探索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血液中DNA的提取方法】
(1) 将冰冻的血在室温下溶化;
(2) 取1ml血液转入一无菌的2ml离心管中,加入等体积的PBS磷酸盐缓冲液,充分混匀后12000rpm离心5min,弃上清;
(3) 加入667µl STE,24µl的20%的SDS,37℃水浴1h;
(4) 加10µl的20mg/ml的蛋白酶K混匀,55℃水浴消化过夜(10~14h);
(5) 将消化的样品加入等体积的Tris饱和酚,充分摇匀,12000rpm离心10min;
(6) 将上层水相转入另一无菌2ml离心管中;再加入等体积的Tris饱和酚,充分摇匀,12000rpm离心10min;
(7) 将上层水相转入另一无菌2ml离心管中;并加入等体积的酚∶氯仿∶异戊醇(25∶24∶1),旋涡振荡至充分混匀,12000rpm离心10min;
(8) 将上层水相转入另一无菌2ml离心管中;并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24∶1),充分振荡混匀,12000rpm离心10min;
(9) 将上清液转移到另一无菌2ml离心管中;加入2倍体积的冰乙醇,1/10体积醋酸钠水平摇动,直到可见絮状DNA析出;
(10) 将样品置-20℃冰箱冷冻30min或冰浴15~20min,取出后再次12000rpm离心10min,使DNA沉淀;
(11) 用枪头将DNA挑到另一无菌离心管中,用适量的70%乙醇洗涤并晃动,以洗出DNA的杂质;
(12) 倒出乙醇,将DNA用真空干燥或自然晾干,加入适量的TE缓冲液回溶,-20℃保存备用。
⑵ 基因是谁创造的
基因来(Gene,Mendelian factor),也称为遗自传因子。是指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序列,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
基因——遗传的密码
单位。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
基因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二是基因能够“突变”,突变大绝大多数会导致疾病,另外的一小部分是非致病突变。非致病突变给自然选择带来了原始材料,使生物可以在自然选择中被选择出最适合自然的个体。
“基因”所形成的DNA的特殊双螺旋结构,不但可以“复制”繁衍自己,而且还可以与“氨基酸”进行临时的“结合”,从而就像一把“机械手”一样,将各种“氨基酸”重新组合成各种“形状”,而只要不同“性质”的东西,形成了不同的“整体形状”,放在不同的“位置”,就会产生出不同的“功能”,于是“氨基酸”和“基因”的绝配组合,就制造出了各种使“整体”更加“稳定”的“蛋白质”。于是“氨基酸”和“基因”就成了稳定的“共存”状态。
⑶ 基因的概念是谁提出的
基因的概念是格雷戈尔·孟德尔提出的
基因(遗传因子)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
环境和遗传的互相依赖,演绎着生命的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生物体的生、长、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
(3)基因是谁创造的扩展阅读:
基因的特点:
基因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二是在繁衍后代上,基因能够“突变”和变异。
当受精卵或母体受到环境或遗传的影响,后代的基因组会发生有害缺陷或突变。绝大多数产生疾病,在特定的环境下有的会发生遗传。
也称遗传病。在正常的条件下,生命会在遗传的基础上发生变异,这些变异是正常的变异。
⑷ DNA一词的发明者是谁
1909年,丹麦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约翰逊首次提出“基因”这一名词。
⑸ DNA是谁先发明出来的
转基因技术的成熟经历了一定的过程,中间有很多人、很多实验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前人不懈努力的结果。
简单说一下吧
转基因动物最早的典型例子就是1982年由美国华盛顿大学Palmiter等报告的“超级小鼠”。(一般认为这是产生转基因小鼠的技术体系成熟的标志)
但在这之前,1974年,Jaenisch等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将SV40的DNA导入到小鼠的胚囊中,在自带小鼠的肝、肾组织中检测到了SV40的DNA,这证明将外源基因导入胚胎细胞中并实现整合是可能的。1980年,Gordon等采用受精卵原核显微注射法,首次成功地将疱疹病毒和SV40的DNA片段导入小鼠基因组,当时Gordon和Ruddle称这种转化小鼠为“转基因小鼠”。
转基因植物,1983年采用农杆菌介导方法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烟草。
⑹ 基因的存在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
基因的存在最早是由孟德尔在19世纪推断出来的,并不是观察的结果。在达尔文发表进化论后不久,他试图通过对豌豆进行试验来解释该理论。但是直到19世纪末他的研究才被人们所重视。现代遗传学家认为,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异所致。
尽管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进化学说是研究社会行为的关键所系,但却一直为许多人所忽视。甚至在生物学领域中,忽视和滥用达尔文学说的情况一直令人诧异。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把自然选择的社会学说的这一重要部分,用简明通俗的形式介绍给世人,这可以说是首开先例的。道金斯认为某一物种比另一物种高尚是毫无客观依据的。不论是黑猩猩和人类,还是蜥蜴和真菌都是经过长达约30亿年之久的所谓自然选择这一过程进化而来的。每一物种之内,某些个体比另一些个体留下更多的生存后代,因此,这些得以繁殖的幸运者的基因,在其下一代中的数量就变得更加可观。基因的非随机性的区分繁殖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造就了我们,因此,要想了解我们的自身特性,就必须懂得自然选择。
⑺ 基因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
丹麦人 1909年丹麦学者W.L.约翰森提出了基因这一名词,用它来指任何一种生物中控制任何性状而其遗传规律又符合于孟德尔定律的遗传因子,并且提出基因型和表现型这样两个术语,前者是一个生物的基因成分,后者是这些基因所表现的性状。
==================================================================
亲~你好!````(^__^)````
很高兴为您解答,祝你学习进步,身体健康,家庭和谐,天天开心!有不明白的可以追问!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另发或点击向我求助,答题不易,请谅解.
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下面的【采纳为满意回答】或者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点击【评价】,谢谢!
你的好评是我前进的动力!! 你的采纳也会给你带去财富值的。(祝你事事顺心)
==================================================================
⑻ DNA是谁发明的
最早分离出DNA的弗雷德里希·米歇尔是一名瑞士医生,他在1869年,从废弃绷带里所残留的脓液中,发现一些只有显微镜可观察的物质。由于这些物质位于细胞核中,因此米歇尔称之为“核素”(nuclein)。到了1919年,菲巴斯·利文进一步辨识出组成DNA的碱基、糖类以及磷酸核苷酸单元[3],他认为DNA可能是许多核苷酸经由磷酸基团的联结,而串联在一起。不过他所提出概念中,DNA长链较短,且其中的碱基是以固定顺序重复排列。1937年,威廉·阿斯特伯里完成了第一张X光绕射图,阐明了DNA结构的规律性。
⑼ 现代基因学说的创立者是谁
摩尔根是一位美国科学家,为了探索生物界遗传现象的本质,提示遗传的奥秘,和他的实验对象—果蝇几乎打了一辈子交道。在摩尔根之前,已有科学家将决定生物遗传和变异性状的遗传因子称为基因。这种基因作为遗传信息寄存在生物的染色体中。
⑽ 谁发明了基因结构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大量适用于医学诊断、医药工业、农业技术、环境及食品科学的方法与产品的涌现。近十年来,又以惊人地速度发展了研究与开发基因组和生物信息学这样的新领域。旨在分析人类基因组材料并提供完整人类基因数据库的国际合作项目目前已基本完成,并已收集了包括基因序列和其调节区,以及已表达序列标记(EST)和单一核苷酸多态性(SNP)等基因组标记在内的大量DNA信息。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有关国家于2000年6月宣布已完成了“工作框架作图”,虽然其意义十分重大,但实际上这只是一项初步的工作。真正弄清染色体上所有的基因和由之编码的蛋白质及其功能(活性),特别是找到并清楚地了解大量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科学家们仍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并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自1991年美国国家卫生院(NIH)就其发现的几千个未知功能的人类基因组部分序列,即所谓已表达序列标记(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r)向美国专利与商标局(PTO)提交专利申请以来,由NIH的行动引起的争论几乎没有停止过。在生命科学界,这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是建立开放的数据库以使公众免费得到这些遗传信息,还是通过专利获得排他垄断权。而在知识产权界,争论的焦点则主要是未知功能的DNA片段(例如EST和SNP等基因标志)能否获得专利,以及针对EST和SNP专利申请应采用什么样的专利性标准问题(特别是充分公开和实用性要求)。 1998年欧共体通过并发布了生物技术发明专利指令,并且继后美国专利与商标局于1999年12月,发布了针对美国专利法第112条书面描述要求修订的专利申请内部审查指南和实用性审查指南。自此,问题似乎在逐步得到澄清,争论似乎也在逐渐平息下来(尽管迄今仍有一些法律界人士对上述规程和准则的某些细节提出异议)。然而,当中国国内也可能面临国际上已争论了将近十年之久的相似问题时,概要了解基因组部分序列特别是ESr的技术背景和特征,回顾国际上那场争论的经过和已提出的法律解决途径与对策,对于处理我国面临的相似问题,可能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技术背景 为了充分理解ESr的实用性等专利性条件问题,有必要首先对分子生物学,特别是EST的某些基本概念简要总结如下。 DNA是由字母A、T、G和C所代表的四种不同的核苷酸组成的。因此,DNA序列可由一长串按不同顺序排列的上述字母来表示,例如AGGTCGAATCCGTAC.染色体DNA实际上是由两条互补的核苷酸链构成的双链分子。以A-T和G-c配对方式存在的核苷酸称为碱基对。如果上述序列为染色体DNA,它应该是如下所示的一串碱基对: http://..com/question/18610786.html?s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