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弯管机发明

弯管机发明

发布时间:2021-06-25 20:36:16

1. 上海船厂的企业概况

祥生船厂建于清同治元年,前身是英商和记洋行。至同治四年已有地18亩,临江有一块长167英尺的地段,建筑机工场、铁工场、木工场、锅炉房各1间,翻砂铸工场1间,堆栈2座。设备有:蒸汽铁锤、熔铁炉等。同治十三年收购了上海浦东炼铁机器厂后,规模扩大。光绪六年(1880年)新建船坞1座,其尺度为:船坞长450英尺,坞门宽80英尺,满潮时水深21英尺。
耶松船厂建于清同治四年,最初是美国企业,经营船坞、堤岸、仓库的设计施工。同治十年,以最高的标价得到上海船坞公司“老船坞”的租赁权;次年,又获得浦东船坞公司的租赁权,首先把浦东船坞由380英尺扩充到450英尺,以后又陆续添置了起重机、锅炉和抽水机等设备,接着又兼并了一些设在上海的英国船厂。由于英国资本不断增加,耶松船厂变成一个英国资本的企业。它比祥生船厂大,有工人2000余人。其在虹口“老船坞”的工厂面积占地30余亩,东为仁泰码头,两侧招商局,中栈前临马路,后沿黄浦江,地上有铁路,能重车出入,设备比较先进。光绪二十~二十六年又先后兼并了董家渡船坞和东方船坞,规模进一步扩大。光绪二十七年,耶松、祥生两厂合并,组成耶松船厂公司,资本额增至557万银两,拥有祥生船厂船坞、老船坞、引翔港船坞、和丰船厂船坞、董家渡船坞、哥立尔船坞、东方船坞等7大船坞,以及较多的厂房、仓库、码头等设备和设施,是当时“东方最大的修造船垄断组织之一”。
瑞镕船厂初期资本额为218490银两,后增资10万银两。厂址在杨树浦路,有船坞1座,安装了最新式的设备,其中包括水力绞钉机、蒸汽工具和电力钻孔机的装置等。民国元年兼并万隆铁工厂后,进一步扩充设备,在滑道上安装1台50匹马力的电动绞车,铁工场安装了2台手摇起重机。在万隆工场修建了为木工储存烘干木材的天棚,1个新汽车棚,1个坚固的防火室。铸铜工场加以翻修,增加设备有1台新的刨床和3台电力钻孔机。
民国25年,耶松有限公司和瑞镕船厂合并成立英联船厂股份有限公司,全厂占地450亩,职工近1000人,拥有4座大型船坞。合并的第1年修船570余艘,营业状况甚佳。
解放后,1950~1952年的3年国民经济恢复期间,工厂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共72万元,因陋就简地进行零星建设和厂房修理。
1954年1月,军管英联船厂主厂并入交通部上海船舶修船厂后,工厂占地面积33.1万平方米,其中厂房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拥有干船坞2座,船排3座,滑道1座,码头岸线长780米,主要生产设备330余台。
1953~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基本建设投资为1202万元,完成建筑面积40416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14930平方米,职工住宅面积25486平方米。这是建国以来工厂较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开始,完成的主要项目有:内燃机车间、车工车间连库房、轮机车间、固定码头东部(浦东厂区)3号变电所、西部(浦西厂区)动力间、制氧站、锅炉房等。
1958~1962年“二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共2098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077万元,技术改造投资21万元。竣工建筑面积50204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39012平方米。完成的主要项目有:船体、轮机、锻工车间、铸工车间、西部码头、煤气站、中央仓库等。其中3000吨船台(1号船台)是当时工厂为建造3000吨级沿海船舶“和平49”号而兴建的,1958年7月开始,同年11月完工。1959年4~6月结合新制第一台40吨门式起重机对该船台进行扩建,共投资86万元,其中建筑工程17万元、设备工程69万元,通过对1号船台的改扩建,使该船台实际已具备建造5000吨级船舶的能力。(1969年4~11月,又投资7万元,对该船台进行技术改造,采取接长加固,使其具备建造万吨级船舶的能力)。1963~1965年,工厂固定资产投资大为减少,仅投资284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55万元,技术改造投资29万元,竣工建筑面积9632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7975平方米,职工住宅面积1657平方米。完成主要项目有:船体放样楼、档案库房和技工学校等。其中1号船坞大修(该船坞建于光绪二十九年,由于长期失修,坞壁钢板桩腐蚀渗水、坞底高低不平,严重影响坞修作业),1964年4月开工进行大修,1965年3月完工,共投资120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88万元,设备工程费32万元。
1966~1970年的“三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固定资产投资1275万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258万元。竣工建筑面积12520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10285平方米,职工住宅面积2235平方米,完成的主要项目有铜工车间、造机车间、船体下料场、乙炔站等。新建固定码头(8号码头,即造机码头)工程于1966年2月开工,1967年12月完工,投资117万元。该码头全长210米,宽11.5米,码头标高4.5米,码头前沿水深6米。此外还投资8万元用于改进除锈工作设施;投资32万元新建1艘900马力拖轮,投资117万元新增1艘50吨浮吊等。
1971~1975年的“四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固定资产投资5727万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178万元。竣工建筑面积73327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52093平方米,职工住宅面积21224平方米,完成主要项目有:新建2万吨船台(2号船台),总投资862万元,建成后的船台长228米,宽27米,两侧设有100吨、40吨门座式起重机各1台,新建85×24米电焊平台1块;船体车间改造工程共投资1282万元,竣工建筑面积20398平方米,车间内配备了起重能力100吨的桥式起重机、12米刨边机、160吨和300吨油压机等内场加工设备。造机车间二期工程共投资1250万元,竣工建筑面积9352平方米,车间内新添直径3.5×15米大型车床1台、直径3.4米立式车床1台、4.5×15米龙门刨床1台等大型机床设备及12台桥式起重机,其中最大起重能力为100吨。还新建了喷丸房,对造船区域的旧建筑进行拆迁改造。自制了长12米,宽5米,为可控硅无环流控制的大型龙门刨床,用于加工大型柴油机底座。1972年,投资424万元,筹建张家港分厂,并于1974年5月竣工投产。
1976~1980年的“五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固定资产总投资为5438万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915万元。竣工建筑面积为115039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57747平方米,职工住宅面积57292平方米。主要工程项目有:船体车间改造、造机车间新建工程、张家港分厂迁并及4306厂迁建,此外还有车辆修理工场、综合车间改造、机电外协仓库、工厂东部码头填档、大型退火炉、仓库和露天跨、新建舾装码头(铜工码头)等。主要技术改造项目有:自行风雨棚、高压水除锈装置、机修工场扩建等。还新增一批大型运输车、汽车吊、数控绘图机、光电跟踪切割机等设备。
1981~1985年的“六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固定资产投资5770万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3463万元。竣工建筑面积为90470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33884平方米,职工住宅56586平方米。工厂的技术改造规划被列入国家机电工业第一批550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之一,并于1986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完成的主要技术改造项目有:1号和2号船台接长改造,使之能分别建造2万吨级和3.5万吨级的船舶。船体车间内场引进了先进的钢板预处理生产线、型钢预处理生产线、平面分段生产线、数控切削生产线等4条生产线以及新增关键加工设备。这一期间的主要建设项目有,船体外场场地改造及设备添置,造机加工设备添置和厂房改造,铸铁清理工场改造,螺旋桨工场扩建,计量室扩建等。工厂与联邦德国两家公司签订合同以补偿贸易方式筹建集装箱分厂。工厂投资710万元,1981年1月开工,1982年3月基本完成并试生产,1984年12月全部完工。
1986~1990年的“七五”计划期间,除继续完成“六五”重点技术改造新建和扩建项目扫尾工程外,用于固定资产投资5587万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3814万元,竣工面积51497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24750平方米,职工住宅面积2724平方米。完成技术改造项目有:中型计算机房改造、中心锅炉房油改煤工程、呋喃树脂砂回收再生装置、新建简易喷丸房和涂装房等。此外,还引进一批坞修机械设备,高空作业平台5台,MPK150.8液压搬运车等项目。
1991~1995年的“八五”计划期间,工厂属“八五”国家重点技术改造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也列为国家重点改造项目。工厂投资26446.4万元,重点改造造船造机设施设备。主要项目是:重建1号船台,使之能建造3.5万吨级船舶以及具有建造6万吨级的能力,配备2台120吨门座式起重机;新建7975平方米装焊平台,11900平方米舾装场地和分段堆场等;新建194米长的舾装码头、35千伏总降站;进口水下等离子切割机、数显弯管机、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水力测功器等;添置机加工设备,改造造机配套设施和修船设施,使工厂主要设施设备具备了年造16.5万吨船舶和11万千瓦柴油机的能力。同时搬迁管子酸洗电镀车间、电器制造车间、工具车间、炼钢车间、中小件加工及热处理车间等,建立起管件厂、坦直铸钢厂、康桥船用机械厂、周西附件厂、合庆造机焊接件厂——浦东设备厂等,新建分段制造车间——松江分厂,形成了共有35万平方米厂区面积的13个配套厂,使总厂成为造船、造机总装厂,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
经过历年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工厂的规模和生产建设得到迅速发展。至1995年末,全厂占地面积58.9万平方米;职工8500多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00人。固定资产原值3.78亿元。拥有3.5万吨级(具有6万吨级能力)和2.5万吨级船台各1座,2.5万吨级(举力1.15万吨)浮船坞1艘。1万吨级和5000吨级干船坞各1座,码头岸线1500多米,以及电子计算机CAD/CAM系统网络和包括水下等离子切割机,数控切割机,钢板和型钢预处理流水线,TTS平面分段流水线,150吨平板车,120吨门型起重机,大型数控机床在内的各类机械设备1712台。具有设计、建造6万吨级各类船舶、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修理、改建10万吨级各类船舶、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制造23000千瓦以及以下各类大型船用低速柴油机的能力和各种钢结构、大型非标设备的制造、配套安装的技术力量和综合能力。造船、造机、修船、非船产品等已成为工厂主要生产经营项目。
1957年前,工厂主要任务是修船,1958年开始进入既修又造的发展新时期。1958年研制成国内第一台2000马力船用柴油机。1959年建成3000吨级沿海货船“和平49”号。从1970年在3000吨船台上建造“风雷”号万吨远洋货船开始,即自行设计建造了30多艘大中型船舶,并自制了60多台大中型船用柴油机与之配套。造船造机已成为工厂生产主体。80年代起,修船以大型外轮为主,并改建特种船舶和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先后与外商合作建立了11个船舶专业技术维修服务站,修船能力居国内前茅。造机引进瑞士苏尔寿和丹麦B&W专利,制造了多个系列的苏尔寿船用柴油机。从1969年起,批量建造了自行设计或联合设计的多用途货船、集装箱船、冷藏船等大型船舶,出口波兰、德国、塞浦路斯、新加坡、古巴、伊朗等国。还与708研究所等合作设计并由该厂建成国内第一座半潜式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勘探3”号。
工厂还承担了水利、冶金、城建等部门重点工程所需的大型机械设备、大型钢结构、隧道盾构掘进机、吴淞路闸桥主桥和闸门等的制造。1985~1992年9月,26种青铜艺术铸件和大型船用铸件出口美国、日本、埃及、加拿大、菲律宾、印尼等国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1977~1995年,工厂共获2项国家发明奖,103个科研项目114次、32种产品53次分获国家、部(船舶总公司)、上海市科技成果奖或优质产品奖。其中6RND68M柴油机获国家优秀新产品金龙奖,出口的1.23万吨集装箱船和“勘探3”号钻井平台获国家金质奖。

2. 长治锻压机床厂的研发实力

长治锻压是我国乃至亚洲规模、设计水平、制造能力最大的弯曲校正类机械产品开发、研制、生产基地。 是原机械工业部重点骨干企业,国家技术进步示范企业,山西省大型企业和科技先导型企业,山西省首批九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之一,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是 中国机床工具协会锻压机械分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锻压协会金属成形及制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山西机床工具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单位,山西锻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全国锻压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弯曲机械分会秘书长单位。
作为该行业的龙头企业,长治锻压十分注重自主研发、“产、学、研”结合及吸收引进世界各国先进技术,并在消化、借鉴、吸收世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形成了具有“长锻”技术特色和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弯曲校正机械类产品设计制造能力。
公司占地面积 32 万 m 2 。现有各类设备 760 余台,主要设备 371 台,其中金切设备 258 台,数控、大、精、尖设备 85 台、进口设备 12 台,其中运输设备 72 台,其它设备 26 台。重型装配生产车间最大跨度为 24 米 ,最大起重重量为 2 × 75T 。
现有员工 600 余人,大专以上学历科技人员 195 人,占总数的 34% ,从事研发人员 74 人,占总数的 12.9% 。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 76 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津贴的 2 人。
公司设有国家二类研究设计院,五个专业研究所即卷板机研究所、弯管机研究所、校平机及开卷线研究所、液压控制研究所、电气自动化研究所、情报档案研究所、 CAD 工作站,负责产品开发、研制工作。控制方式强电、程控、数控的矩阵式产品结构。主要产品有:卷板机、板料校平机、型材卷弯机、液压数控弯管机系列;油压机、剪板机、折弯机、管形测量机,开发了烧结机、无料钟炉顶设备﹑转炉设备﹑棒线材轧机,以及环保机械﹑煤矿机械等。
至此公司已有 50 多种产品先后荣获国家、省、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卷板机系列荣获山西省名牌产品 ; 主导产品均获国家出口质量许可证。仅 2006 ~ 2008 年就有多类产品及技术获得奖项,其中申请专利技术 20 项,卷板机系列获 14 项专利技术、弯管机系列获 2 项专利技术、型弯机系列获 4 项专利技术,其中包括 2 项已获授权的发明专利。研发的新产品多模数控弯管机、船用卷板机、特大型水平下调式三辊卷板机、卷制特长薄板型卷板机分别荣获省、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多年来,长治锻压作为全国锻压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弯曲机械分会秘书长单位,承担着卷板机、弯管机、型弯机等行业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并已完成了十余项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受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锻压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托 , 长治锻压正在制订《卷板机 安全》(计划号 20070581-Q-604 )、《数控卷板机》(计划号 20070605-T-604 )、《弯管机 安全》(计划号 20070582-Q-604 )、《数控弯管机》(计划号 20070609-T-604 )等四项国家标准(此前卷板机、弯管机类无国家标准)。受中国塑性工程学会委托,编写了代表我国锻压机械发展水平的《锻压手册》中卷板机、弯管机、型材卷弯机、校平机等章节。受 中国锻压协会 委托, 编写了《中国金属成形行业的现状与发展 2008 年》“弯曲成形技术 ” 章节。
“中国长锻,弯卷之冠” 。由于公司注重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已形成了自己的科研优势和特色。 这对于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 , 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力度 , 实现产品的优化升级 , 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等方面都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 我们一方面会继续抓好传统弯曲校正产品的开发力度 , 使我们的产品向着大型化、数控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 另一方面会抓住长钢做强做大的大好时机 , 做好冶金产品的开发设计工作 , 在服务好公司主业的同时壮大自己的研发实力。

3. 弯管机盘管弯曲装置设计

德州市亚星管道设备厂,是以制造钢管热扩管机与钢管深加工设备为主的大型管件装备制造企业。本厂主要产品EZG-IIB型液压二步推进制管机(专利号:ZL 98 2 21393.X)和EZG-IIB型四油缸液压二步推进制管机(专利号:ZL 2004 2 0040882.6)是享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 该产品以全新的工艺生产大口径无缝钢管,成为大口径无缝钢管主要生产装备。已被全国包括天津钢管公司、鞍钢无缝厂、包钢集团、宝钢集团、攀成钢集团等多家国营大型冶金企业相继引入。同时又为众多直缝焊管生产厂作为扩大产品规格的辅助生产线,列入机组配置,而成为国内大口径直缝焊管机组重要配套生产装备。截止目前全国该机组已近500台套,年产能逾几百万吨。
该专利产品二步推进式扩管机集锥模扩径技术,数字中频感应加热技术,液压技术于一机,以其合理的工艺、较低的能源消耗、较低的建设投资、良好的产品质量、宽范围的原料与产品规格适用性、灵活易变低投入的生产批量适应性,顶替了钢管行业传统的拉拨式扩径技术。由于在近期内难于解决大口径钢管的供给,该设备成为解决我国大口径钢管短缺的重要生产装备。缓解了大口径钢管市场的供应紧张局面,并填补了我国直径为φ630mm以上无缝钢管,直径φ460mm以上直缝焊钢管的空缺(在2001年,该设备热扩制造的157支直径φ426×28mm的无缝钢管,已作为永久性船闸吊杆用钢管,用在了三峡水利工程上,取代了进口,满足了国家重点工程的急需)。该设备越来越引起了国内外钢管制造业专家的关注,并使其在行业中的装机量不断增加。该设备不仅被国内大型冶金钢管行业所引进,而且也为众多的国外企业所瞩目。
德州亚星管道设备厂已有十余年历史,本厂拥有的液压二步推进制管机等十一个专利是该厂各种产品的核心技术。而且近期又相继开发出钢管端部扩口机、中频弯管机、液压矫直机、钢管修磨机等多个新品种,为钢管精深加工探索了新的途径,为企业发展积蓄了雄厚的技术储备。
德州亚星管道设备厂在热扩机方面,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的专利有:
EZG-IIB型液压二步推进扩管机 专利号:ZL 98 2 21393.X
EZG-IIB型四油缸液压二步推进扩管机 专利号:ZL 2004 2 0040882.6
EZG-IIB型液压三步推进扩管机 专利号:ZL 2005 2 0083217.X
以上专利发明人和专利权人均为总工程师傅丙仲
同时生产各种液压管道管件装备:
EWT-IA型液压弯头推制机 EDW-IIA型液压弯管机
RSH型圆变方异型管成形机 JDL-I型钢管管端倒棱机
EDG-I型焊管无缝化扩缩径定径机 SYJ-I型钢管水压试验机
LBJ-IA型钢管液压冷拨机 ZKJ型中频感应加热扩口机
YJZ型液压矫直机 ZWJ型锥形无缝钢管制管机
热扩不锈钢弯头机 热扩不锈钢制管机
德州市亚星管道设备厂在钢管的翻新再利用,大口径热扩钢管,热缩变径定径,大口径异型钢管,锥型无缝钢管的制造上,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的专利有:
1、EZG-IIB型液压二步推进制管机 专利号 ZL 98 2 21393.X
2、四油缸液压二步推进制管机 专利号:ZL 2004 2 0040882.6
3、用在制管机上的废旧油管翻新装置 专利号:ZL 00 2 14599.5
4、无缝钢管中频加热减壁变径复新装置 专利号:ZL 01 2 16590.5
5、钢管中频加热变径装置 专利号:ZL 02 2 12360.1
6、液压二步推进方管制管机 专利号:ZL 03 2 16898.5
7、四推杆液压二步推进制管机 专利号:ZL 2005 20080581.0
8、液压三步推进制管机 专利号:ZL 2005 20083217.X
9、EZC-IIB型中频除垢机 专利号:ZL95 2 35421.7
10、焊管无缝化液压二步推进扩缩径定径机 专利号:ZL 2006 2 0080044.0
11、中频感应加热扩口机 专利号:ZL 2007 1 0015842.4

4. 海德信的技术优势

强大而坚实的技术研发团队
立达信光电研究中心,被认定为“福建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漳州市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由3位专职专家教授、20多位技术专家顾问、300多名高学历研究员组成,从事光电器件研发、荧光粉开发、精度封装工艺改进、电子电路应用等研发。
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美国EIKO、韩国大晟公司、巴基斯坦科技部、埃及国家能源应用委员会等开展科研合作与技术交流,先后成立“复旦-科恒发光材料中试基地”、“大晟-立达信节能灯中试基地”。
大规模的全流程现代化生产设备
荧光粉智能配置设备,实现科学标准的灯管配粉,缩短新品开发时间;
无积粉螺旋管水涂粉机,攻克积粉厚斑的涂粉技术难关;
PID模糊数字控制烤管设备,实现科学标准的烤管最佳温度控制;
自动高脚无铅双波峰焊设备,实现无铅化,通过欧洲贸易许可;
自动平封一体化设备,实现平头封口一次性作业;
32工位3U自动接桥设备,实现接桥自动化;
全自动智能圆排车,实现真空自动化;
全自动智能光电色测试系统,实现性能参数检测自动化;
自动弯管机,实现科学标准的弯管;
大规模的一流自动化生产线,确保品质和性能优异,质量稳定一致,产品一次合格率达95%以上。
拥有大量生产技术与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水涂粉技术、智能阴极分解技术、荧光粉涂层纳米保护膜技术、对可见光透明的紫外线反射层技术、发光材料表面处理技术、新型螺旋管无积粉涂粉工艺、高电压灯管镇流器技术、无汞节能灯技术、带识别器的高可视性节能照明技术、大功率节能灯电子镇流器芯片控制技术、CAD在电子镇流器电路设计的应用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发明。
截止2014年拥有专利267项,其中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01项。国家火炬计划产品4项,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福建省优秀新产品2项,已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省优秀新产品奖等省级荣誉11项,其自主研发的全光谱节能灯被埃及金字塔、瑞士皇宫指定为照明专用灯。
先后多次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合作
国家级火炬计划任务、国家科技兴贸行动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星火计划、国家商务部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研发、商务部高新技术出口产品技术更新改造、国家发改委节能技术专项、国家绿色照明工程、国家高效照明推广项目等30多项国家省市科技项目。

5. 上海造船厂在哪里

上海船厂一、历史沿革
上海船厂的前身是英商英联船厂和招商局机器造船厂。
英联船厂是由祥生船厂、耶松船厂、瑞镕船厂、万隆铁工厂、和丰船坞、董家渡船坞等厂坞经过多次兼并和合并而成的。清同治元年(1862年),英商尼柯逊、包义德在上海浦东陆家嘴开设祥生船厂,建厂初期制造军火,后来修造船舶,曾为清政府建造过2艘浮江炮艇及其他船舶。19世纪70年代,祥生船厂兼并了虹口的新船坞及浦东炼铁机器厂,并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耶松船厂是英商伟南于同治四年所建,位于虹口外虹桥,其规模比祥生船厂大,曾兼并过几家小厂,光绪十八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光绪二十六年又收购浦东陶家宅的和丰船坞和发昌机器厂。光绪二十七年祥生、耶松两厂合并,组成耶松船厂公司。两厂合并后实力大增,拥有6个大船坞,资本猛增至557万两白银。光绪三十一年,公司整顿财务,重新注册,改名耶松有限公司。
瑞镕船厂系德商企业,建于光绪二十六年,光绪二十九年开挖船坞,专造浅水船、拖船、驳船和游览船。光绪三十年德商万隆铁工厂成立,从事造船及海船修理业务。民国元年(1912年)瑞镕兼并了万隆铁工厂,统称瑞镕船厂。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瑞镕厂主转入英国籍,船厂也成了英商企业。英商企业为了避免自相倾轧,决定联合起来,于民国25年正式签约合并,成立英联船厂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英联船厂)。合并后共占地30万平方米,职工近1000人,拥有4座大型船坞(杨树浦1号、2号船坞,董家渡船坞及和丰船坞)。民国21~30年,英联船厂及瑞镕船厂共承修中外舰船2248艘,其中包括英国军舰64艘、美国军舰21艘、日本军舰31艘、意大利军舰1艘,营业状况甚佳。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接管英联船厂,其杨树浦总厂改称三菱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杨树浦工场。民国31~34年8月共修理舰船382艘,几乎全是日本的军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海军部接管英联船厂,民国34年9月16日归还英商,并恢复原来的厂名。
1952年8月15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征用英联船厂,改名“军管英联船厂”。
上海船厂的另一个源头是招商局机器造船厂,创建于民国3年。是年,招商局为扩大营业,把“招收民股”改为“官督商办”,并拨款37600余两白银,在浦东陆家嘴租地7亩,创办了招商局内河机厂,当时约有职工100人。民国17年,改名招商局机器造船厂。民国25年,奉命将机器、设备、材料迁至招商局汉口分局四号仓库装置开业。抗日战争爆发后,几经变迁,直至民国28年在重庆龙门浩设厂,改名国营招商局机器厂,有职工约200人。抗日战争胜利后,招商局迁回上海,工厂人员返沪,并接收闸北潘家湾内河造船厂、南市机厂街中央造船厂(前身为民办合兴机器制造厂)和浦东泰同栈黄浦造船所等3个小修理厂,分别改名国营招商局第一、第二、第三船舶修理所。民国36年10月,招商局将第一、第二两个修理所合并迁至浦东泰同栈第三船舶修理所,并改名国营招商局机器造船厂。
1949年5月29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航运管理处接管招商局机器造船厂,改名为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船舶修造厂。当时全厂有职工699人,工厂总面积7.6万平方米,岸线413米,金属切削机床129台,锻压设备21台,焊接设备36台,厂房建筑面积3300余平方米。1951年11月,工厂改名为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海运管理总局上海船舶修造厂。1954年1月1日,军管英联船厂主厂(今浦西分厂)并入上海船舶修造厂。1982年6月,由交通部划归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领导。1985年3月,改名为上海船厂。
二、企业概况
祥生船厂建于清同治元年,前身是英商和记洋行。至同治四年已有地18亩,临江有一块长167英尺的地段,建筑机工场、铁工场、木工场、锅炉房各1间,翻砂铸工场1间,堆栈2座。设备有:蒸汽铁锤、熔铁炉等。同治十三年收购了上海浦东炼铁机器厂后,规模扩大。光绪六年(1880年)新建船坞1座,其尺度为:船坞长450英尺,坞门宽80英尺,满潮时水深21英尺。
耶松船厂建于清同治四年,最初是美国企业,经营船坞、堤岸、仓库的设计施工。同治十年,以最高的标价得到上海船坞公司“老船坞”的租赁权;次年,又获得浦东船坞公司的租赁权,首先把浦东船坞由380英尺扩充到450英尺,以后又陆续添置了起重机、锅炉和抽水机等设备,接着又兼并了一些设在上海的英国船厂。由于英国资本不断增加,耶松船厂变成一个英国资本的企业。它比祥生船厂大,有工人2000余人。其在虹口“老船坞”的工厂面积占地30余亩,东为仁泰码头,两侧招商局,中栈前临马路,后沿黄浦江,地上有铁路,能重车出入,设备比较先进。光绪二十~二十六年又先后兼并了董家渡船坞和东方船坞,规模进一步扩大。光绪二十七年,耶松、祥生两厂合并,组成耶松船厂公司,资本额增至557万银两,拥有祥生船厂船坞、老船坞、引翔港船坞、和丰船厂船坞、董家渡船坞、哥立尔船坞、东方船坞等7大船坞,以及较多的厂房、仓库、码头等设备和设施,是当时“东方最大的修造船垄断组织之一”。
瑞镕船厂初期资本额为218490银两,后增资10万银两。厂址在杨树浦路,有船坞1座,安装了最新式的设备,其中包括水力绞钉机、蒸汽工具和电力钻孔机的装置等。民国元年兼并万隆铁工厂后,进一步扩充设备,在滑道上安装1台50匹马力的电动绞车,铁工场安装了2台手摇起重机。在万隆工场修建了为木工储存烘干木材的天棚,1个新汽车棚,1个坚固的防火室。铸铜工场加以翻修,增加设备有1台新的刨床和3台电力钻孔机。
民国25年,耶松有限公司和瑞镕船厂合并成立英联船厂股份有限公司,全厂占地450亩,职工近1000人,拥有4座大型船坞。合并的第1年修船570余艘,营业状况甚佳。
解放后,1950~1952年的3年国民经济恢复期间,工厂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共72万元,因陋就简地进行零星建设和厂房修理。
1954年1月,军管英联船厂主厂并入交通部上海船舶修船厂后,工厂占地面积33.1万平方米,其中厂房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拥有干船坞2座,船排3座,滑道1座,码头岸线长780米,主要生产设备330余台。
1953~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基本建设投资为1202万元,完成建筑面积40416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14930平方米,职工住宅面积25486平方米。这是建国以来工厂较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开始,完成的主要项目有:内燃机车间、车工车间连库房、轮机车间、固定码头东部(浦东厂区)3号变电所、西部(浦西厂区)动力间、制氧站、锅炉房等。
1958~1962年“二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共2098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077万元,技术改造投资21万元。竣工建筑面积50204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39012平方米。完成的主要项目有:船体、轮机、锻工车间、铸工车间、西部码头、煤气站、中央仓库等。其中3000吨船台(1号船台)是当时工厂为建造3000吨级沿海船舶“和平49”号而兴建的,1958年7月开始,同年11月完工。1959年4~6月结合新制第一台40吨门式起重机对该船台进行扩建,共投资86万元,其中建筑工程17万元、设备工程69万元,通过对1号船台的改扩建,使该船台实际已具备建造5000吨级船舶的能力。(1969年4~11月,又投资7万元,对该船台进行技术改造,采取接长加固,使其具备建造万吨级船舶的能力)。1963~1965年,工厂固定资产投资大为减少,仅投资284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55万元,技术改造投资29万元,竣工建筑面积9632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7975平方米,职工住宅面积1657平方米。完成主要项目有:船体放样楼、档案库房和技工学校等。其中1号船坞大修(该船坞建于光绪二十九年,由于长期失修,坞壁钢板桩腐蚀渗水、坞底高低不平,严重影响坞修作业),1964年4月开工进行大修,1965年3月完工,共投资120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88万元,设备工程费32万元。
1966~1970年的“三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固定资产投资1275万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258万元。竣工建筑面积12520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10285平方米,职工住宅面积2235平方米,完成的主要项目有铜工车间、造机车间、船体下料场、乙炔站等。新建固定码头(8号码头,即造机码头)工程于1966年2月开工,1967年12月完工,投资117万元。该码头全长210米,宽11.5米,码头标高4.5米,码头前沿水深6米。此外还投资8万元用于改进除锈工作设施;投资32万元新建1艘900马力拖轮,投资117万元新增1艘50吨浮吊等。
1971~1975年的“四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固定资产投资5727万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178万元。竣工建筑面积73327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52093平方米,职工住宅面积21224平方米,完成主要项目有:新建2万吨船台(2号船台),总投资862万元,建成后的船台长228米,宽27米,两侧设有100吨、40吨门座式起重机各1台,新建85×24米电焊平台1块;船体车间改造工程共投资1282万元,竣工建筑面积20398平方米,车间内配备了起重能力100吨的桥式起重机、12米刨边机、160吨和300吨油压机等内场加工设备。造机车间二期工程共投资1250万元,竣工建筑面积9352平方米,车间内新添直径3.5×15米大型车床1台、直径3.4米立式车床1台、4.5×15米龙门刨床1台等大型机床设备及12台桥式起重机,其中最大起重能力为100吨。还新建了喷丸房,对造船区域的旧建筑进行拆迁改造。自制了长12米,宽5米,为可控硅无环流控制的大型龙门刨床,用于加工大型柴油机底座。1972年,投资424万元,筹建张家港分厂,并于1974年5月竣工投产。
1976~1980年的“五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固定资产总投资为5438万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915万元。竣工建筑面积为115039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57747平方米,职工住宅面积57292平方米。主要工程项目有:船体车间改造、造机车间新建工程、张家港分厂迁并及4306厂迁建,此外还有车辆修理工场、综合车间改造、机电外协仓库、工厂东部码头填档、大型退火炉、仓库和露天跨、新建舾装码头(铜工码头)等。主要技术改造项目有:自行风雨棚、高压水除锈装置、机修工场扩建等。还新增一批大型运输车、汽车吊、数控绘图机、光电跟踪切割机等设备。
1981~1985年的“六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固定资产投资5770万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3463万元。竣工建筑面积为90470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33884平方米,职工住宅56586平方米。工厂的技术改造规划被列入国家机电工业第一批550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之一,并于1986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完成的主要技术改造项目有:1号和2号船台接长改造,使之能分别建造2万吨级和3.5万吨级的船舶。船体车间内场引进了先进的钢板预处理生产线、型钢预处理生产线、平面分段生产线、数控切削生产线等4条生产线以及新增关键加工设备。这一期间的主要建设项目有,船体外场场地改造及设备添置,造机加工设备添置和厂房改造,铸铁清理工场改造,螺旋桨工场扩建,计量室扩建等。工厂与联邦德国两家公司签订合同以补偿贸易方式筹建集装箱分厂。工厂投资710万元,1981年1月开工,1982年3月基本完成并试生产,1984年12月全部完工。
1986~1990年的“七五”计划期间,除继续完成“六五”重点技术改造新建和扩建项目扫尾工程外,用于固定资产投资5587万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3814万元,竣工面积51497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24750平方米,职工住宅面积2724平方米。完成技术改造项目有:中型计算机房改造、中心锅炉房油改煤工程、呋喃树脂砂回收再生装置、新建简易喷丸房和涂装房等。此外,还引进一批坞修机械设备,高空作业平台5台,MPK150.8液压搬运车等项目。
1991~1995年的“八五”计划期间,工厂属“八五”国家重点技术改造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也列为国家重点改造项目。工厂投资26446.4万元,重点改造造船造机设施设备。主要项目是:重建1号船台,使之能建造3.5万吨级船舶以及具有建造6万吨级的能力,配备2台120吨门座式起重机;新建7975平方米装焊平台,11900平方米舾装场地和分段堆场等;新建194米长的舾装码头、35千伏总降站;进口水下等离子切割机、数显弯管机、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水力测功器等;添置机加工设备,改造造机配套设施和修船设施,使工厂主要设施设备具备了年造16.5万吨船舶和11万千瓦柴油机的能力。同时搬迁管子酸洗电镀车间、电器制造车间、工具车间、炼钢车间、中小件加工及热处理车间等,建立起管件厂、坦直铸钢厂、康桥船用机械厂、周西附件厂、合庆造机焊接件厂——浦东设备厂等,新建分段制造车间——松江分厂,形成了共有35万平方米厂区面积的13个配套厂,使总厂成为造船、造机总装厂,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
经过历年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工厂的规模和生产建设得到迅速发展。至1995年末,全厂占地面积58.9万平方米;职工8500多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00人。固定资产原值3.78亿元。拥有3.5万吨级(具有6万吨级能力)和2.5万吨级船台各1座,2.5万吨级(举力1.15万吨)浮船坞1艘。1万吨级和5000吨级干船坞各1座,码头岸线1500多米,以及电子计算机CAD/CAM系统网络和包括水下等离子切割机,数控切割机,钢板和型钢预处理流水线,TTS平面分段流水线,150吨平板车,120吨门型起重机,大型数控机床在内的各类机械设备1712台。具有设计、建造6万吨级各类船舶、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修理、改建10万吨级各类船舶、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制造23000千瓦以及以下各类大型船用低速柴油机的能力和各种钢结构、大型非标设备的制造、配套安装的技术力量和综合能力。造船、造机、修船、非船产品等已成为工厂主要生产经营项目。
1957年前,工厂主要任务是修船,1958年开始进入既修又造的发展新时期。1958年研制成国内第一台2000马力船用柴油机。1959年建成3000吨级沿海货船“和平49”号。从1970年在3000吨船台上建造“风雷”号万吨远洋货船开始,即自行设计建造了30多艘大中型船舶,并自制了60多台大中型船用柴油机与之配套。造船造机已成为工厂生产主体。80年代起,修船以大型外轮为主,并改建特种船舶和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先后与外商合作建立了11个船舶专业技术维修服务站,修船能力居国内前茅。造机引进瑞士苏尔寿和丹麦B&W专利,制造了多个系列的苏尔寿船用柴油机。从1969年起,批量建造了自行设计或联合设计的多用途货船、集装箱船、冷藏船等大型船舶,出口波兰、德国、塞浦路斯、新加坡、古巴、伊朗等国。还与708研究所等合作设计并由该厂建成国内第一座半潜式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勘探3”号。
工厂还承担了水利、冶金、城建等部门重点工程所需的大型机械设备、大型钢结构、隧道盾构掘进机、吴淞路闸桥主桥和闸门等的制造。1985~1992年9月,26种青铜艺术铸件和大型船用铸件出口美国、日本、埃及、加拿大、菲律宾、印尼等国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1977~1995年,工厂共获2项国家发明奖,103个科研项目114次、32种产品53次分获国家、部(船舶总公司)、上海市科技成果奖或优质产品奖。其中6RND68M柴油机获国家优秀新产品金龙奖,出口的1.23万吨集装箱船和“勘探3”号钻井平台获国家金质奖。
上海船厂党政主要领导人及任职时间表
机构名称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中共上海船舶修造厂委员会
汪伯民
党委书记
1954.1~1954.9
马丕
党委书记
1954.9~1958.3
徐健
党委书记
1958.3~1959.4
汪伯民
党委书记
1959.4~1966.7
张海涛
临时党委书记
1966.11~
陈华锋
党委书记
1970.7~1977.10
隋方千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1977.10~1978.4
党委书记
1978.4~1983.12
朱锡金
代理党委书记
1983.12~1985.4
中共上海船厂委员会
吴松木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1985.4~1987.10
党委书记
1987.10~1995.10
宋阳信
党委书记
1995.10~
上海船舶修造厂
刘代
厂长
1954.1~1954.1
汪伯民
厂长
1954.1~1959.4
蒲济生
厂长
1959.4~1962.1
唐明津
厂长
1962.1~1963.11
隋方千
代理厂长
1963.11~1964.5
厂长
1964.5~1966
刘依勤
厂革会主持日常工作
1968.5~1970.6
吴国忠
厂革会主持日常工作
1968.5~1970.6
何家秀
厂革会主持日常工作
1968.5~1970.6
陈华锋
厂革会主任
1970.7~1977.10
冷大章
厂革会副主任主持工作
1977.10~1978.4
厂长
1978.4~1984.6
上海船厂
高孔谅
厂长
1984.6~1988.10
陈为铨
厂长
1988.10~
说明:上海船厂的党政主要领导人及任职时间自1954年1月1日军管英联船厂主厂并入上海船舶修造厂日起。

6. 上海恒温机厂地址

上海船厂
一、历史沿革

上海船厂的前身是英商英联船厂和招商局机器造船厂。

英联船厂是由祥生船厂、耶松船厂、瑞镕船厂、万隆铁工厂、和丰船坞、董家渡船坞等厂坞经过多次兼并和合并而成的。清同治元年(1862年),英商尼柯逊、包义德在上海浦东陆家嘴开设祥生船厂,建厂初期制造军火,后来修造船舶,曾为清政府建造过2艘浮江炮艇及其他船舶。19世纪70年代,祥生船厂兼并了虹口的新船坞及浦东炼铁机器厂,并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耶松船厂是英商伟南于同治四年所建,位于虹口外虹桥,其规模比祥生船厂大,曾兼并过几家小厂,光绪十八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光绪二十六年又收购浦东陶家宅的和丰船坞和发昌机器厂。光绪二十七年祥生、耶松两厂合并,组成耶松船厂公司。两厂合并后实力大增,拥有6个大船坞,资本猛增至557万两白银。光绪三十一年,公司整顿财务,重新注册,改名耶松有限公司。

瑞镕船厂系德商企业,建于光绪二十六年,光绪二十九年开挖船坞,专造浅水船、拖船、驳船和游览船。光绪三十年德商万隆铁工厂成立,从事造船及海船修理业务。民国元年(1912年)瑞镕兼并了万隆铁工厂,统称瑞镕船厂。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瑞镕厂主转入英国籍,船厂也成了英商企业。英商企业为了避免自相倾轧,决定联合起来,于民国25年正式签约合并,成立英联船厂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英联船厂)。合并后共占地30万平方米,职工近1000人,拥有4座大型船坞(杨树浦1号、2号船坞,董家渡船坞及和丰船坞)。民国21~30年,英联船厂及瑞镕船厂共承修中外舰船2248艘,其中包括英国军舰64艘、美国军舰21艘、日本军舰31艘、意大利军舰1艘,营业状况甚佳。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接管英联船厂,其杨树浦总厂改称三菱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杨树浦工场。民国31~34年8月共修理舰船382艘,几乎全是日本的军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海军部接管英联船厂,民国34年9月16日归还英商,并恢复原来的厂名。

1952年8月15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征用英联船厂,改名“军管英联船厂”。

上海船厂的另一个源头是招商局机器造船厂,创建于民国3年。是年,招商局为扩大营业,把“招收民股”改为“官督商办”,并拨款37600余两白银,在浦东陆家嘴租地7亩,创办了招商局内河机厂,当时约有职工100人。民国17年,改名招商局机器造船厂。民国25年,奉命将机器、设备、材料迁至招商局汉口分局四号仓库装置开业。抗日战争爆发后,几经变迁,直至民国28年在重庆龙门浩设厂,改名国营招商局机器厂,有职工约200人。抗日战争胜利后,招商局迁回上海,工厂人员返沪,并接收闸北潘家湾内河造船厂、南市机厂街中央造船厂(前身为民办合兴机器制造厂)和浦东泰同栈黄浦造船所等3个小修理厂,分别改名国营招商局第一、第二、第三船舶修理所。民国36年10月,招商局将第一、第二两个修理所合并迁至浦东泰同栈第三船舶修理所,并改名国营招商局机器造船厂。

1949年5月29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航运管理处接管招商局机器造船厂,改名为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船舶修造厂。当时全厂有职工699人,工厂总面积7.6万平方米,岸线413米,金属切削机床129台,锻压设备21台,焊接设备36台,厂房建筑面积3300余平方米。1951年11月,工厂改名为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海运管理总局上海船舶修造厂。1954年1月1日,军管英联船厂主厂(今浦西分厂)并入上海船舶修造厂。1982年6月,由交通部划归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领导。1985年3月,改名为上海船厂。

二、企业概况

祥生船厂建于清同治元年,前身是英商和记洋行。至同治四年已有地18亩,临江有一块长167英尺的地段,建筑机工场、铁工场、木工场、锅炉房各1间,翻砂铸工场1间,堆栈2座。设备有:蒸汽铁锤、熔铁炉等。同治十三年收购了上海浦东炼铁机器厂后,规模扩大。光绪六年(1880年)新建船坞1座,其尺度为:船坞长450英尺,坞门宽80英尺,满潮时水深21英尺。

耶松船厂建于清同治四年,最初是美国企业,经营船坞、堤岸、仓库的设计施工。同治十年,以最高的标价得到上海船坞公司“老船坞”的租赁权;次年,又获得浦东船坞公司的租赁权,首先把浦东船坞由380英尺扩充到450英尺,以后又陆续添置了起重机、锅炉和抽水机等设备,接着又兼并了一些设在上海的英国船厂。由于英国资本不断增加,耶松船厂变成一个英国资本的企业。它比祥生船厂大,有工人2000余人。其在虹口“老船坞”的工厂面积占地30余亩,东为仁泰码头,两侧招商局,中栈前临马路,后沿黄浦江,地上有铁路,能重车出入,设备比较先进。光绪二十~二十六年又先后兼并了董家渡船坞和东方船坞,规模进一步扩大。光绪二十七年,耶松、祥生两厂合并,组成耶松船厂公司,资本额增至557万银两,拥有祥生船厂船坞、老船坞、引翔港船坞、和丰船厂船坞、董家渡船坞、哥立尔船坞、东方船坞等7大船坞,以及较多的厂房、仓库、码头等设备和设施,是当时“东方最大的修造船垄断组织之一”。

瑞镕船厂初期资本额为218490银两,后增资10万银两。厂址在杨树浦路,有船坞1座,安装了最新式的设备,其中包括水力绞钉机、蒸汽工具和电力钻孔机的装置等。民国元年兼并万隆铁工厂后,进一步扩充设备,在滑道上安装1台50匹马力的电动绞车,铁工场安装了2台手摇起重机。在万隆工场修建了为木工储存烘干木材的天棚,1个新汽车棚,1个坚固的防火室。铸铜工场加以翻修,增加设备有1台新的刨床和3台电力钻孔机。

民国25年,耶松有限公司和瑞镕船厂合并成立英联船厂股份有限公司,全厂占地450亩,职工近1000人,拥有4座大型船坞。合并的第1年修船570余艘,营业状况甚佳。

解放后,1950~1952年的3年国民经济恢复期间,工厂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共72万元,因陋就简地进行零星建设和厂房修理。

1954年1月,军管英联船厂主厂并入交通部上海船舶修船厂后,工厂占地面积33.1万平方米,其中厂房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拥有干船坞2座,船排3座,滑道1座,码头岸线长780米,主要生产设备330余台。

1953~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基本建设投资为1202万元,完成建筑面积40416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14930平方米,职工住宅面积25486平方米。这是建国以来工厂较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开始,完成的主要项目有:内燃机车间、车工车间连库房、轮机车间、固定码头东部(浦东厂区)3号变电所、西部(浦西厂区)动力间、制氧站、锅炉房等。

1958~1962年“二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共2098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077万元,技术改造投资21万元。竣工建筑面积50204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39012平方米。完成的主要项目有:船体、轮机、锻工车间、铸工车间、西部码头、煤气站、中央仓库等。其中3000吨船台(1号船台)是当时工厂为建造3000吨级沿海船舶“和平49”号而兴建的,1958年7月开始,同年11月完工。1959年4~6月结合新制第一台40吨门式起重机对该船台进行扩建,共投资86万元,其中建筑工程17万元、设备工程69万元,通过对1号船台的改扩建,使该船台实际已具备建造5000吨级船舶的能力。(1969年4~11月,又投资7万元,对该船台进行技术改造,采取接长加固,使其具备建造万吨级船舶的能力)。1963~1965年,工厂固定资产投资大为减少,仅投资284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55万元,技术改造投资29万元,竣工建筑面积9632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7975平方米,职工住宅面积1657平方米。完成主要项目有:船体放样楼、档案库房和技工学校等。其中1号船坞大修(该船坞建于光绪二十九年,由于长期失修,坞壁钢板桩腐蚀渗水、坞底高低不平,严重影响坞修作业),1964年4月开工进行大修,1965年3月完工,共投资120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88万元,设备工程费32万元。

1966~1970年的“三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固定资产投资1275万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258万元。竣工建筑面积12520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10285平方米,职工住宅面积2235平方米,完成的主要项目有铜工车间、造机车间、船体下料场、乙炔站等。新建固定码头(8号码头,即造机码头)工程于1966年2月开工,1967年12月完工,投资117万元。该码头全长210米,宽11.5米,码头标高4.5米,码头前沿水深6米。此外还投资8万元用于改进除锈工作设施;投资32万元新建1艘900马力拖轮,投资117万元新增1艘50吨浮吊等。

1971~1975年的“四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固定资产投资5727万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178万元。竣工建筑面积73327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52093平方米,职工住宅面积21224平方米,完成主要项目有:新建2万吨船台(2号船台),总投资862万元,建成后的船台长228米,宽27米,两侧设有100吨、40吨门座式起重机各1台,新建85×24米电焊平台1块;船体车间改造工程共投资1282万元,竣工建筑面积20398平方米,车间内配备了起重能力100吨的桥式起重机、12米刨边机、160吨和300吨油压机等内场加工设备。造机车间二期工程共投资1250万元,竣工建筑面积9352平方米,车间内新添直径3.5×15米大型车床1台、直径3.4米立式车床1台、4.5×15米龙门刨床1台等大型机床设备及12台桥式起重机,其中最大起重能力为100吨。还新建了喷丸房,对造船区域的旧建筑进行拆迁改造。自制了长12米,宽5米,为可控硅无环流控制的大型龙门刨床,用于加工大型柴油机底座。1972年,投资424万元,筹建张家港分厂,并于1974年5月竣工投产。

1976~1980年的“五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固定资产总投资为5438万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915万元。竣工建筑面积为115039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57747平方米,职工住宅面积57292平方米。主要工程项目有:船体车间改造、造机车间新建工程、张家港分厂迁并及4306厂迁建,此外还有车辆修理工场、综合车间改造、机电外协仓库、工厂东部码头填档、大型退火炉、仓库和露天跨、新建舾装码头(铜工码头)等。主要技术改造项目有:自行风雨棚、高压水除锈装置、机修工场扩建等。还新增一批大型运输车、汽车吊、数控绘图机、光电跟踪切割机等设备。

1981~1985年的“六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固定资产投资5770万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3463万元。竣工建筑面积为90470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33884平方米,职工住宅56586平方米。工厂的技术改造规划被列入国家机电工业第一批550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之一,并于1986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完成的主要技术改造项目有:1号和2号船台接长改造,使之能分别建造2万吨级和3.5万吨级的船舶。船体车间内场引进了先进的钢板预处理生产线、型钢预处理生产线、平面分段生产线、数控切削生产线等4条生产线以及新增关键加工设备。这一期间的主要建设项目有,船体外场场地改造及设备添置,造机加工设备添置和厂房改造,铸铁清理工场改造,螺旋桨工场扩建,计量室扩建等。工厂与联邦德国两家公司签订合同以补偿贸易方式筹建集装箱分厂。工厂投资710万元,1981年1月开工,1982年3月基本完成并试生产,1984年12月全部完工。

1986~1990年的“七五”计划期间,除继续完成“六五”重点技术改造新建和扩建项目扫尾工程外,用于固定资产投资5587万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3814万元,竣工面积51497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24750平方米,职工住宅面积2724平方米。完成技术改造项目有:中型计算机房改造、中心锅炉房油改煤工程、呋喃树脂砂回收再生装置、新建简易喷丸房和涂装房等。此外,还引进一批坞修机械设备,高空作业平台5台,MPK150.8液压搬运车等项目。

1991~1995年的“八五”计划期间,工厂属“八五”国家重点技术改造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也列为国家重点改造项目。工厂投资26446.4万元,重点改造造船造机设施设备。主要项目是:重建1号船台,使之能建造3.5万吨级船舶以及具有建造6万吨级的能力,配备2台120吨门座式起重机;新建7975平方米装焊平台,11900平方米舾装场地和分段堆场等;新建194米长的舾装码头、35千伏总降站;进口水下等离子切割机、数显弯管机、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水力测功器等;添置机加工设备,改造造机配套设施和修船设施,使工厂主要设施设备具备了年造16.5万吨船舶和11万千瓦柴油机的能力。同时搬迁管子酸洗电镀车间、电器制造车间、工具车间、炼钢车间、中小件加工及热处理车间等,建立起管件厂、坦直铸钢厂、康桥船用机械厂、周西附件厂、合庆造机焊接件厂——浦东设备厂等,新建分段制造车间——松江分厂,形成了共有35万平方米厂区面积的13个配套厂,使总厂成为造船、造机总装厂,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

经过历年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工厂的规模和生产建设得到迅速发展。至1995年末,全厂占地面积58.9万平方米;职工8500多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00人。固定资产原值3.78亿元。拥有3.5万吨级(具有6万吨级能力)和2.5万吨级船台各1座,2.5万吨级(举力1.15万吨)浮船坞1艘。1万吨级和5000吨级干船坞各1座,码头岸线1500多米,以及电子计算机CAD/CAM系统网络和包括水下等离子切割机,数控切割机,钢板和型钢预处理流水线,TTS平面分段流水线,150吨平板车,120吨门型起重机,大型数控机床在内的各类机械设备1712台。具有设计、建造6万吨级各类船舶、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修理、改建10万吨级各类船舶、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制造23000千瓦以及以下各类大型船用低速柴油机的能力和各种钢结构、大型非标设备的制造、配套安装的技术力量和综合能力。造船、造机、修船、非船产品等已成为工厂主要生产经营项目。

1957年前,工厂主要任务是修船,1958年开始进入既修又造的发展新时期。1958年研制成国内第一台2000马力船用柴油机。1959年建成3000吨级沿海货船“和平49”号。从1970年在3000吨船台上建造“风雷”号万吨远洋货船开始,即自行设计建造了30多艘大中型船舶,并自制了60多台大中型船用柴油机与之配套。造船造机已成为工厂生产主体。80年代起,修船以大型外轮为主,并改建特种船舶和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先后与外商合作建立了11个船舶专业技术维修服务站,修船能力居国内前茅。造机引进瑞士苏尔寿和丹麦B&W专利,制造了多个系列的苏尔寿船用柴油机。从1969年起,批量建造了自行设计或联合设计的多用途货船、集装箱船、冷藏船等大型船舶,出口波兰、德国、塞浦路斯、新加坡、古巴、伊朗等国。还与708研究所等合作设计并由该厂建成国内第一座半潜式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勘探3”号。

工厂还承担了水利、冶金、城建等部门重点工程所需的大型机械设备、大型钢结构、隧道盾构掘进机、吴淞路闸桥主桥和闸门等的制造。1985~1992年9月,26种青铜艺术铸件和大型船用铸件出口美国、日本、埃及、加拿大、菲律宾、印尼等国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1977~1995年,工厂共获2项国家发明奖,103个科研项目114次、32种产品53次分获国家、部(船舶总公司)、上海市科技成果奖或优质产品奖。其中6RND68M柴油机获国家优秀新产品金龙奖,出口的1.23万吨集装箱船和“勘探3”号钻井平台获国家金质奖。

上海船厂党政主要领导人及任职时间表

机构名称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中共上海船舶修造厂委员会

汪伯民

党委书记

1954.1~1954.9

马丕

党委书记

1954.9~1958.3

徐健

党委书记

1958.3~1959.4

汪伯民

党委书记

1959.4~1966.7

张海涛

临时党委书记

1966.11~

陈华锋

党委书记

1970.7~1977.10

隋方千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1977.10~1978.4

党委书记

1978.4~1983.12

朱锡金

代理党委书记

1983.12~1985.4

中共上海船厂委员会

吴松木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1985.4~1987.10

党委书记

1987.10~1995.10

宋阳信

党委书记

1995.10~

上海船舶修造厂

刘代

厂长

1954.1~1954.1

汪伯民

厂长

1954.1~1959.4

蒲济生

厂长

1959.4~1962.1

唐明津

厂长

1962.1~1963.11

隋方千

代理厂长

1963.11~1964.5

厂长

1964.5~1966

刘依勤

厂革会主持日常工作

1968.5~1970.6

吴国忠

厂革会主持日常工作

1968.5~1970.6

何家秀

厂革会主持日常工作

1968.5~1970.6

陈华锋

厂革会主任

1970.7~1977.10

冷大章

厂革会副主任主持工作

1977.10~1978.4

厂长

1978.4~1984.6

上海船厂

高孔谅

厂长

1984.6~1988.10

陈为铨

厂长

1988.10~

说明:上海船厂的党政主要领导人及任职时间自1954年1月1日军管英联船厂主厂并入上海船舶修造厂日起。

7. 我爱发明自做弯管机

弯管机的原理抄很简单,但要袭自己制作,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为:

1、弯管机的制作需要一套完整的工具

2、需要一定的电工、焊工、切割、模具等等五金行业的相关知识

3、就算能制作出来,但可能弯管的效果并没有你想象中的完美

所以,如果你不打算成为生产商的话,没必要花这种时间和精力对这方面作过多研究


8. 王呈方的成就综述

2000年以来,王呈方教授带领的团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技术进步,在比较落后的船舶钢料加工技术领域中,曾率先在国际上研究成功数控肋骨冷弯机。2003年以来又完成了新型“机械手肋骨冷弯机”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在开拓肋骨冷弯机市场中做了创新性贡献。
(一)在船舶肋骨冷弯加工技术上的创新贡献
1.发明了“纯弯曲原理肋骨冷弯机”,1980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交通部鉴定认为:“生产使用表明,较三支点原理冷弯肋骨的方法,成形质量好,加工质量高,使用性能好,在国内是个创新”,该机已形成产品和出口。
2.发明了“数控肋骨冷弯的弦线测量法和检测机构”,于1985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交通部鉴定认为:“弦线测量法及其检测系统属国内外首创,在肋骨冷弯技术方面是一种创新。建议上级领导部门进行推广,以保持我国在这个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平。”
3.提出了“逐步逼近弯曲法”,其论文评价为:“他通过大量实验,总结分析了回弹规律,设计了逐步逼近弯曲法,为型材自动弯曲成形工艺处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提供了一种简单的实用方法。生产实践业已证明,作者所建立的型材弯曲回弹理论和方法,对解决型材自动化弯曲成形有极为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4.与上海船厂合作完成了船厂常用三支点肋骨冷弯机的计算机控制,1988年获中船总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年来各主要造船国家都十分注重其自动控制的研究,但由于控制模型的关键问题处理欠妥,都未见效。王呈方教授的研究团队用新的数学模型,对上海船厂在1983年从日本进口、已搁置不能使用的大型400吨肋骨冷弯机成功地进行了改造。中船总鉴定会认为:“三支点肋骨冷弯机数控系统属国内首创,使用该系统使肋骨加工工艺及质量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研究对技术引进、改造工作有所创新。为促进造船加工工艺技术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5.与中船总船舶工艺研究所合作完成的“智能微控肋骨冷弯机” 研制,1993年获中船总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船总鉴定认为:“该机采用自适应变步长弯曲控制法,在控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具有独创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我国造船工业的技术进步具有重大贡献。”
6.2007年研发的“肋骨冷弯加工机器人”集成了先进的船体肋骨加工工艺技术、测量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肋骨加工全过程的自动化与数字化,是我国首创的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船舶加工装备。该项目技术先进,实用性好,成熟性高,优势突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肋骨冷弯加工机器人”为我国造船工业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一系列研究发明解决了肋骨冷弯加工有关理论和关键技术,并使数控肋骨冷弯机研制得以成功,这是肋骨加工向自动化发展的重大突破,对改变我国肋骨加工工艺落后和劳动条件差的状况、由机械化向自动化方向发展起了关键促进作用。2007年,我国的数控肋骨冷弯机已形成产品,并为多家船厂使用,且比同时期德国IMG公司的高精度数控肋骨冷弯机的肋骨加工精度高数倍,并已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示我国在该技术领域中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二)在管子弯曲加工技术上的贡献
1.首次提出了“弯管机冷弯管子的回弹与伸长规律”,1998年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数控弯管机已在国内外造船厂应用多年,但管子加工的回弹量和伸长量是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技术难题,严重影响了弯管加工的精度和工艺技术的进步。通过多年在弯管现场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的回弹与伸长数据,通过分析计算,总结出了弯管机上管子弯曲加工回弹与伸长的规律,并从理论上进一步论证了实验规律的正确性。湖北省鉴定会认为:“对于管子本身的回弹规律描述为θ=K1θ0+C1,比以前的研究有所创新;对于管子伸长规律的描述为ΔL=K2θ0+C2,则是以前文献所没有的。研究结果极有学术价值,也有应用前景,能为冷弯管子加工工艺技术进步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所提出的弯管机弯管的管子伸长规律为国际首创,该研究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发明了“智能弯管回弹伸长测量仪”,1997年获中国发明专利权。该仪器是专为测取上述弯管机冷弯管子的回弹与伸长规律而设计发明的。由于该仪器能在弯管机现场测量出在给定条件下的管子回弹与伸长规律,方便简单。其回弹规律可供给弯管机作为回弹补偿使用,伸长规律可供给无余量弯管、先焊法兰后弯曲加工工艺以及控制弯管机的进料作为计算依据使用。已推广应用多台。2000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以上研究和创造使弯管加工不再依赖人工经验,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弯管回弹与伸长技术难题,为数控弯管机提供了精确加工数据,使数控弯管机的弯管质量与精度获得有效保证,为弯管工艺技术向无余量弯管、先焊法兰后弯曲加工等新工艺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对于实现管子流水线生产技术进步有所促进。对于实现管子流水线生产技术进步有所促进。
(三)出版了《船舶钢料加工原理》专著
该书1993年4月由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出版。审阅意见为:“他在船舶钢料加工方面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船舶钢料加工原理》一书就是作者根据多年来在教学和科研的实践编著而成的。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类的书目中编著出版此书尚属首次。该书以金属塑性变形原理为基础,结合生产实际,较详细地研讨了船舶及海洋结构物钢料加工各主要工序的理论分析,计算方法以及材料成形性能的有关实验方法等问题,既严谨、全面,又紧扣船舶类专业的特点,渗透了作者多年来教学和科研实践的经验,由浅入深,通俗易懂。作为造船工艺及设备、船舶工程专业的教材和从事船舶及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一定会受到欢迎。然而以往却还没有适合于船舶及海洋结构物钢料加工方面的专业用书,这给有关专业的学生和技术人员的学习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船舶钢料加工原理》一书的出版是及时的、必要的。”出版《造船机械设备》教材一部;发表有关学术论文40余篇,这些工作丰富了塑性加工理论等内容,促进了船舶钢料加工技术的进步。
(四)在长江矿石直达运输技术方面有创新
过去进口矿石二程运输方式:由海轮将矿石从北仑运至长江下游港,转载至长江驳船,再运至武钢工业港等。
提出进口矿石“江海直达驳船队”的新型运输方式是:利用海上成熟的顶推船队技术和江段先进的大型顶推船队技术,进行有效和科学地组合,组成江海直达驳船队,完成进口矿石的江海直达运输。
经武钢和马钢的实施后,使矿石的二程运输变为一程运输,减少了中转环节,节约运费10.8元/吨,并减少0.5%的货损和对环境的污染。随着进口矿石需求的增加,如按武钢新增运量150万吨计,每年可节省运费达1600万元,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实践说明,江海直达驳运输方式,有利于我国水运“T”形大通道的江海直达运输,潜在效益特别巨大。
“长江矿石进江运输系统方案的研究”,1999年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持的“武钢矿石江海直达驳船队试验和船舶改造”课题,经湖北省科学技术厅鉴定认为:“成功地将现有矿石进江二程运输改为一程运输,是一种技术创新,研究成果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1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我国矿石江海直达运输作出了贡献。

9. 如何进行钢管折弯

先按无缝管外径圆弧车几个滚轮,然后将滚轮坚固的固定在铁板上,将铁管里灌满砂,两端用木塞子赛好后防滚轮上,需要弯曲的位置用火焰加热后进行弯曲(不弯曲是不那么好弯的,需要力量太大),但180°行不行要你试验,怕人工力量不行。
建议用液压弯管机进行弯管,机器最好配放邹模具,那样弯出来的管子就不会产生瘪和邹的情况。

阅读全文

与弯管机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