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树木保护小发明
尽自己的一份力
自从开展重庆山水园林活动以来,立刻涌出了许多积极参加的人。他们的眼里只有一个目的地:为山水园林行动做出一点应进的事。保护山水,保护森林!
在我的眼中,有不少这样积极的人,可是在我的印象中,那位老人才是最积极的。
老人是一名退休的教师,住在一个小巷里。
老人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去公园溜达几圈,看看花草树木。有时,帮植物浇浇水,施施肥,哼几首小曲给植物听。做完这些,老人满面笑容,坐在树阴下,静静听风吹落叶声;小鸟的喳喳声;路人的欢笑声,在他耳边回荡着,老人嘴角向上翘了翘,快乐的气息在老人身边漂浮。
“啪啪啪”雨点打在娇嫩的花朵上,随着“节奏”花瓣一片一片落下来。看到这一幕,老人有点心疼了不顾三七二十一,匆忙跑下去,心想:这老骨架子哪能跑啊!唉,为了尽力,加油!把雨衣盖在花朵上。观看一下,才微微一笑走开了。
老人经常游山玩水,每当看见小河中有垃圾老人就用树杈把垃圾把弄过来,丢进垃圾桶。有时,垃圾太远,弄不过来,老人就会费尽心思,想尽办法。不管费多长时间,都一定要成功。
每当是晴天,老人早上总会去山找空处播下种子,然后浇水施肥。在老人的悉心照顾下,一棵棵小树茁壮成长。老人开始为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欣慰。便鼓励更多的人植树,为环境而做出贡献。路过的总是摇摇头,走开了。只有少数人听信了,却没有行动。老人并没丧气,比以前更加努力。但天长日久,老人就不想再劝下去了。
春天时,老人更加用功。为了保护环境,制定了个计划。每天早上早起床,载几棵树。为了让树木享受最好的阳光浴,5点钟就上山栽树。老人吃力地提着水桶浇水。汗水一滴一滴地流。像小雨下了起来。他又把野草拔起,种些花朵。忙了一大阵子,才差不多了。这时,太阳从东方升起,照亮了老人载的小树。他笑了!
夏天来了,热得狗都在直吐舌头,何况是人。有钱人家吹空调,穷人家摇扇。可是,这对夫妇和大家不同。他们在辛辛苦苦栽养的树下,挂着吊床、望着明月。在这凉爽的树下,几路风轻轻吹过。养的狗,也在树阴下睡着了。
炎热的夏天度过了,秋天来了。这段时间,老人没什么忙的 ,就经常看树叶飘落的时候。别人忙着丰收,而老人种的确是普普通通的树,什么也没有。老人并没有为自己的一份努力而后悔。
一年四季,老人的生活一直这样重复着。
冬,到了。冷风嗖嗖地吹,吹乱了老人平日整齐的头发。老人并没有退缩,顶着风寒冒着雪,把枯草绑在大树上。看着大树穿上白色的外套,帅气极了。老人发出了会心的一笑。
曾经有人问过这位老人叫什么名字。他却笑呵呵地摇摇头不说话。那人不明白,又寻问了一次。老人还是不说话。那人又寻问了多次。终于,老人忍不住了开口了“我的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心。只有一颗为人民服务,尽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就行了”老人说完,那人感动了,不仅被话感动,是老人的行动打动了他的心。
这种精神、这种话语,只有经过才能说出口。老人的行为震撼了我的心!
㈡ 山东卫视的乡村季风和农科频道采访的农民发明家发明的果树微型犁地机 很有效,发明人于明瑞的联系方式是
地方工业
㈢ 请问大家!历史上是哪个人最先发现果树的嫁接方法
嫁接技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史书上关于自然接木,所谓树木连理的记载很多。据统计,一部《廿四史》中,记录树木连理现象共达254次之多。我国和日本的一部分果树学家,根据《周礼·考工记》中“橘逾淮而北为枳……此地气然也”的说法,推测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柑橘嫁接的事实。认为是用枳为砧木的柑橘嫁接苗,过淮河后地上的接穗部分则冻死,砧木萌发出来形成枳。但有人认为这是后人的推理,根据并不充分。
目前,已经发现比较可靠的材料是《氾胜之书》(公元前1世纪)。书中记有把10株瓠苗嫁接成1蔓结大瓠的方法。这是我国提到人工嫁接技术最早的文献。可惜《氾胜之书》早已失传,而贾思勰的名著《齐民要术》(公元553~554年)对嫁接就有了详细的叙述。他在梨的嫁接技术中,谈到了砧木的选择、接穗的选择、嫁接时期及如何嫁接等。
总之,果树的嫁接有悠久的历史,没有哪个资料记载是谁具体发现发明的。应该是随着古人农作的经验积累逐步出现的。
㈣ 火龙果是从哪个国家发明的
火龙果树为仙人掌科的三角柱属植物,原产于巴西、墨西哥等中美洲热带沙漠地区,属典型的热带植物。火龙果后由南洋引入台湾,再由台湾改良引进海南省及大陆南部广西、广东等地栽培的植物。
㈤ 果树上贴红纸,是农民发明的妙招,还是另有蹊跷
是不是进入四川黑竹林那个,我估计是里面的动物太多了把他们给吃了O(∩_∩)O
㈥ 南北朝时期的园艺发明了什么技术
南北朝时期的园艺,比较突出的是在果树的繁殖和栽培技术有不少创造发明,在嫁接繁殖、果树疏花、修剪,以及防治虫害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齐民要术》就详细论述了果树繁殖、栽植、管理及虫害防治等技术。
南北朝时期的大部分果树采用分株、压条和扦插方法繁殖。这一时期嫁接繁殖技术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可称为1400多年前古代农业技术发展上的一大成就。
当时已知嫁接繁殖可以保持品种的优良特性和提早结果;并知道宜从壮树上选取向阳的枝条充作接穗,用作接穗的枝条部位不同,可影响嫁接苗长成后的树形和结果年龄的早迟。嫁接时间则以枝条萌发时为宜。
对具体操作方法,当时已注意到使嫁接必须密接,接后要封土,保持湿润,以利于成活。后来又进一步认识到嫁接亲和力取决于两树间的亲缘关系。
在果树疏花、修剪、防治虫害等方面,南北朝时也创造了许多可贵的经验。如已注意到果树开花过多与坐果率之间存在矛盾。对枣树采取了“以杖击其枝间,振去狂花”的措施,认为花繁则果实不成。
此外,还创造了用斧背击伤果树皮,阻碍养分分流下行,以提高坐果率的“嫁枣法”,可以说是后来疏果和环状剥皮技术的起源。
在果树防寒防冻方面,南北朝有冬季葡萄埋蔓,板栗幼苗“裹草”,以及熏烟防霜等方法。
唐宋时期,我国的园艺技术达到很高水平,许多技术世界领先。观赏园艺发展迅速,出现了很多牡丹、芍药、梅和菊花等的名贵品种。
㈦ 果树演化的研究方法是怎么样的
根据果树演化的外部原因——选择方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自然演化和人工演化。而习惯上所称的驯化,系指人类对植物适应新的气候条件的能力的利用和改造,属于人工演化的重要内容。由于两种演化力的不同,其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自然演化
进化是一种历史过程,而自然演化延续的时间长达几十亿年,其演化的痕迹,在一般情况下难于觉察。但是,生物演化毕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且今后仍会继续发展。基于这一特点,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对其加以研究。
1.寻古探秘
由于生物演化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虽从现代生物中不容易发现演化痕迹,但它们在这条漫长道路上仍然遗留下了自己的部分身影,这种身影就是化石。如古生物学家研究发现,新生代第三纪地层内已有葡萄的叶片和种子化石,这证明大约在几百万年以前,葡萄足迹遍布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大陆。以后随着大陆的分离和气候变迁,欧亚大陆遭受大片冰川的覆盖,葡萄家族中的大部分成员匿迹,只有地中海一带的一个欧亚葡萄种群还没有完全被冰川吞没而保存下来,逐渐繁衍成为地球上繁荣昌盛的葡萄后代,这就粗略地描绘出了葡萄的自然演化情况。通过对古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探寻出某种生物的演化史。
2.以今论古
探讨现代生物如何发生变异,如何把变异传递给后代,从而引起种群的变化,也可以追溯这种演化的历史过程,即所谓以今论古的方法。这种方法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如通过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地理分布、家养生物的变化等多方面的证据,探求进化关系。目前果树上还利用同工酶、孢粉、染色体、蛋白质、色素、DNA等多种指标及其关系,来研究各种果树的自然进化情况。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很多,如李树仁等1993年根据孢粉资料,推断白梨系秋子梨与杜梨的杂种;而程家胜等(1986)用同工酶资料的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确定了不同苹果种间的亲缘关系;牛立新等(1993)用形态特性、生长特性、孢粉等83个性状,对起源于中国的复叶型葡萄进行了研究。聚类分析表明,复叶型葡萄分化差异很大。从树状聚类图(图2-2-2)可以看出,由结合线L1,可将18个类型分为三类:Ⅰ{8},Ⅱ{6、4、5、17、2、7、3、12、16、18、9、14、13},Ⅲ{1、11、10、15},其中Ⅰ、Ⅱ为大叶型,Ⅲ类为小叶复叶型。而Ⅱ类型中分化更为复杂,由此可以清楚表现出不同复叶类型葡萄的亲缘关系,同时有助于种类的进一步划分。
图2-2-2 用83个性状对复叶型葡萄聚类分析树系图
1.留—10 2.眉—4 3.白水—31 4.白水—40 5.华—1 6.华—2 7.甘—91 8.眉—6 9.白—22—1 10.白—117 11.宁—3 12.留—8 13.南—2 14.留—7 15.白—40 16.留—6 17.留—9 18.宁固—1(二)人工演化
果树植物的演化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采集野生→管理野生→栽培,并且其演化与人类文化活动发展息息相关。人类利用不同果树的历史不同,有的可追溯到史前(如核桃、栗等),而有的只有近百年(如草莓),甚至更短(如沙棘等)。因此,考察研究人类对植物的选择活动决非易事,要凭借多种方法和手段。
1.演化遗迹的调查
由于果树演化经历了采集野生的发展过程,人们便可以在一些开化较晚、较原始的地方考察这种过程。瓦维洛夫(1931)曾在高加索、中东和天山山脉一带发现,山地居民在野生林地中开辟麦田时,依次挖去树林灌木丛,而把品质优良的洋梨、苹果、樱桃李(Prnus divaricata Ledeb)等在原地保留下来。
2.历史记载
根据历史记载,可以了解人类栽培利用果树的情况,揭示某些果树的演化进程,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如辛树帜教授(1962)通过对《诗经》的分析考证,提出我国西周到春秋初期(公元前十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已经利用的果树科类有桃、李、梅、枣、榛、栗、棘、隧、杜、棣、棠、枸以及桑等,并认为其中的桃、梅、李、榛、栗、桑在当时已经是栽培的果树;通过《史记》,我们可以得知欧亚种葡萄(V.vinifera L)品种在汉代传入我国。我国古籍繁多,各地的府县志书资料也十分丰富,这些都为通过历史记载来研究果树演化提供了方便。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历史记载也有一定的缺陷,如早期的历史文献,不论中外,都受到当地条件的限制,对果树记载或是“语焉不详”,或是描述不够标准,科学严谨性不足。往往一个名字,是指哪一种植物还待多方考证。另外还存在成书的年代、书的真伪等多方面问题。尽管如此,历史记载仍是我们打开果树人工演化的一把钥匙。
3.语言学
语言学,包括方言,在考证栽培植物演化方面是很有用的工具。如De Candolle和Lanfer等著名植物考源学家,都曾用这种方法,来判断某种植物的传播、利用情况。但是需注意的一点是,语言学方法始终只能是配角,否则会把语言学资料估计得过高,引起误解。
4.历史考古
对无记载的年代,通过考古来研究人们利用果树情况是十分有效的方法。特别在石器时代以后,有文字记载以前这一段时间的考古发掘,往往可以得到农业发明前后的直接证据,从而取得正确判断。如关于核桃是否为我国原产的争议,就是通过这种方法而判断的。国外及国内园艺界曾长期认为,核桃(Juglans regin L.)原产伊朗一带,我国的栽培核桃是从外国传入的,但是考古工作者却纠正了这种错误。在距今六千年的西安半坡村原始氏族公社部落遗址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核桃的孢粉。此外,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村发现了距今73315±100年的原始社会遗址(新石器时代),其出土文物中有炭化核桃,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鉴定是普通核桃,从而否定了古代文献《博物志》(张华,公元3世纪)中关于核桃是张骞出使西域引入的传说。
5.实践验证
对于一些历史问题,还可以借助现代生物科学,如细胞学、遗传学、实验生物学、系统分类学等知识,为实验印证提供有力的手段。
㈧ 果树剪子是谁发明的
五百多年前的达芬奇能发明剪刀?是个冷的笑话,如果是他发明的剪刀,那我国古人他们穿的衣服不就不知用什么做出来的了,难道是用手撕出来还是用刀割出来?如果能用手撕出来,我想我们的前辈们就是神仙了。达芬奇也只是改进了剪刀,注册了专利,如果古代用专利这么一说的话,在怎么也不可能说是达芬奇发明的剪刀。 剪刀已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不可忽缺的工具。裁缝要剪布剪线,村妇要剪纸,剪金属皮,牧民要剪羊毛,花匠要剪枝条,铜匠要剪刀…… 剪刀虽貌不惊人,却用途广泛。刀、铲等工具使不上力的时候,剪能轻而易举地解决。那么剪刀是如何发明的?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是谁发明的? 有人收藏到几把古代刀、剪的实物,非常稀罕也非常有研究价值,提供给大家探讨和分析,或许对剪刀发明之谜的破解有一些启迪作用。 一件是战国青铜小刀,长10厘米,宽1厘米,刀背最厚处0.3厘米。刀柄末端有双层椭圆环,以便手捏,两层之间浇铸仅半毫米之隙,极其细微工巧。其上面的铜锈自然,呈翠绿色,厚厚的用手也剥不掉。 此小刀为古人切,削、裁、割之用,然而,在对切割棉帛丝线之类细软之物就会感到不便。于是古人在实践中就用两把小刀相对而切,这样丝帛之类就容易断开就这是“剪”的动作起源,剪刀的雏形也这样形成了。汉字“剪”的象形意思就是“刀前还有一把刀”。 剪刀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在我国的历史悠久。这从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中即可略知一二。民间源远流长的剪纸艺术,也从侧面证明剪刀在我国的悠久历史。汉字“剪”的象形意思就是“刀前还有一把刀”。古人将剪刀又称“龙刀”,可见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我国现存最早的剪刀实物,是在洛阳发现的。最近有机会去洛阳再次参观著名的古墓博物馆,在那里见到了这把从西汉古墓中出土的剪刀,距今已有2100多年了。 这把锈迹斑斑的西汉青铜剪刀,长约有20厘米,外形上与现代的剪刀不同。它中间没有轴眼,也没有支轴,只是把一根铁条的两端锤炼成刀状,并磨出锋利的刃,然后把铁条弯成“S”字形,使两端的刀刃相对应。这样剪刀在不用时是自然张开的;使用时,人们把两端的刀刃一按,就能剪断要剪的东西。一松手,剪刀依靠熟铁的弹性又复为原状,就像现代人使用镊子一样。 现代剪刀从形状、材料、工艺、质量、品种、功用等都和古代的剪刀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从现存的遗物看,宋代人使用的剪刀已经大体接近于现代的模样。洛阳古墓博物馆还有一把从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的墓葬中出土的剪刀,其外形与现代剪刀已很相似。这说明我国如今剪刀的模式,至少已经沿用1000多年了。
㈨ 谁发明了水果嫁接技术
嫁接是一种古老的农业技术,是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实用技术的产物,对农业发展起著不可湮灭的推动作用,尤其在园艺事业的发展上.至於嫁接是先由那个国家、那个人所发明的,究竟是什麽时候开始应用的问题,目前尚无确切的可靠的考证,但各国有关学者大都一致认为嫁接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发现了"自然嫁接"现象之后,为生产实际需要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至今应用不衰的农业生物技术.
所谓"自然嫁接"就是指两株植物的枝干或同一植株的两个枝干(或根亦然),在自然生长条件下,生长交织在一起,而自然地彼此相互愈合长在一起的现象,即所谓的"连理枝"、"连理木"或"木连理".
我国劳动人民应用嫁接这一技术甚早.如在我国史书上关於自然接木——"木连理"的记载很多,据统计,一部《甘四史》中记录"木连理"现象竟达254项之多,在《古今图书集成》(1726年)中的"博物汇编草木典"第七卷木部纪事一篇中,记载自然嫁接现象达126例.目前已经发现比较可靠的最早记载关於植物嫁接的资料为《泛胜之书》(西元前7年),书中记有把10株瓠苗嫁接成1蔓结大瓠的方法,可惜该原书早已失传、更不知书中是否有关果树嫁接的记载.到了5世纪贾思勰的《齐民要术》(533—544)中,对苹果树嫁接就有极其详尽的叙述,在梨的嫁接技术仲介绍了砧木的选择、接穗的选取、嫁接时期以及嫁接成活的条件.以后嫁接技术不断提高,特别是在牡丹和菊花等观赏植物的应用上有了很大发展.果树方面也有很大的进步,如在著名的《桔录》(1176年)中,就有称赞当时柑桔嫁接技术高妙的描述.
14世纪末元人俞宗本所著的《种树书》(1621年)里,记述了嫁接和培养相结合来促进变异的方法.《花镜》(1688年)中有"凡木之必须接换,实有至理存焉.花小者可大,瓣单者可重,色红者可紫,实小者可巨,酸苦者可甜,臭恶者可馥,是人力可以回天,惟在接换之得其传耳."这里所说的接换,
就是嫁接.不难看出,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劳动实践中,不仅发现了自然嫁接现象,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有所创造,对我国甚或对世界的农业生物技术,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无疑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国外,西方在希腊时代Aristolte(西元前384—前328年),Theophrdstus(西元前372—前287年)都提到过植物嫁接技术.罗马尼亚学者Pliny(23—79年)在他的自然史第二卷中已谈到嫁接是一种应用技术.
㈩ 有过五彩水果树发明吗
水果五彩树,这棵树可以算得上五彩了吧,应该有5种颜色哦。水果只能说发现不能说发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