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索不达米亚人使用什么技术来适应他们的环境呢
美索不达米亚位于现在的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并不是指一个特定的古代国家,而是一个包含了古代世界各种变化着的国家的地区。
关于美索不达米亚你需要知道什么
美索不达米亚的意义
美索不达米亚指的是河流之间的土地。自古以来,水就对生命至关重要。因此,拥有两条河流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似乎受到了太多的眷顾。古代居民开发了灌溉技术来利用它的价值,但自然资源非常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灌溉改变了沿河的景观。
两条河流的位置
关于美索不达米亚你需要知道什么
支持美索不达米亚人庞大贸易网络的另一个发展是芦苇船的发明,这是一种用芦苇浇上沥青制成的货船。最早的芦苇船来自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美索不达米亚,即公元前5500年左右的俄备得时期。
大约27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的国王辛纳里布(Sinahrib)建造了第一个已知的石头砖石结构的水渠,据信是为了应对底格里斯河断断续续和不规则的水流。
㈡ 历史上最早的陶轮发明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影响
公元前3500~前3100年间,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陶轮在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这一发明为该地陶工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四系彩陶罐是这一时期传世的陶器中最优美的作品。该陶罐表面以红色釉彩描绘了由裸女、芦苇和山羊所构成的写实风景,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其清丽抒情、富于生活气息的装饰风格。轮制技术在西亚各地的迅速传播,虽然对于促进社会大分工的发展,提高陶器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增强陶器器型的均匀性和规整性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批量化的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粗制滥造迹象的蔓延。陶器装饰日趋简单,器型种类有所减少,陶工艺设计的艺术性有所降低。受这一情况的影响,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彩陶工艺虽然也曾有过几次复兴,但从总的趋势看,设计水准逐步呈衰退趋势。
㈢ 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的科学历史有哪些为近代科学提供的基础
两河流域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Mesopotamia culture),或两河文明。是指在两河流域间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主要由苏美尔(Sumerian)、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组成。
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为世界发明了第一种文字——楔形文字,建造了第一个城市,编制了第一种法律,发明了第一个制陶器的陶轮,制定了第一个七天的周期,第一个阐述了创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话。至今为世界留下了大量的远古文字记载材料(泥版)。
1.天文历法
两河文明的历法很有特色。在阿卡德时代,苏美尔人,制定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定每个月29或30天,12个月为1年(6个月为29天,6个月为30天),每年354天,并发明闰月,通过置闰月的办法调整。开始依靠经验置闰,后来先后有8年3闰和27年10闰的规定。把一小时分成60分。在亚述时期,确定了今天星期的名称和7天1周的规定。
在天文学方面,已经能够区别恒星和五大行星,还观察到黄道。
2.数学
苏美尔
苏美尔人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巴比伦
算术
古代巴比伦人是具有高度计算技巧的计算家,其计算程序是借助乘法表、倒数表、平方表、立方表等数表来实现的。巴比伦人书写数字的方法,更值得我们注意。他们引入了以60为基底的位值制(60进制),希腊人、欧洲人在16世纪亦将这系统运用于数学计算和天文学计算中,直至现在60进制仍被应用于角度、时间等记录上。
代数
巴比伦人有丰富的代数知识,许多泥书板中载有一次和二次方程的问题,他们解二次方程的过程与今天的解法、公式法一致。此外,他们还讨论了某些三次方程和含多个未知量的线性方程组问题。
在公元前1900~公元前1600年间的一块泥板上(普林顿322号),记录了一个数表,经研究发现其中有两组数分别是边长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斜边边长和一个直角边边长,由此推出另一个直角边边长,亦即得出不定方程的整数解。
几何
巴比伦的几何学与实际测量是有密切的联系。他们已有相似三角形之对应边成比例的知识,会计算简单平面图形的面积和简单立体体积。我们现在把圆周分为360等分,也应归功于古代巴比伦人。巴比伦几何学的主要特征更在于它的代数性质。例如,涉及平行于直角三角形一条边的横截线问题引出了二次方程;讨论棱椎的平头截体的体积时出现了三次方程。
古巴比伦的数学成就在早期文明中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但积累的知识仅仅是观察和经验的结果,还缺乏理论上的依据。
3.技术
苏美尔的技术有:轮、锯、皮革、镯子、锤子、鞍、钉子、大头针、指环、铲子、釜、刀、长矛、箭、剑、胶、匕首、袋子、头盔、船、盔甲、箭桶、剑鞘、靴子、拖鞋、叉和酿酒。
苏美尔人有三种不同的船:
1.皮船是由芦苇和动物皮制的
2.帆船使用沥青来防止水渗入
3.木船有时用人力或畜力拉
㈣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始于公元前三、四千年左右的苏美尔王国。公元前24世纪属于闪族的阿卡德人灭亡了苏美尔王国,并一度建立了东起波斯湾、西至地中海岸的萨尔贡帝国。公元前22至前21世纪在美索不达米亚南端曾经出现乌尔王朝。公元前19世纪80年代,阿摩利人(Amorites)以幼发拉底河畔古代希伯莱文手抄稿,周围有美丽的图案花纹修饰。的巴比伦城为首都,兴起了古巴比伦王国,到公元前18世纪上叶汉谟拉比王在位期间达到鼎盛时期,至公元前8世纪才为亚述帝国所灭。公元前7世纪末叶迦勒底人击败亚述军队,并建立了自己的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时发展为西亚强国。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的居鲁士灭亡新巴比伦王国彻底结束闪族在美索不达米亚统治的历史。
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这两大文明发祥地之间早就通过迦南和腓尼基发生交往。当时有一条交通路线从埃及经迦南、叙利亚到达美索不达米亚。在古王国时代,埃及法老的碑记文献多次提及其在迦南的商业利益。同时比布洛斯的迦南人已模仿埃及的象形文字,并发展了一种有音节的文字。公元前3000年迦南进入城市大发展时期。许多后来在圣经中提到的重要城镇都已出现,诸如米吉多、伯善、艾、示剑、基色、拉吉以及约公元前3300年重建的耶利哥等。位于从沿海到内地商道上的拉希什在当时已十分繁荣,城的四周有砖墙围绕并设置有角楼防卫,城内还发现各种青铜制造的兵器、工具,刻有记号的陶器以及带有铭文的埃及蜣螂石。
公元前23~前20世纪迦南文化已由青铜时代的初期过渡带领希伯莱人出埃及的摩西到中期。此时由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都处于战乱动荡之中,耶利哥、米吉多、艾等城市在来自东面的游牧民族迁徙侵扰中受到暴力冲击,约旦河西岸的市镇纷纷被人们荒弃,直到公元前2000年,新迁徙民族逐渐在此定居下来,迦南西部和外约旦北部才有明显恢复。这些新居民主要是来自西北闪族中的阿摩利人,最初以游牧为业,逐渐与当地定居务农的迦南人开始发生民族融合。亚伯拉罕率领的希伯莱部落大约也在这前后首次进入迦南地区。
带领希伯莱人出埃及的摩西
㈤ 美索不达米亚的神话
古代两河流域的人民很早就崇拜自然神。早期苏美尔人信奉多神教,他们因对自然界的许多疑问无法解释,便把这些疑问托之于天上的神灵。在苏美尔,人们对天神、地神、水神、植物神等十分崇拜,尤其是这里曾发生过一次大洪水泛滥,他们害怕洪水淹没生命和一切生灵,便把水神视为最重要的神祇。他们甚至认为大地上的一切生灵皆由水创造,生命起源于水,所以水神安启被称为创造神。
当两河流域的人民发明了水力灌溉、控制了大水以后,他们又视水神为教会人类技艺的智慧之神,随着人们对日月星辰的观测,他们发现天上的星系对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对农业的丰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于是他们又造出月神、太阳神的故事。当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相结合,人们给神赋予了更多的传说。这时,水神、天地神安启成为了众神之王,成为一对重要的农神。
在苏美尔神话中,创世神话是主要内容,这些神话是后人从一些残存的史诗和亚述泥板中整理出来的,它表明苏美尔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神话体系,主要神祇都是水天地日月星辰,对它们的崇拜表现了早期人类对宇宙及人类起源的认识,对自然、农业生产、人的生死、万物枯荣及四季变化的看法。在苏美尔,许多城市还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如乌鲁克人奉天神安努、埃利都人奉天地神安启、尼普尔人奉大气神恩里尔为主要崇拜神。与埃及和希腊神话不同,苏美尔人对月神的崇拜先于对太阳神的崇拜,他们没把太阳神看作是最高之神,也不把太阳神视为农业保护神。
此外苏美尔神多为自然神,并有很强的人性,而少动物性,半人半兽神极其罕见,这表明苏美尔人已摆脱了图腾崇拜,而较早过渡到万物有灵阶段。苏美尔神话中关于印娜娜与都姆兹的爱情故事和事迹传说尤为生动。印娜娜相传是月神辛的女儿,太阳神奥吐之妹,她是乌鲁克城的保护神,是乌鲁克城幸福繁荣的救星,因而她的名字使乌鲁克人倍感光荣。在苏美尔,印娜娜后来成为天上的女王,她是母神、爱神、丰收神、战神的集中代表。
都姆兹是安启之子,是著名的丰收之神,他爱上印娜娜,想娶之为妻,但一开始印娜娜爱的是恩启姆都(一位早期的农神),在安启调解之下(另说太阳神说的媒),印娜娜终于同意与都姆兹结婚,他们的结合使两河流域有了一对重要农业神祇。有关印娜娜及都姆兹还有一段重要的故事即:印娜娜的地狱之行。这段神话叙事诗是在20世纪30年代被破译整理出来的,1940年,它一经发表,便引起世人的重视,它不仅使后世巴比伦文学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而且使人们对两河流域文化的成果有了新的认识。
印娜娜到达地下世界,即与冥府的众神发生冲突,地下女王命令为其设置七道重门,印娜娜每经一道门,便被剥去身上的重要饰物,走完七道门时,她已是全身赤裸,很快她就被地狱法官判为死刑。几天之后,印娜娜的报喜官预感主人的不幸,马上通告了主神恩里尔、安启等,于是她被救出地狱回到人间。印娜娜的这段故事后经巴比伦人改编,创作出动人的神话故事:《伊什塔尔(即印娜娜)降入地下世界》。除了神的故事,苏美尔人还留下了关于吉尔伽美什的英雄传说。相传吉尔伽美什是乌鲁克第一王朝的第五位国王,有可能是真正的历史人物,两河流域留传的这些与他有关的神话故事,正与他非凡的业绩有关,据说他出身贫穷,虽身材魁梧,英勇顽强,但他做国王后凶狠残暴,为所欲为,违逆民意,乱施淫威——据史诗记载:他从不给父亲们保留儿子,也不给母亲们保留闺女,日日夜夜他的残暴从不敛息。
(引自史诗《咏吉尔伽美什》后来他的性格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嫉恶如仇,为民除害,成为两河流域为人称道的国王,也许是他自封为神,也许是百姓奉他为神,在苏美尔流传着许多关于他与神的故事,还说他与女神阿鲁鲁的勇士恩奇都结为兄弟,苏美尔神话中还留下一首关于洪水传说的故事,原诗记载在一块破损的泥板上,这段残诗可能是反映两河流域大洪水传说的最早记载。故事说天神安努、恩里尔、安启、娜赫尔萨克创造了人类、动物、植物,并规定了人的寿命,建造了五个大城市。后来不知为什么,人类触犯了众神,众神决定要降灾于人,灭绝人类。但天神安启同情人类,他认为天神们造物艰难,于是去向敬奉天神的舒路帕克城的统治者吉尤苏得拉作了通报,并教他修造了方舟,躲避灾难。当洪水降临之时,淹没城市,吞没众生灵,唯有吉尤苏得拉和他的船只幸存。洪水整整停留了七天七夜。当洪水过去后,吉尤苏得拉打开船舱的窗户,看见外面风调雨顺,太阳四射,他走出方舟,放出动物,避免了生灵的灭绝,他也成了不朽之人。
㈥ 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是什么
约公元前4000年在希腊语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者,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地区,已经产生了文明。大约公元前3000年,两河之南的苏美尔人已经建立了数以十计的城邦,这是迄今为止所知道的人类最早的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曾被人遗忘,直至19世纪的考古发掘才为世人所重知。19世纪,德国哥丁根大学希腊文教授格劳特芬德,花费许多年读懂了波斯石刻上的40个楔形文字中的8个字,并运用这8个字读出了石刻上3个国王的姓名。1835年,英国人亨利·罗林生以同样的方法,释读了那8个字,此后,又释读了贝希斯敦石崖上的碑文。1848年至1879年,欧洲人在原亚述首都尼尼微进行了一次重大的发掘,挖掘出了2万多片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和各种文物5万多件。这些重大发现为进一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奠定了基础。
根据考古资料推断,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体系源于苏美尔。约公元前4000年代后期,苏美尔人创造了图画式文字。但是,这种文字有它的局限性,只能表达某种具体事物,无法表示抽象的概念。公元前3000年代,这种文字发展成为楔形文字。因为苏美尔人通常用平头的芦竿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印刻出字迹,所以它的笔迹非常自然地都呈楔形。最初,苏美尔人把楔形文字刻成直行,自左上方下行。后来为书写得更清晰和避免已写出的文字受损,书写的方式改为每行由左至右,各行自上而下。
楔形文字是由一个音节符号和音素符号组成的集合体,总计约350个。它的结构相当复杂,在阿卡德时代应用的领域日渐拓宽。巴比伦和亚述帝国兴起后,楔形文字不仅是实体事物的记录,也发展成为供宗教、历史、文学、法律等方面使用的文字。它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很大,埃兰人、赫梯人、胡里特人、米坦尼人都先后采用楔形文字表达自己的语言。
两河流域很早就有了文学作品,在苏美尔时期,文学作品以诗作为多。作品的主题大多是礼赞神祗、英雄和君王,具有宗教和神话的性质。例如,苏美尔人有一则关于洪水的神话传说,后来被犹太人吸收编造了洪水和诺亚方舟的故事,再现在《圣经·旧约全书》的《创世纪》中,后经基督教的宣传,诺亚方舟的故事广为流传。
在巴比伦时代,大部分文学作品采用阿卡德语,但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主题与情节和风格仍是苏美尔时代的,无非已经过加工雕琢,增加了新的风采。
在这一时期也有一些反映阶级矛盾、寓意深刻的佳作,如《主人与奴隶的对话》描写了主人和奴隶就12个问题进行的简短对话,揭示了在奴隶制度下奴隶无法生存的哲理。
自然科学在古代两河流域已有发展,早在苏美尔·阿卡德时代,天文学就已产生了。苏美尔人在观察月亮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编制了太阴历。他们把两次新月出现的期间作为一个月,每月包括29天或30天。又根据月的圆缺和季节变化,分一年为12个月,6个月为29天,6个月为30天,每年354天。它比太阳年(365日5时48分46秒)短11天多的时间,为此设置闰月加以调整。古巴比伦时期,人们已能将肉眼看到的星体绘成星图,能够把恒星和五大行星区别开来,还观测出太阳在恒星背景上的视运动轨道——黄道。以后,巴比伦人又区分出黄道上的12个星座,绘出黄道12宫的图形。新巴比伦时代,人们能够预测日蚀、月蚀和行星的会冲现象。同时,人们又以7天为一周,分别以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的名字作为星期日至星期六的名称。置闰的方法也在进步,至公元前6世纪后期,巴比伦人已先后有了8年3闰和27年10闰的规定。然而,两河流域的天文知识是与占星术紧密相连的,带有许多迷信的成分。
在苏美尔时代,人们对1至5的数字已有了专门的名称,对“10”这个数也有了特别的符号。在巴比伦时代已兼用10进位和60进位,并把60进位法用于计算周天的度数和计时,如周天的度数为360,1小时为60分,1分为60秒等。古巴比伦人已经掌握四则运算、平方、立方和求平方根、立方根的法则,还会解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他们得出的圆周率常数为3与今天使用的圆周率非常接近。总之,两河流域在天文、历法和数学方面的成就不仅对当时各国产生了影响,而且也对希腊、罗马产生了影响。以7天为一周,分圆周为360度等,直到现在仍在沿用。
在建筑艺术方面,约公元前4000年代中期,苏美尔地区就存在多级寺塔的建筑。由于两河流域石材匮乏,这种寺塔都用生砖(土坯)筑成,下面的几级都没有内室,实际上是一层层台基,只有最上一层才有一个小神庙。这时已经存在砖砌的拱门和圆柱。苏美尔·阿卡德国家形成以后,又有了王宫建筑。苏美尔人发明的拱门、拱顶和穹窿结构经常用于陵墓和房舍建筑,这极大地影响了两河流域地区的建筑。
亚述帝国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王宫建筑,王宫建筑在高大的台基上,有许多宫室和附属建筑。王宫大门两边墙上有一些人面兽身的浮雕,门口还有一对3米或4米高的人头、狮身、鹫翼、牛脚的雕像。王宫墙壁上装饰着许多浮雕,一般都表现国王出征、狩猎和宫廷生活的题材。亚述人喜欢塑造临危不惧、冷静果敢的猎手、陷入绝境而凶相毕露的狮子、身受重伤仍垂死挣扎的野兽。这些浮雕中的人物一般表现得比较呆板,而动物则刻画得生动逼真。新巴比伦时期,城廓和王宫修筑得更加壮丽。主要城门两边和王宫墙壁上都用彩色琉璃砖镶出种种动物的图案。这一时期最有名的建筑是王宫里的“空中花园”,它实际上是一座土台,最高处达25米。由于两河流域的建筑多用砖、土为材料,所以不能像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庙那样坚固耐久,长久遗存。
㈦ 美索不达米亚的创新有哪些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中东两河流域,又名两河平原。是一片位于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冲积平原,现今的伊拉克境内。
㈧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到底是不是真实的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它就是我们历史书上经常学到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之间的两河文明,这两条河之间有一块平原叫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如今在伊拉克境内。这个文明就是从这块平原发展出来的,是西亚最早的文明,是亚洲三大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
一、两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它的希腊语的意思就是,位于两河之间的土地。它发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苏美尔地区。也许我们觉得美索不达米亚这个词比较陌生,但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存在你们一定会很熟悉。它就在如今伊拉克共和国的境内,这一带,在远古时期居住着很多种族。两条河流的下游土地肥沃,冲击成了平原,很早就发展了灌溉网络,形成了远古的农业社会。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现在明白了吗?
㈨ 面包以及啤酒都是美索不达米亚人最先发明的吗
面包已经「诞生」3000多年了。 人类的第一个 面包是在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流域一带制作出来的。 据传说,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往加工粗糙的麦子裏加水,搅拌成糊状,再将它摊在烧红的石头上,不一会儿,一个没有发酵的面包就烤好了。
世界啤酒业的发展 啤酒的起源与谷物的起源密切相关。人类使用谷物制造酒类饮料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已知最古老的酒类文献,是公元前6000年左右巴比伦人用黏土板雕刻的献祭用啤酒制作法。
啤酒的发明 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已有用大麦、小麦、蜂蜜制作的16种啤酒。公元前3000年起开始使用苦味剂。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Hammurapi~公元前1750)颁布的法典中,已有关于啤酒的详细记载。公元前1300年左右,埃及的啤酒作为国家管理下的优秀产业得到高度发展。
㈩ 美索不达米亚在技术和思想方面留下哪些遗产
美索不达米亚在技术和思想方面也留下了一些遗产。如前所述,古代苏美尔最早把轮子用于交通运输,现知最早的文字产生在那里,古巴比伦人在诸如平方根和立方根之类的数学函数方面居领先地位。早期美索下达米亚的所有这些发明是否都以传播方式传给了其他民族,亦或某些成就(尤其是文字)是其他地区独立发明出来的,对此学者们尚难得出定论。但不管情况属于哪一种,今日欧洲和美国认为理所当然的种种现代措施都是由美索不达米亚的种种发明一步一步地发展而成的。同样,我们现在习惯上认为理所当然的许多东西是以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学和自然科学为根基的。我们四周形象化的世界看上去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形象化的世界完全不同,这是因为我们后来几乎未从美索不达米亚艺术和建筑中借鉴过任何东西;不过在技术和思想的基本方面,我们从五千年前这一由泥滩之地中奋力获得了权力和荣耀的天才民族中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