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吃汤圆了.话说汤圆这个叫法真的是袁世凯发明的吗
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各兴起吃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球煮熟吃起香甜口饶风趣种糯米球煮锅浮沉所早叫浮元区浮元改称元宵部南家习惯春节早晨都合家聚坐共进汤圆传统习俗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合家幸福、万事意历史源 说春秋未楚昭王复归途经江见物浮江面色白微黄内红胭脂瓤味道甜美众知何物昭王便派问孔孔说:浮萍者主复兴兆月十五每逢昭王命手用面仿制并用山楂做红色馅煮食种说元宵原叫汤圆汉武帝宫宫叫元宵做汤圆十拿手 汤圆世宫名字命名两传说见史料记载足信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早记载见于宋代称元宵浮圆、圆、乳糖元糖元《平园续稿》、《岁广记》、《明统赋》等史料记载看元宵作欢度元宵节应食品宋朝始元宵节必食圆所使用元宵命名 元宵宋朝珍贵姜白石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珍品帘前花架行路金钱肯诗珍品即指元宵 现代亦与元宵节关故事袁世凯做总统犹未甘想皇帝美梦能真终烦恼姨太太说要吃元宵刚口袁世凯打耳光元宵与袁消谐音袁世给手命令许再说元宵能说汤圆事写首打油诗:诗吟圆溯前朝蒸化煮水漂洪宪传禁令沿街许喊元宵 汤圆我汉族代表吃历史十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各兴起吃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球煮熟吃起香甜口饶风趣种糯米球煮锅浮沉所早叫浮元区浮元改称元宵 元宵与汤圆同元宵先拌馅料匀摊圆薄片晾凉再切骰立块馅块沾水粉面米粉像雪球般滚元宵做元宵江米粉层较薄、表面干并且没痕迹锅煮江米粉才吸收水种做北比较盛行南汤圆则先糯米粉加水团(跟做饺面),放置几让醒透做馅各种原料拌匀放碗备用(须像做元宵切块)汤圆馅含水量比元宵两者区别包汤圆程像饺,用擀面杖湿糯米粉粘性极强用手揪团湿面,挤压圆片形状薄竹片状工具挑团馅放糯米 汤圆圆甜片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汤圆做汤圆表面光滑发亮,留尖像桃形汤圆表皮已含足够水,粘易保存,现做现吃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说民间流传着周勃、陈平除吕室势力刚月十五汉文帝纪念往每民间与民同乐并并订元宵节至汉武帝、司马迁太初历元宵节列民间节盛于隋宋宋汤圆隋灯说温州鳌江流域冬至吃蛋汤矢习惯名冬至丸俗称蛋汤矢或金团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珠江水淘见说谁家滴粉试灯风卖元宵(《元竹枝词》)传说 历史传说 白蛇吃汤圆仙 相传八仙吕洞宾曾阳春三月化位卖汤圆翁于西湖边叫卖许仙恰巧走便要碗汤圆滚落西湖白蛇吞于白蛇仙化与许仙结夫妇 东朔与元宵姑娘 相传汉武帝宠臣名叫东朔善良风趣冬几雪东朔御花园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发现宫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朔慌忙前搭救并问明要自杀原原宫名叫元宵家双亲及妹妹自进宫再缘家见面每腊尽春节比平更加思念家觉能双亲跟前尽孝死东朔听遭遇深同情向保证定设让家团聚 东朔宫安街摆占卜摊少都争着向占卜求卦料每所占所求都月十六火焚身签语间安起恐慌纷纷求问解灾办东朔说:月十三傍晚火神君派位赤衣神凡查访奉旨烧安使者我抄录偈语给让今想想办说完便扔张红帖扬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皇宫禀报皇 汉武帝接看见面写着:安劫火焚帝阙十五火焰红宵夜惊连忙请足智谋东朔东朔假意想想说:听说火神君吃汤圆宫元宵经给做汤圆十五晚让元宵做汤圆万岁焚香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起十五晚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像满城火瞒 口汤圆玉帝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进城观灯杂群消灾解难武帝听十高兴传旨照东朔办做 月十五安城张灯结彩游熙攘往热闹非宫元宵父母带着妹妹进城观灯看写元宵字宫灯惊喜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喊声终于家亲团聚 热闹夜安城平安事汉武帝喜便令每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月十五照全城挂灯放烟火元宵做汤圆汤圆叫元宵叫做元宵节 袁世凯元宵改名汤圆 另种传说1912袁世凯篡夺革命做总统想皇帝怕民反晚提吊胆元袁、宵与消同音袁消袁世凯消灭嫌 于1913元宵节前袁世凯令元宵改汤圆便传说汤圆名称历
㈡ 元宵最早是谁发明的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㈢ 汤圆是哪里发明的呢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 ,,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㈣ 元宵是谁发明的
我国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调查同时也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样的味道。
相传,远古时候玉皇大帝为了一统天下,特派灶神菩萨长驻人间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禀。有年夏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萨向玉帝回禀道:“人间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饭。每日辛勤劳动,从不歇息,长此下去,我担心庶民们会因过度疲劳累坏身体,不能生产,必将影响贡献。”玉帝闻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给百姓们吃些药,叫他们慢慢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师下凡照此办理。
夏历腊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师就偷偷在百姓们的饭锅里丢下了疯人药,药一下锅就变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颗颗,百姓们吃了,果真慢慢地“疯”了起来:女的缝新衣、绣花鞋,男的杀猪、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过了腊月二十四日,疯人药性大发。人们就东家请人吃饭,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百姓们都拿出各种好吃的食物,围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来。从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红着绿到处玩耍。有的画着花脸,敲锣打鼓四处游街;有的邀邀约约带着礼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萨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们全疯了!光吃光耍,一样活不干,这样下去,如何得了。”玉帝闻奏,十分惊诧,即命群臣再议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疯病,可令药王菩萨设法。”玉帝准奏,即令药王菩萨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药王菩萨就将百姓的夜餐变成了汤圆,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剂,百姓们吃了,第二天早上疯病全好了,家家照旧男耕女织,恢复了往常的劳动。
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延续下去,就形成了过年的习惯。
㈤ 谁发明的汤圆
元宵起源于煮蚕茧祭蚕神
太原新闻网 2005-02-22 17:37:59 来源:人民网文化论坛
元宵节的来历,有许多种说法。一说,汉武帝时有一个宫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好汤圆;元宵想念家里的父母姊妹,感动了东方朔;东方朔就编了一个玉帝要火烧长安城的故事,让汉武帝批准在正月十五日,家家户户做汤圆、点灯笼,同时允许娘娘、宫女出宫,与民同乐,以避邪;到了那一天,元宵在自己的灯笼上写着“元宵”两
个字,带着自己做的汤圆出了宫,并顺利地与父母姊妹团圆,从此汤圆就又被称为元宵。
另一说,唐王李世民当了皇帝后,不断有外敌侵扰,于是派大将军郭子仪出征;郭子仪打了胜仗回师时,已过了春节这个年;李世民决定在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为郭子仪补过一个小年,还要用一种新鲜的食物款待郭子仪;皇宫里的御厨都犯了难,最后才想出了做一种把米磨成面再包馅的食物;李世民和郭子仪、魏徵等大臣吃了这种食物都说好,问叫什么名字;御厨灵机一动说就叫“白面团”,魏徵说:“这些白面团圆溜溜的,象征着天下一统、人民团圆,就叫唐圆吧!”李世民听了大喜,传令天下这一天都吃唐圆;老百姓说叉了音,就变成了汤圆;正月十五本是道教的上元节,从此又改叫元宵节了。
据网友北强介绍,民间相传楚昭王正月十五乘船过长江,见江面上漂浮着一些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随向孔子请教,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其实,上述说法恰恰表明元宵的来历,很早就已经被人们忘掉了。记不得哪年,笔者读到苏轼的《浣溪沙》“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当时忽然产生一个念头,这煮蚕茧的形象与味道,实在与煮元宵太相似了。
事实上,中国人最早发明养蚕、抽丝、织作丝绸面料的技术,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并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例如,黄帝正妃嫘祖养蚕的故事,马头娘的蚕马故事,《山海经》还记有“呕丝之野”的内容。在很早的时代,每年开始养蚕之前,都要由正宫娘娘(国家的第一夫人)主持祭祀蚕神的仪式(皇帝则主持开耕仪式,符合男耕女织)。一般来说,祭神如神在,即祭神活动要模拟再现有关的场景。因此,笔者推测,祭祀蚕神的场景之一,就是模拟煮蚕茧的形象,以预祝当年的蚕业丰收。那么,用什么来象征蚕茧呢?估计曾用过许多种食物,不过最后流传下来的乃是元宵或汤圆(可能是它们特别耐煮的缘故),雪白的米粉面在外圈象征蚕茧丝,里面的红褐色的馅代表蚕蛹,应当说是维妙维肖。
有趣的是,《易经》的剥卦,笔者在《神奇的八卦文化与游戏》一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中解释为“养蚕的行为和注意事项”(易经实际上是一部行为知识规范手册)。其中,初爻的“床”,指得正是养蚕的蚕床,“剥”即剥茧抽丝;六五爻的“贯鱼以宫人宠”,表明女人是养蚕的主角;上九爻的“硕果不食”云云,即是指吃蚕蛹(当然也可能指吃蚕蛹的替代品元宵了)。
历史悠久的民族,每一种古老的食物或饰物,可能都是一个“文化集成”品,信否?
说明一:2001年元宵节的中午在读书论坛贴了一句“据我考证,元宵起源于古人煮蚕茧”,以示对元宵节的庆祝。下午原准备接着一部山海经童话故事的创作,不料看了一眼BBS,有海外网友符号先生要求快快写出有关的考证来。只好来一篇急就章,供网友欣赏,并共渡元宵佳节。
说明二:2002年的元宵节,将上述文字重新发布在网上BBS,有网友对此观点提出若干质疑。一是认为正月十五祭蚕神,时间早了些,这么冷的天,既没有桑叶,蚕宝宝也没有出世。其实,正月初一作为春节,表明产生这种习俗的那个时代,春天的到来要比今天早;而且祭祀蚕神的时间,有一些提前量也是可以理解的,它实际上有点类似养蚕生产的动员令,当然要提前发布了。
另一种观点则是从语源学角度分析问题,认为元宵是指元夜,即每年第一个月的月圆之夜,正如人们要把每年第一个太阳升起的日子称之为元旦一样,因此与祭祀蚕神不沾边。这种观点的失误在于把时间的名称与食品的名称完全割裂开来,用时间的文化内涵取代了食品的文化内涵。事实上,古人用煮元宵来象征煮蚕茧,从而达成祭祀蚕神的作用,并不妨碍这一天可以是元夜(估计祭祀蚕神的时间最初并不固定,后来才选定元夜这一天,因为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容易掌握的时间)。
在笔者看来,上古时期人们很少离家外出打工,因此元宵的圆球形状最初并没有什么团圆的意思;至于用元宵来象征满月并煮了吃,更是后人的不伦不类观点强加在了古人身上。事实上,元宵这种食物,如果它真的有什么文化内涵的话,恐怕没有比象征着煮元宵祭蚕神更贴切的了。至于蚕神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地位,则可以从黄帝正妃发明或改进养蚕技术得到证明,也可以从远古行为手册《易经》有养蚕知识介绍的剥卦得到证明。
解读易经,一种方法是从卦爻的结构形状、相互关系来解释,一种是从卦爻辞的占卜功能进行解释,还有一种是从卦爻辞的社会文化内涵进行解释。我对易经的解读采取的是第三种角度,即认为易经是周初的行为规范手册。关于剥卦,关键是如何解释“床”,以及古人为什么要“剥床”。我的解释是这里的“床”是指蚕床,即蚕上架结茧的地方,剥床即从蚕床上剥离下蚕茧。由于蚕很容易生病,因此养蚕有许多禁忌,剥卦讲述的正是养蚕的禁忌,以及可能的后果。
㈥ 汤圆谁在什么时候发明的,有没有关于这个的故事呀!
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习惯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历史来源 一说春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大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 汤圆 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传说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汤圆是我国汉族代表的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 元宵与汤圆不同的是元宵是先是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骰子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沾水在粉成面的米粉里像雪球般滚动成了元宵。做成的元宵江米粉层较薄、表面是干的并且没有痕迹,下锅煮时江米粉才吸收水分,此种做法在北方比较盛行。南方多为汤圆,则是先把糯米粉加水,然后和成团(跟做饺子时和面一样),放置几小时让它“醒”透。然后把做馅的各种原料拌匀放在大碗里备用(不须像做元宵那样切成小块)。汤圆馅含水量比元宵多,这是两者的区别之一。包汤圆的过程也像饺子,但不用擀面杖。湿糯米粉粘性极强,只好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薄竹片状的工具挑一团馅放在糯米 汤圆圆又甜 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圆。做得好的汤圆表面光滑发亮,有的还留一个尖儿,像桃形。汤圆表皮已含有足够的水分,很粘,不易保存,最好现做现下了吃。 又有元宵节起源于汉朝之说,民间流传着因周勃、陈平去除了吕室的势力,而日子刚好为正月十五日,汉文帝为纪念此日,往后每年到民间与民同乐,并并把此日订为元宵节,至汉武帝时、司马迁在太初历中把元宵节列为民间节日之一。盛于隋宋,有“宋时汤圆隋时灯”的说法。温州鳌江流域到冬至有吃蛋汤矢的习惯。 学名冬至丸,俗称蛋汤矢,或 金团。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江水淘。见说谁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上元竹枝词》)传说 历史传说 白蛇吃汤圆成仙 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在阳春三月,化为一位卖汤圆的老翁于西湖边叫卖。这时许仙恰巧走过便要了一碗,一不小心,一个汤圆滚落西湖,被白蛇吞了。于是白蛇成仙,化而为人,与许仙结为夫妇。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 可口汤圆 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袁世凯将元宵改名为汤圆 另一种传说,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做了大总统,他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因为“元”和“袁”、“宵”与“消”是同音的,“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 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袁世凯就下令把元宵改为汤圆。这便是传说中汤圆名称的来历。
㈦ 谁发明的元宵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而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各式各样的灯固然是元宵的主要特色,但在这一节日的发展史中,灯到隋朝(五八一—~六一九)才出现,算是晚出的节目内容之一,而要到唐以后灯才成为元宵的主要标帜。一般认为元宵以汉武帝在正月上辛祠太一而开其端。不过祭拜太一不一定在正月而且并非年年举行。所以元宵的起源恐怕不能
说在汉武帝之时。其他以元宵源自道教的上元节或佛教的燃灯法会的说法也都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支持。如下文“习俗”一节所述,元宵大约是从三世纪开始,慢慢形成的一种节庆,在南北朝发展成一固定的节日,但成为后世元宵主要节日的花灯和百戏要到隋炀帝才开其端,炀帝也是一个把元宵庆典官式化的皇帝。
或
元宵作为一种食品,原本是元宵节的专有节令食品。元宵成为一种节令食品,据说是从宋代一种名叫“饣追(i)子”的食品发展而来的。饣追子,实际就是一种圆的薄饼,《玉篇》中说蜀人“呼蒸饼曰饣追”。《北齐书·陆法和传》记载说:“于是设供养,具大饣追薄饼。”这说明,“饣追”作为圆饼并不是宋代才出现的,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只是在当时还没有成为节令食品而已。 另据唐人卢言的《卢氏杂说》记载,在宋以前,饣追子已经成为了宫廷里的主要食品。
或
一说,汉武帝时有一个宫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好汤圆;元宵想念家里的父母姊妹,感动了东方朔;东方朔就编了一个玉帝要火烧长安城的故事,让汉武帝批准在正月十五日,家家户户做汤圆、点灯笼,同时允许娘娘、宫女出宫,与民同乐,以避邪;到了那一天,元宵在自己的灯笼上写着“元宵”两
个字,带着自己做的汤圆出了宫,并顺利地与父母姊妹团圆,从此汤圆就又被称为元宵。
另一说,唐王李世民当了皇帝后,不断有外敌侵扰,于是派大将军郭子仪出征;郭子仪打了胜仗回师时,已过了春节这个年;李世民决定在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为郭子仪补过一个小年,还要用一种新鲜的食物款待郭子仪;皇宫里的御厨都犯了难,最后才想出了做一种把米磨成面再包馅的食物;李世民和郭子仪、魏徵等大臣吃了这种食物都说好,问叫什么名字;御厨灵机一动说就叫“白面团”,魏徵说:“这些白面团圆溜溜的,象征着天下一统、人民团圆,就叫唐圆吧!”李世民听了大喜,传令天下这一天都吃唐圆;老百姓说叉了音,就变成了汤圆;正月十五本是道教的上元节,从此又改叫元宵节了。
据网友北强介绍,民间相传楚昭王正月十五乘船过长江,见江面上漂浮着一些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随向孔子请教,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其实,上述说法恰恰表明元宵的来历,很早就已经被人们忘掉了。记不得哪年,笔者读到苏轼的《浣溪沙》“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当时忽然产生一个念头,这煮蚕茧的形象与味道,实在与煮元宵太相似了。
事实上,中国人最早发明养蚕、抽丝、织作丝绸面料的技术,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并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例如,黄帝正妃嫘祖养蚕的故事,马头娘的蚕马故事,《山海经》还记有“呕丝之野”的内容。在很早的时代,每年开始养蚕之前,都要由正宫娘娘(国家的第一夫人)主持祭祀蚕神的仪式(皇帝则主持开耕仪式,符合男耕女织)。一般来说,祭神如神在,即祭神活动要模拟再现有关的场景。因此,笔者推测,祭祀蚕神的场景之一,就是模拟煮蚕茧的形象,以预祝当年的蚕业丰收。那么,用什么来象征蚕茧呢?估计曾用过许多种食物,不过最后流传下来的乃是元宵或汤圆(可能是它们特别耐煮的缘故),雪白的米粉面在外圈象征蚕茧丝,里面的红褐色的馅代表蚕蛹,应当说是维妙维肖。
有趣的是,《易经》的剥卦,笔者在《神奇的八卦文化与游戏》一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中解释为“养蚕的行为和注意事项”(易经实际上是一部行为知识规范手册)。其中,初爻的“床”,指得正是养蚕的蚕床,“剥”即剥茧抽丝;六五爻的“贯鱼以宫人宠”,表明女人是养蚕的主角;上九爻的“硕果不食”云云,即是指吃蚕蛹(当然也可能指吃蚕蛹的替代品元宵了)。
历史悠久的民族,每一种古老的食物或饰物,可能都是一个“文化集成”品,信否?
说明一:2001年元宵节的中午在读书论坛贴了一句“据我考证,元宵起源于古人煮蚕茧”,以示对元宵节的庆祝。下午原准备接着一部山海经童话故事的创作,不料看了一眼BBS,有海外网友符号先生要求快快写出有关的考证来。只好来一篇急就章,供网友欣赏,并共渡元宵佳节。
说明二:2002年的元宵节,将上述文字重新发布在网上BBS,有网友对此观点提出若干质疑。一是认为正月十五祭蚕神,时间早了些,这么冷的天,既没有桑叶,蚕宝宝也没有出世。其实,正月初一作为春节,表明产生这种习俗的那个时代,春天的到来要比今天早;而且祭祀蚕神的时间,有一些提前量也是可以理解的,它实际上有点类似养蚕生产的动员令,当然要提前发布了。
另一种观点则是从语源学角度分析问题,认为元宵是指元夜,即每年第一个月的月圆之夜,正如人们要把每年第一个太阳升起的日子称之为元旦一样,因此与祭祀蚕神不沾边。这种观点的失误在于把时间的名称与食品的名称完全割裂开来,用时间的文化内涵取代了食品的文化内涵。事实上,古人用煮元宵来象征煮蚕茧,从而达成祭祀蚕神的作用,并不妨碍这一天可以是元夜(估计祭祀蚕神的时间最初并不固定,后来才选定元夜这一天,因为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容易掌握的时间)。
在笔者看来,上古时期人们很少离家外出打工,因此元宵的圆球形状最初并没有什么团圆的意思;至于用元宵来象征满月并煮了吃,更是后人的不伦不类观点强加在了古人身上。事实上,元宵这种食物,如果它真的有什么文化内涵的话,恐怕没有比象征着煮元宵祭蚕神更贴切的了。至于蚕神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地位,则可以从黄帝正妃发明或改进养蚕技术得到证明,也可以从远古行为手册《易经》有养蚕知识介绍的剥卦得到证明。
解读易经,一种方法是从卦爻的结构形状、相互关系来解释,一种是从卦爻辞的占卜功能进行解释,还有一种是从卦爻辞的社会文化内涵进行解释。我对易经的解读采取的是第三种角度,即认为易经是周初的行为规范手册。关于剥卦,关键是如何解释“床”,以及古人为什么要“剥床”。我的解释是这里的“床”是指蚕床,即蚕上架结茧的地方,剥床即从蚕床上剥离下蚕茧。由于蚕很容易生病,因此养蚕有许多禁忌,剥卦讲述的正是养蚕的禁忌,以及可能的后果。
说明三:本文主要学术观点,已被作者写入全彩绘大画册《经典图读山海经》一书中,并已由上海辞书出版社于2003年8月出版发行。
㈧ 汤圆是谁发明的
元宵节话元宵 为什么元宵节要吃元宵呢? 元宵节也称上元节或灯节,这是一个吃汤圆赏灯的节日,据民间风俗史书上记载,元宵始于隋朝末年,相传是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隋炀帝扬广为粉饰太平,炫耀民富国强,下令在洛阳城里搭起座座高台戏棚,调来全国各路高手戏班,从十五之夜开始,夜夜花灯高招,歌舞生平,弦歌不绝。一时间,看灯的,听戏的,做小生意的,人山人海,使的个洛阳城沸沸腾腾起来。据说,这时有个小吃店铺的老板别出心裁,把糯米碾成粉,包以糖馅做成团子,然后一煮,又饱肚子,又暖身子,很受欢迎。因为古时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称夜晚为宵,所以元宵由此得名。 北方叫元宵,在南方呢习惯叫汤圆。还有呢元宵是这样滚出来的,而汤圆是一个个手工包出来的。 汤圆是用糯米细面,再配以白糖等各种馅,通过洒水工艺滚成的一种风味食品。北方习惯称之为元宵,而南方则称之为汤圆,它最大的区别是南方汤圆是逐一手工作成的,馅料是软的,而北方元宵馅料预先制好,晾干并切成小四方块,然后置于机器中滚上面粉即成。无论是哪一种都是细粉馅精。 还有啊这元宵的吃法也是有讲究的,煮:一次不要太多,水要多放些,因为天冷元宵的温度低,放多了不易开锅,浸泡时间一长面粉就会脱落,造成混汤,水开后再点两次冷水,有两三分钟就能起锅了,煮好的元宵应是蓬松如棉絮状
㈨ 是谁发明元宵了哪里人什么时候有这个传统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㈩ 汤圆是谁发明的.
元宵节的来历,有许多种说法。一说,汉武帝时有一个宫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好汤圆;元宵想念家里的父母姊妹,感动了东方朔;东方朔就编了一个玉帝要火烧长安城的故事,让汉武帝批准在正月十五日,家家户户做汤圆、点灯笼,同时允许娘娘、宫女出宫,与民同乐,以避邪;到了那一天,元宵在自己的灯笼上写着“元宵”两 个字,带着自己做的汤圆出了宫,并顺利地与父母姊妹团圆,从此汤圆就又被称为元宵。 另一说,唐王李世民当了皇帝后,不断有外敌侵扰,于是派大将军郭子仪出征;郭子仪打了胜仗回师时,已过了春节这个年;李世民决定在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为郭子仪补过一个小年,还要用一种新鲜的食物款待郭子仪;皇宫里的御厨都犯了难,最后才想出了做一种把米磨成面再包馅的食物;李世民和郭子仪、魏徵等大臣吃了这种食物都说好,问叫什么名字;御厨灵机一动说就叫“白面团”,魏徵说:“这些白面团圆溜溜的,象征着天下一统、人民团圆,就叫唐圆吧!”李世民听了大喜,传令天下这一天都吃唐圆;老百姓说叉了音,就变成了汤圆;正月十五本是道教的上元节,从此又改叫元宵节了。 据网友北强介绍,民间相传楚昭王正月十五乘船过长江,见江面上漂浮着一些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随向孔子请教,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其实,上述说法恰恰表明元宵的来历,很早就已经被人们忘掉了。记不得哪年,笔者读到苏轼的《浣溪沙》“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当时忽然产生一个念头,这煮蚕茧的形象与味道,实在与煮元宵太相似了。 事实上,中国人最早发明养蚕、抽丝、织作丝绸面料的技术,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并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例如,黄帝正妃嫘祖养蚕的故事,马头娘的蚕马故事,《山海经》还记有“呕丝之野”的内容。在很早的时代,每年开始养蚕之前,都要由正宫娘娘(国家的第一夫人)主持祭祀蚕神的仪式(皇帝则主持开耕仪式,符合男耕女织)。一般来说,祭神如神在,即祭神活动要模拟再现有关的场景。因此,笔者推测,祭祀蚕神的场景之一,就是模拟煮蚕茧的形象,以预祝当年的蚕业丰收。那么,用什么来象征蚕茧呢?估计曾用过许多种食物,不过最后流传下来的乃是元宵或汤圆(可能是它们特别耐煮的缘故),雪白的米粉面在外圈象征蚕茧丝,里面的红褐色的馅代表蚕蛹,应当说是维妙维肖。 有趣的是,《易经》的剥卦,笔者在《神奇的八卦文化与游戏》一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中解释为“养蚕的行为和注意事项”(易经实际上是一部行为知识规范手册)。其中,初爻的“床”,指得正是养蚕的蚕床,“剥”即剥茧抽丝;六五爻的“贯鱼以宫人宠”,表明女人是养蚕的主角;上九爻的“硕果不食”云云,即是指吃蚕蛹(当然也可能指吃蚕蛹的替代品元宵了)。 历史悠久的民族,每一种古老的食物或饰物,可能都是一个“文化集成”品,信否? 说明一:2001年元宵节的中午在读书论坛贴了一句“据我考证,元宵起源于古人煮蚕茧”,以示对元宵节的庆祝。下午原准备接着一部山海经童话故事的创作,不料看了一眼BBS,有海外网友符号先生要求快快写出有关的考证来。只好来一篇急就章,供网友欣赏,并共渡元宵佳节。 说明二:2002年的元宵节,将上述文字重新发布在网上BBS,有网友对此观点提出若干质疑。一是认为正月十五祭蚕神,时间早了些,这么冷的天,既没有桑叶,蚕宝宝也没有出世。其实,正月初一作为春节,表明产生这种习俗的那个时代,春天的到来要比今天早;而且祭祀蚕神的时间,有一些提前量也是可以理解的,它实际上有点类似养蚕生产的动员令,当然要提前发布了。 另一种观点则是从语源学角度分析问题,认为元宵是指元夜,即每年第一个月的月圆之夜,正如人们要把每年第一个太阳升起的日子称之为元旦一样,因此与祭祀蚕神不沾边。这种观点的失误在于把时间的名称与食品的名称完全割裂开来,用时间的文化内涵取代了食品的文化内涵。事实上,古人用煮元宵来象征煮蚕茧,从而达成祭祀蚕神的作用,并不妨碍这一天可以是元夜(估计祭祀蚕神的时间最初并不固定,后来才选定元夜这一天,因为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容易掌握的时间)。 在笔者看来,上古时期人们很少离家外出打工,因此元宵的圆球形状最初并没有什么团圆的意思;至于用元宵来象征满月并煮了吃,更是后人的不伦不类观点强加在了古人身上。事实上,元宵这种食物,如果它真的有什么文化内涵的话,恐怕没有比象征着煮元宵祭蚕神更贴切的了。至于蚕神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地位,则可以从黄帝正妃发明或改进养蚕技术得到证明,也可以从远古行为手册《易经》有养蚕知识介绍的剥卦得到证明。 解读易经,一种方法是从卦爻的结构形状、相互关系来解释,一种是从卦爻辞的占卜功能进行解释,还有一种是从卦爻辞的社会文化内涵进行解释。我对易经的解读采取的是第三种角度,即认为易经是周初的行为规范手册。关于剥卦,关键是如何解释“床”,以及古人为什么要“剥床”。我的解释是这里的“床”是指蚕床,即蚕上架结茧的地方,剥床即从蚕床上剥离下蚕茧。由于蚕很容易生病,因此养蚕有许多禁忌,剥卦讲述的正是养蚕的禁忌,以及可能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