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欧洲的火药是谁发明的
是中欧炼金士先发现的,但那个炼金士居然还是教士,教会后来裁定黑火药是专撒旦的东西,是投靠了撒旦的教属会叛徒受撒旦指示完成的,所以长期被禁止使用,如果私自制造使用会被处死。蒙古西征以后,欧洲人见识到了火药武器的威力,也开始使用火药武器,但贵族与教会还是强烈反对装备火药武器,欧洲实际是造反者与盗贼首先使用火药武器,另外蒙古西征用的火药没有木炭成分是黄火药,而并不是黑火药,黑火药则很有可能是通过蒙古的各个汗国反传回中国的
⑵ 中国四大发明比西方早多少年
四大发明是我国传去西方的。
指南针:大约在十二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指南针回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答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火药: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印刷术:欧洲人曾经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归功于谷腾堡。谷腾堡是西德人。他发明铅活字印刷术,大约是公元1440-1448年间的事,比毕升发明陶活字印刷术整整晚了400年。 其实中国的印刷术已经在11世纪传到东南亚诸国。
造纸术:造纸术首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朝鲜和越南随后传到了日本,大概是在公元105年。
⑶ 为什么中国发明火药然而其技术却被西方广泛利用, 为什么最后是西方比我们这个火药创始国先进
历史背景:古代炼丹师炼制所谓长生不老药无意间发现的。经济:位于两宋时期,中国经济十分繁荣。军事:火药主要运用于军事上,而不是经济。可用来制造大炮等武器。中国当时也有很广泛的应用啊,比如元朝西征时就大规模采用了这种武器,震撼了处于混乱中的中世纪的欧洲。征服了几乎整个亚洲大的领土。因为西方国家都很小,周围海域很多很浅。欧洲是商业文明,欧洲人骨子里就有一种探险的意识。再加上由于奥斯曼土耳其把欧洲通往亚洲的上路给阻断了。欧洲人无法得到香料,所以必须出去。还有资本主义的萌芽就必须积累原始资本。而中国则不同,中国内陆面积广大没必要出去,所以中国守着这一亩三分地就可以了。自给自足的生活,给养成了中国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欧洲人则勇于探索,外出航海都是掠夺性的,而中国的郑和下西洋之类都是和平远航。由于新大陆的发现,欧洲人更需要船只来往贸易贩奴掠夺之类。海上也不安全啊,有海盗之类的。还有各个国家为了争夺殖民地。比如无敌舰队与英国海盗间的对战、英法战争等等。西方人就必须利用火药构筑它们的坚船利炮。中国不就是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开国门的吗?所以西方领先于东方。
⑷ 为什么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但是却是外国人普及制造的火枪呢
因为这两事情并没有因果关系,发明了火药并不代表就能发明火枪,火药跟火枪之前还有十万八千里呢,就像法拉第发明了电,也没见他又发明了游戏机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使命,一个发明可以导出无数种发明。
如果我们没有发明指南针,那么西方的世界地理大发现也许就会被推迟,那么这个世界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文化决定了这些东西,因为中国不重视理科,所以中国在理科层面上发明确实是会少一些。
⑸ 印刷术、火药和印刷术,哪一项比欧洲早400多年
北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间,即公元1041-1048年间,一位名叫毕升的普通劳动者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沈括比毕升小十几岁,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毕升制造的陶活字后来归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是翔实可信的。
然而,一些欧洲人曾经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归功于谷腾堡。谷腾堡是西德人。他发明铅活字印刷术,大约是公元1440-1448年间的事,比毕升发明陶活字印刷术整整晚了400年。
活字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⑹ 中国的四大发明的时间比其他国家早多少年
中国四大发明
我国西汉时开始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纸,现存最早的纸为西汉初期的甘肃天水放马滩纸。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我国是世界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造纸术在几个世纪以后传到朝鲜、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后来又经过非洲北部传到欧洲。造纸术的发明,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是一个伟大的贡献。
11世纪中期,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开辟了印刷史上的新纪元。后传至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改变了欧洲当时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北宋已有指南针,又叫罗盘针,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经波斯和阿拉伯传到西方,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就有火药配方的记录,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在军事上广泛使用。元朝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也是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附言:很难得有人多中国的古代发明还这么有兴趣想知道比其他国家早多少年。不过,那毕竟是过去的辉煌,以后的一切还要靠我们呢。顺便告诉你我国一些其他的优秀发明。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国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都创造了领先于世界其他各国的科技成就。
商朝的人们认识许多星座,做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春秋时期鲁国的天文学家在公元前613年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战国时期楚人甘德、魏人石申合著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唐朝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领导测量子午线的长度。
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多年;他发现地磁偏角比欧洲早5个世纪。
元朝杰出科学家郭守敬的历法《授时历》,同现行公历一年周期相同,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
中国的古代天文学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后世称为《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305篇,举其约数,故又称《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相传古有“采风”制度,派专人收集民间诗歌,占《诗经》大部分篇幅的“风”,就是从民间采集来的。据《史记》等书记载,此书系孔子所删定,近人多疑其说。《诗经》里有些诗描写了劳动人民的生产情况,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精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诗篇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优秀篇章,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汉代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鲁、齐、韩三家为今文诗学,“毛诗”为古文诗学。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辑注较备。
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学术界有互相辩争的风气。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的时期,社会正经历着大的变革,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斗争非常尖锐。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和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了不同的主张。当时争论的问题有:天道观、认识论、名实关系、社会伦理、礼法制度以及各种政治主张等。参加论争的主要人物有:墨子、子思、孟子、庄子、杨朱、许行、李悝、吴起、商鞅、尹文、惠施、公孙龙、荀况、韩非、邹衍等,他们或者著书立说,或者从事教育活动,或者进行政治改革,积极宣传自己的主张。他们形成了各种不同流派的思想学说,反映了各自不同阶级和阶层、集团的利益和观点。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等不同学派,称为“诸子百家”。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他的主要主张为:“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掠夺战争;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反对厚葬;主张选举贤能的人来做国君和各级官吏。墨子的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兼爱”思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重要代表人物有孟子和荀子。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主张实行“仁政”,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还主张放宽刑罚,减轻赋税。但是,孟子关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是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儒家的另一代表荀子,是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有一定规律,提出“人定胜天”,即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这种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斗争力量的加强。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是庄子。他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但他的思想消极,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甚至认为“有用”还不如“无用”的好。
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为韩非。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现代必然胜于过去。人们应该按照现行政治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拘泥于古代的传统。他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君主任用官吏来代替世袭的贵族。他还主张“法治”,认为法律应向全国公布,强调用严刑厉法镇压人民的反抗。他的学说被秦始皇所采用,后来成为秦统一后许多政治措施的理论依据。
各派的学说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互相争辩,同时又互相影响,使学术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空前繁荣,在思想文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后来中国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他少而好学,20岁后游踪几遍全国。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其父司马谈死。三年后,他继父职为太史令,得读政府所藏“石室金匮之书”。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着手撰写《史记》。五年后,他因李陵事被武帝治罪下狱,处以宫刑。狱中仍继续从事写作。太始元年(前96年)被赦,出任中书令。汉时中书令多由宦官充任,因此他深以为耻,忍辱含垢,发愤著述,终于完成我国最早的通史,初名《太史公书》,后人称《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汉武帝,首尾共3000年左右。全书有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合计130篇。52万余字。本纪是按年月顺序编写的帝王正史,以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为中心,描述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表是用表格的形式,按一定的顺序,谱写人物和事件。书是有关各种典章制度以及某些自然与社会现象的专辑,内容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重要领域。世家用来记载王侯、封国以及历史上重要人物的历史。列传主要是人物的传记,也兼记少数民族,以及与我国互相往来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并包括作者的自叙。上述五种体例中以本纪和列传为主体,各体例相互配合,这种体例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范例。《史记》内容丰富,记事详实(其间也有某些失实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进程和阶级斗争的真实状况。如详述了陈胜起义的经过,正确地肯定了汉灭秦是“由涉首事也”。把孙胜列入世家,与历代王侯勋臣同列。《史记》对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司马迁首创的传记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对后世史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史学史上的《二十四史》,总共有3259卷,虽在名目、门类上有所变衍,但都有“纪”和“传”,绝无例外地沿袭《史记》体例。《史记》不仅是部历史著作,而且是部具有极高艺术水平的文学作品。
由于司马迁在历史学、文学上的杰出贡献,1956年他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的行列。
二十四史
我国封建社会系列正史合称。清乾隆时,《明史》定稿,诏刊廿二史,又诏增《旧唐书》,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旧五代史》,合称二十四史。流行的二十四史有两种,一为武英殿本。清末以来各种翻刻本大体以此为根据。一为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集合各史较早刻本影印,原书刻误多据殿本修改,但亦有误改之处。对二十四史简要介绍如下:
《史记》如前述。
《汉书》,东汉班固撰。100篇,分120卷。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创始于班彪继《史记》而作的《后传》。班彪死后,其子班固整理补充,撰成本书。其中八表和《天文志》未成稿,由班固之妹班昭和马续续成。本书体例大略与《史记》相同,惟改书为志,废世家入列传,并创《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准绳。《百官公卿表》叙述秦汉官制沿革,并排比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简明扼要。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资料。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今本120篇,分130卷。纪传体东汉史。原书只有纪传,北宋时把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与之相配,成为今本。叙事喜以类相从,新立的类传有《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烈女传》等,大部分专传也以类盯从,往往不论年代先后。本书汇集一代史事,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资料。
《三国志》,西晋孙寿撰。65卷,分魏、蜀、吴三志。纪传体三国史。无表志。魏志前四卷称纪,蜀、吴两志有传无纪。对魏的君主称帝,叙入经中;吴、蜀则称主不称帝,叙入传中。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130卷。纪传体晋代史。修撰者共21人,此外唐太宗也写了宣帝、武帝两纪和陆机、王羲之两传后论,故旧本亦题“御撰”。本书增立“载记”。十六国中的前赵、后赵等十四国,皆入“载记”,仅前凉、西凉入列传。本书词藻绮丽,多记异闻,对史料的鉴别取舍,不甚注意,这是本书的缺点,但以诸家晋史已不存,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宋书》,南朝梁沈约撰。100卷。纪传体宋史。本书选录诏令章奏等文件甚多,虽嫌冗长,却保存了若干资料。入志内容,上溯三代秦汉,尤详于魏晋,可补《三国志》之缺,惜门类不全(如无食货、艺文等志)。
《南齐书》原名《齐书》,宋以后为了区别于李百药的《北齐书》,故名,南朝梁萧子显撰。60卷,今本亡失序录一卷。纪传体南齐史。有志无表,各志亦不全,《食货》《刑法》《艺文》均缺。本书保留较多的原始资料,对文学、思想、科学的情况也有所反映。
《梁书》,唐姚思廉撰。56卷。纪传体南朝梁代史。本书是现存梁史的比较原始的记载,范缜、阮孝续、陶弘景等传,保存了当时思想、文化、医药方面的史料。但全书无表志。
《陈书》,唐姚思廉撰。36卷。纪传体南朝陈代史。全书无表无志,与所撰《梁书》相同。
《魏书》,北齐魏收撰。130卷。纪传体北魏史。受命修撰的虽有多人,实由魏收独立完成。魏收从北齐统治者立场出发,以魏和东魏为正统,不为西魏三帝立纪,称晋为僭伪,凡刘陪、石勒及宋、齐、梁、陈都入外国传。本书中的《释老志》《官氏志》《食货志》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北齐书》,原名《齐书》,宋时加“北”字,以与萧子显的《南齐书》区别。唐李百药撰。50卷。纪传体北齐史。无表志。作者多采用王劭《齐志》,文笔生动,并保留当时口语。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撰。纪传体北周史,无表志,50卷。今本多取《北史》补入,已非原来面目。
《隋书》,唐魏徵等撰。85卷。纪传体隋代史。内容历叙梁陈齐周的典章制度,详于隋代。基中《经籍志》创立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成为旧目当中书籍分类的标准。本书对隋朝统治阶级的荒淫残暴有所揭露,并显示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威力。十志如《食货》《地理》《天文》《经籍》等,综合五代,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南史》,唐李延寿撰。80卷。记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纪传体,无表志。
《旧唐书》,原书《唐书》,因与欧阳修等所撰《新唐书》区别,故称。本书保存唐代史料,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即多据本书。
《新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撰。225卷。纪传体通史。本书在史料上对《旧唐书》有所补充,首创《兵》《仪卫》《选举》三志,并增撰各表,又专立《藩镇传》记述沿革,皆可供参考。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因与欧阳修所撰《五代史记》区别,故称。150卷。纪传体五代史。分梁、唐、晋、汉、周五书,故原称《梁唐晋汉周书》。此书文献,故纪传多首尾完备,事实较详。
《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宋欧阳。74卷。纪传体五代史。列传皆用类传。本书间采小笔记,以补旧史之缺,有一特殊史料价值。
《宋史》,元脱脱领衔,欧阳玄等编撰。496卷。纪传体宋代史。首创《道学传》,以道学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辽史》,元脱脱等撰。116卷。纪传体辽代史。
《金史》,元脱脱等撰。135卷。纪传体金代史。
《元史》,明宋濂等撰。210卷。纪传体元代史。保存了较多的史料。
《明史》,清张廷玉等撰。332卷。纪传体明代史。本书取材颇富,历经三次订正,有一定史料价值。
⑺ 为什么中国发明火药然而其技术 却被西方广泛利用 为什么最后 是西方比我们这个火药创始国先 进拜托各
明朝时期的火器还是世界一流的,到了清朝禁止百姓玩火药,只有指定的官府人员才可以玩,因为火药威力太大,怕到时危机到满人的江山,所以清朝的火器一直停留在明朝时的技术,一直也没有创新,几百年后自然也就被西方人超越了。
⑻ 火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火药的发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唐朝末年,火药被用于军事。
中国是最早发明火版药的权国家,我国现在看到的第一部记载火药配方的书,约成书于八九世纪。火药的发明是人们长期炼丹,制药实践结果。
唐朝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 (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这里所说的(飞火),就是(火炮),(火箭)之类。
(8)火药发明比西方早扩展阅读:
火药的最初使用并非在军事上,而是在宋代诸军马戏的杂技演出,以及木偶戏中的烟火杂技 ——药发傀儡。宋代演出“抱锣”、“硬鬼”、“哑艺剧”等杂技节目,都运用刚刚兴起的火药制品“爆仗”和“吐火”等,以制造神秘气氛。
宋人同时也以火药表演幻术,如喷出烟火云雾以遁人、变物等,以收神奇迷离之效。
中国发明了火药首先运用于制造烟火,不久后就将其运用与军事,并发明了世界第一根火箭。大炮和火枪在宋代中国火药的军事运用已经相当成熟,使得中国的科技遥遥领先于世界。
⑼ 中国发明了火药,为何现代化的火炮却诞生于西方
70多年前,鲁迅先生发过一句著名的感慨,它说外国用火药来制造子弹用来打仗,中国却用它做成爆竹来敬神。大部分人挺认可这句话:是啊,我们比欧洲发明火药早了500年,可我们却走了歪门邪道,浪费了优势,这有点像龟兔赛跑,中国是兔子,跑得快,但太过托大,路上开小差,浪费了领先,输掉了比赛,让人痛心。这个分析似乎没错,但问题是,这句话显然不对,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之后,也是拿来打仗的,至少从唐朝开始就用上了。
但是为什么到近代,中国作为玩火药的老司机,反而不如西方?现代化的火炮为何诞生于欧洲呢?
今天,人文君准备用十分钟来聊一下这个大问题。
故事得从中世纪的欧洲开始说起。
中世纪的欧洲仍是封建社会,封建贵族有自己的封地,并在这些地方建筑城堡、要塞作为据点。这些欧洲的城墙通常有着高耸的石墙,垂直耸立在平地,但这些墙并不厚,但对中世纪的战争型态而言,这样的城墙够用了。当时的战争严格说起来是贵族的事,甚少牵涉到平民百姓;因为当时的战争大多数仍是贵族骑士穿着重装甲的互斗。
为了攻陷城堡,敌军大多使用云梯攀爬登上城楼,或是地道挖掘等作战方式,想办法让城墙垮下来,接着进城后的近距离巷战与贴身格斗。这样的攻城方式跟我们以往想象的或是从电视上看到的相去不远,也一直主导着战场。一直到大炮的出现改变了欧洲战场。
十五世纪时,欧洲城墙的结构设计产生了重大的改变。最值得一提的就是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攻城战。这座巨大的城市控制着可能是欧亚大陆最重要的枢纽城市。为了防卫帝国首都,拜占庭帝国屡屡修建高耸厚实的城墙,有些城墙甚至厚达5公尺,高达12公尺。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堡垒,都无法与君士坦丁堡相提并论。
然而1453年,奥斯曼帝国试图攻下这座坚固的城市。奥斯曼帝国用了传统的挖掘地道、云梯攻城等各种方法,但都无功而返。他们因此把大炮排列出来,试图轰炸城墙,拜占庭的城墙最终仍被奥斯曼帝国的大炮轰出多个缺口。
火炮何时、何地、何人发明的仍是个谜。但是至少在十五世纪,火炮已经广泛地被欧洲几个比较有钱的国家所运用。举例来说,神圣罗马帝国内较有钱的诸侯可以负担的起买火炮攻打新教徒的城堡。而为了防御火炮,新教徒们只好不断地加厚原先的城墙,但效果也不佳。
中国的城墙自古以来的发展就已经具备文艺复兴要塞的二个重要因素:够厚、倾斜的墙面,因而足以抵挡大炮的攻击设计。因此,某种程度而言,中国城墙的传统设计,其实改变了中国的大炮发展方向,并且注定跟西方有所差异。
例如,顺治二年,江阴百姓固守城池,也把大炮搬出来,抵挡清军长达八十一天,最后清军调集超过二百门大炮终于在东北角轰出一个开口,终于攻陷,并屠杀了这座城市。许多人都把江阴之役归功于百姓的视死如归、江阴城内大炮发挥功效等。但是,也许最该归功的是江阴城的城墙。
所以,是不同的军事环境,让东西方的火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其实,战场和市场经济是一样的,只有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大家才有动力去搞发明创新。
换言之,城墙无法解释中国跟欧洲所有的火器发展差异,以及为何有效的火器是在欧洲被发明、创造并运用,而不是发明火器的中国。那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促使欧洲跟中国在火炮的运用上产生差距呢?
有专家认为,关键的原因之一便是中国太和平,欧洲太战乱1760年的乾隆朝开始,中国开启了将近一世纪的承平盛世,天朝无战事造成了火药科技发展的停滞落后
⑽ 中国古代火药何时传入西方国家
13世纪40年代,蒙古军队西征中欧时把中国的火药带到欧洲,从14世纪开始,欧洲人开始使用火药和火药武器。
早在八、九世纪时,和医药、炼丹术的知识一起,硝也由中国传到阿拉伯。当时的阿拉伯人称它为“中国雪”,而波斯人称它为“中国盐”。他们仅知道用硝来治病、冶金和做玻璃。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的。希腊人通过翻译阿拉伯人的书籍才知道火药。火药武器是通过战争传到阿拉伯国家。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之后,将在弄封等地虏获的工匠和火器全部掠走,还把金军中的火药工匠和火器手编入了蒙古军队。次年,蒙古大军发动了第二次西征,新编入蒙军的火器部队也随军远征。在随后的几年中,装备火器的蒙古大军横扫东欧平原。1241年4月9日,蒙古大军与3万波兰人和日尔曼人的联军在东欧华尔斯塔德大平原上展开了激战。
根据波兰历史学家德鲁果斯《波兰史》一书的记述,蒙古大军在这场会战中使用了威力强大的火器。波兰火药史学家盖斯勒躲在战场附近的—座修道院内,偷偷描绘了蒙古士兵使用的火箭样式。根据盖斯勒的描绘,蒙古人从一种木筒中成束地发射火箭,因为在木简上绘有龙头,因此被波兰人称作“中国喷火龙”。
蒙古人灭亡阿拉伯帝国后,建立起了伊利汗国。这里迅速成为了火药等中国科学技术知识向西方传播的重要枢纽。而配备火药武器的蒙古军队在欧洲的长期驻扎,给欧洲人偷窥火药技术提供了机会。
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军队在与叙利亚作战中被击溃,阿拉伯人缴获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药武器,从而掌握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阿拉伯人与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战争中阿拉伯人使用了火药兵器,例如阿拉伯人进攻西班牙的八沙城时就使用过火药兵器。在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
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穿铠甲的贵族骑兵同归于尽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精锐的火炮在欧洲的工厂中制造出来,装备着威力强大的舰队,扬帆出航,去征服新的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