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履带的来历
人们最初研制的坦克,是沿用了农用履带式拖拉机的履带。1915年,英国研制的“小游民”坦克沿用了美国“布劳克”拖拉机的履带。1916年,法国研制的“施纳德”和“圣沙蒙”坦克沿用了美国“霍尔特”拖拉机的履带。履带进入坦克史至今已近90个春秋,今天的履带,无论其结构形式还是材料、加工等都在不断地丰富坦克宝库,履带已经发展成为可以经历战争考验的坦克“无限轨道”。
㈡ 履带车什么时候出现的
早在蒸汽汽车诞生后不久的19世纪30年代,就有人设想给汽车轮子套装木头和橡胶制作的 “履带”,让沉重的蒸汽汽车能在松软的土地上行走,但是早期的履带性能和使用效果并不好,直到1901年美国的伦巴德在研制林业用牵引车辆时,才发明出第一条实用效果较好的履带。3年后,加利福尼亚的工程师霍尔特应用伦巴德的发明,设计制造了 “77”型蒸汽拖拉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履带式拖拉机。
随后于1915年,英国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辆履带式作战车辆----小游民坦克。
㈢ 从什么动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坦克
坦克是一个叫埃文顿的英国战地记者发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目睹了协约国士兵在德国机枪的火力下大批地倒下。于是,他向英国军方建议,在拖拉机上安装钢板和火炮。这个历史性的创意彻底改变了传统战争的模式,将人类带入了一个机械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为突破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局,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火力、机动、防护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英国人E.D.斯文顿在一起意外中发现,如果在拖拉机上装上火炮或机枪,它不就无敌了吗?1915年,英国政府采纳了E.D.斯文顿的建议,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试制了坦克的样车。
1916年生产了“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该坦克乘员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雄性”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装5挺机枪。1916年9月15日,有60辆“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当时为了保密,英国将这种新式武器说成是为前线送水的“水箱”(英文“tank”)。结果这一名称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这个单词的音译。
㈣ 国产GSL111履带式火箭扫雷车的扫雷车的研发灵感
针对人工排雷速度慢、危险性大等问题,北京军区所属工程兵部队于20世纪60年代初首创了用预
先埋设的炸药包抛射串联集团装药,在地雷场中开辟通路的320爆破法,并在全军推广。说起320爆破扫雷法,作业前,工程兵分队先在敌雷场正前方适当位置选择一个炸药抛射点,尔后挖一个坑,把炸药埋进去,在炸药包上盖一块厚木板,再把众多炸药包用绳子和导爆索一个个的串起来,做成一个简易的爆破带,然后把串好的集团装药炸药包的第一个炸药包放在炸药坑的木板上,再用一个小木桩固定好拉火绳。一切准备就绪后,引爆预埋的炸药包,只听一声巨响,炸药包爆炸时产生的强大气浪把串联集团药包抛向敌雷场,这些炸药包落地后依次爆炸,将雷场中的地雷清除干净。部队官兵发明的这种土办法,就地取材、简便可行,大大提高了扫雷速度,于是在全军范围内被迅速推广和应用。
部队官兵创造的320爆破法,给工程兵科研人员以很大的启发,他们决心让土办法变成洋装备。20世纪70年代,济南军区所属工程兵运用320爆破法的基本原理,研制出K20火箭扫雷弹。该弹将炸药抛射变成火箭推进、将人工捆扎的药包变成制式的串联装药并集成在火箭弹内,大大简化了扫雷过程,提高了扫雷效率。该型火箭扫雷弹试制成功后,受到了军委工程兵的高度评价,并于1978年决定以该型火箭扫雷弹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研制履带式火箭扫雷车。1979年5月至11月,领导机关多次在京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履带式火箭扫雷车的研制工作。同年11月以后,履带式火箭扫雷车的研制工程全面启动。1984年8月,科研人员以炮兵专用的履带式中型通用底盘(即321型底盘,主要应用于炮兵、防空兵以及部分工程兵装备。152毫米自行加榴炮就采用了该型底盘为基础,研制出了2辆初样车,并进行了全系统综合性能试验。经过反复试验和论证,履带式火箭扫雷车在扫雷弹的射程、精度和扫雷率等方面基本满足了工程兵提出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初样车存在的问题,科研人员对其进行了六项重大改进:一是为有效克服体视测距机的光反差问题,将测距机由内置改为外置,二是车载的自卫武器由外置改为内置,并在炮塔四面设置机枪射击孔,以增强自卫能力,三是将瞄准装置改为摆动式瞄准具加周视瞄准镜,使扫雷车既可实施间接瞄准,也可进行直接瞄准,四是把火箭扫雷弹发射架与炮塔的结合方式,由原来的分置式改为一体化结构,五是加高炮塔,强化密封措施,改善乘员作业条件,六是串联装药首、尾部均采用机械电子引信。改进设计后,科研人员于1985年1月至5月试制出2辆正样车。1986年12月至1987年10月,正样车相继进行了行驶试验、高(低、常)温扫雷试验、部队使用试验及全系统工厂鉴定试验等,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1987年10月15日,该型火箭扫雷车被正式批准设计定型,并命名为GSL111型履带式火箭扫雷车。该型火箭扫雷车设计定型后,根据形势的发展又进行了几项改进:一是由于火箭扫雷车所采用的履带式中型通用底盘已经改进为履带式改进型中型通用底盘(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等就采用了该型底盘为统一底盘,火箭扫雷车直接选用了改进后的履带式中型通用底盘,二是根据部队提出的原车装弹不方便,要求增加吊弹装置的意见,科研人员在该车上增装了液压式吊弹装置,极大地方便了火箭扫雷弹的装填;三是根据领导机关提出的该车应增装火箭扫雷弹电性能检测装置的意见,科研人员在该车上增装了相应的检测设备。上述三项改进完成后,科研人员又组织了相应的补充试验和鉴定。至1988年4月,该型履带式火箭扫雷车的研制工作全部完成,并于1988年至1989年投入批量生产并装备我军装甲兵部队。从此,我国首款履带式火箭扫雷车闪亮登场,使我军装甲兵部队的扫雷破障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㈤ 履带是最早产生与坦克吗
肯定不是。
实际上在一战之前,已经出现了配备机枪的装甲战斗车辆,不过它们都是轮动式的。坦克之所以在当时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不在于装甲防护,关键在于它具有履带所带来的越野通过能力,即不依赖公路也能前进的能力。可以说,没有履带就没有坦克。从这点看,履带发明的意义要大于坦克本身。
拖拉机分为轮式和履带式两种。最早的拖拉机使用的是铁轮,不仅笨重、容易陷车,而且经常会压伤植物的根,早在蒸汽汽车诞生后不久的19世纪30年代,就有人设想给汽车轮子套装木头和橡胶制作的“履带”,让沉重的蒸汽汽车能在松软的土地上行走,但是早期的履带性能和使用效果并不好,直到1901年美国的伦巴德在研制林业用牵引车辆时,才发明出第一条实用效果较好的履带。3年后,加利福尼亚的工程师霍尔特应用伦巴德的发明,设计制造了“77”型蒸汽拖拉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履带式拖拉机。1904年11月24日,这台拖拉机进行了首次试验,后来又投入批量生产。1906年,霍尔特创办的拖拉机制造公司又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以汽油内燃机为动力的履带式拖拉机,这种拖拉机翌年开始批量生产,是当时最成功的拖拉机,并成为数年后英国研制世界上第一种坦克时所参考的样车。
AdolpheKégresse法国工程师,1910年在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要求下,在Packard,Mercedes-Benz和Delaunay-Belleville的基础上研制了雪地车,期间使用了履带结构,实验用皮革军用橡胶等材料制造履带。
㈥ 坦克履带是由什么启发的
早在蒸汽汽车诞抄生后不久的袭19世纪30年代,就有人设想给汽车轮子套装木头和橡胶制作的 “履带”,让沉重的蒸汽汽车能在松软的土地上行走,但是早期的履带性能和使用效果并不好,直到1901年美国的伦巴德在研制林业用牵引车辆时,才发明出第一条实用效果较好的履带。3年后,加利福尼亚的工程师霍尔特应用伦巴德的发明,设计制造了 “77”型蒸汽拖拉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履带式拖拉机。
而在坦克发明的时候,汽油机、柴油机是无法带动具有几吨重的装甲,而且,在当时的战场,车辆使用轮胎简直是当靶子,所以就直接用比较成熟的履带式拖拉机来做动力。
㈦ 由发明坦克的过程而引发的启示是什么
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翻开人类的进步发展史,可以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许多创新发明并不是出自人们想象中的学界泰斗、业内专家,.而是外行人,坦克的发明又是这样一个例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叫贝斯特•斯文顿的英国随军记者,在法国目睹了英国远征军浴血奋战的悲壮场面后突然产生灵感:如果给拖拉机穿上钢甲外衣,不是既能进攻敌人的阵地,又能抵御敌人的机枪和炮火的射击吗?于是,向大英帝国防务委员会郑重提出将“霍尔特”型拖拉机改装成装甲战车的建议,开始立即遭到了陆军大臣齐吉纳的严厉拒绝,经过一番曲折,加上好友国防委员会秘书汉凯的鼎力帮助,这项建议被时任英军海军大臣的温斯顿• 丘吉尔慧眼独识,用一年多时间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坦克“小游民”。这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有影响的发明。"陆地巡洋舰"——坦克。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为什么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武器装备专家没有想到这一点,一个从事新闻采访的记者却产生了如此新奇独特的想法呢?有人分析说是内行专家往往会受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常常会不自觉地在现有的经验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无形之中形成了思维的框框,限制了创新发明。
其实,创新发明本来就不是科学家的专利,没有人是先成为发明家才开始发明的,发明家都是由于先有了发明才成为发明家的。创新发明本来就是任何正常人都可能进行的,这是由于大多数创新发明都起始于人们大脑中产生的新想法,也就是灵感,普通人同样会产生灵感。这是灵感现象产生的偶然性、随机性所决定的,灵感并不偏爱知识渊博的专家学者。
但是,从灵感到实现创新发明往往需要经历一定的流程,同时需要一定的社会分工,需要调用别人甚至社会和国家的资源。尽管灵感是创新的灵魂和起点,绝大多数人都有机会产生创新灵感,但是能够将灵感变成实现,或者写成建议被政府采纳,并调动社会乃至国家的资源帮助实施是非常困难的,这是许多人连想都不敢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把自己产生的灵感白白地丢掉了,自己失去了发明创新的机遇。对国家和社会,则是创新资源的浪费。笔者认为,这正是制约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进化速度和效率的重要因素。
明白了这个道理,全社会都要树立灵感是创新资源的观念,每个人都要特别重视保护自己大脑中产生的创新灵感,政府要建立创新建议保障机制,激励参与创新发明的积极性,激励人们提出创新建议。各级领导都要高度重视下级甚至任何人那怕是外行人员提出的创新建议。经过必要的论证评估,只要确认有价值、可操作性可实现性强,就要组织实施,调用必要的社会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尽可能快地把创新完成,实现创新的价值。这样,人微不再言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积极参加创新,并因为创新而成为发明家、创造家,实现人生价值,从微人成为伟人,让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