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装甲车

创造装甲车

发布时间:2021-06-24 12:56:13

① 千年挑战2002使用了哪些装甲车

美国陆军这次调用了13辆“斯特赖克”装甲车参加“千年挑战2002”大演习,演习时将使用C-130和C-17运输机空运装甲车。

组织演习的美国联合部队司令部参谋长威廉科纳将军说,演习的一个项目是空运装甲车至战区后立刻开车发动进攻,演习部队将通过空运和进攻之间的高效转换来充分显示速度创造的优势。

“斯特赖克”装甲车公路行驶速度为每小时62英里,最大行驶里程312英里。MGS移动火炮系统的基本配置为一门105毫米滑膛炮,它安装在全稳定式的“移动射击”型无人炮塔上。

MGS的装甲可防护机枪子弹、迫击炮和火炮弹片的袭击。一辆MGS可装载18发105毫米炮弹、400发12.7毫米子弹和3400发7.62毫米子弹。MGS移动火炮系统还装备了最新的C4ISR火控系统和防原子、防生物与化学武器的探测仪。

② 装甲车和坦克有什么区别

严格意义上说,坦克属于装甲车的一种,是一种将火力、机动、防护性等特点集于一身的武器。根据上述原则,其通常装有大口径的主炮。厚重的装甲以及大马力的发动机。

而通常所说的装甲车一般是指除坦克外的其他装甲车辆,通常不具备坦克的厚重装甲,可完成作战、输送、侦查、武器装载/发射等多种任务,范围较广不好明确定义。

以下列举几种装甲车队的类型: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自行火炮(排除法国凯撒一类)、装甲侦查车、装甲指挥车、坦克/装甲抢修车、坦克/装甲架桥车、各类导弹发射车(通常为重量较轻的短程防空导弹或反坦克导弹,如我国的红箭-9、俄罗斯的“道尔”等),等等。

区别主要在
1\重量不同,坦克即使是轻型也一般在数十吨
2\坦克一般装载大口径火炮,一般是120或125MM,而装甲车一般只装载小口径速射炮,一些装甲车也可以搭载反坦克武器
3\坦克装甲厚,一般可以达到数百毫米,而装甲车不过几十毫米
4\作用不同.坦克的目的有二,一是利用其强大的防护掩护来撕裂敌人的阵地防御,二是在突击过程中重点摧毁敌人的坚固火力点和装甲装备.而装甲车主要是运送士兵,并掩护步兵进攻,其装备的武器目的主要在于压制敌人火力,为步兵进攻创造条件
5\坦克一般都是履带式,而装甲车有履带式,也有轮式,也有履带和轮式相结合的.

③ 中国新式轻型防暴装甲车的评价

装甲车辆最直观的指标就是火力、防护力、机动能力,以及人员运载能力,然而作为需要大量装备的装备,可负担 能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买得起,用得起非常关键。“新星”由于采用业已成熟可靠“依维科”底盘,从而大大降低了研制成本、加快了研制进度,同时为车辆的维修保障创造非常便利的条件。一方面南汽依维科已经完全自主生产该型发动机,因此在零备件的供应上有了根本的保证,其次由于依维科汽车在我国已经使用很多年,全国各地都遍布依维科维修点,都可以为该车提供中等幅度的维护保障,即便在国外,依维科汽车的维修站也比较普遍。车辆的日常维护以及轻微故障的排除,一般驾驶人员或维护人员经过简单培训后就完全能够胜任,这一举措不但大大降低车辆的全寿命费用,而且提高了车辆持续行动的能力。目前该车的售价,包括全部车载设备在内为96万人民币。与国外同类型车辆对比,这一价格无疑是相当低廉的。
“新星”装甲车作为我国第一种民营企业生产的装甲车,无疑将在中国兵器工业发展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随着2002年江主席签署命令,允许民营企业涉足军品生产,以及我国武器采办体制实物竞标方式的采用,必将有更多满足我军需要,能极大提高我军战斗力的优质低价军品出现。

④ 怎么折手工作品装甲车

折纸讲究对称,可以培养孩子的对称性,折纸需要耐心,可以锻炼儿童的耐心,折纸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感,就可以培养儿童的立体感。折纸可以折出许多物品来,可以举一反三,会折飞机,就会折飞船,可以培养儿童创造性。

教你折叠超酷的坦克装甲车,主要材料是用a4打印纸折,注意注意注意!千万不能成正方形!

宝宝到了1-2岁这个年龄时,相信家长们可能又发现,这个年龄的孩子会开始喜欢玩弄纸制品,特别是喜欢撕纸,常常趁着大人不注意,把一份报纸或者书本撕得乱七八糟,让大人头疼。那么为何不引导宝宝从撕纸发展成折纸呢?折纸不只是儿童的玩具,也是一种有益身心、开发智力和思维的活动呢!

给宝宝买一些彩色手工纸,一起折叠坦克、飞机、青蛙、千纸鹤吧。如果宝宝还不会折那么复杂的东西,可以先从简单的三角形、长方形开始折,逐渐加大难度,这不仅能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还可以让宝宝在记住折纸步骤的过程里提高记忆力。

⑤ 什么企业有造大炮,装甲车,坦克的能力,是民间公司,不是国营公司

这样的企业必须有先进的工业制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外国的波音、洛克希德马丁、通用、日本的三菱等必须有强大技术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行。想要开这样大的公司你要很强的高技术团队。中国有简单的民营军工,注册备案、生产销售都必须上报备案,很严格。你的公司很强的话,将来生产高科技兵器,那么政府需要你的兵器,你守法,是可以拥有自己的高科技公司。

⑥ 有的装甲车和坦克一样都是履带式的,那装甲车和坦克从外形上看有没有什么区别

1、重量不同,坦克即使是轻型也一般在数十吨
2、坦克一般装载大口径火炮,一般是120或125MM,而装甲车一般只装载小口径速射炮,一些装甲车也可以搭载反坦克武器
3、坦克装甲厚,一般可以达到数百毫米,而装甲车不过几十毫米
4、作用不同.坦克的目的有二,一是利用其强大的防护掩护来撕裂敌人的阵地防御,二是在突击过程中重点摧毁敌人的坚固火力点和装甲装备.
而装甲车主要是运送士兵,并掩护步兵进攻,其装备的武器目的主要在于压制敌人火力,为步兵进攻创造条件
5、坦克一般都是履带式,而装甲车有履带式,也有轮式,也有履带和轮式相结合的

⑦ 装甲车和坦克有什么区别能不能

一,坦克与装甲车辆在狭义上是并列关系 ,广义上是从属关系。严格意义上说,坦克属于装甲车的一种,是一种将火力、机动、防护性等特点集于一身的武器。从名词释义上可以知道他们的不用。
根据上述原则,坦克通常装有大口径的主炮。厚重的装甲以及大马力的发动机。而通常所说的装甲车一般是指除坦克外的其他装甲车辆,通常不具备坦克的厚重装甲,可完成作战、输送、侦查、武器装载/发射等多种任务,范围较广不好明确定义。
区别主要在:
1、重量不同,坦克即使是轻型也一般在数十吨
2、坦克一般装载大口径火炮,一般是120或125MM,而装甲车一般只装载小口径速射炮,一些装甲车也可以搭载反坦克武器
3、坦克装甲厚,一般可以达到数百毫米,而装甲车不过几十毫米
4、作用不同.坦克的目的有二,一是利用其强大的防护掩护来撕裂敌人的阵地防御,二是在突击过程中重点摧毁敌人的坚固火力点和装甲装备.
而装甲车主要是运送士兵,并掩护步兵进攻,其装备的武器目的主要在于压制敌人火力,为步兵进攻创造条件
5、坦克一般都是履带式,而装甲车有履带式,也有轮式,也有履带和轮式相结合的

二,装甲车的定义
是具有装甲防护的各种履带或轮式军用车辆,是装有装甲的军用或警用车辆的统称。坦克也是装甲车履带式装甲车辆的一种,但是在习惯上通常因作战用途另外独立分类,而装甲车辆多半是指防护力与火力较坦克弱的车种。
装甲车分类
▪ 步兵战车
▪ 装甲运兵车
▪ 装甲侦察车
▪ 装甲指挥车
▪ 装甲通信车
▪ 装甲救护车
▪ 装甲扫雷车
▪ 装甲架桥车
▪ 警用装甲车
▪ 坦克
等,
列举几种装甲车队的类型: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自行火炮(排除法国凯撒一类)、装甲侦查车、装甲指挥车、坦克/装甲抢修车、坦克/装甲架桥车、各类导弹发射车(通常为重量较轻的短程防空导弹或反坦克导弹,如我国的红箭-9、俄罗斯的“道尔”等),等等。
三,坦克的定义坦克(闽东语罗马拼音: tang k'hei),现代陆上作战的主要武器,有“陆战之王”之美称,它是一种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强大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主要执行与对方坦克或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工事、歼灭敌方有生力量,是战争中的威力极大的武器。坦克一般装备一门中或大口径火炮(有些现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发射反坦克/直升机导弹)以及数挺防空(高射)或同轴(并列)机枪。坦克大多使用旋转炮塔,但亦少数使用固定式主炮。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统、火控系统、动力系统、通信系统、装甲车体等系统组成。一种全履带装甲战斗车,通常装有一门火炮和多门自动武器,具有优良的越野机动性、坚固的装甲防护、强火力和强大的突击能力,可以根据作战任务而携带穿甲弹、破甲弹、榴弹等弹药。此外一些坦克不仅可以在陆地上使用还可以在水上使用,简称水陆两栖坦克。

⑧ 世界上第一辆装甲车产于何时

1855年
1855年英国J·科恩在蒸汽拖拉机的底盘上安装机枪和装甲,制成了一辆轮式装甲车,并获得专利权。但这种装甲车未能实际应用。1899年,英国人西姆斯在四轮汽车上安装了装甲和一挺机枪。1900年,英国把装甲汽车投入到了正在南非进行的英布战争中。
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最先研制出了履带式和轮式装甲输送车。车上有轻型装甲和一挺机枪,可运载20名士兵。虽然车上的装甲可使车内士兵免受枪弹的伤害,但习惯于徙步作战的步兵仍把首批装甲输送车称为“沙丁鱼罐头”和“带轮的棺材”。1918年8月,英军第七集团军的一个战车营首次在华尔夫西使用装甲输送车,12辆装甲输送车吐着火舌向敌军冲击,德军官兵极为惊恐,仓惶溃逃。英军士兵随即跳下车,占领了德军阵地,其它国家军队也从引发现了装甲输送车的军事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最早大量装备使用装甲输送车,在战争中取得了一定效果,装甲输送车的使用,显著地提高了步兵的机动作战能力,并由于步兵可乘车伴随坦克进攻,也提高了坦克的攻击力。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装甲输送车得到迅猛发展,许多国家把装备装甲输送车的数量看作是衡量陆军机械化、装甲化的标志之一。当代由于步兵战车真正实现了步兵乘车作战,具有一定的反装甲目标能力。战车的装甲通常可防小口径炮弹和炮弹碎片,并能够与坦克更好地协同作战,性能比装甲输送车有明显提高,所以它有许多先进国家的军队中基本或部分取代了装甲输送车的地位。

⑨ 美国的现役装甲车、坦克都有什么

美国的现役坦克是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 下列详细资料
M1主战坦克
1981年列入美军装备,到目前为止共有三种型号:M1、M1改进型和M1A1,总生产量为7467辆。并发展了M1M2。M1是基本型,车体和炮塔采用复合装甲,车体内用坚实装甲板将弹药、燃油与乘员隔开,炮塔尾舱顶部装有弹药爆炸波排放板。火控系统包括数字式弹道计算机、热成像仪等 。动力装置为燃气轮机,配用自动传动装置。M1A1坦克用120mm滑膛炮取代原M1的105mm线膛炮,安装超压式集体三防装置等。M1A2坦克采用车长用全景热成像瞄准镜和CO2激光测距仪等。在海湾战争中,美军首先重点部署了M1坦克,但为对付伊军的化学武器,特从欧洲调派了更先进的M1A1坦克。M1坦克以艾布拉姆斯将军的名字命名。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战斗全重 57t

乘 员 4人

车长(炮向前) 9.828m

车宽 3.653m

车高(至炮塔顶) 2.438m

主要武器 120mm滑膛炮

辅助武器 2挺7.62mm机枪

1挺12.7mm机枪

弹药基数 120mm:40发

7.62mm:11400发

火控系统 指挥仪式

发动机功率 1103Kw

最大速度 66.8km/h

最大行程 465km

装甲防护 复合装甲
M1A1
M1A1坦克是美军投入海湾战争的地面部队主力,总计投入坦克约 2000 辆, M1A1 为 1254 辆,是多国部队参战数量最多的坦克。在“沙漠盾牌”行动中,美军考虑到伊军装备有 T-72 坦克,遂迅速决定以 M1更换 M1A1 ,以保持对伊军的技术优势。

1991年2月24日,多国部队发起了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作作战行动,M1A1坦克为美军对伊实施高速地面进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4天的作战中,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保证了90%以上的出动率,击毁了1500 辆包括T-72在内的伊军主战坦克。由于其火力反应时间短,不良条件下战斗力强,在与 T-72 坦克的对抗中始终处于上风 , 威力强大的120毫米滑膛炮的炮弹命中 T-72 坦克时 , 能引爆其车内弹药 , 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将许多 T-72 炮塔掀掉 , 在与 T-72 坦克对抗中 , 还出现了 M1A1 坦克在 T-72 坦克炮射程之外倒退着进攻的现象。

⑩ 世界上最早的"装甲车"是什么样式

20世纪初,已于19世纪中叶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俄国等国家,先后利用本国钢铁制造业和汽车工业的优越实力,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装甲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支援空军在法国的作战行动,英国组建了世界上的第一个装甲车师。当时,各国利用普通卡车底盘改装的装甲车,主要用于执行侦察和袭击作战任务,而地面战场上纵横密布的战壕却成了它们无法逾越的障碍。为克服这些障碍,英国首先将本国的装甲车体安装在美国生产的拖拉机底盘上,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坦克。从那时至今,这些利用履带行驶的钢铁堡垒在地面战场上攻城拔寨,克敌制胜,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始终占据着地面战场的霸主地位。轮式装甲车则更多地应用于维持社会治安和与骑兵协同行动。尽管它们在上世纪20年代得到了更快的发展,但由于对道路条件有很大的依赖性,加之机动性得到改善的轻型坦克的出现,致使在二战爆发前的20世纪30年代一度遭到冷遇,只有德国和法国没有放弃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始终对称霸欧洲虎视眈眈的德国加紧生产坦克和装甲车,进行战争准备,频频研制出新车型。1935年,比森-NAG公司开始生产新型的SdKfz 231(8×8)重型侦察车,并于1938年二战爆发前装备了德国陆军。该车具有可与当时的轻型坦克媲美的越野机动性能,其生产一直延续到1945年。二战期间,该装甲车在西欧、苏联和北非的坦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该车的基础上,1940年德国又研制出装有V-12柴油机和50毫米速射炮的SdKfz 234装甲车。直到二战结束,它们始终是各国装甲车中的佼佼者。

另一种值得一提的装甲车,是德国于1937年开始研制的“戴姆勒”侦察车。该车是在奥地利施泰尔·戴姆勒·普赫公司研制的ADGZ(8×8)装甲车的基础上,改进研制的一种轻型无炮塔4×4装甲车。1939年底开始生产,二战期间共生产了6626辆。1939年4月,德国又以该车为基型车研制出重6.8吨、装有40毫米炮和7.92毫米并列机枪的“戴姆勒”装甲车。“戴姆勒”装甲车于1941年投放战场,主要作为侦察车使用。由于具有较强的火力,德军又把该车称为“轮式轻型坦克”。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先进的战争理论指导下,装备有大量坦克和装甲车的德军坦克师在很短时间内以闪电式快速机动作战横扫欧洲,令世界感到震惊,也再次唤醒了各国对轮式装甲车的高度重视。1940年到1942年间,英军在利比亚的作战行动更加引发了各国研制轮式装甲车的热情。英国和美国率先开始竭力大批生产装甲车,在地面战争中与德国展开决战。到1942年10月打响著名的阿拉曼战役时,英国在中东地区的装甲车数量已达到近1500辆。然而,从1943年英美联军将主战场转移到意大利、而后又移军西北欧开始,装甲车的使用数量锐减,致使战后20年间美国一度放松了轮式装甲车的进一步发展。

二战结束后,在欧洲国家中,德国、英国和法国陆军一直非常重视轮式装甲车的发展。为满足战后的使用需要,它们改变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利用卡车简单改造装甲车的做法,而是通过精心的设计,制造出一系列全新的车型。这些车型塑定了现代装甲车的基本构造样式。

1947年,德国在“戴姆勒”侦察车的基础上制造出FV701“白鼬”4×4装甲车。“白鼬”2型装甲车具有良好的越野机动性能,传动系统采用了液力偶合器、行星式变速箱、单式中央差速器和并联车轴,炮塔上安装了1挺12.7毫米机枪,适合用于执行侦察和治安任务。截止1964年,德国共为欧洲国家军队生产了1700辆“白鼬”2装甲车。20世纪60年代,德国又从“白鼬”2发展出装有反坦克导弹的“白鼬”4和5型装甲车。“戴姆勒”装甲车于1958年开始被英国阿尔维斯公司生产的“萨拉丁”(6×6)装甲车所取代。

1950年前后,为满足英国陆军在马来西亚反游击战的形势需要,英国在“萨拉丁”装甲车的基础上研制出了“撒拉逊”装甲输送车,1952年装备英军。该车发动机前置,后部载员舱可运载12名步兵,后来成为英军装甲旅和装甲团的标准步兵输送车型。“撒拉逊”装甲车后来逐步被FV432履带式装甲输送车所取代。

在法国,轮式装甲车的发展又与众不同,主要为装甲骑兵部队的装甲侦察车。其中最显著的车型,是由A.M.R.公司设计的“索玛”装甲车。这种重6.5吨的6×6装甲车的最突出特点是中间的两个车轮可以提升离开地面,更有利于公路行驶。1944年法国解放后,法国开始着手研制“潘哈德”EBR(8×8)装甲侦察车。该车于1950年至1960年间生产,曾在阿尔及尔广泛使用。这种装甲车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前后双驾驶舱配置,发动机置于车体中央甲板以下,通过两个串联的变速箱输出动力至中央差速器,在狭窄路面上不用掉头即可变向行驶。公路行驶时,中央两对实心轮胎可以提升脱离路面,减轻行驶摩擦力。该车的摇摆式炮塔上最初安装了1门75毫米火炮,后又全部改装90毫米滑膛炮,发射尾翼稳定空心装药破甲弹。

“潘哈德”EBR装甲车的缺点是车辆过于笨重,使用受到限制。因此,法国在1956年又研制出“潘哈德”AML(4×4)装甲车,1961年装备法国陆军。该车在许多方面与“白鼬”装甲车相仿,如发动机后置、4轮独立悬挂。

二战后,苏联先后研制了若干种轮式装甲车。由于它们造价低,故装备数量不断增加。最初的两种车型是利用卡车底盘制造的BTR-40(4×4)和BTR-152(6×6)装甲车。这两种车没有炮塔,结构也比较简单,可以描述为敞篷卡车式装甲车。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它们才安装了顶甲板,部分BTR-152采用了中央轮胎压力控制系统。20世纪50年代末,BTR-40装甲车开始被BRDM装甲车所取代;20世纪60年代中期,BTR-152逐渐被BTR-60装甲输送车所取代。

纵观上个世纪前50年各国坦克和装甲车的发展历程,它们在一战中初登战争舞台,让战争首次披上铁甲、踏上铁轮驰骋于欧洲的广袤土地,创造了人类战争新的史话。在上世纪初几乎同时问世的坦克和装甲车,二者分别负有界限分明的作战使命,同时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战争需求的演变相互促进发展。早期的装甲车构造较为简单,车载武器和车种单一,越野机动性较差,一般只作为步兵输送车和侦察车使用,支援坦克部队作战。坦克则始终是陆军机械化作战的主要装备。

阅读全文

与创造装甲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