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传统的裙子是谁发明的
武则天。
回溯中国的历史,女性从裤子到改为裙子的时代,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在唐朝以前,女子着装除了贴身内衣外,仍然是外裤和长短衫。由于唐代崇尚丰满的女性,所以皇帝在选宫妃彩女时,除了注重面貌的秀丽之外,体态身材则以胖为美,传说武则天就是以相貌和身材均佳,而在唐太宗时就被选进宫里做才人。
在武则天当政期间,虽然严刑峻法,但能够选贤用良,精心治国,国家慢慢强盛起来,她也越发心宽体胖起来。平时,她的各种活动虽然都能出车入辇,但还是免不了需要自己步行或散步。由于她的腿偏于肥胖,再穿上绫罗绸缎的裤子,走起路来,很容易擦来擦去,蹭得裤子“哧哧”直响,这让旁人会不由自主地去寻觅出声的地方。这种事无法怪罪别人,她觉得很难堪,此时她真的感到肥胖的累赘。
武则天心里很烦,瞧着过于肥胖的双腿,实在不想再看下去了,干脆用一块缎子盖住,眼不见为净。这一来,倒让她想着想着开窍了,于是拿了块缎子在镜子前上下左右比划起来,后来干脆用缎子前后一裹,把双腿全围起来了,试着走起路来,既飘逸潇洒又好看。她高兴极了,赶忙叫人加工制作,然后让宫女们穿上,走上一圈让自己看看,随后又亲自加以改进,下令给自己也做条合体的穿上,感觉非常轻松自如,心里很满意。
但是,穿上这样的新服装,该叫它什么名字呢?武则天左思右想,认为平时人们身上穿的各种衣服,都有个“衣”字偏旁,自己是一国之君,干脆给君字加个“衣”字旁,叫“裙子”好了,这也可以说明“裙子”是自己这样的女皇帝发明的。
不过事情还没有了结。当武则天穿上自己发明的裙子,兴高采烈地到兴庆宫去散心,怎奈一走路,那新绸缎烦心的磨蹭声多少又会响起来了,这让她内心感到很扫兴。于是她又认真琢磨着改进的办法。一会儿,她正走到一座楼阁前,那楼阁四角飞檐上挂的铃儿被风一吹,都“叮铃铃”地响起来,而裙子烦心的磨蹭声却被盖住了。她心里灵机一动,轻松了许多,不禁想出个美妙的办法。
回宫以后,她让人在裙子上缀了几个小铜铃,然后再穿上裙子,这样走起路来就不会听到磨蹭的声响了。
从此以后,裙子开始由宫中传到了民间,社会上的妇女们也相继兴起了穿裙子这种方便的服装。
Ⅱ 领带是谁发明的
领带起源与演变
领带是上装领部的服饰件,系在衬衫领子上并在胸前打结,广义上包括领结。它通常与西装搭配使用,是人们(特别是男士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服饰品。
领带常能体现出佩戴者的年龄、职业、气质、文化修养和经济能力等等,它同其服饰一样是人类独有的文化特征。它的产生受地理气候、生活习俗及审美情趣的影响,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一种客观反映,同时它作为物质与文化的产物顺应着历史的潮流,在求新求美中,处于不断的演变发展之中。
领带的起源
最早的领带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难以考证的问题。因为记载领带的史料很少,考察领带的直接佐证也很少,而关于领带起源的传说很多,各人说法不尽相同。归纳一下,有以下几种说法。
领带保护说:
认为领带最早起源于日耳曼,日耳曼人居住在深山老林里,茹毛饮血,披着兽皮取暖御寒,为了不让兽皮掉下来,他们用草绳扎在脖子上,绑住兽皮。这样一来,风也不能从颈间吹进去,既保暖又防风,后来他们脖子上的草绳被古代西方人发现,逐步完善成了领带。另有人认为领带起源于海边的渔民,渔民到海里打鱼,因海上风大而冷,渔民就在脖子上系上一根带子,防风保暖,渐渐地带子成了一种装饰。保护人体以适应当时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是领带产生的一个客观因素,这种草绳、带子便是最原始的领带了。
领带功用说:
认为领带起源是因为人们生活的需要,具有某种用途的,这里有两种传说。
一种认为领带起源于英国男子衣领下的专供男子擦嘴的布。工业革命前,英国也是个落后的国家,吃肉用手抓,然后大块大块地捧到嘴边去啃,成年男子又流行络腮胡子,大块肉一啃就把胡子弄油腻了,男人们就用袖子去擦。为了对付男人这种不爱干净的行为,妇女们 在男人的衣领下挂了一块布,专供他们擦嘴,久而久之,衣领下面的这块布,就成了英国男式上衣传统的附属物。工业革命后,英国发展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们对衣食住行都很讲究,挂在衣领下的布演化成了领带。
另一传说认为领带是罗马帝国时代,军队为了防寒、防尘等实用目的而使用。军队去前线打仗,妻子为丈夫、朋友为朋友把类似丝巾的方巾挂在他们的脖子上,在战争中用来包扎、止血。到后来,为了区分士兵、连队,采用了不同花色和颜色的领巾,进而演变发展到今日, 成为职业服装的必需品。
领带装饰说认为领带起源是人类美的情感的表现。17世纪中叶,法国军队中一支克罗地亚骑兵凯旋回到巴黎。他们身着威武的制服,脖领上系着一条围巾,颜色各种各样,非常好看,骑在马上显得十分精神、威风。巴黎一些爱赶时髦的纨绔子弟看了,倍感兴趣,竞相仿效,也在自己的衣领上系上一条围巾。第二天,有一位大臣上朝,在脖领上系了一条白色围巾,还在前面打了一个漂亮的领结,路易十四国王见了大加赞赏,当众宣布以领结为高贵的标志,并下令上流人士都要如此打扮。
领带的演变
1668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巴黎检阅克罗地亚雇佣军,雇佣军官兵的衣领上系着的布带;就是史料记载的最早领带。领带的历史由此开始了;从此,服饰文化史上就盛开着一朵经久不衰且摧璨耀目的奇葩。
说领带离不开谈西装,可以说领带和西装是一对孪生兄弟。领带的产生和发展同十七世纪欧洲的男子服装的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十七世纪的欧洲男子穿紧身衣,戴耳环,穿花皱领衬衫,丝绒,高高卷起的发型上面戴一顶小帽,敬礼时用一个有流苏的小棒把它举起。衬衫当作内衣穿在里边,衣领装饰相当华丽,高高的领子加了一圈花边,衣领上绣上了美丽的荷叶边,衣领打折迭成花环状,这些领子露在外面,从外衣就可看到。衬衫外是一件背心,然后披上短外套,下身着长统袜和紧身马裤。这种追求华丽、讲究奢侈的服装在当时贵族中最时髦;它带有女性风格的娇艳和柔弱,是“洛可可”风格的典型男服。着这种服装的男人“与女人的差异仅仅是没有纺车”,当时人们曾作过种种努力去改造男人服装,结果却是徒劳的。
直到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宣告了宫廷贵族生活的终结,男人放弃了华丽服装,改换成简单朴素的装束。那时流行类似燕尾服式样的帝国式服装:上衣高腰节,裙摆自然下垂,大领口加灯笼袖,胸部以下略有装束,华丽的衬衫领子没有了,代之以襞领,襞领前系黑丝 领带或系领结。领带呈领巾状,用白麻、棉布、丝绸等制作,在脖子上围两圈,在领前交叉一下,然后垂下来,也有打成蝴蝶结状。这在法朗士小说《领带》中可见:“他的暗绿色上装的领子竖得很高,他穿着一件南京紫花布背心,黑绸子宽领带在他的颈子上绕了三圈。”据说诗人拜伦对领带给法很讲究,等到他结好满意的样式时,弃置一旁的领带己堆积如山了。那时女性也结领带,有位安公主喜欢组合黑色缎带和蕾丝制的领带,打出典雅而别致的领结。
1850年左右,西服作为运动服被采用。到1870年左右,人们都开始穿西服了,领带成为时尚,一种与西装搭配而不可缺少的装饰物。根据一些服饰专家的分析,领带正好象胸衣、裙子一样展现了人们的性别特征,象征着二种富有理性的责任感,体现了一个严肃守法的精神世界,而这恰恰是当时男性们所刻意追求的。这时领带形状为带状,通常斜裁,内夹衬布,长宽时有变化,颜色以黑色为主。据说第一个领带给是1868年英国发明的。19世纪末温莎公爵所打出的领带给风靡一时,是19世纪末艺术家的象征,那时领带形状结法基本影响到现 在。
19世纪末,领带传入美国。美国人发明了细绳领带(或称牛仔领带),黑色的细绳领带是19世纪美国西部、南部绅士的典型配饰。后来又出现了一种以滑动金属环固定的细绳领带,称保罗领带。
现在领带基本沿袭19世纪末的条状款式,45°角斜向裁剪,内夹衬布、里子绸,长宽有一定的标准,色彩图案多种多样。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发展,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领带也越来越讲究艺术和精细,从款式、色彩上趋向更完美、更美丽。 第三节 领带在中国的普及
领带在中国古代文献有记载,《宋史·五行志》里有“北海县蚕自织成绢,成领带”。这里“领带”是指古代衣领上的饰边,而不是现在的领带。从领带传播的历史来看,领带最早传人中国的时间与西服传入中国的时间大致是一致的。
西服传入中国,大约在清代晚期。当时的人,特别是有点身份的人士都穿认为是“国粹”的长袍马褂。谁要是第一个穿上西服,那当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据说第一个穿西服的是清末大思想家严复的大公子,此公子风流倜傥,狂傲不羁,当时人称为严公子。他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曾做过一个法国外交官的翻译。这位外交官见他常穿长袍短褂,就说:“你这身打扮不方便,还不如穿西装哪!”严公子听后,不畏人言,毅然剪掉了辫子,穿起西装,打上领带走在京城街头。当然,免不了招来非议,但他勇气十足。
光绪(1875一1908)中叶以后,出洋留学者日多,西服首先在这些人中间盛行,回国后继续穿着。在一些通商口岸,年轻人竟皆穿西服,以夸耀乡里,顽固党人见之大愤,恶见着服外国之装,加以讥诮。着西装者反唇相讥:“吾改西装,固外国之服矣。公试临镜自照,亦古之深衣否?盖亦满州衣冠耳。满州在明亦在外国。是公与吾固皆服外国之服也,又奚择焉。”顽固党人被讥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以西服为代表的西方服饰文化,是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后,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1941年10月,民国政府公布了“服制”,规定了以西式服装为大礼服,以男子青褂蓝袍,女子上衣下裙为常礼服。这个制度,后来未能在民间实行。1919年后,西服作为新文化的象征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西服才渐渐得以流行。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上海、广州十天津等沿海发达城市为中心,在上流社会和学校的青年学生、教师、公司洋行及各机关的办事员中掀起穿西服的热潮。
建国以来,占服饰主导地位的一直是中山装。打倒“四人帮”后,改革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重新打开国门的中国人,随着思想的解放,经济的腾飞,以西服为代表的西方服饰以不可阻挡的国际化趋势又一次拥进中国大陆,人们不再讨论它是否曾被什么阶级穿用过,不再理会它那说不清的象征和含义,欲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中国人似乎以一种挑战的心理来主动接受这种并不陌生但又感到新鲜的服饰文化。外国人可以穿的,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穿?于是,一股“西服热”席卷中华大地。从“十年浩劫”中解放出来的中国人对西服表现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热情。穿西服打领带成为一种时尚。随着80年代初的“西服热”的兴起,领带,也在中国普及和流行。嵊州的领带服饰行业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随着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而方兴未艾。
Ⅲ 欧洲的鸟嘴面具是怎么发明来
其实“鸟嘴面具”是黑死病在中世纪席卷欧洲时,“瘟疫医生”(Plague Doctor)的标准装束,瘟疫医生是从前欧洲发生流行性疫病时被城镇政府雇佣的人。他们的工作包括检查生病的人,判断他们是否感染了瘟疫,检查病患尸体的处理情况等等。但是瘟疫医生通常是一些蒙古大夫,或者根本没接受过正规训练的野路子医生。他们会手持木棍,用来掀开黑死病患的被单或衣物,不直接接触感染源,也有医生会用木棍来鞭打病人以赦免他们的罪(当时人们相信瘟疫是上天的惩罚)。
今天的鸟嘴面具脱去了现实的意义之后,更是自带诡异和暗黑气场,现在有的蒸汽朋克作品也加入了鸟嘴面具的元素,诡异阴暗的造型,黑死病的历史背景,和维多利亚时代的装扮非常搭配。总之,想要营造恐惧游戏的氛围,戴上鸟嘴面具准错不了啦。
Ⅳ 牛仔裤是谁发明的是老
牛仔裤的款式变化 谁能想象得到,曾经是矿工、牛仔工作服的牛仔裤,有朝一日会在巴黎的大街上作为时髦衣装招摇过市呢?虽然牛仔裤的经典形式从来就没有真正退出牛仔市场,但自20世纪50、60年代起,领导潮流的却是符合当时时尚的牛仔裤的变化形式。 60、70年代,牛仔裤在西方可谓铺天盖地,十分畅销,是与汉堡包同样为大家所熟悉、喜爱的物品。特别是欧洲开始以自己的品牌介入美国一统天下的牛仔服务市场,如英国、法国、意大利的牛仔品牌,牛仔裤由此变得更加千姿百态。牛仔裤早期所拥有的作为体力劳动者工作装的明确涵义,在人们心目中发生了戏剧般的逆转。过去,人们穿着牛仔裤去伐木、采矿、修路、赶牛,如今人们则穿着牛仔裤去迪斯科舞厅、去上学、去示威游行、去遛狗、去旅游…… 校园文化、流行音乐、现代舞、嬉皮、朋克青年给牛仔裤注入了一股放浪不羁的潮流,预示着其多样化风格的到来。单从牛仔裤的外廓形看,就有喇叭裤、锥形裤、马裤、萝卜裤、直筒裤、牛仔短裤等种种式样。在牛仔裤狂热风行的70年代,最典型的服装风格是纤细瘦身的A字型。短小合体窄肩的上装,配上低腰、紧臀、喇叭形牛仔裤,把俏丽、年轻、富有朝气的时代形象表露无遗。裤脚口越宽大的喇叭形,臀部越要收得紧才显得线条修长优美。 因而在时髦青年中,还有过追求紧身效果较为极端的做法,比如在热水浴中趁牛仔裤发热膨胀时把它套上,以便冷却后取得最佳收缩合体度。也有女孩故意选择小一号的牛仔裤,以至为了拉上牛仔裤前襟拉链不得不采取躺着的姿势。上紧下松的喇叭裤起初是从膝盖处开始张开,后来渐渐演化为自臀部以下整个裤管呈喇叭装,这种外廓形盛行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后期。 酷爱牛仔裤的消费者为牛仔裤多变的款型找到了有力的支持者,他们希望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穿何种款型的牛仔裤,也就是常说的着装TPO原则在牛仔服中的体现。经设计变化的牛仔裤可谓面目全非:腰臀可以不必那么合身贴体;背带可以取代裤袢与腰带;腰部可以找上长长的活褶使其宽松自如;直统牛仔裤和喇叭牛仔裤是裤型流行变化的产物;萝卜裤夸张了上宽下窄的造型;裤脚口愈小,裤管愈趋肥大宽松;另外,还出现类似今天灯笼裤的牛仔裤,在裤脚口装上克夫或用松紧带收小脚口围度,形成一圈细密的褶裥。牛仔裤传统“五袋式”的形制在许多变化的款式中不复存在,省略表袋的斜插袋、贴袋、挖袋,赋予袋线丰富的视觉效果。还有人别出心裁地在前贴袋装上拉链,使牛仔裤具有更强的时装味。 70年代末期,一方面牛仔喇叭裤依然拥有一定数量的爱好者,另一方面各种其他变化款型也愈加层出不穷。用几个常用词汇来准确界定此时的牛仔裤风格已是很困难的事情。有趣的是尽管穿牛仔裤的人多如牛毛,几乎在任何一个时髦青年的衣橱中都能很方便地找到一条或几条牛仔裤,但你照样可以说它“个性”。在当时的英国伦敦或美国旧金山,常会遇见这样的青年:卷曲而蓬乱的灰黄色头发,像个假发套一样侵占了大半个脸。身穿印第安风情的针织衫、牛仔喇叭裤、裤脚口不对称地翻着边,戴骨质的项链,手夹烟卷,牵一条黑白花狗。看上去颓唐而邋遢,一副蔑视传统高贵的东西,崇尚不良品味又充满爱心的样子。 你同样也有机会遭遇摩托车手,镶毛领的黑色皮夹克与黑色牛仔裤如一股黑色旋风,刮起几分神秘、动荡的气氛,被称为20世纪的牛仔。 同时代及稍后的朋克更演足了牛仔裤的“个性”色彩。他们似乎是毫无规则可循地将牛仔裤或者撕成破布条,或者剪出破洞,用回形针、亮片、剃须刀、铆钉、拉链、刺绣随心所欲装饰着,配上刺猬一样的短发、纹身,疯狂而震撼人心的感觉可谓空前绝后,令人叹为观止!裤装本来是男性意味强烈的服装。牛仔裤更是如此。当牛仔裤进入时尚王国,它不可避免地成为女装的一部分。作为女装的牛仔裤在一开始虽然难免太多阳刚之气,但随着各种女性化元素的融入,牛仔裤终于和女装紧紧融合在一起。 设计师牛仔裤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盛行于80年代。这是指以时装设计师或厂牌名字为商标,一般采用较轻柔细致的丹尼布或其他特殊材质缝制成的牛仔裤。在口袋、接缝处有绣花、装饰车线或镶饰等细部设计。售价远远高于一般牛仔裤。 牛仔裤自诞生至20世纪70年代,一直是以实用的工作服形式为人们所接受,即便在嬉皮、朋克或好莱坞明星等热衷于穿牛仔裤的时代,它也并未因此脱离平民角色。而设计师的加入则无论在形象还是售价上,都把牛仔裤提升到接近或等同于高级女装的地位,流行现象的研究者因此常常把牛仔裤视作由“下”而“上”传的一种典型服饰。自上个世纪起,美国的上流阶层一直以追随巴黎的服饰风尚为时髦,二战切断了美国与巴黎之间的联系,令美国有了独立发展的机会,及至70年代后期,美国牛仔裤虽然从东半球风靡至西半球,却并未因此打破高级女装传统势力一统天下的格局,只能屈居低人一等的地位。设计师牛仔裤在美国的率先崛起,让这一切发生了变化,即令向来以时装之者自傲的巴黎高级女装设计师也之侧目,纷纷建立自己的牛仔品牌路线。 设计师牛仔裤与传统的牛仔裤相比,有一些令人注目的特点: 由于卖价十分高,它的消费群增加了收入丰裕的城市“雅皮”族或更高收入的有闲阶层。他们当然不会穿着相当于高级女装卖价的牛仔裤去工厂车间劳作,无形中使牛仔裤的休闲意味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logo的设计与位置十分重要,logo是设计师牛仔裤高价位的最强闪光点,也是人们鉴定真赝的最重要的依据。 设计师牛仔裤都偏爱使用新潮面料,如超薄型、超厚型丹尼布或新型合成纤维。 后整理技术花样繁多,70年代法国设计师Francois Girbaud首创用石块磨洗牛仔裤的作旧方法,自此酸洗、雪花洗等新工艺层出不穷。 款式细部设计不循常规,经典的“五袋制”不复被严谨遵守,表袋、前袋都曾被取消,后袋装饰缝线、加固的铆钉也曾被弃之不用。与牛仔裤的减法相对的是加法,设计师牛仔裤上绣花、手绘、蜡染、加钉、车布等装饰手法也很常见。 强调性感。它们的目标消费群比较年轻,突出青春活力与性感。
Ⅳ 打底裤是谁发明的
一说它祖宗是15世纪欧洲宫廷里的男用马裤(Chausses),羊毛材质,紧身裹腿,下搭贵族尖头鞋,据说亨利八世特爱穿这种马裤。
近代有一传闻是莱京爵士发明了 Legging。
莱京爵士1938年出生于美国一个上等阶层家庭,1962年遵父母之命进入牛津大学,学习雄辨术和玄学,然而他对两者兴趣甚少,所有精力都放在研究弹性面料上,由于被指控偷取丝线做非自然试验,他被校方开除。之后20年他潜心研究贴和双腿的面料和编织法,1978年展示了第一组成品,这引起了人们一定的兴趣,主要在精英小圈子,大众不为所动,伊夫·圣·洛朗仍邀他一聚,探讨了将羊毛融入Legging的可能性。1980年代后期,「莱京牌」Legging上市,立刻打败了统治市场的牛仔裤,很多人喜欢穿着Legging健身,直接导致美国健身房的风行,可惜很快牛仔裤又赶超上来。随后的岁月十分艰难,Legging被当成80年代遗物,莱京爵士靠为邻居裁裤边和撰写回忆录为生。
四年前在欧美崭露头角,大约是在某次时尚聚会上,一位潮人忘了套上外裤,使时尚观察家误以为当下潮流。几大品牌迅速跟进,CK 推出了「我和我的 Legging 之间别无他物」的 Legging,PUCCI 设计的是印花 Legging,拉格菲尔德用白线在黑色 Legging 上缝制了菱格。
Ⅵ 到底是谁发明的打底裤
众说纷纭。
一说它祖宗是15世纪欧洲宫廷里的男用马裤(Chausses),羊毛材质,紧身裹腿,下搭贵族尖头鞋,据说亨利八世特爱穿这种马裤。
近代有一传闻是莱京爵士发明了 Legging。
莱京爵士1938年出生于美国一个上等阶层家庭,1962年遵父母之命进入牛津大学,学习雄辨术和玄学,然而他对两者兴趣甚少,所有精力都放在研究弹性面料上,由于被指控偷取丝线做非自然试验,他被校方开除。之后20年他潜心研究贴和双腿的面料和编织法,1978年展示了第一组成品,这引起了人们一定的兴趣,主要在精英小圈子,大众不为所动,伊夫·圣·洛朗仍邀他一聚,探讨了将羊毛融入Legging的可能性。1980年代后期,「莱京牌」Legging上市,立刻打败了统治市场的牛仔裤,很多人喜欢穿着Legging健身,直接导致美国健身房的风行,可惜很快牛仔裤又赶超上来。随后的岁月十分艰难,Legging被当成80年代遗物,莱京爵士靠为邻居裁裤边和撰写回忆录为生。
四年前在欧美崭露头角,大约是在某次时尚聚会上,一位潮人忘了套上外裤,使时尚观察家误以为当下潮流。几大品牌迅速跟进,CK 推出了「我和我的 Legging 之间别无他物」的 Legging,PUCCI 设计的是印花 Legging,拉格菲尔德用白线在黑色 Legging 上缝制了菱格。
Ⅶ 历史上和马有关的发明,或带马字的发明如:路叫马路
缰绳、嚼子、马镫制、马鞍、马蹄铁、马车
马鞍、马辔、马鞭、头盔、马术防护衣、马靴、马裤
供马使用的用品主要有:马鞍、笼头、衔铁、马衣、低头革和缰绳等
供人使用的用品主要为:头盔、马靴、马裤和马鞭等骑士用品类。
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还不错,请采纳!
Ⅷ 牛仔裤是谁发明的啊
牛仔裤 牛仔裤的由来 牛仔裤,英文名为“Jeans”,最早记载于1567年,是对来自意大利港口城市那亚(Genoa)祥的商船水手所穿的裤子的称谓,捷即“或“Genoese”Genes”。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Jeans”这个响当当的名字才被利维公司正式采用 ,在这之前人们把它称之为“齐腰工装裤”(Waist High Over all)、“裤子”(Pantaloons)。 说起牛仔裤,人们自然会想起1849年美国那次淘金潮,当时第一批踏上美国大陆的移民,他们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他们不得不拼命的工作。强烈的劳动使得衣服极易磨损,特别是在1849年矿工们一窝蜂涌进加利福尼亚州,形成了当时著名的淘金潮。由于衣料非常容易破损,人们迫切希望有一种耐穿的衣服在这种背景下,坚实、耐用的牛仔裤应运而生。利维 斯特劳斯(Levi Strauss)被公认为是牛仔裤的发明者。 1850年,他所创立的利维公司(Levi`s)生产的501牛仔裤就是世人所知的牛仔裤的鼻祖了。30年代中期 ,在美国中西部农业地带几乎人人都穿的牛仔裤第一次被带到密西西比河以东的繁华都市,从此牛仔裤开始步入流行服装的行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当局把牛仔裤指定为美军的制服,大批的牛仔裤随盟军深入欧洲腹地。战后士兵返回美国,大量积存牛仔裤在当地限量发售由于这种裤子美观、实用、耐穿,又价格便宜,所以在当地大受欢迎。于是欧洲本地的工作服制造商纷纷争相仿效美国的原装货色,从而使牛仔裤在欧洲各地普及、流行开来。美国好莱坞的影视娱乐业对带动牛仔裤的国际流行风潮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50年代期间的著名电影如《无端的反抗》、《天伦梦觉》等,片中的主角都穿着舒适、大方的牛仔裤,在那些大牌明星引导潮流的影响下,牛仔裤在当时成为一种时尚的标志。 在人们的印象中,经典的牛仔裤应该是这样的:靛蓝色、纯棉斜纹布、臀部紧身、中低腰短裆设计、裤腿略小、拷钮 、缉明线、贴袋、钉标牌等装饰。 然而,最早的牛仔裤并不是就跟我们所想象中的那样。牛仔裤的鼻祖--利维公司,它所推出的501牛仔裤可以说是牛仔裤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们就以它的发展过程来回溯一下牛仔裤从诞生到经典的变迁: 1855年--最早的牛仔裤只有一个后袋,并且没有约克。 1872年--始创用金属铆钉加固牛仔裤受力部位。 1873年--牛仔裤由灰色改为靛蓝色。后袋饰以橙色的双拱式线迹。 1886年--把后腰标牌的图案由小矮人改为两匹马。 1890年--加上一个表袋与后约克。 1905年--加上第二个后袋,至此牛仔裤有五个口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1922年--在裤腰增设腰带襻。 1937年--后袋的铆钉被藏在里面。 1941年--取消了牛仔裤前开襟下部的铆钉。 二战期间去掉了后腰蝴蝶结及表袋铆钉,而后袋的双拱式线迹则由印制的相似图形来代替。一枚月桂树叶代替了拷钮上的标志“L.S.&Co.S.F.Cal.”。 1947年--拱式线迹重新出现。 1950年--为随应时尚潮流,裤管裁成更瘦身的式样。 1955年--开始生产装有拉链的501牛仔裤。 1959年--开发出经过预缩处理的牛仔裤。 1966年--后口袋角处以条棒形短线迹代替铆钉固定。 1971年--红色标牌由祥“LEVI`S”改为捷“Levi`s”。 1983年--由于织机技术的改进,使得门幅增宽,红裤边消失。 进入90年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制作牛仔裤的工艺大大提高,加上时间的积累令牛仔裤获得了今天的完善结构。
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