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于古西亚文明的一道历史题求高人解答~!
古代西亚诸文明
《吉尔加美什史诗》
古代两河流域南部文学作品。起源于苏美尔时代,至巴比伦时代编定成书。史诗描述乌鲁克成邦首领吉尔加美什最初施暴政,激怒了神而饱受磨难。在经过飘荡归来之后,终成为洗尽前君的谨饬之君。史诗歌颂了吉尔加美什与诸神所创造的恩启都结下的友谊及不畏邪恶、战胜妖怪洪巴巴的勇敢精神,以及为探求人类永生所做的努力。
乌鲁卡吉那改革
在众多的苏美尔城邦中,拉格什是我们了解较多的1个城邦。这个城邦在公元前24世纪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1次大规模的社会改革。据记载:拉格什国王卢伽尔安达(约公元前2384-公元前2378年)为政暴虐,贪得无厌。贵族乌鲁卡基那推翻了他的暴政,当上了"卢伽尔",一度振兴了拉格什的国势。在统治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主要措施是:1、取消弊政,减免赋税,禁止官员侵夺平民财产。2、壮大公民队伍,使许多失去公民权的平民重新恢复公民身份。3、兴修水利,改革社会的陈风陋习,推行一夫一妻制,提倡守法。如果乌鲁卡吉那的改革不是被城邦间的争霸战争所打断,或许会取得更大的成绩。苏美尔城邦时代(约公元前3500-公元前2300年)结束。
阿卡德王国
古代两河流域南部奴隶制国家,约2371BC,阿卡德国王萨尔贡一世所建,经过多次战争,征服苏美尔诸城邦,向外扩张势力达后达小亚西亚、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一带。同时,萨尔贡一世兴修河渠、统一度量衡、扩建常备军,加强集权统治。纳拉姆辛时,国势最盛,后渐衰,终被来自东北山区的库提人所灭。
乌尔第三王朝
古代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人以乌尔为中心的王朝(约BC-2006BC)乌尔纳木所建。王朝统治时期,两河流域已经普遍使用青铜器,私有经济有较大发展,中央集权加强。末代国王伊比辛时期内外交困,阿摩利人入侵,埃兰人进攻,王朝灭亡。此后苏美尔人退出了西亚历史舞台。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除序言和结语外,共有条文282条。包括诉讼手续、损害赔偿、租佃关系、债权债务、财产继承、对奴隶的处罚等。
尼布甲尼撒二世
新巴比伦王国国王(约前605~前562)。王国开创者那波帕拉萨之子。即位前任王国的军事统帅,即位次年发兵出征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与埃及争夺势力范围。公元前601或前600年被埃及击败。公元前598年、前587年两度亲征犹太王国,前586年攻陷耶路撒冷,将犹太的国王、贵族及一般居民掳至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67年远征埃及,掠得大量财富。他在国内大兴土木,在巴比伦城等地修建了很多宏伟的建筑物,其中马尔杜克神庙中的塔庙即是《旧约》中提到的“巴别塔”。巴比伦城门之一的伊什塔尔门以其高大雄伟和表面装饰的彩色琉璃砖浮雕著称。为取悦其米底王妃,又在巴比伦的王宫中建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期是新巴比伦的繁盛时代。
巴比伦之囚
古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的历史事件。公元前597~前538年,犹太王国两度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掳的犹太人才获准返回家园。这段历史对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铁列平改革
公元前16世纪后半叶,赫梯国王铁列平进行了改革,他确立了王位继承法,即长子优先,无长子归次子,无子归女婿。改革使赫梯的王权得到巩固,国势日盛。公元前15世纪末至公元前13世纪中期,是赫梯最强盛的时期。此间,赫梯人摧毁了由胡里特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国,并趁埃及埃赫那吞改革之机,夺取埃及的领地,与埃及争霸。
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字母在公元前1000年出现,由原始迦南字母演化出来。腓尼基字母是腓尼基人用以书写他们的腓尼基语。腓尼基语是一种北闪族语言。现在的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都可追溯至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像希伯来字母和阿拉伯字母一样,都是辅音字母 (abjad),没有代表元音的字母或符号,字的读音须由上下文推断。腓尼基铭文曾在考古遗址中发现,包括一些腓尼基城市及地中海周边的殖民地,例如比布鲁斯 (在现今的黎巴嫩) 和迦太亚 (在现今的突尼斯).
士师时代
以色列犹太人所处在的部落联盟时代。(所谓“士师”是以色列人的先知、统帅和救世主三位一体的,被看作是上帝选定的、被赋予上帝智慧的一些人,实际上就是军事民主时代的王或军事首领。)它包括了从以色列犹太人占领迦南(约公元前1230年)到扫罗称王(公元前1020年)之间的两个世纪左右的时间,这是以色列犹太人的氏族部落制度解体的时期。
第一次犹太战争
犹太人反抗罗马统治的战争。公元66—70年,犹太人发起大规模的暴动,反抗罗马的统治。史称“第一次犹太战争”,结果耶路撒冷被罗马人攻陷。据犹太史学家约瑟法斯说,共有119.7万人被杀。罗马史学家塔西佗估计则为60万人。犹太人国家的历史至此宣告结束。
犹太教
世界各地犹太人信奉的宗教。犹太教在古代是民族宗教,由于经受多次亡国和流散的凄惨遭遇,犹太人发展了对民族神的排他性崇拜,进而自称为唯一真神的特选子民。在其一神观念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文化,既有复杂的信仰礼仪,又有独特的生活方式;不仅表现为宗教文献和观念,而且也是社会制度和文化习俗。
贝希斯敦铭文
古代波斯的记功刻石。刻于山崖上,在今伊朗克尔曼沙阿以东32千米处的贝希斯顿村附近。为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一世在位时(前522~前486)所刻。铭文约1200行,以楔形文字刻写,包括古波斯文、埃兰文和巴比伦文。主要记述冈比西斯二世死后到大流士一世重新统一帝国期间的史事,其中包括高墨达政变、大流士镇压起义、大流士出征等。铭文左上部有浮雕,表现大流士头戴王冠,一只脚踩在高墨达身上,身后有2名侍卫,面前是9名被俘国王;上方刻善神阿胡拉·马兹达形象。该铭文于1835年发现,对释读两河流域和波斯古代文字有重要意义
大流士
波斯帝国的第三代君主(前522~前486)。出身于阿契美尼德王族的旁支,其父希斯塔斯帕是帕提亚的总督。大流士随冈比西斯二世出征埃及,被任命为万人不死军的总指挥。公元前522年3月,琐罗亚斯德教僧侣高马达自称冈比西斯二世之弟巴尔迪亚(实则其人已被冈比西斯二世秘密处死)夺取政权,利用平民力量打击氏族贵族。冈比西斯二世在返波斯途中身死。大流士赶回波斯,联合6家贵族杀死高马达,取得王位。此后,大流士一世次第平定巴比伦、苏西安那(即埃兰)、波斯本土和帝国东境等地的反抗。公元前520年,在克尔曼沙以东的贝希斯敦村的悬崖峭壁上,用波斯、埃兰、巴比伦三种文字刻石记载他的十九战、俘九王的功绩。
琐罗亚斯德教
波斯人信仰的宗教,又称拜火教或袄教,传说为伊朗人的先知琐罗亚斯德所创。该教认为,世界上有善恶二神,善神即阿胡拉.马兹达,也是光明、正义之神;恶神即阿胡拉.曼尼,也是黑暗、邪恶之神。善恶二神始终处在斗争之中。善和光明终将战胜恶和黑暗。大流士统治时期成为波斯帝国的国教。
『贰』 为什么波斯人的帝国由埃兰人建设
古波斯帝国建立之前,苏萨就已成为波斯人的都城。居鲁士大帝时期,苏萨是帝国四大都城之一,并开始在城内兴建宫殿。这是因为埃兰人是伊朗最有文化的民族,波斯人需要埃兰人的才能来帮助他们管理国家。当时政府的行政官吏,特别是王室经济管理人员,几乎都是埃兰人,埃兰楔形文字作为官方文字使用了上百年才逐渐被阿拉米文字所取代。
『叁』 古代西亚人民除发明楔形文字之外,还有哪些历史文明贡献
古代西亚是人类社会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古代西亚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
一、文字
古代西亚最大的文化成就之一是楔形文字的发明.早在乌鲁克文化期(公元前3500—前3100),苏美尔人就创造了图画式的文字.这种文字是建立在象形原则基础上的,一符一义.如(头),(太阳)(水)等.后来为了表现较复杂、抽象的概念,便把两个或三个象形字结合起来,创造了合体字,有的是根据意义来组合的(会意),有的是音与义的组合(形声).还有一些字俨然是指事字,如在(头)的基础上,加上两画或三画就成了“口”字.除此以外,还有几种(引申)造字法,如“估努”(gunu)造字法,即在某一象形字的基础上附加一些平行画以创造新字的方法,如在基础上产生,在基础上产生.
苏美尔人用粘土制成的半干的泥板作为书写材料,主要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骨棒或木棒当笔.书写好后,任其自然风干,有的用火烘干.由于落笔处印痕较为深宽,提笔处较为细狭,形状很像木楔,故称之为楔形文字.楔形的象形字大概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
苏美尔语里同音字很多,这种语言现象在文字中的反映就是同音异义(亦异形)字的大量存在,这可谓是楔形文字的一大特点.另一特点是一字多义多音,如犁字除表示“犁”外,还有“耕耘”、“耕作者”的意思,这后二者显然是前者意义的引申.为了消除一字多义在文字使用上可能造成的混淆,人们发明了“限定符号”.这种符号本身不读音,它的功能只在于为读者(不是听者)提示它限定的字的意义.如前加限定符gis,表示该字此处为“犁”;如果前面加上lú,表示该字此处为“耕作者”.同音假借字也出现很早,但这类例子不多,常被引用的例子之一是ti“箭”.苏美尔语里的“箭”与“生命”同音,因此“生命”也用“箭”字来表示,不再造新字表示“生命”,是为同音假借.一字多义是以字(形)为出发点引申出相关的意义,而同音假借是以音为出发点把多义归于一字.这后者在文字的发展上无疑是一大飞跃.
早期的苏美尔文字都是表意字,或按西方人的说法是表词字.到了讲塞姆语的阿卡德人那里,苏美尔的表意字发生了质的变化:除一部分字兼作表意字外,所有的字都变成了音节符号.阿卡德人还给许多音节符号增添了新的音值.从此以后,楔形文字具备了可以准确或比较准确地表达语言的功能.
楔形文字后来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所接受,并作了一些增补,使之能够记录所有复杂的语言.以后埃兰人、赫梯人、胡里特人、米丹尼人、乌拉尔图人都结合各自语言的需要,对这种文字略韪谋涠?右允褂谩9?岸?甏?衅冢?ㄐ挝淖殖闪送饨簧鲜褂玫奈淖痔逑怠k枘峄?嗽诖丛焖?堑淖帜肝淖质币膊捎昧诵ㄐ挝淖值囊徊糠忠蛩亍N谫だ锾厝撕凸挪ㄋ谷嘶勾丛炝擞眯ㄐ畏?攀樾吹淖帜浮?/FONT>
作为音节的楔形符号数目虽不到600个,但每个符号最少也有一两个字义,平均代表四五个音节,加以塞姆语语法规则复杂,学习起来困难很大.公元前75年,楔形文字最终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被人遗忘了.19世纪初,德国学者格罗铁芬开始解读楔形文字,取得一定成就.19世纪中叶,楔形文字终被解读,诞生了亚述学.亚述学是研究两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使用楔形文字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化的学科.亚述学的诞生,打开了西亚历史上许多奥秘的大门.
二、文学
在西亚,两河流域的文学作品产生较早,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大.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学最早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早在苏美尔时代便产生了神话传说、史诗、寓言等作品,它对后来整个西亚地区文学艺术的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由于时代的局限,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流传下来的极少,大量的是经过祭司改编而成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史诗和传说.最著名的是苏美尔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它是迄今所知的世界最早的史诗.这部史诗最初出现在乌鲁克时期,开始在民间口头流传,经过世代传颂、锤炼和加工,到巴比伦时代,最后编定成为一部完整的史诗.
《吉尔伽美什史诗》共包括12首史诗,每首诗大约300行左右,分别刻写在12块泥板上.史诗主要描写被神化了的乌鲁克王吉尔伽美什(1/3是神,1/3是人)的事迹.史诗叙述吉尔伽美什要乌鲁克居民修筑城墙.人民不堪繁重的劳役,祈求天神安努对他加以节制.安努洞察了这一切,就创造了一个野人恩吉与吉尔伽美什进行较量.两位英雄经过猛烈的决斗,不分胜负,最后言归于好,结为密友,并开始为乌鲁克人民消除祸害,建立了许多功勋.他们一直打死了害人的沙漠雄狮,又到黎巴嫩山上杀死了妖怪洪巴巴,解救了女神伊兰达.伊兰达恼羞成怒,请求天神安努派来牛怪杀死吉尔伽美什.牛怪来到乌鲁克,口喷烈火,残害人民,但又被吉尔伽美什和恩吉杀死,为民除害.英雄们的行为触怒了上天诸神,他们决意夺去吉尔伽美什的密友恩吉的生命,恩吉病了12天后死去.吉尔伽美什悲痛之余,决心去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他历经艰险终于得到其祖先乌特那匹提(塞苏陀罗)的指点,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海底采得返老还童的仙草.但不幸在归途中洗澡时,他放在岸边的仙草被一条蛇偷吃掉,吉尔伽美什无可奈何,毫无成果地返回了乌鲁克.吉尔伽美什不怕艰苦,为忠于友情而献身,得到后世的追念.
这部史诗虽然经过了祭司们的篡改,渗进了不少宗教迷信内容,但其中仍保留了英雄吉尔伽美什反抗神权的主题思想,客观上反映了远古时代人民在与大自然斗争中的坚毅不拔和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诗史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吉尔伽美什诗史》还第一次提到了对后世有深刻影响的洪水的传说.史诗叙述了塞苏陀罗一人根据梦中得到神的启示,事先造了一艘大船,带领全家和多种动物上了船,因而在洪水中得救,从此神赐他以永生.洪水故事可能与苏美尔地区当时经常遭受水灾的历史有关.它在整个西亚地区流传甚广,给后世许多民族的神话以深刻的影响.后来,犹太人对“洪水故事”略加改变,编成挪亚方舟的传说而记入《旧约·创世纪》中,流传至今,为世界各族人民知悉.
留传下来的苏美尔文学作品中还有一些是寓言,以动物为题材,旨在讽刺剥削阶级的恶劣品质,如以狗赴宴专找骨头的寓言讽刺了贪婪,以狡狼捕杀羊群分赃多得的寓言讽刺了狡诈.这些作品情趣幽默,寓意深刻.
在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优秀作品,如古巴比伦时期的《咏受难的诚实的人的诗》,叙述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对视是和国王十分虔诚和敬畏,尽量做了神和国王所乐意的许多事情后,仍然不断遭受痛苦的折磨.他喊到:“为什么到处都是邪恶的事物?”“我的困苦有增无已,我却无法求得正义!”最后他不得不对神的公正表示怀疑.他说:“我召唤我的神,但是他却不理睬我,我向我的女神祈求,但她却连头都不屑一抬”.这首哲理诗吐露了当时那些遭受苦难人产的心理,表现了对神和宗教信仰采取了怀疑的态度,显然也反映了当时日益加深的社会矛盾.
古巴比伦时期的另一篇散文作品《主人与奴隶的对话》描写主人与奴隶就12个问题进行了简短的对话.真实奴隶对主人的一切贪婪欲望都表示附和,主人每说出要作某事,奴隶表示赞同并说出理由,后来主人说不作某事,奴隶表示赞同并说出不作的理由.这些对话也隐约反映了当时存在的尖锐社会矛盾.在第7个对话中,主人说要搞暴动,奴隶表示赞成,说“如果你不暴动,你将何以为人?又有谁喂饱你的肚皮?”主人说不想暴动了,奴隶便说暴动有遭杀戳监禁之苦.从这时可以看出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第9个对话中,主人说要祭神,后又说不愿做了,奴隶也表示赞成,然后却说:“当神有求于你的时候,你就可以让神象狗一样地跟在你的后面跑.”这里不仅提示了奴隶主和神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也表明了奴隶对神的公然蔑视.在第12个对话中,主人感到绝望,不知如何是好了,奴隶却以高傲而带着嘲弄的口吻回答说:“最后折断你我的脖颈,把它们抛进河里,那就好了.”主人恼怒地说:“不,奴隶,我要杀你,让你先死.”奴隶则反问说:“我死,你还能活三天吗?”作品到此结束.作者描写奴隶从附和主人转向反抗,寓意是深刻的.
三、天文学和数学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对天象进行观察.历法则是在观察天文的基础上编制起来的.早在苏美尔阿卡德时代,两河流域的人们就在观察月亮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编制了太阴历.他们把两次新月出现的期间作为一个月,这样每月就包括29或30天.他们又以12个月为1年(6个29天的月,6个30天的月),每年包括354天.这样每年就比太阳年(365日5时48分46秒)短11天多的时间,必须置闰月加以调整.最初置闰是凭经验进行的,有的年份加一个,有的年份加两个,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还有过一年加了三个闰月的现象.古巴比伦时期,人们已能把恒星和五大行星区别开来,还观测出太阳在恒星背景上的视运动轨道——黄道.以后,巴比伦人又区分出黄道上的十二个星座,绘出黄道十二宫的图形.在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时期,人们又以七天为一周,分别以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的神名作为星期日至星期六的七天名称.置闰的方法也在进步,到公元前六世纪后期,巴比伦人已先后有了八年三闰和二十七年十闰的规定.不过两河流域的天文知识中也杂有很多迷信的成分,这同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度和祭司的逐渐垄断天文知识是有密切关系的.
天文学的发展必须有数学的基础.兴修水利、丈量土地、测量容积、修建城市和制造器皿等等也需要数学知识.因此,古巴比伦在数学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巴比伦人曾采用十进位和六十进位的双重记数法.他们用六十进位法计算时间和圆周,例如将圆周分为360度,这个方法至今还在世界各国通用.他们还开始推行数字位置的原则,同一数字在数的联系中所占位置不同,其值亦不同.位置值原则使他们能用较少的数码来书写巨大的数目,这在数学上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巴比伦数学家不仅掌握了算术四则和分数的演算,而且是代数学的奠基者,他们能求出平方根与立方根,能解出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在巴比伦的碑石中曾发展过乘法表、平方表和立方表.在几何学方面,他们已能运用商高定理(勾2+股2=弦2).为了计算不规则形状的田地面积,他们把它分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许多块,分别计算,然后得出总和.巴比伦人还推算出圆周率为3(埃及数学家求出派为3.16),并且在立体几何学上解决了像测量截顶角锥体体积等问题.
四、建筑和雕刻
公元前400年代中期,在苏美尔地区已出现了城市和神庙的建筑.塔庙是苏美尔建筑的基本形制,苏美尔各城邦都把塔庙作为城市建筑的中心.塔庙是用土砖筑成的供神殿堂,奠于层级的土台之上.到乌尔第三王朝时,代表当时建筑技术成就的建筑物是乌尔大塔庙,完成于公元前22世纪左右,遗址至今犹存地面.乌尔大塔庙由四级上塔组成,底层62.5米,宽43米.各层表面用烧砖,内层用生砖的土坯彻成,各级塔门都筑成园屋顶拱门.这种建筑技法日后成为两河流域建筑共有的特色,普遍用于神庙和宫殿建筑.乌尔大塔高的正面设有宏伟的梯道,可直达最上层的神殿.四级土塔表面砖色不同,最下层呈黑色,代表阴间,第二层呈红色,代表人间,第三层呈青色,代表天堂,最上层呈白色,代表太阳.各层地面都种有奇花异草.除了塔庙之外,还有王官、陵墓等建筑,王宫也建于高大的台基上.
在雕刻艺术方面,苏美尔阿卡德时期的雕刻作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古朴风格.如著名的《鹫碑》(图见前),是拉格什王战胜温玛城的纪念碑,这块石碑以浮雕表现拉格什王率领步兵前进,刻划出拉格什士兵队列整齐,士气高昂的情景,古朴之中亦富于生气.另一雕刻杰作是《纳拉木辛的胜利石柱》,为纪念阿卡德王纳拉木辛率大军战胜山地部落而作.整个浮雕以国王为中心,以向上的步伐表现出胜利者的威武雄姿.但就总体来说,苏美尔阿卡德时期的雕刻艺术,在表现人物技法方面,还比较单调、刻板,留传下来的雕刻作品多显得粗陋,千篇一律.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柱头浮雕,表现汉谟拉比虔诚地站在端坐的太阳神沙马什面前,接受王权标的场面(图见前).雕刻艺术手法熟练,线条刚劲、朴实,配以刻工精细的碑文,成为古巴比伦最重要的一件艺术文物.
属于公元前8世纪的科尔萨巴德的亚述王宫,是萨尔贡二世时修建的.它是亚述诸王宫中得到比较充分发掘的一座,王宫建筑在城中央的砖铺的高大平台上,象是一座堡垒,高14米,占地约130立方米.全部王宫建筑拥有210间厅堂和30个院庭,砖彻为主.王宫大门十分雄伟壮丽,在两座白色高大方塔之间是一个包铜拱形大门.拱门顶部饰在琉璃砖和壁画,门口两边有成对排列整齐的石雕:人面狮身、鹫翼、牛脚怪兽大雕像.这是王宫的守护神,高约3.4米,雕刻十分精细,神态庄严,两眼炯炯有神,为西亚雕刻艺术之珍品.除上述装饰物外,王宫建筑物大部分没有外部装饰.有艺术装饰的主要是王宫内部厅堂.这里饰以着色的浮雕、壁画和彩色琉璃砖、特别是著名的亚述浮雕,这种浮雕刻在巨大的石板上,镶于庭院屋宇墙壁这下,多表现为国王出征、狩猎和宫庭日常生活等题材.这些浮雕中刻画人物的技法比较呆板、拘谨,唯动物表现十分生动.
新巴比伦时代,建筑艺术发展到最高水平.以巴比伦城、神庙和王宫为代表,标志着这一时期建筑的突出成就.巴比伦城和王宫建得更加壮丽.这一时期最有名的建筑是王宫里的“空中花园”.公元前3世纪初的巴比伦历史家贝鲁苏斯说:“他(指尼布甲尼撒)在宫中建立起巍峨的石台,他精心地在这里重现山区景色,在层层高台上种植各种树木,使其外观完美,建成所谓空中花园,因为他的妻子生长于米底,对山区环境饶有深情.”由于两河流域缺石材,建筑多用砖、土为材料,不能象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庙那样耐久.只是凭着近代的考古发掘,人们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建筑才有了比较具体的了解.
另外,新巴比伦时期的浮雕艺术以彩色琉璃砖镶成的图案最为壮观.例如,巴比伦城的伊丝塔尔城门上和塔楼墙上,琉璃砖镶嵌着白色野牛、金黄色的蛇首龙浮雕,共575处.牛在巴比伦宗教里是天神阿塔的形象:蛇首龙与中国龙的形象完全不同,它是蛇首兽身,前肢为狮足,后肢为鹰爪,是巴比伦主神马尔都克的象征.整个浮雕画面黄白相间,充分表现了王宫的那种威严肃穆气氛.100年后,希罗巴多德来巴比伦游历时曾称赞说:“它的壮丽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城市.”此外,巴比伦城的“游行大道”两边墙面也饰以五色琉璃的雄狮图案,也颇为壮观.琉璃砖的发明可追溯到古巴比伦时期,到新巴比伦时达到全盛,普遍用于装饰王宫、神殿、陵墓墙面和门面,兼有形象华丽、威严之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琉璃砖工艺在波斯和阿拉伯时期仍继续流传,后从中亚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工艺结合起来,更有创新.例如,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风格的“九龙壁”,可称是琉璃砖传入中国后的杰作.
波斯帝国的建筑在吸取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后果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建筑物一般都筑在高大的石台基上.居鲁士的墓就是建在六层石台基上的一座石屋.波斯王宫(图见前)也都建在高大的石台基上.王宫的台基和墙壁上常用石浮雕作为装饰,也有以琉璃砖镶成的图案作墙壁的装饰的.波斯王宫中的殿堂往往有许多高大的石柱.从这些王宫的遗址还可以看出当时建筑的宏伟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同其他世界文明古国一样,上古西亚的文化对后世产生了许多影响.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西亚人民在当代世界上一定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肆』 古埃及与古巴比伦,到底谁的文明最先产生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古埃及文明产生得更早,古埃及文明形成于6000年前(前4000年),终止于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埃及托勒密王朝。而古巴比伦则在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到公元前729年。
古巴比伦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河流域文明还包括苏美尔文明、阿卡德文明、亚述等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关系: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所属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两河文明)一并列入世界四大文明。而古埃及与古巴比伦都属于四大文明古国。
(4)埃兰人创造的文化扩展阅读
古埃及概况:
古埃及前王朝始于5100年前(前3100年),美尼斯(或纳尔迈)统一上埃及和下埃及而建立第一王朝,约公元前3150年,纳尔迈国王统一埃及,历经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后期埃及时期,共7个时期31个王朝的统治。
在十八王朝时(前15世纪)达到鼎盛巅峰,南部尼罗河河谷地带的上埃及的领域有现在的苏丹到埃塞俄比亚,而北部三角洲地区的下埃及除了现在的埃及和部分利比亚以外,其东部边界越过西奈半岛直达迦南平原。
古巴比伦概况:
公元前21世纪下半叶,埃兰人灭乌尔第三王朝前,来自马瑞的阿卡德将军伊什比埃拉,被派往伊辛(Isin)购买谷物,在那里建都并宣布独立。
公元前2003年,埃兰攻占乌尔城,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乌尔城被毁,国王伊比苏恩被绑缚埃兰安善城。
公元前1996年伊什比埃拉赶走了埃兰人占领了乌尔城,掌握了南美索不达米亚的霸权。随后拉尔沙从伊辛独立出去,伊辛和拉尔沙对峙多年 。
公元前19世纪初 ,阿摩利人的阿姆纳努姆部落在巴比伦摆脱伊新的控制,其首领苏木阿布( 前1894~前1881在位 )建立巴比伦王国,又称古巴比伦第一王朝。
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在位时期,先后征服伊辛、乌鲁克、拉尔沙等国,并占据亚述南部,建立起从波斯湾至地中海沿岸的中央集权制奴隶制帝国。
但汉穆拉比的统治并不巩固,其继承者萨姆苏伊卢纳在位时,先后遭埃兰和加喜特的侵袭,内部也发生反债务奴役斗争,导致了巴比伦第一王朝的衰微。公元前1595年,赫梯统治者穆尔西里斯一世最后将其灭亡。
『伍』 埃兰人和波斯人有什么区别
埃兰人属于闪米特人,生活在伊朗高原南部地区,闪米特人都发源与阿拉伯半岛附近,不是上面那位仁兄讲的非洲。
波斯人是公元前2000左右居住在里海和黑海之间的雅利安人南下进入伊朗高原,进入伊朗高原西北的为米底人,进入伊朗高原西南的为波斯人,(所以米帝)开始是米底人因受亚述人的攻击,而诸部落联合起来建立了米帝王国也包括征服了波斯人,而后波斯贵族居鲁士起兵反抗并推翻了米低王国统一,伊朗高原从此进入了波斯人统治的时候。
狭义上的波斯人就是早期进入伊朗高原西南的这部分人。
广义上的波斯人就包括,米底人,狭义上的波斯人,以及包括雅利安进入伊朗高原东部及东边的东伊朗人,他们可以统称波斯人。
『陆』 简述古代阿拉伯人如何保存和发展文化,
1/阿拉伯人往来于三大洲之间,把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火药、火器,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作物传到了欧洲,同时又把古代印度人创造的十个数字符号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2/他们给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
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同时,阿拉伯的学者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他们翻译保存了许多希腊著作,把古代文化的光辉重新展现在西欧人眼前。
4/他们还创立了完整的代数学。
5/在医学方面,拉齐斯的《医学集成》和依本西拿的《医典》被译成拉丁文,被欧洲医学界长期奉为权威著作。
『柒』 古埃及文明是黑人创造出来的文明吗
根据考证,埃及人是由来自非洲内陆的含米特人原住民和来自亚洲的闪米特人(都是白人) 迁移者融合成的,民族意识起源与第2王朝到第三王朝,这时候已经很明显的将其他人分为亚洲人,列腾努人,库什人等等.
含米特人(Hamite)
旧译含族,又称哈姆人。在昔日非洲 学中,含米特人一般分为北支和东支:北支指柏柏尔人,东支指古埃及人、科普特人和库希特各族。根据近现代的研究证明,实际上并不存在统一的含米特语族,旧称含米特诸语言应分成古埃及语、科普特语、柏柏尔语族和库希特语族。而使用这些语言的各民族甚至不能构成统一的种族,埃及人和柏柏尔人属于欧罗巴人种(白种人),库希特人属于埃塞俄比亚人种(黑白混合种人)。认为黑人低劣、黑非洲文明由外面传来的含米特论,实属种族主义的偏见,在非洲学中已被否定;含米特人一词也已很少采用,而改用它原来所包含的各个民族的具体称谓。古埃及人已与阿拉伯人融合,形成现代埃及人;科普特人为古埃及人中仍保持基督教信仰者的后裔,现为埃及的少数民族;柏柏尔人为北非的民族集团,主要分布于埃及以西的北非各国;库希特人为非洲之角和部分东非地区的民族集团,主要分布于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吉布提以及苏丹共和国东北部、埃及东南部、肯尼亚东北部和坦桑尼亚北中部。
闪米特人,又称闪族人,是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游牧人民,相传诺亚的儿子闪即为其祖先。阿拉伯人,犹太人都是闪米特人。今天生活在中东北非的大部分居民,不过就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闪米特人的后裔。
萨尔贡一世和他的闪米特联军对苏美尔人的征服是有记载的历史上第一次游牧民族对定居的农业文明的大规模入侵,在以后的4000多年里,类似的入侵在世界各地还发生了许多次,古代史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由这些入侵构成的。
闪米特是中东印欧人的语言、文化的一个的分支。尽管人口遗传学与历史学上使用「种族」这个字眼有着众多的争议,闪米特这一语族的定义却很明确,包括古代的阿卡德语跟其延伸的两种方言所分化的语言——亚述语和巴比伦语,以及现代的阿拉伯语、阿姆哈拉语、亚拉姆语、希伯来语和马耳他语等。
闪米特人的概念来自古希伯来人在圣经中对各种族来由的记载,凡文化与语言上跟他们接近的种族即被认为是闪的子孙。反之,希伯来人的敌人经常被他们认为是含的后代。在创世记10:21-31中,闪的儿子是以拦(埃兰Elam)、亚述(Asshur)、亚法撒(Arphaxad)、路德(Lud)与亚兰(亚拉姆Aram):被认为是亚述人、巴比伦人、迦勒底人、塞巴人、希伯来人与阿拉姆人的祖先,其语言有着紧密的关系,固此他们的语言都被纳入闪语族中。值得注意的是,迦南人与亚摩利人的语言同样为闪族语,但在圣经中被认为是含的后代。反之,闪在圣经中同样被认为是埃兰人的祖先,而埃兰语并非闪语族的一支。
http://ke..com/view/543084.htm
『捌』 有人说古埃及文明是由黑人创造的,怎么驳
根据考证,埃及人是由来自非洲内陆的含米特人原住民和来自亚洲的闪米特人(都是白人) 迁移者融合成的,民族意识起源与第2王朝到第三王朝,这时候已经很明显的将其他人分为亚洲人,列腾努人,库什人等等.
含米特人(Hamite)
旧译含族,又称哈姆人.在昔日非洲 学中,含米特人一般分为北支和东支:北支指柏柏尔人,东支指古埃及人、科普特人和库希特各族.根据近现代的研究证明,实际上并不存在统一的含米特语族,旧称含米特诸语言应分成古埃及语、科普特语、柏柏尔语族和库希特语族.而使用这些语言的各民族甚至不能构成统一的种族,埃及人和柏柏尔人属于欧罗巴人种(白种人),库希特人属于埃塞俄比亚人种(黑白混合种人).认为黑人低劣、黑非洲文明由外面传来的含米特论,实属种族主义的偏见,在非洲学中已被否定;含米特人一词也已很少采用,而改用它原来所包含的各个民族的具体称谓.古埃及人已与阿拉伯人融合,形成现代埃及人;科普特人为古埃及人中仍保持基督教信仰者的后裔,现为埃及的少数民族;柏柏尔人为北非的民族集团,主要分布于埃及以西的北非各国;库希特人为非洲之角和部分东非地区的民族集团,主要分布于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吉布提以及苏丹共和国东北部、埃及东南部、肯尼亚东北部和坦桑尼亚北中部.
闪米特人,又称闪族人,是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游牧人民,相传诺亚的儿子闪即为其祖先.阿拉伯人,犹太人都是闪米特人.今天生活在中东北非的大部分居民,不过就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闪米特人的后裔.
萨尔贡一世和他的闪米特联军对苏美尔人的征服是有记载的历史上第一次游牧民族对定居的农业文明的大规模入侵,在以后的4000多年里,类似的入侵在世界各地还发生了许多次,古代史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由这些入侵构成的.
闪米特是中东印欧人的语言、文化的一个的分支.尽管人口遗传学与历史学上使用「种族」这个字眼有着众多的争议,闪米特这一语族的定义却很明确,包括古代的阿卡德语跟其延伸的两种方言所分化的语言——亚述语和巴比伦语,以及现代的阿拉伯语、阿姆哈拉语、亚拉姆语、希伯来语和马耳他语等.
闪米特人的概念来自古希伯来人在圣经中对各种族来由的记载,凡文化与语言上跟他们接近的种族即被认为是闪的子孙.反之,希伯来人的敌人经常被他们认为是含的后代.在创世记10:21-31中,闪的儿子是以拦(埃兰Elam)、亚述(Asshur)、亚法撒(Arphaxad)、路德(Lud)与亚兰(亚拉姆Aram):被认为是亚述人、巴比伦人、迦勒底人、塞巴人、希伯来人与阿拉姆人的祖先,其语言有着紧密的关系,固此他们的语言都被纳入闪语族中.值得注意的是,迦南人与亚摩利人的语言同样为闪族语,但在圣经中被认为是含的后代.反之,闪在圣经中同样被认为是埃兰人的祖先,而埃兰语并非闪语族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