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创造中文字
仓颉未必系创造中文字既人,反而系整理文字既人文字系古人日积月累既生活经验,积埋积埋再加上约定俗成咁慢慢发展出文字
2. “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的区别是什么形容国产手机应该用哪个词
制造是按照别人的要求去生产,创造是创新的别人都不会的,形容国产手机应该用创造吧,因为这个手机不是按照别人的要求而且自己创新的
3. 中文是谁创造的
简体是谁创造的 近代的汉字简化行为,始于太平天国。在太平天国控制的地区内,实行了简体字政策,以一批简化了的汉字,取代原来的汉字。这批简化了的汉字,部份源於元朝以来,因受非汉族的蒙古人统治所影响,而错写、误写的字,部份则由太平天国新造出来。这些字并不依照汉字原来的六书系统,也不依从历来的汉字字体演化。但笔划比原来汉字减省。 到近代的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近代中国的发展和变迁里,首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在五四时期,钱玄同积极宣扬中文字笔画太多,过于繁复,在学术和教育界使用时诸多不便,开始了把汉字简化及拼音化的研究,在1935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 简体字的出现,使中国人减少了读古文的能力,也减少与传统文化的隔阂感。不过简体字的大规 模推行是在解决后的扫盲运动中,毕竟简体字比较容易被广大民众接受吧,有好有坏。 内容太多,你可以看下面的网址,祝你开心参考资料: http://www.leeboyoung.cn/bbs/simple/index.php?t1308.html
4. 创造中国汉字的人是谁
创造中国汉字的人是仓颉,《说文解字》中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仓颉自己回观星宿的走势答,看乌龟背面的纹路,飞禽鸟兽爪子残留的痕迹,名山大川的地形地貌以及人们手掌的纹路,从中受到启迪,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
仓颉呕心沥血数十载,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将先民中的象形文字符号创造出来进行分门别类,共计分为六大类,有指代事情的字,如上、下,有指形象字的如日月,有指形声字的如江、河,有指会意字,如武、信,有指转注字的如老、考,有指假借字的如令、长。这些都被称为字。
(4)国产创造中文扩展阅读
仓颉将异体殊形的文字统一起来,创制出了一套成体系的规范的象形文字。为后世文字的统一和简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汉字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石刻字符、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汉字是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
5. 我想知道中国的汉字是谁人创造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汉字起源的旧说法有五种,即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
结绳说:《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一些原始社会部落,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
八卦说: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4张
河图洛书说
河图说:《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揭开此说的神秘面纱,不难发现,它真实的核心就是算数,能对照“九宫”算法。所谓“九宫”,在谶纬家来说,是八卦加上中央,合为九(“五”位于中央,还可以和五行联系起来);在术数家眼中,则其数横、竖、斜偏、相加得数恒为15。
仓颉造字: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更加盛行。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图画说: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6. 谁有国产中文的rec
wo 我有啊怎么了
7. 汉字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创造了多少新字
中国汉族的文字改革 汉族的文字改革又称汉字改革。改革由群众运动开始,以政府的决定和实施为归宿。主要内容如下:
制定表音符号,统一汉字读音 汉字积累到 6万之多,可是缺乏一套表音符号。1892年厦门卢戆章发表他设计的拼音方案,叫做“切音新字”(厦腔)。这样开始了中国人自觉的拼音化运动,而以前只有外国传教士的中文罗马化。根据“切音新字”,清末的拼音化运动被称为“切音字运动”。
从发表切音新字到中华民国成立( 1912 )的20年间,人们提出了近30种拼音方案,其中汉字式字母的占 2/4,速记符号式和拉丁字母式各占 1/4。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开“读音统一会”,制定第一套法定的注音字母(后来改称注音符号),1918年正式公布。从此,小学生先学注音字母,后学汉字。
可是,注音字母是汉字式字母,不便在国际间应用,于是,又制订“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1928年由南京政府大学院(即教育部)公布,作为“注音字母第二式”(见国语罗马字)。
在苏联拉丁化运动高潮中,留苏中国共产党员和苏联语言学者设计了另一套中文拉丁化字母,在苏联华侨中用于扫盲。1933年传来中国,称为拉丁化新文字,开展了一个拉丁化群众运动。
1955年,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下设“拼音方案委员会”,制订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公布。汉语拼音字母在小学用于给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代替过去的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不少文改运动者要求采用汉语拼音文字。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的政策是,以拼音辅助汉字,不是代替汉字。
汉字的简化和整理,书写序列的横排 清末开始提倡简化汉字。1935年上海有15种杂志试用手头字(300个)。不久,南京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 ( 324字),但是立即收回不用。写字的人,一向喜欢写行书,行书中多半是简体字。简体字实际上存在已久,只是未被承认为正体。
汉字简化的要求,到1956年才得到政府采纳实施。这时候,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 515个简体字和54个简化偏旁), 1964年类推成为《简化字总表》(2236字)。
汉字原来是从上而下直行书写的,五四运动时期提倡改为从左到右横行书写,但是只在少数科技书刊应用。1956年推广横行书写,用于一切报章,杂志和书籍,只有翻印古书等特殊场合仍用直行书写。
推广共同语,改用白话文 汉字和汉语拼音字母,都是书写汉语的符号,推广共用语是文字改革的中心工作。
在方言复杂的汉民族中间,需要一种大家通用的民族共同语。明清时代,最需要共同语的主要是官吏,因此共同语称为“官话”。老百姓大都安土重迁,不感觉共同语的需要。
到了清末,国家意识抬头了。在日本的影响下,把“官话”改称“国语”。提出了推广国语,扫除文盲,实行义务教育这一系列的时代要求。1919年“五四”白话文运动要求文体改革,废文言,用白话。白话文运动就是把口头的共同语写成书面的共同语。
北洋政府的教育部实行了如下的改革:推行国语,在1924年决定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编辑标准音的《国音常用字汇》(1932年才出版)。小学语文改用白话文,国文课改称国语课。应用文和文学作品逐步改用白话。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主导的现代文体。
1955年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 把“ 国语”改称“普通话”,给它下了定义: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汉民族共同语(后来又加: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时候强调各民族语言应当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不用“国语”的说法,避免以汉语强加于少数民族的误会。
经过20多年,各民族间的往来频繁了,大家感觉需要一种全国通用的共同语。1982年新宪法规定: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汉族人口占全国的极大多数。以主体民族共同语作为全国通用的共同语,是国际惯例。推广普通话不是废除方言,也不是强制少数民族学习,而是在母亲语以外自愿学习一种应用更广的共同语。
汉字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即是改进语文的应用技术。应用技术方面甚多,这里举 3个例子。①汉字打电报要用“四码”( 4个数字代表一个汉字),不方便。清末就有人提倡电报拼音化。1925年东北四洮铁路创办注音字母电报,不久推广到东北各铁路。1949年改为拉丁化新文字电报。1958年改为汉语拼音电报。在“文化大革命”中,取消了东北铁路拼音电报,改回“四码”。现在,新华通讯社和各大报社有部分驻外记者用汉语拼音打回新闻电报。②汉字排序不便,检查费事。有了注音字母和汉语拼音字母以后,开始了排检法的音序化。音序排检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纯字母序列法,跟英文相同。另一种是“音节、汉字、音节”三层序列法。现在有多种词典和网络全书采用后一方法排列正文。③100年前发明了打字机,字母文字的书写进入机械化时代。汉字也有打字机,但是只能由专业打字员应用。电子计算机可以更灵活地处理汉字。在小键盘上输入汉字,要把汉字编成代码,才能打入。另一种方法是,以词和词组为单位,打入汉语拼音,由计算机自动变换成为汉字输出,不用编码。这种智能化的从拼音到汉字的自动变换法,跟日文语词处理机的“假名汉字变换法”原理相同。
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在1977年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作为拼写中国地名的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在1982 年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汉字在拼音的帮助下正在向应用技术现代化前进。
1958年归纳文字改革为 3项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这些任务,有的已经部分完成,有的是长期工作。
台湾省不谈文字改革,但是由于实际需要,做了不少工作。首先是推行“国语”(不称普通话),已经基本成功。学校都用“国语”为教学语言。其次是提倡标准行书,其中有许多简体字,不过只用于手写。第三是出版大量的注音读物,用注音字母直排,不同于汉语拼音字母横排。1986年台湾省公布修订的国语罗马字,改称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放弃字母标调,采用符号标调,跟汉语拼音方案接近。
香港官方文书一向用英文。群众口语通用广州话(称为广东话)。印刷用繁体字。 香港在即将归还中国的前夜,情况正在变化。利用汉语拼音学习普通话的人多起来了。香港和大陆的往来日益频繁,语文上必然渐趋一致。
国外华人社区也有文字改革问题。例如新加坡共和国的人民多数是华人。他们在1965年建国以后,除主要用英文以外,发生华语教育的改进问题。为了沟通方言,他们推广共同语,称为“华语”(不称普通话,也不称国语)。他们规定:在学校里只说华语,不说方言;在社会上多说华语、少说方言。他们采用简体字,因为简体字比较易学易用;他们采用拼音字母,因为它就是拉丁字母,便于在新加坡和国际间应用。新加坡的成功,使它成为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其他华人社区的榜样。
8. BIOS设置有没有国产中文的
有中文的,不过很少
记忆中昂达有款主办就是中文BIOS~N73PV
等待历史的进步吧~
9. 中文是谁创造的
汉字,”传说”是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所创造的。他观察万物,依据物体的形状造字版。不过虽说古书上有权记载,但这毕竟只是”传说”而已。其实汉字是起源於先民”结绳记事”,是我们祖先共同努力的创作,仓颉可能只是”整理文字”的人。文字是因为使用上的需要而逐渐由少变多的,是约定俗成的。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统一文字,所以在秦以前,文字的写法也因为国家的不同而有不同。汉朝时候隶定,把图画式的小篆,改成一笔一画的隶书,更方便传抄使用,文字的形状大约就定型了,当然还是有所改变与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