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输液瓶发明

输液瓶发明

发布时间:2021-06-23 23:11:43

『壹』 输液瓶的发展简史

在国外,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使用了化学稳定性好,气密性优异,且能耐高温的PP或PE塑料瓶来分装大输液,较好地改善了药品的封装质量和保质储存期,但塑料瓶输液在使用过程中仍需形成空气回路药液才能滴出,空气中的微粒、细菌仍可通过空气回路进入药液,二次污染的机率仍然较高,对人体健康潜在的危害仍然存在。为解决这一问题,聚氯乙烯(PVC)软袋输液应运而生,软袋输液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依靠自身张力压迫药液滴出,无须形成空气回路,大大降低了二次污染的机率。但PVC材料在聚合过程中为改变其性能加入了增塑剂(DEHP)。研究表明,PVC软袋在使用时可能有微量DEHP溶出,DEHP是一种有害物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其次,PVC软袋质地较厚,不利于加工,其对氧气、水蒸汽的透过量较高,温度适应性差,高温灭菌易变形,抗拉强度较差等,这些缺陷严重限制了它在输液包装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聚烯烃多层共挤膜(非PVC膜)应运而生。非PVC多层共挤膜国际上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研制成功,聚烯烃多层共挤膜的结构和严格控制的生产过程决定了其不仅有玻璃瓶、塑料瓶、PVC膜所有的优点,而且对人体无毒副作用,是输液产品理想的包装材料。
——膜材多层交联共挤出,不使用粘合剂和增塑剂,吹膜使用空气洁净度为100级的洁净空气,筒状出膜避免了污染,为安全使用提供了保障。
——膜材热封性能好。适宜多种灌装设备和接口,弹性好,抗跌落,耐高温,可在1200C的条件下灭菌,透光性好。
——膜材具有惰性生化性能,对水蒸汽、氧气和氮气的阻隔性能好,便于长期储存,适宜灌装各种电解质输液营养型输液和治疗型输液。
——膜材不含氯化物,对人体无害,用后处理时对环境不造成影响,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环保型包装材料”。
非PVC膜大输液替代玻璃瓶、塑料瓶、PVC膜包装的大输液,明显改善了药品包装的质量,减少了生产过程中和使用后的包装物对环境的污染,避免了药品使用过程中二次污染的机率,保障了全社会的用药安全,增强了我国输液制品国际竞争能力。

『贰』 输液是谁发明

1656年将药物用羽毛管为针头注人狗的静脉内的英国医师Christophe:wren和Robert,开创了静脉输液治疗的先河。
1831年,正当霍乱肆虐西欧之际,苏格兰医师ThomasLatta用煮沸后的食盐水注人病人静脉,补充因霍乱上吐下泻而丢失的体液。
因此,ThomasLatta医师理应被认为是第一位成功地奠定人体静脉输液治疗模式的医师。
随后人体静脉输液进人了快速发展时期。1907年捷克人JohnJansky确定ABO血型系统,使得经静脉输血成为安全的急救手段。
但是,当时困扰医生的是静脉输液治疗当中的感染和热源反应问题。所以在1930年之前静脉输液仍只能被用于急症患者,且规定护理人员只能协助准备静脉输液所需的耗材,而真正执行静脉穿刺操作,只限于医师亲自为之。所有输液用液体均为医院自行制备。
1931年,美国医生Dr.Baxbr与同伴合作在改造后的汽车库内生产出世界上第一瓶商业用输液产品一5%葡萄糖注射液,这种工业化生产的输液产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大量应用于
伤、病员的抢救。

『叁』 输液是谁发明的。

静脉输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近500年的波折,在20世纪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成为最
常用、最直接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William Harvey于1628年提出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为后人开展静脉输液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被称之为现代静脉输液治疗的鼻祖。
而1656年将药物用羽毛管为针头注人狗的静脉内的英国医师Christophe:wren和Robert,开创了静脉输液治疗的先河。
1831年,正当霍乱肆虐西欧之际,苏格兰医师ThomasLatta用煮沸后的食盐水注人病人静脉,补充因霍乱上吐下泻而丢失的体液。
因此,ThomasLatta医师理应被认为是第一位成功地奠定人体静脉输液治疗模式的医师。
随后人体静脉输液进人了快速发展时期。1907年捷克人JohnJansky确定ABO血型系统,使得经静脉输血成为安全的急救手段。
但是,当时困扰医生的是静脉输液治疗当中的感染和热源反应问题。所以在1930年之前静脉输液仍只能被用于急症患者,且规定护理人员只能协助准备静脉输液所需的耗材,而真正执行静脉穿刺操作,只限于医师亲自为之。所有输液用液体均为医院自行制备。
1931年,美国医生Dr.Baxbr与同伴合作在改造后的汽车库内生产出世界上第一瓶商业用输液产品一5%葡萄糖注射液,这种工业化生产的输液产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大量应用于
伤、病员的抢救。

静脉输液产品的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
20世纪50年代之前,全开放式静脉输液系统一直广泛应用于临床,这种由广口玻璃瓶和天然橡胶材质制造的输液管路所组成的系统
第二代静脉输液产品属于半开放式输液系统,它是由玻璃或硬塑料容器与带有滤膜的一次性输液管路构成的。改进了输液管路,减少了污染机会,溶液的生产变得集中,工业化程度高,质量和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
第三代静脉输液系统又名全密闭静脉输液
系统,它是将输液容器替换为塑料材质的软袋,在重力滴注过程中软袋受外界大气压力会逐渐扁瘪,不必用进气针使袋内外气体相连,同时软袋一次成型,进针和加药阀均为双层结构,避免了溶液与外界或橡胶的直接接触,因而具有非常优越的防止污染的作用。

『肆』 一部美国电影 其中有输液瓶的发明

能在详细说明一下吗?剧情方面的

『伍』 初中物理 输液瓶原理的总结

静脉输液的原理及故障排除法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无菌药液自输液瓶经输液管通过针尖输入到静脉内应具备的条件是:①输液瓶必须具有一定高度。②液面必须与大气相通(软包装液体除外)。③输液管道通畅。
1.常用溶液
(1)晶体溶液 晶体溶液分子量小,在血管内存留时间短,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分的相对平衡有重要作用,可有效纠正体内的水、电解质失调。
(2) 胶体溶液 胶体溶液分子量大,在血液内存留时间长,能有效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血容量,改善微循环,提高血压。
2.常见输液故障及排除法
(1)溶液不滴
①针头滑出血管外 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局部肿胀、疼痛,应另选静脉重新穿刺。
②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 防碍液体滴入,可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直到滴注通畅为止。
③压力过低 输液瓶位置过低所致,适当抬高输液瓶位置点滴即可通畅。
④静脉痉挛 液体滴入不畅,由于穿刺肢体在冷的环境中暴露时间过长或输入的液体温度过低所致,局部热敷可解除痉挛。
⑤针头阻塞 液体不滴,又无回血抽出时,表明针头阻塞,应拔出后更换针头,重选静脉进行穿刺。切忌强行挤压导管或用溶液冲注针头,以免血凝块进入静脉造成栓塞。
(2)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过高
①滴管侧壁有调节孔时 先夹紧滴管上端的输液管,再打开调节孔,待滴管内液体降至露出液面,见到点滴时,可关闭调节孔,松开滴管上端的输液管即可。
②滴管侧壁无调节孔时 可将输液瓶取下,倾斜瓶身,使插入瓶内的针头露出液面,溶液缓缓流下直至滴管露出液面,再将输液瓶挂回输液架上继续点滴;或将插入瓶内的针头拔出待溶液缓缓流下直至滴管露出液面,再消毒瓶口插入针头继续点滴。
(3)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过低
①滴管侧壁有调节孔时 先夹紧滴管下端的输液管,再打开调节孔,当滴管液面升至所需高度时,关闭调节孔,松开滴管下端输液管即可。
②滴管侧壁无调节孔时 可夹住滴管下端的输液管,用手挤压滴管,使液体下流至滴管内,当液面升至所需高度时,停止挤压,松开滴管下端输液管即可。
(4)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
输液过程中,若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应检查滴管上端输液管与滴管的衔接是否紧密,滴管有无漏气或裂隙,必要时更换输液器。

『陆』 输液瓶原理

与大气相通的入口比针孔高,所以压强较小,液体主要由针头出,又由于入口小,进入的空气足以使液体不外流所以不流液体

补:与大气相同的孔可以使瓶内进气处压强为大气压,进而使输液的管上端压强不变,保持流速不变
若开口在大气中,随着瓶内液体减少,压强减小,流速会变小

『柒』 注射器谁发明的

注射器的发明经过抄了一个袭漫长的过程。

公元15世纪,意大利人卡内蒂尔最先提出注射器的原理。

17世纪,美国人雷恩根据卡内蒂尔的假说,用羽毛管做穿刺针,用狗膀胱做药液容器,装进药液后,压挤狗膀胱将药液注入人体。但是由于使用不便,没有能广泛应用。
19世纪(1853年),法国人普拉瓦兹(Praraz)发明了活塞式皮下注射器。当时他研发的注射器是用白银制作的,容量仅1毫升。

后来,英国人弗格森改用玻璃注射器,不仅透明度好,而且便于煮沸消毒。现在的注射器管基本上都是塑料制品了,而且都是一次性的了。

『捌』 挂水是谁发明的

象现代这样的静脉内治疗是起源于世纪,19世纪是医学大发展的世纪。第一个大的成就是在1818年,当时James Blundell在伦敦进行了第一次人与人之间的输血.1834年Blundell再次进行了人与人之间的输血,接受输血的是一名因出血而生命垂危的产妇,由此, Blundell进一步认为出血造成的失血和低血容量有关.
1831年苏格兰发生了霍乱流行,这也是静脉内治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在这次流行中,Thomas Latta实验性地给一个病人输入了盐水溶液,该患者当时"奄奄一息,任何东西也不会刺痛他,实际上,他已经消瘦得不成样子,我恐怕还没准备好用具,他就会断了气"。但Latta的治疗成功了,病人最后康复并活了下来。盐水注射的成功使这种疗法在霍乱流行中得到广泛使用,但其成功率有限。以后又进行了更多的工作。
1900年Landsteiner发现人体不同血液混合时,会起反应,此重大发现,终于导致人类ABO血型系统确认。在输血治疗的历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战争期间输血的应用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普遍,出于需要,必须给受伤的士兵输血以挽救更多的生命,也因此造就今天,输血治疗是通用的医疗技术,血液可以分离成各种不同的成分,可以根据病人缺少的具体成分,单独输入病人需要的相应血液成分。
在二十世纪中,肠道外营养(TPN)支持也取得重大的发展。肠道外营养之父,Dr.Stanley Dudrick于1967年成功的由锁骨下上腔静脉输入高浓度的葡萄糖和蛋白质。由于此突破,应用中央静脉治疗(CVC,俗称CVP)的概念如春笋般的蓬勃发展,造就各式中央导管与敷料的发明与革命。

『玖』 静脉注射发明者是谁

静脉输液治疗是一种高度专业技术,其治疗层面涵盖肠道外输液、营养支持、用药与输液的治疗,回顾其历史,始于17世纪,但巨大进步主要发生于20世纪,在此期间有那些重大的发明呢?我们可以输液、导管与敷料的历史回顾,了解到这些发明是如何改善病患的生存空间与照护品质。用血液治疗疾病的最早记录是1492年,当时将3名男童的血液给予教皇三世,但直到1615年,才由Libavious重新提出将血液从一个人输给另一个人的输血概念,但当时还不能实际操作。输血概念是静脉治疗的开端,经过几个世纪之后,人与人之间的输血才成为可能,又经过了更长的时间才出现安全的输血技术。象现代这样的静脉内治疗是起源于19世纪,19世纪是医学大发展的世纪。第一个大的成就是在1818年,当时James Blundell在伦敦进行了第一次人与人之间的输血.1834年Blundell再次进行了人与人之间的输血,接受输血的是一名因出血而生命垂危的产妇,由此, Blundell进一步认为出血造成的失血和低血容量有关. 1831年苏格兰发生了霍乱流行,这也是静脉内治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在这次流行中,Thomas Latta实验性地给一个病人输入了盐水溶液,该患者当时"奄奄一息,任何东西也不会刺痛他,实际上,他已经消瘦得不成样子,我恐怕还没准备好用具,他就会断了气"。但Latta的治疗成功了,病人最后康复并活了下来。盐水注射的成功使这种疗法在霍乱流行中得到广泛使用,但其成功率有限。以后又进行了更多的工作。 1900年Landsteiner发现人体不同血液混合时,会起反应,此重大发现,终于导致人类ABO血型系统确认。在输血治疗的历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战争期间输血的应用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普遍,出于需要,必须给受伤的士兵输血以挽救更多的生命,也因此造就今天,输血治疗是通用的医疗技术,血液可以分离成各种不同的成分,可以根据病人缺少的具体成分,单独输入病人需要的相应血液成分。 在二十世纪中,肠道外营养(TPN)支持也取得重大的发展。肠道外营养之父,Dr.Stanley Dudrick于1967年成功的由锁骨下上腔静脉输入高浓度的葡萄糖和蛋白质。由于此突破,应用中央静脉治疗(CVC,俗称CVP)的概念如春笋般的蓬勃发展,造就各式中央导管与敷料的发明与革命。

阅读全文

与输液瓶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