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收发明传

收发明传

发布时间:2021-06-23 17:02:46

Ⅰ 中国有什么发明流传到外国

四大发明都流传到外国了 造纸术 指南针 火药 和印刷术

Ⅱ 那哪些发明收到了植物的启发

源于植物的发明:我们身边的很多发明都来源于植物。相传木工用的锯子就是鲁班受锯齿草叶子边缘上锋利细齿的启发而发明的。
1948年,瑞士工程师乔治・德・麦斯卓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他从郊外回来后,常常会发现他的衣服上粘着一些牛蒡的种子。除去这些牛蒡的种子很费事,这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从衣服上取下一颗牛蒡种子放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发现种子上的芒毛有一个个小钩子,正是这些小钩子“抓住”了衣服上的纱线。由此引发灵感,他发明了被称为“魔钩”的尼龙搭扣。
椰子树生长在海边,那巨大的叶片在空中不停地摇摆,遇到飓风和暴雨却很少被折断。原来椰子树的叶片本身较轻,而且结构比较特殊:它的叶面并不是完全平整的,而是凸起、凹下,形成一道道波纹。这种有皱折的叶子与平整的叶子有什么区别呢?科学家用纸做了一个实验:一张纸平展展地搭放在两个相距23cm的酒杯上,跨越酒杯中间地带的那部分纸略微向下弯曲;把这张纸像折扇那样折叠起来,再放回原位,弯曲就不会出现了。不但如此,把一个装了200g酒的酒杯放到原来弯曲处的纸面上,折扇形状的纸仍不弯曲!科学家们计算出,经过这种折叠压模处理的纸比平展的纸能提高强度100倍。1965年,根据这个原理,科学家在法国勃朗峰下的隧道入口处建起了一个类似的保护棚顶,以提高棚顶抗压的能力。波形板、瓦楞纸板和石棉板,也是应用这种原理制作的。
玉米等禾本科植物的叶子常常卷曲成一个长圆筒,这样的叶子比普通叶子结实牢固,不容易被破坏。人们据此设计出一种筒形叶桥,它真的像一个卷曲的长玉米叶,跨度很大,连接宽阔的河流两岸或海峡两岸,中间部分桥面的两侧向上卷起成筒状,汽车与行人就从“筒”的中央穿行。
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建筑师仿照竹子设计了一幢43层的高楼,即使遇到强烈地震,楼顶摆动幅度达70cm,它也只是“弹跳”几下而不会受到任何破坏。它的墙体模仿了热带森林中的大树,上窄下宽,非常牢固。
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生长的王莲,叶子直径可达2m~3m。这种叶子的背面有粗大的叶脉和相互交错的小叶脉,支撑力很强。英国著名建筑师帕克斯顿根据王莲叶片结构,为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万国工业博览会设计建筑了一座顶棚跨度95m的展览大厅。这座大厅结构既轻巧,又经济耐用,被伦敦市民称为水晶宫,对现代建筑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现代建筑的“第一朵报春花”。
路边生长的车前草的叶片排列十分巧妙,不仅呈螺旋形排列,而且相邻叶片之间的夹角为137°30′,这正好是圆的黄金分割的张角,所以,每片叶子都能够得到充足的阳光。于是,建筑师根据车前草的排列结构,设计建筑了一幢螺旋式的13层楼房,使每间房屋在一年四季中都可以得到阳光的照射,成为深受人们欢迎的“采光”建筑。

Ⅲ 公司生产的产品发现其它发明传利相近怎么办

看有没有大问题,没有就没事,如果太近最好换一下

Ⅳ 现代传递信息是怎么发明的

古代信息传递

在我国古代,纸还没有发明以前,常见的“信”是用漆书写在薄木板上的,叫做木牍。由于木牍一般一尺长,故又称为“尺牍”。后来,有人把信写在绸子上,叫做“尺素”。唐代张九龄诗云:“委曲风波事,难为尺素传。”尺素指的就是“信”。“鲤鱼”也可指代书信,典故出于汉乐府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信笺 信笺指信纸。“花笺”是一种小篇的用华贵纸张制成,并饰有花纹的信纸。古时著名的花笺很多,有五色笺,锦色笺,百韵笺,凤尾笺等。或出之于吴,或出之于巴蜀。最著名的是蜀笺中的薛涛笺。
信封 我国最早的信封是用木板制成的。秦汉时,公私书信大多是写在竹简或木笺上,然后用两块刻成鲤鱼形的木板,作为一底一盖,将笺牍夹在中间。这种木板可算是历史上最早的信封。到了唐代,自贞观年开始,就用朝鲜厚茧纸制信封,形若鲤鱼,两面俱画鳞甲,腹中可以藏书,名曰“鲤鱼函”。
信使 古代称使者为“信”或“使”,合之为信使。如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故遣信使,晓谕百姓以发卒之事。”相传三国吴人葛玄与河伯书信往还,令鲤鱼充信使。相传大雁也传书,因此,也称信使为“鸿雁”。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有诗曰:“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
现代信息传递

电话,电报,网络通讯等。
从人类的传播历史来说,人类传播信息方式的演变呈现这样一个脉络:视觉文化、听觉文化(直观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读的精神”)——新的视与听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因此,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在将来的某一天,图像信息会占据主流,文学也会退到一种极其边缘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能听能看甚至能触能闻的多媒体艺术。但是,文字是不会像有些人预测的那样,被图像完全取代的,因为文字是积累知识的主要手段,是人类获得抽象思维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人类传播不能缺少的传播媒介
⒈有线通讯传输,如电话,传真,电报,电视等。
⒉无线通讯传输,如对讲机,BP机(已淘汰),移动电话,收音机。
⒊数字通讯传输,最熟悉的,连网的电脑,数字电视。
⒋纸张通讯传输,如书信,报纸等。

Ⅳ 收一个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发明家的故事:贝尔发明电话

贝尔,就是发明电话的人。他1847年生于英国,年轻时跟父亲从事聋哑人的教学工作,曾想制造一种让聋哑人用眼睛看到声音的机器。

1873年,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的贝尔,开始研究在同一线路上传送许多电报的装置——多任务电报,并萌发了利用电流把人的说话声传向远方的念头,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能如同面对面的交谈。于是,贝尔开始了电话的研究。

那是18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华生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多任务电报机,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故启发了贝尔。华生房间里的电报机上有一个弹簧粘到磁铁上了,华生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与此同时,贝尔惊奇地发现自己房间里电报机上的弹簧颤动起来,还发出了声音,是电流把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贝尔的思路顿时大开,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对着一块铁片说话,声音将引起铁片振动;若在铁片后面放上一块电磁铁的话,铁片的振动势必在电磁铁线圈中产生时大时小的电流。这个波动电流沿电线传向远处,远处的类似装置上不就会发生同样的振动,发出同样的声音吗?这样声音就沿电线传到远方去了。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电话吗!

贝尔和华生按新的设想制成了电话机。在一次实验中,一滴硫酸溅到贝尔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华生先生,我需要你,请到我这里来!”这句话由电话机经电线传到华生的耳朵里,电话成功了!1876年3月7日,贝尔成为电话发明的专利人。

贝尔一生获得过18种专利,与他人合作获得12种专利。他设想将电话线埋入地下,或悬架在空中,用它连接到住宅、乡村、工厂……这样,任何地方都能直接通电话。今天,贝尔的设想早已成为现实。

Ⅵ 中国四大发明是如何发明以及传播的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它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

造纸应始于西汉,地下的考古材料证明了纸的发明应在西汉。1957年西安灞桥出土了公元前2世纪的麻纸,质地粗糙,尚不便书写。1977年甘肃居延烽燧再次出土西汉的麻纸,色泽白净,薄而均匀,已可书写,经鉴定原料是大麻纤维。内蒙古额济纳河接着出土了的纸张,而且有残字六七行,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字纸。考古材料告诉了我们纸的发明过程。蔡伦造纸首见于《东观汉记》,《东观汉记》的《蔡伦传》是东汉元嘉元年(151)曹寿和延笃所撰,距蔡伦之死仅30年,说蔡伦“典作尚方,造意用树皮及敝布、渔网作纸。元兴元年(105)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此莫不用,天下咸称蔡侯纸。”经蔡伦的总结经验,改良技术,造得更精美了。造纸术发明后,很快传向国外,先后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埃及和西班牙等,至1690年荷兰人将造纸术传到美国的费城,19世纪初传到澳洲的墨尔本,至此造纸术传遍了全世界。纸取代了埃及的纸草,印度的贝叶和欧洲的羊皮,成为全世界的书写物,对世界的科学和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汉代以后,造纸术有了新发展,西晋有藤纸,当时晋代会稽已有竹纸。隋代有士纸。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到煮楮皮制纸,并记载了“染黄及治虫法”,开始使用以黄蘖染纸防串的技术。隋唐时期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唐代的名品有“宣纸”、“硬黄”,五代的名纸有“澄心堂纸”等等。唐代的造纸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技术也有提高,生产出全国有名的十色笺、五色金花绫纸、深红小彩笺等。唐代许多纸本的绘画艺术珍品保存至今,它们是唐纸技术高超、质量优异的有力证明。

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

印刷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是我国人民辛勤劳动、长期生产实践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集体智慧的结晶。

印刷术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历史。追根溯源,它最老的前辈应该是印章,第二个前辈是石刻。图章和石刻为雕版印刷铺平了道路,到此时雕版印刷的诞生已经到了瓜熟蒂落的程度。雕版印刷是印章和石刻结合的产物,是两者取长补短的结果。印章刻的是阳文(字凸起来),便于印刷,缺点是面积太小;石刻刻的是阴文(字凹下去)不便印刷,但面积很大。人们自然地开始雕刻大面积的阳文木板,开始印刷历书、佛像、经书等。贞观十年(636)雕版印刷的《女则》一书,是目前为止所知文献记载的最早的雕版印刷书籍。

印刷术到了宋代有了重要的突破——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沈括的《梦溪笔谈》卷18记载了这一发明:“庆历中,有布衣毕,又为活板。其昇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十平如砥。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干本,则极为神速。”

到了元代,农学家王祯研究木活字印刷术取得了成功。王祯还制造了转轮排字架,大大提高了排字效率。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首先传入了近邻朝鲜、日本,而后传入西亚各国,接着又从西亚传入非洲,又传入了欧洲。1445年德国人戈登堡发明金属活字,接着活字印刷术传入了意大利、瑞士、捷克、法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英国等。至1802年澳洲的悉尼出版了活字印刷书籍,活字印刷术传遍了全世界,它造福于人类的功绩是永垂史册的。

火药的发明与应用

我们的祖先不仅发明了火药,而且最早解决了将火药应用于军事这一重要问题。火药的最初配方记于《道藏·诸家神品丹法》中,此书转载了唐初孙思邈的“伏硫磺法”巾,以二两硫磺、二两硝石,研成粉末,加入三个皂角,炒而起火。但火药的科学配方和大量应用于军事是在宋代。

宋代的火药武器已有爆炸性火器的萌芽。如霹雳火球,就是用火药、瓷片、竹子等制成,燃放时声如霹雳。靖康元年(1126)李纲在抵御金人的汴京守卫战中,曾使用霹雳炮。宋代的火箭是燃烧性武器,也广泛用于战争。南宋的火枪盛行一时,又称梨花枪。宋代还出现了管形火器。绍兴二年(1132),陈规发明了用巨竹为枪简的管形火器,这种喷射火焰的突火枪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管形火器。开庆元年(1259),寿春府出现了在竹筒内发射“子窠”的突火枪,“子窠”是瓷片、碎铁、石子之类,它开创了世界上管形火器使用弹丸的先河。

金军在与宋军的交战中,逐渐掌握了火药武器。大约13世纪初,金人制造了铁制外壳的爆炸性武器,这就是金人自制的“震天雷”,宋人称它“铁火炮”,还曾制造过“飞火枪”。

元代的重要创造是在宋、金的基础上进行的。宋人的突火枪,枪筒是竹制的,而元人发明了金属制的铜火铳,它是世界上最先出现的金属管形火器。保存至今的元代金属管形火器,以元至顺三年(1332)的铜火铳为最早,它比欧洲最古老的火铳早500年,是世界火药武器史上的一项重大贡献。

在12世纪至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美法各国直到14世纪中叶,才有应用火药和火器的记载。

指南针的发明

指南针是中国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项重大贡献。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磁石的这种特性,被古人利用制成指南工具。据古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指向器是司南,早在称秦的典籍中对司南已有记载。但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司南,成品较低,磁性较弱。到了宋代,人们发明了人工磁化方法,制造了指南鱼和指南针,而指南针更为简便,更具实用价值。它是以天然磁石摩擦钢针制成,在地磁作用下保持指南性能,以后把它装置在方位盘上,就称为罗盘。

宋代人的制造指南鱼的方法是很有科学性的,它把铁片人工磁化并利用磁倾角作用,增大磁化程度,这说明了我国当时已在世界上首先发现了地球的磁倾角。这种人工磁化的方法,在欧洲是由英国人吉尔伯特在《磁石》一书中首先记载的,时间是公元1600年,比我国晚了500多年。

当时指南针的装置方法有四种,第一种装置方法是水浮,其缺点是“荡摇”。第二种装置方法是放在指爪上,第三种装置方法是放在碗唇上,这两种方法的缺点是“坚滑剔坠”,第四种装置方法是以蜡粘悬丝,这种方法为“最善”。特别强调用“新纩中独茧缕”,这种新纩的纤维弹性和韧性强而均匀,以芥子点蜡相粘不会产生扭转弹性,可以确保准确指极性。

指南针在公元11世纪时已是常用的定向仪器。指南针的最大用途,是用来导航。中国典籍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始于宋代,大大地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大约在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Ⅶ 中国三大发明怎样传到欧洲

通过我大汉开辟的丝绸之路传送到那里的
还有我大明王朝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

Ⅷ 发明伸请传利作文怎么写

发明专利申请范文

发明名称:安全温水瓶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安全温水瓶,
它属于家庭生活用品,
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
温水壶爆存在裂危险的技术缺陷,
它主要包括内胆、
外壳、
立式提手、
横式提手、
瓶塞。
内胆内测涂有保温材料,
外壳用于保护内胆,
立式提手用于提水,
横式提
手用于使用开水时的倒水,瓶塞用于保温,它主要用于家庭生活中开水的保存。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安全温水瓶,包括内胆、外壳、立式提手、横式提手、瓶塞,其特
征在于内胆由外壳上部固定,外壳下部起到一个美观、平衡温水瓶的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
所述的安全温水瓶,其特征在于:在内外壳接口处,外壳下部设计成螺杆,外壳上部设计成螺母,通过外壳上部与外壳下部的相对旋转而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
所述的安全温水瓶,其特征在于:在内外壳接口处,外加四颗螺钉固定;外壳底部外侧有一个小孔。
4、根据权利要求
所述的安全温水瓶,其特征在于外壳上部设计有保护内胆的突出槽,内胆置于突出槽内,外壳上部与突出槽无缝连接,外壳上部与下部接口处于横式提手之间。
5、一种安全温水瓶,为了换内胆方便,在外壳上部立式提手以上设计同样的开口。
说明书:
安全温水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家庭生活用品,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温水瓶。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
很容易出现温水壶破裂的情况,破裂事小,但伤人事大,一
方面是热水伤人,另一方面是内胆碎屑伤人,内胆破裂后打扫也不方便。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温水瓶使用时的易破裂,
破裂后内胆屑容易伤人,
不易
打扫且所装开水也会产生一定的伤害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安全温水
瓶。

现有技术中的温水瓶外壳也分上下部分,
但上下部分的连接在底部,
容易出
现危险,
本发明中的连接处在横式提手之间,
且采用自身螺母,
螺杆固定与外加
螺钉固定两种方法,
更安全。
内胆由外壳上部的突起槽固定,
组合的时候,
突起
槽就位于外壳下部内,若出现内胆破裂的情况,也可由外壳下部收集内胆碎片,
减少了危险。双开口,更方便。外壳下部还有装饰作用,它占主要外表面,因此
可以在上面绘一些图案,由合成革制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发明所述设计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技术效果:
1、安全环保,解除了现有技术中有不安全因素,也使得内胆碎片不污染环
境。
2、更换内胆,外壳方便,操作简单。

Ⅸ 从古至今人们为了传递信息发明了哪些工具

古代:人来们口口相传,驿站源(既是中央邮局),飞鸽传书,烽火台,战争时放狼烟,各主要商道有商队马队代传信息。还有一种秘密的传递方式是在各种材质上进行微雕用以传递信息。
近代:有电报,有线电话,报纸。
现代:有网络,电视,无线电话。

Ⅹ 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一起申请的,现在只收到一份发明专利的受理通知书,这是怎么回事。

同样的发明创造只能授予一项专利权。但是,同一申请人同日对同样的发明创造既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又申请发明专利,先获得的实用新型专利权尚未终止,且申请人声明放弃该实用新型专利权的,可以授予发明专利权。
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分别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专利权授予最先申请的人。

阅读全文

与收发明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