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者的创造性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者的创造性

发布时间:2021-06-23 16:25:37

⑴ 什么是接受美学,接受美学的定义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姚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联邦德国的文学史专家、文学美学家H.R.姚斯和W.伊泽尔提出,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要求把文学史从实证主义的死胡同中引起来,把审美经验放在历史 -社会的条件下去考察。

区别

不同概念
在接受理论中,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
(1)文本是指作家创造的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作品是指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它已经突破了孤立的存在,融会了读者即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
(2)文本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储存着多种多样审美信息的硬载体;作品则是在具有鉴赏力读者的阅读中,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审美信息的软载体。
(3)文本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在,它独立于接受主体的感知之外,其存在不依赖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其结构形态也不会因事而发生变化;作品则依赖接受主体的积极介入,它只存在于读者的审美观照和感受中,受接受主体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结构的左右支配,是一种相对的具体的存在。由文本到作品的转变,是审美感知的结果。也就是说,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

关于接受理论
关于接受理论,有不少知名人士都做了相关的阐释:法国文学批评家圣伯夫说:“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多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费尔巴哈谈到音乐时说:“当音调抓住了你的时候,是什么东西抓住了你呢?你在音调里听到了什么呢?难道听到的不是你自己的声音吗?”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图之花》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成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或者换句话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魔灵的手指,它只拨动我们脑纤维的琴弦和灵魂的音板,而激发出来的声音却与我们心灵相关。”这段关于作品文本和读者理解之间存在着差异和互相补充,阐发的精彩议论,形象而生动地道出了接受理论的主旨。

理论基础

反对历史客观主义
接受美学理论家反对19世纪兰克的历史客观主义,反对文学作品有客观的永恒不变的涵义或意义。他们认为历史研究是一种随着认识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对经验的研究。历史研究者同样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一历史观是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的基础。始自W.狄尔泰、M.海德格尔,由H.-G.加达默尔确立,P.里科尔予以补充的新解释学哲学,为接受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新解释学的“解释循环”、“效果史”、“水平融合”等概念成为接受美学的主要概念。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启发接受美学把作者、作品、读者作为生产者、产品、消费者,置于交往动态关系中去考察。H.马尔库塞、E.布洛赫、阿多尔诺、J.哈贝马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文化批判,以及结构主义美学的共时断面、“关系概念”、本文理论等也被接受美学批判地吸取。姚斯把结构思想与历史思想结合起来,认为作品结构是更高级的结构,它是在作品的历史系列与公众态度系列之间的矛盾运动中产生的一种过程。姚斯还引进了科学哲学家K.R.波普尔的“期待水平”的概念,为接受美学划定了一个新的独特的研究范围。

理论先驱
30年代,波兰现象学美学家R.因加尔登在他的文学作品“解剖学”中已涉及到读者问题。他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虽应遵从作品预先确定的特征结构,但必须采取创造性的态度去使作品“具体化”。通过读者确定作品中被表现世界的“不定点”,人物、背景、事件之中就充满了读者在一次具体的阅读中所增附的主观性杂质。被称为结构主义美学之父的J.穆卡洛夫斯基(1891~1975)认为,作品只是一个物质成品,只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在读者的理解和解释中,它才表现出实际的审美价值。美学客体是读者的集体意识与作品中模式的融合。解释学哲学家加达默尔以文学艺术哲理的代言人自居,毕生追求艺术经验的哲学真谛。他认为解释学包括美学,它沟通心灵间的距离,并揭示与其他心灵的疏异性。法国解释学哲学家里科尔把现代诗学作为解释学的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认为诗与具有认识和发现信息价值的新参与性有密切关系。

⑵ 举例论述艺术鉴赏具有再创造性的原因和含义

我说的是艺术鉴赏具有再创性的原因和含义。例如我们国家的德云社之类的文艺团体。

⑶ 谈谈接受美学对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冲击和改变。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 个环节的动态过程。 作品的价值是作家的创作意识和读者 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阅读不是读者单纯的 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读者主动参与的过程。
读者的这种 主体能动作用不仅表现为认真的态度、专注的精神,而且 要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地对文本进行预测、 体验和推论。 接受美学还认为, 文学作品和科学著作不同, 它使用的是一种描述性语言,具有“意义不确定性”和“意 义空白”。它们构成了作品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以“阅 读期待”去发挥想象力,填补空白,进行再创造。 接受美学理论特别强调读者的主动参与和主体 能动作用,为我们认识阅读理解的过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影响研究是不可超越的,任何人的行为,思想,创造力都脱不了其他人事物的影响,不是绝对的独立的。
影响分为正影响,反影响,负影响,回返影响,超越影响,虚假影响,单向影响,双向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
“影响研究”就是在“传播研究”所能提供的事实非常有限的条件下,提出文学影响的假说,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家作品进行细致地分析和研究。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不同意韦勒克等人关于“影响研究”“甚至不可能完整地研究一部艺术品”的看法,认为“影响研完”有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第一,提出“影响”的假说;第二,为论证影响假说而对具体作家作品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对主题、题材与情节的分析、对典型人物的解剖、对艺术手法艺术风格的对比等等,从而看出影响是否存在,如何存在,如何表现;第三,指出影响接受者如何超越影响,即“超影响”的研究,亦即研究影响的范围与限度、影响与独创的关系。

影响是一种渗透在艺术作品之中,成为艺术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艺术作品再现出来的东西。
外来性:影响无法从本民族文学的传统和作家个人的各种因素作出解释,因此,它是外来的。 隐含性:这是指影响的存在不是一种显在的形态,而应是融入到现有的作品之中的。影响表现为一种精神渗透,它消融于作家的创作中,因此不着痕迹。

影响研究传播过程可以从影响的放送、接受、传播途径这三个方面来研究。
放送端可以研究作家作品如何对外民族文学产生影响,某件作品在国外流传和演变的情况等。
接受端则可研究作家借鉴、模仿、改编外民族作家的情况及作品的外民族渊源等。

影响研究的传播途径有翻译、评论、外国文学的译介者、评论者及传递影响的旅人、书刊、社团、沙龙等多种媒介的研究。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进行研究,都应该以事实为核心,但仅仅停留在事实的考证、筛选上的研究,只能是影响研究中的初级阶段。将重点放在对作家的创造性研究上,力图作出理论上的分析。

⑷ 如何理解翻译中的创造性

'screativity

⑸ 为什说文学接受活动是一种再创造性的活动

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文学接受的形式包括:文学阅读、文学欣赏、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等。其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阅读与欣赏。
文学接受与传统文艺学中"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学接受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与再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精神活动。它包括着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的基本涵义与特征。但是,文学鉴赏是以欣赏对象即作品为中心的,而文学接受则与20世纪70年代开始跃起来的接受美学相联系,主张在文学接受过程中以读者为中心。由于他们的理论背景不一样,因此在理解作品与读者关系时侧重点也产生差异。接受美学作为理论的一个派别,特别重视对艺术接受过程中阅读主体再生产、再创造特点的研究,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着人们去发现的"神秘之物"。接受美学的理论家姚斯曾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行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这就是说,文学接受具有"对话性"特点,作品离开读者主观的参与、评价与创造,其意义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以把握文本深层意蕴为目的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进行主动选择、接纳或扬弃的过程。

(一)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

文学接受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能力。识字只是语言能力的基础,对于阅读文学作品而言,更重要的是语义知识、语法规则、语用习惯与语言经验。他们构成了一个读者必须的语言综合理解能力,是特定的语言环境长期熏陶和相当程度的语文教育训练的结果。

(二)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

文学接受者应该具有起码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文学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是特殊的审美文化。它与文化的其他领域保持密切的联系,包容着诸如哲学、宗教、历史、道德等方面的多种信息与内涵。同时,文学作品既是作家思想的载体,又深深地渗透着民族文化精神和社会时代意识。因此,文学接受者面对的是兼容并蓄的文化复合物。他作为主体,要与对象形成响应关系并进入对话状态,必须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思想水平。

(三)接受者的审美能力

文学接受者应当拥有基本的文学审美能力。具体到文学接受,接受者需要有文学兴趣和一定的文学知识,相应地养成文学阅读习惯并不断积累文学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接受者应该按文学的方式阅读文学作品,用审美的眼光来理解审美对象。

⑹ 请问什么叫翻译的接受美学,是谁的理论,跟唐诗的翻译有什么关系吗

写论文阿?我毕业论文就是唐诗翻译的对等原则,不过早就忘的差不多了。Nida很有名阿

⑺ 什么是创造性接纳

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文学接受的形式包括:文学阅读、文学欣赏、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等。其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阅读与欣赏。文学接受与传统文艺学中"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学接受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与再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精神活动。它包括着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的基本涵义与特征。但是,文学鉴赏是以欣赏对象即作品为中心的,而文学接受则与20世纪70年代开始跃起来的接受美学相联系,主张在文学接受过程中以读者为中心。由于他们的理论背景不一样,因此在理解作品与读者关系时侧重点也产生差异。接受美学作为理论的一个派别,特别重视对艺术接受过程中阅读主体再生产、再创造特点的研究,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着人们去发现的"神秘之物"。接受美学的理论家姚斯曾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行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这就是说,文学接受具有"对话性"特点,作品离开读者主观的参与、评价与创造,其意义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以把握文本深层意蕴为目的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进行主动选择、接纳或扬弃的过程。(一)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文学接受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能力。识字只是语言能力的基础,对于阅读文学作品而言,更重要的是语义知识、语法规则、语用习惯与语言经验。他们构成了一个读者必须的语言综合理解能力,是特定的语言环境长期熏陶和相当程度的语文教育训练的结果。(二)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文学接受者应该具有起码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文学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是特殊的审美文化。它与文化的其他领域保持密切的联系,包容着诸如哲学、宗教、历史、道德等方面的多种信息与内涵。同时,文学作品既是作家思想的载体,又深深地渗透着民族文化精神和社会时代意识。因此,文学接受者面对的是兼容并蓄的文化复合物。他作为主体,要与对象形成响应关系并进入对话状态,必须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思想水平。(三)接受者的审美能力文学接受者应当拥有基本的文学审美能力。具体到文学接受,接受者需要有文学兴趣和一定的文学知识,相应地养成文学阅读习惯并不断积累文学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接受者应该按文学的方式阅读文学作品,用审美的眼光来理解审美对象。

⑻ 接受美学与翻译美学有什么不同

接受美学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理论, 它扩大了审美释义。承认每一个读者的释义才能与权利。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即以前一直被忽略的读者的角度概括了人类的审美经验,作品的价值与意义依赖于读者对它的理解与阐释,读者的参与才使一个文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作品。于是形成了读者中心论接受美学翻译观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和阐释的不唯一性,强调了作为读者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了译文读者的参照地位。认为译文应顾及译文读者的反应效果,提出翻译乃是文本与译者的对话、视野融合之主张。这些观点给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承认接受美学理论对翻译有启发有价值的同时,也应正视其局限性,比如它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翻译批评和认识的客观基础与标准。

⑼ 《比较文学概论》问答题为什么说翻译是一种创造性

你在翻译他人的作品时,自然而然的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成分,这些成分或许会因为人为的某些原因使之与原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某些意思相悖,或者说你用一种自认为合理的方式翻译了作者的作品,结果却曲解了原意,这就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阅读全文

与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者的创造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