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谁发明了email主要内容

谁发明了email主要内容

发布时间:2021-06-23 11:55:12

㈠ 谁发明了E-mail

E-mail又称“伊妹儿”,电子邮件的意思,如今在Internet上得到了最广泛的使用。
E-mail是谁发明的呢?它的发明者是电脑工程师雷-托姆林森。
第一个E-mail是于1972年发出的。
后来一个名叫罗伯特的人对于托姆林森的发明爱不释手,并把电子邮件作为自己在工作中惟一的通讯方式。他的这一惊人举动,迫使那些依赖其拨款的研究人员不得不纷纷使自己联网,于是,托姆林森搞出的这种通过网络来传递信息的系统,很快就从一种方便之举,变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

㈡ 谁发明了email这一短文主要写了什么

he20thcentury..Also,.,.Asaresult,(农业),instry(工业),ecation(教育)andsoon.Forexample,...Andwemuststartrightnow.

㈢ 读谁发明了email读后感

以下是读后感写作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㈣ 谁发明了e一'mail这篇短文主要写的是

第一步:启动“Outlook Express”。
第二步:单击“连接”。
第三步:移动鼠标到菜单栏,单击“工具”一“发送和接收”一“发送和接收全部邮件”,或者只引出菜单中的某个E - mail账户名,单独接收该账户中的E - mail;也可以直接单击工具栏上的“发送/接收”,开始接收邮件。
第四步:接收的邮件全部存放在左窗格的“收件箱”中,“收件箱”旁边标有未读邮件的数字。单击打开“收件箱”.右边主窗格上面部分就会出现“收件箱”文件夹中的邮件列表,单击打开表示邮件的一个个小信封,即可在主窗格下面部分阅读邮件内容。
第五步:如果表示邮件的“小信封”前面有个“回形针”标记,那是说这封邮件带有附件,右键单击“附件”栏的附件名称,选中并单击“打开”,即可打开附件浏览。
第六步:如果计算机长时间连在网上,为了及时获得信息,可以让Outlook Express每隔一定时间自动接收E- mail。移动鼠标到菜单栏,单击“工具”一“选项”一“常规”,在“常规设置”框里单击选中“每隔X(在框内键人数字指定间隔时间)分钟检查一次新邮件”,再单击“确定”使设置生效。
第七步:如果计算机连网常常只是为了收发E -mail,可以让Outlook Express在完成收发E- mail后自动断开Internet连接。移动鼠标到菜单栏,单击“工具”一“选项”一“连接”,单击选中“完成发送和接收后挂断”,再单击“确定”使设置生效即可

㈤ 是谁最先发明的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的发明者是一个叫雷.汤姆林森的美国人。1971年他就职于博尔特.贝拉尼克-纽曼公司,是一名程序员。当时,美国政府担心在科技方面落后于别国,于是委托这家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公司开发研制电脑网络。汤姆林森参与了通过电脑网络传送数据的程序编写工作。在15台电脑组成的内部网中,他不知疲倦地编程序,并给自己发了第一封电子邮件,内容为一串乱七八糟的字母。接着,汤姆林森替电子邮件寻找一个不寻常的字符,以区分收件人的名字和电脑的名称。在电传打字机的33个字符中,他最终选择了@。从此,这个ad符号便成了因特网时代的标志。汤姆林森在美国媒体上解释说,他最先想用“#”字符或“*”号。如果他如此选择,那么,我们今天就不是“@一代”,而是“#一代”或“*一代”了。如今电子邮件的成功是1971年的秋天无法预见到的。这位电子邮件的缔造者坦承:“建立对电子邮件的信任的过程持续了好几年。” @符号是个古老的符号。关于它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理论。意大利《共和国报》重新翻出1536年的文献,据说能清晰地辨认出这个像猴耳形状的符号。美国手写体研究专家和古文字学家厄尔曼却认为,该字符起源于中世纪的文献,是两个字母的融合体:字母a和d的圆圈相互融合,d尾巴延长向上向左画出一道弧线。美国语言学家通过电子邮件研究该字符,总共得到了40种语言的115个答案,从塞尔维亚“发疯的a”到具有诗意的土耳其“玫瑰”,从荷兰的“猴子尾巴”到波兰的“猴子一词的简写”。英国人、法国人、以色列人和韩国人认为这是“蜗牛”。泰国人称它为“卷曲的蠕虫”。挪威人的说法更形象:“带有超级长尾巴的卷曲阿尔法。” 总之,我们感谢发明者,也感谢现代科技带给我们如此美妙的东西。参考资料: http://www.xici.net/b662678/d48155014.htm
记得采纳啊

㈥ Email 是谁发明的

BBN的Ray Tomlinson发明了通过分布式网络发送消息的email程序。最初的程序由两部分构成:同一机器内部的email程序(SENDMSG)和一个实验性的文件传输程序(CPYNET)。
1972

BBN的Ray Tomlinson为ARPANET修改了email程序,这个程序变得非常热门。Tomlinson的33型电传打字机选用"@"作为代表"在"的含义的标点符号(3月)
Larry Roberts写出了第一个email管理程序(RD),可以将信件列表、有选择地阅读、转存文件、转发和回复。(7月)

最早提供Email服务的是www.163.net

㈦ email的发明

对于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e-mail),根据资料,现在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 1969年10月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 据《互联网周刊》报道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时间应该是1969年10月),这条消息只有两个字母:“LO”。Leonard K.教授因此被称为电子邮件之父。 Leonard K.教授解释,“当年我试图通过一台位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计算机和另一台位于旧金山附近斯坦福研究中心的计算机联系。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从一台计算机登录到另一台 电子邮件
机。当时登录的办法就是键入L-O-G。于是我方键入L,然后问对方:‘收到L了吗?’对方回答:‘收到了。’然后依次键入O和G。还未收到对方收到G的确认回答,系统就瘫痪了。所以第一条网上信息就是‘LO’,意思是‘你好!’” 第二种说法 1971年,美国国防部资助的阿帕网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出现了:参加此项目的科学家们在不同的地方做着不同的工作,但是却不能很好地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使用的是不同的计算机,每个人的工作对别人来说都是没有用的。他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借助于网络在不同的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的方法。为阿帕网工作的麻省理工学院博士Ray Tomlinson把一个可以在不同的电脑网络之间进行拷贝的软件和一个仅用于单机的通信软件进行了功能合并,命名为SNDMSG(即Send Message)。为了测试,他使用这个软件在阿帕网上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收件人是另外一台电脑上的自己。尽管这封邮件的内容连Tomlinson本人也记不起来了,但那一刻仍然具备了十足的历史意义:电子邮件诞生了。Tomlinson选择"@"符号作为用户名与地址的间隔,因为这个符号比较生僻,不会出现在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当中,而且这个符号的读音也有着"在"的含义。阿帕网的科学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欢迎了这个石破天惊般的创新。他们天才的想法及研究成果,现在可以用最快的--快得难以觉察--速度来与同事共享了。现在他们中的许多人回想起来,都觉得阿帕网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当中,电子邮件功不可没。(这个说法也是现在较为广传的。)

阅读全文

与谁发明了email主要内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