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通讯工具有
(1)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
(2)内燃机和新交通专工具的创制:卡尔·属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
(3)电讯事业的发展: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4)化学工业的建立:诺贝尔-炸药 (塑料、人造纤维)。
2. 从古至今通信经历了那些变化
远古时期大喊大叫
有了文字以后就有了信
训练鸽子,猎鹰传递信
为了大
批量传递,就出现了邮路
邮路之后就是电报
电报之后是电话
电话之后是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之后是即时通讯软件
3. 第二次工业革命哪些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时间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Second Instrial Revolution)起于19世纪七十年代,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即电气时代)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Siemens)制成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Gelam)发明电动机,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根据这一现象,对电作了深入的研究。在进一步完善电学理论的同时,科学家们开始研制发电机。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制成一部发电机,后来几经改进,逐渐完善,到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的发明,实现了电能和机械能的互换。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机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编辑本段]早期汽车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造了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迅速发展。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导致了列强开始争夺石油。)
1902年12月,以内燃机为动力的飞机飞上蓝天,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随着内燃机的广泛使用,石油的开采量和提炼技术也大大提高。1870年,全世界只生产了大约80万吨石油,到1900年已猛增到2000万吨。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讯事业的发展尤为迅速。继有线电报出现之后,电话、无线电报相继问世,为快速地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化学工业的建立也是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应用与生产的一项重大突破。1867年,诺贝尔研制成功炸药,80年代有改良了无烟炸药,大大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80年代初,科学家提炼出来了氨,苯等化学产品。大大的促进了城市生活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推动了一些老工业部门如冶金、造船和机器制造业的技术革新和发展。
4. 人类历史上有哪些发明 永远的改变了世界
5. 20世纪的发明创造及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有哪些!!!!!急
1、蒸汽机:推动了整个工业革命的发展
传统的马力或者水力无法提供工业革命所需的动力,蒸汽机能量的开发为世界带来了一种更有效更强大的动力。虽说古人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但直到瓦特的蒸汽机面市后,才真正开启了蒸汽机的商业价值。
2、电话:掀开人类通讯史的新篇章
“沃森先生,请立即过来,我需要帮助!”这是1876年3月10日电话发明人亚历山大·贝尔通过电话成功传出的第一句话,电话从此诞生了,人类通讯史从此掀开了一个全新的篇章。
(5)哪两项发明改变了通讯扩展阅读:
蒸汽机的历史作用
蒸汽机有很大的历史作用,它曾推动了机械工业甚至社会的发展,解决了大机器生产中最关键的问题,推动了交通运输空前的进步。
随着它的发展而建立的热力学和机构学为汽轮机和内燃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汽轮机继承了蒸汽机以蒸汽为工质的特点,和采用凝汽器以降低排汽压力的优点,摒弃了往复运动和间断进汽的缺点。
内燃机继承了蒸汽机的基本结构和传动形式,采用了将燃油直接输入汽缸内燃烧的方式,形成了热效率高得多的热力循环;同时,蒸汽机所采用的汽缸、活塞、飞轮、飞锤调速器,阀门和密封件等,均是构成多种现代机械的基本元件。
工业革命的产生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蒸汽机的改良(瓦特没有发明蒸汽机,他只是改良),而蒸汽机车的产生也是因为蒸汽机的改良以及后人的应用而产生的,当时英国鼓励发明,并且在人口增加需要增加生产速度之时,便开始有人努力的改进当时的生产设备。
瓦特便是其中之一,而瓦特改良蒸汽机导致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因此蒸汽机的改良绝对是促成工业革命的原因之一。而蒸汽机车是一种以蒸汽引擎作为动力来源的铁路机车,因此若没有蒸汽机的改良便不可能有这项交通工具的诞生。
6. 有哪一项发明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制作者,过程,影响等)
我就举电话的例子吧.
1876年,美国费城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博览会,会上展出了当时世界上新发明的产品。一天,巴西国王莅临参观。国王兴致勃勃地观赏一只小盒子和听筒,年轻的发明家贝尔跑过来请国王把听筒放到耳边,而自己在远处讲话,国王听到贝尔的声音,大为震惊,高声地说:"我的上帝,他说话了!"贝尔告诉国王,这是Telephone--电话。从此,电话和贝尔名字就远扬四海。
贝尔是怎样发明电话的呢?
长距离间通话的设想,早已有之。到19世纪70年代,美国发明家格雷首先设计了一套"情侣电报装置"。他使用两个罐头盒,每只盒子底部由一条绷紧的绳子连结起来。当一个人对着一端罐头讲话时,振动通过绳子传达给另一端罐头。这个实验使格雷认识到人的声音由各种不同的频率的音调构成,如果能设计出合适发话器,再把声调变成电的讯号,传递后再在另一端变为话音,这不就实现远距离通话了吗?
格雷的设想虽好,但是实现它并不容易。这个艰巨任务落在另一个发明家贝尔肩上。
贝尔出生于英国苏格兰,1869年赴美国定居,担任波士顿大学语文教师。他从电报装置得到启示,决心把格雷的设想变为现实。
贝尔和他的助手华生动手设计了中心设置磁舌簧的发话器。这种发话器能传递各种频率的声音,振动舌簧通过电磁感应转换为各种电振荡。同样结构的装置放在一定距离的另一端,作为接收机用。1876年2月14日,这项发明获准专利登记。
不久,贝尔电话公司成立。当时的电话体积大得惊人,像个大箱子,发话人必须大声喊叫,而且只能在小城市范围内通话。
开发和完善电话技术的任务又落在大发明家爱迪生身上。他对贝尔的电话结构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用碳粒接触来控制电流强度。同时,华生又增加了磁性电铃,制造了交换台设备。这时,电话才逐步达到完善地步。
1948年以来,晶体管逐步取代了继电器和其它通讯装置。1960年科学家又发明按键号盘,使用晶体管发出音频。近年来,又发展了用激光作为载波源的激光电话和代替主人回话的记录电话等,使电话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
格雷、贝尔、华生、爱迪生等作为电话发明的先驱而截入史册,贝尔电话公司的大名,迄今仍誉满全球。
7. 中国四大发明口哪两项是那个时期发明并开始得到大规模实际运用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古代,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居于世界的前列.5世纪后的千余年里,欧洲处在封建社会之中.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向前发展,而欧洲的科学技术却停滞不前.只是到了十五、六世纪,由于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形成,欧洲的近代自然科学才得以诞生.
我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便利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了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总之,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这些伟大的发明曾经影响并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
指南针的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有多种形体.战国时期,已发现磁石吸铁的现象,并用天然磁石制造“司南之勺”,“其柄指南”.此后,经过长时期的实践,发现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更高一级的磁性指向仪器.宋代科学家沈括首先记载了地磁偏角,说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使之磁化成为磁针,可以指南,而常微偏东,并介绍了四种支挂磁针的方法:一是浮于水面,二是放在指甲上,三是放在碗沿上,四是线缕悬挂(见彩图缕悬法指南针 据沈括记载复制模型).宋军中配备指南鱼,是将薄铁叶剪成鱼形而磁化,用于阴天和黑夜判断行军方向.后来又发展成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的罗经盘,即罗盘.曾三异在《因话录》中记载当时有“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这种地罗还是一种水罗盘.当时,阴阳家用地罗看风水.在清丈田地和判决土地诉讼时,也使用地罗.据《萍洲可谈》、《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诸蕃志》和《梦粱录》记载,至晚在北宋后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南宋时,使用“针盘”导航.这种针盘还使用“浮针”,这对于海上交通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极大作用.
最早的“指南针” 战国时代,我国人民利用磁铁造成了一种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司南的形状和现在的指南针完全不同.它是根据我国古代的勺子的形状制成的,很象我们现在用的汤匙.
司南是怎样制成的呢?古书上缺少详细的记载,又没有实物留下来,所以我们没有办法知道它的准确形状.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司南大约是把整块的天然磁铁,轻轻地琢磨成勺子的形状,并且把它的S极琢磨成长柄,使重心落在圆而光滑的底部正中.
司南做好以后,还得做一个光滑的底盘.使用的时候,先把底盘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底盘的中间,用手拨动它的柄,使它转动.等到司南停下来,它的长柄就指向南方,勺子的口则指向北方.
司南的底盘是用青铜做的,有的是个涂漆的木盘,青铜和漆器都比较光滑,磨擦的阻力比较小,司南转动起来很灵活.这种底盘内圆外方,四周还刻有表示方位的格线和文字.现在的出土文物中,就有这样的铜盘和涂漆的木盘;还有东汉时候的一幅石刻,刻着一个小勺子放在一个小方台上,有人认为这就是司南.
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战国时候,有人去采玉,怕在荒山中迷路,就带上司南.
司南必须放在光滑的底盘上旋转,底盘还必须放平,否则就会影响它指南的作用,甚至会使它从底盘上滑下来.因此,人们发明司南以后,又继续不断地研
究改进指南的工具.
指南鱼 公元九六零年,宋太祖建立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封建割据局面.北宋时候,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新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我国的科学技术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宋朝时候,我国在指南针的制造方面,跟造纸法和印刷术一样,也有很大的发展.
大约在北宋初年,我国又创制了一种指南工具——指南鱼.
当时有一部有名的军事著作,叫《武经总要》,其中说:行军的时候,如果迂到阴天黑夜,无法辨明方向,就应当让老马在前面带路,或者用指南车和指南鱼辨别方向.《武经总要》这部书是在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一零四四年)以前写成的.这就是说,在那个时候,我国已经有指南鱼,并且把它应用到军事方面去了.
指南鱼用一块薄薄的钢片做成,形状很象一条鱼.它有两寸长、五分宽,鱼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使它象小船一样,可以浮在水面上.
钢片做成的鱼没有磁性,所以没有指南的作用.如果要它指南,还必须再用人工传磁的办法,使它变成磁铁,具有磁性.
关于怎样进行人工传磁,《武经总要》没有明白的记载,但是它指出,指南鱼要用“密器收之”,也就是说,要拿一个密封的合子藏起来.根据这一点来看,当时的人工传磁法大约是这样的:把钢片做的鱼和天然磁铁放在同一个密封的 合子里,使它们接触,时间久了,钢片做的鱼就也会具有磁性,变成磁铁.
原来,不管磁化或者没有磁化的钢铁里面,每一个分子都是一根“小磁铁”.没有磁化的钢条,它的分子毫无次序地排列着,“小磁铁”的磁性都互相抵消了.磁化了的钢条,所有的“小磁铁”都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同性的磁极朝着一个方向,不用说,整个钢条就具有磁性了.如果拿一块磁铁,紧紧擦着一根没有磁化的钢条,老是从这一头向另一头移动,那么,由于磁铁的吸力,普通钢条中的分子也都顺着一个方向排列起来,这样,就完成“传磁”的工作了.《武经总要》上讲到的“密器收之”,可能就是指这种人工传磁方法.
我国人民发明用人造磁铁做指南鱼,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说明我国人民在九百多年前就已具有相当丰富的磁铁知识了.
使用指南鱼,比使用司南要方便,它不需要再做一个光滑的铜盘,只要有一碗水就可以了.盛水的碗即使放得不平,也不会影响指南的作用,因为碗里的水面是平的.而且,由于液体的摩擦力比固体小,转动起来比较灵活,所以它比司南更灵敏,更准确.
当时不但有钢片做的指南鱼,还有用木头做的指南鱼和指南龟.宋代《事林广记》记载了用木头做指南鱼的方法:用一块木头刻成鱼的样子,象手指那样大,在鱼嘴往里挖一个洞,拿一条磁铁放在里面,使它的S级朝外,再用蜡封好口.另外用一根针从鱼口里插进去,室南鱼就做好了.把指南鱼放到水面上,鱼嘴里的针就指向南方.
指南龟也是用木头刻成的,放磁铁的办法和木头指南鱼一样,插在尾部.指南龟不放在水里,人们在它的肚子下面挖一个洞,把它装在光滑的竹钉上面,使它便于自由转动,它尾部的那根针,也会自动指向南方.
这种木头指南鱼和指南龟,很可能是一些懂得方术的方士创造的,做成以后只是用来变戏法.所以《事林广记》的作者,把它们当作《神仙幻术》了.
火药的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古代炼丹家制药时,逐渐发现硫黄(S)、 焰硝(KN□)和木炭(C)的混合物有燃烧和爆炸能力.唐末天□年间(904~906),在战争中开始出现火药箭,还出现“发机飞火”的记载,即用抛石机投掷火药包,作燃烧性兵器.宋朝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设广备攻城作,其中有生产火药的部门.《武经总要》一书记载了火药的三种配方,生产火药已达相当规模.尽管生产技术严格保密,仍传入辽朝,故从日本大量进口硫黄的同时,又严禁硫黄和焰硝向辽出口.宋神宗赵顼时,边防军中已大量配备火药弓箭、火药火炮箭等兵器.辽道宗时,也已在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日阅火炮”.南宋时,水军也配备了霹雳炮、火炮、火箭等兵器,在建康府(今江苏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都设有火药兵器制造业.早期火药兵器威力有限,不可能取代冷兵器.但自南宋中期以后,火药兵器在兵器中的比重显著增大(见彩图火箭(模型)将火药筒缚在箭支的前部,利用火药燃烧时产生的后推力带动箭支前进,宋代军队配备的火药武器之一).金朝火药制造技术来源于辽,金军攻宋之初,已使用火炮.此后,在宋、金、元之间的战争中,火药的使用愈益频繁.金末抗击蒙古军时,曾使用震天雷、飞火枪等火器.宋代出现了类似近代炮弹的铁火炮,却仍用抛石机投射;又发明了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发射“子窠”,类似于后世枪炮,却尚未使用金属发射管.这是辽、宋、 金代火药兵器进步的极限,却已决定了后世火药兵器的发展方向.总之,辽、宋、金代可算是人类使用火药的奠基时期.到元、明又发现了铜铁铸造的管状火器——铳和炮.
火枪 南宋时候,火药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了,火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为了防御金兵的侵扰,南宋的军事家们就不断想法改进武器.南宋初,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有一个叫陈规的军事学家,发明了一种管形火
器——火枪,这在火器史上是一大进步.
这种火枪是用长竹杆做的,竹管里装满火药.打仗的时候,由两个人拿着,点着了火,发射出去,用它烧敌人.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管形火器.把火药装在竹管里做成火枪,在火药的应用上是个了不起的进步.用抛石机发射火药,不容易准确地打中目标;有了管形火器,人们就可以比较准确地发射和适当地操 纵火药的起爆了.
火枪发明以后,经过不断的改进,到了南宋未年,又有人发明了突火枪.突火枪是用粗毛竹筒做成的,竹筒里放有火药,还放一种叫“子窠”的东西.用火把火药点着以后,起初发出火焰,接着“子窠”就射出去,并且发出象炮一样的声音.
这种“子窠”,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它很可能就是一种最早的子弹,可惜古书上没有说明.
火枪的作用只在烧人,突火枪却能发出子窠打人,比火枪又前进了一步.
火枪和突火枪,都是用竹管做的原始的管形火器,威力不大,但它们是近代枪炮的老祖宗.近代的枪炮,就是从它们慢慢发展来的.
造纸术的发明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在前人造纸术的基础上,改革和推广了造纸技术.新的造纸术使旧的不便书写的麻纸变成了至今大致结构没有改变的良纸工艺.
在蔡伦造纸术出现之前,在中国,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铜器,春秋时用竹简、木牍、缣帛作为记事材料.汉代,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笨重的竹简和昂贵的缣帛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寻求新的书写材料已成为时势所趋,造纸术就因此应运而生.
据20世纪中叶以来在新疆、陕西、甘肃等地出土的麻质古纸,专家确认为西汉麻纸的片状纤维物,说明造纸术可能出现在蔡伦之前,而且可能与人们对纺织用麻的处理过程有关.但这些西汉麻质古纸上都没有发现可以辨识的书写文字,加上对化验分析结果解释不同,对西汉是否已出现了造纸术中术界尚有很大争议.闪此《后汉书·蔡伦传》对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记载,是迄今为止有时间和人物的准确记载造纸术的最早记录,广为人们承认.
蔡伦(62~121),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宫为宦.章帝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掌管宫廷手工作坊.和帝元兴元年(105)发明造纸术.安帝元初元年(114)封龙亭侯.安帝建光元年(121)去世,葬在封地.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造纸之前,书写记事的纸实际上是丝织物(缣帛),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经过挫、捣、抄、烘等一系列的工艺加工,制造植物纤维纸,一种至今大致结构没有改变的良纸,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纸.105年,蔡伦向汉和帝献纸,受到和帝赞誉.造纸术于是广为天下所知,蔡伦造的纸被称为“蔡侯纸”;105年则被普遍认为造纸术的发明年代.
蔡伦对造纸术的改革和推广,使纸的使用在东汉后日渐多起来.从考古发掘出的东汉古纸看,已有不少带有书写字体,而且质量明显提高.这些东汉古纸,或是诗抄,或是书信,或是书札的残部,都是东汉末年的产物,准确的应属永初四年(110)前后.科学家对1974年甘肃武威旱滩坡的东汉晚期墓出土的留有字迹的古纸进行了细致的科学分析,发现古纸已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柔性,厚度与现代机制原稿纸相当,原料为大麻等麻类纤维,纤维交结细匀紧密,且有单面涂布加工,说明当时的造纸工序已相当精细,造纸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
东汉时纸的使用,有许多书稿文献都有记载.如《后汉书·邓皇后纪》中所说的贡纸和《后汉书·百官志》中所说的宫廷内专管纸墨的少府守宫令和尚书令右丞,说明纸在宫廷内已广为使用.而《后汉书·延笃列传》所载的牍记纸和书写纸及《北堂书抄》中所载的信纸,则说明一般官吏和士人也有使用纸书写的了.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最杰出的成就.纸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它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在中国率先出现,使中国汉代的文明勃兴超过了其它的文明.公元八世纪左右,阿拉伯人才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
纸的出现和推广,使汉以后的文化生活出现了崭新的面貌.纸的质量越来越好.汉中平二年(185),山东造纸能手左伯(字子邑)造出“左伯纸”,史称“子邑之纸,妍妙辉光”.公元2~5世纪,左伯纸、张芝笔和韦诞墨曾是文人墨士喜爱的文房用品.但纵观汉代的书写材料占主要地位的仍是简牍和缣帛.直到晋以后,经济发展,造纸术流传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造纸材料丰富,才出现了较多较好的纸.晋代盛行的读书、抄书和藏书之风都得益于纸的普及和推广.抄经热、藏书热和因传抄左思《三都赋》而出现的洛阳纸贵,都是纸普及后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景观.
印刷术的发明
自从有了纸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读书的人多起来了,对书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晋朝初年,官府有书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时候,梁元帝在江陵有书籍七万多卷、隋朝嘉则殿中藏书有三十七万卷,这是我国古代国家图书馆最高的藏书记录.
除了官府藏书,私人藏书也越来越多.比如晋朝郭太,有书五千卷;张华搬家的时候,单是搬运书籍,就用了三十辆车子.
印刷术发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张华那样的富人才能有这么多的藏书,一般人要得到一两本书也很不容易,因为那时的书都是手抄本.要抄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费多少人力呀!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怎么能够满足社会上的需要呢?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项科学发明,只要社会上迫切需要它,同时又有产生它的物质条件,那么,它就会很诀出现的.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就是这样.
在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前,社会上已经广泛应用印章和拓碑.
印章有阳文和阴文两种,阳文刻的字是凸出来的,阴文刻的字是凹进去的.“如果使用阳文印章,印到纸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较小,印出来的字数毕竟有限.
刻碑一般用阴文,拓出来的是黑底白字,不够醒目.而且拓碑的过程比较复杂,用来印制书籍也不方便.但是,拓碑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石碑面积比较大,一次可以拓印许多字.
如果截长补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点结合起来呢?情况当然就不一样了.
我国劳动人民在拓碑和印章这两种方法的启发下,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的方法是这样的: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自纸复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成功了.这种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
我国的雕版印刷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呢?对这个问题,历史学家还没有统一的意见,但多数人认为是在唐朝时候发明的.
在隋末唐初,由于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文化事业也跟着繁荣起来,客观上产生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
根据明朝时候邵经邦《弘简录》一书的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收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人物的故 事.编写了一木叫《女则》的书.贞观十年土长孙皇后死了,宫中有人把这本书送到唐太宗那里.唐太宗看到之后,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来.
贞观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则》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这一年,也可能稍后一些.这是我国文献资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从这个资料来分析.可能当时民间已经开始用雕版印刷来印行书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则》印出来.雕版印刷发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则》出版的年代更早.
到了九世纪的时候,我国用雕版印刷来印书已经相当普遍了.
唐朝时候,有个杰出的诗人叫白居易.他把自己写的诗编成了一部诗集——《白氏长庆集》长庆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八二五年一月二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给《白氏长庆集》写了一篇序文,序文中说:当时人们白居易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贩卖,到处都是这样.
从前人们把刻石称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称为”模勒“了.这里的“模勒”两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
《旧唐书》还有这样一条记载,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历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根据另外一些古书的记载情况是这样:当时剑南、两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历书,在街上出卖.每年,管历法的司天台还没有奏请颁发新历,老百姓印的新历却已到处都是了.颁布历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东川节度使冯宿为了维护朝廷的威信,就奏请禁止私人出版历书.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么禁得了呢?虽然唐文宗下了这道命令,民间刻印的历书仍旧到处风行.就是在同一个地区,民间印刷历书的也不止一家.
黄巢起义的时候,唐僖宗慌慌张张逃到了四川.皇帝也逃跑了,当然没有人来管理禁印历书的事了.因此,江东地方的人民就自己编印了历书出卖.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有两个人印的历书,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发生了争执.一个地方官知道了,就说:“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么关系呢?”历书怎么可以差一天呢?那个地方官的说法真叫人笑掉了牙.这件事情却告诉我们,单是江东地方,就起码有两家以上印刷历书.
当时跟着唐僖宗逃到四川的柳毗在他的《家训》的序里也说,他在成都的书店里看到好多关于阴阳、杂记、占梦等方面的书籍.这些书大多是雕版印刷的.可见当时成都的印刷业比较发达,不但印历书,还印其他各种书籍了.
唐朝刻印的书籍,现在保存下来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刚经》. 咸通九年是公元八六八年,离开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这一千多年前的印刷品,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呢?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甘肃省墩煌东南有坐鸣沙山,早在晋朝的时候,有一些佛教徒在这里开了山洞,雕刻佛像,建筑寺庙.山洞不断增加,佛像也跟着增多,人们就把这里称为“千佛洞”.一九零零年,有一个王道士在修理洞窟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密闭的暗室,打开一看,里面堆满了一捆捆纸卷,其中有相当多的纸卷是唐代抄写的书籍,还有一卷是唐代刻印的《金刚经》.
这部《金刚经》长约一丈六尺,高约一尺,是由七个印张粘连而成的卷子.卷首有一幅画,上面画着释迦牟尼对他的弟子说法的神话故事,神态生动,后面是《金刚经》的全文.卷未有一行文字,说明是咸通九年刻印的.
这本书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书籍.图画也是雕刻在一块整版上的,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画.
到了五代时候,有个封建官僚叫冯道.他在短短的五个朝代中做过四个朝代的大官,是个卑鄙无耻的家伙.他看到江苏、四川等地人民贩卖的印本书籍,各种各样都有,单单没有儒家经典,就在后唐长兴三年向皇帝建议雕版印刷儒家经典.
当时共印九种经书,经历了四个朝代,直到后周广顺三年,先后花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才全部刻成.
因为这次刻书影响比较大,后来竟有人认为印刷术是五代时候冯道发明的,这当然是错误的.
到了宋朝时侯,印刷业更加发达起来,全国各地到处都刻书.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经》,刻板十三万块;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机构——国子监,印经史方面的书籍,刻板十多万块.从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出当时印刷业规模之大.宋朝雕板印刷的书籍,现在知道的就有七百多种,而且字体整齐朴素,美观大方,后来一直为我国人民所诊视.
宋朝的雕版印刷,一般多用木板刻字,但也有人用铜板雕刻.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刷广告所用的铜版,可见当时也掌握了雕刻铜版的技术.
说起印制书籍,雕版印刷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一种书,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写不知要快多少倍了.
可是用这种方法,印一种书就得雕一回木板,费的人工仍旧很多,无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书籍,有些书字数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万一这部书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没用了.
有什么办法改进呢?
到了十一世纪中叶(宋仁宗庆历年间),我国有个发明家叫毕升,终于发明了一种更进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把我国的印刷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
毕升用胶泥做成一个一个四方长柱体,一面刻上单字,再用火烧硬,这就是一个一个的活字.印书的时候,先予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蜡之类的东西,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密密地排满活字,满一铁框为一版,再用火在铁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蜡等熔化.另外用一块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压一压,把字压平,一块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样,只要在字上涂墨,就可以印刷了.
为了提高效率,他准备了两块铁板,组织两个人同时工作,一块板印刷,另一块板排字;等第一块板印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铁板互相交替着用,印得很快.
毕升把每个单字都刻好几个;常用字刻二十多个碰到没有予备的冷僻生字,就临时雕刻,用火一烧就成了,非常方便印过以后,把铁板再放在火上烧热,使松香和蜡等熔化,把活字拆下来,下一次还能使用.
这就是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种胶泥活字,称为泥活字,毕升发明的印书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来,虽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术的三个主要步骤一制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经具备.所以,毕升在印刷方面的贡献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里,专门记载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以后,朝鲜人民又开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书,后来又采用木活字印书.到了十三世纪,他们首先发明用铜活字印书.我国使用铜活字印书比朝鲜稍晚.朝鲜人民还创造了铅活字、铁活字等.
十六世纪末年,日本侵入朝鲜,把朝鲜的铜活字和木活字抢去不少.于是,日本人也学会了活字印刷术.
我国的印刷术还传到了越南.十五世纪的时候,越南开始用雕版印刷术的方法印书.十八世纪初,他们也开始用木活字印书了.
欧洲印刷术的产生,也受了我国印刷术的深刻影响.
元朝时候,到中国来的欧洲人很多.他们看到元朝政府印的纸币可以代替金银使用,觉得非常新奇.在他们写的游记中,对于中国的纸币记载得很详细.
当时到中国来的欧洲人,很多住在杭州等地.杭州的书坊非常多,刻印工人的技巧也非常熟练.有的欧洲人在那里住过好几年,所以很自然地就把印刷术带回欧洲去了.
8. 中国古代到现代通讯方式的演变
1、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2、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
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
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鸿雁传书”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千百年,而“鸿雁传书”也就渐渐成了邮政通信的象征了。
3、飞鸽传书
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上,信鸽主要被用于军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将张浚视察部下曲端的军队。张浚来到军营后,竟见空荡荡的没有人影,他非常惊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队召集到眼前。
曲端闻言,立即把自己统帅的五个军的花名册递给张浚,请他随便点看哪一军。张浚指着花名册说:“我要在这里看看你的第一军。”曲端领命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笼子放出了一只鸽子,顷刻间,第一军全体将士全副武装,飞速赶到。
张浚大为震惊,又说:“我要看你全部的军队。”曲端又开笼放出四只鸽子,很快,其余的四军也火速赶到。面对整齐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队,张浚大喜,对曲端更是一番夸奖。
其实,曲端放出的五只鸽子,都是训练有素的信鸽,它们身上早就被绑上了调兵的文书,一旦从笼中放出,立即飞到指点的地点,把调兵的文书送到相应的部队手中。
4、风筝通信
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
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军事上利用风筝的例子,史书上多有记载。汉初楚汉相争时,刘邦围困项羽于垓下,韩信向汉王刘邦建议用绢帛竹木制作大型风筝,在上面装上竹哨,于晚间放到楚营上空,发出呜呜的声响,同时汉军在地面上高唱楚歌,引发楚军的思乡之情,从而瓦解了楚军的士气,赢得了战事的胜利。
5、通信塔
18世纪,法国工程师克劳德.查佩成功地研制出一个加快信息传递速度的实用通信系统。该系统由建立在巴黎和里尔230千米间的若干个通信塔组成。
在这些塔顶上竖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装一根水平横杆,人们可以使木杆转动,并能在绳索的操作下摆动形成各种角度。在水平横杆的两端安有两个垂直臂,也可以转动。
这样,每个塔通过木杆可以构成192种不同的构形,附近的塔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种含义的信息。这样依次传下去,在230千米的距离内仅用2分钟便可完成一次信息传递。该系统在18世纪法国革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6、信号旗
船上使用信号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旗号通信的优点是十分简便,因此,即使当今现代通信技术相当发达,这种简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来,成为近程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进行旗号通信时,可以把信号旗单独或组合起来使用,表示不同的意义。通常悬挂单面旗表示最紧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内容。
例如,悬挂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潜水员,请慢速远离我船";悬挂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悬挂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医疗援助"等等。
7、邮递
以实物传递为基础,虽然如今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但越简单越真实,越纯朴越真情,信件是信息传递最简单最纯朴的方式,更不因传递速度过快造成信息的溢漏;
快递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的需要,主要原因是因为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需求面也越来越高,但其发展受交通运输制约无便利的交通运输怎么也快不起来。
8、电话
电话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与网络电话,其传递方式与网络方式优缺点基本相同,与网络方式不同之处在于电话不能直接传递文字图片,与邮递方式不同在于不能传递实物。
9、传真
传真是近二十多年发展最快的非话电信业务。
将文字、图表、相片等记录在纸面上的静止图像,通过扫描和光电变换,变成电信号,经各类信道传送到目的地,在接收端通过一系列逆变换过程,获得与发送原稿相似记录副本的通信方式,称为传真。
传真的主要技术有:扫描技术,记录技术,同步同相技术,传输技术。传真的通信过程包含扫描,光电变换,图像信号的传输,记录变换,收信扫描和同步同相。
传真是基于PSTN的电信信号通过设备中转传真信号。直接由于科技大迅速发展,电子网络传真逐渐成为取代传真机的新一代通信工具。
10、卫星电话
基于卫星通信系统来传输信息的电话就是卫星电话。
卫星电话是现代移动通信的产物,其主要功能是填补现有通信(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终端无法覆盖的区域,为人们的工作提供更为健全的服务。现代通信中,卫星通信是无法被其他通信方式所替代的,现有常用通信所提供的所有通信功能,均已在卫星通信中得到应用。
11、电报
电报,就是用电信号传递的文字信息。通讯越来越迅捷,电报的作用已经不是很大了,也许有一天电报就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电报是通信业务的一种,是最早使用电进行通信的方法。它利用电流(有线)或电磁波(无线)作载体,通过编码和相应的电处理技术实现人类远距离传输与交换信息的通信方式。
电报大大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业社会的其中一项重要发明。早期的电报只能在陆地上通讯,后来使用了海底电缆,开展了越洋服务。
到了二十世纪初,开始使用无线电拍发电报,电报业务基本上已能抵达地球上大部份地区。电报主要是用作传递文字讯息,使用电报技术用作传送图片称为传真。
12、数据通信
计算机网络中传输的信息都是数字数据,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就是数据通信方式,数据通信是计算机和通信线路结合的通信方式。在数据通信中,按每次传送的数据位数,通信方式可分为: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
并行通信是一次同时传送8位二进制数据,从发送端到接收端需要8根传输线。并行方式主要用于近距离通信,如在计算机内部的数据通信通常以并行方式进行。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传输速度快,处理简单。
串行通信一次只传送一位二进制的数据,从发送端到接收端只需要一根传输线。串行方式虽然传输率低,但适合于远距离传输,在网络中(如公用电话系统)普遍采用串行通信方式
9. 四大发明中,对世界文化交流.传播和发展起巨大作用的是哪两项
你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这两项发明对世界文化交流.传播和发展起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