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水晶玻璃是什么时候创造的

水晶玻璃是什么时候创造的

发布时间:2021-06-23 02:48:43

Ⅰ 玻璃的发明者是谁

玻璃的发明与祖师传说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除了声光电外,就是琉璃乾坤似的玻璃世界。现代化的大楼与住宅,几乎除了钢架、砖瓦,就是一片透明玻璃。站在楼里或室内可以望到街上的车水马龙;人们在飞机、汽车、火车上,透过挡风玻璃,就可置身窗外的五光十色的大世界。在化学实验室、医院里,到处可见玻璃器皿;我们透过玻璃制成的望远镜、显微镜,既可了望无边无际的宇宙,也可深入观察微观世界的秘密。就是日常生活中,品茶饮酒,端的是玻璃杯与盅,墙上的镜框、手上戴的手表、架上放的犹如水晶般的工艺品,甚至街头小孩子玩的琉璃球,哪一件能离开玻璃制品呢?人很难想象,离开玻璃,世界会变成一个怎样一幅模样? 远在五、六千年前,埃及人首先发明了烧制玻璃,后来传遍欧洲大陆。最初人们认为中国的玻璃也是从西方传入的。但考古发现打破了这一看法,1965年,在河南出土了一件商代青釉印纹尊,尊口有深绿厚而透明的五块玻璃釉。1975年,在宝鸡茹家庄西周早、中期墓葬里出土了上千件琉璃管、珠,经中外科学家对古代实物的鉴定,是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不同,中国的玻璃是自成系统发展而来。考古发现还告诉我们,中国的玻璃要比埃及晚,它萌芽于商代,最迟在西周已开始烧制。《穆天子传》载,周穆王登采石之山,命民采石铸以为器,就是烧制玻璃。不过,我国早期的玻璃,古人称它为璆琳、琉璃、璢璃、璧流离、药玉、水精、罐子玉等,南北朝以后,有时又称玻瓈、料器。清代才称玻璃。古代所说的琉璃,包括三种东西:一是一种半透明的玉石,二是用铝、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釉,三是指玻璃。玻璃的发明,应同烧制陶瓷与冶炼青铜有关。发明人也就是制陶或制铜器的工艺师傅。古埃及的玻璃就是陶器工匠,在从窑内取出陶器时,发现了窑内有一种亮晶晶的东西。经过细心研究,多次实验,才烧制出玻璃。我国在商代,烧制陶瓷或冶炼青铜时,窑内温度可达1100oC--1200oC,有时就会无意中产生铅钡与硅酸化合物的烧制品。这些无名的工匠,是中国玻璃的发明者与祖师。作为琉璃之一的玻璃,最初只是作为装饰品或随葬品,视如珍宝。汉乐府民歌《陌上桑》说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明月珠,在当时是名贵的琉璃饰物。秦汉时,烧制玻璃已为人所知,像东汉王充在《论衡》一书里,就说,五月丙午日中,用阳燧(古代一种取火器),就可消炼五石以为器。不过,中国古代的玻璃绚丽多彩、晶莹璀璨,但轻脆易碎,不耐高温,难以适应骤冷骤热的环境。北魏时,大月氏人来中国,在京城采石炼五色玻璃,曾一度使中国玻璃大贱。明清时,也有外国人来中国,传授西方玻璃的冶炼技术。如清康熙时,养心殿造办处就设玻璃厂 ,能生产水晶玻璃,洒金蓝玻璃与套色玻璃,其制品名贵一时,为中外收藏家所重视。除北京而外,在山东博山、苏州、广州等地,都有玻璃生产地,山东博山的产品,曾远销东南亚各国。 玻璃本是冶炼工匠所发明,但民间传说却把玻璃的发明权归到汉代陆毒(或作六毒)大王的头上。说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后,各地农民揭竿起义。有一位叫陆毒的绿林好汉率军几次打败王莽的军队,被激怒的王莽派十几万大军围剿陆毒,陆毒只得突围,准备投奔刘秀。半路上躲进一处山口,被王莽的军队所包围。陆毒众人正用石头架锅做饭时,敌人冲上来,只得丢下饭锅,与敌激战到半夜。山谷中突然腾起一片光芒,将王莽的士兵吓跑了。事后,炉毒查来查去,才发现是架锅的石头被烧得透明时,发出了强光。强光迫使敌军不敢再进攻,最后陆毒终于盼到了刘秀的援军,双方会师。事后陆毒向刘秀汇报了情况,并向刘秀献上烧得透明的石头。刘秀视为珍宝,就封陆毒为王,并让陆毒继续烧制这种宝石。这种石头就是玻璃,而陆毒大王也就被传为玻璃业的祖师了。 传说只能是传说,到底有多少历史的真实性,很难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玻璃的发明,离不开那些无名的陶瓷与冶炼工匠。如今我国已是玻璃生产大国,仅浮法玻璃就产量来论,世界排在前四位的国家是中国、美国、日本、德国,中国居第一位。

Ⅱ 世界玻璃发展史

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工艺始于西周时期,历经绵延不绝的两千余年,至清代发展到顶峰,成为古代玻璃史上的鼎盛时期。故宫博物院藏古代玻璃器4000余件。从藏品的时代上看,战国到明清几乎不间断。其中绝大部分藏品为传世品,尤以清代玻璃制品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整个藏品的90℅。清代玻璃器又分宫廷制造与民间制造两大系列,宫廷玻璃器占其中的3/4。宫廷玻璃代表了清代玻璃制作的工艺水平,是造办处玻璃厂按照皇帝的谕旨为皇家制作的各种玻璃器皿。有清一代从康熙皇帝玄烨到末代皇帝溥仪,内务府官办作坊——造办处玻璃厂从未停止过玻璃的制造与生产。
玻璃厂建立后,清代的玻璃制作在皇帝和造办处管理大臣的统一指挥下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据不完全统计,康熙朝已有单色玻璃、画珐琅玻璃、套玻璃、刻花玻璃和洒金玻璃等品种,雍正朝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描金玻璃。
单色玻璃是指用单一颜色玻璃吹制的玻璃器皿。康熙朝的单色玻璃是对清以前玻璃制作工艺的继承与发展。这时期的传世品,过去仅知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一件透明玻璃水丞。雍正朝制作数量最多、器型最丰富的品种是单色玻璃,为当时的主流产品。单色玻璃有“涅玻璃”与“亮玻璃”之分,“涅玻璃”是指不透明玻璃,“亮玻璃”是指透明玻璃。
珐琅是一种绘烧于金属胎、瓷胎和玻璃胎上的釉料,康熙年间从欧洲传入我国。玻璃胎画珐琅是清代首创的玻璃装饰工艺,始于康熙朝,而康熙朝玻璃胎画珐琅的实物却一直杳无踪迹,无缘得见。
康熙朝玻璃制作工艺的另一创新是套玻璃的烧制成功。所谓“套玻璃”是指由两种以上颜色玻璃制成的器物。其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在玻璃胎上满套与胎色不同的另一色玻璃,之后在外层玻璃上雕琢花纹;一是用经加热半熔的色料棒直接在胎上作花纹。套玻璃是玻璃成型工艺与雕刻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是玻璃制作工艺史上的重要发明。这两种方法制作出的器物均可见凸雕效果,既有玻璃的质色美,又有纹饰凹凸的立体美。
洒金玻璃是康熙朝创新的又一个玻璃品种。而在雍正的档案中却未见制作洒金玻璃的记载;但雍正朝档案中记载了描金玻璃的制作,描金玻璃是在玻璃表面描绘金色花纹,其制作方法应源于漆器工艺中描金漆的做法。
纵观历史,康熙朝是清代官造玻璃制作工艺的开端和奠定基础的时期,玻璃厂的建立是康熙皇帝玄烨继承中国传统玻璃制作工艺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产物,也是皇家对玻璃制品重视与喜爱的结果。晶莹璀璨的玻璃器成为清代艺术品中的新宠和皇帝重要的赏赐品。雍正朝玻璃颜色达30种之多,可谓五彩缤纷,斑斓绚丽,成为雍正朝玻璃制作工艺的闪光点。乾隆朝是有清一代玻璃制作工艺最为辉煌、全面发展的时期。嘉庆朝是玻璃制作工艺的转折点,从此造办处玻璃厂一蹶不振,工艺水平逐步下降。清代玻璃工艺制作与发展的历史与清王朝的兴盛衰亡息息相关,这正是官办作坊不可抗拒的发展规律。

是谁发明的玻璃?

玻璃伴随人类走过了多少年?
公元前3500年前,由古埃及人首先发明了玻璃,他们用它来制作首饰,并揉捏成特别小的玻璃瓶。到了公元前1000年,古埃及人就掌握了玻璃吹制的工艺,能吹制出多种形状的玻璃产品。
为了纪念古埃及人的这一发明,现代许多水晶玻璃作品上都有埃及人的头以及古罗马人和埃及人作战的图案。

古罗马战败古埃及后,将古埃及战俘放在威尼斯岛上专做玻璃,由此玻璃制作技术传到意大利,进而产生了著名的威尼斯玻璃的鼎盛时期。大约16世纪中叶,意大利的工匠们开始挖掘和利用天然水晶, 然而由于天然水晶硬度大、储量少,很难将它制作成器皿。因此,到17世纪下半叶,意大利玻璃制造商通过在石英砂溶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铅,由此发明了“人工水晶”又称为水晶玻璃。人工水晶不仅克服了天然水晶的上述不足,而且其透明度高、折光性能好、厚重、耐切割,便于精雕细刻,因此成为玻璃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迎来了意大利玻璃的鼎盛时期。

(二)什么是波西米亚水晶玻璃?
波西米亚水晶玻璃的特点是什么?
早在公元初波西米亚人便从意大利人那里学会了玻璃制造术,聪明的波西米亚人依赖得天独厚的两种波西米亚森林资源:

(1)优质的石英砂矿带

(2)丰富的橡木树资源,人们燃烧橡木来熔炼石英砂,又从橡木灰烬中提取优质的碳酸钾,溶于玻璃溶液中,于是享誉全球的波希米亚“森林玻璃”诞生了。波希米亚人不仅学会了意大利人的白色水水晶玻璃制造术,还推出了波希米亚的特有彩色玻璃。它一举超越了威尼斯玻璃,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水晶玻璃。
到了十九世纪, 捷克工艺大师们根据不同元素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推出了最新的化学配方,他们在玻璃溶液中加入金、银、钙、钴、铀、铜氧化锂等不同有色金属元素,烧制出了红、黄、蓝、绿、紫等不同色彩的水晶玻璃又称水晶琳。使水晶玻璃变幻出五彩缤纷的色泽,从此“捷克的水晶——透明的黄金”
l的美誉传遍全球。

(一)水晶分类

1、天然水晶-----又称石英石,为自然结晶而成,,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颜色多为淡黄色(少量紫色、茶色),硬度大约在8左右,2000度才可熔解,只能雕刻和抛光成小件产品,不能加工制作成大件器皿。
2、人造水晶----- (铅水晶 、无铅水晶 、水晶琳)
(1)、铅水晶:是石英砂(主要成分二氧化硅)中加入一定含量的氧化铅熔炼而成,铅可以使其硬度降低,硬度为4左右。
特点①质重、质软、耐切割
②透明度高,折光性能好,
③敲击有金属声。(是区别于普通玻璃的最大特性)

(2)、无铅水晶: 在石英砂中溶入优质的碳酸钾,以钾元素代替铅元素,又称为钾玻璃,其硬度约6。

(3) 水晶琳 : 在钾玻璃溶液中加入不同的金属元素, 使水晶玻璃呈现不同颜色。称为彩色水晶玻璃,硬度多为6。
特点: ①晶莹剔透、折光性能好
②硬度高、韧性强、相对耐撞击,更适合玻璃表面的刻花和描绘。
③保留并超越了铅水晶的金属声特性。

无铅水晶最大的卖点是:光与音的组合(light and music) 。

(二)工艺
1、白料水晶(含铅水晶、无铅水晶 )
(1)、铅水晶工艺
①吹制:模吹(人工) 机吹(机器)
② 模压、磨花、机压
③ 切割:
机切:(草切)用研磨机切割玻璃表面,刻出花纹。
手工切割:简单切割:深切后酸抛光.火抛光
复杂切割:精密切割、软切割。
④ 精密抛光:手工抛光,几何图形为主体造型,有立体感,多棱遮光。

(2)、无铅水晶:就是用优质的碳酸钾代替氧化铅合成水晶玻璃,无铅玻璃比铅玻璃硬度高,因此不适宜作复杂的切割、磨花,只可作简单切割、表面刻花、鎏金、鎏银等。

2、彩色系列:
彩色产品中往往工艺混合使用。
(1)烧制
①人工吹制----空吹、型吹
用铁管的尖端卷住熔化于摄氏1400度的玻璃,用力吹气,转瞬成型。
空吹就是凭借工匠师的想象,即兴决定玻璃的形状,
型吹就是按照木制或金属制模具吹出玻璃的形状

② 手工热成型 (窑炉玻璃):当玻璃在摄氏1000-1400度高温时,用剪子剪切或拉长玻璃,按照工艺师的想象和设计塑造出不同的艺术造型。

固定的造型
即兴发挥 (这种工艺的顶尖级作品是Ronini)。

(2)描金
①重描金系列:这类产品最具有欧洲古典皇家风范,表面用重金粉装饰,用手工描绘和堆塑法浪花精制而成。它的价值多以用金的纯度和多少、珐琅花的密度和图案的复杂程度来论质。通常其手工含量在70%至90%以上;BCT产品的突出特点是:表面装饰金是纯金。这类产品又分为手工成型的瓶胚和机制成型的瓶胚,手工的价值高于机制。J&Q品牌产品具BCT所提供的用金证明。

② 轻镏金、轻镏银系列
分为彩色轻镏金、轻镏银(如黄金叶系列)与无色轻镏金、轻镏银(如郁银、郁金系列);
③ 手绘:手工平面彩绘工艺:法琅花
④ 刻花:手工刻花(红蓝刻、大雁系列)
电脑刻花 (花杯、悠兰)
(3)、 彩色工艺:
顶尖工艺当属化学配方:根据不同的金属元素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烧制成不同的颜色掺入金属元素,产生不同的颜色

加入黄金-----呈现红色,
加入白银-----呈现黄色,
加入钙-----呈现绿色,
加入钴----呈现兰色。
加入铵-----呈现紫色,
加入铜-----呈现玛瑙色,
加入氧化锂-----呈现大理石色。

②喷涂工艺:
是一种高温烤制的上色技术,可以用在玻璃瓶胚内外,不仅用在水晶琳瓶胚,而且可以用在铅水晶瓶胚上(如机制包金系列、简单包金系列、彩色三角重描金。)表面涂色,如古典系列产品里面喷色,如机制包金系列、简单包金系列

③表面上色:
瓶体外部局部上釉彩,有些颜色原料中含有镉元素,如上色时温度达不到1000度以上,使用时镉易从产品中释放出,会导致人体大脑及神经系统受损,所以要求温度控制必须准确。一般小工厂都是由人工来控制温度, 而BCT定牌生产的这类产品(如红、兰、紫刻系列)是绝对安全可靠的。

Ⅲ 请问水晶玻璃是什么材料的做的

二氧化硅~~sio2~通常形成于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中,化学式Sio2,莫氏硬度为7,晶体端部呈菱面六面体柱形或角锥形,晶面通常有条纹与玻璃光泽,内含物丰富。一般来说,水晶以颜色愈纯、愈光亮、净度和折射率愈高其价值就愈高

Ⅳ 水晶玻璃是怎么制造的

天然水晶的角料经高温熔炼后再成型

Ⅳ 水晶玻璃的发展历程

水晶玻璃已有悠久历史,远古时代由于玻璃原料杂质多,熔化温度不高,玻璃没有熔化好,有大量未熔砂粒、气泡等缺陷,同时原料中铁、锰、钛等着色金属离子很多,玻璃往往是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到了13世纪,威尼斯人采用含杂质较少的石英岩和Levant的含钠的草木灰,熔化成无色透明的玻璃。
15世纪时,原料质量更有了进一步改进,用Ticino河下游纯粹的石英砂和草木灰沸水溶液中再结晶的纯碱,得到的玻璃透明度比过去明显提高,与水晶相似,故命名为Cristallo,是一种钠钙水晶,其成分范围(质量分数)为[1]SiO2 70.0%~71.5%、Al2O3 0.8%~1.31%、CaO 4.07%~4.72%、MgO 1.47%~1.66%、K2O 2.84%~4.55%、Na2O 15.2%~16.8%、Fe2O3 0.25%~0.51%、MnO 0.26%~0.51%、SO3 0.19%~0.31%、Cl 0.62%~0.92%、P2O5 0.15%~0.24%,此成分中Fe2O3 、MnO为矿物原料中的杂质, Cl、P2O5均为草木灰纯碱中杂质。
钠钙水晶玻璃成分与现代器皿玻璃成分有些相似,K2O+Na2O含量比较高,CaO+MgO含量比较低,玻璃易熔,适合于手工操作。13世纪以后,波希米亚人(Bohemian)在波希米亚(Bohemia,今属捷克)和西里西亚(Silsia)地区建立了十几个玻璃厂,除了要优质的石英砂为原料外,还用含碳酸钾的森林木材灰,如山毛榉林(beeth forests)的木材灰为引入碱性氧化物的原料,于是制成折射率较高的透明玻璃,也称水晶玻璃(crystalex),文献上为了与威尼斯水晶玻璃相区别,称为波希米亚水晶玻璃(Bohemia Crystalex),由于用森林的木材灰为原料,故又称森林玻璃(Forext Glass)。波希米亚水晶玻璃为钾钙成分,含SiO2 75%~77%、CaO 5%~6%、K2O 15%~17%,玻璃的折射率nD为1.48~1.49,此系统称为钾钙水晶玻璃。后来为了改进性能,在成分中加入Na2O和少许B2O3,改称为钾钠钙水晶玻璃,目前捷克生产的此类型水晶玻璃成分(质量分数)为SiO2 75.5%、B2O3 0.2%、CaO 6%、K2O 4.8%、Na2O 12.8%。钾钙和钾钠水晶玻璃主要产地为离布拉格90km的诺维波尔(Nov Bor)小镇,产品的技术指标为:密度2.444g/cm3,折射率nD(20℃)为1.50002,平均色散(20℃)为830×10-5,线膨胀系数为89.1×10-7℃-1,耐酸性(按ISO 719标准,0.01mol/L的HCl在98℃侵蚀后玻璃表面单位面积失重)为1.98mg/dm2,液相线温度950℃[2]。
中世纪时波希米亚的水晶玻璃制造技术逐渐传到中欧和西欧,英、法等玻璃厂大都采用波希米亚钾钙和钾钠钙玻璃成分,熔化温度比较高,需要优良木材作燃料,砍伐了大量森林,1615年英国皇室下令禁止用优质木材作为玻璃厂燃料,影响了玻璃厂生产。1670年英国人Ravenscroft发现在玻璃成分中加PbO后,不仅降低了玻璃的黏度和熔化温度,玻璃易于熔化,料性长,成形方便,而且玻璃光泽度增加,更显晶莹剔透,并容易刻磨,就将铅玻璃投入生产,称为lead crystal。铅水晶的折射率、色散、密度均比钠钙水晶(Cristallo)、钾钙水晶(crystalex)为高,熔化、成形、刻磨性能均优于钠钙和钾钙水晶,因而得到推广。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水晶玻璃厂大都建立在18世纪左右。1764年Ranaut在法国巴卡拉(Baccarat)的一个小村庄建立了玻璃厂,当时仅是一个家庭小作坊,生产平板玻璃、镜子以及仿波希米亚的水晶玻璃,当Ravenscroft发明铅玻璃后,巴卡拉也制造了铅水晶,含PbO 24%,称为全铅水晶。1830年开始生产彩色的水晶玻璃,以后又生产乳浊水晶玻璃和半透明仿蛋白石玻璃、仿玛瑙玻璃,后来又推出了绿色的乳浊水晶玻璃,彩色和乳浊水晶玻璃成为巴卡拉的特色。1855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巴卡拉展出了5.182m(17英尺)高的水晶玻璃烛台和7.010m(23英尺)水晶玻璃喷泉底座;1972年在里斯本的国际博览会上,巴卡拉又展出了重达90.72kg(200磅)的地球与月球的水晶玻璃主体雕塑。150多年来,虽然产权多次易手,厂名几度变更,但巴卡拉的名牌始终深入人心,在法国甚至在欧洲,提到铅水晶,就会想到巴卡拉。
1783年乔治和威廉叔侄两人在英国沃特福德(Waterford)建立玻璃厂,生产含PbO30%的全铅水晶玻璃。1851年英国第一个世界博览会在伦敦举行,设计师Paxton以生铁预制梁、柱、屋架,用沃特福德的玻璃来做墙面、屋顶,建成通体透明的水晶宫,建筑物长度563m,宽度124.4m,外形是阶梯形的长方体,上面加一个顶,建筑总面积74000m2,玻璃总面积接近9300 m2,称为水晶宫展览会(Crystal Palace Exhibition),开创了玻璃建筑的新纪元,在世界建筑史占了一席重要的地位。
比起历史悠久的威尼斯和波希米亚玻璃来,施华洛世奇(Swarovski)水晶玻璃,只有一百多年历史。施华洛世奇公司是由捷克人丹尼尔·施华洛世奇(Daniel Swarovski)从波希米亚移民到奥地利的Wattens镇于1895年建立。施华洛世奇制造含PbO32%的高铅水晶玻璃,特别著名的是用高铅水晶作仿钻石(水钻)、红宝石、蓝宝石、紫晶、钛蓝宝石、印度红宝石以及半透明和不透明乳浊玻璃制造的如白色蛋白石、紫罗兰蛋白石、海蓝蛋白石、橄榄石、电气石、黄玉等。施华洛世奇开创了将水晶应用到时装、鞋帽、钟表上的先例,扩大高铅玻璃的应用范围。
19世纪20年代俄国圣彼德堡皇家玻璃厂生产了大体积的花瓶、水罐、瓮以及家具,1828年为波斯国王制造了水晶玻璃蓝色沙发。
虽然中国战国时代楚国人已用石英砂、方铅矿、重晶石为原料制造了铅钡硅酸盐成分玻璃的剑首、剑珥、玉璧等装饰玻璃,但这些玻璃为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深色玻璃,与近代的铅水晶玻璃有明显的区别。西汉以后,中国制造的玻璃成分由铅钡硅酸盐成分转向铅玻璃成分,制造了透光度较好的玻璃,古代文献上认为此时玻璃外观与水晶或玉石相似,起了代替玉的效果,但从实物来看,这些玻璃不能称为铅水晶玻璃。
20世纪50年代中国研制的铅玻璃,主要是光学玻璃的火石玻璃,用作光学材料,60年代研制了防辐射用的铅玻璃。到了70年代大连、上海等器皿厂才研制了真正意义上的中铅(PbO>24%)和高铅(PbO>30%)水晶玻璃。
近年来,国内某些知名的传统器皿玻璃厂由于种种原因,基本已不生产铅水晶玻璃,目前有两种类型的企业在生产水晶玻璃,一类是生产光学玻璃和特种玻璃的大型企业,利用其光学玻璃生产设备和技术优势,生产铅水晶玻璃;另一类是合资或民营企业,利用进口连熔电炉生产高铅或中铅水晶玻璃。

Ⅵ 中国最早创造玻璃的人是谁

玻璃的发明与祖师传说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除了声光电外,就是琉璃乾坤似的玻璃世界。现代化的大楼与住宅,几乎除了钢架、砖瓦,就是一片透明玻璃。站在楼里或室内可以望到街上的车水马龙;人们在飞机、汽车、火车上,透过挡风玻璃,就可置身窗外的五光十色的大世界。在化学实验室、医院里,到处可见玻璃器皿;我们透过玻璃制成的望远镜、显微镜,既可了望无边无际的宇宙,也可深入观察微观世界的秘密。就是日常生活中,品茶饮酒,端的是玻璃杯与盅,墙上的镜框、手上戴的手表、架上放的犹如水晶般的工艺品,甚至街头小孩子玩的琉璃球,哪一件能离开玻璃制品呢?人很难想象,离开玻璃,世界会变成一个怎样一幅模样?
远在五、六千年前,埃及人首先发明了烧制玻璃,后来传遍欧洲大陆。最初人们认为中国的玻璃也是从西方传入的。但考古发现打破了这一看法,1965年,在河南出土了一件商代青釉印纹尊,尊口有深绿厚而透明的五块玻璃釉。1975年,在宝鸡茹家庄西周早、中期墓葬里出土了上千件琉璃管、珠,经中外科学家对古代实物的鉴定,是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不同,中国的玻璃是自成系统发展而来。考古发现还告诉我们,中国的玻璃要比埃及晚,它萌芽于商代,最迟在西周已开始烧制。《穆天子传》载,周穆王登采石之山,命民采石铸以为器,就是烧制玻璃。不过,我国早期的玻璃,古人称它为璆琳、琉璃、璢璃、璧流离、药玉、水精、罐子玉等,南北朝以后,有时又称玻瓈、料器。清代才称玻璃。古代所说的琉璃,包括三种东西:一是一种半透明的玉石,二是用铝、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釉,三是指玻璃。玻璃的发明,应同烧制陶瓷与冶炼青铜有关。发明人也就是制陶或制铜器的工艺师傅。古埃及的玻璃就是陶器工匠,在从窑内取出陶器时,发现了窑内有一种亮晶晶的东西。经过细心研究,多次实验,才烧制出玻璃。我国在商代,烧制陶瓷或冶炼青铜时,窑内温度可达1100

Ⅶ 玻璃最早出现在那个国家什么时候出现的

有一种说法是:最早的玻璃是一个旅行家无意中制成的,他在山上烧火做饭,火把石头中的二氧化硅炼成了玻璃。

还有就是比较权威的了:
玻璃的历史源远流长,传说中玻璃的形成有一段有趣的叙述。它是这样描述玻璃的形成的。商队在经过沙漠时,中途休息,遂取干枯的沙漠植物生火做饭及夜晚御寒。事后以沙埋之。第二日,临行前人们在沙堆中意外发现前夜沙里所埋皆为晶莹剔透亮闪闪的宝贝,于是众人欢呼雀跃,这晶莹剔透的宝贝就是现在我们熟悉的玻璃。在西方,人们常把玻璃说成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最佳礼物,玻璃给世人带来了生活的喜悦和创作的灵感,它是一个充满矛盾而又非常神奇的物质,艺术家们利用它晶莹透亮冷峻而坚固同时具有折光反射的特点,在艺术创作上使玻璃工艺达到变幻莫测、光怪陆离,令人难以预想的艺术效果。一般认为,第一块玻璃是距今五千年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制造的(今伊拉克与叙利亚北部),当时的技术可能是热融成形或模型铸造。而世界上第一个玻璃工厂则建立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埃及。当时先以陶土做内核,再于内核外浇上热玻璃溶液而制成容器,这种技术现在称为“沙芯法”。古代埃及人的发明创造,后经阿拉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希腊人曾这样形容玻璃“流动、融化的石头”和“透明、澄澈”。随着人们对玻璃的不断深入研究,在公元一世纪,玻璃的“充气法”技术出现,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吹制玻璃艺术。著名玻璃艺术家戴尔_奇胡利曾感慨地说:“我曾以为玻璃本身是很奇妙的,但后来我发现,吹入玻璃的空气,才是最神奇而不可思议的。我常想,究竟是谁会想到将空气吹入融化的玻璃?这样的方法如果运用在其他材质上,是绝不可能成功的。”艺术家的话不仅是对前人发明的敬佩和感叹,还有艺术家对玻璃内在东西的思索。玻璃的传统技术不仅是今天玻璃工业的基础,同时亦是新玻璃艺术运动的基础。然而这些玻璃的重大突破,并非源于制作技术上的进步,而是玻璃艺术作品本身的内在的进步。

Ⅷ 玻璃的发展史

玻璃的发展史

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工艺始于西周时期,历经绵延不绝的两千余年,至清代发展到顶峰,成为古代玻璃史上的鼎盛时期。故宫博物院藏古代玻璃器4000余件。从藏品的时代上看,战国到明清几乎不间断。其中绝大部分藏品为传世品,尤以清代玻璃制品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整个藏品的90℅。清代玻璃器又分宫廷制造与民间制造两大系列,宫廷玻璃器占其中的3/4。宫廷玻璃代表了清代玻璃制作的工艺水平,是造办处玻璃厂按照皇帝的谕旨为皇家制作的各种玻璃器皿。有清一代从康熙皇帝玄烨到末代皇帝溥仪,内务府官办作坊——造办处玻璃厂从未停止过玻璃的制造与生产。
玻璃厂建立后,清代的玻璃制作在皇帝和造办处管理大臣的统一指挥下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据不完全统计,康熙朝已有单色玻璃、画珐琅玻璃、套玻璃、刻花玻璃和洒金玻璃等品种,雍正朝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描金玻璃。
单色玻璃是指用单一颜色玻璃吹制的玻璃器皿。康熙朝的单色玻璃是对清以前玻璃制作工艺的继承与发展。这时期的传世品,过去仅知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一件透明玻璃水丞。雍正朝制作数量最多、器型最丰富的品种是单色玻璃,为当时的主流产品。单色玻璃有“涅玻璃”与“亮玻璃”之分,“涅玻璃”是指不透明玻璃,“亮玻璃”是指透明玻璃。
珐琅是一种绘烧于金属胎、瓷胎和玻璃胎上的釉料,康熙年间从欧洲传入我国。玻璃胎画珐琅是清代首创的玻璃装饰工艺,始于康熙朝,而康熙朝玻璃胎画珐琅的实物却一直杳无踪迹,无缘得见。
康熙朝玻璃制作工艺的另一创新是套玻璃的烧制成功。所谓“套玻璃”是指由两种以上颜色玻璃制成的器物。其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在玻璃胎上满套与胎色不同的另一色玻璃,之后在外层玻璃上雕琢花纹;一是用经加热半熔的色料棒直接在胎上作花纹。套玻璃是玻璃成型工艺与雕刻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是玻璃制作工艺史上的重要发明。这两种方法制作出的器物均可见凸雕效果,既有玻璃的质色美,又有纹饰凹凸的立体美。
洒金玻璃是康熙朝创新的又一个玻璃品种。而在雍正的档案中却未见制作洒金玻璃的记载;但雍正朝档案中记载了描金玻璃的制作,描金玻璃是在玻璃表面描绘金色花纹,其制作方法应源于漆器工艺中描金漆的做法。
纵观历史,康熙朝是清代官造玻璃制作工艺的开端和奠定基础的时期,玻璃厂的建立是康熙皇帝玄烨继承中国传统玻璃制作工艺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产物,也是皇家对玻璃制品重视与喜爱的结果。晶莹璀璨的玻璃器成为清代艺术品中的新宠和皇帝重要的赏赐品。雍正朝玻璃颜色达30种之多,可谓五彩缤纷,斑斓绚丽,成为雍正朝玻璃制作工艺的闪光点。乾隆朝是有清一代玻璃制作工艺最为辉煌、全面发展的时期。嘉庆朝是玻璃制作工艺的转折点,从此造办处玻璃厂一蹶不振,工艺水平逐步下降。清代玻璃工艺制作与发展的历史与清王朝的兴盛衰亡息息相关,这正是官办作坊不可抗拒的发展规律。

是谁发明的玻璃?

玻璃伴随人类走过了多少年?
公元前3500年前,由古埃及人首先发明了玻璃,他们用它来制作首饰,并揉捏成特别小的玻璃瓶。到了公元前1000年,古埃及人就掌握了玻璃吹制的工艺,能吹制出多种形状的玻璃产品。
为了纪念古埃及人的这一发明,现代许多水晶玻璃作品上都有埃及人的头以及古罗马人和埃及人作战的图案。

古罗马战败古埃及后,将古埃及战俘放在威尼斯岛上专做玻璃,由此玻璃制作技术传到意大利,进而产生了著名的威尼斯玻璃的鼎盛时期。大约16世纪中叶,意大利的工匠们开始挖掘和利用天然水晶, 然而由于天然水晶硬度大、储量少,很难将它制作成器皿。因此,到17世纪下半叶,意大利玻璃制造商通过在石英砂溶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铅,由此发明了“人工水晶”又称为水晶玻璃。人工水晶不仅克服了天然水晶的上述不足,而且其透明度高、折光性能好、厚重、耐切割,便于精雕细刻,因此成为玻璃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迎来了意大利玻璃的鼎盛时期。

(二)什么是波西米亚水晶玻璃?
波西米亚水晶玻璃的特点是什么?
早在公元初波西米亚人便从意大利人那里学会了玻璃制造术,聪明的波西米亚人依赖得天独厚的两种波西米亚森林资源:

(1)优质的石英砂矿带

(2)丰富的橡木树资源,人们燃烧橡木来熔炼石英砂,又从橡木灰烬中提取优质的碳酸钾,溶于玻璃溶液中,于是享誉全球的波希米亚“森林玻璃”诞生了。波希米亚人不仅学会了意大利人的白色水水晶玻璃制造术,还推出了波希米亚的特有彩色玻璃。它一举超越了威尼斯玻璃,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水晶玻璃。
到了十九世纪, 捷克工艺大师们根据不同元素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推出了最新的化学配方,他们在玻璃溶液中加入金、银、钙、钴、铀、铜氧化锂等不同有色金属元素,烧制出了红、黄、蓝、绿、紫等不同色彩的水晶玻璃又称水晶琳。使水晶玻璃变幻出五彩缤纷的色泽,从此“捷克的水晶——透明的黄金”
l的美誉传遍全球。

(一)水晶分类

1、天然水晶-----又称石英石,为自然结晶而成,,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颜色多为淡黄色(少量紫色、茶色),硬度大约在8左右,2000度才可熔解,只能雕刻和抛光成小件产品,不能加工制作成大件器皿。
2、人造水晶----- (铅水晶 、无铅水晶 、水晶琳)
(1)、铅水晶:是石英砂(主要成分二氧化硅)中加入一定含量的氧化铅熔炼而成,铅可以使其硬度降低,硬度为4左右。
特点①质重、质软、耐切割
②透明度高,折光性能好,
③敲击有金属声。(是区别于普通玻璃的最大特性)

(2)、无铅水晶: 在石英砂中溶入优质的碳酸钾,以钾元素代替铅元素,又称为钾玻璃,其硬度约6。

(3) 水晶琳 : 在钾玻璃溶液中加入不同的金属元素, 使水晶玻璃呈现不同颜色。称为彩色水晶玻璃,硬度多为6。
特点: ①晶莹剔透、折光性能好
②硬度高、韧性强、相对耐撞击,更适合玻璃表面的刻花和描绘。
③保留并超越了铅水晶的金属声特性。

无铅水晶最大的卖点是:光与音的组合(light and music) 。

(二)工艺
1、白料水晶(含铅水晶、无铅水晶 )
(1)、铅水晶工艺
①吹制:模吹(人工) 机吹(机器)
② 模压、磨花、机压
③ 切割:
机切:(草切)用研磨机切割玻璃表面,刻出花纹。
手工切割:简单切割:深切后酸抛光.火抛光
复杂切割:精密切割、软切割。
④ 精密抛光:手工抛光,几何图形为主体造型,有立体感,多棱遮光。

(2)、无铅水晶:就是用优质的碳酸钾代替氧化铅合成水晶玻璃,无铅玻璃比铅玻璃硬度高,因此不适宜作复杂的切割、磨花,只可作简单切割、表面刻花、鎏金、鎏银等。

2、彩色系列:
彩色产品中往往工艺混合使用。
(1)烧制
①人工吹制----空吹、型吹
用铁管的尖端卷住熔化于摄氏1400度的玻璃,用力吹气,转瞬成型。
空吹就是凭借工匠师的想象,即兴决定玻璃的形状,
型吹就是按照木制或金属制模具吹出玻璃的形状

② 手工热成型 (窑炉玻璃):当玻璃在摄氏1000-1400度高温时,用剪子剪切或拉长玻璃,按照工艺师的想象和设计塑造出不同的艺术造型。

固定的造型
即兴发挥 (这种工艺的顶尖级作品是Ronini)。

(2)描金
①重描金系列:这类产品最具有欧洲古典皇家风范,表面用重金粉装饰,用手工描绘和堆塑法浪花精制而成。它的价值多以用金的纯度和多少、珐琅花的密度和图案的复杂程度来论质。通常其手工含量在70%至90%以上;BCT产品的突出特点是:表面装饰金是纯金。这类产品又分为手工成型的瓶胚和机制成型的瓶胚,手工的价值高于机制。J&Q品牌产品具BCT所提供的用金证明。

② 轻镏金、轻镏银系列
分为彩色轻镏金、轻镏银(如黄金叶系列)与无色轻镏金、轻镏银(如郁银、郁金系列);
③ 手绘:手工平面彩绘工艺:法琅花
④ 刻花:手工刻花(红蓝刻、大雁系列)
电脑刻花 (花杯、悠兰)
(3)、 彩色工艺:
顶尖工艺当属化学配方:根据不同的金属元素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烧制成不同的颜色掺入金属元素,产生不同的颜色

加入黄金-----呈现红色,
加入白银-----呈现黄色,
加入钙-----呈现绿色,
加入钴----呈现兰色。
加入铵-----呈现紫色,
加入铜-----呈现玛瑙色,
加入氧化锂-----呈现大理石色。

②喷涂工艺:
是一种高温烤制的上色技术,可以用在玻璃瓶胚内外,不仅用在水晶琳瓶胚,而且可以用在铅水晶瓶胚上(如机制包金系列、简单包金系列、彩色三角重描金。)表面涂色,如古典系列产品里面喷色,如机制包金系列、简单包金系列

③表面上色:
瓶体外部局部上釉彩,有些颜色原料中含有镉元素,如上色时温度达不到1000度以上,使用时镉易从产品中释放出,会导致人体大脑及神经系统受损,所以要求温度控制必须准确。一般小工厂都是由人工来控制温度, 而BCT定牌生产的这类产品(如红、兰、紫刻系列)是绝对安全可靠的。

Ⅸ 水晶玻璃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所谓水晶玻璃是只含有25%铅的玻璃,
有很清脆的金属声音
工艺就是在炼玻璃时加如金属铅

Ⅹ 玻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玻璃最初由火山喷出的酸性岩凝固而得,在商代的时候中国汉族人就制造出了无色玻璃。公元12世纪,出现了商品玻璃,并开始成为工业材料。18世纪,为适应研制望远镜的需要,制出光学玻璃。1874年,比利时首先制出平板玻璃。
1906年,美国制出平板玻璃引上机,此后,随着玻璃生产的工业化和规模化,各种用途和各种性能的玻璃相继问世。现代,玻璃已成为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材料。
3000多年前,一艘欧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满载着晶体矿物“天然苏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贝鲁斯河上。由于海水落潮,商船搁浅了,于是船员们纷纷登上沙滩。有的船员还抬来大锅,搬来木柴,并用几块“天然苏打”作为大锅的支架,在沙滩上做起饭来。
船员们吃完饭,潮水开始上涨了。他们正准备收拾一下登船继续航行时,突然有人高喊:“大家快来看啊,锅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莹明亮、闪闪发光的东西!”
船员们把这些闪烁光芒的东西,带到船上仔细研究起来。他们发现,这些亮晶晶的东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苏打。原来,这些闪光的东西,是他们做饭时用来做锅的支架的天然苏打,在火焰的作用下,与沙滩上的石英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物质,这就是最早的玻璃。后来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苏打和在一起,然后用一种特制的炉子熔化,制成玻璃球,使腓尼基人发了一笔大财。
大约在4世纪,罗马人开始把玻璃应用在门窗上,到1291年,意大利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我国的玻璃制造技术决不能泄漏出去,把所有的制造玻璃的工匠都集中在一起生产玻璃!”
就这样,意大利的玻璃工匠都被送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生产玻璃,他们在一生当中不准离开这座孤岛。
1688年,一名叫纳夫的人发明了制作大块玻璃的工艺,从此,玻璃成了普通的物品。
几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玻璃是绿色的,是无法改变的。后来发现绿色来自原料中少量的铁,二价铁的化合物使得玻璃显绿色。在加入二氧化锰以后,原来的二价铁变成三价铁显黄色,而四价锰被还原成三价锰呈紫色。光学上,黄色和紫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补,混合在一起成为白光,玻璃就不偏色了。不过若干年后,三价锰被空气继续氧化,紫色会逐渐增强,所以那些古老房屋的窗玻璃会略微带点紫色。

阅读全文

与水晶玻璃是什么时候创造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