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 我们可概略定义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外在有机联系,具有新专颖的广义模式的一种可以属物化的思想心理活动。这是人类智慧最集中表现的思维活动。它使人类突破各种自然极限,在一切领域开创新的局面,以不断满足人类精神与物质的需求。
根据上述定义,创造性思维具有主动性,目的性,预见性、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突变性等的特征,它可以是正向、逆向的线性思维,也可以是纵向横向的平面思维,但更重要的是三维立体思维与多维的空间思维,因为科学的整体性与交叉性,问题的多元性与联系性,必须要依靠先发散后收敛
B. 什么是创造性,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创造性
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内力或特性,容故也称为创造力。新奇独特意味着能别出心裁地做出前人未曾做过的事,有社会价值意味着创造的结果或产品具有实用价值或学术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
创造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发明,二是发现。发明是制造新事物,例如瓦特发明蒸汽机,鲁班发明锯子。发现是找出本来就存在但尚未被人了解的事物和规律,如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等。
理解创造力这一概念要把握以下几点:
①创造力是一种有别于智力的能力,创造力测验的内容是智力测验内容上没有的,是智力测验测不出来的能力;
②创造力指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的能力,既有科学创造活动,又有技术创造和艺术创造活动,还有其他方面的创造活动;
③新颖独特是指前所未有、与众不同,这是创造力的根本特征;④创造产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C. 创造的基本含义和本质特征是什么
想出或作出古今中外前所未有之事物即为创造。
创造有绝对创造和相对创造之分。
前者是指全部前所未有,后者是指部分前所未有。
创造具有相对性本质和综合性特征。创造的相对性本质表现为:
创造性思维是产生出新颖、独特产品的思维过程,新颖主要是指不墨守陈规、破旧布新,是相对于历史而言的;独特主要指不同凡俗、别出心裁,是相对他人而言的。新颖、独特性是创造的基本特征,新颖、独特是相对于现有和已知、相对于他人而言的,创造具有相对性的本质。
创造的创新性、突破性、开拓性都是创造相对性本质的体现。创造是相对于常规和传统而言的,是相对于已有认知成果和现有产品而言的,创造本质上基于对原有局限的克服和突破,基于问题解决困难、障碍的克服,基于观点、观念、意识的突破。离开了创造的相对性,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从内容来说,新现象、新的认知领域的发现是创造性的;从产品和成果来说,新概念、新理论、新观点等新知识的提出是创造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也是创造性的;从思维方法来说,创造性认知方法是相对于常规逻辑认知方法而言的,联想、想象、类比是沟通已知和未知的桥梁,它们都是创造性的认知方法;从思维方式来说,发散思维相对于收敛思维、求异思维相对于求同思维、逆向思维相对于正向思维这些常规思维方式来说,也是创造性的。创造是相对于常规、传统、现有和他人而言的,创造的相对性是创造的本质体现,创造具有相对性的本质。我在听一位老师讲课的时候,在讲到学术上如何创新时,他说“创新就是不再去follow(别人)”,他的这句话简明扼要地说清楚了创造的相对性实质。
创造性思维具有综合性特征。创造性思维涉及到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涉及到多种创造性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综合应用,涉及到直觉、灵感、顿悟等不同创造性思维形式的参与,涉及到获取新信息、新思维材料和思维加工的有机统一过程, 涉及到发现、发明、创造过程的统一,涉及到认知创造性、问题解决创造性和发明创造性的综合,涉及到创造性思维、创造人格和创造环境的有机统一。因此,创造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创造的综合性是创造的一个基本特征。
创造性思维不是单纯运用一种思维形式、一种思维方法就能实现的,创造性思维需要综合运用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成果,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思维形态、思维方式和方法,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多种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综合运用。从思维形态上来说,它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从思维方式上来说,它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的综合运用;从思维方法上来说,创造性思维是联想、想象、类比移植、抽象迁移等思维方法的综合应用;从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上来说,它是直觉、灵感、顿悟等不同创造性思维形式的综合,创造的综合性是创造的一个基本特征。
D. 创造性是什么意思
创造性释义:
指人们的思维或实践活动具有的创新特性。
E.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在科学认识中有哪些意义
1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创造活动相联系。就是说,人们总是在产生了某种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和欲望,或者在某种创造性活动进行过程中,才可能发生创造性思维。2创造性思维的突出特征是它的独创性。这种独创性特征表现为:一是思维的独立性,二是思维的发散性,三是思维结果的新颖性。3创造性思维寓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中。创造性思维和再现性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思维类型的不同的划分。正因为如此,创造性思维并不是脱离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外的别的东西,虽然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并不一定就是创造性思维,但创造性思维又是寓于这两种思维之中的。4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非逻辑思维主要包括了想象、幻想、联想、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的形式,这些思维形式常常显示出惊人的创造性。但这些非逻辑思维所获得的发现,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来证明。在一项创造性活动中,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既离不开非逻辑思维,也离不开逻辑思维,是在这两种思维的辩证运动中完成的。5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辩证统一。发散思维因为具有多端性、灵活性、精细性和新颖性的特点,所以它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但作为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又离不开辐合思维。如果没有辐合思维,思维只是漫无边际地发散,尽管其中有正确的、新颖的答案,也会因为不能集中而寻找不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这两种思维总是互为前提,交互进行的。
F. 能举出一些孩子创造性方面的表现
肌肉动起来,创造力Update 2岁前的婴幼儿处于探索自己肢体的阶段。从学坐、爬、站立到会走路,是每个宝宝必经的基本过程。而手部的精细动作,我们可以看到1、2月大的婴儿在妈妈喂奶时,无法自己扶奶瓶,但到了3、4个月大,他就渐渐能自己用手去抓握奶瓶;到了1岁半,宝宝就进步到能自己抓握汤匙吃饭、拿蜡笔涂鸦、按压会发出声音的有声书,当妈妈要他帮忙拿东西过来时,他也能达成妈妈的期望。 当宝宝到了3、4岁的阶段,在小肢体的精细动作会比婴幼儿时期更加精细,能做更多难度较高的动作,比如画画、玩黏土、玩玩具、拿剪刀、作美劳、能自己进食、自行穿脱衣服等;在大肢体的动作上,这个阶段的孩子不仅走路走得很稳,还能攀爬、荡秋千、溜滑梯,这些都是因为宝宝随着生理年龄成长,大小肌肉动作也随之成熟的缘故。 心智技能发展好,创造力上升 除了大小肌肉的发展之外,宝宝的心智认知能力也与创造力紧密相依。宝宝的的心智认知能力包括记忆力、语言能力、对空间与方位的辨识能力、数字能力……等,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而增长。 一般而言,婴幼儿的心智认知发展,会影响到宝宝未来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学习能力,通常1岁多的孩子只能用单字或叠字沟通,3岁的宝宝,就可以讲出一连串有组织且有意义的语句;到了4岁,宝宝则已能表达出内容更充实且完整的话语。如:3岁的孩子在幼稚园放学后,能向爸妈简单表达他今天在校园里听到且记得的内容,在数字能力方面,能从1数到3;到了4岁的孩子,除了讲述今天发生过的事情之外,还能与父母进行讨论,在数字能力方面,也进步到能从1数到5,对于前、后、上、下、左、右的空间感基本概念,也较3岁时来得好。 生活能自理,创造力加分 在生活中,宝宝在食、衣、住、行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影响日后发展创造力的要点之一。自宝宝4~6个月大开始,在饮食方面,父母可以开始为他补充副食品,到1岁半,则开始让宝宝尝试完全固体的食物,这都能提高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 其他如如厕、穿衣等,宝宝出生后,从包尿布到1岁多,听话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发展,渐渐减少孩子包尿布的时间,固定每隔几小时如厕,或要宝宝想上厕所时,要告诉大人等,这都是宝宝学习生活自理的一环;3岁的孩子可能在上厕所时,能自己脱裤子,但却需要大人帮忙穿好裤子,但到了4岁,他就能自己穿脱自如,在生活行为中,各方面都愈来愈成熟、精准。 同样地,在幼稚园里的宝宝,3岁时自己吃点心,可能会吃得满地都是,到了4岁,他拿汤匙的技巧变好了,能够自行吃得很干净,并遵守用餐礼仪。 社会化行为,宝宝创造力大跨步 创造力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宝宝的社会化行为,也与之相关。婴儿在4~6个月大时,就能辨识大人的脸部表情,并随之作出情绪反应,若有人对他表现出很凶悍的脸,宝宝可能就会感到害怕并哭泣,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发展。 在情绪发展方面,通常愈小的孩子自我意识愈强。以2岁前的宝宝来说,在此阶段仍尚未社会化,慢慢地,当他3岁上幼稚园后,踏入团体生活,虽然开始和别人接触,但仍比较自我,例如玩玩具时,会自己玩自己的,不想和别人一起玩,也较少和他人有互动、讨论;然而到了4岁之后的孩子,他们开始会喜欢和别人互动与分享、讨论、轮流、等待,过程中当然也可能伴随着争执,例如:玩具互不相让、破坏别人完成的成品……等,但在争执中,孩子就会有社会化的情绪发展,这时,老师与家长或照顾者,就应该扮演引导的角色,让孩子学习如何处理这样的状况,如:让孩子讨论是否能一起玩,或是轮流玩等概念,让宝宝在同侪中互动关系更加良好,也能促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22种特征表明孩子创造力高 1.在倾听、观察或做事时,精神高度集中,以至听不见别人的说话或忘了吃饭等。如“哦,我没听见你叫我吃饭。” 2.异常的活跃、难以安静。例如他会说:“我正在思考问题,我不能坐下。” 3.说话时喜欢用比喻,而且比喻又很别致。如“我觉得自己像一条即将变成蝴蝶的毛毛虫。” 4.有向权威思想挑战的倾向。如“为什么书上说的都对呢?” 5.有追根究底的倾向。如“妈妈,我查看了所有的参考书,也看了电视的特别节目,而且问过老师,可我还是不知道上帝在哪里!” 6.观察事物很仔细。如“嗨,这只蜈蚣只有41条腿。” 7.渴望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别人。 8.即使在闲暇的时间也不放弃创造性活动。如他会说“休息时,我做了样东西。” 9.把两个毫无关系的东西联系起来。如“嘿,妈妈,你的新帽子简直像个飞碟。” 10.坚持把自己的某种想法付诸实施。 1 1.对各种事情表现出好奇,并渴望了解它们。如“我就是想知道从这个院子的房顶上看出去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我就爬上了房顶。” 1 2.自发地运用实验检验自己的想法。如“我以为面粉加颜料就能做成橡皮泥,结果都发霉了。” 1 3.有做各种试验的习惯。如“我往洗鸟池里放过清洁剂,可是没有一只鸟来洗。今天我想试试泡沫洗衣粉。 1 4.忠实于真理并强烈地探求真理。如“我觉得世界上真的不存在什么妖精。” 1 5.有独立的行为。如“让我一个人想一会儿可以吗?” 1 6.敢于提出新观点。如:“我觉得应该允许儿童投票表决。” 1 7.不易分散注意力。如“我还不能出去,我必须等我的试验做完了才能和你出去。” 1 8.善于获得物体间的新组合。如“就用线和铅笔做圆规吧。” 1 9.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如“雪融化后,白色到哪儿去了呢?” 20.有寻求变通办法和探究新的可能性的倾向。如“这只旧皮鞋可以做个花盆。” 2 1.能自觉地独创性地学习。如“昨天我去图书馆把所有关于蚊子的书都查过了。” 2 2.乐于思考或提出一些调皮的问题。如“如果狗是主人而人是宠物,会怎样呢?” 虽然,家长不能指望以上22个特征会在同一个孩子身上表现出来,但只要经常细心地注意孩子的表现,就能不失时机地发现孩子身上随时闪现的创造性火花
G. 以下关于发明具备创造性的含义的说明哪些是正确的
“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选项A正确。《专利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四章6.3对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的考虑:“在创造性的判断过程中,考虑发明的技术效果有利于正确评价发明的创造性。按照本章第5.3节中所述,如果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则不必再怀疑其技术方案是否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可以确定发明具备创造性。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如果通过本章第3.2节中所述的方法,可以判断出发明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非显而易见的,且能够产生有益的技术效果,则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具备创造性,此种情况不应强调发明是否具有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选项B错误。根据《专利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四章3.2.1.1判断方法,判断要求保护的发明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否显而易见的过程中,要确定的是现有技术整体上是否存在某种技术启示,不能将现有技术任意组合。结合《专利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四章4.2组合发明可知:显而易见的组合发明不具备创造性;非显而易见的组合,即如果组合的各技术特征在功能上彼此支持,并取得了新的技术效果;或者说组合后的技术效果比每个技术特征效果的总和更优越,则这种组合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发明具备创造性,现有技术的非显而易见的组合具备创造性,选项C错误。根据《专利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四章2.4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知,创造性要求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必须是非显而易见的,而不是针对本领域的技术专家,
H. 学生学习中的创造性是啥意思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更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创造思维就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市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科学的怀疑、合情合理的“挑剔”。
2、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出奇制胜。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特别是在解题上不满足于一种求解方法,谋求一题多解。
3、联想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的连贯性和发散性。
4、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