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这种大楼发明的关键是什么

这种大楼发明的关键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1-06-22 17:17:01

Ⅰ 楼房是谁发明

你发明的我不信,看你的真不像。

Ⅱ 高楼是从哪个朝代才出现的

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多层建筑物。早期楼与阁有所区别,楼指重屋,多狭而修曲,在建筑群中处于次要位置;阁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平面呈方形,两层,有平坐,在建筑群中居主要位置。后来楼与阁互通,无严格区分。楼阁多为木结构,构架形式有井傒式、重屋式、平坐式、通柱式等。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修建的佛塔即为楼阁建筑。
楼字从木,从娄,娄亦声。“娄”意为“双层”。“木”指“木屋”。“木”与“娄”联合起来表示“双层木屋”。本义:双层木屋。
楼,重屋也。――《说文》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古诗十九首》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杜牧《阿房宫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阁: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楼阁。滕王阁。接屋连阁。——《淮南子·主术训》
《后汉书·吕强传》:“造起馆舍,凡有万数,楼阁连接,丹青素垩,雕刻之饰,不可单言。”
白居易 《长恨歌》:“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古代楼阁有多种建筑形式和用途。城楼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汉代城楼已高达三层。阙楼、市楼、望楼等都是汉代应用较多的楼阁形式。汉代皇帝崇信神仙方术之说,认为建造高峻楼阁可以会仙人。武帝时建造的井干楼高达“五十丈”。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修建的佛塔建筑也是一种楼阁。北魏洛阳永宁寺木塔,高“四十余丈”,百里之外,即可遥见。建于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高67.31米,仍是中国现存最高的古代木构建筑。历史上有些用于庋藏的建筑物也称为阁,但不一定是高大的建筑,如石渠阁、天一阁(见藏书楼)等。可以登高望远的风景游览建筑往往也用楼阁为名,如黄鹤楼、滕王阁等。
中国古代楼阁多为木结构,有多种构架形式。以方木相交叠垒成井栏形状所构成的高楼,称井干式;将单层建筑逐层重叠而构成整座建筑的,称重屋式。唐宋以来,在层间增设平台结构层,其内檐形成暗层和楼面,其外檐挑出成为挑台,这种形式宋代称为平坐。各层上下柱之间不相通,构造交接方式较复杂。明清以来的楼阁构架,将各层木柱相续成为通长的柱材,与梁枋交搭成为整体框架,称之为通柱式。此外,尚有其他变异的楼阁构架形式。

Ⅲ CCTV新大楼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CCTV的地面布局是和整个的地段相互联系的。
这个基地被分成了四快,这四块实际上是功能各不相同,但是他们被有一点统一的,西方的古城一起所覆盖,这个图案有的地方是景观,有的图案是提供一些必要的功能。更多的我们是在认真的考虑这两幢建筑与城市其他的建筑的关系。同时我们也在考虑CCTV这幢楼作为一高楼不是世界摩天楼,它们之间的比较。在这个由60多个建筑师所组成的设计团队里,我们已经工作了一年多,这个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
可以看到,这装大楼并不是一有一个完全的西方人设计的大楼,可以看到团队中有很多重要的同事,在设计最开始的过程中,有13位建筑师从华东院、上海加入我们的团队,从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这个团队就融入了中国的力量,而且是密切配合的。上星期我们的项目得到了最后的通过,继续这个项目,我们鹿特丹也会来12位建筑师到北京的现场加入到设计工作中,所以我们现在正在筹创我们的北京办公室。现在有点失去时间观念了,不知道我们是不是已经超时了,如果可以的话,我们还有一段可以向大家讲述。
加入CCTV的设计,加入北京现代化的设计是我们努力方向之一,但这个对我们来讲还远远不够。因为建造不仅意味着建设,有时候也意味着破坏,对城市,尤其是对北京来讲,成为保护它的另一方面,作为余步的力量,加入到它的某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如何把这个外来的力量,融入到当地的整个的工作进程和文化的内涵之中去。因为中国的历史和西方的历史很不一样的,如何考虑中国的历史和文脉,西方人可能会擅长看过去哪些没有做好,尤其是西方的建筑师。作为他本人来进,他12年之前来过中国,对他来讲,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中国对这种新建设的追求,同时也把一些地方的现状能够保留。对于西方人加入到中国的这种建设市场上来讲,可能最大的危害是变成一个机会主义者,是在这个市场寻找机会,另一种是陷入另外一种错误的怀旧的感受里。它想解释一下什么叫做“错误的怀旧感”。
在西方这种古建保护和文化的遗产保护的思维方式中,如果某一样东西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受到保护,如果有一些东西还不够老,就会变成丑陋的东西,老到一定程度的东西大家都承认它是历史文化遗产,不够老的东西,比如说20、30年之久的历史的东西,比如说有代沟,孩子总认为父母说的是不对的。实际上跟这种西方传统的保护方法,参与到北京甚至中国的保护之中,我们把不同的类型加以分析,然后在整个的保护的视角进行分析,不会说等它失去了质量的时候再去保护它的。分析北京的这个城市之后,分析它的环路和环境的成长路衬来综合地考虑北京的古建保护的问题。再用下面的一点时间向大家介绍我们在双年展参展的一个项目,也是我们刚刚输掉的我国的一个竞赛。
我们想通过介绍一个方案向大家陈述西方建筑师加入到中国的建设中并不是想建设一个引人注目的不同的结构,有时候也需要考虑到整个的历史文脉来制作一个很贴近的建筑。整个的天安门广场的文化基理我就不说了,大家一定很熟悉。
再次想强调的这个我国作为十大强国之一,透视可以看到它是一个很弱的建筑,任何一个对它都会造成威胁,我们也知道从它的建造里视场,虽然尺度浩大,但是内容很空。我们设计中的决策是把这个现有的技术做成一个有点像一个模子,把一些新的功能浇铸在这个模子里面。

Ⅳ 谁发明了楼梯

两名美国人分别在十九世纪末研究电动扶梯。1897年,杰斯·雷诺(jesse w. reno)在美国纽约康尼岛的游乐场版建成了一条使用斜板权行走,类似是电动扶梯的机动游戏。而查理斯·西伯格(charles seeberger)则在1898年购下一项关于电动扶梯的发明专利,并且与奥的斯电梯公司合作,1899年在纽约州制造出第一条有水平的梯级,扶手和梳齿板的电动扶梯。1900年举行的巴黎博览会上,西伯格成功展出了他们以“电动扶梯”(escalator)为名的产品,并且获得了一项头奖。1910年奥的斯收购了西柏格的专利,次年再购下雷诺的公司。1920年,奥的斯把两者的设计结合,成为今天电动扶梯的基本设计。

电动扶梯最先进入中国是1935年。当时上海的大新百货公司安装了两台奥的斯单人电动扶梯,连接地面至二楼,和二楼到三楼。

Ⅳ 人们发明的“智能上衣”的关键是什么

最近,服装设计师们正在研制一种“智能上衣”。这种“智能”上衣一年四季都能穿,因为它能根据外界的温度变化,自行调节适合人体的温度。

此款“智能”上衣的关键就在于:在衣服的袖子部位安装有一个非常别致的调节器,这个调节器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部微型空调,它可以调控穿着衣服时最理想的温度。如果天气突然变冷了,或是刮起了风,“智能”上衣就会自动感应到环境温度的变化,然后便开始往衣服里充气。好让衣服鼓起来,形成一个绝好的保温装置。天气热的时候则恰恰相反,衣服就会自动瘪下去,形成一个绝好的隔热装置。于是,同样一件衣服,就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变化:一会儿是夹克衫,一会儿又是羽绒服。

Ⅵ 混凝土建筑是哪国人在什么时候发明的

约瑟夫·莫尼哀主持建造的首座钢筋混凝土桥钢筋混凝土花盆的设计图纸钢筋混凝土的问世,引起了建筑材料的一场革命。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发明钢筋混凝土的既不是建筑业的科学家,也不是著名的工程师,而是一个和建筑不搭界的园艺师。他就是法国的约瑟夫·莫尼哀。2007年,在上海世博局主办的一次大型世博历史巡展活动中,展览总策划俞力先生遍寻不着一件展品——一块钢筋混凝土,后来才发现,原来它被布展人员误认为是建筑废弃物抬出了展区。俞力告诉参展人员:“在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这可是一件神奇的展品,一件令花匠莫尼哀十分骄傲的展品。”灵感源自植物根系约瑟夫·莫尼哀(Joseph Monier,1823-1906)是19世纪中期法国巴黎的一位普通花匠。在他管理的花园中,奇花异草生机盎然、香气扑鼻,行人路过此处,无不驻足观赏。莫尼哀每天都要和花盆打交道。最初,花盆都是由一些普通的泥土和低级陶土烧制而成,也就是常见的瓦盆。这些花盆不坚固,一碰就破。莫尼哀去咨询其他花匠朋友,可他们也都面临着同样的困扰;去找专门制作盆罐的工人,他们也没什么好办法。那时候,水泥开始作为建筑材料使用,人们用水泥加沙子制成混凝土,盖楼房、修桥梁。混凝土有良好的黏结性,变硬固化后又具有很高的强度,渐渐引起了其他行业的注意。莫尼哀决定自己想办法改进花盆。他想到了当时比较流行的混凝土材料,便用水泥加上沙子制造水泥花盆,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混凝土花盆。混凝土花盆果然非常坚固,尤其是不怕压。但混凝土花盆和瓦盆一样也有缺点,就是经不起拉伸和冲击,有时,对花木进行松土和施肥都会导致花盆破碎。“再想办法改进!”莫尼哀勉励自己。有一次,他又摔碎了一个花盆。不过,他有了一个发现:花盆的碎片虽然七零八落,可花盆的泥土却抱成一团,仍然保持着原状,好像比水泥还要结实。莫尼哀仔细观察,原来是植物的根系在泥土中蜿蜒盘绕,相互勾连,使松散的泥土抱成了坚实的一团。[分页]
莫尼哀有了新的主意,他打算仿照植物的根系,制作新的花盆。他先用细小的钢筋编成花盆的形状,然后在钢筋里外两面都涂抹上水泥砂浆,干燥后,花盆果然既不怕拉伸也能经受冲击。莫尼哀发明的钢筋混凝土花盆,在巴黎的园艺界很快得到推广。莫尼哀在1867年获得专利权。首座钢筋混凝土桥如果莫尼哀的发明只是局限在自家的花圃里,人们不会记住莫尼哀这个名字。有一天,巴黎一位著名的建筑师到莫尼哀的花圃里看花。他看到了莫尼哀用钢筋混凝土制作的花盆,大为惊讶。他鼓励莫尼哀把这项技术运用到工程上,并为他牵线搭桥。莫尼哀开始应用这项技术制作台阶、铁路的枕木,还有钢筋混凝土的预制板,并逐渐得到一些设计师的支持和社会的承认。1867年,在巴黎的世博会上,莫尼哀展出了钢筋混凝土制作的花盆、枕木。而在同一时期,法国人兰特姆还用钢筋混凝土制造了一些小瓶、小船,也在这届世博会上展出。一些建筑商在世博会上亲眼目睹了钢筋混凝土的优点:既能承受压力,又能承受张力,造价还便宜。钢筋混凝土引起了他们广泛的兴趣。上海现代集团建筑结构师李应勇表示:“钢筋混凝土发明应用之前,欧洲一些设计师已经开始建造比较高的楼房,采用的是钢铁结构;钢铁结构的楼房坚固但造价昂贵。”1875年,在一些设计师的帮助下,莫尼哀主持建造了巴黎,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这座桥长16米、宽4米,是座人行的拱式体系桥。当时,人们还不明白钢筋在混凝土中的作用和钢筋混凝土受力后的物理力学性能,因此,桥梁的钢筋配置全是按照体型构造进行,在拱式构件的截面中和轴上也配置了钢筋。1884年,德国一家建筑公司购买了莫尼哀的专利,并对钢筋混凝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一位叫怀特的土木建筑工程师研究了它的耐火性能、强度,混凝土和钢筋之间的黏结力等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了制造钢筋混凝土的最佳方法。从此,钢筋混凝土这种复合材料成了土木工程建筑中的主角之一。“应该说,钢筋混凝土的出现和在建筑上的应用是建筑史上的一件大事,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它几乎被认为是一切新建筑的标志,它给建筑的结构方式与建筑造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直到现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仍表现了它在建筑上所起的重大作用。”李应勇说。上世纪初沪粤“尝鲜”钢筋混凝土技术应用到中国,最早在上世纪初的上海和广州。“19世纪末,上海的建筑包括租界内的楼房绝大多数都是砖木或砖混结构。直到20世纪初,外滩的亚细亚大楼、上海总会、东风饭店等欧洲设计师设计、建造的楼房才开始整体或部分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李应勇表示,其中,最能反映这些建筑从传统风格向现代风格转变的是江海关大楼(现为上海海关办事处)。(详见早报10月16日A47版《江海关大楼送中国赴世博》)据史料记载,江海关大楼分别于1857年、1891年、1925年被三次重建。如今矗立在外滩中山东一路13号的江海关大楼于1927年建成,由著名英资建筑设计机构公和洋行设计。大楼建筑风格总体上属于古典主义,正立面是典型的多立克柱式。主楼共有9层,加上塔楼,总高度约79.25米,是当时上海外滩最高的建筑物。这一次重建采取了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合模式。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广州、天津等地也先后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高楼。南方大厦就是广州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层楼房。

Ⅶ 重要的发明有什么

洗衣机发明者:费希尔(美国)(1901年)
手机:马丁·库帕 库帕是美国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
空调:开利博士于1902年为纽约布鲁克林的一家印刷厂设计了一套空调系统
1906年 美国人德.福雷斯特 (Lee de Forest)发明真空电子管,是真空管收音机的始祖.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驾驶着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冲向碧蓝的天空,这是人类航空史上首次自主操纵飞行;
1906年,美国发明家福雷斯特对二极管加以改进,研制出三极管,这看似小小的一步,却是人类在打开电子时代大门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福雷斯特因而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无线电之父”;
190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洗衣机由美国芝加哥人费歇尔设计制造;
1932年,美国专家研制出第一台有效的心脏起博器,这一发明使很多心脏病人得以起死回生;
1945年,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爆炸;
1946年2月15日,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多用途电子数字电脑,标志着电脑时代的开始;
1946年,核磁共振现象被科学家发现,70年代以来,核磁共振技术与图象重建技术相结合,形成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194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家弗兰克·利比首次用反射性同位素碳14,准确测定了曾经有过生命的有机体的年代,碳14测年法的发明,对于考古学、海洋学和地球科学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1947年,第一台微波炉问世,掀起了炊用炉具的**;
1947年,第一个半导体电子增幅器——晶体管问世,成为人类微电子**的先声;
1948年,美国工程师香农发表两篇有关“通信的数学理论”的文章,系统地讨论了通信的基本问题,由此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
1950年,信用卡问世,“一卡走天下”的时代到来;
1951年,美国的克罗斯公司研制出第一台实用的磁带录像机;
1952年,美国在太平洋上的马绍尔群岛试爆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
1953年,生物学家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生命遗传的基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1954年,美国设计制造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进行处女航,宣告了核潜艇时代的到来;
1954年,美国生物学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有效口服避孕药,并进行了首批临床试验;
1958年,美国人发现激光,两年后的1960年,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诞生;
1959年,美国工程师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世界上第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
发明于16世纪的抽水马桶在本世纪开始盛行;
1962年,美国物理学家首次提出夸克模型,并预言这种非凡的粒子不仅存在,而且正是这种粒子构成了其他一切粒子;
1964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集成电路的通用
1964年,美国贝尔公司推出电视电话;
1968年,美国和法国的科学家提出板块构造学说;
1968年8月11日,一艘名叫“格格玛·挑战者”号的科学考察船开始处女航,目的是深海钻探.经过15年的航行,不仅验证了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而且还有许多重大科学发现;
1968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智能机器人;
1969年,美国五角大楼首创因特网;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飞船发射升空.21日11时56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足月球

Ⅷ 美国科幻电影里经常出现的那栋大楼叫什么名字(就是那栋被毁了无数次的大楼)

您好,答案应该是帝国大厦,是位于美国纽约市的一栋著名的摩天大楼,共有102层,曾是世界第一高楼,曾被天煞地球反击战中的外星人和金刚中的金刚问候,是美国科幻电影中衬托boss强大的必备元素,希望您能采纳

Ⅸ 楼房是谁发明的啊

世界上第一幢楼房我国商朝时期的摘星楼.纣王造的.
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楼
从现代内摩天大楼的使用功能容、建筑、结构和设备各方面的技术角度出发来综合衡量,研究摩天大楼历史的一些专家认为,1910年至1913年在纽约建造的伍尔沃思大厦(WoolworthBuilding)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楼。它的高度为241米,在1930年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楼。它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沉箱技术将基础落于基岩上的大楼,并在钢框架结构中发展了抗风支撑体系;它采用了高速的直达电梯和区间电梯相结合的系统;大厦每隔五层设置一个水箱,其供水系统远比当时一般的建筑复杂。除了这些技术的因素,从功能而言,它既是伍尔沃思公司的办公楼,又设有商场、健康俱乐部、美容中心和餐厅,它为本世纪大量出现的摩天大楼提供了一种模式。

阅读全文

与这种大楼发明的关键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