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由法国心理学家A.比奈首创的一种测量人类智力的标准工具。由比奈和T.西蒙合作制定。1905年出版了第一个比奈-西蒙量表。它是一种个别测验式的量表,包括30个测量一般智力的项目,其中既有对较低级的感知觉方面的测量,也有对较高级的判断、推理、理解等方面的测量。
第二版比奈-西蒙量表发表于1908年,它在前一个量表的基础上增加并修改了测验的项目,更重要的是将全部项目按年龄水平分组,因而成为第一个年龄量表。智力测量由于引进了智龄这个数量化的标尺而很快得到推广。1911年,比奈-西蒙量表再次获得修订,并将量表延伸到成人阶段。比奈-西蒙量表引起了全世界心理学家的广泛注意,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不少人还进行了修订。其中以美国斯坦福大学L.M.特曼主持修订的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简称SB)最为著名。它的第一个修订本1916年问世,第一次将智商(IQ)概念运用到智力测验中,使智力分数能在不同年龄间比较,从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比奈以智龄评定智力的方法。此后,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经过多次修订。
中国心理学家陆志韦曾两次主持修订比奈-西蒙量表。1924年公布的《订正比奈-西蒙智力测验说明书》仅适用于江浙一带儿童。1936年又进行了第二次修订,使之也可适用于北方儿童。陆志韦的修订本的测验内容是以特曼的1916年修订本为蓝本,共包括54个项目。中国的比奈-西蒙量表第3次修订本由吴天敏主持,称《中国比奈测验》。它可用于2~18岁的被试者。评定成绩的方法采取离差智商。另有一个由8个试题组成的《中国比奈测验简编》,用起来较为方便省时。
Ⅱ 谁知道心理学里的,到底是比奈西蒙智力量表还是比纳西蒙量表
比奈-西蒙量表一般即指比奈-西蒙智力量表,是由心理学家比奈主导而编制的智力测试工具,也是世界上第一套智力量表。其所依赖的基础是比率智商理论,即智力年龄与年龄相比较以测定智力水平的方式。
Ⅲ 选择题,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是( )
A.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是法国的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比纳西蒙量表,后美国学者对其进行修订,以斯坦福大学推孟修订的斯坦福——比纳量表最具代表性。
Ⅳ 智商的计算公式
用公式表示即是:IQ=MA(心理年龄)/CA(生理年龄)×100。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阿尔弗雷德(Binet.Alfred,1857~1911)和他的学生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套智力量表,根据这套智力量表将一般人的平均智商定为100。
1916年,特曼教授把这套量表介绍到美国修订为斯丹福-比奈智力量表,并用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作为评定儿童智力水平的指数,这个比被称为智商,用公式表示即是:IQ=MA(心理年龄)/CA(生理年龄)×100。
(4)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创造者扩展阅读:
早期编制的智力测验多采取个人测验的形式。这是单独评估心智功能的最好方法。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个人智力测验主要有两种: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这两种测验在中国都有修订本。
韦克斯勒量表还可用于诊断一定范围的心智失调。团体智力测验多属于汇选式(或识别型)的纸笔测验,内容包括文字推理、数字运演、普遍常识以及非文字推理等项目,一般适用于教育、工业和军队等部门,可较为迅速地获得有关被试心智功能的客观指标。
特殊智力测验是为了适应特殊人口的需要而制定的,例如婴儿和学前儿童测验着重探讨发展问题,并倾向于强调感知能力的作用。弱智和文盲的智力测验也属此类。特殊智力测验通常包括非文字的项目,诸如画小人,图像分类、拼图、搭积木和解谜等。
Ⅳ 在比奈西蒙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力心理考试中关于这个测验一般怎么设置题型
第一步,看问题,看问题所要求你从什么方面回答问题第二步,在脑海中搜索关于该方面的理论知识习题第三步,对照自己回忆的理论体系,通读案例,在案例中对应每一个理论知识点第四步,把对应上的知识点罗列起来,写下,最后来一段总结。
Ⅵ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儿童的心理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因此,观察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发展心理学早期的许多研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例如,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和陈鹤琴的《儿童心理学之研究》等都主要是通过观察法收集资料的。
进行观察研究必须首先进行观察设计。观察设计通常包括如下三个步骤:其一是确定观察内容。例如,要研究教师期望对师生交往的影响,就需要考虑在什么样的学校、在哪个年级和班进行,要观察哪些现象等等。其次是选择观察策略。常用的观察策略有参与观察策略、取样观察策略以及行为核查表策略等。最后是制定观察记录表。随着观察方法的不断发展,观察技术也日益完善,在制定观察记录表时,通常采用观察代码系统,它们是为观察、记录和随后分析处理的方便而制定出的一些符号代码系统。
运用观察法研究心理发展,应当注意下列几个问题:①对所要观察的问题要有基本的了解,观察目的要明确。例如,研究师生相互作用时,观察者要深入课堂,观察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举手与发言、教师板书与面部表情等。②尽量使儿童自然放松,处于正常活动状态之中,不要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已成为观察者的研究对象。观察者通过单向玻璃、电视、纱幕、潜视镜等进行观察,就是为了使儿童的真实行为不受影响。③要善于记录与观察目的有关的事实,以便事后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意见。例如,研究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由于学前儿童言语表达方式与成人不同,所以,应避免使用成人语言作记录。为提高记录的准确性,可使用小录音机、录像机等器材。④观察者除了观察儿童一般言行之外,还应分析儿童其它一切有关材料,如作文、日记、各种作业、绘画、手工制作等。
观察法的突出优点是可以在儿童行为发生的当时,现场进行观察、记录,能够收集到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更客观、全面、准确的资料。当然,观察法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观察资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察者本人的能力水平、心理因素的影响,许多发展心理学研究者所希望观察到的行为的发生有时是难以预测的,因此,采用现场观察有时难以奏效。此外,观察法的运用往往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较多的时间。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他们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访谈法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它的最大特点在于,整个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儿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在访谈中,访谈者应争取掌握访谈过程的主动权,积极影响儿童,尽可能使研究按照预定的计划开展。访谈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具有特定的研究目的和一整套的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原则。访谈法的这些特点说明,访谈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比观察法获得有关儿童的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的心理活动情况和心理特征方面的信息,同时,也比观察法更复杂、更难于掌握。访谈法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例如,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中,以访谈法作为主要研究工具,辅以其它研究方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访谈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种类。根据访谈内容和过程有无统一的设计要求和结构,访谈法可分为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根据访谈时是否借助一定的中介物,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访谈法有许多优点,它能有针对性地收集研究数据,适用于一切具有口头表达能力的不同文化程度的访谈对象,具有较问卷法更高的回收率和有效率。访谈法的局限性首先在于,访谈结果的准确可靠性受访谈者自身的素质影响较大,与其它研究方法相比,费时费力,而且访谈所得资料不易量化。另外,访谈效果也受环境、时间和访谈对象特点的限制。 测验法是通过测验量表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即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
编制测验量表需要经过编制测验题目、预测、项目分析、合成测验、取得信度与效度资料、建立常模等标准化过程。应用经过标准化的测验量表对儿童进行测量,将其得分与常模分数相比较,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测验法既可用于测查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
中国已有一些较好的量表,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中加以选用。下面是其中一些常用的测验的例子。
中国比内测验。早在1924年已有陆志韦修订的“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验”,1936年进行了第二次修订,1982年吴天敏作了第三次修订,称作“中国比内测验”。“中国比内测验”的内容包括说出物体、辨别图形、推断情景、指出缺点、计算等51个项目,分为语言、数学、解题和技巧四类。适用于2—18岁的城乡男女幼儿、儿童和成人。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国内常用的韦克斯勒量表包括“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修订版”(WISC?R)、“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修订版”(WAIS?RC)和“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C?WYCSI?R)三种,它们都是我国心理学家对相应的韦氏智力量表修订后提出的修订版。
瑞文测验。瑞文测验是英国心理学家瑞文1938年编制的一种非文字测验。张厚粲主持修订的称为“瑞文标准推理测验(中国城市修订版)”,包括五个系列,60个题目。1988年,李丹将瑞文测验的标准型和彩色型联合使用,称为“瑞文测验—联合型(RT)”,共六个系列72题。这套测验适用于5—75岁的幼儿、儿童、成人和老年人。有城市常模和农村常模。
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量表。这个量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编制的。英文版中共有187题,每种人格因素含10—13个测题。16种人格因素有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等,这些因素各自独立,它们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一个人的个性。1985年,祝蓓里、戴忠恒等人主持了该量表的修订工作,并于1988年发表了成人、大学生和中学生男女六个全国常模。
除了上述几种常用测验外,在国内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测验还有画人测验、中小学生团体智力筛选测验、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超常儿童认知测验、丹佛发展筛选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808神经类型测验表等。
测验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测验量表的编制十分严谨,结果处理方便,量表有现成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对比研究。量表的种类较多,可以适应不同研究目的的需要。测验法存在的不足是使用灵活性差,对主试的要求较高,结果难以进行定性分析,被试的成绩也可能受练习、测验经验的影响等。所以,测验法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其它方法一样,只是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方法之一,还应与其它方法配合使用。 实验法是指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其基本目的在于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类型。
实验室实验是在专门的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研究心理发展的一种方法。例如,对婴儿颜色知觉的研究可以采用实验方法。在研究中,研究者先让3个月和4个月的婴儿对一480毫微米波长的蓝色形成习惯化,然后再向他们呈现450毫微米波长的蓝色或者510毫微米波长的绿色。结果发现,这后两个刺激与原来习惯化的刺激,在波长上都相差30毫微米,但婴儿对450毫微米波长的蓝光没有表现出去习惯化,而对510毫微米波长的绿色表现出了去习惯化。这表明,婴儿和成人一样,是按颜色的不同类别作出反应的。
实验室研究的特点是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及不同被试组间的可比性,排除了顺序效应等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它可以对实验情境和实验条件进行严密的控制。研究者在实验中处于主动地位。另外,其结果记录也客观、准确,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在实验室研究中,还可以大量使用有关专门仪器来呈现刺激和记录实验结果,这就大大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
实验室实验能够严格控制和操纵变量,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这是实验室实验区别
于其它研究方法的根本特点和优势。可是,也正是由于实验室研究能精密地控制实验条件,就使它与儿童实际生活相脱离。如幼儿在实验室中往往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实验室研究很难用于研究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如在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研究中,被试容易意识到自己是在做实验,而很难表达真情实感。与实验室研究相对应的是现场实验,即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进行的实验研究。例如,在一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现场实验中,研究者为了探讨开设思维训练课与开展创造性活动对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作用,选择了条件大致相同的同年级各三个班,甲、乙班为实验班,丙班为对照班。实验时,甲班每周开设一节思维训练课,一学期开展十次创造性活动,乙班一学期开展十次创造性活动,丙班则既不开设思维训练课也不开展创造性活动。学期初对三个班进行创造性思维测试,学期末用类似的测验对三个班学生进行复试,以检验实验效果。初次成绩,三班得分无显著差异,复试成绩以甲班最好,乙班次之,丙班最差。该现场研究证明,开展创造性活动有力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既开展创造性活动,又开设思维训练课,则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更大的效果。
现场实验的特点在于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但是对某些或某种条件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控制。由于在现场实验中既尽量控制了各种变量,又保持了现场的自然性,因而能较好地同时保证研究具有较高的内部和外部效度。当然,也正是由于现场实验更接近自然,自然环境的复杂性也给现场实验的实施带来了困难。例如,现场研究的背景较难以控制和把握,由于其环境是开放、动态的,社会生活背景中的政治、文化等因素将会明显地影响现场实验的结果。另外,由于现场实验难以采用随机方式,所以样本的代表性也不易控制。还有,现场实验费时费力,费用高,所需技能也较复杂,这些都是采用现场实验存在的一些局限性。
在具体研究中,究竟是采用实验室实验还是采用现场实验,要根据研究目的来确定。一般认为,对于可以或必须在实验室情境中获得或产生的心理、行为现象(如儿童的视觉、听觉、记忆等),可在实验室情境中进行,而对儿童的某些社会性行为或复杂的认知过程则在现场情境中进行研究为好。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二者有融合的趋势。实验室实验在情境设置上趋向接近真实环境,实验设备与主试甚至都置于被试不易觉察的地方或加以隐蔽,以使被试反应自然。现场实验则趋向使用巧妙的程序设计,现代化的仪器设备,以操纵、控制变量和记录行为反应。
微观发生学设计(microgenetic design)
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设计方法, 它关注心理发展的变化过程,突破了传统设计中只观测发展变化结果的现象,加深了研究者对发展的理解。
Ⅶ 哪里有比纳西蒙量表
现在市场上用的智力测验是瑞文智力测试和韦氏智力量表。
如果是用于研究需要,建议可以去资料库寻找。
Ⅷ 智力和创造力的区别和联系
【智力】(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 这个能力包括以下几点:理解、计划、解决问题, 抽象思维, 表达意念 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在主流刊物中,当智力的定义与重要性是存在争论的问题时,研究者们通常能在就这些争议达成共识。
当考虑到动物智力时,一个更概括的“智力”的定义也许被应用了:“通过改变自身、改变环境或找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有效地适应环境的能力” (大英网络全书).
智力测验被经常用作确定人的智力。这并不是无可争议的。详见下述。 一些研究者已经开始对累积智能进行研究,这种智力来自于人们的协作。 计算机科学促进了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旨在寻求如何使计算机以更加智能化的方式运算。 很多人也已经在致力于地外智能生命存在的可能性研究。
构成智力的五种因素
1、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我们可以在学习训练中增加一些训练内容如观察和想像项目,通过训练来提高学员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2、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如我们好的学员能全神贯注地长时间地看书和研究课题等,而对其他无关游戏、活动等的兴趣大大降低,这就是注意力强的体现。
3、记忆力: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如我们到老时也还记得父亲母亲年轻时的形象,少年时家庭的环境等一些场景,那就是人的记忆在起作用。
4、思维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当人们在学会观察事物之后,他逐渐会把各种不同的物品、事件、经验分类归纳,不同的类型他都能通过思维进行概括。
5、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像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
=================================================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进行。
==================================================
【区别与联系】智力是通过改变自身、改变环境或找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有效地适应环境的能力。创造力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智力偏向先天性因素,可以通过开发来提高。创造力与后天的教育有关,可以通过不断地培养来提高。智力会影响创造力,但并不是创造力的全部,同时创造力的提高也会促进智力的开发。
Ⅸ 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计算智力的公式是什么
智力商数(IQ)=智力年龄/实际生理年龄,再乘以100,如:量表测出该幼儿智力年龄为3岁6个月,测试那天实际年龄是3岁,那么智商(IQ)=42*100/36=117。
斯坦福-比奈量表智商分布:140以上为非常优秀(天才);120-139为优秀;110-119为中上、聪慧;90-109为中等;80-89为中下;70-79为临界智能不足;69以下为智力缺陷。
高分段智商测试大体可以分为图形逻辑和数字逻辑两种类型。主要设计用于测试智商高于普通人两个以上标准差(>130 SD=15) 以上的人群,同时还是一些高智商协会的入会检测 。
设计这些高分段检测的原因在于普通医院韦氏智力测验的量程虽然在40至160之前,但测试对象是以智商70-130的人为主,设计者亦承认极度偏离平均水平的人不适宜作此测验。这类高段测验 难度极高,没有选项且不限时间是多数高分段智力检测的共有特点。
数字逻辑题目和图形逻辑题目不会涉及到后天学习知识,只为测验先天的智力水平。
(9)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创造者扩展阅读:
有两种个体施测的IQ测验至今还在广泛应用:斯坦福-比奈(Stanford-Binet)测验和韦克斯勒(Wechsler)测验。
最为广泛使用的模型:斯坦福-比奈(Stanford-Binet)测验和韦克斯勒(Wechsler)等模型。截止2014年7月, 常模数据量已超过790万人。通过对不同人群的智商均值(按比例随机抽取大数据结果)进行科学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