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问煮茶法和点差法的区别
1. 煮茶法
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熟煮,是我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其过程陆羽在《茶经》中已详加介绍。大体说,首先要将饼茶研碎待用。然后开始煮水。以精选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烧开。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与水交融,二沸时出现沫饽,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此时将沫饽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备用。继续烧煮,茶与水进一步融合,波滚浪涌,称为三沸。此时将二沸时盛出之沫饽浇烹茶的水与茶,视人数多寡而严格量入。茶汤煮好,均匀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2. 点茶法
此法即宋代斗茶所用,茶人自吃亦用此法。这时不再直接将茶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但茶末与水亦同样需要交融一体。于是发明一种工具,称为“茶筅”。茶筅是打茶的工具,有金、银、铁制,大部分用竹制,文人美其名曰“搅茶公子”。水冲放茶碗中,需以茶筅拼命用力打击,这时水乳交融,浙起沫饽,潘潘然如堆云积雪。茶的优劣,以饽沫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自然称为“咬盏”。
㈡ 椭圆点差法推导过程,越细致越好,可以写下来发照片啊。。。。。
x^2/a^2+y^2/b^2=1(a>b>0)
设点M(x1,y1) N(x2,y2)再将MN点坐标带入标准方程得
x1^2/a^2+y1^2/b^2=1
x2^2/a^2+y2^/b^2=1 然后两式做差得x1-x2/y1-y2=-b^2(x1+x2)/a^2(y1+y2)
然后k=-b^2/a^2*MN的中点坐标 K为直线的斜
㈢ 点差法是怎样发明的
试差法也称插值法,计算比较麻烦,有条件的话可找造价书看
插值法是大学研究生课程中提出的概念,大学本科原来没有,不知现在有没有。
我们抛开插值或试差概念,单纯讲,此公式就是我们初中所学的两个相似三角形关系,每边对应列等式。
因此不需要记忆,化一简单图形即可。
注意两点现值一正一负时列式计算。
先设定两个折现系数,不能相差2%,如i1和i2。。如果求得NPV1为正,NPV2为负,那么可以用试差公式求,否则,重新设定折现系数。
㈣ 点差法的介绍
点差就是在求解圆锥曲线并且题目中交代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被截的线段中点坐标的时候,利用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两个交点,并把交点代入圆锥曲线的方程,并作差。求出直线的斜率,然后利用中点求出直线方程。是解决椭圆与直线的关系中常用到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由绍兴市第一中学虞金龙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