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发现美 欣赏美表达美 创造美
发现美:发觉美。欣赏美:享受美。表达美:把美展示出来。创造美:从新的角度来欣赏美。
B. 如何理解美术实际上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 site:z
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是这样说的:“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成了。” 教室是我们实施教学内容的重要场所,但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我们完全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减少束缚感,营造自由、大胆创造的良好氛围。所以我们在教学之外,让学生大胆地走出课堂,亲身进行美术实践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美术实践与学校课题活动结合,相辅相成。
我国美术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美国盖蒂中心已开始使用“全面综合性的美术教育”一词。给我们美术教师的教育思想注入了新鲜血液。小学美术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目的是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
我校是一所新兴的学校,校园环境的布置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品位。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师生产生深远影响。学校建筑大气、清新优雅。校门口,著名书法家题写的校名彰显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和最有效的领域之一。”因此,我们力求让环绕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悬挂的每一幅作品、图画,站立的每一个宣传版面,学生表演的每一个舞台……让情的萌动,语的呢喃,灵的呼唤,尽在其中。让学生得到审美的启迪、精神的润泽、心灵的陶冶。但是在学校一期环境布置中都是学校行为,学生没有参与。如何发现和发展学生在造型、色彩、制作、创造等方面的美术才能,显露学生个性潜能,从而形象地显示出学生潜在的气质、个性、能力特点呢?所以在学校二、三期工程建设当中,我们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环境布置,围绕学校课题开展了“我是小小校园设计师”等一系列活动,将美术实践真正从教室内走出来。
1、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精神和创造实践的教育,人类的创造力量显了对未知领域不懈的探索、开拓和超越的精神。
我们认为,这次活动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活动,学生成为活动主角,教师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进行适度的指导,对所产生的创意予以检讨修正,使更臻完美。学生在设计中尽情地倾吐了各自的感受,体现了独特的个性与偏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美术语言与潜能,创造出心中最向往的意象。例如学校二期工程中有绿地围绕亭台,学校三年级的学生实地考察后,运用美术课学到的知识纷纷对亭台的色彩、建筑风格提出修改意见;并且结合学校区域性课题《开创读书天地,营造书香校园》为亭命名,使美术实践活动与学校课题有机结合。
2、围绕学校课题还展开了班级读书角的布置比赛活动。
以往学校班级图书角的设计单调,千篇一律。无外是在墙上钉钉子挂书或是摆放图书柜。我们将统一式样的书柜投放到各班,由学生自行设计进行美化。在后来的评比中,我们发现各班从书在柜上的摆放到“读书角”的字体、花边装饰、书柜中的饰物无一雷同。学生无拘无束的美术活动中将下意识地流露出与个人某些气质特点相对应的个性化美术语言。
二、将实践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真正做到自己“动”起来。
美术实践是一种操作性的社会实践 ,也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它在校园内传播着社会生活信息、文化信息等。我校每年举行的“校园科技节”、“校园读书节”、“校园艺术节”“学校运动会”等大型活动的校园海报宣传均由学生动手完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天马行空,不受任何束缚,考虑如何充分、艺术性地表达阐释活动主题,引起参与者的注意,激发参与欲望的驱动力。同时各项活动的主持、会场布置、活动程序的安排也首先由学生策划。学生在实践中受到美的陶冶,美的启迪,获得美的享受。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净化他们的心灵,不断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与专家引领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美术素养。
为了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艺术修养,突出学校艺术教育特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特邀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职业画家史宇、罗中凯创作绘制主题壁画《聆听》。该壁画创作于2006年3月,总面积108平方米,采用丙稀颜料绘制。在壁画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尊重孩子们的审美感受,对壁画进行了一个全校性的方案采集,孩子们对在学校作壁画这一新颖事物非常感兴趣,各班积极行动,或畅所欲言,或动笔描绘,或向画家咨询壁画的创作程序。最后呈现了笔簇细腻圆润,人物栩栩如生,笔调色泽鲜艳,场景欢快灵动的生动壁画形象。这幅壁画以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为主线,带领孩子们聆听音韵悠扬的古乐;以各民族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激发孩子们对浩瀚艺术的喜爱;以艺术对生活的升华,提升孩子们的艺术修养,让学生实地感触了一次美的享受。
孩子们在学校美术实践过程中发展了记忆、想象、思维、创造等多种心理过程,甚至还包括浅显的道德、情感、审美等高级心理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过程比作品更为重要。他们获得更多的触摸觉感知和体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获得直觉把握的经验。他们在接受美育的同时也调动了学习心理因素和学习动机,满足学习的某些需要。
C. 如何从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
在寻常事物中发现生活中的美,那要有一双敏锐,独特的眼睛,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进行细致的观察。
就像一面粗糙混凝土墙面上,太阳透过树叶,斑驳的撒在墙面上,在每一分钟,光线都会有微妙的变化,阳光的颜色,受到墙面的影响,穿过树叶后的形状,整体的氛围,加上某一时刻的变化。
就算最好的画家,也不能完全的表现出一缕阳光一样。还有就是一百个人画画,会有一百种表现方法,每个人都有他最适合的表现方法,这只能在实践中去体会。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发现美。”是啊,生活处处都有美,在我心中,美不来自外表,而源于心中,来于精神。我爱花,不仅仅是它们美丽的外表,更是它们面对暴风雨永远昂起的精神。
美的感觉存在于心中,很多时候无法用文字表述出来,很多美好的思绪在脑海中一闪即过,无法捕捉。
美不是空谈,而是要去体验、去感受、去欣赏。 倘若说欣赏自然之美需要睿智和一双善于发现真谛的眼睛,那么欣赏人间真情,则需要有细腻的情感。
在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大多因生计而疲于奔波,身边的零散琐碎的事情往往被忽略了,渐渐地把日子过得淡然无味,一头雾水,不知道生活到底为了什么?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荫蔽?”,作家冰心的细腻由此可见一斑,这应该是她最真挚情感的表白。细腻的情感燃烧时,身边的细微的美肯定会熠熠生彩、璀璨夺目的。
D.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美与人生俱来,人生与美同在,会欣赏美而后会创造美。
美就在我们的身边”,追求美好的目标,最实现的就是从身边的事做起。
在海边有个捡贝壳的男孩儿,每捡一只,他都认为不是最好的,便随手丢掉了。黄昏来临,其他的孩子捡了满满一篮子美丽的贝壳,而他却愁眉不展,篮子里空空的。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像那小男孩儿,为追逐自己认为最美好的,结果到头来却一无所获。人们往往追心和求索,忙忙活活,一路的好风光却未能欣赏。“人生的美,就是一边走,一边捡散落在路边的花朵,那么一生美丽而芬芳”。有的人,给自己定的目标往往太高,虽尽力拼搏却终无所获。也许他不知道,他选择的本是无法企及的痴心妄想。
现实的美是永远的,而推测的美往往梦幻想。总有人盲目的走过一段年轻的岁月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追求的那种完美,只是浪漫的梦幻。
请记住:“人生的每一天,每一个足迹,都是值得留恋的。不要轻易丢失你的收获,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是一枚值得珍藏的贝壳,即使很小很小,也要把他装进人生的口袋”。“因为每一枚贝壳都有他的价值”。
0
E. 真正的美丽,不在于发现美好欣赏美好,而在于转换美好创造美好,意思是
(≧∇≦)O(∩_∩)O→_→╮(╯_╰)╭(≧3≦)^_^(^_-)*^O^*=0==皿=-_-#(>﹏<)(╯з╰)( ̄∇ ̄)Orz\(^o^)/(^_^;)@_@⊙_⊙T_T( ´▽` )ノY(^_^)Y(-_-) zzz
F.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出自哪
这个十六字理念的提出,是在费孝通先生的八十寿辰聚会上,那是在1990年的12月,在题为“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演讲时,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
这个演讲全文发表在《读书杂志》1990年第10期上,可见费老对这个问题已经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
费老的晚年著述中,这篇文章有特殊意义。写在文章末尾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费老第一次完整、正式地在国际学界提了出来。那是中国学者对人类前沿问题思考深度、研究成果的一个标杆。1949年以后,在社会和人文学科领域的国际论坛上,由中国学者标举的类似思想制高点极少出现。
(6)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出自哪里扩展阅读
释义
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大同美究其本质而言,就是拼合不同的美而达到的一种平衡。坚持个体美与追求大同美之间并不矛盾,也就是说“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保障。
前辈学者费孝通先生指出,我们应当对中华文化的全部历史有所自觉,有清醒的认识,有自知之明,有自信,且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我们先是发现自身之美,然后是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这就是费先生主张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G. 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表现美
心灵美,外貌美,
H. 人类长期欣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理论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专门
①就连原始的人类也不例外;
②人类对美的追求一直在发展;
③美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知识。
I. 什么才叫发现美、创造美、分享美
简单比喻如下:
创造美:乔布斯→创造了iPhone手机。
发现美:我们→发现了iPhone手机。
分享美:我们→把iPhone手机分享出去。
∈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正确消费,减少浪费...By 派森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