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谁第一个想到飞天
中国古代(万户)第一个想到飞天
万户飞天是一个典故,讲述的是一个名叫万户为中国明朝的一个官员,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坐在绑了47支火箭的椅子上,手里拿着风筝,想飞向天去,结果摔的粉身碎骨。 主要说明古代人民想飞天的希望。
拓展资料:
万户飞天这是一个举世公认的事实,但遗憾的是,火箭飞行第一人“万户” 在中国文献中找不到。
古时的火箭是将火药装在纸筒里,然后点燃发射出去、起初只是用于过年过节放烟火时使用,是我们祖先首先发明的。到13世纪,人们把火箭用作战争武器,以后传入欧洲。
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是聪明的中国人——明朝的万户。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目前,只有火箭才能把人送上太空。以此为标准,最早尝试火箭飞天的应是约600年前的万户飞天。西方学者考证,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为整个人类向未知世界探索的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人民在元宵节放呲花、吃元宵来纪念他。
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向太空搏击的英雄。他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他借助火箭推力升空的创想是世界上第一个,因此他被世界公认为“真正的航天始祖”,为了纪念这位世界航天始祖,世界科学家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火山命名为“万户山”。
2. 传说中古人发明了神火飞鸭,请问它是靠什么原理飞上天的
火药装在圆筒里绑在类似风筝的东西上,最早好象是用在战争上
3. 古人飞天的故事
典故“万户飞天”
讲的就是明朝时的故事。在后来的航天研究中,故事的主人公“万户”,被称为是中国用火箭载人升天的第一人。
15世纪,一位叫万户的 明朝官员手执两张风筝,将自己捆绑在座椅上,椅后加装47枚火箭,用蜡烛点燃火箭后升空,不幸的是,万户最终殒命。相较于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奔月故事,万户的故事极具现实特征。万户虽未成功,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被誉为火箭飞行第一人。1970年,在英国布赖顿召开的国际天文学会议上,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正式以“WanHoo”命名,从此,万户被很多人知晓。
如今,西昌航天城附近的主题公园里摆放着万户升天的雕塑。而据说万户是甘肃河西人,如果故事是真实的,万户殒命之处离酒泉并不远。
不过,关于这段故事的真假,历来争论很多,甚至主人公的名字也有很多种说法。因为这段故事来源于外国的一些记载,中国人在将其翻译过来时,就翻译成了“万户”,古代曾有过“万户”这种官位,于是人们就判断他是一名官员。
(3)古人发明飞翔扩展阅读:
古时的火箭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是将火把装在箭中,然后发射出去,后来古代中国发明了火药,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到了北宋年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原始的“火药箭”,之后火箭开始用于战争,并随着古丝绸之路传入欧洲。
传说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是中国人——明朝的万户(有人说万户是官职名),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目前,只有火箭才能把人送上太空。以此为标准,最早尝试火箭飞天的应是约600年前的万户飞天。有的学者考证,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为整个人类向未知世界探索的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4. 古人都发明了哪些飞行器
春秋时期,中国人发明了竹蜻蜓。这个简单而神奇的玩具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竹蜻蜓外形呈T字形,通常用竹子制作。横的一片是螺旋桨,中间开孔后插入一根竹棍。两手搓转竹棍,竹蜻蜓就会旋飞上天。18世纪,竹蜻蜓传到欧洲,被称为“中国飞陀螺”。
英国“航空之父”乔治•凯利曾对竹蜻蜓十分痴迷,他的第一项航空研究就是仿制、改进竹蜻蜓,解析螺旋桨的工作原理。因此,许多人认为,中国的竹蜻蜓就是现代直升机的雏形。
5. 古人都发明了哪些可以“上天”的飞行物
古代人最有名的属于明朝皇帝的那个飞天木马了,设计巧夺天工
6. 中国古代飞行的故事
世界上最早的飞车
根据《苏州府志》记载,在我国清朝时期(公元十七世纪),苏州地区有位能工巧匠徐正明,用了近十年的时间,造出来一架带旋转飞翼的“飞车”。人坐在“飞车”的椅子上,用脚踩踏板,通过机械传动旋翼,“飞车”居然离地一尺多高,腾空越过一条小河。
徐正明的“飞车”造好以后,没有得到外界的赞助支持,其妻也颇有怨言,家境日益贫困艰难,没办法再继续改进他设计的“飞车”。他死后,其妻悲愤欲绝,一气之下就把那架“飞车”给烧了。可惜世界上最早的人力飞行器,就这样湮没失传了。
根据上述简单历史记载,估计徐正明造出的“飞车”是一架靠人脚力量驱动的旋翼直升机。没能最后完善的技术原因估计有三条:1.古代使用的材料主要是铁与木材,想必机身不轻。2.直升机都有个离地后的机身反作用力的自转问题,估计当时没能妥善解决。3.直升机的气动效率本身就比较低,人体的力量又太小,所以至今都没能人研制出成功的人力直升机来。
据说我国明朝就有了“竹蜻蜓”这样的旋翼玩具,后人拿它加以放大,用以研制人力直升飞机不是没有可能。根据上述记载“--离地一尺多高,腾空越过一条小河。”,估计他在踩动“飞车”时,短时间的瞬间力量很大。很可能是在居高临下的河堤上,拼命起飞,在半滑翔的状态下,越过了一条十几米宽的小河。
现在的科技已经比明清时代要进步许多,连普通老百姓都可以买到铝合金、不绣钢和塑料、环氧树脂等轻强材料,还有许多现成的运动器材与配件可以模仿和借用。在比古人如此优越许多的条件下,国人有没有可能造出一架靠人力驱动的“飞车”出来,重复验证古代传说中的徐正明,哪怕能飞越个十几米的水平距离也成。
本马自幼迷恋航空飞翔,多年来私下自习航空原理,曾设计单人飞行器无数;深知在目前普通条件下,一般人在短时间内的最大力量,最多也只是够自制“人力飞机”勉强起飞的,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力量去维持继续飞行;故把这类“人力飞机”叫做“跳跳虫”。一般人的所谓成功,也就是在起飞后滑翔跳跃得比较远点而已。
去年是人类的“航空百年”纪念年,南京市的老吴还将自制的水陆两栖飞机试飞成功。一般个人要靠私人力量来搞一架标准的超轻型飞机比较困难,但要是搞一架能载人升空的超轻型特种飞行器还是有可能做到的。人力飞机是超轻型飞行器种类中的品种之一,其运动性质与自行车有点近似之处,如果加上小型发动机就是超轻型飞行器,故在此写稿发帖征集同好。
特种人力飞机的几种形式:
1.自行车式:可以拿自行车改装,就在公路跑车上加一至两副薄板机翼与人体减阻整流罩。这样的人力飞机靠脚踩车轮加速前进,起飞后车轮悬空不再有效,“飞车”靠机翼在空中滑翔一小段距离后落地。这样的“飞车”在人力飞行的早期较多见,例如1921年法国运动员泡林“跳越”过十一米距离的那架,就是典型的自行车加前后薄板机翼的形式。
2.常规固定翼飞机:飞行原理类似于常规的动力滑翔机,专门用特种材料制作,为讲究效率设计得比较奇特古怪。一般有前后机翼与机身,靠人力踩动的螺旋浆推进起飞,故可以在起飞后继续飞行。比较成功的那架是美国人麦克格里迪设计的“蝉翼信天翁号”,它在1979年由自行车运动员艾伦驾驶,用两个多小时飞越了37KM宽的英法海峡。
3.扑翼机:据说鸟类的扑翼飞行比较高效率,维持飞行只要常规飞行的十分之一的动力,最早的航空飞行器有许多都是扑翼飞行设计,所以早年也有人把人力飞行成功的希望寄托在扑翼飞行方式上。但人类对鸟类的扑翼飞行原理了解甚少,对于扑翼飞行的复杂化机翼更是没有经验,所以至今还没有能扑翼飞行的载人飞机上天,更不用说是靠人力的扑翼飞行。
4.旋翼机:其难度比常规定翼飞机要大得多,结构与操纵也比常规定翼飞机要复杂化许多。在常规定翼飞机横渡英法海峡的二十多年后,似乎还没有成功的人力旋翼机出现,真不知道当年徐正明的那架“飞车”是怎么搞出来的;也许只是拼命狂踩之下瞬间起跳了一点点的木制“跳跳虫”,但这也就令人很佩服很向往了。
一般定翼人力飞机起飞与飞行的几种形式:
1.跳跃式起飞:多是加了飞翼与整流罩的自行车,机身轻薄阻力小,人力拼命踩动车轮加速到较高速度时,拉起机翼滑离地面一段距离。因车轮离地后不再有推进作用,就靠机身的前进动能升空几尺,滑翔个十几米后落地。这类“飞车”在早期的人力飞机中比较多见。
2.蓄能起飞:海外早年有过,例如在脚踏上装橡筋带,或是在飞机上装有蓄电池与电动机,起飞时将人力事先储蓄的动能施放出来,以帮助飞机度过最困难的起飞阶段。这样做会使飞机结构复杂化,重量有所增加;若按想尝试飞行的现实来讲,还不如加只小发动机来得简单。
3.滑翔式飞行:机身特轻,滑翔性能特好,在短距离内用人踩车轮驱动“跳跃”离地,在高台上滑翔下来。其“飞行”距离不是靠人的力量,而是看高台的离地高度,或者是在山顶上。实际上这是一种靠人力“起飞”的滑翔机,有时干脆就在山坡上向下滑跑加速起飞。
4.常规飞行:飞机做得特别轻巧,机翼设计特别讲究,靠人力踩动推进螺旋浆,渐渐将飞机加速到起飞速度。这类飞机原理类似动力滑翔机,离地后可以继续飞行;只是设计与结构、材料非常特别,要迎合人类的弱小力量,外观设计也非常奇特,例如飞越英法海峡的那架便是。
人力飞机的动力结构与操纵:
一般人在一分钟内可以发出的最大功率约1马力,在十分钟内可以发出的功率约半马力,这样弱小的动力骑自行车还马马虎虎,要想升空可是太难。一般人力飞机的动力结构很接近自行车,都是用脚踩方式出力,用链条传输动力。与自行车不同的是,常规固定翼人力飞机不靠车轮推动,而是靠螺旋浆推进飞机前进,因此链条传动系统还要有转向与变速机构。
人力飞机的飞行操纵与常规飞机原理相似,只是在具体结构措施上要讲究技巧。较成功的机型多采用气动效率较高的鸭式布局,类似滑翔机那样的操纵法。如果只是跳跃起飞滑行十几米的自行车式人力飞机,结构与制作会简单许多,操纵与试验也简单许多,甚至可以是将翼面固定到适中位置,能够在空中呈抛物线般地“冲”一下的地步就行。。。
业余爱好者可以考虑的几种“非标人力飞车”方案:
1.类似于“跳跳虫”式的人力定翼机:又可称之为“人力飞弹”或是“人力飞车”,如果不打算长距离飞行,用轻便自行车就可以改装。其起飞的关键有五:一是起飞速度。二是有效翼面。三是流线外形。四是好的起飞场地。五是狂人体力。可以将自行车制作成带机翼的飞弹形式,拼命加速到极限时,拉动翼面起飞,在空中滑翔一小段距离后降落地面;相信其乐趣比在地面上用人力飙车要疯狂刺激得多。(要是还有“上进心”,等操纵性能试验稳定后,在后面加一台带螺旋浆的小型发动机,也许就可以尝试作飞行员的滋味了。)
2.类似于滑翔机的人力伞翼机:又可称之为“动力滑翔”或是“人工助力滑翔”。虽然不打算长距离飞行,但各项结构措施都不可少,用轻便自行车材料可以自行研制。其起飞的关键有三:一是迎风速度。二是有效翼面。三是起飞地形。可以将小轮自行车改制成伞翼滑翔机形式,在山坡迎风地面略微加速,就可离地起飞。其飞行主要方式与滑翔机差不多,但在空中有人力驱动螺旋浆,滑翔时可以多点机动性与留空时间。(要是操纵性能稳定,在后面加一台小型发动机带动螺旋浆,就是标准的动力滑翔机。)
3.充气伞翼机:人力飞机升空最大的困难就是“飞机”太重,特别是在人类微弱的体力面前,人力飞机更需要较大的飞翼面积。就当前业余爱好者的条件状况来说,飞翼做得越大,飞机的结构就越重,许多业余爱好者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此。为解决机翼过重的问题,早年英国的贝尔金研制过几架靠充气保持翼形的伞翼机;机翼用特种不透气的纺织品来做,整架飞机不到18KG重,在地面滑跑到24MA时就能顺利起飞。
4.飞升体式人力飞艇:既然靠充气保持翼形的伞翼机可以做到“最大面积/最小重量”,那有条件的人干脆就不如把“人力飞机”做成“飞升体式人力飞艇”;将肥大密封的飞升体式机翼里面充满氢气或是氦气,在空气中的浮力还可以减轻一部分机身和人体的重量。这样一来,人的体力只要驱动水平螺旋浆,“飞升体式人力飞艇”就可以缓缓实施机动飞行。。。
业余爱好者研制“人力飞车”与试飞所要面临的一些问题:
1.要是抱定常规飞机的模式,人的这点体力远远不够。故研制“人力飞车”要当做是研制“特种超轻型飞行器”,这样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2.在设计之前就要决定好:这架东东是“跳跳虫”还是“滑翔机”,跳跃起飞与滑翔飞行的结构设计各有偏重,模棱两可的设计最难成功。
3.在早先设计中,先要考虑好机型、结构、强度、重量、升力、体力、等诸多因素,如果随便做出靠体力狂拼,最多是只“跳跳虫”而已。
4.业余爱好者研制“人力飞车”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有:高智商的创新设计,非同一般的优质材料,必不可少的资金,精细准确的手工艺,耐心长久的制作,认真负责的助手,绝对无风无雨的好天气与开阔平整的良好场地,熟练慎重的驾驶技巧,超乎常人的体力;其中随便哪样胡来一下,眨眼瞬间就会全盘皆输。所以,在没有下定决心准备好这一切之前,轻易不要进入实施状态。
5.有人说到“飞机”两个字就深怕摔死,这也是许多飞行爱好者叶公好龙迟迟不敢沾边的主要原因;其实“人力飞车”这点小东东,能飞起来就算是超级OK了,不会象真飞机试飞员那么危险;要是万一被摔一下,估计也就是骑山地车那样的程度,伤极有限,大可不必担心在先。(玩人力飞机的要是真能摔S,也该名留青史命有所值了。)
6.为了起飞需要减轻自重,多数人力飞机的结构非常地单薄,甚至可以说是象纸糊的大风筝那样。面对着如此脆弱的飞行器,在装配与搬动时需要特别小心谨慎,特别要严防飞行器在运输的过程中就毁坏,需要一些有责任心与技术的助手。试飞也是一样,不要以为只要是有劲狂踩就行,这里还有许多驾驶技巧问题,草莽汉子不宜沾边。
7.“后事”的安排:这点也许有的人不会去想,但看南京市早年自制飞机的几位飞行英豪,最后都面临着无处可以试飞,或是试飞后若大个飞机无处可以存放的问题,还有试飞时有关部门前来干涉与索讨罚款的麻烦。这些都是前人制作飞机成功后的尴尬,也是许多飞行爱好者迟迟不愿实施行动制造飞机的原因之一。
上述内容只是简单扼要地泛泛而谈,实际上私人研制人力飞机所需要的资料、精力、时间、场地、资金、材料、--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就是再写上个几十万字也是讲不完的。在此发帖简单介绍,抛砖引玉征集同好,有兴趣愿意消磨脑汁出义工的,不妨约个时间出来聚聚。
7. 古代飞翔器
公元前500-400年中国人就开始制作木鸟并试验原始飞行器
<br>中国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制作木鸟,以此寄托人类渴望在空中飞行的梦想。从古人的许多著作中,会发现制作能飞木鸟的众多记载。古书中称木鸟为木鸢、鹊、鹄等名。《韩非子·外储说》记载着:墨子经三年制成的木鸢,飞行了一天就坏了;他的学生安慰他说,老师技术高超,木鸢虽然坏了,但毕竟飞成功了。在《墨子·鲁问》中也有公输班用竹木制成了能飞三天的飞鹊的记述。墨子是鲁国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公输班就是传说中的能工巧匠鲁班。有关他们制作木鸟的历史,大约发生在公元前500至400年期间。除他们二人外,还有如张衡、韩志和、高骈等木鸟制造家。其中汉朝张衡知名度最高,因他既是天文学家,又是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的发明者。《太平御览·文土传》中就有张衡制造木鸟的记载。所存史料确凿表明在公元前400年,中国人就已经使用竹木在尝试制作能飞的原始器械了。这一点,得到世界科学界的一致认同。
<br>
<br>■坠地而亡的先行者们
<br>公元前9世纪,古英国的布拉德国王自造的一副飞翼,并试图从伦敦阿波罗宫出发,当他飞越出城时,坠地驾崩了。这可能是有关人类模仿鸟类飞行的最早记录之一。1503年,意大利的丹蒂也用自制双翼飞行,虽然幸免一死,但也落下终生残疾。1507年,英国的达米安从苏格兰的斯特林城堡纵身跃起,想要飞往法国,结果在城堡下摔断了大腿。达米安并不服输,他把失败归罪于使用了鸡的羽毛。
<br>■风筝起源古代中国,约14世纪传到欧洲
<br>风筝的起源可能与木鸟有关,它也起源于中国。风筝又名纸鸢、风鸢,纸鹞或鹞子,中国古籍当中有关风筝的史料比木鸟丰富。唐朝的《事物纪原》记载了汉初的韩信是风筝的发明人。唐朝的记述是:楚霸王被困垓下,韩信制风筝让张良乘坐,飞上天空高唱楚歌,瓦解楚营军心。宋朝的传说为:刘邦征伐陈烯,韩信打算里应外合,便用风筝测量距离,想用挖地道的方法攻入未央宫。
<br>
<br>《事物纪原》和《新唐书》分别记载了利用风筝求援的轶事。公元549年,梁武帝萧衍被侯景兵困南京。武帝的将军羊侃用风筝送出求援诏书。不料风筝被侯军误为妖术而射落,求援因此失败。
<br>
<br>更为离奇的风筝传闻见于《白石礁真稿》:公元559年,北齐文宣帝时,大杀“元”姓宗族,彭城王元勰的孙子元韶被囚地牢。元韶堂弟为元韶制作风筝,他们二人从金风楼乘风筝双双飞逃。这些传奇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关于飞行的奇思妙想。今天看来仍然很有趣味。
<br>
<br>■传说戴达罗斯发明“人翅”飞出克里特岛
<br>东西方民族文化背景不同,但在对飞行的渴望上,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br>
<br>传说雅典的戴达罗斯擅长雕刻,他的雕像栩栩如生;但他更热衷工程技术,特别对建筑格外偏爱。塔罗斯是戴达罗斯的外甥,但他因嫉妒杀害了向他学艺的塔罗斯。戴达罗斯被判流放到阿提克,不久又逃亡到克里特岛。戴达罗斯被克里特的米诺斯国王尊为上宾,要他为人身牛头怪建造一所无法外逃的宫殿。戴达罗斯以他的天才,建造了一座曲折迂迥、眼花缭乱的迷宫。后来,戴达罗斯用鸟羽按长短排列,用蜂蜡粘合,做成一对人造鸟翼。当试飞成功后,他为儿子伊卡洛斯做了一对小的羽翼,并向儿子传授飞行技法。在起飞前,他告诫儿子:“飞得太低,海水会湿透羽翼;飞得太高,太阳会烧着羽毛。你要记住,永远只能在太阳与大海中间飞行。”戴达罗斯父子用羽翼飞升而起,飞出克里特,越过萨摩斯。伊卡洛斯尝到了飞行的甜头,开始越出父亲带领的航线,振翅飞向高空。强裂的阳光融化了蜂蜡,分解的羽翼脱离了双肩。伊卡洛斯企图挥臂飞行,但无济于事,汹涌的大海很快吞没了他的身躯。戴达罗斯飞行的故事反映了古人对飞行的探索和向往。
<br>
<br>■1250年罗杰·培根记述扑翼机的设想,15世纪达·芬奇作出具体设计,但一直未获成功
<br>人类在尝试飞行的初期,一直是很直观地模仿鸟类,用各种鸟羽或其他人造物,制成翅膀,“安装”在人的身上。在经历了许多失败之后,人类逐渐认识到单纯的利用羽翅是不能飞行的。于是开始寻找一种机械的方式。扑翼机就是这个阶段的产物。最早的扑翼机也许就是英国的修道士罗杰·培根在1250年发表的《工艺和自然的奥秘》一文中所记述的:“供飞行用的机器,上坐一人,靠驱动器械使人造翅膀上下扑打空气,尽可能地模仿鸟的动作飞行。”15世纪初,意大利的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斯的文艺、科学巨擘。他对飞行抱有热忱,他也是研究扑翼机的著名人物。他的具体设想为,人俯卧在扑翼机中部,脚蹬后顶板,手扳前部装有鸟羽的横杵,就像划桨一样扇动空气,推动飞行。这个方案是达·芬奇研究了鸟翅,利用物理和解剖知识而设想出来的。扑翼机和带翼飞人相比是种进步,然而在本质上仍是仿鸟的人力飞行。这种影响一直延伸至飞机发明前夕。
<br>
<br>自达·芬奇之后,有个土耳其人穿了一件宽大的带框架的斗篷,利用扑翼原理飞行,不料框架经受不住空气阻力而折断,这位土耳其人不幸遇难。1678年,法国有个叫贝尼埃的锁匠也制了一架扑翼机。他在肩上担两根杆子,杆端各装一对铰接的长方翼片。杆端向上摆动,翼片收拢,向下摆动,翼片展开。通过多次实验,贝尼埃始终未能成功。1742年,62岁的巴凯维尔用四个翼形机构绑缚在自己四肢上,从巴黎旅馆屋顶上奋身一跃,企图飞越塞纳河。但他飞了一半便坠河撞在船上,摔断了腿。
<br>
<br>■1731年俄国梁赞的一位平民发现热气球的飞行原理,此后许多热气球出现在欧洲上空
<br>俄国梁赞有个人,名叫克拉库特诺,他的职业只是普通的书记官。屋顶炊烟上升的景象使他禁不住想入非非,他反复设想能不能利用飞烟上天。1731年,他被自己的想法所激动,于是做了一只肥大的口袋,自己坐在口袋下的套环里。当口袋盛满热烟后,果真慢慢升起。当升空大约十几米的时候,一阵风把他吹向钟楼,他抓住了钟楼的绳索才没有遇难。这大约是最早的气球飞行实验者。
<br>
<br>气球是一种没有推进装置,完全靠风力飘飞的航空器。它由气囊和吊篮组成。气囊是使用橡胶布、塑料薄膜或尼龙布等材料制成,里面充满轻于空气的气体。吊篮位于气囊之下,内装各种仪表、设备及氧气装置等。气球又可分为热气球、氢气球和氦气球。热气球利用位于气囊下方开口处的加热器对空气加热,使气囊内的空气密度减小,从而产生静浮力。氢气和氦气密度小,比空气轻,因此氢气球和氦气球,气囊下方都是封闭的,不需要进行加热。氢气易燃,氦气比较安全。飞机使气球飞行受到冷落,但它仍是人类的航空器之一。
<br>
<br>■1783年8月第一只氢气球在法国升空,同年11月热气球第一次载人升空并航行9000米
<br>1783年11月21日,法国人罗齐埃和达尔朗德在巴黎米也特堡,乘坐蒙特哥菲新制的热气球试飞。这个气球高20多米,直径约15米。它上升到1000米高度,在巴黎上空飘行25分钟,最后平安降落在距起飞地约9000米之处。这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升空航行。
<br>
<br>1783年8月26日,第一只氢气球升上了天空。这是法国物理学家查尔斯制作的。它的直径为4米,是用丝绸和橡胶制成的。1783年12月1日,查尔斯乘坐一个直径8.6米的氢气球,从巴黎起飞,在2小时内飞行了45千米,实现了氢气球首次载人飞行。
<br>
<br>氢气球升空性能优越,但因高空缺氧事故频繁。1862年,2名英国人在8800米高度丧生,2名法国人也在同样高度上遇难。气球飞行是人类实现航空梦想的开始,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br>
<br>■20世纪以后人类气球飞行的著名纪录
<br>1927年,美国人格雷乘气球升空,创造了12900米的高度纪录,但是由于缺氧导致身亡。针对高空缺氧,瑞士人皮卡尔于1931年研制了气球专用的充氧密封舱,这为气球的升空高度不断创新提供了保证。1933年“苏联1号”气球升高到19000米;同年苏联又创22000米新纪录。1957年8月19日,美国空军西蒙斯少校创下了载人气球30942米高度的世界纪录。
<br>
<br>1978年以前,人类曾进行了17次试图横越大西洋的气球飞行,丧生7人却未能如愿。由于热气球的复兴,1978年8月11日,3位美国人乘“双鹰2号”氦气球从美国缅因州海岩出发,开始了人类第18次横越大西洋的气球飞行。“双鹰2号”为直径20米,充氦5000立方米,用涂以人造橡胶的尼龙绸制成的氦气球。气球吊舱可容纳3名乘员、生活必需品、仪器设备及2000千克压舱物。气球飞行高度为4000至7000米,经过137小时03分,全程5000余千米的飞行,于8月17日傍晚,安全降落在巴黎西北的米塞雷小镇上。横越大西洋成功,创造了载人气球飞行距离和留空时间的两项世界纪录,为人类气球飞行的历史功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次飞行的3名乘员是:布鲁佐、纽曼和安德森。
<br>
<br>■1897年瑞典的“飞鹰”号探险队遇难之谜
<br>1896年,瑞典组成了“飞鹰号”气球北极探险队,队员是安德莱、斯廷别克和费林克尔。他们准备从靠近北冰洋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起飞,越过北极,到达美洲。但由于天气不佳,直到1897年7月11日才真正启航。
<br>
<br>这次航行的气球是巴黎最有名的气球作坊制造的,吊篮中准备了当时最好的科学仪器和导航仪表,气球升到800米的高度之后,以每小时25千米的速度向北极漂去。然而,他们却一去不复返。此后多年,瑞典曾派出许多救护队多方寻找,都没有找到他们的踪迹。
<br>
<br>33年以后,也就是1930年,挪威的猎人们在北极圈一个叫白岛的地方偶然找到了一张照片底版,又发现了安德莱等人的飞行记录和日记。最后,在一层积雪下找到了三位探险家,他们身上穿着用气球碎片缝制的衣服。“飞鹰”号探险队遗留的日记说明,当气球坠落毁坏之后,他们准备走回陆地。由于迷失方向,他们步行两个多月,最后来到北极最荒漠的一角白岛。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没有多久,他们就突然死去,最后一页记录的时间是10月17日。从现场情况分析,最先死亡的是斯廷别克,他的尸体上草草盖着一些碎石。另外两人躺在不远的地方。炉灶上的锅里有剩余的食物,又有储备的大量熊肉,饿死的可能性可以完全排除。有人认为最大的可能性是他们在熟睡中被冻死,但有的人又提出疑问:他们为什么不是死在睡袋中呢?几年前,丹麦医生特莱德提出一种解释,认为探险家们很可能吃了带有旋毛虫寄生病的熊肉受到传染而死亡。为此特莱德检查了北极熊的遗骸并检查出了这种病菌。
<br>
<br>直到目前,人们还没有对这一事件找到圆满的解释。特别奇怪的是,斯廷别克是最先死去的人,但却记下了最后一段日记,安德莱是一个沉着细心的极地探险家,而在他的日记中对斯廷别克的死却又只字未提。
世界近代载人航天重大事迹:
一、东方1号飞船送人类第一次上太空
1961年4月8日,苏联国家航天委员会研究决定发射载人的东方1号飞船。10日晚,加加林被决定为第一个上天的航天员,季托夫为替补航天员。9时07分,东方号火箭载着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东方号火箭发射工位发射升空
二、阿波罗载人登月飞行
阿波罗工程是美国于60年代至70年代初组织实施的一项大型登月航天工程。1961年5月25日正式宣布开始实施,1969年5月18日发射了阿波罗10号飞船。7月21日2时39分,登月舱的门打开了,阿姆斯特朗在奥尔德林的帮助下,倒着钻出舱口
三、阿波罗和联盟号飞船对接飞行
在联盟19号飞行至36圈,阿波罗飞行到29圈,即联盟号发射51小时49分钟之后,两船进行了对接。对接完成得非常顺利,比原计划还提前了几分钟。接着进行航天员互访活动。待和联盟号气压平衡后,将对接船和联盟号的通道舱门打开。
我国航天35年(1970-2005)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我国用“长征”2号运载火箭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3颗卫星,标志着中国空间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我国“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甘肃酒泉航天发射基地发射成功。为了进行载人飞船的发射,在发射场内新建了高达百米的载人发射塔。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0分钟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飞船在顺利完成预定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19时22分在内蒙古中部准确返回并成功着陆。
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飞船按照预定轨道,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在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4月1日16时51分,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准确降落。
2002年12月30日,我国“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轨道舱在太空正常运行100天,环绕地球飞行1700余圈。
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航天员杨利伟成为首位飞上太空的中国人。
未来航天主要有:人类的火星飞机、月球基地建设和在太空中建造大型太空城等
8. 古时候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会自动飞翔的木鸟,真的有吗
是的,历史书上确实是说张衡做出了会飞的木鸟,但要是说是自动会飞的那是不可能的,历史流传下来的好多东西都被夸大了,在当时的条件下他能做出来的可能也就是能滑翔时间比较长,形象逼真,或者是身体的某些部分可以动,用以增加滑翔距离的设计。这些东西在一个人嘴里说出可能还符合原来特点,但是要是从许多人嘴利说出来就要打折扣了。
所以说老师说的对,也不完全对,他应该在说的时候加上:“据说”这个词
9. 中国古代关于飞行的故事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万户飞天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万户问道:“怕什么?” 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
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突然,横空一声爆响。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着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10. 古今中外尝试飞翔的经历有什么
1、万户的故事
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万户问道:“怕什么?” 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
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突然,横空一声爆响。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着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2、风筝的故事
据传早在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的大将韩信把楚国军队围于垓下。他用细竹条扎成骨架,蒙上丝绸,做成了一只大风筝;叫身材轻巧的张良坐上风筝,飞到楚营上空,高唱楚歌。歌声飘到楚营里,楚军的斗志被思乡之情瓦解了。
由此看来,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需要而发明的,一直到唐朝之后,才由军用逐渐转为游戏和娱乐工具。那时,人们别出心裁地把竹笛系在风筝上,在空中放飞时,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响声,因而得名“风筝”。
在国外也有不少关于风筝的故事——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曾借助风筝将一根细金属丝牵到空中,引发雷电,证明了雷电是一种自然放电现象。意大利无线电发明家马可尼在首次进行从英格兰向纽芬兰拍发电报实验时,恰遇风暴,将发报机天线吹断了。马可尼改用风筝升起天线,顺利完成了实验。
人们从风筝的飞行中发现:除了可以像鸟儿和昆虫那样扇动翅膀来飞行外,也可以像风筝一样,不用扇动双翅照样也能飞起来。因而人们便开始了对风筝飞行原理的研究。
风筝实际上是一种重于空气的飞行器,它的飞行原理和现代飞机相似,它是利用空气动力升空的最原始的飞行器。
公元5世纪左右,风筝流传到了太平洋诸岛和阿拉伯。14世纪传入欧洲,对随后飞机的发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人们通过对鸟类和风筝飞行的研究,开始探索和研制有翅的扑翼机和滑翔机。
3、热气球的故事
相传在中国五代时期,有一个叫莘七娘的妇女,随丈夫在福建打仗时,曾用竹篾扎成四方形的框架,糊上纸,做成灯笼,在灯笼下面的托盘上插上点燃的松脂。灯笼就靠热空气产生的升力飞上天空,用作军事联络信号。这种灯在四川被称为孔明灯,大概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热气球的雏形了。
1782年11月,法国一位造纸商的两个儿子蒙哥尔费兄弟看到从锅炉烟筒里冒出的青烟中。常夹带着火星和一些尘埃碎片,于是受到启发。他们想,热气可以推动物体上升,如果把烟筒里的轻烟收集起来,不是可以把物体推到空中吗?于是,兄弟俩便做了一个下面开口的球形纸袋,将它置于火炉上充上热气做实验。当热气充满纸袋后,他们一放手,纸袋果然飞到天花板上去了。
根据这一原理,蒙哥尔费兄弟改用亚麻布和纸制成可载重的气球,并于1783年6月4日首次进行了升空表演。
该气球直径约11米,升空10分钟后徐徐降落。这个消息立刻轰动了全法国,法国国王召见了蒙哥尔费兄弟,并令其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表演。
1783年9月19日,应法国国王的邀请,蒙哥尔费兄弟在巴黎的凡尔赛宫前,再次进行了热气球升空表演。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带着满朝的文武官员观看了表演。当时观看热气球表演的巴黎市民多达13万人。
蒙哥尔费兄弟表演用的热气球高约17米,直径约12米,形状像是一只倒挂的梨子,气球里裱了一层防漏气的纸,球体蒙有一层轻质的亚麻布,球面是一层轻柔的纱布。气球的下方吊了一只柳条编的笼子,笼子里放进一只公鸡、一只鸭子和一只山羊。
蒙哥尔费兄弟在地面点燃湿草和羊毛,冒出的热烟灌入气球,待充足热气后,放开拉绳,热气球缓缓上升,飞到离地面约500米的空中,最后随风飘到了3千米外的地方安全降落。整个过程持续约8分钟,笼内首批升空上天的三位“乘客”安然无恙。国王大喜,便将热气球命名为蒙哥尔费气球。
人类第一次升空飞行是在1783年11月21日。法国的一位名叫罗其尔的药剂师自告奋勇.和另一位乘客达尔兰德一起,乘坐蒙哥尔费兄弟制作的热气球.在离地面450米的空中自由飞行了25分钟后安然落地。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热气球载人升空飞行,实现了几千年来人类升空的梦想,标志着人类在征服天空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4、飞艇的故事
19世纪,有许多人提出了解决气球操纵问题的设想。人们尝试在气球上安装“舵”和“帆”,并在下面系上可乘坐人的雪茄形的小船,进行飞行实验。虽然方向控制有所改善,但是没有动力,速度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于是便萌发了飞艇的设想。
飞艇和气球虽属“同胞兄弟”,但有质的变异。气球没有动力驱动,中途遇风变向,就随风飘去;而飞艇却装有推进装置,可控制飞行。
随着蒸汽机、电动机的出现.一种靠充气的气囊产生升力,由发动机推进,可人工操纵飞行的飞艇就应运而生了。
1852年,法国火车司机兼机械师吉法尔经过艰苦磨砺,终于制成了历史上第一艘部分可操纵的飞艇。
这艘飞艇长43.89米,直径1t.9米,容积2100立方米。在飞艇软式气囊下面有一个三角形的风帆,用来操纵飞行方向,用一个功率2.2千瓦的蒸汽机带动一个三叶螺旋桨,驱动飞艇前进。1852年9月24日,吉法尔驾驶这艘飞艇从巴黎马戏场起飞,飞到了大约28千米以外的特拉普。这是世界上飞艇的首次飞行,标志着人类终于进行了有动力的半操纵飞行。
随着人类航空探索事业的不断发展,飞艇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逐渐由软式飞艇发展到半硬式飞艇,最后到硬式飞艇,由人力飞艇发展到机械动力飞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