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虎妈发明

虎妈发明

发布时间:2021-06-22 09:46:40

1. 如何评价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令人深刻的故事有哪些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纪伯伦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编自作家吴晓乐的同名小说。书中深刻描述了家庭中,因追逐分数的考试制度而扭曲的亲子关系,以及单一的成功价值观忽略了个体差异性的高压社会。

最近,备受关注的第91届奥斯卡奖项名单揭晓,苦于华语电影获奖不多,中国影迷的期盼一年比一年更甚。

然而在今年,情况出现了大改观,由华裔导演拍摄的动画短片《包宝宝》,喜摘最佳动画“小金人”奖。消息一出,一片哗然。

这部时长不足8分钟的短片,没有一句对白,却让中国式亲子关系在网上引发热议。

短片的主角是一位母亲,一天,她意外收获了由一枚包子变成的小男孩,点燃了她做母亲的热情。

她每天把“新儿子”捧在手心里,给予他悉心的照料,洗澡、喂食、逛街。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妈妈满是欣慰,也因孩子慢慢长大,妈妈的痛苦也随之来临。一天,“包子宝宝”想加入踢球的小伙伴,妈妈生怕他受伤,便阻止了他。

回家路上,生气的他不再吃妈妈递来的面包,两人开始有了第一次分歧。渐渐地,不满被控制的“包子宝宝”,有了自己生活,也有了自己的朋友圈。

被冷落的妈妈想挽回,可“包子宝宝”却视而不见,每天和朋友出去兜风。看着渐行渐远的儿子,妈妈非常气愤,认为儿子翅膀硬了,开始不听话了。

终于有一天,“包子宝宝”回家了,母亲满心欢喜开了门,却迎来了他的新女朋友。更让她崩溃的是,“包子宝宝”是回来收拾东西,离开家。

难以接受现实的母亲去阻拦,她不愿看到儿子不听话,更不愿儿子“逃出自己手掌心”。几次把儿子拉回来,但都无果,在“包子宝宝”再一次想要离开时,着急的母亲,做出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她一把攥住“包子宝宝”,张开大嘴,一口把儿子吃了下去。

看到这惊人的一幕,我突然呆住了,脊背一直冒冷汗,这位母亲的“掌控欲”直接杀死了自己的儿子。

视频传到网上,立刻引来了大批网友围观,很多网友都看哭了,直言找到自己家庭的影子。

和短片不同的是,生活中的孩子们并没有被吃掉,但父母过分的掌控欲,也在无形中“吃掉了”孩子的人生。很多父母不解,为何自己的付出没养出感恩的孩子,反而给亲子关系带来困扰。

其实是没有明白,所有的孩子都应该在踏入社会,经历碰撞的过程中成长,而不是在父母的控制中长大。

真正的教育,是懂得撒开手,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1)虎妈发明扩展阅读: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本剧由六位编剧将书中的九个故事改编成五个单元:《妈妈的遥控器》(编剧/蒋友竹)、《猫的孩子》(编剧/简士耕)、《茉莉的最后一天》(编剧/洪兹盈)、《孔雀》和《必须过动》(编剧/夏康真、费工怡、马千代)。

跳脱一般亲子关系和教育题材常用的温情喊话窠臼,改编后的故事加入微科幻元素,让写实的生活日常,成了含有警世智慧的寓言。

2. 我发明的×× (作文啊)

我相信,在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些对国家有用的事。因为每个人的兴趣不同,内所以每个人选择的容职业也一定不同:有的人想当一名优秀的教师,有的人想当一个有权势的大官,有的人想当一名勇敢的探险家,还有的人想当一个富有的商人……而我却想当一名著名的发明家。

我要发明一种衣服,这种衣服呐,既廉价又能调节冷暖,使人穿了在酷热的夏季里也能感到清凉,在寒冷的冬季里也能感到温暖如春,使那些贫穷的人们不用再受寒冻之苦。
我要发明一种食物,这是一种高营养的食物,只要吃了它,人们就可以一个月不吃东西,这样,人们就可以不用太忙于找食物,世界上也会失去饥民。

我要发明一种房屋,名字叫做“万能屋”,它能随时搬到人们喜爱的地方居住。它不但可以遮风挡雨,防火灾,还可以抵御洪水,防地震。从此以后,灾难将离开人间。

我要发明一种小型飞翔器。它是电动型的,使我们一背上它就能像小鸟一样飞向蔚蓝的天空。

我要发明……

假如我的愿望能实现的话,那世界将是多么美好啊!我想:我们现在应该好好学习,长大后实现这些梦想,报效祖国。

3. 虎妈教育的优点 。蔡美儿的教育方式的可取之处

中国这种逼迫式教育30年前美国人就“称赞、认可”过。当时中国家长SB地、脑残地、狂妄地“认同”了美国的说法。对孩子极尽各种压迫、催逼、棍棒之能事。

30年过去了。这些家长是不是龌龊、肮脏、无耻、低贱、劣等还用我多说吗?那就是一群劣等人。不要怪我嘴狠,这是事实。

今天,这样的事重新发生了而已。

虎妈宣传了她的压迫式教育,美国人依然开始“唱衰自己”“反思自己”,已然开始“鼓励”、“肯定”30年前就发生过的教育方式。

中国家长中的一部分也一如既往的龌龊、肮脏、无耻、低贱、劣等。

当然,可喜的是,现在中国这样的人比30年前少多了。

我是经历过的,再在大街上一个父亲拿皮带抽他的孩子。我把他狠狠的打了一顿,打折了他的鼻梁,还踢了他的裆,最后拿皮带抽他,看看什么时候有人阻止我。结果除了看客还是看客。最终警察来了,了解了缘由后只是提醒了我几句而已。而那个父亲却被“合围”了。哈哈,大快人心!

“中国未来会有很多获得诺奖的人”这是虎妈说的。

当然,因为以逼迫和威胁作为教育的时代,在中国已经结束了。

在这个时代中:中国没有一项举世瞩目的发明;没有一例改变世界的技术;没有一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没有一位具有开拓进取、高深玄思的哲学家;没有一位直树人心,慷慨悲歌的艺术家;没有......仅有的几个有闯进的人,袁隆平、王传福、李书福、俞敏洪也都是在少得可怜的相对轻松的环境下长大的。

就让这个黑暗、罪恶、无耻、劣等的时代万劫不复吧!!

4. 当前有哪些教育热点问题, 不要虎妈狼爸

原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现任国家教育督导团副总督学钱一呈同志,曾应邀在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举办的教育督学报告会上就当前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看法。本文谈到的五大教育热点问题系根据该报告录音整理。
一、关于应试教育的问题
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对此,我们应当思考,应试教育的出现究竟是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素质教育,但学校教育还是围着高考转?从深层次上分析,这是个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教育问题。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二元化结构和竞争的加剧。我国城市和农村及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还比较大。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很多家庭特别是农村的孩子都认为要有出路只有上大学,而且是上好的大学,上了好的大学就有好的工作、好的生活。家长有这样的想法并没有错。但能上大学特别是上好大学的毕竟是少数,这就带来了激烈的竞争。为满足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这种期望,学校卷入其中,不得不以更多学生能考上大学和好大学作为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试教育也就不可避免了。这种社会需要和现实是教育界无法抗拒的。如果没有整个社会教育理念的革新,仅靠教育界自身是很难扭转这一局面的。办高中不谈升学问题,这所高中对社会就没有吸引力。现在我们不能回避谈这个事情,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我们目前把“应试”做到极端了。

2.教育考试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为平民开辟了一条进入上层社会的道路,这套制度发明以后为世界各国所采用。但它走到极端以后也带来了弊端,一个就是科举制度成了求功名的敲门砖。一旦金榜题名,终生受益,功利性极强。另一个弊端是出现了大量作弊现象。这两种弊端给今天的学校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现在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传统考试方法引向如何选拔人才,而不是应试能力的培养。

3.传统文化的原因。应试教育也反映出整个社会在人才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误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愿望强烈,这本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何为龙?何为凤?究竟什么是人才?目前对龙和风的理解太单一了,唯有考上大学才能成名、成龙、成风。这是长时间以来形成的一个观念。现在这种观念已经从高中阶段扩展到初中、小学、幼儿园,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都在沿着应试教育模式下人才观的轨迹和思路在成长。我认识一个密西根大学的教授,他两个孩子,男孩做木匠、女孩做室内装饰,家长很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去学习和就业。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身心欢愉地工作和生活,才能成为有用之才。而多少年来,在传统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孩子都是按照家长的意愿来塑造。这种文化带来的后果是孩子只会考试,不会做独立的人。此外,另一个客观原因是有待改进的分配制度,即教授工资就高、木匠工资就低的死工资制度,以及社会地位的巨大落差,这种状况也使得社会更看重高考的一考定终生的“威力”,考不上大学或好的大学将“贻误”孩子的一生,这不能不成为每个家长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4.人才使用的不计成本。现在我们的社会用人不计成本,认为什么事情都是学历越高的人来做越好,这实质上是最可怕的误导。现在一些单位招聘,一定要硕士以上,还要名牌大学的,所以就造成大家都去考名牌大学,盲目追求高学历。在这方面中美的社会文化有很大差距。美国的博士生未必好找工作,硕士生、本科生有时倒好找工作。为什么?因为有一个人才成本的定位问题。定什么位?定工资的位。在美国用人有工资标准规定,用博士生要比用硕士和本科生贵,有些岗位并不需要博士生,企业就不愿意用博士生了。

要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教育界首先应该向社会宣传一种正确的人才培养观。最近我看了一些文章,总说出现应试教育的原因是评价方法不对,我觉得这样的眼界还不够开阔。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要从全社会的视野来进行改革。高考总是存在的,问题是怎样做到扬长避短,要扬的是选拔之长,要避的是应试教育压抑人才成长之短。

二、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问题

教育界对减负问题讨论的比较多,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几个字比较难分析,怎样的负担才算是过重的?我的看法是:

一是要合理确定初中和小学的教育目标。什么是小学的培养目标?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两条底线:一是人格的培养。二是学习的兴趣。现在往往是过早地把很多知识性内容压到小学教育中。这样一来,一是会让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是学校教育最可怕的后果。二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考虑得很少。作为一个社会人,学生首先应该养成良好的品格,这些品格不是他自己认识到的,而是学校通过各种活动及各种教育形式让他感受到的。现在课程排得那么满,学校没有时间安排活动,学生也没有脑力“空间”自己去体会和思考。所以,现在小学和初中迫切需要对课程以及培养塑造小学和初中生健全人格的问题统一进行研究,以利于对培养目标有正确的定位。

二是要把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品行放在首位。美国对培养小学和初中生有一句话我比较赞成,就是首先应该培养的是一个合格的公民。要设置合格学生的标准,首先应着眼于培养一个合格公民。在美国有公民课,讲选举,它告诉学生,第一长大后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二长大后如何去选举,应该遵守哪些选举上的规定。说大一点,这就是一种民主意识的培养。所以,小学和初中主要是把做人的最基本东西打扎实,未成年人的品行和能力培养要靠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去实现,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实现,而不是仅仅靠课堂里的学习来完成。希望上海能定一个标准,严格规定多少时间是讲学科知识,多少时间是开展各类社会活动。什么阶段应该做什么事情都应该确立一个科学的目标,而不是只满足知识的灌输。

三、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的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的重心太高,教育部从幼儿园一直管理到博士后,这么大跨度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没有办法做好基础教育工作的。所以,基础教育主要是学校的行政管理重心应往下放,也就是说,应该让校长、教师和社区来发挥作用,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参与学校的管理,并且要切实加强并支持社区和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上海的基础教育发展到今天,如何发挥家长和社区对教育的参与作用已显得非常重要。上海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已经提高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办学校还仅仅依靠上级行政就比较难了。社区的文化不一样,社区居民对教育的要求也不一样,我们应当在更好地了解家长需求后,努力把学生培养好。与此同时,家长和社区也可以支持、帮助学校做很多事情。甚至遇到经济困难的时候也可以通过社区和家长委员会来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对决定学校发展的问题,除了学校要依照政府的规章制度来办事,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来做决定。

四、关于英才教育的问题

目前,在强调教育均衡化和教育公平的时候,不应该忽视英才教育的问题。特别是上海基础教育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理应走在前面并作一些突破性的探索实践。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不重视和加快精英人才的培养,我们国家很多事情就办不成。

传统教育是老师说的话学生不能反对;上级说的话下级不能反对;父亲说的话儿子不能反对。如果都按这个模式下去,那我们就不能超越前人了。在我任人事司司长的时候说过,对科学家的要求和对校长、书记的要求是不同的。对校长书记的要求是能够统筹协调,识大局,顾大体;对科学家的要求是执着,要有一旦认定了以后就永不放弃的精神,没有这种执着,人云亦云随风摆,永远出不了成果

英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着眼于国家的利益、国家的长远目标。在培养英才的同时,要注意那些不是英才的人,使他们达到合格的标准,但英才教育绝不能只满足合格的教育。上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上海有这个必要也有这个条件,走出一条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发展之路,加快英才教育的实践之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才的培养和发展决定着一个城市、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和前途。教师的义务是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适量英才教育规模的需要。

五、关于构建多层次、多立交的教育体系的问题

美国的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多立交的教育体系。打一个比方,美国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就像美国高速公路的立交桥一样,需要了就上去跑一段,不需要了也可以随时下来。美国的高等教育有私立的、公立的,社区学院等也很多,这样学生的选择面就比较广。在美国,有些学校不要求人学考试,学生入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一张证书或学一些新的知识。一个人的职业、岗位都是变化的,他需要不断学新的东西,所以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中有一块是学校做的,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可以很方便地再回学校受教育。这样的终身教育体系有助于避免一考定终身的情况。这种体系的优势很多,而且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种强有力的支撑。上海完全有基础和条件,在开辟和构建多层次、多立交的教育体系上作先行的探索与实践。

基础教育也是这样的情况。有公办的、民办的,可以提供多种选择。只要社会有需求,我们就不要用一种模式来套。现在中国的择校现象很严重,但都进好的公立学校也不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的基础教育能否从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出发,研究和制定更好的政策和办法,多开辟一些教育资源渠道,让社会和家长都能得到他们想得到的教育。有些人可能多花点钱上好的民办学校,有些人可能少花一些钱上一般公立学校,优秀的学生可以少花钱凭才干上好的公立学校。这样教育的选择性、服务面就大了,既有利于社会的缓和,也有利于教育需求的缓和。

教育理念上的问题不是讲一次话、发几个文件就能解决的。可以这么说,教育的改革应该与社会经济的改革同步,教育的改革绝不能离开整个社会和经济的改革和进步。希望上海在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也率先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特别是教育理念、制度和机制的现代化。

5. 谁发明了什么,谁发现了什么。

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

6. “中国虎妈”为什么会输给“犹太母亲”

“中国虎妈”为什么会输给“犹太母亲”?
两位优秀母亲:左,中国虎妈蔡美儿,耶鲁教授、作家;右,犹太母亲雅各斯,主编、安息日主题作家
“女人的素质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 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还是在大学的课堂上,当时我并不太理解其中的含义,更不能苟同其武断的结论。然而,随着结婚生子,人生阅历增长,对于之前嗤之以鼻的结论,在细细思索中又有了新的认识。
最近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以色列投资之父Yossi Vardi的口中。
了不起的犹太母亲
以色列以占全球总人口总数0.13%(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的人口,获得了全球20%的诺贝尔奖(162个);平均每1844个以色列人中就有一名创业者;以色列吸引了约2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其人均风险投资额居世界首位,是美国的2.5倍、欧洲的30倍、中国的80倍;以色列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数目,超过欧洲所有公司的总和。
当被问及以色列人成功的秘诀时,Vardi坦言:全因犹太母亲们教子有方!
在以色列,犹太母亲们从孩子6岁开始,就教育他们一定要获得成功。“比如,我的妈妈就总是对我说: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就算要求你得一两个诺贝尔奖回来,也一点都不过分。”Vardi说。
这听起来不正和中国的虎妈有异曲同工之妙吗?没错,Vardi也承认,“我听说过中国虎妈,她绝对是位‘犹太母亲’。犹太母亲是一种精神状态,是所有那些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负责任,不让孩子放任自流的人,这超越了一切宗教和性别的限制。”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中国虎妈和犹太母亲真的如此相似,为什么中国多年来对诺贝尔奖苦寻而不得,而以色列人却轻而易举地获得了上百个诺贝尔奖呢?
“耻感文化”:动力来自外部 “罪感文化”:动力来自内心
在看似雷同的严苛之下,中国虎妈和犹太母亲的教育理念其实存在着本质区别,这种区别也是造成这两个古老的民族之间巨大差异的原因。
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影响每个受教育个体的认知和行为。要比较犹太母亲和中国虎妈的本质区别,首先需要将每个个体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作为出发点去理解。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归纳日本的文化类型时提出了“耻感文化”和“罪感文化”一说,即每个文明中的个体,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自觉地约束自身的行为,以避免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带来“耻辱感”或者“罪恶感”。
所谓“耻感文化”,是一种在儒家文化圈中具有主要影响力的文化心态,其特征在于,“耻感文化”影响下的人,判断行为对错的依据不是如法律法规等统一的准则,而是这个个体所处的环境中他人的认可、评价和态度。
“中国式过马路”是“耻感文化”中的典型现象:虽然红灯亮起时不能过马路是一条固定的准则,但是当个体所处的环境中大部分人都破坏这一准则时,“耻感文化”中的个体就不会因为自己也破坏这一准则而产生任何的耻辱感。
与“耻感文化”不同,在“罪感文化”中,对个体的行为约束往往来自于固定的准则(无论是宗教准则还是法律准则),当个体违背、破坏这些规则的时候,即使没有其他人知道,他的内心也会产生挥之不去的罪恶感。西方社会普遍受“罪感文化”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耻感和罪感都可以成为个人追求成功的精神动力,但这两种动力在对待成功的态度上有区别:“耻感文化”中的个体,其对成功的渴望,更多出于外在压力。比如,一个人看到身边的人都比他成功,他就会产生耻辱感;当外界压力消失时,追求成功的动力也会随着耻辱感一起消失。在“罪感文化”中,如马克斯·韦伯所说,个体将追求个人成功作为一种“天命(calling)”,一种准则,他们对成功的渴望与外界无关,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
看看这些以色列的著名谚语就可以窥见这个民族内心涌动的暗流:“I was always looking outside myself for strength and confidence but it comes from within. It is there all the time。”(我老是向外寻求力量与信息,但它们其实来自内在,而且一直都在那。)——God
中国虎妈输在哪里?
是营造来自外界的压力,还是激发来自内心的动力,这种理念的差别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中国虎妈和犹太母亲的教育方式上。
犹太母亲们虽然对孩子教导严格,但这种严格仅仅是作为一种大的原则,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具体到要求孩子是一定要学舞蹈还是学美术,是学数学还是学物理。
希伯来语学者高崇伟旅居以色列期间发现,当孩子们做错事时,犹太母亲们首先会表现出谅解,然后以商量的态度,让孩子自己作出选择。
“他们尤其重视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在提问中长大。孩子在很小的时候,长辈就会经常提一些在孩子看来莫名其妙的问题,孩子们则在不断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到了上小学时,家长会培养孩子每天问10个以上他不懂的问题。如果别人的回答不能令他满意,就要自己去找出答案。”高崇伟说。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以色列女作家戈迪默在谈到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时也曾经说过:我们的家庭教育是民主的、开明的,父母在教育上首先是尊重孩子的选择,从不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
反观中国虎妈的教育,因为7岁的女儿一首钢琴曲没有弹好,就强迫她从晚饭后一直练习到夜里,中间不许喝水或者上厕所。这样的事例或许极端,但绝对不是个例。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或是威逼或是利诱孩子去做自己认为有用、有益之事,而不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意愿,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虎妈有十条她引以为傲的“禁止家规”,其中之一就是不许孩子从事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生活中,中国妈妈们或多或少地扮演着“虎妈”的角色:代替孩子作出决定,用外在的压力取代他们个人内在的动力。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讲,年长几十岁的家长,其所做的决定也许更明智;但是,等到孩子20岁、30岁时,他们面临的不再是学钢琴还是学吉他这样的选择,而是开创什么样的事业、和什么样的人一起生活这样复杂而又影响深远的选择时,中国家长还要替他们做决定吗?如果家长的选择是错的,家长能替孩子承担其后果吗?如果从孩子七八岁开始,家长就削弱和剥夺他们做决定的能力和权利,又怎么能奢望孩子成年之后,就能在一夜之间学会分析利弊、取舍得宜呢?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发明ICQ的是以色列人,而把即时通讯软件做到极致的是中国人。
我们持续几十年、几百年的虎妈式教育可以培养出很好的追随者,但是追随者的特点是我们永远需要外界的压力对我们形成持续的刺激,需要跟在领跑者的后面。假使哪天我们真的走了运,出现了一些具有原创性的想法,这只会使我们更加不知所措—这个技术有多大的市场前景?我应该辍学或者辞掉现在的工作去创业吗?如果失败了我该怎么办?我应该如何向身边的人解释,以求得他们的理解?
如何抉择,这种能力和勇气不是中国孩子上小学、中学或者大学的时候被剥夺的,而是在他们不想学钢琴时却必须乖乖地坐在钢琴凳上,不想学画画时还得颤颤巍巍地拿起素描笔,不想学舞蹈时却只能踩上精致的舞鞋时,回头看见妈妈满意的笑脸那一刻,开始慢慢地丧失的。

阅读全文

与虎妈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