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干支

创造干支

发布时间:2021-06-22 08:48:18

① 什么是干支纪年法

我国古代历法有个创造,以10天干12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干支是树干和树枝的意思,是古人用来表示次序的符号,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

“天干”有10个数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个数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曾被广泛地应用。例如,12地支用来计时,将一日分为12辰,一辰等于2小时,子时(晚上11时到第二天1时整),1时到3时为丑时等等。古人还根据动物出没活动时间规律,把12种代表动物同12时辰相配。

② 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呢

不可考矣

③ 干支纪法是谁创造的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众所周知的“干支纪法”。据现有文献资料可知,我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二月己已起,连续用干支纪日,一直到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止,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纪日资料。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干支纪日法在殷商时代已普遍流行,并已有类似日历的《干支表》出现。(见《殷虚书契前编》三卷二叶四片)在东汉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按六十甲子的次序来纪年开始成为定制而施行,这种干支纪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此外,“干支”在我国古代还曾被用来纪月、纪时等。 干支和干支纪法是谁创造的呢?《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尚书正义》解释说:“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对这大桡创造干支的传说,人们多不以为信。因此,干支起源问题便成了一个谜,于是有人认为:“干支和干支纪法究竟最先出于何处?看来是很雄得出结论的。”(唐汉良《谈天干地支》) 早年,梁启超在《国文语原解》中认为“天干”“地支”这22字颇为“奇异复杂而不可思议”,所以,许慎《说文解字》对这些字义的训释最为牵强附会,不达本义。他在文中引用了丹徒马氏良对“干支”的意见。马氏良认为:“干支”22字“与欧洲通用之罗马字母同物,腓尼西亚及希腊文,皆22母,其数与此正同”。他把“干支”与罗马、腓尼西亚(腓尼基)和希腊文的字母等同起来看待,并从字形和读音上指出了彼此间的联系。如“甲”篆文字j,与罗马文的A和希腊文的Φ在字形上都相近,在读音上,粤语的“甲”音也与A相似。其他如乙、丙、丁、申等字的古篆体写法与罗马的I、B、T、S在字形和读音两方面皆相类似。对于马氏良的解释,梁启超表示不赞同。他认为中西自古以来的字形与读音、方言屡经变迁,“若从两方面尽搜罗其异形异音而校合之,安此二十二文,非即腓尼西亚之二十二母乎?”并讥马说为“空前之新发明”。(《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 郭沫若在1929年所著《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一书中,对“天干”和“地支”等有关问题,旁征博引,详加考释。郭沫若认为,自汉以来,人们对干支的种种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从古文字和神话传说的角度来看,“十天干”纯属于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由殷人所创制的。 这些字既无神秘的意味,也没外来的痕迹。(见《沫若文集》第14卷)对于“十二地支”,郭老则认为起源于古巴比伦。因为巴比伦天文学把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路径——黄道分为十二宫,而我国古代则把周天分为十二辰,并用十二地支来命名。郭老把十二辰与十二宫互相比较后,主张中国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官演变而来的,其传人中国的途径,郭老推测也许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挟有由巴比伦所传授之星历知识,入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许“商室本发源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贾或牧民所输入”。(《沫若文集》第14卷) 从我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中可以看到,“十干”中的字已被人用以名号,商代汤王以下的所有帝王的名字中都用到了“十干”,因此,有人认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此为干支源于中国说,但较含糊。(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1卷) 力驳干支外来说的是郑文光所著的《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郑文光认为,各个古老民族相互独立产生的古代天文学体系,虽有相异之处,但在研究共同的对象中也必然会有相似的地方,所以,“猜测我国的干支法来自巴比伦”是不科学的。他进一步考证认为“十天干”起源于我国古代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记时中的反映。他根据郭沫若的甲、乙、丙、丁为“鱼身之物”;戊、己、庚、辛、壬、癸是武器的考释意见,认为“天干”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至于“十二地支”,郑文光认为它是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的,产生于殷商之前,并又演变为十二辰。十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日月出没的时间认识。他强调指出,十二支主要是描绘了“十二个朔望月中的新月始见时(古代称为”胐“,即初三)其附近的星座”。按顺序把十二支的甲骨文字形与新月所在天区的星象比较后,郑文光认为,子与猎户座等相应的两者在形态图案上,都有相似之处。可见十二支的产生与观察天象有重要的联系。 他还指出,“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因为亥是商族先祖的名字,他是个“二首六身”的怪物,当时,日益强大起来的商族已对夏族构成了威胁,所以,夏人故意把商族的先祖——亥贬之为十二支之末。 天干和地支究竟产生于何地,源于何事、何物,真是个谜!

④ 我国古代历法创造天干地支有什么用处

以10天干12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

什么是干支?干支是树干和树枝的意思,是古人用来表示次序的符号,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

“天干”有10个数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个数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曾被广泛地应用。例如,12地支用来计时,将一日分为12辰,一辰等于2小时,子时(晚上11时到第二天1时整),1时到3时为丑时等等。古人还根据动物出没活动时间规律,把12种代表动物同12时辰相配。

相传在黄帝时代,中国人民就创造了干支纪日法。有历史记载的这种记日方法已有2600多年历史了,而且从来未中断过。这是世界上最长的一种系统纪日法。例如1988年元旦是乙卯日,以后每隔60天后(3月1日、4月30日、6月29日、8月29日……)都是乙卯日;1月2日是丙辰日,以后每隔60天(3月2日、5月1日、6月30日……)都是丙辰日。同样道理,知道1987年元旦为庚戌日,也可向前推算。

现在,干支纪时、纪日、纪月已很少用了,可是,我国的历书为照顾民间的习俗,还用干支来纪年。

天干、地支相互搭配,可以组成60干支(也叫60花甲子),古人常以此来纪年、纪月、纪日。干支更多的是用来纪年。60干支中,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甲和子分别位于干、支的首位,从甲子一直到癸亥,正好60年一个循环,为1个花甲子。成语“年逾花甲”说的就是年龄超越了60岁。

一个甲子终了以后,另一个甲子又开始循环。有首古诗说,“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史书上说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等,这些都是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用12种动物来做标记,同它相对应,那就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由纪年借用为人的生肖,即12生肖,也叫12属相,如子年生的人肖鼠,丑年生的人肖牛等等。

除龙带有神话色彩外,其他动物都同人类关系密切,为人们所熟悉了的。它们那种生动的形象便于人们记忆和推算岁月。记住干支年比较难,记住鼠年、牛年,就不易忘记。

⑤ 干支五行创造了各种预测,干支五行,怎么从道演化而来而又能推算道所生之万物

这是古圣先哲发现的,道而万化归一。

⑥ ===>> 天干、地支是怎么创造的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

天干地支相当于树干和树叶。它们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整体。中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互联叫做“天干”;“地”和“支”互联叫做“地支”,合起来就是“天干地支”。

天干有十个字,依次顺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地支有十二个字,依次顺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总称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原始意义,有这样有趣的说法:

1.天干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把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乙者轧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

(丁)壮也,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纪也,万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明芽。

2.地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

(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起也,万物盛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

(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阳起充盛,阴起开始萌生。

(未)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体都已长成。

(酉)老也,犹也,万物到这时都犹缩收敛。

(戌)灭也,草木凋零,生气灭绝。

(亥)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

⑦ 中国古代的创造发明的资料!

1、指南针

指南针,古代叫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北磁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发明指南针(Compass)的国家。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

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吸引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经过多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实用的指南针。

最早的指南针是用天然磁体做成的,这说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发现了天然磁铁及其吸铁性。

据古书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正处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更是兴盛发达,因而促使了采矿业、冶炼业的发展。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从铁矿石中认识了磁石。创造了最早的指南针,司南。

2、造纸术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

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3、印刷术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

宋仁宗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朝虽然出现活字印刷术,但并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既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又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印章和石刻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性的启示,用纸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

中国的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给人类的发展献上了一份厚礼。印刷术的特点是方便灵活、省时、省力,是古代印刷术的重大突破。

中国的印刷术,源远流长,传播广远。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它随中华文化的诞生萌芽,随中华文化的发展演进。如果从其源头算起,迄今已经历了源头、古代、近代、当代四个历史时期,长达五千余年的发展历程。

早期,中国人民为了记载事件、传播经验和知识,创造了早期的文字符号,并寻求记载这些字符的媒介。由于受当时生产手段的限制,人们只能用自然物体来记载文字符号。

例如,把文字刻、写在岩壁、树叶、兽骨、石块、树皮等自然材料上。由于记载文字的材料十分昂贵,因此,只能将重要事件做简要记载。大多数人的经验,只能靠口头进行传播,这严重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

4、火药

火药,顾名思义,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剧烈燃烧的药剂。据《范子叶然》的记载,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于民间民生应用,范子计然说“硝石出陇道”。

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的燃烧,同时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

在军事上主要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和火箭、导弹的推进剂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火药是以其杀伤力和震慑力,带给人类消停战事、安全防卫的作用,成为了人类文明重要发明之一。

5、干支纪日

干支纪日法是汉族民间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是农历的一部份,也是历代历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与干支纪年"天道“五行不同,干支纪日是”地道“五行!

古代汉族人民将干支相配的六十个单位,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如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辛酉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指南针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造纸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印刷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火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干支纪日

⑧ 天干与地支的解释

关于天干地支的由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古代典籍中说是黄帝命一个大臣创造干支;而近代人通过研究有关神话传说后认为:干支的出现和古人对太阳和月亮运行周期的描绘有关(戴兴华,2006)。
天干地支的由来一:
第一个提出黄帝的大臣创造了干支的是东汉末年的蔡邕(公元132-192年)。他在《月令章句》中说:“大桡才五行之情,占斗刚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详见《续汉书·律历志》)(戴兴华,2006)。虽然黄帝时代远在公元前27世纪,尚无确切的文字记载,但是河南安阳殷墟中发掘出的甲骨文确已有完整的十支计日表(翁文波,1993)。
天干地支的由来二:
近代人们经过对有关文献、出土文物等多方面考证后认为:干支不可能仅仅靠一个人在短期内创造出来,并为人们普遍接受。它应该是远古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一种表述时间的方法。持这类观点的人们中,有的就从神话传说中寻找线索,通过研究认为:干支的产生和古人对太阳与月亮运行周期的描绘有一定关系(戴兴华,2006)。
十干支的产生和10个太阳的传说有关。《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述了帝喾的妻子羲和生了10个太阳的故事。文中云:“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这是说10个太阳同住在一棵大树上,每天轮流值日,居上枝的就是值日的太阳。10个太阳轮流一周就是10天,也就是一旬(旬在当时是“循环”的意思),从此为阶段值日。为有所区别,就给10个太阳分别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这就形成了十天干(戴兴华,2006)。
十二支是用以描述月亮的运行周期的。月亮每月的盈亏变化,人们把它看成从生到死的过程。古人认为月亮也轮流值宿。阴阳历一年有12个塑望月正象征12个月亮轮流值宿的一个周期。《山海经·大荒西经》云:“帝俊妻常一生月十有二”。常仪与民间传说中的嫦娥古音相同,也就是说常仪后来演变为嫦娥。由于常仪生了12个月亮,“12”就成了计算时间的另一种进位法。由于每月有一个月亮值日,因此个别给月亮命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样产生了。由于干支分别来自对日月活动特点的认识,就自然形成了日干和月支两组概念。日为太阳,月为太阴。古人又按天为阳、地为阴的说法称干支为天干和地支(戴兴华,2006)。
这种以对太阳和月亮运行周期的描绘来推测干支由来的说法也颇有一些道理。但还需经过不断出土的文物的考证,经过史学界及历法家的不断研究探讨,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戴兴华,2006)。实际上,这只是传说,至今还没有证实。但是,干支和干支纪法究竟最先出于何处?看来是很难得出结论的。从古代的史实来看,干支和干支纪法的产生也如同“火”的发现一样,是广大劳动者在生产与生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并不能归功于某一个人,也不能划清于某个时代。现在的研究,只能是通过某些古代的史实,大概地了解它的产生和形成时代。从发掘的甲骨片中可以肯定,殷墟甲骨文字中已有干支的象形,殷朝帝王也多用天干的名字,作为他的代号,所以殷朝已有干支,这是毫无疑义的(唐汉良,1980)。
经过查阅资料可以认定:天干地支原始含义都和物候历法有关,都是紧扣岁序时令的更替,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作形象的描绘(戴兴华,2006)。

⑨ 什么是干支

我国古代历法有个创造,以10天干12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

什么是干支?干支是树干和树枝的意思,是古人用来表示次序的符号,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

“天干”有10个数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个数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曾被广泛地应用。例如,12地支用来计时,将一日分为12辰,一辰等于2小时,子时(晚上11时到第二天1时整),1时到3时为丑时等等。古人还根据动物出没活动时间规律,把12种代表动物同12时辰相配。

相传在黄帝时代,中国人民就创造了干支纪日法。有历史记载的这种记日方法已有2600多年历史了,而且从来未中断过。这是世界上最长的一种系统纪日法。例如1988年元旦是乙卯日,以后每隔60天后(3月1日、4月30日、6月29日、8月29日……)都是乙卯日;1月2日是丙辰日,以后每隔60天(3月2日、5月1日、6月30日……)都是丙辰日。同样道理,知道1987年元旦为庚戌日,也可向前推算。

现在,干支纪时、纪日、纪月已很少用了,可是,我国的历书为照顾民间的习俗,还用干支来纪年。

天干、地支相互搭配,可以组成60干支(也叫60花甲子),古人常以此来纪年、纪月、纪日。干支更多的是用来纪年。60干支中,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甲和子分别位于干、支的首位,从甲子一直到癸亥,正好60年一个循环,为1个花甲子。成语“年逾花甲”说的就是年龄超越了60岁。

一个甲子终了以后,另一个甲子又开始循环。有首古诗说,“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史书上说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等,这些都是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用12种动物来做标记,同它相对应,那就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由纪年借用为人的生肖,即12生肖,也叫12属相,如子年生的人肖鼠,丑年生的人肖牛等等。

除龙带有神话色彩外,其他动物都同人类关系密切,为人们所熟悉了的。它们那种生动的形象便于人们记忆和推算岁月。记住干支年比较难,记住鼠年、牛年,就不易忘记。

阅读全文

与创造干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