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永动机会发明成功吗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是不可能的,必须由一种能量转换成另一种能量,不可能由一种能量直接永动下去。
❷ 大型风力发电机扇叶直径是多少米风力是6到7级的时候,发电量是多少
风力发电机转子叶片测量长度大约为20米,而且被设计得很象飞机的机翼。发电量因为发电机类型的不同而不同,世界上目前利用最多的形式是水平轴发电机,功率最大5MW左右。
不同发电机类型的功率:
1、异步型
(1)笼型异步发电机;功率为600/125kW 750kW 800kW 12500kW。
定子向电网输送不同功率的50Hz交流电。
(2)绕线式双馈异步发电机;功率为1500kW。
定子向电网输送50Hz交流电,转子由变频器控制,向电网间接输送 有功或无功功率。
2、同步型
(1)永磁同步发电机;功率为750kW 1200kW 1500kW 由永磁体产生磁场,定子输出经全功率整流逆变后向电网输送50Hz交流电。
(2)电励磁同步发电机;由外接到转子上的直流电流产生磁场,定子输出经全功率整流逆变后向电网输送50Hz交流电。
3、水平轴
世界上目前利用最多的形式,功率最大5MW左右。
4、垂直轴
21世纪初由中国、日本、欧洲几乎同时发明的一种新型风力发电机,有别于最早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达里厄型),效率高于水平轴风力发电机,无噪音和转向机构,维护简单。
已成为欧美市场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的首选。世界上目前最大功率是由上海模斯电子设备有限公司(MUCE)生产的50千瓦垂直轴风力发电机,日本最大功率30千瓦,英美国家生产的功率在1千瓦到10千瓦之间。
最近,国内外多家公司提出了建造超大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的计划(10MW),此项计划得到落实后,由于成本远低于目前的风力发电机,必将逐步取代水平轴风力发电机,成为世界新能源的主力军。
(2)杨开生发明无功发电扩展阅读
风力发电机发电的原理:
是将风能转换为机械能,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电力设备。广义地说,它是一种以太阳为热源,以大气为工作介质的热能利用发动机。风力发电利用的是自然能源。相对柴油发电要好的多。但是若应急来用的话,还是不如柴油发电机。风力发电不可视为备用电源,但是却可以长期利用。
风力发电的原理,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再透过增速机将旋转的速度提升,来促使发电机发电。依据目前的风力发电机技术,大约是每秒三公尺的微风速度(微风的程度),便可以开始发电。
风力发电正在世界上形成一股热潮,因为风力发电没有燃料问题,也不会产生辐射或空气污染。
风力发电在芬兰、丹麦等国家很流行;我国也在西部地区大力提倡。小型风力发电系统效率很高,但它不是只由一个发电机头组成的,而是一个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小系统:风力发电机+充电器+数字逆变器。风力发电机由机头、转体、尾翼、叶片组成。
每一部分都很重要,各部分功能为:叶片用来接受风力并通过机头转为电能;尾翼使叶片始终对着来风的方向从而获得最大的风能;转体能使机头灵活地转动以实现尾翼调整方向的功能;机头的转子是永磁体,定子绕组切割磁力线产生电能。
风力发电机因风量不稳定,故其输出的是13~25V变化的交流电,须经充电器整流,再对蓄电瓶充电,使风力发电机产生的电能变成化学能。然后用有保护电路的逆变电源,把电瓶里的化学能转变成交流220V市电,才能保证稳定使用。
机械连接与功率传递:水平轴风机桨叶通过齿轮箱及其高速轴与万能弹性联轴节相连,将转矩传递到发电机的传动轴,此联轴节应按具有很好的吸收阻尼和震动的特性,表现为吸收适量的径向、轴向和一定角度的偏移,并且联轴器可阻止机械装置的过载。
另一种为直驱型风机桨叶不通过齿轮箱直接与电机相连风机电机类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风力发电机
❸ 特斯拉发明的不用电线传输电装置可不可行
无线传输技术早就实现了啊,手机,无线网络,都是依靠电磁波传递信息。
至于电力的无线传输,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虽然有相关产品问世,但都属于初级阶段的。
无线电力传输 利用无线电的手段,将由电厂制造出来的电力转换成为无线电波发送出去,在通过特定的接收装置将无线电波收集起来并转换为电力,供人们使用。 1 特斯拉的最著名的发明是“特斯拉线圈”,这是一种分布参数高频共振变压器,可以获得上百万伏的高频电压。 特斯拉线圈的线路和原理都非常简单,但要将它调整到与环境完美的共振很不容易,特斯拉就是特别擅长这项技艺的人。 特斯拉后来发明了所谓的“放大发射机”,现在称之为大功率高频传输线共振变压器,用于无线输电试验。特斯拉的无线输电技术。值得一题的是:特斯拉把地球作为内导体,地球电离层作为外导体,通过他的放 大发射机,使用这种放大发射机特有的径向电磁波振荡模式,在地球与电离层之间建立起大约 8 赫兹的低频共振,利用环绕地球的表面电磁波来传输能量。 这一系统与现代无线电广播的能量发射机制不同,而与交流电力网中的交流发电机与输电线的关系类似,当没有电力接收端的时候,发射机只与天地谐振腔交换无功能量,整个系统只有很少的有功损耗,而如果是一般的无线电广播,发射的能量则全部在空间中损耗掉了。 特斯拉有生之年没有财力实现这一主张。后人从理论上完全证实了这种方案的可行性,证明这种方案不仅可行,而且效率极高,对生态安全,并且不会干扰无线电通信。只不过涉及到世界范围内的能量广播和免费获取,在现有的政治与经济体制下,无人实际问津这种主张。
2 此技术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早在前两年,各国科学家就开始研究利用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在月球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然后将其传送到地球为人类提供服务。 3 日本也在大力研究当中并计划在2015年前后将其投入到居民生活当中。 4 在2010CES展会上,海尔推出了一款无尾电视,正是应用了无线电力传输技术。 无线电力传输技术方式及特点: 让电流通过空气传播,会不会把使用者“雷”到呢?研究人员表示,“无尾电视”采用的无线电力传输技术不产生辐射,其安全性已经通过FCC、IEEE和CCC等标准认证,不仅不会产生危险,还避免了带电插拔、电源线短路等等可能的安全隐患。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无线供电方式将可以彻底解决房间布线凌乱、电器位置固定、插座破坏居室装修等等问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美观。 更重要的是,无线供电节省了大量的线材,无论是橡胶、塑料抑或铜、锡等金属的消耗都将因此而大幅度减少,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低碳环保。
❹ 最小的风力发电机有多大
不是看发电机有多大,主要是看它的功率异步型(1)笼型异步发电机;功率为600/125kW 750kW 800kW 1250\180kW 定子向电网输送不同功率的50Hz交流电; (2)绕线式双馈异步发电机;功率为1500kW 定子向电网输送50Hz交流电,转子由变频器控制,向电网间接输送 有功或无功功率。 同步型(1)永磁同步发电机;功率为750kW 1200kW 1500kW 由永磁体产生磁场,定子输出经全功率整流逆变后向电网输送50Hz交流电 (2)电励磁同步发电机;由外接到转子上的直流电流产生磁场,定子输出经全功率整流逆变后向电网输送50Hz交流电 根据叶片形式的不同,现有风力发电机分为以下两类:水平轴世界上目前利用最多的形式,功率最大5MW左右。 新型垂直轴21世纪初由中国、日本、欧洲几乎同时发明的一种新型风力发电机,有别于最早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达里厄型),效率高于水平轴风力发电机,无噪音和转向机构,维护简单。已成为欧美市场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的首选。
❺ 1.5mw的风力发电机每小时能发多少度电
1.5MW的风力发电机每小时能发1500度电
计算如下:
1KW×1H=1KWH=1度电。
1.5MWx1H=1500KW×1H=1500KWH=1500度电。
1度电=1千瓦时。
(5)杨开生发明无功发电扩展阅读:
风力发电机是将风能转换为机械功,机械功带动转子旋转,最终输出交流电的电力设备。风力发电机一般有风轮、发电机(包括装置)、调向器(尾翼)、塔架、限速安全机构和储能装置等构件组成。
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比较简单,风轮在风力的作用下旋转,它把风的动能转变为风轮轴的机械能,发电机在风轮轴的带动下旋转发电。广义地说,风能也是太阳能,所以也可以说风力发电机,是一种以太阳为热源,以大气为工作介质的热能利用发电机。
千瓦·时或千瓦小时(符号:kW·h;常简称为度)是一个能量量度单位,表示一件功率为一千瓦的电器在使用一小时之后所消耗的能量。
“千瓦‧时”这个单位主要用于量度电力,因为“千瓦‧时”比焦耳更容易被大众了解,并更易转化为电器使用时数。另一方面,焦耳相对“千瓦‧时”的单位量度太小,较不方便计算,而中国大陆亦有公共机构在收费单上使用“兆瓦·时”来代替“千瓦‧时”。在中文里,"千瓦"有时被写为瓩。
❻ 发电机并网后发电机的电流受什么控制
严格的说无论并不并网,发电机的电流主要是靠负载控制,发电机本身只是为了满足负荷需要,当系统频率不足时,增加原动机转速,使得频率提高,当输出电压降低时,增加励磁机电流,使得发电机输出电压提高。负载的有功功率提高,会引起频率下降,负载的无功功率增加会引起电压下降。简单的说,发电机就是一个提供交流电的设备,如果不能满足负载频率和电压的要求,就是功率不够,要么增大功率,要么甩开负荷停电。 如果并网了,那么不仅受负荷控制,还受调度控制。电能是不能储存的,是使用和产生同时进行的。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这个平衡主要是几个参数,电压、频率、波形、一般来说只要发电能量远大于负荷,输电没有问题,那么就可以在规定的频率、电压、波形的正常值的范围内,保持平衡。发电机定子输出就是负荷,电流是负荷控制的,机器本身容量一定,达到额定转速和额定电压后,能保持住,就能额定输出电流。自己是控制不了电流的,因为控制不了负载,当然停机不发电不叫控制吧。
❼ 发电机运行中失去励磁,对发电机本身有何影响
一、发电机运行中失去励磁,对发电机本身影响如下:
1、发电机失步,产生差频电流,引起转子局部高温,严重过热现象,危机转子的安全;
2、同步发电机 异步运行,产生脉动电势,使机组振动,影响发电机的安全;
3、 定子电流增大,可能使定子绕组温度升高。
二、发电机运行中失去励磁,对系统影响如下:
1、造成系统无功差额较大,系统电压严重下降,威胁安全生产;
2、发电机过电流;
3、由于过流引起保护动作切除 部分元件,进一步导致电压下降,甚至使系统电压崩溃而瓦解。
发电机,1831年9月23日由法拉第发明,是将机械能转变成电能的电机。通常由汽轮机、水轮机或内燃机驱动。电能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能源之一。发电机在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及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发电机分为直流发电机和交流发电机两大类。后者又可分为同步发电机和异步发电机两种。现代发电站中最常用的是同步发电机。
为发电机等(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电气设备)提供工作磁场叫励磁。有时向发电机转子提供转子电源的装置也叫励磁。
❽ 自近代以来 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科学门类和技术发明是什么
我认为近代对人类社会与生活影响最大的科学技术或发明是:电工
理由:
研究电磁领域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技术,以及电力生产和电工制造两大工业生产体系.电磁是自然界物质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物理属性.因此,研究电磁规律及其应用的电工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能
源、信息材料等现代社会的支柱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电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便于从多种途径获得(如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发电、太阳能发电及其他各种新能源发电等),同时又便于转换为其他能量形式以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种种需要(如电动力、电热、电化学能、电光源等).与其他能源相比,电能在生产、传送、使用中更易于调控.这一系列优点,使电能成为最理想的二次能源,格外受到人们关注.
电能的开发及其广泛应用成为继蒸汽机的发明之后,近代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20世纪出现的大电力系统构成工业社会传输能量的大动脉;以电磁为载体的信息与控制系统则组成了现代社会的神经网络.各种新兴电工材料的开发、应用,丰富了现代材料科学的内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认识、近代物理学的诞生以及系统控制论的发展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电工发展的影响.同时,各相邻学科的成就也不断促进电工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因此,电工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有力杠杆.
电气化与现代社会 自19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电能以后,几乎所有社会生产的技术部门以及人民生活,都逐步转移到这一崭新的技术基础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使20世纪以“电世纪”载入史册.
电照明开发较早.它消除了黑夜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劳动的限制,大大延长了人类用于创造财富的劳动时间,改善了劳动条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这为电能的应用奠定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成为推动电能生产的强大动力.电传动是范
围最广、形式最多的电能应用领域,电动机作为最重要的动力源,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以蒸汽动力为基础的初级工业化的面貌.电热、电化学、电物理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业部门和科研领域.总之,电的应用不仅影响到物质生产的各个侧面,也越来越广地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医疗电器的广泛应用和家用电器的普及只是人们熟知的两个例证).电气化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现代化的同义语 ,电气化程度已成为衡量社会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大规模、多层次工程系统 电能以光速传播 ,至今未能实现工业规模储存.因此,电能的生产与消费几乎在同一瞬间完成,随发随用.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各环节组成了始终处于连续工作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种集发电 、供电、用电于一体的大电力系统是人类工程科学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已建成好几个装机容量超过亿千瓦的大型电力系统,其中覆盖面积最大的达1000多万平方千米.每个系统年传输、分配的电能都超过万亿千瓦时.这种系统中,有功潮流、无功潮流、高次谐波、负序电流等以光速在全系统范围瞬间传播.它既能输送大量电能,创造巨大财富,也可能在瞬间造成重大灾难性事故.为保证如此巨大系统安全、稳定、经济地运行,对系统的控制方式和自动化装置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电力系统成为社会物质生产部门中空间跨度最广、时间协调要求严格、层次分工极复杂的实体工程系统.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电力系统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系统工程和自动控制这一高新技术领域的形成,并带动了一系列工业、科研部门的发展.
电工制造与电工新技术 电工制造业为电能的生产和消费系统提供物质装备.随着对电能需求的增长,为满足建设大型电厂的需要,通过改进发电机的冷却技术,采用新型绝缘材料、铁磁材料,改进结构设计,使发电机的单机功率增
大、成本降低 .最大火力发电机组的功率由1926年的160兆瓦增大到1973年的1300兆瓦;水电机组由1942年的108兆瓦提高到1978 年的700兆瓦 ;核电机组由1954 年的5兆瓦提高到80年代的1300 ~ 1500兆瓦 .与电力系统规模扩大相适应,输变电成套设备容量也迅速增大 .继1952年制成第一套380千伏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后,70年代以后又先后制成1000~1500千伏的交流输变电设备 .用电设备中约有 70% 的负荷为电动机,大的如轧钢电动机和高炉鼓风电动机,其单机功率分别达12780 千瓦和36000 千瓦 ;小的有千百种用途各异的微特电机.电力电子技术的出现不仅使直流输电技术得以稳步发展,而且使交、直流传动技术和各种电源转换技术都得到革新.它将微机控制与功率执行紧密结合,统一完成逻辑、控制、监视、保护、诊断等综合功能,有力地推动着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潮流.
努力探寻新的发电方式是电工发展的重要方面.自1954年以后,核能发电很快成为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发电方式.50年代末,磁流体发电崭露头角,到1985年已建成50万千瓦工业性磁流体-蒸汽联合热电站 .实现受控核聚变反应是最终解决人类社会能源问题的途径之一.各国都集中力量进行研究 .到 90 年代 ,人类正迈向解决这一问题的大门.
超导材料研究的新突破,向人们展现了超导电工时代的诱人前景.燃料电池和动力蓄电池可以分散建设,不需长距离输电,将有可能为电能供需系统开创全新境界.
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应用紧密配合的结晶以电能应用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区别于它以前的技术革命的根本点在于,它不是直接来源于工场或其他生产实践领域,而是来源于科学实验室.正是它的出现,首先把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清晰地写在人类认识史上.
人类很早就注意到自然界的电磁现象,但直到1800年A.伏打在实验中发明了伏打电池,使人类首次获得持续稳定的电源,促进了电学的研究转向电流,并开始了电化学、电弧放电及照明、电磁铁等电能应用的研究.1831年,M.法拉第
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推动了电磁科学与技术发展.这一定律的发现,不仅使静电、动电(电流)、电流与磁场相互感生等一系列电磁现象达到了更加全面的统一认识,而且奠定了机、电能量转换的原理基础.1873年,J.C.麦克斯韦导出描述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组,成为整个电工领域的理论基础.发电机的发明实现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征服了自然界蕴藏的神奇动力,预告了电气化时代的到来.与发电机的发明过程同时,电照明、电镀、电解、电冶炼、电动力等工业生产技术纷纷成熟.孕育了发电、变
电、输电、配电、用电联为一体的电力系统的诞生.19世纪90年代三相交流输电技术的发明,使电力工业以基础产业的地位跨入现代大工业行列,迎来了20世纪电气化新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是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
技术开发紧密结合的过程.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必须使个体研究转向集体研究.1876年,T.A.爱迪生率先踏上了这一必由之路,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应用研究实验室.在这个被人们赞誉的“发明工厂”里,他组织一批专门人才分工负责,共同致力于同一项发明,打破了以往只由科学家个人单独从事研究的传统.这一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正确道路,显示出巨大活力,不仅推动了电力生产与电工制造业的迅猛发,也开创了基础科学、应用科学、技术开发三者紧密结合、协同发展的先河.
❾ 3最小的风力发电机有多少千瓦转速多少呀
不是看发电机有多大,主要是看它的功率
异步型
(1)笼型异步发电机;功率为600/125kW 750kW 800kW 1250\180kW
定子向电网输送不同功率的50Hz交流电;
(2)绕线式双馈异步发电机;功率为1500kW
定子向电网输送50Hz交流电,转子由变频器控制,向电网间接输送 有功或无功功率。
同步型
(1)永磁同步发电机;功率为750kW 1200kW 1500kW 由永磁体产生磁场,定子输出经全功率整流逆变后向电网输送50Hz交流电
(2)电励磁同步发电机;由外接到转子上的直流电流产生磁场,定子输出经全功率整流逆变后向电网输送50Hz交流电
根据叶片形式的不同,现有风力发电机分为以下两类:
水平轴
世界上目前利用最多的形式,功率最大5MW左右。
新型垂直轴
21世纪初由中国、日本、欧洲几乎同时发明的一种新型风力发电机,有别于最早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达里厄型),效率高于水平轴风力发电机,无噪音和转向机构,维护简单。已成为欧美市场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的首选。世界上目前最大功率是由上海模斯电子设备有限公司(MUCE)生产的50千瓦垂直轴风力发电机,日本最大功率30千瓦,英美国家生产的功率在1千瓦到10千瓦之间。
❿ 科学技术发明
我认为近代对人类社会与生活影响最大的科学技术或发明是:电工
理由:
研究电磁领域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技术,以及电力生产和电工制造两大工业生产体系。电磁是自然界物质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物理属性。因此,研究电磁规律及其应用的电工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能
源、信息材料等现代社会的支柱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电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便于从多种途径获得(如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发电、太阳能发电及其他各种新能源发电等),同时又便于转换为其他能量形式以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种种需要(如电动力、电热、电化学能、电光源等)。与其他能源相比,电能在生产、传送、使用中更易于调控。这一系列优点,使电能成为最理想的二次能源,格外受到人们关注。
电能的开发及其广泛应用成为继蒸汽机的发明之后,近代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20世纪出现的大电力系统构成工业社会传输能量的大动脉;以电磁为载体的信息与控制系统则组成了现代社会的神经网络。各种新兴电工材料的开发、应用,丰富了现代材料科学的内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认识、近代物理学的诞生以及系统控制论的发展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电工发展的影响。同时,各相邻学科的成就也不断促进电工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因此,电工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有力杠杆。
电气化与现代社会 自19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电能以后,几乎所有社会生产的技术部门以及人民生活,都逐步转移到这一崭新的技术基础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使20世纪以“电世纪”载入史册。
电照明开发较早。它消除了黑夜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劳动的限制,大大延长了人类用于创造财富的劳动时间,改善了劳动条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这为电能的应用奠定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成为推动电能生产的强大动力。电传动是范
围最广、形式最多的电能应用领域,电动机作为最重要的动力源,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以蒸汽动力为基础的初级工业化的面貌。电热、电化学、电物理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业部门和科研领域。总之,电的应用不仅影响到物质生产的各个侧面,也越来越广地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医疗电器的广泛应用和家用电器的普及只是人们熟知的两个例证)。电气化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现代化的同义语 ,电气化程度已成为衡量社会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大规模、多层次工程系统 电能以光速传播 ,至今未能实现工业规模储存。因此,电能的生产与消费几乎在同一瞬间完成,随发随用。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各环节组成了始终处于连续工作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种集发电 、供电、用电于一体的大电力系统是人类工程科学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已建成好几个装机容量超过亿千瓦的大型电力系统,其中覆盖面积最大的达1000多万平方千米。每个系统年传输、分配的电能都超过万亿千瓦时。这种系统中,有功潮流、无功潮流、高次谐波、负序电流等以光速在全系统范围瞬间传播。它既能输送大量电能,创造巨大财富,也可能在瞬间造成重大灾难性事故。为保证如此巨大系统安全、稳定、经济地运行,对系统的控制方式和自动化装置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电力系统成为社会物质生产部门中空间跨度最广、时间协调要求严格、层次分工极复杂的实体工程系统。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电力系统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系统工程和自动控制这一高新技术领域的形成,并带动了一系列工业、科研部门的发展。
电工制造与电工新技术 电工制造业为电能的生产和消费系统提供物质装备。随着对电能需求的增长,为满足建设大型电厂的需要,通过改进发电机的冷却技术,采用新型绝缘材料、铁磁材料,改进结构设计,使发电机的单机功率增
大、成本降低 。最大火力发电机组的功率由1926年的160兆瓦增大到1973年的1300兆瓦;水电机组由1942年的108兆瓦提高到1978 年的700兆瓦 ;核电机组由1954 年的5兆瓦提高到80年代的1300 ~ 1500兆瓦 。与电力系统规模扩大相适应,输变电成套设备容量也迅速增大 。继1952年制成第一套380千伏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后,70年代以后又先后制成1000~1500千伏的交流输变电设备 。用电设备中约有 70% 的负荷为电动机,大的如轧钢电动机和高炉鼓风电动机,其单机功率分别达12780 千瓦和36000 千瓦 ;小的有千百种用途各异的微特电机。电力电子技术的出现不仅使直流输电技术得以稳步发展,而且使交、直流传动技术和各种电源转换技术都得到革新。它将微机控制与功率执行紧密结合,统一完成逻辑、控制、监视、保护、诊断等综合功能,有力地推动着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潮流。
努力探寻新的发电方式是电工发展的重要方面。自1954年以后,核能发电很快成为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发电方式。50年代末,磁流体发电崭露头角,到1985年已建成50万千瓦工业性磁流体-蒸汽联合热电站 。实现受控核聚变反应是最终解决人类社会能源问题的途径之一。各国都集中力量进行研究 。到 90 年代 ,人类正迈向解决这一问题的大门。
超导材料研究的新突破,向人们展现了超导电工时代的诱人前景。燃料电池和动力蓄电池可以分散建设,不需长距离输电,将有可能为电能供需系统开创全新境界。
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应用紧密配合的结晶以电能应用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区别于它以前的技术革命的根本点在于,它不是直接来源于工场或其他生产实践领域,而是来源于科学实验室。正是它的出现,首先把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清晰地写在人类认识史上。
人类很早就注意到自然界的电磁现象,但直到1800年A.伏打在实验中发明了伏打电池,使人类首次获得持续稳定的电源,促进了电学的研究转向电流,并开始了电化学、电弧放电及照明、电磁铁等电能应用的研究。1831年,M.法拉第
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推动了电磁科学与技术发展。这一定律的发现,不仅使静电、动电(电流)、电流与磁场相互感生等一系列电磁现象达到了更加全面的统一认识,而且奠定了机、电能量转换的原理基础。1873年,J.C.麦克斯韦导出描述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组,成为整个电工领域的理论基础。发电机的发明实现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征服了自然界蕴藏的神奇动力,预告了电气化时代的到来。与发电机的发明过程同时,电照明、电镀、电解、电冶炼、电动力等工业生产技术纷纷成熟。孕育了发电、变
电、输电、配电、用电联为一体的电力系统的诞生。19世纪90年代三相交流输电技术的发明,使电力工业以基础产业的地位跨入现代大工业行列,迎来了20世纪电气化新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是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
技术开发紧密结合的过程。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必须使个体研究转向集体研究。1876年,T.A.爱迪生率先踏上了这一必由之路,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应用研究实验室。在这个被人们赞誉的“发明工厂”里,他组织一批专门人才分工负责,共同致力于同一项发明,打破了以往只由科学家个人单独从事研究的传统。这一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正确道路,显示出巨大活力,不仅推动了电力生产与电工制造业的迅猛发,也开创了基础科学、应用科学、技术开发三者紧密结合、协同发展的先河。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1575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