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X射线是谁发明的。
波长在4000~7700埃(1埃等于千万分之一毫米)之间的叫可见光,波长小于4000埃的,叫紫外光或紫外线,是不可见光,X射线是比紫外线的波长更短的光,它也是不可见光。可见光只能穿透透明体,X射线却能穿透不透明的物体。
用X射线透过人体,为何能在荧屏上显示出骨头的影子来?原来,对于由较轻原子组成的物质,如肌肉等,X射线透过时很少有所减弱,但对于骨头等由较重原子组成的物质,X射线几乎全部被吸收了。因此,在用X射线透视人体时,在荧屏上就留下了人体内组织的黑影,由此透过人体肌肉看见肺部。
美国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贾科尼领导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宇宙X射线探测器。1978年,该探测器进入太空,它首次为人们提供了精确的宇宙X射线图像,使科学家获得了大量的新发现。运用这个“宝贝”,贾科尼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太阳系外的X射线源,并证实了宇宙存在X射线背景辐射。
1895年9月8日这一天,威廉?康拉德?伦琴正在做阴极射线实验。当伦琴接通阴极射线管的电路时,他惊奇地发现在附近一条长凳上的一个荧光屏上开始发光,恰像受一盏灯的感应激发出来似的。他断开阴极射线管的电流,荧光屏即停止发光。由于阴极射线管完全被覆盖,伦琴很快就认识到当电流接通时,一定有某种不可见的辐射线自阴极发出。由于这种辐射线的神秘性质,他称之为“X射线”——X在数学上通常用来代表一个未知数。后人又把这种射线叫做伦琴射线。
⑵ 谁最先发现X射线
1895年11月8日是一个星期五。晚上,德国慕尼黑大学的整个校园都沉浸在一片静悄悄的气氛当中,大家都回家度周末去了。
但是还有一个房间依然亮着灯光。灯光下,一位年过半百的学者凝视着一叠灰黑色的照相底片在发呆,仿佛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在思索什么呢?原来,这位学者以前做过一次放电实验,为了确保实验的精确性,他事先用锡纸和硬纸板把各种实验器材都包裹得严严实实。可是现在,他却惊奇地发现,实验器材附近的东西居然闪烁着荧光!而放电管旁边这叠原本严密封闭的底片,现在也变成了灰黑色—这说明它们已经曝光了!
这个一般人很快就会忽略的现象,却引起了这位学者的注意,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想:底片的变化,恰恰说明放电管放出了一种穿透力极强的新射线,它甚至能够穿透装底片的袋子!一定要好好研究一下。不过—既然目前还不知道它是什么射线,那么就像列方程时一样把它设为X吧,就叫它“X射线”好了。
于是,这位学者开始了对这种神秘的X射线的研究。
他先把一个涂有磷光物质的屏幕放在放电管附近,结果发现屏幕马上发出了亮光。接着,他尝试着拿一些平时不透光的较轻物质—比如书本、橡皮板和木板—放到放电管和屏幕之间去挡那束看不见的神秘射线,可是谁也不能把它挡住,在屏幕上几乎看不到任何阴影,它甚至能够轻而易举地穿透15毫米厚的铝板!直到他把一块厚厚的金属板放在放电管与屏幕之间,屏幕上才出现了金属板的阴影—看来这种射线还是没有能力穿透太厚的物质。
接下来更为神奇的现象发生了,当这位学者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掌,试图挡在放电管与屏幕之间时,他居然发现自己的手骨和手的轮廓被清晰地映射到了屏幕的上面。原来这是这种射线一个更为奇特的性质:具有相当强度的X射线,可以使肌体内的骨骼在磷光屏幕或者照相底片上投下阴影!
这一发现对于医学的价值可是十分重要的,它就像给了人们一副可以看穿肌肤的“眼镜”,能够使医生的“目光”穿透人的皮肉透视人的骨骼,清楚地观察到活体内的各种生理和病理现象。根据这一原理,后来人们发明了X光机,X射线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武器。当人们不慎摔伤之后,为了检查是不是骨折了,不是总要先到医院去“照一个片子”吗?这就是在用X射线照相啊!
这位学者虽然发现了X射线,但当时的人们—包括他本人在内,都不知道这种射线究竟是什么东西。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知道X射线实质上是一种比光波更短的电磁波,它不仅在医学中用途广泛,成为人类战胜许多疾病的有力武器,而且还为今后物理学的重大变革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正因为这些原因,在1901年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上,这位学者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荣获诺贝尔奖物理奖的人。
噢,忘记说了,既然“方程”已经解出来了,这种神秘的X射线后来就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伦琴射线。而伦琴,当然就是发现这种神秘射线的学者的名字啦!
⑶ 铝塑板和铝单板的区别
铝单板和铝塑板他们的区别就是原料和造价铝单板一般采用2~4MM厚的a1 1100纯,铝板或者是a3003的塑合金板,国内一般使用2.5MM厚AA3003铝合金板,铝塑板一般采用的是3.4MM3层结构,包括上下2层0.5MM夹着PVC或者p1的,防火特性是完全不同的。
⑷ 求天文学家弗兰克·德瑞克的简历
人物简介
法兰克·德雷克(Frank Donald Drak 法兰克·德雷克
)男,1930年5月28日出生在美国芝加哥,是美国的天文学家与天体物理学家,因为创立搜寻地外文明计划与发明德雷克方程式及阿雷西博信息而闻名于世。法兰克·德雷克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成员、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的名誉教授,也担任过太平洋天文学会的会长。
编辑本段成长经历
法兰克·德雷克早年对于电子学及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8岁时便认为其他行星有可能存在生物,虽然基于个人宗教信仰,他并未告知过父母关于他的想法。 德雷克后来在康乃尔大学就读,并在1951年时因奥托·斯特鲁(Otto Str 法兰克·德雷克
uve)的演讲而强化他对于外星生命议题的兴趣。在大学毕业后,德雷克曾在重巡洋舰奥尔巴尼号上短暂的担任过电讯军官。后来他则继续在哈佛大学学习无线电天文学。 天文学研究 德雷克从位在西维吉尼亚州绿岸的美国国家无线电天文台开始他的无线电天文学生涯,后来则加入了喷气推进实验室。 德雷克后来在1960年首次使用无线电来搜寻外星生命,这次计划被称为奥兹玛计划。虽然在经过几年的努力后,并未发现任何可能是由外星生命所发射出来的讯息。尽管如此,德雷克仍然认为与外星生命“接触”在不远的未来是无可避免的,而且是以无线电或光学讯号来传递。 1961年,他在西维吉尼亚州召开了首次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会议。在这次小型会议中,德雷克提出著名的德雷克方程式。德雷克方程式是用来计算可能与地球接触的高智慧文明数量(N),并指出寻找外星生命所缺乏的资讯。根据不同的变量,M的值介于1与1,000,000之间。 德雷克在1960年代担任阿雷西博天文台扩建计划的发起人,后来他在1974年创造著名的阿雷西博信息。法兰克·德雷克与卡尔·萨刚博士在1972年共同设计了先锋号镀金铝板,这也是人类首次将物理讯息送入外太空。先锋号镀金铝板是让外星生物可以理解我们的媒介。德雷克后来也负责监督航海家金唱片的制作,并在1974年成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 Sciences)的成员。
编辑本段德雷克方程式介绍
德雷克方程式(Drake equation,又称萨根公 德雷克方程式
式(Sagan equation)、格林班克公式(Green Bank equation)或绿岸公式),是由天文学家法兰克·德雷克(Frank Drake)于1960年代提出的一条用来推测“可能与人类接触的银河系内外星球高智文明的数量”之公式。 关于外星人是否存在,有一个著名的公式。这个公式被称为德雷克方程式,后来又被称为“绿岸公式”。它是由美国天体物理学家福兰克・德雷克在绿岸镇提出的,故而得名。 利用这个公式可以估算出银河系中有多少个星球居住着和我们人类一样有智慧的生命体。这个公式其实是将以下7个要素相乘求积。
德雷克方程式
银河系每年诞生的恒星的数量: 该恒星拥有行星的概率; 其中具备生命诞生条件的行星的数量; 生命诞生的概率; 该生命进化成有智慧的生命体的概率; 拥有与其他星球进行通信的技术的概率; 该技术文明能够存在的时间。 然而,每个要素目前都还没有具体的数值。代入的数值不同,结果也会大相径庭。
计算与外星人相遇的概率
假如银河系中一共存在1000亿颗行星,其中具备生命诞生条件的占1/1000,然而这些星球中,只有1/100实际上诞生出了生命。这么算下来银河系中约有100万颗行星存在生命。 然而,即使这100万颗行星上的生命体都已进化为我们人类这样高级的生命体,而且还掌握着与其他星球进行通信的技术,我们和外星人相遇的概率还是很低。 虽然我们与外星人相遇的机会不大,但是在宇宙的某个地方存在和人类一样有智慧的生命体的概率却相当高。 从概率学上说,在银河系中,存在和我们人类一样有智慧的生命体的行星就有100万个。即使这100万颗行星均匀地分布在银河系中,其中距离最近的行星离地球也有500光年。这就是说,以光的速度行进,从地球要走500年才能到达该行星。此外,除了距离上的阻碍外,生命体的存在时间上也有差异。 所谓存在时间上的差异是指其他星球上有智慧的生命体与我们人类在掌握高度发达技术的时间段上存在时间差。更何况,我们人类目前还不知道如何将现有的技术和文明永远维持下去。 纵观宇宙诞生以来的约150亿年,人类的出现不过是最近数百万年的事情,而人类掌握高度发达的技术又不过是近几百年的事情。在漫长的宇宙历史长河中,这无异于星光一闪。即使其他星球上也存在有智慧的生命体,也许它们在人类诞生之前就已经灭绝,或者在人类灭绝之后才会诞生。 有智慧的生命体在同一时期具有高度发达的技术的概率是很低的,而在不同时期发展到高度发达的技术水平的概率相对较高。即使非常巧合,我们人类与其他星球上的某种有智慧的生命体同时掌握了高度发达的技术,但也会由于距离上的阻碍而难以相见。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收到了来自外星人的信息,那也是他们在500年前发出的。如果我们回信了,也只能等500年后才能到达外星人所在的星球。 现在,世界各国都试图捕捉外星人发送的电波。可是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捕捉到外星人电波的报告。 即使万一我们真的有幸捕捉到了外星人发出的信息,证明了外星人的存在,但介于空间和时间的阻碍,还是很难与他们相见。目前,我们人类还没有掌握跨越时间和500光年距离的技术。当然,如果外星人掌握了这种技术,那就另当别论了。
⑸ 铝塑板是谁发明的
铝塑板是上世纪90年代从韩国引入中国的,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结晶.其实不是某些人的专利 查看更多答案>>
⑹ 最早发现x射线的科学家是谁
伦琴教授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校长兼物理研究所所长伦琴教授 (1845~1923年),在他从事阴极射线的研究时,发现了X射线.
1895年11月8日傍晚,他研究阴极射线.为了防止外界光线对放电管的影响,也为了不使管内的可见光漏出管外,他把房间全部弄黑,还用黑色硬纸给放电管做了个封套.为了检查封套是否漏光,他给放电管接上电源(茹科夫线圈的电极),他看到封套没有漏光而非常满意.可是当他切断电源后,却意外地发现一米以外的一个小工作台上有闪光,闪光是从一块荧光屏上发出的.他非常惊奇,因为阴极射线只能在空气中进行几个厘米,这是别人和他自己的实验早已证实的结论.于是他全神贯注地重复刚才的实验,把屏一步步地移远,直到2米以外仍可见到屏上有荧光.伦琴确信这不是阴极射线了.伦琴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认真,经过反复实验,确信这是种尚未为人所知的新射线,便取名为X射线.他发现X射线可穿透千页书、2~3厘米厚的木板、几厘米厚的硬橡皮、15毫米厚的铝板等等.可是1.5毫米的铅板几乎就完全把X射线挡住了.他偶然发现X射线可以穿透肌肉照出手骨轮廓,于是有一次他夫人到实验室来看他时,他请她把手放在用黑纸包严的照相底片上,然后用X射线对准照射15分钟,显影后,底片上清晰地呈现出他夫人的手骨像,手指上的结婚戒指也很清楚.这是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它表明了人类可借助X射线,隔着皮肉去透视骨骼·1895年12月28日伦琴向维尔茨堡物理医学学会递交了第一篇X射线的论文“一种新射线——初步报告”,报告中叙述了实验的装置,做法,初步发现的X射线的性质等等.这个报告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几天后就传遍了全世界.X射线的发现,又很快地导致了一项新发现——放射性的发现.所以可以说X射线的发现揭开了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序幕.
⑺ x光是哪年发明的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校长兼物理研究所所长伦琴教授(1845~1923年),在他从事阴极射线的研究时,发现了X射线。
伦琴
1895年11月8日傍晚,他研究阴极射线。为了防止外界光线对放电管的影响,也为了不使管内的可见光漏出管外,他把房间全部弄黑,还用黑色硬纸给放电管做了个封套。为了检查封套是否漏光,他给放电管接上电源(茹科夫线圈的电极),他看到封套没有漏光而满意。可是当他切断电源后,却意外地发现一米以外的一个小工作台上有闪光,闪光是从一块荧光屏上发出的。然而阴极射线只能在空气中进行几个厘米,这是别人和他自己的实验早已证实的结论。于是他重复刚才的实验,把屏一步步地移远,直到2米以外仍可见到屏上有荧光。伦琴认为这不是阴极射线了。伦琴经过反复实验,确信这是种尚未为人所知的新射线,便取名为X射线。他发现X射线可穿透千页书、2~3厘米厚的木板、几厘米厚的硬橡皮、15毫米厚的铝板等等。可是1.5毫米的铅板几乎就完全把X射线挡住了。他偶然发现X射线可以穿透肌肉照出手骨轮廓,于是有一次他夫人到实验室来看他时,他请她把手放在用黑纸包严的照相底片上,然后用X射线对准照射15分钟,显影后,底片上清晰地呈现出他夫人的手骨像,手指上的结婚戒指也很清楚。这是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它表明了人类可借助X射线,隔着皮肉去透视骨骼。1895年12月28日伦琴向维尔茨堡物理医学学会递交了第一篇X射线的论文“一种新射线——初步报告”,报告中叙述了实验的装置,做法,初步发现的X射线的性质等等。X射线的发现,又很快地导致了一项新发现——放射性的发现。
⑻ 谁发明了X射线
X射线的发现者威廉·康拉德·伦琴于1845年出生在德国尼普镇。他于1869年从苏黎世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随后的十九年间,伦琴在一些不同的大学工作,逐步地赢得了优秀科学家的声誉。1888年他被任命为维尔茨堡大学物理所物理学教授兼所长。1895年伦琴在这里发现了X射线。 1895年9月8日这一天,伦琴正在做阴极射线实验。阴极射线是由一束电子流组成的。当位于几乎完全真空的封闭玻璃管两端的电极之间有高电压时,就有电子流产生。阴极射线并没有特别强的穿透力,连几厘米厚的空气都难以穿过。这一次伦琴用厚黑纸完全覆盖住阴极射线,这样即使有电流通过,也不会看到来自玻璃管的光。可是当伦琴接通阴极射线管的电路时,他惊奇地发现在附近一条长凳上的一个荧光屏(镀有一种荧光物质氰亚铂酸钡)上开始发光,恰好象受一盏灯的感应激发出来似的。他断开阴极射线管的电流,荧光屏即停止发光。由于阴极射线管完全被覆盖,伦琴很快就认识到当电流接通时,一定有某种不可见的辐射线自阴极发出。由于这种辐射线的神密性质,他称之为“X射线”——X在数学上通常用来代表一个未知数。 这一偶然发现使伦琴感到兴奋,他把其它的研究工作搁置下来,专心致志地研究X射线的性质。经过几周的紧张工作,他发现了下例事实。(1)X射线除了能引起氰亚铂酸钡发荧光外,还能引起许多其它化学制品发荧光。(2)X射线能穿透许多普通光所不能穿透的物质;特别是能直接穿过肌肉但却不能透过骨胳,伦琴把手放在阴极射线管和荧光屏之间,就能在荧光屏上看到他的手骨。(3)X射线沿直线运行,与带电粒子不同,X射线不会因磁场的作用而发生偏移。 1895年12月伦琴写出了他的第一篇X射线的论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和振奋。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有数以百计的科学家在研究X射线,在一年之内发表的有关论文大约就有一千篇!在伦琴发明的直接感召下而进行研究的科学家当中有一位是安托万·亨利·贝克雷尔。贝克雷尔虽然是有意在做X 射线的研究,但是却偶然发现了甚至更为重要的放射现象。 在一般情况下,每当用高能电子轰击一个物体时,就会有X射线产生。X射线本身并不是由电子而是由电磁波构成的。因此这种射线与可见辐射线(即光波)基本上相似,不过其波长要短得多。 当然X射线的最著名的应用还是在医疗(包括口腔)诊断中。其另一种应用是放射性治疗,在这种治疗当中X射线被用来消灭恶性肿瘤或抑制其生长。X射线在工业上也有很多应用,例如,可以用来测量某些物质的厚度或勘测潜在的缺陷。X射线还应用于许多科研领域,从生物到天文,特别是为科学家提供了大量有关原子和分子结构的信息。 发现X射线的全部功劳都应归于伦琴。他独自研究,他的发现是前所未料的,他对其进行了极佳的追踪研究,而且他的发现对贝克雷尔及其他研究人员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人们不要过高地估计伦琴的重要性。X射线的应用当然很有益处,但是不能认为它如同法拉第电磁感应的发现一样,改变了我们的整个技术;也不能认为X射线的发明在科学理论中有其真正重大的意义。人们知道紫外线(波长要比可见光短)已近一个世纪了,X射线与紫外线相类似,但是它的波长比紫外线还要短,它的存在与经典物理学的观点完全相符。总之,我认为完全有理由把伦琴远排在贝克雷尔之后,因为贝克雷尔的发现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伦琴目己没有孩子,但他和妻子抱养了一个女儿。1901年伦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是获得该项奖的头一个人。他于1923年在德国慕尼黑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