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太阳对人类创造活动有没有影响
太阳活动除了影响地球生物规律变化外,有人指出,它还对人类的创造活动有着极大的影响。
苏联科学家伊德利斯曾指出,牛顿、库仑、法拉第等著名科学家一生有很多重要发现和发明,如果把他们的活动列表,就会发现一个周期,时间间隔恰为11.1年,基本上和太阳活动周期等同。
有些人还列出一些艺术家的创造活动,如著名音乐家肖邦的两首钢琴协奏曲、门德尔松的《苏格兰交响曲》、贝里尼的《梦游者》等作品都是在1829年至1830年间完成的,而1830年正是太阳活动高峰期。
⑵ 创造想象对活动的意义
创造想象在人抄的实践活动袭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由于创造想象的参与,人们才能结合以往的经验,根据预订目的和计划,在头脑中产生新的形象。科学领域里的一切发明,艺术领域里的一切典型形象,都必须首先在头脑中形成活动的最终或中间产品的模型,即进行创造想象。可见,创造想象是创造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关键。没有创造想象,一切创造活动都难以完成。
详见《心理学概论》,主编:樊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154-162
⑶ 进行能动性实践创造活动,是人主体性的标志。是谁指出的
马克思理论
⑷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创造的 是什么观点
是小资产阶级的观点.
⑸ 人在进行创造活动时哪些因素会影响其过程
审美体验与艺术创造
审美体验,作为美感心理的建构和展开,它始终是发生在个体生命中的过程,令人震撼而又难以言说。不过,通过艺术活动,审美体验可以被具体化和符号化。在艺术创造活动、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和艺术接受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关联着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既是艺术创造活动的起点,又是贯穿在其中的创造性动力因素。艺术创造活动是一种由多种精神活动和技术活动构成的复杂过程,又有多层次的心理活动交错地介入其中。但为了具体地分析研究,我们一般把艺术创造分为互相关联、渐层推进的三个主要环节――艺术创造的兴发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
艺术的兴发看起来是突然降临在主体身上的一种欲望和激情,但它却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过去和现在的审美体验酝酿而导致的精神爆发效应。钟嵘有一段文字说明了诗歌创作的欲望与激情,他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也。嘉会寄思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这种丰富的痛苦体验、深沉的忧患意识积聚和酝酿,成为激活诗歌创作的欲望和激情。
艺术构思,是主体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以情感为中心的多种心理活动对感知材料进行审美改造和组织,把客观物象变为审美意象的过程。“操千曲而后晓其声”,这是音乐家的丰富体验;“收尽奇峰打草稿”,这是画家的丰富体验;“遍历人生百态,尝尽苦辣酸甜”,这是文学家的丰富体验。体验越是丰富,感受越是深刻,情感越是强烈,审美的创造力也越是巨大。体验不仅给艺术构思所带来的是丰富的材料,而且最重要的是赋予艺术构思以内在的逻辑。“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这几样事物在诗人心中成为如此凄美的审美意象,就是由情感的支配而形成的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被情感浸透、为情感所凝集在一起的诸种意象,通过想象生成为审美意象。由此可见,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是审美体验。
艺术物化,是指艺术主体把心灵中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如果说,客观存在的山水留在感知活动中的印象是“眼中山水”,艺术家心灵中构思的山水审美意象是“胸中山水”,那么,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符号实践和运用精湛的技术呈现出来的山水就是“画中山水”。艺术家艰辛而快乐的劳动,就是要把丰富的生命体验变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十年辛苦不寻常”,把人生的凄凉和辛酸、历史的没落与哀婉,都化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苍茫命运和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满纸荒唐言,实在是一把辛酸泪。无论是小说的形象,还是其它艺术形象,都是主体心灵中审美意象的物化,而审美意象正是审美体验在心灵中生成的无形影像,它们的最后根据就在审美体验之中。
从艺术兴发、构思和物化三个主要环节上看,审美体验作为动力、逻辑和根据贯穿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没有审美体验,也就没有艺术创造。
⑹ 什么是人类出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进行的探索性的创造性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就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改造世界就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改造。
认识世界:通过感知或辅助感知去了解客观事物的存在及相互关系,经过思考觉悟规律真理。其内容有:读书、观看视频信息、对真实世界的观察、模拟实践(实验)、实践后经验的分析归纳总结等。
改造世界:不断“认识世界”的同时,对主观思想和客观事物进行调整以使它们和谐共存。其内容有:破坏、建设,包括主观与客观的破坏与建设,而客观也包括人类的生理结构和活动。
(6)人对创造活动扩展阅读:
认识世界是对一个个人们所了解或不了解的环境、空间相互织成的网的理解,甚至理解这个“网”之外的“世界”。如人们眼中的是三维空间,所处的四维空间,还有更高维度的无法理解和认知的空间。这些“世界”是客观的,真实地存在。对它们的理解,也就是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⑺ 创造性活动有几种
创造性活抄动有两种,即发现与发明。发现指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但未被前人认识的东西。这实际上是发现某个事实。而发明则是指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东西,但对人类而言是具有某种社会价值的产品。这两类创造性活动,对人类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
正是由于创造性活动与创造力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在创造性活动中,就可看出相应的创造力的高低来。也就是说,创造力是有高低水平之分,这也就是各类诸如服装设计大赛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在相同类型的创造性活动中,由于其最终产品之间的差异性,也就反映了创造者本身在这个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当然,产品与创造力是以创造性活动为中介的、互为因果的东西。
⑻ 如何理解人们创造历史的第一个活动与唯物史观中人的
历史究竟是谁创造的?是人民群众还是少数英雄人物,这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根本对立的焦点.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其主要形式是唯意志论和宿命论.唯意志论认为少数英雄豪杰、帝王将相的意志可以决定历史的进程;宿命论则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某种神秘的力量,如上帝、天命、神、绝对精神等,而英雄人物则是天命的执行者、体现着,人民群众只能俯首听从这些神秘精神力量的支配和英雄人物的摆布.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社会的发展史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历史,从而科学的解决了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人民群众是一个广泛的社会历史范畴,是质和量的统一.从量的规定性看,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大多数;从质的规定性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包括一切促进社会进步的阶级或社会力量.人民群众作为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然而无论历史的情况如何变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参与社会生产活动的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从根本上讲,就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吃、穿、住、用等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人们若不首先获得这些物质生活资料,就根本谈不上从事政治、科学和艺术等其他社会活动,而这一切,都是劳动群众创造的.同时,劳动群众在生产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了生产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这里所讲的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两个部分.没有体力劳动者积累的生产经验,脑力劳动者的活动就失去了基础;而没有脑力劳动者的总结和概括,生产经验往往不能形成新的科学技术,不能出现新的发明创造.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根源并依赖于劳动群众生产经验.古代的科学知识是直接总结劳动群众的生产经验的结果.同时,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蕴含着文学艺术的丰富资料,许多世界名著,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浮士德》等等,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修琢提炼而成的.作为精神生产重要工具的语言,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丰富生动而又浩瀚无边的语言海洋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社会活动之中.人民群众不仅为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精神生产创造了物质前提,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而且还对这些原料做了初步的加工,甚至直接创造出精神财富的珍品.第三,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不仅以劳动培育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以革命时期的历史主动性推动了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飞跃.在阶级社会的历史上,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社会制度的新旧更替,都是通过阶级斗争、人民群众的革命来实现的.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体,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自己起来摧毁那些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斗争.奴隶们的英勇斗争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上台创造了有利条件;农民战争为资本主义的兴起铺平了道路;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革命时期,人民群众是以新社会秩序创造者的身份出现的.纵观历史的长河,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是社会发展中始终起作用的因素.人心之所向,体现着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代表着每一历史时代的时代精神,预示着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得人心者昌,逆人心者亡”,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又是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所谓历史条件就是指人民群众在进行历史创造活动时所遇到的一切现存的社会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条件三大类.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同时代的人们所遇到的生产力,对于他们创造历史的作用具有决定性意义.不同的生产力状况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不同的物质基础和手段,同时也使人们处于不同的生产关系体系中,从而制约着人们的历史活动;即使在统一生产关系体系中,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其作用的发挥程度也各不相同.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奴隶和农民固然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但他们都不是新生产方式的代表,他们的斗争受到所处的经济地位的制约,带有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他们进行革命斗争的成果往往落到剥削阶级手中,由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是新生产方式的代表,它摆脱了先前那些被剥削阶级的局限性,不仅能推翻旧世界,而且能建设新世界,使自身和整个人类获得真正解放.尽管如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创造历史的活动仍然受经济条件制约.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仍然不能超越历史制约性.政治条件,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治制度特别是国家制度.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国家总是通过各种途径、运用一切手段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不能真正地参与管理国家的活动,相反总要受到统治阶级的政治压迫.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总要受到统治阶级的政治压迫,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只有在同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斗争中,经过多次曲折和反复,承受巨大的流血和牺牲,才能实现.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成了社会的主人,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当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某些压抑群众积极性的现象,但这种现象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能逐步得到克服.精神条件,包括科学文化水平和道德面貌以及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其中,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程度,特别是人民群众掌握科学文化的程度,不仅对于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于社会的思想道德、精神传统、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心理的破旧立新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群众政治觉悟的提高及其管理国家、社会的能力的增强也是一个重要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科学文化对于人民群众政治积极性的发挥,对于人民群众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是极其重要的条件.当前,我们必须把科学和教育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同时要继续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结合起来,这是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综上所述,以上三个条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交错,形成综合的大背景制约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如果这些条件与社会历史进步趋势相一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就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就有可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实现.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对于高度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2.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是否定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相反,对群众作用的肯定本身,就内在的包含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由无数个个体的活动组成的,每个人都会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或大或小、或好或坏的作用.根据个人对社会作用的大小,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是相对于历史人物之外的一切个人,其作用虽然不如历史人物的作用那么大,但不可忽视.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普通个人素质好坏,又可能对历史发展产生“超常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