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安有种小吃叫搅团,大家了解吗
搅团是一种用杂面搅成的浆糊,可以说是上个世纪6、70年代的农家救命饭。搅团有玉米搅团和白面搅团两种,还有两种不同的吃法,一种是水围城,一种是鱼鱼。
『贰』 搅团的制作方法
洋芋搅团的做法
备料:土豆2斤、小辣椒四五个、生抽50克、蒜瓣三四个、葱一把、香菜一把、料酒20克、清水一碗、豆瓣酱一小勺、 生姜一两片。
1,准备食材,土豆,辣椒,香菜葱,蒜瓣,调味料都准备好。
『叁』 谁知道搅团是什么东西
洋芋搅团
做法:先得把洋芋用清水煮熟,剥去粗皮,晾在案上,待仅存余温时,便倒进特制的槽或石臼之中,先用木锤慢慢地揉,到洋芋成糊状时再举锤锰砸,直至成为一团莹莹放光、韧柔如胶的模样,才算做成搅团。优后捣蒜泥、剁葱花、炒青菜,炝醋汤。准备就绪后,刀上蘸着凉水,把搅团切成一寸见方的块儿,盛到碟儿或碗里;洋芋搅团是极韧的,非刀切不可开。这大概是搅团之所以称为“搅团”的缘由了。吃搅团时,要蘸上蒜泥,拌上青菜,味儿是柔香中杂有辣味,到口耐嚼。一块搅团下肚,额上便渗出密密的汗珠,再喝下一碗味儿淡淡的醋汤。便饥渴全解,真是惬意极了。
只要遇上搅团,就是吃了宴席的人也忍不住要再举起筷子。在外地奉职的人,每回到家乡,首先要过足“搅团瘾”。临走时,还要再带上一袋晒干的搅团片,到单位后在炉子上一热,吃起味道香长的搅团来。
还有一种搅团饭是以杂面制作。水烧开后一手抓面,一手拿擀面杖旋搅,边旋搅边撒面,直至稠胶状。搅团之名,大概来自此。然后醋或浆水合汤和蒜泥、辣子蘸吃。首先配合好菜汤,将搅团用筷子夹成小块浸汤吃。搅团的汤道偏咸,有“酸面咸搅团”之说。庄浪、静宁人有在除夕吃搅团的习俗,意为团圆。旧庄浪县志中亦有客来“以浆水搅团招待之”的记述。
『肆』 蒸搅团的做法
主料
面粉200g
调料
西红柿300g、空心菜250g、芹菜150g、韭菜100g、调和油适量、水适量、食盐适量、醋适量、五香粉适量、芝麻油2滴、葱适量、姜适量、油泼辣子适量、十三香适量
搅团步骤1
将面粉倒入容器中拌匀
步骤2
将清水分几次加入面粉中,边加水边搅拌
步骤3
要将干面粉充分搅拌,搅成面浆备用
步骤4
将空心菜、韭菜、芹菜切成大约一厘米长的段,番茄切成小丁,用5-6瓣蒜压成蒜泥,葱、姜、蒜切碎备用
步骤5
锅中加入油,烧热,将蒜泥泼熟备用
步骤6
锅中油热将葱姜蒜爆香
步骤7
依次将空心菜、芹菜、韭菜放入锅中翻炒,加入十三香、盐炒匀
步骤8
熟后装盘备用
步骤9
锅中加入少许油,放入蒜粒爆香
步骤10
放入番茄、五香粉翻炒,加入少许清水炖
步骤11
加入大量清水调入盐、醋将汤汁煮沸关火
步骤12
盛入容器内备用
步骤13
另拿一铁锅,锅内注入少量清水煮沸。缓缓将面糊倒入沸水锅内,要边倒边不停的搅动,以免糊锅
步骤14
火关至中小火,锅中面糊软硬程度可根据个人喜好依次将开水加入
步骤15
加入的开水可分几次慢慢加入,将面糊搅成粘稠状,搅匀、搅熟,没有生面水,锅内面糊不停的吐出泡泡时可关火
步骤16
碗内盛入番茄酸汤汁,将做好的搅团用铲子盛起放入碗上方,让它自行流入汤汁内。成团状
步骤17
加入青菜、蒜泥、辣椒
步骤18
根据个人喜好可滴入香油1-2滴。(带叶的青菜有点少了,卖相逊色了点)
步骤19
轻轻搅拌下可以享受美味了
『伍』 平利有什么比较独特的风俗习惯
面鱼儿 面鱼儿,也有叫漏鱼儿的。虽有一字之差,意思是一样的。
说面鱼儿,得先说说搅团。搅团,也是一种特色饭食,只是我对它的吃法不太喜欢,所以未列入“我的美食”当中。
无论是搅团还是面鱼儿,都得事先准备好酸菜汤,就象面臊子一样。
搅团的用料,一般为玉米面或豌豆面,其他杂豆面也可以。做法是将水烧开后,将面粉放入锅里不停地搅拌,直到搅成浆糊一般。其要点是必须搅得非常匀,不能太稠,也不能太稀。吃的时候,先将舀在钵里的搅团象菜一样放在桌子中间,然后每人盛一碗酸菜汤,再将搅团一勺勺舀在酸菜汤里浸泡一下,再捞起来吃。这是搅团。
面鱼儿多一道程序。得准备一把专门用来做面鱼儿的瓢。在农村,一般都是将葫芦瓢,用火锥烙些密麻麻的比小母指还要细点的眼儿就行了。做的时候,先盛一盆凉水,再将搅团舀在带眼的瓢里,端在凉水盆的上面,用勺子轻轻地压压,那眼儿里就不断地漏下小面团,有点象蝌蚪,更象是沉浸在水里的鱼儿。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却后,就可捞在碗里,加上事先炒好的酸菜汤,即可食用。如果再配上一碗“踏”辣子,那是再好不过了,保准你吃饱了还想吃。
酸菜面 外地人作贱安康人: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我虽不是正宗的安康人,却也对酸性食物情有独钟。特别喜欢吃的主食便是酸菜面。上十天不吃大米饭我无所谓,若三五天吃不上酸菜面,便想得不得了。
也许我这个人生就一副薄命,有时朋友请吃或其他方面的应酬,从几百元或上千元的酒桌上下来,回到家里还常常要让老婆再下一碗酸菜面。否则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酸菜的制作方式大约两种:泡或腌。泡菜须随泡随吃,时间长了就会变质;腌菜可以过冬,管得时间长。用来制作酸菜的原料也很多,芥菜、芹菜、白菜、豇豆、萝卜、萝卜樱子等等,都可制作出上好的酸菜来。
酸菜面的种类也多,挂面、扯(拉)面、刀削面、手擀面等。对于小家庭来说,能够常常吃到的,大概就是手擀面了。每个人的口味不同,有的喜欢擀得厚,有的喜欢擀得薄;有的喜欢切得粗;有的喜欢切得细。而我最喜欢的是那种擀得薄薄的、切得宽宽的那种。同时在农村,擀面还是女人技能的一种体现。能干的女人在擀面上是很有讲究的。比如在揉面时最显著的讲究就是要做到“三光”:一是手光,即把面团揉好后,双手是干净的;二是盆光,即揉面的盆子是干净的;三是面光,即揉好的面团是光溜溜的。擀面时也要做到用力匀称,擀得圆,边缘无豁,薄厚一致等。如今,几乎家家都购置了小压面机,想吃面食了,三锤两梆子就解决问题,但总觉得没有用手、用擀面棍擀出来的面条有味儿。
踏辣子 “踏”辣子是陕南方言,“踏”即捣碎,踏辣子就是用锤子将辣子捣碎,捣碎后的辣子也叫踏辣子。
这是一道菜谱上找不出来的下饭菜。在我家的餐桌上,几乎每顿都有这样一道下饭菜,或红艳艳的,或绿茵茵的。
红艳艳的,是用干辣椒“踏”制而成。就是将晒干后的红辣角儿加上盐,放在辣子窝里捣成细末,然后再将大蒜瓣儿放在里面捣碎,使辣椒和蒜泥融为一体,再加水和成糊状即可食用。
事实上,最好吃的是绿茵茵的那种。其实就是用鲜活的青辣椒“踏”制而成。它的制作方式稍显复杂一些。在乡下,一般是将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青辣椒用铁丝穿成串,放在锅洞的红火灰里烧熟,然后放在辣子窝里“踏”。否则不易捣碎,更重要的是吃起来不够香,且有一股青草味儿。此后的做法跟前面一样。如今烧柴火的少了,无红火灰可烧,有人便想出了另外的办法,即先将青辣椒放在锅子里暴炒一会儿后,再进行“踏”制,虽没有红火灰里烧出来的地道,感觉上却也差不了多少。
玉米粥 玉米粥,在陕南安康,人们都习惯性地叫做“糊冻儿”,“冻儿”两字必连起来读,这样听起来才显得有些亲切的味道。
10年前,我写过一篇《想起玉米粥》的散文,抒发了我对玉米粥的特殊情感,在《陕西日报》发表,有读者看后大不以为然,说我那是“作”出来的文章。我怎么解释,人家都不大相信。人家不理解我,但我能理解人家。我们机关食堂,偶尔也会煮一顿玉米粥,有的人肚子撑疼了还想吃,但也有那么几个尝都不愿尝一口。这很正常。
我的青少年时期,正是缺吃少穿的年代,玉米粥是经常吃到的主食,不过那时的玉米粥总是煮得稀溜溜,端着碗喝的那种,或者就掺了很多的薅子野菜,如果能吃上一顿干一点、不掺菜的玉米粥,那几乎就跟过年一般。而且那时候的玉米粥,包谷糁也比较粗糙,连皮也舍不得去掉,远没有现在加工精良。即使那样,我们照样吃得香甜无比。
如今日子好过了,同样是玉米粥,却比那时讲究得多。首先在对包谷糁的选择上,就要选那亮晶晶、粗细一致的,这样口感才好;煮的时候要求大火煮,小火焖,焖得时间越长越香;此外,还往往添加少许大米、绿豆之类“佐料”。对于我来说,无论什么样的糊涂儿,即使不要一口菜,我也能吃得饱饱的。
桨粑馍 我已经很多年没吃过那种原汁原味儿的桨粑馍了。但在我的脑海里却经常映现出小时候在老家扳包谷的情景,用手磨推(磨)桨粑的情景,摘桐子树叶包桨粑馍的情景,用双手捧着桨粑馍狼吞虎咽的情景......
那时候由于青黄不接,往往包谷还没有完全成熟,夏粮已经吃得所剩无几了,于是就把那只有七八成熟的包谷扳回家来,撕掉绿绿的包谷壳儿,捋下包谷粒儿,然后用小手磨磨成桨粑。几乎家家都有小手磨,那是跟洗脸盆大小差不多的两扇,下扇是固定在有四只腿的木架子中间,磨心子有轴,上扇就套在轴上,中间还有对穿的眼儿,是进原料的地方,且边缘有坚木制成的“掌”,固定在边缘的一个豁口上,末端又有圆圆的眼儿。另外还有一个“T”字型的磨拐子,与磨连接的地方是个垂直的钩,顶端是一个小圆柱,刚好套在“掌”的圆眼儿里;“T”字一端就是推磨人使力的地方,即双手抓住“T”字那一横的两边,用力往前一推,随着惯性,上扇就转了180度到了左边;再用力一拉,又是180度到了右边,如此反复,一圈又一圈儿,从磨眼灌下去的包谷籽儿就变成稠稠的糊状从磨缝里源源不断地溢了出来,桨粑就这样生成了。
桨粑磨好后,装在坛子里搁置一段时间,就会慢慢发酵,变得有点酸,又有点甜,酸甜酸甜的味道,这时才是最好吃的。再到坡上摘些桐子树叶回来,包成三角形,在锅里烙熟了,再炕一炕,便可出锅。这时将桐子树叶剥开,馍的表面已起了一层薄薄的、黄亮亮的壳儿,树叶的径脉清晰可见,闻一闻,芬芳四溢,还没进口,涎水早就流了出来。
这是原汁原味的桨粑馍。当然,还有其他的做法,比如加上调料,煎成油饼的;放在蒸笼里蒸成碗糕的等等,不论哪种做法,都好吃得不得了。
糊冻儿面 “糊冻儿面”是我们的习惯叫法,其实它还有一个比较雅的名字叫“鲤鱼钻砂”。
糊冻儿就是玉米粥,糊冻儿面就是在玉米粥里下面条。这饭看起来真有点稀里糊涂,糊冻儿不是糊冻儿,面条也不是面条,但吃起来却真的很香。糊冻儿面的做法很简单:把水烧开后,先撒上适量的包谷糁,煮一会之后,再把面条下到里面一起煮,最后再调入事先炒好的酸白菜或酸芥菜,再煮一会儿即可舀起来食用。
上述做法只能是糊冻儿面而已,它无法让人联想到“鲤鱼钻砂”。其实,制作“鲤鱼钻砂”的面条必须是用擀面杖擀出来的,也不能擀得太薄,面条要切得稍宽一点,两寸左右长短,这样与稀溜溜的玉米粥煮在一起,无论是煮在锅里还是舀在碗里就有点象鲤鱼钻砂的模样了。
不知道是谁发明了这种饭食。但我猜测,这一定与过去生活困难有关。在我小的时候,大米、白面这类细粮就相当的匮乏,每顿饭都以粗粮为主,一年四季几乎吃不上一顿大米或白面做成的饭食。做米饭时总是掺上大量的包谷米、红苕、南瓜或其他蔬菜,做面食当然也要掺上其他的“佐料”。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我们聪明的先辈们做出糊冻儿面这样的饭食也就不足为怪了。本来是一种稀里糊涂的饭食,一旦起上“鲤鱼钻砂”这样美丽的名字,便富有诗意和浪漫气息了。
酸拌汤 拌汤有酸的,也有甜的。 “甜”是相对于酸而言的,只要不是酸味食物,都可以说成“甜”的,这是陕南安康一些地方人们区分食物口味的习惯叫法。
我最喜欢吃的是酸拌汤,特别是豌豆面酸菜拌汤。如果头天晚上喝醉了酒,第二天早上起来萎靡不振的,害了大病一般,这时候,如果能吃上两大碗豆豆儿面酸菜拌汤,精神立马就能抖擞起来。
酸菜要好。味儿要地道,颜色也要黄亮亮的,入口脆生生的那种。
拌得要匀。最好是拌成米粒般的小颗粒,尽量不要有大的面团。
稀稠适当。拌汤不似玉米粥,再稠都能吃。拌汤太稠,那就不是拌汤了,如果稀得能照得见人影子,吃起来也不来劲儿。
要佐以辣椒。吃入口中辣丝丝,吃得热气腾腾,吃得脸上冒汗珠儿,那才过瘾。
猪血粑儿 在我认为,把猪血粑儿叫猪血干儿似乎更确切,因为它非常类似于豆腐干儿。人们之所以把猪血粑儿叫猪血粑儿,可能是它的形状跟陕南农村用粗面蒸成的一种馍相似,俗称粑粑儿。
在我的老家农村,到了冬腊月里,几乎家家都要烘制豆腐干儿。很简单的,就是把豆腐块儿放在花筛里,再把筛子的四角系上绳子,然后高高地挂在火炉上面,烟熏火燎,十天半月之后,水汽烘干了,原来的豆腐块被烘烤得黑不溜秋,硬梆梆的,糍筋筋的,就可以收捡起来,一月两月的,也不会变质。将豆腐干儿切成片炒回锅肉也好,切成丝儿炒肉丝也好,都是既好看又好吃的美味。
猪血粑儿的主料也是豆腐。烘制前,把豆腐捏碎,掺入少量猪血,加入适量的肉末,再佐以葱、蒜、花椒粉等香料,调入精盐,拌匀后,又重新捏成团,跟粑粑儿差不多的形状即可。烘制方法跟烘豆腐干儿完全一样。
吃的时候,先用水洗了,再在水里煮些时候,然后切成片儿,红艳艳的,煞是好看,不作任何加工吃起来已是很香的了。如果再加入调料凉拌了作下酒菜,或用酸辣椒、酸萝卜片、回锅肉片一起爆炒了,那便是更难得的美味佳肴了。
腊肉饼儿 陕南安康的腊肉非常有名,最有名的当然是八仙腊肉了。早在几年前,八仙腊肉就远销北京、上海、西安等大都市。
陕南农村家家户户都是要熏制腊肉的。到了冬腊月间,他们把喂养了一年到头的大肥猪宰了之后,将大块大块白条肉用棕叶搓成的绳套穿了,然后装在大木缸里,一层层撒上盐腌了,一两日后,便又取将出来,悬挂在火炉上面固定的铁钉上进行烘烤。十天半月之后,白亮的肉皮变成棕红色的了,水汽也烘干了,就可以挪往别的墙上挂着,啥时想吃肉了随时取一块下来煮着吃就是。
腊肉能做出好多种菜,腊肉饼儿只是其中之一。做法是:将白面加水和得稠稠的,调入精盐、葱花、苜蓿粉、花椒面儿等香料,然后把煮熟的腊肉切成薄片放入其中,让面糊糊将肉片匀匀地包裹了,再夹出来在锅里煎成饼儿即可。
上这道菜一般是在喝酒的时候,吃了既能下酒又能止饿,虽然裹着的都是肥肉,吃上三五块儿也不会觉得腻味,就是不长于吃肉的,也能吃上一块两块,不信你试试吧。
『陆』 平利的风俗于别处的风俗有什么区别
面鱼儿 面鱼儿,也有叫漏鱼儿的。虽有一字之差,意思是一样的。
说面鱼儿,得先说说搅团。搅团,也是一种特色饭食,只是我对它的吃法不太喜欢,所以未列入“我的美食”当中。
无论是搅团还是面鱼儿,都得事先准备好酸菜汤,就象面臊子一样。
搅团的用料,一般为玉米面或豌豆面,其他杂豆面也可以。做法是将水烧开后,将面粉放入锅里不停地搅拌,直到搅成浆糊一般。其要点是必须搅得非常匀,不能太稠,也不能太稀。吃的时候,先将舀在钵里的搅团象菜一样放在桌子中间,然后每人盛一碗酸菜汤,再将搅团一勺勺舀在酸菜汤里浸泡一下,再捞起来吃。这是搅团。
面鱼儿多一道程序。得准备一把专门用来做面鱼儿的瓢。在农村,一般都是将葫芦瓢,用火锥烙些密麻麻的比小母指还要细点的眼儿就行了。做的时候,先盛一盆凉水,再将搅团舀在带眼的瓢里,端在凉水盆的上面,用勺子轻轻地压压,那眼儿里就不断地漏下小面团,有点象蝌蚪,更象是沉浸在水里的鱼儿。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却后,就可捞在碗里,加上事先炒好的酸菜汤,即可食用。如果再配上一碗“踏”辣子,那是再好不过了,保准你吃饱了还想吃。
酸菜面 外地人作贱安康人: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我虽不是正宗的安康人,却也对酸性食物情有独钟。特别喜欢吃的主食便是酸菜面。上十天不吃大米饭我无所谓,若三五天吃不上酸菜面,便想得不得了。
也许我这个人生就一副薄命,有时朋友请吃或其他方面的应酬,从几百元或上千元的酒桌上下来,回到家里还常常要让老婆再下一碗酸菜面。否则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酸菜的制作方式大约两种:泡或腌。泡菜须随泡随吃,时间长了就会变质;腌菜可以过冬,管得时间长。用来制作酸菜的原料也很多,芥菜、芹菜、白菜、豇豆、萝卜、萝卜樱子等等,都可制作出上好的酸菜来。
酸菜面的种类也多,挂面、扯(拉)面、刀削面、手擀面等。对于小家庭来说,能够常常吃到的,大概就是手擀面了。每个人的口味不同,有的喜欢擀得厚,有的喜欢擀得薄;有的喜欢切得粗;有的喜欢切得细。而我最喜欢的是那种擀得薄薄的、切得宽宽的那种。同时在农村,擀面还是女人技能的一种体现。能干的女人在擀面上是很有讲究的。比如在揉面时最显著的讲究就是要做到“三光”:一是手光,即把面团揉好后,双手是干净的;二是盆光,即揉面的盆子是干净的;三是面光,即揉好的面团是光溜溜的。擀面时也要做到用力匀称,擀得圆,边缘无豁,薄厚一致等。如今,几乎家家都购置了小压面机,想吃面食了,三锤两梆子就解决问题,但总觉得没有用手、用擀面棍擀出来的面条有味儿。
踏辣子 “踏”辣子是陕南方言,“踏”即捣碎,踏辣子就是用锤子将辣子捣碎,捣碎后的辣子也叫踏辣子。
这是一道菜谱上找不出来的下饭菜。在我家的餐桌上,几乎每顿都有这样一道下饭菜,或红艳艳的,或绿茵茵的。
红艳艳的,是用干辣椒“踏”制而成。就是将晒干后的红辣角儿加上盐,放在辣子窝里捣成细末,然后再将大蒜瓣儿放在里面捣碎,使辣椒和蒜泥融为一体,再加水和成糊状即可食用。
事实上,最好吃的是绿茵茵的那种。其实就是用鲜活的青辣椒“踏”制而成。它的制作方式稍显复杂一些。在乡下,一般是将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青辣椒用铁丝穿成串,放在锅洞的红火灰里烧熟,然后放在辣子窝里“踏”。否则不易捣碎,更重要的是吃起来不够香,且有一股青草味儿。此后的做法跟前面一样。如今烧柴火的少了,无红火灰可烧,有人便想出了另外的办法,即先将青辣椒放在锅子里暴炒一会儿后,再进行“踏”制,虽没有红火灰里烧出来的地道,感觉上却也差不了多少。
玉米粥 玉米粥,在陕南安康,人们都习惯性地叫做“糊冻儿”,“冻儿”两字必连起来读,这样听起来才显得有些亲切的味道。
10年前,我写过一篇《想起玉米粥》的散文,抒发了我对玉米粥的特殊情感,在《陕西日报》发表,有读者看后大不以为然,说我那是“作”出来的文章。我怎么解释,人家都不大相信。人家不理解我,但我能理解人家。我们机关食堂,偶尔也会煮一顿玉米粥,有的人肚子撑疼了还想吃,但也有那么几个尝都不愿尝一口。这很正常。
我的青少年时期,正是缺吃少穿的年代,玉米粥是经常吃到的主食,不过那时的玉米粥总是煮得稀溜溜,端着碗喝的那种,或者就掺了很多的薅子野菜,如果能吃上一顿干一点、不掺菜的玉米粥,那几乎就跟过年一般。而且那时候的玉米粥,包谷糁也比较粗糙,连皮也舍不得去掉,远没有现在加工精良。即使那样,我们照样吃得香甜无比。
如今日子好过了,同样是玉米粥,却比那时讲究得多。首先在对包谷糁的选择上,就要选那亮晶晶、粗细一致的,这样口感才好;煮的时候要求大火煮,小火焖,焖得时间越长越香;此外,还往往添加少许大米、绿豆之类“佐料”。对于我来说,无论什么样的糊涂儿,即使不要一口菜,我也能吃得饱饱的。
桨粑馍 我已经很多年没吃过那种原汁原味儿的桨粑馍了。但在我的脑海里却经常映现出小时候在老家扳包谷的情景,用手磨推(磨)桨粑的情景,摘桐子树叶包桨粑馍的情景,用双手捧着桨粑馍狼吞虎咽的情景......
那时候由于青黄不接,往往包谷还没有完全成熟,夏粮已经吃得所剩无几了,于是就把那只有七八成熟的包谷扳回家来,撕掉绿绿的包谷壳儿,捋下包谷粒儿,然后用小手磨磨成桨粑。几乎家家都有小手磨,那是跟洗脸盆大小差不多的两扇,下扇是固定在有四只腿的木架子中间,磨心子有轴,上扇就套在轴上,中间还有对穿的眼儿,是进原料的地方,且边缘有坚木制成的“掌”,固定在边缘的一个豁口上,末端又有圆圆的眼儿。另外还有一个“T”字型的磨拐子,与磨连接的地方是个垂直的钩,顶端是一个小圆柱,刚好套在“掌”的圆眼儿里;“T”字一端就是推磨人使力的地方,即双手抓住“T”字那一横的两边,用力往前一推,随着惯性,上扇就转了180度到了左边;再用力一拉,又是180度到了右边,如此反复,一圈又一圈儿,从磨眼灌下去的包谷籽儿就变成稠稠的糊状从磨缝里源源不断地溢了出来,桨粑就这样生成了。
桨粑磨好后,装在坛子里搁置一段时间,就会慢慢发酵,变得有点酸,又有点甜,酸甜酸甜的味道,这时才是最好吃的。再到坡上摘些桐子树叶回来,包成三角形,在锅里烙熟了,再炕一炕,便可出锅。这时将桐子树叶剥开,馍的表面已起了一层薄薄的、黄亮亮的壳儿,树叶的径脉清晰可见,闻一闻,芬芳四溢,还没进口,涎水早就流了出来。
这是原汁原味的桨粑馍。当然,还有其他的做法,比如加上调料,煎成油饼的;放在蒸笼里蒸成碗糕的等等,不论哪种做法,都好吃得不得了。
糊冻儿面 “糊冻儿面”是我们的习惯叫法,其实它还有一个比较雅的名字叫“鲤鱼钻砂”。
糊冻儿就是玉米粥,糊冻儿面就是在玉米粥里下面条。这饭看起来真有点稀里糊涂,糊冻儿不是糊冻儿,面条也不是面条,但吃起来却真的很香。糊冻儿面的做法很简单:把水烧开后,先撒上适量的包谷糁,煮一会之后,再把面条下到里面一起煮,最后再调入事先炒好的酸白菜或酸芥菜,再煮一会儿即可舀起来食用。
上述做法只能是糊冻儿面而已,它无法让人联想到“鲤鱼钻砂”。其实,制作“鲤鱼钻砂”的面条必须是用擀面杖擀出来的,也不能擀得太薄,面条要切得稍宽一点,两寸左右长短,这样与稀溜溜的玉米粥煮在一起,无论是煮在锅里还是舀在碗里就有点象鲤鱼钻砂的模样了。
不知道是谁发明了这种饭食。但我猜测,这一定与过去生活困难有关。在我小的时候,大米、白面这类细粮就相当的匮乏,每顿饭都以粗粮为主,一年四季几乎吃不上一顿大米或白面做成的饭食。做米饭时总是掺上大量的包谷米、红苕、南瓜或其他蔬菜,做面食当然也要掺上其他的“佐料”。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我们聪明的先辈们做出糊冻儿面这样的饭食也就不足为怪了。本来是一种稀里糊涂的饭食,一旦起上“鲤鱼钻砂”这样美丽的名字,便富有诗意和浪漫气息了。
酸拌汤 拌汤有酸的,也有甜的。 “甜”是相对于酸而言的,只要不是酸味食物,都可以说成“甜”的,这是陕南安康一些地方人们区分食物口味的习惯叫法。
我最喜欢吃的是酸拌汤,特别是豌豆面酸菜拌汤。如果头天晚上喝醉了酒,第二天早上起来萎靡不振的,害了大病一般,这时候,如果能吃上两大碗豆豆儿面酸菜拌汤,精神立马就能抖擞起来。
酸菜要好。味儿要地道,颜色也要黄亮亮的,入口脆生生的那种。
拌得要匀。最好是拌成米粒般的小颗粒,尽量不要有大的面团。
稀稠适当。拌汤不似玉米粥,再稠都能吃。拌汤太稠,那就不是拌汤了,如果稀得能照得见人影子,吃起来也不来劲儿。
要佐以辣椒。吃入口中辣丝丝,吃得热气腾腾,吃得脸上冒汗珠儿,那才过瘾。
猪血粑儿 在我认为,把猪血粑儿叫猪血干儿似乎更确切,因为它非常类似于豆腐干儿。人们之所以把猪血粑儿叫猪血粑儿,可能是它的形状跟陕南农村用粗面蒸成的一种馍相似,俗称粑粑儿。
在我的老家农村,到了冬腊月里,几乎家家都要烘制豆腐干儿。很简单的,就是把豆腐块儿放在花筛里,再把筛子的四角系上绳子,然后高高地挂在火炉上面,烟熏火燎,十天半月之后,水汽烘干了,原来的豆腐块被烘烤得黑不溜秋,硬梆梆的,糍筋筋的,就可以收捡起来,一月两月的,也不会变质。将豆腐干儿切成片炒回锅肉也好,切成丝儿炒肉丝也好,都是既好看又好吃的美味。
猪血粑儿的主料也是豆腐。烘制前,把豆腐捏碎,掺入少量猪血,加入适量的肉末,再佐以葱、蒜、花椒粉等香料,调入精盐,拌匀后,又重新捏成团,跟粑粑儿差不多的形状即可。烘制方法跟烘豆腐干儿完全一样。
吃的时候,先用水洗了,再在水里煮些时候,然后切成片儿,红艳艳的,煞是好看,不作任何加工吃起来已是很香的了。如果再加入调料凉拌了作下酒菜,或用酸辣椒、酸萝卜片、回锅肉片一起爆炒了,那便是更难得的美味佳肴了。
腊肉饼儿 陕南安康的腊肉非常有名,最有名的当然是八仙腊肉了。早在几年前,八仙腊肉就远销北京、上海、西安等大都市。
陕南农村家家户户都是要熏制腊肉的。到了冬腊月间,他们把喂养了一年到头的大肥猪宰了之后,将大块大块白条肉用棕叶搓成的绳套穿了,然后装在大木缸里,一层层撒上盐腌了,一两日后,便又取将出来,悬挂在火炉上面固定的铁钉上进行烘烤。十天半月之后,白亮的肉皮变成棕红色的了,水汽也烘干了,就可以挪往别的墙上挂着,啥时想吃肉了随时取一块下来煮着吃就是。
腊肉能做出好多种菜,腊肉饼儿只是其中之一。做法是:将白面加水和得稠稠的,调入精盐、葱花、苜蓿粉、花椒面儿等香料,然后把煮熟的腊肉切成薄片放入其中,让面糊糊将肉片匀匀地包裹了,再夹出来在锅里煎成饼儿即可。
上这道菜一般是在喝酒的时候,吃了既能下酒又能止饿,虽然裹着的都是肥肉,吃上三五块儿也不会觉得腻味,就是不长于吃肉的,也能吃上一块两块,不信你试试吧。
『柒』 狗能不能吃搅团
您好,朋友狗狗是可以吃饺团的,可以把团子饺子喂给他吃。
『捌』 谁知道搅团是什么东西
吃搅团要吃我们关中一带做的搅团,那简直是太好吃了.可以凉拌,可以加热吃,好吃!搅团要用小麦面粉,或是玉米面粉做了才好吃.还可漏鱼鱼吃.
『玖』 家乡的搅团150字
少小离家,经年在外,尝遍了米面鱼虾美食百味。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家乡那碗香喷喷的玉米面搅团!
“搅团”因其制作方法而得名。通俗点说,就是用面粉在锅里煎熬搅拌成团的面糊糊。搅团的发源地在陕西关中,最早或源于先秦。民间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在陕西岐山屯兵垦田,发明了搅团,深受士兵喜爱,美其名曰“水围城”。此后广为流传至陕北、甘肃、宁夏、四川等地,逐渐成为传统的吃食。
陕西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素以盛产小麦、玉米而久负盛名。关中女人擅长擀面、烙锅盔、蒸白馍、捏饺子,尤其是用面粉“打搅团”,堪称一绝。根据用料不同分为麦面搅团、玉米面搅团、荞面搅团等等,尤以玉米面搅团最为正宗,色香味美,筋道耐嚼,滑溜爽口。搅团的吃法种类繁多,口味迥异,各领风骚。将热搅团用碗盛了,上面搁一饦韭菜葱花,再浇入油泼辣子酸辣蒜水、或是浇入浆水酸菜汤,谓之“水围城”;或是用漏勺将热搅团漏入凉水中,形如小鱼,谓之“搅团鱼鱼”;或将搅团摊在案板上晾凉,刀切成块或条入盘,浇上油泼辣子酸醋蒜水,谓之“凉调搅团”;或是将凉冷的搅团搁至次日,用浆水酸菜或是芹菜煎煮,谓之“煎搅团”。盛一碗吃了,满嘴喷香!
『拾』 初五吃饺子,最后发现硬币在锅里怎么解释(不要瞎解释)
饺子煮烂了硬币漏了出来或者可能是图个吉利。
破五吃福饺,中国年俗食品。饺子的一种,材料有面粉、猪肉等。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有一种叫做赶五穷的风俗。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在中国年俗中,过年要把五穷赶走。人们烧鞭炮,到处串门,喜庆气氛带旺人气,赶走牛鬼蛇神,还要拿起扫帚把垃圾清扫出门,意指把脏东西都赶出去,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破五风俗,在关中,东府西府,都差不多。但在放完大炮以后,所吃食物,不尽相同。西府的陇县是全县都吃搅团,说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东西都用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据说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过年也吃搅团,但不是破五,而是腊月三十,如三原县和武功县。这和陇县也一样。陇县是过年期间吃三顿搅团,腊月三十,正月初五,还有正月初七。
彬县在正月初五这一天也吃搅团,说是"吃穷饭,除穷根",又说"糊穷坑、填穷坑"。用搅团这样的食物来糊来填倒也适当。彬县人说,反正不能吃酒肉。地处渭北高原的淳化县,这一天也吃搅团,也说是用来填穷坑,并且这一天不能出门串亲戚,说是不能让亲戚沾着了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