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生是该随波逐流还是努力改变
看过最近很火的《悟空传》了没有? 最后一句话让我很震撼啊,给你参考:我要那佛,都烟消云散!(希望你不是信佛教的~)
孙悟空的一生就是为了打破所谓的上天给他的命运,为了打破它,失去了心爱的女人,心爱的花果山。
同样,我们的一生同样也是用来奋斗的,这一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一个既定的局限,找到和重新认识一个有勇气有力量的自己。
最近在读武志红老师的心理书籍,他告诉我,心理暗示,自我实现很重要,如果你一直都是积极的自我暗示,你真的会超出你自己的预期,完成一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你的积极期待与你父母的积极期待能保持高度一致,你就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我还记得有歌叫做:you will when you believe.很好听的,你可以试一下。
希望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不要放弃自己,放弃我们美好的梦想,加油!
同时希望获得你的采纳,你的认可。
B. 村上春树虽然无缘诺奖,但他“陪跑”背后的人生哲学,为何值得学习
01 对于大奖落选,村上春树有话说
北京时间10月10日,瑞典学院宣布,将2018年和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分别授予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克祖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这个时代,被各种奋进的励志故事搞得焦虑异常的人太多了,很容易就打乱了自己的节奏,跟着疯狂“摇摆”,等到劲头一过才发觉两手空空,只剩下满地狼藉。
对于村上春树的这种生活方式,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评价到:
“这是他创造力与生命力的重要源头,通过保持稳定的节奏——每天以固定的时间和顺序去跑步、写作、休息——他给自己的生活打造了一个稳定的容器,而正是在这样的容器里,他的灵感、创造力得以自在奔涌。”
正是靠着这样的人生哲学,村上春树从一个陪跑者,慢慢成为时代的领跑者,用自己的坚持,一点点镌刻着自己的人生丰碑。
愿你也能如此~
C. 孩子爱美是早熟的表现吗
个人认为孩子爱美不是早熟的表现,只是孩子爱臭美。
孩子喜欢“臭”的理由
第一,进入审美敏感期
一般来说,3岁以后孩子进入审美敏感期。在这个时期,孩子们在美观的初步形成期对美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感悟,开始喜欢尝试。
特别是女孩们喜欢明亮、漂亮、女性化,这也是她们获得“性别认知”的方法。
这个时期对孩子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行为举止和思想观念方面强行介入或阻止,反而会影响孩子对“美”的正常探索。孩子的审美观没有培养,成年后容易对审美产生误解,甚至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影响孩子自我认同感的确立。所以孩子爱美也是正常的。
D. 高功能自闭症还是阿斯伯格征如何训练
自闭症或阿斯伯格征是一个诊断不是非常明确的病!不应该将其视为或归纳为医学范畴!
我们应该把自闭症或阿斯伯格征放在整体中来看,注重调整家庭格局和孩子的精神格局即可。这背后的思路不是治(压抑),而是调。这个观念要转变过来。
中医认为这是人体的神气没有展开的表现,神气没有展开时,这个人和周围世界的交流是有限的,所以自闭症的本质是全维度全层次的心灵没有出口的格局。属于神病!需要亲密关系将它带离这个状态。
形成自闭症孩子精神格局的原因有:
①怀孕时妈妈精神抑郁
②孩子生产过程不顺利
③家庭氛围压抑(家长喜欢就事论事、家长的童年也十分不幸的、家长没有深入交流习惯的等)
④夫妻关系不和睦
⑤学校(或小学或幼儿园)气氛过度压抑
治疗方案:
①更多身体接触,多抱抱孩子,鼓励孩子与自然、外界交流与接触
②针灸:思路是调配孩子的神的能量,这个需要专业的医生来操作。家长无法处理的。
③选择有经验的中医开一些调神的中药(中医有一套调神的中药的):神病多伴有中下焦不足的问题,一般需要同时兼顾中下焦不足的问题
④带孩子去练武术:学会突破现有格局的力量,提升肉体强度。
⑤运动:打开精神空间世界视野
⑥就读华德福学校或蒙特梭利学校:家长需要学习儿童心理学
推荐书籍:
孙瑞雪《爱与自由》
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
孙瑞雪《完整的成长》
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
武志红《巨婴国》
武志红《身体知道答案》
华德福书籍——《童年的王国》
曾奇峰《你不知道的自己》
曾奇峰《幻想即现实》
肯威尔伯《整合心理学》
综上:自闭症一点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观念让它面目狰狞。
西医给自闭症下的定义很可怕,但是不要害怕,孩子是无限可能的个体,一切都有机会,孩子的变化是很快的。相信孩子的生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不要怕。抱抱。
E. 武志红: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哪个更重要
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实际上是不同的层次。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去维持,才可以做得更好。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而夫妻关系,是给孩子创造良好氛围的基础。
F. 幸福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创造的,一个人会一生都幸福吗
我认为幸福是一种感觉,既不是与生具来,也不是后天创造。幸福与版否只在一念之间。就比权如你喝水,发现杯子里有半杯水,你是想“哇,还有半杯耶”还是“嗨,只有半杯了”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有时候幸福与痛苦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G. 如何学好心理学
武志红大哥: 祝工作顺利!阿东阿东:你好!最近收到很多朋友的来信,有专业学心理学的,也有业余爱好心理学的,其中还有一些高三的学生准备报考心理学的。在此,我想借回你这封信一并回答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首先从自己开始。这有多重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那些心理学知识,首先要用在自己身上。我见过很多朋友,一开始学心理学的动机是为了自己,譬如上治疗性工作坊的。但是,等学到一些知识后,却主要用在剖析别人上了。 这样做,心理学要么成了逃避自己成长责任的工具了,要么成了向别人展示自己有多高明的工具了。例如那位女士,她现在和丈夫吵架更厉害了,毕竟那么多知识不是白掌握的。 真正用在自己身上,是先去将那些理论知识用在自己身上,先去认识自己。并且,当发现所谓的问题时,不要急着去改变。 更有意思的是,一旦你改变了,周围的关系会自动发生一些改变,而假若你还没有发生改变,却去要求别人为你改变,那其实是在说,你要为我的改变负责,这也是在逃避自己的责任。 从自己开始的第二层含义是,尊重自己的感觉。 但等2005年开始主持广州日报心理专栏后,我再看精神分析的东西就很有感觉了,甚至去上海中国和德国合办的精神分析培训班时,还梦见了自己是“弗洛伊德的信史”。 学习的时候,有感觉和没感觉有着巨大的差异。有了感觉可以事半功倍,而没感觉则会事倍功半,甚至我觉得这样说还不够,我个人认为,有感觉和没感觉,学习的效率要相差10倍以上。 从自己开始的第三层含义是,你的判断是唯一的检验标准。 有些理论被奉为权威,但你就是没感觉,甚至认为是谬误,那没关系,接受你的这种判断。 这样做有多种结果。或许,你最后推翻了自己的判断,又接受这一理论了。或许,你终其一生都没有接受这一理论。也或许,你最后有了折衷。 这些结果都不错。并且,因为这些结果有你的感觉在,你对于一切理论或知识是有你自己的独立思考的,于是你就不只是在学习而已,你还进行了创造。 第二点建议是,多去读原著,适当少读教科书。教科书,尤其是国内的教科书,经常是拼凑出来的,不知道是对原著的第几手的翻译或抄袭了。更要命的是,因为这样一个过程,原著的意思甚至都被误解了。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原著的意思都更容易懂。即便如弗洛伊德,据说其原著都是非常清晰易懂的,是后来的译者将精神分析弄得晦涩难懂。不过,即便是译著,也远胜于教科书,读教科书的话,可能读上一辈子都无法理解原作者的意思。 第三点建议是,不要局限于学院派,更不要局限于心理学这几个字。 为了考试,将自己局限于学院派,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为了真想学心理学,而将自己局限于学院派,这就会有巨大的局限性。现在很多流派,传统心理学可能难以接受,例如萨提亚、家庭系统排列、完形、NLP乃至中国由来已久的道家的方法等,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体系都有排外性,每一个体系都无意中会使用“我正确,别人错误”的逻辑,精神分析一开始产生时,被世人视为荒谬,而精神分析确立了地位后,就视别人为荒谬了。作为一个学习者,不要被这种分别心给限制住。 更不要局限于心理学三个字,要对文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电影乃至新闻事件等各方面内容保持着好奇心。仅对我而言,心理学对我的影响远不如哲学和文学,例如对我影响最大的书中,列第一位的便是以色列神学家马丁·布伯的著作《我与你》。我是人性乃至宇宙的奥秘好奇,而不是对什么心理学好奇,所以不要被心理学三个字限制住。 甚至,即便学心理学,也不必非得选择进入大学读心理学系。我现在认识很多朋友,他们以前是大公司的高管、CEO或老板,但被心理学的魅力吸引后,放弃了以前的高收入的工作,而成为了一个治疗师。因为他们有丰富的人生体验,以及在某些方面更为开阔的心胸和见识,他们在心理学上某方面的造诣会更好,至少在这一方面,是那些一路从本科、硕士乃至博士而学心理学的人难以比拟的。 总之,要尊重自己,而不要被任何来自于外界的成见限制住,这是我认为的最重要的原则。希望讲这些对你有帮助
H. 想让孩子自信满满,批判型的家长要做哪些改变
作为家长,在最开始养孩子的时候,都希望孩子将来成人成才,或者大富大贵,过上好日子。但是,人生非常不容易,有的家长在育儿的过程中发现,困扰孩子的,其实并不是未来的生活能不能好,而是不能从容自信地面对这个世界。
①要有耐心。帮助孩子变得自信,具体操作是不难的,需要家长慢慢用情感灌溉。只不过,这个过程,可能因为每个孩子的情况有所不同,所以还是需要家长耐下性子,不要着急。
②时刻包容接纳孩子。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是不好的。但是,家长在面对孩子这一缺点的时候,还是要用包容、接纳的心态面对孩子,让孩子知道家长是和他站在一起的。孩子不会对家长有防备之心,更容易改掉自卑的心理特点。
I. 为什么这样迷茫,为什么这样无价值感,没方向去努力
直面迷茫——给所有在迷茫中的人
迷茫是一种痛苦。
我也经常受迷茫的困扰。“我适合做什么?”“我的兴趣和长处在哪里?”“我应该做哪一行,哪一种职业?”“哪个方向才是我能终生努力呢?”……困惑之所以痛苦,因为它们总是没完没了,而且没有答案。迷茫的极端例子是让生活失去意义,让人抑郁,绝望。
为此,我翻阅了一些书籍,看看一些成功、幸福之人的生存哲学,对迷茫逐渐有了一些了解。
当迷茫不再是一个不可知的潘多拉黑匣子,被暴露在阳光下正视、解剖,我面对迷茫的时候就多了几分从容。
我们都知道要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长处,才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问题是我们经常觉得,连自己真正的兴趣在哪里都不知道,或者“兴趣广泛”,但却找不到真正让自己“迸发热情”的方向。职业测评是有用的,但不能误以为此为拨开迷雾之妙法,但实际上,除非你的自我认知偏差过大,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测评结果还是跟自己预期的不会差距太远,测评之后迷茫依旧
那么,怎么寻找、什么才是自己的热爱,什么是兴趣?这个问题不少学者、企业家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方法,在这里不再赘述,我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我在心理师、作家武志红的《七个心理寓言》得到一点启发。
法国名著《小王子》中有个故事,小王子曾经细心呵护过一朵骄傲的玫瑰,后来他来到地球,发现仅仅一个里就有朵完全一样的这种花朵,才知道他有的只是一朵普通的花,然而,后来他慢慢懂得,他的玫瑰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给她浇灌过,罩过花罩,用屏风保护过,除过她身上的毛虫,还倾听过她的怨艾和自诩,聆听过她的沉默……
“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这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一只被小王子驯服的狐狸对他说。
武志红从心理学亲密关系的角度解读道:
只有倾注了爱,亲密关系才有意义。
一个既亲密而又相互的关系,胜于一千个一般的关系。这样的关系,会把我们从不可救药的孤独感中拯救出来,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种救赎。
如果不曾体验过,你就无法知道这种关系的美。
从职业的角度看,小王子的玫瑰就是我们自己寻找的“感兴趣的职业”,我们和职业的关系是另一种重要的“亲密关系”,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专业甚至足以拯救生命的空虚。,
“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这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要看到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付出了足够的努力了吗?你也许迷惑,我还没找到方向,怎么努力呢?世事奇哉,这里讲个似是而非的道理,确实很多时候是先在眼前的专业、职业努力,才确定兴趣,挖掘到爱好的。如果小王子一直在找属于他的玫瑰,却从来没有过实际的努力付出,那么,他不会拥有他的挚爱。
著名的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黄鸣在他的BLOG中提醒年轻人,择业也可先“结婚”后“恋爱”,也就是先努力做好本行,让自己爱上它。他说“如果你不去了解它,你又怎么知道喜欢或者不喜欢它。”
他自己的奋斗历程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他当初读大学的专业并非自己所选,是被分配到的,但他大学学习非常努力;工作时,本着“干一行,爱一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力付出。当时条件艰苦,没有选择余地反而让他珍惜、感激一切,他的孜孜不倦和刻苦,造就了他对能源行业近乎痴迷的和热爱,而热爱,也成为他奋斗、成功的根本原动力。
对于阅历尚浅的大学生,还没有一定的付出和积累,只苦于选择,却不懂珍惜眼前条件做事,就不奇怪为什么空虚了。
很多时候,热爱和兴致是努力行动顺带的结果,而不是天生而来的。
没有付出,就无法体验过程和结果,也无法知道热爱之美。
捷径,很多时候就是一条弯路。
“世上没有人愿意走弯路,但成功者身后留下的却往往是一条弯弯曲曲,起伏不平的路。这说明,捷径是不存在的”
有些人确实很努力去学习,去工作,还是觉得自己真的很不合适甚至很厌恶当前的职业。其实,还有一个看似奇怪的道理:明白自己不喜欢什么,和明白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同样有价值。连自己不喜欢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有个姐姐跟我说:“我不怕走错路,我只怕我不知道错了。”我深有感触,我自问,我还不是害怕失败,害怕走弯路付出代价吗?原来我的迷茫,是我恐惧失败,没有面对风浪的勇气的人生观折射。
职业的探索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没有多少人能够一开始就确定方向。很多媒体在大肆报道名人和成功人士吸引眼球时,说得好像他们7岁就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似的。社会的浮躁很容易催生个体的焦虑。专家指出,很多人到了三十岁或以后才确定“职业镖”, 李开复也曾经往律师方向努力过,黄鸣在他37岁时候才找到能让他奉献一生的太阳能。迷茫是一条必经之弯路,很多时候,我们要尝试,要经历,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拨开迷雾。
警惕迷茫背后的负面思维和消极态度
有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能够做到真正停止抱怨是非常难得的。我们必须察觉自己内心那些抱怨的声音。察觉也是一种智慧,能平息混乱。
迷茫常常成为抱怨的催生剂。
很多人在迷茫中抱怨,消沉。我找不到合适自己的职业,为什么别人有那么好的专业,我生不逢时,没有伯乐,他们多幸运啊有这么合自己意的工作,你以为我就不想努力吗……
很明显,这不是简单的找不到方向,这已经衍生成成严重的消极态度,稍不留神沉湎其中,就会腐蚀人生,蹉跎青春。
有些人是把工作、专业的状况想得太理想化了,现实和理想的落差导致失落,所以无论跳多少次槽,换多少次专业,结果都是“不合适”“不喜欢”,迷茫成为不作为的借口,这是一种“假迷茫”,与其说是迷茫让人消极,倒不如说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在兴风作浪。要记住,大多数职业起步,好工作不会自动出现,只有工作好才能创造条件。有人说,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是本能,做好不喜欢的事,那才是本事。要达到职业的和理想,必须从不喜欢的事情做起。这是一个先苦后甜的道理。资深职业指导杨萃先说:“不要迷茫了,你所做的工作就是最合适你的工作!”
另一种情况是,迷茫背后潜藏着大量的负面话语和焦虑、恐惧。消极话匣子在脑海中自弹自唱,叨叨不絮:找不到方向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会蹉跎青春,我会一事无成,我没有喜欢的工作会很难受的,我怎么不能像别人那样呢,我把握不住未来,我要看清楚!……
首先,要检测自己情绪背后的思想支持,理解它们是什么,再反问自己,这些想法是真的吗?负面思想总是在妖魔化真实存在,以有限的现在试图把握无限的未来,这只会让人焦虑,恐惧不安,我们常常活在思想幻觉的枷锁中而不自知。学会有意识地以开放的心态,真诚地承认自己对未来的无知,谦恭地迎接生命的所有可能,这样,内心的平和会指引你走向属于你自己的方向。也许,你会发现自己乐于从事当下所做的;或者,明朗的双眼会让你看到更多积极的可能性。
直面迷茫,在痛苦中成长
人生苦难重重。在《少有人走的路》里,作者派克开篇就这样写道。"
我们要成长,就必须经历痛苦。如果你正在遭遇迷茫之苦,感激它的来临吧,这是成长的礼物,一种意识的觉醒。我们不能回头,只能前进。比起从来没有迷茫,没有思考过自己的人生状态,我们进步了。我们需要做的是直面迷茫,穿越痛苦,这也正是成长的契机所在。
我有时也很想躲过这种苦恼,想着去忽略或否定它的存在,假装自己能够快乐起来。可是这原来只是意味着逃避,那是把问题压抑,没有解决的问题不会自动消失,它们在潜意识呆久了,就会在恰当时候如不速之客般爆发。这只能是痛苦的变相延长。当我不去逃避,我发现我可以把人生的困惑变成财富。;
派克指出:“周密思考往往是一种费力而痛苦的过程。因为思考的轨迹与方向时常不是那么清楚;步骤与阶段也不总是直线进行”必须“拒绝简单的思考”,由此,迷茫可能是一种是派克所说的“深思熟虑”,这种思考困难、复杂,而且痛苦,但我们绝不能为了逃避痛苦而在至关重要的决定上作草率的成见和臆定。理智上的严密考证、是必须的。"
而对于情绪上的苦闷,最好的方法是直面它,坦然正视。迷茫并不就是意味着你在浪费青春,它可以是一次有意义的自我探索。毕淑敏说,合适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是个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
大多数人都努力探索,走过一些失败,困惑,才渐渐明朗。不要拒绝迷茫,出现迷茫却拒绝、使劲推开,那是和真实的,那只会导致第二层的痛苦。无论你多么不愿意,你所经历正是你所需要的。
存在即合理,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有助于心灵成长。问题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如何面对问题。
这是你必经的,你为什么就非得逾越这个阶段呢,想要直奔目标呢,你是不是太贪心了,太着急了?凡事都要清清楚楚,有目标,有答案?要永恒确定的未来?你怎么定义成功?名利双收?……反复自问吧,答案就在你心中。
其实,正是迷茫促使我们成长,促使对智慧的探求。积极生活的人,即使在大雾茫茫,找不准方向的时候,仍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学习的积极努力。
当你学会穿越灵魂的痛苦,在迷雾中拾回内心的安定和满足时,生命自会引领你走向属于自己的使命,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