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寻求马加爵的背景资料
犯罪心理报告:他很孤独
通缉马加爵期间,一位负责追缉的高级警官曾谈道:这个案件的犯罪动机很值得研究。根据当时掌握的情况,他既不为财,又很冷静,没有冲动的迹象;从行为方式看,思维逻辑也完全正常。
马加爵的作案心理令人想到仅有三月之隔的河南平舆县落网的案犯黄勇。他自己设计了一个专门用于杀人的木马床,连续杀害了十几名无辜的青少年。这两个人有一个完全相似的心理背景:即他们在案情暴露之前都没有任何明显不良的行为迹象;他们都不属于从小就显露行为障碍的问题少年;他们的家庭背景都基本正常,不属于那种存在明显问题,容易造就“问题少年”的家庭。所以,他们的犯罪动机及相关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令人质疑。
于是人们又想到了环境,马家爵的贫困现状显而易见,由贫穷导致自卑,由自卑导致自尊,当脆弱的自尊受到伤害时,人当然会疯狂的报复,这是一条很明显的思路。随着马加爵的落网,随着他自己的供述,人们更加认为,他的动机源于与同学打牌时发生的一点“小摩擦”。但是,有关马加爵的材料不断公布,他的犯罪心理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内容,也在逐渐浮出水面。
“他在精神上一直是孤独的。因为他总不愿与人交流,不愿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记者:通过调查和心理研究,你认为马加爵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
李:首先,马加爵智商很高,偏重于理科,他喜欢学习有难度的科目。这意味着,他和某些学理科的大学生一样,对于人生的复杂性,社会的复杂性认识不足,他们往往把人世间复杂的关系当作一种简单的、无情感反应的关系处理。
比如,他杀人后居然打开电脑上网,然后睡觉,直到第二天上午,没有害怕与恐惧,没有罪恶感与内疚,之后还做了第二起、第三起,直至第四起。
其次,马加爵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人。我在问卷中问,你的脾气?他回答,多愁善感。我问,你对别人对你的态度是否比较敏感?这个题我设定了5个级别的答案。他选择的是比较敏感。我还问,在上学的时候,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是否很紧张?他回答,很同意,非常紧张。
从他的日记,从他在逃亡期间的录音带内容到他被抓捕后写给家人的信中都可看出,他是一个内心情感体验细腻,情绪反应相当强烈的人;但是他在外表上又是一个相当压抑的人,不擅长通过言语表达情感。我曾问他,你心里有事是否愿意找知心朋友说?他回答,说不清楚。实际上,他是不知道该说还是不该说。这种心理活动内外的不协调,是造成他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
他在中学的日记中记载着一件事,他曾因与奶奶看电视时发生冲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好痛恨奶奶,恨死了、恨死了!”之后,满页上写着“恨老人”,而且写了两天。
还有一次,他的父亲与母亲在凌晨吵架,15岁的他在日记中记录了这一事件:“--我真是太气愤了,真想一刀杀了他,他平时都是十分气人的,何况现在呢。我千真万确想一刀了事。但我会坐牢的,我不想坐牢,如果是十年牢,我将是25岁,真不好!要知道,我的前途该是光明无比的,我不能轻生,不能这样做,我惟一的希望就是希望爸爸死掉!这又不可能,我想用药毒害,但受害的也是我们,我无奈,--“我真恨,恨,但我很理智,我控制住杀人的念头,我想无论如何我都很想考上宾中地区班,考上重点大学,迎来新生活,现在毕竟是家事,与我无关。
“对付恶人,要用狠的手段,要彻底处理掉..”
只因为听见爸爸妈妈吵架,他内心偏向妈妈而对爸爸不满,就写下了这篇充满仇恨与杀气的日记。从他对父亲的态度中,不难发现导致他现在杀害同学的心理背景。他对吵架极为敏感与愤怒,很容易引起他的杀人冲动。
再有,春节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与家人、与亲人团聚的日子。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表达的过程。对于有机会回家而不回家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有原因的。马加爵对此的解释是:
“因为回家没有人跟我玩,也没有其他的事可做,在昆明还有一台电脑玩玩,春节是一个人过的,寒假期间也没有出去打工和找工作,直到邵瑞杰他们回来才有人与我交流。”
显然,他不回家并不仅仅是贫困的问题。是因为他认为:即使回家也孤独,不如在学校玩电脑。在他中学的日记扉页上摘抄了一句巴尔扎克的话:“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想必这是他最有同感的一句话!
事实上,他在精神上一直是孤独的。因为他总不愿与人交流,不愿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从他许多文字或独白留言来看,他即使表述,仍是遮掩的、矛盾的。马加爵的这种言不由衷还表现在最近他写给父亲等亲人的一封信中,一方面他拒绝家属请律师,另一方面他又提到,有辩护,他的情况会判无期或减刑的。
在三亚被抓捕后,他给他的十四叔、十四婶写了封信,信中历数十四叔对他家的帮助,他的这种情感体验特点就是,既记住许多细小事情引发的情感体验,也必然反映在负面的情绪体验当中。
“如果换一种情境,换一种背景,或者社会对他作出了某种干预,可能就不会发生”
我在心理问卷中问他,你与同学的小摩擦多吗?是每天都有?每周都有?还是每个月都有?他回答,一个月要有一两次。至于什么原因他没有说,可见他和同学的摩擦频率还是比较高的。
当每月与同学为小事争吵积累下来时,就会在他内心产生仇恨的膨胀。这种膨胀被一次激烈的争吵所引爆,在缺乏正确引导,缺乏解决人际冲突的技巧教育时,他就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实际上这种方式,在他15岁的日记中就已有记载,“对付恶人,要用狠的手段,要彻底处理掉..”人的心理发展是连续的,也是一致的,于是,以杀人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人际冲突也就顺理成章
⑵ 天都快亮了你又一夜无眠是什么歌
《点歌的人》,由海来阿木作词、作曲,刘俊麟编曲,海来阿木演唱。歌词如下:
就把这首歌送给失意的你,
是喜是悲,尘缘注定,不折磨自己。
就把这首歌送给迷茫的你,
屋外沧桑,屋内过往,告别昨夜的愁。
啦啦啦啦啦啦,哦阿巴巴巴。
啦啦啦啦啦啦,啊巴巴巴巴。
就把这首歌送给心外的人,
我的爱情 一揉就碎,你点到为止。
就把这首歌送给虚伪的人,
不知所措,才是人生。我学会了成长。
天都快亮了你又一夜无眠,
不愿辜负心上的人,你不负杯中的酒。
不做寂寞的奴隶,你不做孤独的鬼。
(2)罪恶感创造背景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据说此歌是阿木老师为一位友人所写,这位友人在生活中曾经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背负着罪恶感的他经过反复的思考,最后选择了远走他乡,从此背景离乡,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临行前,并不富裕的阿木师也是为他准备了干粮盘缠,阿木老师希望他有一天可以平安归来,但可惜的是,只到友人母亲去世,他都没能回来看老人家一眼,他像是从人间蒸发了,阿木老师有的只是对友人的无尽思念。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点歌的人
⑶ 歌词里有 你究竟拿走了什么让我寂寞 是哪首歌
拿走了什么 - A-Lin (黄丽玲)
词:葛大为
曲:李荣浩
猫常常望着窗口
也觉得沙发上少个人
曾经那样 被看好的我们
隐身在彼此视线
你变得 开朗
她语带保留说你没落单
你们幸福就好
细节就不必对我交代
我爱过几个人怎么还不够
他们明明都比你更爱我
你到底拿走了什么
全世界都不说
你说谎过几次都瞒不过我
你诚实了为何我会难过
你究竟拿走了什么
让我 寂寞
不管睡在床哪边
都讽刺我你早已离开
决心忘怀 是贴心的示范
不干涉各自明天
我要我 乐观
不让共同朋友感觉为难
好几次快笑场
可怜自己成这副模样
我爱过几个人怎么还不够
他们明明都比你更爱我
你到底拿走了什么
全世界都不说
你说谎过几次都瞒不过我
你诚实了为何我会难过
你究竟拿走了什么
让我 寂寞
你说谎过几次都瞒不过我
你诚实了为何我会难过
你究竟拿走了什么
让我 寂寞
(3)罪恶感创造背景扩展阅读
《拿走了什么》是由葛大为作词、李荣浩作曲、A-Lin演唱的歌曲,收录在2014年12月30日发行的专辑《罪恶感》中。
《罪恶感》是黄丽玲于2014年12月30日发行的专辑,共收录10首歌曲。专辑制作人是陈建骐、李荣浩和金贵晟等。
2015年,黄丽玲凭借该专辑获得东方风云榜“台湾地区最受欢迎女歌手奖”、“媒体推荐大奖” ;城市至尊音乐榜“年度至尊女歌手”、“年度二十大金曲奖。”
创作背景
专辑之所以用《罪恶感》命名,是因为黄丽玲觉得有两年的时间没有出过专辑,对歌迷有罪恶感。家人给了黄丽玲支持和鼓励,为了实现梦想黄丽玲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对家人有罪恶感,她想把所有的“罪恶感”唱出来。
⑷ 雷欧的角色背景
日常使用的指环魔法是靠镶嵌了魔水晶的指环而产生的量产品,而他真正的力量只能在他以星灵雷欧的身份被召唤出来之时才能真正体现。他会那么喜欢女孩子,或许是受了卡莲的影响吧。因为卡莲会是她最为亲近的人,于是他可能就想,如果能参照她的生活方式的话,即便是在人间界也能如鱼得水般的存活下去吧。
而躲避露西则是出于对星灵魔导士的一种罪恶感,但从女性角度上来说,露西却好像是他喜欢的类型呢。
洛基本身是狮子宫的星灵,他原来的主人是蓝色天马的星灵魔导师卡莲,因为无法忍受卡莲对星灵的虐待,而固执的违抗了主人的命令,而独自留在人间界,而卡莲因无法召唤别的星灵而战死在任务中,而导致这一切的都是洛基,内疚得雷欧化名洛基来到了妖精的尾巴。数年后,洛基遇到了同是星灵魔导士的露西。因为洛基间接害死了自己的主人,星灵王要将他带
回星灵界处死,露西力阻星灵王。最后星灵王让步,雷欧成了露西的星灵。随后露西又从六魔将手中夺回了卡莲的星灵白羊座,雷欧又和白羊座续起前缘。一开始得知露西是星灵魔导师时开始躲避她,就是因为有一种罪恶感。
由于星灵不能长时间呆在人间,洛基早晚会死。在临死之际是露西救了他,为了报答露西而做了她的星灵,成为了露西最强大的星灵之一。
经历
狮子座星灵篇
洛奇本身是黄道十二宫之首狮子座的星灵,他原来的主人是蓝色天马的星灵魔导士卡琳,因为无法忍受卡莲对星灵的虐待,而固执地违抗了主人的命令,独自呆在人间界,使得卡莲因无法召唤别的星灵而战死于任务中,触犯了星灵界规则的洛奇被罚不能回到星灵界,之后洛奇加入了妖精的尾巴,在得知露西是星灵魔导士后开始躲避她,其中原因就是因为有一种罪恶感。
由于星灵不能长时间呆在人间,无法回到星灵界的洛奇早晚会死,后来露西识破其星灵的真正身份,并在最后关头召唤了她所有的星灵同伴为洛奇求情,最终打动了星灵王,使得洛奇能够回归星灵界,为了报答露西的救命之恩,洛奇做了露西的星灵,成为了露西最强大的星灵之一。
公会内战篇
在露西和毕古斯罗对战的时候自主开门救了露西,后和露西一同战胜了毕古斯罗。
六魔将军篇
被露西召唤出来与六魔将军之一的星灵魔导师安杰尔对战,得知安杰尔是杀死其原主人卡莲的真正凶手。因安杰尔持有白羊星灵,利用了星灵间的关系,但洛奇执意要为露西而战,因此与原来关系很好的白羊星灵对战,但被安杰尔使用雕具座星灵偷袭,无法战斗。
天狼岛篇
遵循去年和格雷的约定,暂时脱去星灵的身份,作为公会的魔导师与格雷组队进行S级考试。后恶魔的心脏来袭,和露西与原蕾拉的仆人祖笛儿对战,和露西战胜了祖笛儿,帮助魔蝎座卡普利科夺回了自己的身体。
大魔斗演武篇
在皇宫被露西召唤出来,和其它星灵被轮流召唤与恶狼骑士团进行车轮战,后和营救小队一起遇到了未来露西,得知了被龙毁灭的未来即将到来。
后亲眼目睹了未来露西被阴谋策划者未来罗格杀死。然后未来罗格仍想要对现世露西痛下杀手,被极度悲伤愤怒的纳兹阻止,纳兹拖延住实力强大的未来罗格,让洛奇赶快带着露西逃走。露西悲伤到不知道做什么时,洛奇果断抱着露西迅速逃离。
日蚀星灵篇
黄道十二宫受到日蚀之门的影响,内心被其他人格侵占,一同叛变,纳兹打败了黑化的洛奇。后表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冥府之门篇
冥王发动“喜悦”。妖尾除露西外所有人都被冥界岛吞噬,濒临死亡。露西以亿万分之一的几率存活,但很快遭到了冥府之门成员的围攻,面对三位干部,露西先召唤了洛奇与巴露歌双门同开与九鬼门对战,不敌。尽管遭到了洛奇与巴露歌的阻止,露西仍以身体垮掉的风险三体同开,召唤出了阿葵亚,但是洛奇与巴露歌被九鬼门豺狼偷袭,失去战斗能力,阿葵亚被九鬼门特拉夫萨重伤。露西几近陷入绝望境地
露西即将被杀死时,阿葵亚用最后的魔力暂时拖延住了豺狼,告知露西折断一名黄道十二宫的钥匙能召唤星灵王,让折断自己水瓶座的钥匙,露西极力悲伤抵触,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方法。露西折断了钥匙,召唤了星灵王,星灵王劈开了冥界岛解救了妖尾全员并与冥王对战。
公会重组篇
露西与黑暗公会作战时,召唤了洛奇,并使用了狮子座的星灵衣。
阿尔巴雷斯篇
露西和纳兹与十二盾之一暗杀者对战时,露西召唤洛奇使用强光识破了暗杀者的隐身技能,协助纳兹作战。
⑸ 《妹妹背着洋娃娃》诡异版的有着什么样的创作背景
《妹妹背着洋娃娃》歌曲背景如下
古时候一个日本小女孩去找妈妈,迷路了死在途上,灵魂附在携带的娃娃身上,后来娃娃落到另一个小妹妹手里,小妹妹带着娃娃去院子里看花,突然听见娃娃在哭着叫妈妈。
歌曲:妹妹背着洋娃娃
歌手:儿歌
填词:佚名
谱曲:佚名
歌词
妹妹背着洋娃娃,走到花园来看花
娃娃哭了叫妈妈,树上小鸟笑哈哈
妹妹背着洋娃娃,走到花园来看花
娃娃哭了叫妈妈,树上小鸟笑哈哈
妹妹背着洋娃娃,走到花园来看花
娃娃哭了叫妈妈,树上小鸟笑哈哈
(5)罪恶感创造背景扩展阅读
《妹妹背着洋娃娃》该歌曲收录在专辑《童歌精选(2)》中,1999-01-01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该歌曲其他版本
1、群星演唱的《妹妹背着洋娃娃》,该歌曲收录在专辑《童谣宝宝》中,发行于2015-06-12,该张专辑包含了1首歌曲。
2、朱宗庆演唱的《妹妹背着洋娃娃》,该歌曲收录在专辑《朱宗庆儿童打击乐4 西北雨》中,由福茂唱片公司发行于1992-01-01,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⑹ 急急急急、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对郁达夫《沉沦》的看法。500字以上最好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一登上文坛就以其全新的风格引起巨大的震动。小说《沉沦》奠定了郁达夫早期文学创作的基调,也是其备受争议的代表作。日本学者伊藤虎丸在评论《沉沦》时指出了“忧郁症”在该小说中的重要性,他认为这部小说的主题是郁达夫对于性事的自咎感,而这自咎感是与国家和种族的屈辱有关。在本文中,我将通过对主人公忧郁症病症流程的探讨,来解读这部小说。
《沉沦》共有八个小节。我们不应忽略这样一个细节,即《沉沦》里的主人公总是以泪洗面。在郁达夫的小说中,作家非常善于,也非常乐于写男主人公的“哭泣”。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可以以《沉沦》主人公的“清泪”为线索,对其忧郁症进行一次细致的梳理。
小说开篇,郁达夫便写道:“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这不能不引起读者的好奇,究竟是怎样的境遇使得“他”感到“与世人绝不相容”呢?在短短的第一节中,郁达夫竟两次写到主人公的哭。“‘Oh, you serene gossamer! You beautiful gossamer!’这样的叫了一声,他的眼睛里就涌出了两行清泪来,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在自怨自艾一番之后,他又“觉得自家可怜起来,好像有万千哀怨,横亘在胸中,一口说不出来的样子。含了一双清泪,他的眼睛又看到他手里的书上去”。“他”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才能感到些许安慰,在其他人面前,“他”总是忧郁的面孔,“好像他的笑容怕被人看见的样子”。由此,作家把一个性格忧郁、充满哀怨的柔弱少年呈现在读者面前。第二节开头写道:“他的忧郁症愈闹愈甚了。”这一节主要叙述了主人公在学校的生活状态—孤寂,多疑。“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得到的这种孤独,倒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种孤独,还更难受”。与两个日本女学生的偶遇,加重了“他”的忧郁症,在这一事件的刺激之下,主人公“火热的颊上忽然滚了几颗冰冷的眼泪下来。他是伤心到极点了”。由此,引出了主人公第一次自我的独白:“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此时,我们终于懂得主人公何以如此寂寞。“他”的忧郁源于爱的不可得,源于对正当情欲的压抑。在人前他装做清新寡欲,却把炽热的欲望流露在自己的日记里。
第三节笔锋一转,开始叙述主人公此前的生活经历,由此为我们提供了其忧郁症的起源。原来“他”是个“心思太活”,因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专制弊风,被学校开除,又为社会所不容的人。在多所学校的频繁转学,体现出“他”对自我认知的混乱。退学在家蛰居的日子,提供了一个让“他”广泛阅读的机会,也使得“他的幻想,愈来愈大了,他的忧郁症的根苗,大约也就在这时候培养成的”。家庭教育,没有给与他对于情欲问题的正确指导。因此,他只能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获取“性”的知识。这种方式,很容易使人误入歧途。这在之后的章节中得到了印证。第四节里,在一个人从东京到N市的旅途中,“他的胸中忽然升了万千哀感,他的眼睛忽然觉得热起来了”。随即,主人公自嘲道:“你也没有情人留在东京,你也没有弟兄知己住在东京,你的眼泪究竟是为谁洒的呀!”我们再次深切感受到主人公敏感多情而又极其脆弱的内心。在N市的生活,使他与自然更加亲近,也使他“从始祖传来的苦闷”一日日的增长。由于性的苦闷无处释放,“他”只好采取自慰的方式来排遣膨胀的情欲。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对于从小受“身体发肤不敢毁伤”、万恶淫为首的“圣训”教育的主人公而言,自慰竟成了不可饶恕的罪恶。这种罪恶感,并非来自外在的压力,因为除了主人公自己并没有人知道这个秘密。关键在于其已经把儒家对于性欲的压抑内化为自我的道德典范,在他身上始终充满着欲望与理智的冲突。每一次,人性的原始欲望都冲破了理性的限制。因此,“他的自责心同恐惧心,竟一日也不使他安闲,他的忧郁症也从此厉害起来了”。暑假过后,“他的两颊的颧骨更高起来,他的青灰色的眼窝更大起来,他的一双灵活的瞳仁,变了同死鱼的眼睛一样了。”因此,自慰事件在主人公忧郁症的发展中,极其重要。对自己这种行为产生的罪恶感,令他受尽自我内心世界的折磨。由此,“他”对爱情的渴望,已经从纯精神的安慰转为对肉体的快感的渴求。这种渴求,首先诉诸于主人公自身,即自我安慰,自我满足。这就不难理解主人公日后的偷窥事件,是其人生轨迹之必然。
从第五节起,郁达夫把我们从对主人公过去生活的叙述中带回到现实中来,也就是说,自慰事件发生在他与两个日本女生偶遇之前。暑假过后,秋天到来,而“他的循环性的忧郁症,尚未离他的身过”。此时,他感到,不仅日本人无法同情他,连他的中国同学竟也无法理解他了。身在异国他乡,他感到双重的孤寂:既不能得到异族人的接纳,又遭到同族人的遗弃。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爱上了旅馆房东的女儿。然而,虽然他心里非常爱她,非常想同她说说话,却总是装出一副“兀不可犯”的样子,为了压抑自己的情欲,他甚至故意躲避起她来。这种自欺欺人的心态和行为,是病态的,也是变态的。这种变态情欲最终在对房东女儿洗澡的偷窥事件中爆发。“那一双雪样的乳峰!那一双肥白的大腿!这全身的曲线!”,“仔仔细细的看了一会,他面上的肌肉,都发起痉挛来了”。赤裸裸的欲望,如洪水般一泻无余,彻底淹没了主人公的理智,这绝对是对孔孟之道最强烈的嘲讽!曾经在“他”脑海中幻想过的女人的裸体的形象,此时,已成为活生生的人体曲线呈现在眼前。从书本中得到的关于“性”的认知,第一次在现实中得到认证。这种畸形的认证,给主人公的身心以极大的伤害,也使读者难以对“他”产生宽容与理解。第一次,主人公的身上刻上了猥琐的烙印。为了逃避责任,“他”从旅馆搬到了梅园。第六节中在梅园的生活,使“他的忧郁症(Hypochondria)又变起形状来了”。这一节的内容,是对前一节的深化。主人公的遭遇更加不幸起来。从与中国同学的决裂,竟然发展到与自家亲兄弟的决裂。这让“他”越发自哀自怨起来了。主人公的自虐倾向表现得非常明显:“他又把自家的好处列举出来,把他所受的苦处,夸大的细数起来。他证明得自家是一个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时候,他的眼泪就同瀑布似的留下来。”,“他觉得悲苦的中间,也有无穷的甘味在那里”。天气日益寒冷,“他”也日渐适应了与长兄决裂后的生活。正当“他”在自然的感染下,自哀自悼,流下“两泓清泪”,决定饶恕世人的罪恶之时,竟然遇到了一对在野外约会的情人。偷窥女子洗澡的事件,在这一节中以偷听情人的野合而深化:“他同偷了食的野狗一样,就惊心吊胆的把身子屈倒去听了。‘你去死吧,你去死吧,你怎么会下流到这样的地步!’”。随着这对情人情欲的高涨,“他”的变态情欲再一次得到得到释放。在对二人情事的偷听中,“他”把自己幻想为当事人,通过他人情欲的满足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他的眼睛同火也似的红了起来。他的上腭骨同下腭骨呷呷的发起颤来”。通过肖像描写,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内心欲望的炽烈和扭曲。读者再也找不到任何饶恕“他”的理由。他竟是如此变态和下流!同时,他也是如此可怜与可悲!正常的欲望,他既不敢表达,又不能抑制,所以只能通过非正当的形式舒缓。人性的扭曲,心灵的扭曲,触目惊心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他”的堕落更加无药可救,也更加欲罢不能。 第七、八节里,主人公的忧郁症达到了高潮。在偷听事件之后,他乘车离开梅园,却在路上遇到了招徕客人的妓女。郁达夫细致地刻画出主人公宿娼时的心理:“要想进去又不能进去,要想出来又不得出来;可怜他那同兔儿似的小胆,同猿猴似的淫心,竟把他先到一个大大的难境里去了”。即使是面对妓女,《沉沦》里的主人公仍然感到深深的自卑。这是让人难以理解的。在这两节中,作家多次写到了主人公的“哭”。当“他”终于决定走进妓院的时候,“他”“几乎要同小孩似的哭出来了”。当侍女问起“他”从何处来时,“他全身发起抖来,他的眼泪又快滚下来了”,承认自己是“支那人”是一种彻骨的痛楚,在一个如花少女面前。在妓院中与侍女调情本是正常的事情,可是“他”却总是不敢放纵自己。在一个能够释放情欲的场合,他偏偏要装作圣人;在不能够表达情欲的场合,他偏偏要以偷听偷窥的方式来排遣心中的压抑。简直让人匪夷所思!最后一节里,主人公对于自己宿娼的行为感到深切的懊悔;“我怎么会走上那样的地方去的?我已经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悔也无及,悔也无及。我就在这里死了吧。”“想到这里,他的眼泪就连连续续的滴了下来。”在对祖国富强的热切呼号中,“他的眼泪便同骤雨似的落下来”,主人公最终沉沦在茫茫大海之中。
综上所述,《沉沦》中的主人公,其忧郁症的流程可以概括如下:起源于退学在家蛰居时对文学作品的广泛阅读,对于性的认识停留于纯精神层面(第三节)。离开中国到日本学习,从东京转到N市,随着春季的到来,开始自慰。变态情欲由纯精神层面转向对肉欲的渴望,主要诉诸于自身(第四节)。秋季到来,学校开学,日益自怨自艾,觉得与世人所不容,这是其循环性忧郁症的开始(第一节)。路上偶遇两个日本女学生,使他的忧郁症日益严重,在日记中首次抒发了对于爱情的强烈渴望(第二节)。他爱上了房东的女儿,并偷窥这个女子洗澡。变态情欲从自身转向他人,从想象转到现实(第五节)。为避免受到指责,搬进梅园。一个偶然的机会偷听了别人的情事。主人公的情欲在这对情人情欲的满足中获得满足,变态情欲由现实转回想象(第六节)。离开梅园,遇到招徕客人的妓女,变态情欲由想象再次转回现实。主人公压抑已久的欲望终于得到满足,他的生命也终于走到尽头(第七、八节)。郁达夫喜欢称他在性事上的挫折为“忧郁症”,因此“忧郁症”是作家笔下浪漫主角的重要特征。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解释《沉沦》主人公对此抱有的过分自咎的心理呢?
通常的看法是,《沉沦》抒发的不仅仅是性的苦闷,还是时代的苦闷。作家把爱情当作一个社会问题,作为“时代病”的一种突出症状予以表现。可以这样说,“他”总是把自己爱情苦闷的根源归咎于国家、民族的衰败。然而,《沉沦》主人公把自己的死与民族命运联系起来究竟具有何种程度的真实性?我认为,时代的苦闷、国家民族的苦闷,只是作为郁达夫小说中性苦闷的大背景而存在,深层的原因要从主人公内在的心理特质方面来寻找。中日甲午战争里,昔日的“弹丸之地”竟然将“泱泱大国”打得一败涂地,这不能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切肤之痛。因此,当时日本人对于中国人的蔑视是必然的事实。然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仍然还有很多贫民阶层。有很多家庭条件并不很优越的日本女孩子,还是非常乐意与中国留学生恋爱乃至结婚的。正如李欧梵在《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中所说,当郁达夫还在为爱情而踌躇烦恼苦闷不已的时候,郭沫若却已经流连于与众多日本女子的爱情之中了。《沉沦》的主人公,在饱受忧郁症折磨的短暂一生中,复仇心态、逃避心态及自悼心态始终交织在一起,构成其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上课,身处众多日本同学之中,却无法融入其人际交往圈时,这位少年想到“他们都是日本人,他们都是我的仇敌,我总有一天来复仇,我总要复他们的仇”。在懊悔与两位日本女学生偶遇时的怯懦,想起女子的眼波并不是为自己而送时,这位少年想到“哎!哎!她们已经知道了,已经知道我是支那人了,否则她们何以不来看我一眼呢!复仇复仇,我总要复她们的仇”。在循环性的忧郁症困扰之下,他“对了那几个中国同学,也同日本学生一样,起了一种复仇的心”,由此他感到了双重的孤寂。在与长兄决裂之后,“他因为想复他长兄的仇”而弃医从文,以此来“永远敌视”他的长兄。偷听别人的情事之后,这位少年竟以与年轻侍女“宣战”的姿态走入妓院,在受到侍女冷落后心里骂道:“狗才!俗物!你们都赶来欺侮我么?复仇复仇,我总要复你们的仇”。可以说,《沉沦》的主人公对周遭的人事一直怀有敌视之心。当他在现实中受挫时,便要向周围的一切复仇。可是,这种复仇,并没有任何实际上的效果。他并没有给周围人造成伤害,甚至没有对周围人的生活产生任何影响。他所谓的复仇,只是自我的一种精神慰藉,一种顾影自怜的哀叹罢了。现实的苦闷给他造成的精神创伤,在不断幻想着的复仇心态中得到了缓解。一句句空喊的复仇口号,只能证明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得志及弱势地位,证明主人公的怯懦及可悲。因此,逃避心态便成为他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沉沦》里的少年,面对人生的苦闷,所想到的并非是抗争,而是逃避。在中国时,他从一所学校转到另一所学校,却始终不能如意。因此,他离开中国来到日本。预科卒业后,离开东京来到产美人的N市,和周围人的隔膜使得大自然成为他的“避难所”。在现实中,他不敢面对日本女子的眼波,只能在日记中释放自己对于爱情的热望。偷窥房东女儿洗澡之后,惊恐非常的他逃出旅馆搬进了梅园。在梅园中偶然偷听到别人的情事后,他坐上不知是开往哪里的电车逃离了梅园。这次逃离却使他有了一次宿娼的经历,由于无法自己所犯的罪恶,他最后投身于茫茫的大海之中。至此,这位少年的逃亡终于划上了句号。从中国到日本,从东京到N市,从旅馆到梅园,从梅园到妓院,从妓院到大海,面对自己的堕落,他从来不曾勇敢的直面过。遇到问题,犯了错误,立刻逃之夭夭。郁达夫小说中的很多男主人公好像总是很喜欢乘上不知到达何处的电车逃离目前的生活困境。这种典型的逃避心态,折射出主人公怯懦的内心世界,似乎“逃离”便可解决所有的问题,便可抹掉自己所犯的错误。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在《沉沦》主人公的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讽刺的是,这种逃避反而把他推入了更加不堪的困境。每一次懦弱的躲避,都是他更加沉沦的开始。无法摆脱生存困境的现实,不仅让主人公的逃避心态更加焦灼,而且加深了他对周围人事的复仇心态。无论是逃避,还是复仇,都根源于主人公的自悼心态。作为弱质男子,他并不能够自食其力,没有足够的独立性。《沉沦》的主人公具有强烈的自虐心理,他乐于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常年受苦,在黑暗的生活里沮丧漂泊的失败者。在充满自怨自艾的哀叹中,他首先需要的是来自异性的爱怜和同情。对于自己过分的怜爱,以及懦弱早熟的性情,使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他的感伤,既是弱国子民的感伤,也是个人的身心俱疲。他为自己构建了一个非常悲惨的个人生活幻像,并沉沦其中难以自拔。因此,《沉沦》的主人公便呈现出一种为郁达夫笔下人物所特有的感伤美和病态美。他的苦闷情怀,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和变态心理言行,是细致而真实的。
郁达夫的小说,以其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心理剖白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在对《沉沦》主人公忧郁症的梳理之后,我们感受到交织在其内心世界的复仇心态、逃避心态及自悼心态三者之间所构成的张力。如何真正走入文本,成为“在场者”,是我们解读《沉沦》的关键,任何过度的臧否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⑺ 妹妹背着洋娃娃 故事背景
据说这首歌的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此“妹妹”原名为“北村玉上”,是一位将军的外房妻子的女儿。
自幼变其貌不扬,而稍年长时则更为丑陋。
也因此父亲从不见她,而玉子也不曾对父亲留下任何感觉…
玉上因此不愿见人,而日渐封闭。连自己母亲与妹妹都不敢亲近她…
只因为当时把丑当为一种会传染的瘟疫。
而唯一能陪伴玉上的只有那一脸笑容且永远如此的娃娃.不管早上晚上,玉上都抱着它…
悲哀的玉上终在十五岁正要花样年华之时,因自悲与厌世之感,于自己的房间内上吊自尽…
更因为玉上自幼的封闭,根本没有人会进她的房内。
就这样,直到尸体头发由腰长到地板,衣服由白变为暗红,才被自己的母亲发现…
母亲见此痛哭失声,在处理完后事,母亲一直无法忘去当时的情景,她将一切揽到自己偏爱次女的错。
就这样,母亲也悲痛的日渐虚弱,终在自己30岁时,忧郁而死
临走前依然抱着娃娃,彷佛是认为自己就要跟着女儿一块去了……
事情在母女的相继去世下渐渐平淡。
不过总在夜晚乌鸦啼叫之时,传出微弱之声… !
“妈妈!我真的好寂寞”~“妈妈!为什么你总是不陪着我?”
而传出声音的地方,正是她们母女自缢之处。
而屋内唯一属于她们的东西,就只有那白脸微笑的娃娃!
为了平息人们的恐惧,将军派雕工将娃娃的脸雕刻成猫脸(日本以猫为吉祥物),
但为了不再让它发出声音(根本是将军自己对偏房女儿的罪恶感所生的恐惧),将军命人不准在猫脸刻出嘴
就这样,娃娃放置在部屋内渡过了百余年…..
而就在锁国政策之后的一连串战争,北村一家被屠杀殆尽,当然也被强夺了所有的一切,就这样,身为洋人眼中的古物娃娃,被辗转卖到各地,那娃娃几年后被卖到某个玩具店当货品,被另一个女孩带回了家。一天,她吃过晚饭后就背着娃娃到后园赏樱花,然后她忽然听到一些笑声—一些怪异的笑声。
「妈妈...妈妈...」那女孩开始感觉有点不对了,她回头一看,看到她的娃娃哭着叫妈妈...
虽然娃娃在这近百年内被公开于世,但故事依旧少为人知
而因娃娃的样貌讨好,所以赝品极多,流于各地。
但平常人收藏它就只由于它的讨人外形。
拥有这如此凄凉故事的娃娃,你也一定见过,它就是那原为人样的没有嘴巴的白脸猫——HELLO KITTY.
⑻ 于心有愧的创作背景
《于心有愧》是钟达茵第一次为陈奕迅作曲的歌。钟达茵作曲的时候,脑海中就是陈奕迅在舞台上皱着眉头左右摇摆的样子。林夕这次作词,不再玩华丽飘渺,改玩一针见血,大胆地表达对年少气盛的感情一不小心可能会累人一世,最后入土也未能为安这样的罪恶感 。
⑼ 妹妹背着洋娃娃背后的真实故事
讲的是一个小女孩(也就是歌词中的洋娃娃)原本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有一个温馨的家。一天,她的爸爸喝醉了,头昏脑涨之中,用斧头砍死了妻子(也就是小女孩的妈妈),后来小女孩和爸爸把妈妈埋在了院子里的樱花树下,爸爸怕小女孩说出去,就也砍死了她,并把她的皮剥了下了,做成了洋娃娃。后来,男子(也就是爸爸)又娶了一个女人,和她生了孩子,也是一个女孩。男子把小女孩皮做的娃娃送给了和她。(也就是歌词中的妹妹)
⑽ 罪恶感的创作背景
专辑之所以用《罪恶感》命名,是因为黄丽玲觉得有两年的时间没有出过专辑,对歌迷有罪恶感。家人给了黄丽玲支持和鼓励,为了实现梦想黄丽玲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对家人有罪恶感,她想把所有的“罪恶感”唱出来 。
黄丽玲说,《罪恶感》这张专辑跟生活的每一件事情都息息相关,不管是在讲爱情、生活,专辑里不只有黄丽玲的故事,也有朋友们的一些生活经历 。
专辑以“探索爱情里的罪恶感,寻找婚姻里的平衡感”为核心,集结方大同、小宇、Matzka、林夕、黄伟文、陈建骐、徐世珍、邬裕康、葛大为、严云农、小寒、李荣浩等音乐人打造专辑歌曲。
唱片公司聘请造型师Thomas为黄丽玲的专辑置装,搭配10套不同风格的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