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孟子的创造力

孟子的创造力

发布时间:2021-06-21 14:26:42

① 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大器,必须经得起苦难,受得起磨难。你对此有何看法

从中可以看出,艰苦的环境,一方面给人们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困难,坚定、振奋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

人在一切与忧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质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现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创造能力,一句话,表现了他“生”的价值。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全部含义。

(1)孟子的创造力扩展阅读

因为自身所遭遇的困难而忧虑、痛苦、困惑,造成内心的压抑,而他也就在不断冲破这些心理压抑的尝试中,活跃了自己的思维,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

更重要的一点,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会性的,他有痛苦,有忧虑,想发愤,想创造,必然表现在形色上,吐发在言辞中,期望得到理解与同情、启发与帮助。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一段一直到今天依旧广为传颂,可以认识到在今天这样的大环境中依旧是有许多人追求这样的精神状态。内心困苦,心思阻塞这一切都不可怕,古代的贤才都是这么过来的,只要我们自己昂起头直面人生,那么风雨后也终会见彩虹。

② 孔孟之道对中国人创造力有何影响

守规矩抑制了创新力。

③ 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大器,必须经得起苦难,受得起磨难.你对此有何看法

孟子认为上天将要把重大任务落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受痛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身体感到饥饿,使他的身子穷困,并且使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借此来使他的内心震动,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才干。

只有经历过一番艰难辛苦的磨砺之后的人,才能够胜任和担任重大的责任,因为这样的人,其能力通常都会强于常人,实力会比普通人更强大,而实际的人生当中也是正确的。

(3)孟子的创造力扩展阅读: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练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④ 孟子二则 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要全文

出自《孟子·告子下》,原文如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磨练其人心志,以饥饿和困乏考验其人身形,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目的就是要用上述这些艰难困苦来触动其人之心灵,坚韧其人之性格,增加其人原本没有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心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

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

举:被选拔。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士:狱官。

孙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称为鄙。

海:海滨。

市:市井。

故:所以。

任:责任,担子。

是:代词,这,这些。

必:一定。

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心志:意志。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体肤:肌肤。

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

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错乱。

所为:所行。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曾益:增加。曾,通“增”。

能:才干。

恒:常常,总是。

过:过错,过失。

困于心:心中有困苦。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拂(bì)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

恒:常常。

亡:灭亡。

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4)孟子的创造力扩展阅读:

1、创作背景

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2、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文章开头,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

这个推理过程属于逻辑学上的归纳推理,即由前面六个特殊的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普通意义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说明了前面六个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艰苦的环境,一方面给人们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每每就不如人意。

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困难,坚定、振奋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然而道理在此还没有说完,上面只谈到,在人与客观环境这一对矛盾中,客观环境对人的触动。

反过来,针对人的主观世界对此又是怎样做出反应,孟子接着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客观环境的困难和自身判断的失误,造成人在改造客观的过程中的错误。

而他也就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教训,从而达到“能改”的境界——这个“能”,从语义上讲,不仅体现了人的愿望、决心,也体现了人的能力。他因为自身所遭遇的困难而忧虑、痛苦、困惑,造成内心的压抑。

而他也就在不断冲破这些心理压抑的尝试中,活跃了自己的思维,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现在形色上,吐发在言辞中,期望得到理解与同情、启发与帮助。人就在这一切与忧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质的生存可能。

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现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创造能力,一句话,表现了他“生”的价值。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全部含义。

孟子在提出“生于忧患”这一“是”命题的同时,也提出了它的“异”命题: “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克己慎终。

在外又没有敌国的抗衡、外寇的侵扰。如此安适的环境,首先带来的必然是精神的怠惰和意志的消沉。这是精神上的死亡。紧接着必然是物质上的死亡——“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反一正,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说教而感沉闷,又不为邀人眷顾而故发惊人之谈;既娓娓动听,又给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命题的明确提出,在孟子也许只是为了给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但作为一条具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其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道德上。特别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这亦是千百年来,孟子此篇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

在修辞上,此文也很有特色。《孟子》善用排比句,往往采用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式,对于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说明,有如千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万里不可阻挡的气势。孟子文之称雄辩,这类句式的采用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配合归纳的推理方式,便采用了这种句式,一起首连举六位圣贤的成功事迹,从数量上给人以深刻印象,使人觉得“生于忧患”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接着又极力铺排艰难环境给人们带来的磨难,反衬了圣贤成功的不易;

然后再历述圣贤面对艰难忧患的正确态度与处理方法,最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很有说服力。一般说来,铺陈排比的写法,固可造成宏大气势;若处理不当,也可致繁复拖沓之虞。

其后的汉大赋,由于片面强调了这一特点,往往使人难以卒读。而孟子的这篇文章,虽通篇采用排比句式,却仍给人以行文简洁的印象。原因在于,孟子十分注意遣词用字,尽量扩充每一词语,尤其是动词的容量。

以起首一段为例,共六句话,六个动词,包括一个“发”,五个“举”,既表现了人物由微贱趋向显达的运动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君子,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因为尧的赏识,但主要靠的是他自身的才能与努力,故曰“发”;

傅说等是臣,是贤人,他们的成功,固然因为自身的才能与努力,但主要靠的是明主的知遇,故曰“举”。如同所有成就辉煌的文人学者一样,孟子的一生也是不甚得意的。此文写得如此出色,诚为“发愤抒情”的结果。

⑤ 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有哪些

你的问题很难呀:
西方——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思想是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内中的指导容思想,主张要用人自已的思考和判断去观察解决问题。人类应该根据自己的理性去行事,无须依赖神和天意。 这一思想的倡导主要是反对当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 最终目标是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中国古代和近代——儒家思想:创始人是孔子,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主张君主要以仁侍民,反对苛政。孔子主张社会应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数,这是他思想的保守部分。
儒家的代表人物很多,孔子还有72名高徒,称72贤人。
战国时有亚圣孟子、荀子。
汉武帝时有董仲舒
宋朝时有朱熹

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传播到了我国,当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指导思想。他的传入,为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民主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指导。

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遇到忧郁困苦要激发自己的创造力是哪句

社会优化资源的人工越多,越容易超过西方创造出来,这个不清楚不知道,不好意思。

⑦ 人人皆尧舜体现创造性原理的什么

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有这说法吗?”
孟子说:“有。”
曹交说:“我听说文王身高一丈,汤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却只会吃饭罢了,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说:“这有什么难的呢?只要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自以为他连一只小鸡都提不起来,那他便是一个没有力气的人。如果有人说自己能够举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一个很有力气的人。同 样的道理,举得起乌获所举的重量的,也就是乌获了。人难道以不能胜任为忧患吗?只是不去做罢了。比如说,慢一点走,让在 长者之后叫做悌;快一点走,抢在长者之前叫做不悌。那慢一点 走难道是人做不到的吗?不那样做而已。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 和悌罢了。你穿尧的衣服,说尧的话,做尧的事,你便是尧了。你穿桀的衣服,说桀的话,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
曹交说:“我准备去拜见邹君,向他借个住处,情愿留在您的门下做学生。”
孟子说:“道就像大路一样,难道难于了解吗?只怕人不去寻求罢了。你回去自己寻求吧,老师多得很呢。”

⑧ 孟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⑨ 现代中国人为什么普遍缺乏创造力 古代中国人为什么创造力那么强 难道是人种不同

(1)现行的应试教育,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首先,“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已经实行了几十年,影响了几代人.这种教育模式,使学生总是按照常规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所谓的标准答案更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扼杀了学生们问“为什么”的权利!久而久之,使得学生们逐渐形成了思维学上所说的“思维定势”.也就是说你处理某件事情,只会想到一个办法来解决,而不会去想出其他的办法,再从这些办法中选出一个最合适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记得有一个故事:在小学里,试卷上有一道这样的题:弯弯的月亮象什么?有一个小朋友这样回答:“象香蕉!”结果被老师毫不留情的打了一个红红的“大差”,怎么会是香蕉呢?应该是象“弯弯的小船”,这是标准答案!呜呼!这等教育方式怎能培养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来?
其次,不论是家庭,社会还是学校,片面看重学生们的个人分数,都特别看重名次.正如有句话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充分表达出现在的人对分数的追求,这使得学生们唯一的目标就是把分数拔高,这样才能在学校里得到老师们的“疼爱”,在家里得到家长们的“宠爱”;在社会上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学生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所以他们的时间都在向分数看齐,无奈的做着“分数”的奴隶.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去谈发明创造.记得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参加奥数,奥物是世界第一,实践创造力是倒数第一”的话,可能这句话有些绝对,但我们不得不为此而汗颜,为此而感到惭愧!
最后,“一刀切”的应试教育,根本没有按照学生们的个性,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引导教育,而是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在一个学校,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是100分,这是很正常的,所以就不能用分数来区分学生的好坏.只有注重培养他们的个性发展,才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再来看一则故事:如果中国的家长们在碰面时首先肯定会问“你的孩子在学校考了多少分?第几名?的问题;而在西方家长则会问孩子:“你在学校过得快乐吗?”前者不仅打击了成绩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还助长了成绩好的学生的骄傲感和自满感!到头来是害人害已;而后一种教育方式则从心灵上关怀孩子,只要觉得快乐,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更符合孩子们心灵的发展,更有利于其成长.
(2)缺乏自信.
(3) 仿制能力强
中国人的仿制能力,堪称世界一绝!世界上某种新产品刚上市几天,中国人就会制造了,因此,出现了许多针对中国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诉讼,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这种诉讼更是接踵而至.。仿制能力虽然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人的聪明和智慧,但从长远来讲,这种聪明反而会被聪明误!因为仿制能力强不仅侵犯了别国的知识产权,侵害了他们的智慧,而且损害了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形象,对我们创造力的开发更是一种致命性的打击,我们永远只能跟着别人的脚步走,永远也走不出属于自己的路.这种盲目的仿制,使我们只局限于所拥有别人的东西,会慢慢的消磨掉我们仅有的那些创造力,最后就会被这个世界所淘汰!
(4) 缺乏危机意识.
由于固有的“报喜不报忧”的心态,而且课本上总是讲的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地域辽阔,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还有就是近年来中国的GDP又增长了很多等等!这的确能让每个中国人都能感到自豪和骄傲.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中国有14亿人口,如果是平均的话,我们还能这样骄傲吗?我们的祖先孟子先生早就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难道我们忘了吗?正是由于我们缺乏危机意识,才会安于现状,没有了改造时代的激情,更谈不上用创造性的思维去,改变生活,改造世界,探索未来!相比之下,我们的近邻日本则是一个有着很强危机意识的国家,它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小,资源贫乏,使得他不得不完全依赖于自己的创造力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来求得生存.根据资料统计:到目前为止,日本共有12位人士获得诺贝尔奖;有两所世界顶级大学;有67家企业上了世界500强名单.丰田,松下,索尼这些都是响誉世界的名牌企业.
(5) 人们对科学的关注度极低.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GDP强劲增长,人民的收入不断提高.但伴随而来的问题就是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前是以科学家,发明家为自己的理想,而现在则更多的追求当官,做大老板.所以,物质生活的提高必然会促使人们的观念转变.其次,学生们对科学知识极不了解.笔者曾参加学校里的“知荣辱,树新风”的演讲比赛,当我提到在场的同学,有谁知道我国现在有几位航天员时,在场的两百多人只有一人知道是三位!而当我问到香港的四大天王是那些明星时,全场顿时沸腾起来!可能只有一个人不知道(就是我)!这些能说明什么?说明了现在的学生们的价值观严重错位,对科学发明持以冷漠的态度.最后,社会舆论对科学发明的关注度少.社会舆论作为当今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对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有深刻影响.尤其是电视节目,可以说中国当今的电视剧都是“复古戏”,而欧美的影视剧都有超前意识.如病毒入侵,外星人入侵,异形变种等等,都是在认识世界,探索未来!
(6)历史的创伤.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陷入了长达100多年的战乱年代.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时期中,根本谈不上发明创造.这使得中国失去了100多年的科技创新的机会.失去了创造力发展的良好环境等.但这些都是客观原因,然而主要是因为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的愚昧政策,在世界处于重大变革时期仍在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后来,人们总结出了“落后就挨打”的警句,但“落后”绝不是经济落后,文化落后,军事落后,而是“创造力的落后”,导致了中国近代社会动乱的真正原因.

⑩ 求几部关于中国人的创造力和传统文化丢失的文学作品。

这个应该是你想要的。里面他讲了好多,比如在汽车,飞机,电脑制造方面中国的缺陷。
姚国华先生积聚大半生的思考和5年呕心沥血的系列力作:《全球化的人文审思与文化战略》(上卷《文化立国》、下卷《大学重建》),以哲人的深邃和思想者的勇气,对中国的未来提出了深层的思考。

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写下了激扬一代中国人的巨作《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而今天,梁启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造世界、“常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气质都在这一代身上依稀地看见。可是,代价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日趋稀薄,他们身上的特质与个体不复存在,中国味淡不可闻。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怎么样才能写出一篇《新少年中国》,而不仅仅是《少年全球化》?

【忠孝仁义信礼智勇】 何为忠孝仁义?何为信礼智勇?现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看路牌才能见到它们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秩序不再回来,也切断了我们与“忠孝仁义”的关联。“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各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要求,但我们嫁接了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儒家的词语外壳下,内涵不再。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快乐、自由通通比道德来得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忙。

【四书五经】 从前,作为书生15岁之前便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几乎都是群“拜经教”,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生绝望。1912年1月19日,当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的时候,这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壮举;作为后果,近一个世纪后,已经没有多少人回答得出来什么是四书五经了。孩子对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现在,舒乙在北京创办了一家现代私塾馆,专门教授四书五经。

【任侠之气】何为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是荆轲、是聂政、是专诸、是李白、是一饭之恩的漂母、是救过伍子胥的渔女。不过,今天他们都在风中消散。再不见独行万里为曾允朋友一诺的男人,再也没有了“拼将一生休,尽君今日欢”的女子。高晓松在他《青春无悔》的文案里这样幽幽地写道。 从小就被教导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别人,何来的狂狷豪迈之气?何来风流洒脱的风骨?从来没有过年少轻狂,青春就是不完整的青春,读再多的金庸古龙也不管用。

【匹夫有责】 对家庭负责、对族人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风气负责……这是古人肩上的N座大山。而今天,我们既没有为别人奉献的义务,也没有权利向别人索取,只能为自己负责。《大学》开篇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成为镜花水月,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和平时期更像是一句空谈。于是,我们坚持不长大,看日本漫画,听Twins,玩PUPA或Hello Kitty,穿满身口袋的阔脚裤,口号是“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滥,让责任感处处失守。而年方十岁的那一拨孩子,耳濡目染的是这一代人放任自流、无限延长的青春期,他们怎么会知道责任感是何物呢?

【诗词曲赋】 如果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里才开始接触到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有点迟了?《全唐诗》有42863首,《全宋词》有19990首,李白有诗900余首,陆游有诗6000多首,这还只是中国诗词曲赋的一点零头。然而,我们直到中学毕业所背的还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小情调,如何让我们爱慕上我们的浩瀚诗海呢? 不是说古典诗词应被广泛应用,但它从我们的视野里大跨度地撤退、消失,就是这个社会审美能力的丧失。一个从小就被“涉江采芙蓉”、“袅情丝吹来闲庭院”、“醉里挑灯看剑”这样的情韵滋养着的孩子,他们长大以后,心灵或许不至于那么麻木、冷漠。

【琴棋书画】 现在,年轻有为的形象是年少多金,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懂得如何赚钱还要懂得如何花钱,再也不是纳兰容若那种精通琴棋书画的浊世佳公子了。成人的价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复制,甚至强化。学琴(指的是钢琴而非古筝)一定要考级,下棋除非是想成为常昊那样的国手,书画是少年宫的常备项目,为的是升学时加分……那种初始的风雅在父母们的鸡毛掸子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经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们唯美的形状了。

【孔融让梨】“孔融为什么让梨?”“是因为大的梨是坏的。”那个固执而陈腐的孔融如果听到现在的孩子这样回答,肯定气得在棺材里跳起来。是的,传统的道德范式正在流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孩子被教导:不劳动者不得食。他们几乎从懂事开始就置身于竞争当中,天生就是达尔文主义者。三年级的孩子每周要上40节课,每天要练3小时的琴,六年级的孩子每天做功课到深夜12点,初二的孩子课外还要参加数学竞赛、英语演讲比赛、学生会竞选……他如何能够说:同学,第一名我不要,让给你吧? 没人会感激孔融。只是,当整个社会都开始认同“谦逊使人落后”这种工业文明的价值观的时候,中国古人那种曾有过的温润如玉的人格魅力,也就湮没了。

【科举】自隋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千百年来的寒门就是通过科举跃进龙门的。从“乡试”、“会试”到“殿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让“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1300多年后,废科举,兴学校,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西方的教育体系登堂入室。私塾成为布满历史尘蠹的老朽,而科学成了新宠。今天,私塾虽然零星地作为新闻存在着,但再也无法听见稚子朗朗的背书声了。在今日的价值取向之下,不具有实用功能的东西,孩子们兴味寡然。

【民风民俗】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中元盂兰盆会驱傩……随着大城市全面禁燃鞭炮,这些节日离我们渐行渐远,孩子们的非物质所获得的野趣,也就逐渐稀释。有多少孩子还知道飘色?有多少孩子还知道台阁? 上世纪九十年代生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过生日。他们不知道阿福,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所以,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

阅读全文

与孟子的创造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