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网络用语都是谁发明的
网络本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延深
网络用户在享受真实生活之余,网络世界就是他们的另一个生存介质
他们在这里可以大大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完善自己的生活,生活的快乐术语也就随之出现:)
Ⅱ 中国语言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从原始社会开始就有粗劣的语言了。
起初,人们通过手势、眼神等简单的动作和声音来互相传递信息,通过不断的磨炼,促使了器官的进化,发出的声音出现了高、低、粗、细的频率变化,人类的原始语言产生了,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信息革命。
人类的语言在萌芽阶段是纷繁复杂的,具有模糊、不稳定、随意性等特点。同一种语言也会因部落的迁徙融合、图腾崇拜的变化、时间地理的变迁而产生变种——方言。
最后真正发展成熟走向辉煌的还是在中华本土的汉字,它的基本发展轨迹是:模拟刻画符号、原始象形文字(含早期甲骨文,距今8000年)、陶文、甲骨文、石籀文、钟鼓文、金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宋体。
近代以来,由于整个历史格局的变化,美洲、非洲、澳洲或被占领或被殖民使用了殖民者的语言——印欧语系,如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英语、法语等。南亚、东南亚一带原使用汉字的国家也纷纷引进了西方拉丁语系的殖民语言,以越南语为甚。
拉丁字母语言之所以今天分布如此之广之众,并不是它有多少优越之处,相反,是近代这场血与火的殖民史的历史见证。
(2)谁发明新词扩展阅读:
汉语语系:
从语言的系属来看,中国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分别属于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分为汉语和藏缅、苗瑶、壮侗三个语族。
属于藏缅语族的有藏、嘉戎、门巴、仓拉、珞巴、羌、普米、独龙、景颇、彝、僳僳、哈尼、拉祜、白、纳西、基诺、怒苏、阿侬、柔若、土家、载瓦、阿昌等语言;属于苗瑶语族的有苗、布努、勉、畲等语言。
属于壮侗语族的有壮、布依、傣、侗、水、仫佬、毛南、拉珈、黎、仡佬等语言。阿尔泰语系分为蒙古、突厥、满-通古斯三个语族。
属于蒙古语族的有蒙古、达斡尔、东乡、东部裕固、土、保安等语言;属于突厥语族的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撒拉、西部裕固、图佤等语言;属于满-通古斯语族的有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等语言。
属于南岛语系的是高山族诸语言,还有回族的回辉话。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有佤、德昂、布朗、克木等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的是属斯拉夫语族的俄语和属伊朗语族的塔吉克语。此外,朝鲜语和京语的系属尚未确定。
Ⅲ 英语谁发明的,为什么有这么多单词
作家通常要发明好多新词,这是可以理解的.文字就是用来表达的嘛,作家认为如何容易表达,而现有词汇不足以抒发他的感情了,就会照他的意思发明新词.
“拿来主义”不就是鲁迅发明的吗?
英语单词是很多,不过你能用到的也就四五千吧.常用的更少,慢慢学吧,不要着急
Ⅳ 网络用语是谁发明的
一般是些网络写手,大学生。等等……
Ⅳ 数百年前,一位农民救了君王,还发明了什么新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谁都想不到这个称谓竟然和朱元璋有关,可见“江西老表”的称谓确实大有来头,它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传明朝建国之前,朱元璋与陈友谅曾经在江西九江境内有一场大战。在这场战役中,朱元璋身受重伤,被江西一农民救下。朱元璋十分感激那位农民,于是便向农民承诺,以后我若能称霸一方。你若有任何困难便可以”老表“身份来找我。而老表指的是自己表亲,可见朱元璋已将那位农民视为自己亲人了。
Ⅵ 词语谁创造的
汉字构成的常用词语,绝大多数是古代传下来的的。
也说不上是哪一个人首先创造的内。
就像歌曲,由古代容人的劳动号子,求偶呼唤,寻找亲属等等,逐渐逐渐转化成的。
当然随着世界各国的交往,也有许多外来词语,被我国吸收进来,或者创造新词。
如:飞机,会飞的机器。
装甲车,外头装有护甲的车辆。
如:坦克,老外兵器的音译。
如:社会,人民,革命,卫生,咨询,恳谈,等等,都是从日本传过来的。
就连媒体上常用的《黑体字》,也是日本传过来的。
这也没啥可奇怪的。
我们的四大发明,老外不也同样采用了吗?
Ⅶ 新华字典是谁发明的
《新华字典》由北京大学原副校长、著名语言学家魏建功教授主编、新华辞书社编著。
1950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叶圣陶驰函北京大学校长,商调在该校中文系当系主任的魏建功到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筹建主持新华辞书社,着手早有计议的《新华字典》编写工作。
此项工作不仅是魏建功、叶圣陶等人计议中要干的事,也是新形势急需新政权得有自己的普及性字典,让新社会的读者广泛使用。
1953年由新华辞书社编,主编者为语言学家魏建功。195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印行第一版;1954年11月才付印,发行20万册,按注音符号顺序排列;以后的修订版本改用汉语拼音字母顺序,转由商务印书馆重排出版。目前最新版为第11版,于2011年7月上市。
《新华字典》是中国大陆的中小学生和教师必备工具书之一,也是学习中文的主要参考字典之一,历经几代上百名专家学者10余次大规模的修订,重印200多次,册数过亿。
2012年中共中央编列预算,全国1.3亿以上的中小学生将可以免费获得《新华字典》一本,解决长期以来学校体系版本不一甚至有人用盗版的现象。
2016年4月12日,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宣布,《新华字典》获得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分别是“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截至2015年7月28日共售出5.67亿本)
(7)谁发明新词扩展阅读:
截止2019年12月,《新华字典》已出版至第11版。除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单色本、双色本以及大字本(与前两者相比除字号开本增大之外,另外增加了四角号码检索)之外,
商务印书馆和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还授权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出版社出版《新华字典》的相应民族语言版本,例如新疆人民出版社就出版了《新华字典》的汉维双语版和汉哈双语版。
另外,商务印书馆和社科院语言所还与牛津大学出版社签订协议,共同推出《新华字典》中英双语版。日本也有宫田一郎编译的日文版《新华字典》,由光生馆出版。
Ⅷ "N个"这个词是谁发明的
《呐喊》
Ⅸ 校长撑腰体指的是什么,谁发明的这个新词语
它来源于北大校友创业联合会秘书长杨勇2011年9月21日发的一条微博。这条微博写道:“今天 “撑腰体”走红网络
下午参加北大各院系及行业校友会负责人座谈会,吴志攀副校长讲了一个想法:向所有北大校友提出倡议,鼓励校友讲诚信、做好事,做有道德的公民,如果中间发生风险,比如扶起摔倒的老人被起诉,北大无偿提供法律支持,如果败诉要赔偿,北大出20万,多出的由校友募集支持。希望支持的北大校友转发!”
其实,早在2011年9月8日,羊城晚报报道的《中国好人网成立“搀扶老人风险基金》中提到:“2011年3月5日,在华师大的支持下,中国好人网‘搀扶老人风险基金’应运而生。创办人谈方教授表示:‘不管是谁,见到老人摔倒你大胆去搀扶,由此打的官司,将有律师免费给你打,你如果真的是败诉了,我们给你赔偿金额,不管多少。’”如此相似的语言表达,让网友猜测北大副校长的话并非“原创”。
Ⅹ 谁在自铸新词
翻开《辞海》、《辞源》或任何一本工具书,我们会发现,今天的中国人之所以还有词可用,有话可说,而且可以指望说得漂亮些,丰富些,滑头些,是因为古代有一批热情的语言创造者,确切地说是词汇创造者。中国若没有苏东坡,我们不仅在引经据典方面会有所缺失,民族语言宝库也会失落大量极富意味的词。孔子虽然强调“述而不作”,但一部《论语》,撇开别的巨大历史功绩不谈,单单从丰富民族词汇这方面考察,已当得起功德无量。说到“巧言令色”、“和为贵”、“温故知新”、“尽善尽美”、“惠而不费”诸词,即使冒昧从经济角度考察,我们也可说其中每个词都价值连城,给多少钱我们也不愿把它出售掉———如果它们可以被出售掉的话。
可见,仓颉造字,文人造词,乃是最天经地义之事。
今天的情况则令人沮丧,虽然语言始终在更新创造过程之中,不舍昼夜,但真正由当代文学家自铸的新词伟词,则少而又少。似乎所有的文学家都一致公认:创造语言的使命已经终结,剩下的只是如何运用已有的语言了。这问题在初始层面上当然是正确的,因为目前的困境是:大量国人连运用已有词汇都显得手忙脚乱,捉襟见肘,以至仅仅能熟练使用若干成语的主持人,都能在观众面前装出一脸博学样,当此之际,谈论创造新词,怎么看也有点不合时宜。再说,具有悠久历史的汉字,积累丰厚,词汇量可以汗牛充栋,实在也已够用了。放着现成的词汇不用,却去捉摸新词,难道不是犯傻吗?
但是,别急,我还真是这个意思。我认为对词汇的态度,正是在初始层面上,体现了一位作家的基本素养和文学抱负。我坚信,一次也写不出新词丽句、从来也不曾为祖国语言的丰富有过“野芹之献”的作家,绝对难称一流。我不仅拒绝展望他的文学未来,一般还懒得读他的大作。他既然认为只要将已有的词汇排列组合一番就足够表达所有情感,我当然有理由怀疑他的所思所感,根本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东西值得写下。
这牵涉到语言的功能,即语言天然具有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的德性。一幅画或一首曲子可能百听不厌,但有着“又日新、日日新”功能的词汇,则根本不存在。举个例子,人们对明末张岱的“舟中人二三粒”啧啧叫好,但如果张宗子见好不收,以为觅到了某个独得之秘,遂在文章中大写什么“院中人一粒”、“楼上人两颗”、“山顶人数枚”、“林间人几朵”,得陇复望蜀,攀龙再附凤,人们难免胃口大坏。事实上随着现如今不少体育播音员老是反复性地使用它(如将“进一个球”说成“一粒进球”),这个在中国文学史上曾经贵逾千金的奇字,正面临急剧贬值的悲惨境地。这是词汇的宿命,越是新鲜奇崛、越有可能让人眼睛一亮的词汇,越不能滥用,它们往往只是在那个特定的时空点上才是新鲜有力百金莫换的。语言不是时装,见别人穿上去漂亮得体,就误以为自己只要依样画葫芦也能收到“漂亮得体”之效,实在是外行之见。本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大师拈出的“陌生化原则”虽不足以解释文学杰作的产生机制,但至少可检验一个作家是否够格。沈从文先生一九三四年一月在致妻子张兆和的信中曾提到一张有趣的帖子,我也“一字不改”地抄录如后:“立招字人钟汉福,家住白洋河文昌阁大松树下,今因走失贤媳一枚,年十三岁,名曰金翠,短脸大口,一齿凸出,去向不明。若有人寻找弄回者,赏光洋二元,大树为证,决不食言。谨白。”
沈先生随即感慨道:“这人若多读些书,一定是个大作家”。———沈先生凭什么下此断语呢?不必说,就因为这家伙用词大胆,出语奇崛。单单那个“枚”字,就够出奇了。
其实,自铸新词与祖国语言是否丰富并无必然关系,即使所欲表达的喜怒哀乐,现有词汇已足够对付(怎么会对付不过来呢?),作家仍有义务求新求变,如果他不满足于仅仅表达一下的话。何况,想到古人已经为我们创造了那么多或生动或可爱或有力的词汇,作为今人就更没有理由不思进取,更不该躺在先人的功劳簿上坐吃山空。只有在我们的时代同样创造出大量美妙新词,造福后代,我们才更能无愧于曾经铸词遗赠吾辈的先人。
换一个角度我们就会发现,现代中国为数寥寥的那几位称得上大师的文学家,大抵都有此抱负。钱钟书无疑是此中的大行家,少年鲁迅即有“酸风戛窗”的奇句,林语堂单单译出一个“幽默”来,已足可使吾辈至今齿颊生香。当代中国作家中最为我激赏的台湾余光中先生,在这方面的努力不仅所获极丰,且非常感人。余光中某天曾在日记里如此放言:“这世界,来时她送我两件礼物,一件是肉身,一件是语文。走时,这两件都要还她。一件,已被我用坏,连她自己也认不出来,另一件我愈用愈好,还她时比领来时更活更新。纵我做她的孩子有千般不是,最后我或许会被宽恕,欣然被认做她的孩子。”显然,余光中这么夸口不仅是因为他曾写出这样不可思议的句子:“依次是惊红骇黄怅青惘绿和深不可测的诡蓝渐渐沉溺于苍黛”,更主要是因为他有这样的信念:“对于文字特别敏感的作家,必须有他自己专用字汇:他的衣服是定做的,不是现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