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晋江模式 浙江模式 苏南模式 是什么
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和苏州、无锡和常州(有的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详见http://report.drc.gov.cn/drcnet/corpus.nsf//?OpenDocument
浙江模式是中小企业集聚的典范,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它的形成源于浙江本地靠近沿海,信息流畅,各个区域的农民大都是从做小买卖起家
㈡ 何为苏南模式
1.这是由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苏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
2.网络里有,解释的更为详细和专业,把链接帖给你http://ke..com/view/557931.htm
3.一般经济学名词网络上都会有,你可以查看一下的。
㈢ 苏南模式:是已经历史终结,还是在创新演进
从不同模式观谈起 对苏南模式,过去尽管也是贬褒不一,但比较起来,还是对它肯定、推崇的 声音多些;现在来说,主要不是对它的历史功绩有异议,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今后苏 南模式还有没有指导、推动实践的积极作用上,用明确的语言说,就是苏南模式是 否过时失效,是否可以宣告历史终结。 为什么会有此争论?我感到,对什么是苏南模式的内函,对苏南模式这个研 究对象怎么定位,其实一直没有真正统一过。直到现在,人们心目中的苏南模式, 似乎还各有所属,区别一下,主要有三,不妨称之为三种模式观: 一种模式观,把苏南模式等同于苏南以集体为主的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经验 结晶; 另一种模式观,把苏南模式看成是对苏南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的成功之路,作出的似乎可以长远起作用的理性概括; 再一种模式观,把苏南模式作为对苏南现阶段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带动下和受 农村经济转轨变型、综合发展的全貌进行规律性研究,而得出的动态概念。 三种不同模式观下的苏南模式,虽然都是来自实践,但它们作用于实践的时 空范围相应不同。第一种模式观,局限于集体为主乡镇企业的发展经验,看重的是 苏南速度,在苏南痛失全国领先地位而又在企业改制中打破了集体为主的格局后, 这样的苏南模式就自然而然走到了终结;第二种模式观,用静止的眼光看待苏南成 功之路,略去了其形成于双轨并存体制下的种种体制缺陷和社会弊端,理想化的色 彩较浓,所以脱离今天的现实;第三种模式观,从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的动态变化 角度研究,得出了苏南模式需要随改革和发展进程的推进而走向完善化的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从不同模式观争论,话说不到一起,难以起到相互 启发的效应。积极的办法是:通过不同模式观的比较,先对苏南模式这个研究对象 有个正确定位;然后,运用科学方法,把握我国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的总趋势,立 足苏南实践,探索推进苏南模式的创新演进的方向和路径,使不断创新演进的苏南 模式研究继续发挥推动苏南实践的积极作用。 二、苏南乡镇企业痛失全国领先地位不等于苏南模式的终结 我开始研究苏南模式时就认定:苏南模式是在我国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由 乡镇(社队)企业的蓬勃兴起所催化和带动而形成的苏南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 农化转移为动力,以集体农业的积累和周边大中城市的经济辐射为条件,以冲破工 业为途径,取得了远远超越于乡镇企业自身发展成效的区域推进效应以至全国示范 效应 不仅带动农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发展和单一化农业结构的转换,造就 了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和兴旺繁荣,而且激活了整个苏南地区的城乡经济,为我国 加速农村工业化、建设现代化开拓了一条新路。 对这样的苏南模式进行研究,既不应局限于乡镇企业发展的实践,又不能静 止地以研究苏南某个历史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为任务,而必须联系体制转轨、 经济转型的背景,立足苏南,面向全国,环顾世界,以实践为依据,从微观主体与 宏观经济的相互联结上,既总结成功之道,又指出存在不足,既揭示矛盾,又提示 方向。 从实践上看,苏南模式孕育于计划经济的传统体制框架内而形成于新旧体制 双轨并存又相互磨擦时期,因而,它在一开始就明显带有旧体制的胎里病,随着改 革的不断推进和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在运行机制上逐步暴露出种种缺陷和弊端, 从而也迫使其不断进行某些自我改革和调整。20 多年来,在务工与务农的收入分 配上,在乡镇工业企业的上规模、上水平、发展集约经营上,在农村工业与城市工 业的协作联合上,在乡镇企业带动小城镇建设上,以及从面向国内市场到同时走向 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上,都有一定成效的开拓进展,初步展现了苏南模式动 态演进的客观趋势。 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因素,例如:受上下左右政企职责不分的政府行为所决 定,受各级政府把苏南速度同政绩挂钩因而重发展、轻改革的指导制度改革迟迟迈 不开步子。相反,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向小全民、二国有蜕变,早期灵活经营的机 制弱化,利益分配制度扭曲,财务管理混乱,出现了所谓穷庙富方丈的现象等。同 时,外部环境又发生了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国内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的变化。 这样,苏南乡镇企业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亏损面不断扩 大。以至走到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痛失领先地位的地步,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苏南乡镇企业痛失领先地位不等于苏南模式的历史终结,而恰巧表明 了:顺应国内外大势,苏南模式要在反思中创新,在加紧创新中演进。
㈣ 苏南模式由哪个城市产生
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由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
㈤ 高中地理:解释苏南模式为什么是乡镇企业发展
苏南模式,通常是指苏南的苏州、无锡和常州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由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
㈥ 苏南模式。
大城市扩散就是城市的扩大发展。。
第二个,你想想看首先城市要足够规模才能支撑得了外围的乡镇发展。。比如,假设北京可以帮助支撑的乡镇有100个,南昌的辐射范围就只可以覆盖30个。。这就是他们的关系。。
㈦ 苏南模式的发展概述
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温台模式则通过发展个体私营企业,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工业化。两种路径的形成各有其主客观原因。
苏南狭义上专指苏、锡、常,在人们提到苏南时,其实际涵义却又经历了“无锡-苏-常”、“苏-无锡-常”和“苏-无锡-无常”三个阶段,而这种变迁背后正意味着“苏南模式”本身的变迁 “苏南模式”的概念1983年首次被费孝通先生提出,以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为核心,追求村民共同富裕的特征因为非常符合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所以备受追捧。
早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苏南各地在集体副业基础上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主要为本地农民提供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小型社队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农机具厂,为集体制造一些农机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社队企业发展的明确支持,促使社队企业步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它们利用这一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抓住市场空隙,迅速壮大起来。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大量技术工人节假日到苏州、无锡等地,给苏南带来了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历史上的积累和接受上海的辐射为苏南地区工业化的起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当时的短缺经济,以及一些偶然因素,如80年代中期的信用扩张,对工业化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至1989年,苏南乡镇企业创造的价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已经占到了60%。
苏南地区采取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方式。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所谓的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这种组织方式将能人(企业家)和社会闲散资本结合起来,很快跨越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了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不可否认,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政府直接干涉企业,动员和组织生产活动,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因而成为首选形式。 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A、与城市经济辐射密切相关,并逐步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苏南乡镇企业一开始就是立足为城市经济配套。与城市各种形式联合创造的产值占苏南乡镇工业总产值的1/3,与城市形成各种形式的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与科研机构形成科研--生产联合体,形成依托城市,依托大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互相渗透的城乡经济一体化。
B、苏南模式是在传统的社队企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所有制形式上仍沿用公社时代社办、队办两级社队企业。形成以乡、村两级集体所有制为主和户办、联户办等多种层次。
C、苏南乡镇企业以工业尤其是以非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这是因为苏南农业尽管发达,但农副产品上交任务重,除口粮外,能留下自己加工的少,加上较普及的商品经济观念,突破了就地取材、加工、销售的格局,走以非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道路。
D、苏南乡镇企业立足农村,支援农业。苏南乡镇企业的原始积累来自农业,其所有者和职工大多是农村村民,并且大多是兼业农民,企业也是建在农村,从而形成苏南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产生,反过来又繁荣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局面。 第一,乡镇企业可以从不多的社区积累中获取原始资本,并可以依靠“政府信用”从银行取得贷款,还可以无偿或低成本占用社区内的土地资源,廉价使用社会区内的劳动力,从而带来创业成本的节约。
第二,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其身份和信誉,为企业取得计划外的原料,促进产品销售和处理商务纠纷,并帮助管理人员规避来自于财产转移和国家政策歧视方面的风险,这也是许多私营企业宁愿放弃部分财产控制权和收益权,争当集体企业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三,政府组织资源,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大,可以生产一些资本密集型的产品。
第四,在乡镇企业发展初期,人们的产权意识、竞争观念比较淡薄,平均主义思想严重。此时兴办社区成员名义所有、地方政府实际控制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社会比较容易接受。
此外,政企关系不明、社区成员共担风险的特性,客观上也使社区政府和企业决策者敢于大规模举债,上一些技术含量高但风险大的项目,使苏南地区在产业结构高级化、企业组织规模化方面领先温州地区。但这种模式带来的长期结果是,集体资源实质上成为政府的资源,个人的财产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民营经济、基层企业家的力量得不到发展,市场活力长期受到压制。
在苏南,由乡村集体支配资源,它们同时也是财富积累的主体。而在温州,由个人积累财富和支配资源。有人认为苏南模式是资源共享,但如何保证在资源分享前提下的共享,是一个重要问题。这是因为,如果不能保证绝大多数人都能分享到资源,那就是少数人独享资源。
1998年,随着中国进入买方市场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空隙的数量、形式和分布发生了本质变化,使在同一个空隙中生存的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竞争,苏南乡镇企业经历了第一次改制。当时的做法大多是把乡镇企业改成集体控股的企业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但这次股份合作制化以后,乡镇村的地方产权制度问题仍然存在,政企不分的弊端仍然没有根本的改观。由于设置“不可分配给个人的集体股”以及地方政府通过集体股掌握决策权等做法,地方产权制度以另外一种形式制度化和合法化了。 依靠农民,自力更生发展商品经济。具体表现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六自”即:资金自筹、劳力自招、原料自找、产品自销、决策自主、风险自担;
面向市场,参与竞争。注意从市场需要出发,优化乡镇企业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在企业组织结构上,一方面通过 小而专 拾遗补缺,另一方面又通过上规模上水平取得规模经济的优势;
发挥地理优势,依托城市,充分接收城市经济的辐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协调农村发展中的工业与农业关系,使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相互促进。
㈧ 苏南模式是指什么
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由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苏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
㈨ 什么是苏南模式这种模式有哪些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
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由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苏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名称来源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了“苏南模式”。苏南地区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人多地少,但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苏南地区毗邻上海、无锡和常州等发达的大中工业城市和市场,水陆交通便利。苏南地区的农民与这些大中城市的产业工人有密切的联系,接受经济、技术辐射能力较强。同时,苏南地区还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祥地。早在计划经济时期,苏南地区就有搞集体经济的传统和基础,为发展乡镇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经济和必要的资金。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温州模式则通过发展个体私营企业,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工业化。两种路径的形成各有其主客观原因。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苏南各地在集体副业基础上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主要为本地农民提供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小型社队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农机具厂,为集体制造一些农机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社队企业发展的明确支持,促使社队企业步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它们利用这一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抓住市场空隙,迅速壮大起来。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大量技术工人节假日到苏州、无锡等地,给苏南带来了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历史上的积累和接受上海的辐射为苏南地区工业化的起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当时的短缺经济,以及一些偶然因素,如80年代中期的信用扩张,对工业化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至1989年,苏南乡镇企业创造的价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已经占到了60%。积极方面第一,乡镇企业可以从不多的社区积累中获取原始资本,并可以依靠“政府信用”从银行取得贷款,还可以无偿或低成本占用社区内的土地资源,廉价使用社会区内的劳动力,从而带来创业成本的节约。第二,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其身份和信誉,为企业取得计划外的原料,促进产品销售和处理商务纠纷,并帮助管理人员规避来自于财产转移和国家政策歧视方面的风险,这也是许多私营企业宁愿放弃部分财产控制权和收益权,争当集体企业的一个主要原因。第三,政府组织资源,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大,可以生产一些资本密集型的产品。第四,在乡镇企业发展初期,人们的产权意识、竞争观念比较淡薄,平均主义思想严重。此时兴办社区成员名义所有、地方政府实际控制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社会比较容易接受。此外,政企关系不明、社区成员共担风险的特性,客观上也使社区政府和企业决策者敢于大规模举债,上一些技术含量高但风险大的项目,使苏南地区在产业结构高级化、企业组织规模化方面领先温州地区。但这种模式带来的长期结果是,集体资源实质上成为政府的资源,个人的财产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民营经济、基层企业家的力量得不到发展,市场活力长期受到压制。在苏南,由乡村集体支配资源,它们同时也是财富积累的主体。而在温州,由个人积累财富和支配资源。有人认为苏南模式是资源共享,但如何保证在资源分享前提下的共享,是一个重要问题。这是因为,如果不能保证绝大多数人都能分享到资源,那就是少数人独享资源。1998年,随着中国进入买方市场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空隙的数量、形式和分布发生了本质变化,使在同一个空隙中生存的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竞争,苏南乡镇企业经历了第一次改制。当时的做法大多是把乡镇企业改成集体控股的企业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但这次股份合作制化以后,乡镇村的地方产权制度问题仍然存在,政企不分的弊端仍然没有根本的改观。由于设置“不可分配给个人的集体股”以及地方政府通过集体股掌握决策权等做法,地方产权制度以另外一种形式制度化和合法化了。消极方面苏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有学者把苏南村乡镇政权对乡镇企业的实际干预和控制看作是一种乡镇的“地方产权制度”、事实上存在着政企不分的问题,同时产生低激励和负激励效应。但改革初期大量经济空隙的存在为包括苏南地区在内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提供了历史机遇,致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苏南地区政府超强干预模式取得了辉煌的成果。那段时间,企业的部分利润被用来建学校、建乡村养老院,农地也被集中到种田大户。政府干预的结果,使乡镇企业承担了大量社会政府职能和“公共企业家”职能。尽管这种结果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是积极的,但政企不分的集体产权制度安排的隐患最终由于外部宏观环境和竞争环境(如买方市场的出现)的变化而使得苏南经济滑坡,人们对苏南模式开始提出了疑问。企业制度创新的动力一般有两种:一是“利益导向”,二是“危机导向”。苏南模式的制度创新基本是出于危机导向,是迫于经济形势的要求。但由于政府利益的存在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方式。改制远不是一帆风顺。不足之处苏南模式也有不足之处,搞的是来料加工,产业链短,对外资依赖程度大,各地政府为吸引外资相互内斗,大部分利润都被外资转移,老百姓并不十分富裕,苏州的外商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加工制造的配角地位,而苏州为之配套的民营企业又沦为配角的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