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手下并不强悍的韩信,是怎样做到用兵如神屡战屡胜的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更有“兵仙”的美誉。 在秦汉之交的战乱年代,他不是武功最高强的,手下军士也不是最强悍的,但他却能通过近乎神一般的军事谋略,化腐朽为神奇,打下一个个胜仗。
这场战争发生在五月至七月之间,叫作“京索之战”,是韩信力挽狂澜、助刘邦转危为安的战争杰作。 此后,天下大势从汉的极度劣势,转向楚汉对峙的局面。
安邑之战:出奇制胜安邑之战乃是破魏之战。 魏王豹与项羽联合攻汉,形成夹击之势。 公元前205年八月,魏军封锁黄河渡口蒲津关,与韩信隔河对峙。 当时韩信军中只有一百多条旧船,如果渡河强攻一定是场激战,但韩信的计划是避实就虚,声东击西。
他派出一万人马和战船,假装准备渡河,吸引魏军主力严守对岸的渡口。 在暗处,他带领真正的大军沿河北上至夏阳古渡口。 由于船只都集中在下游,韩信就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渡河工具——木罂,即将几十只小口大肚的容器“罂”排成长方形,用绳子绑在一起,四周用木头夹住。 汉军就乘坐这种“木筏”,在魏军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顺利渡河,奇袭魏国的军事重地安邑。
得知安邑失守,魏军立即救援。 而韩信布置的那一万疑兵也飞速渡河进攻,与安邑的大军夹击魏军,生擒魏王豹。 不出一月,韩信平定魏国。 这一仗,汉军解除侧翼威胁,重振军威,韩信的威名也广传天下。
千古名将韩信
井陉之战:背水一战公元前204年,韩信带领新征调的三万人马,发动灭赵之战。 赵国统帅陈余调集二十万大军驻扎在易守难攻的太行山井陉口,严阵以待。 谋士李左车建议陈余先截断汉军粮草,再坚守不出,使韩信进退两难。 陈余却以“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为由拒绝。
韩信率军驻扎在井陉口附近,半夜时挑选轻骑两千人,命每人持一面汉军红旗,抄小路出发埋伏在赵营附近,等到赵军倾巢出动时,就把赵营军旗全部换成汉旗。 他又传令全军禁食,并说:“等今天打败赵军,再吃早饭!”然后运用“陷之死地而后生”的兵法命前军走出井陉口,在河边背水列阵。
天明时,韩信领兵和赵军激战,假装大败退至河边。 所有汉军为了求生,和赵军主力殊死搏斗。 陈余攻势受阻,便收兵回营,不料营中全是汉军旗帜,以为赵国已被汉军占领,军心大乱。 这时韩信率军追击,大败赵军,在一日之内平赵。 这一战,韩信为历史留下“破赵会食”“背水一战”两大典故,创造以少胜多、奇正并用的经典战例。
潍水之战:水淹万军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韩信伐齐,项羽为自保派出大将龙且及二十万楚军襄助齐国,与韩信的不足十万的兵马在潍水两岸对峙。 有人建议龙且深沟高垒,拒不出战,等到齐王召集人马后,就可以联手对付汉军。 但龙且贪图军功、轻视韩信,决意开战。
韩信利用潍水地利,想出克敌妙计。 他命人制作一万多个装满沙土的布袋,运至潍水上游,堵住水流。 他又分派两路军队,一路埋伏在水边,自己带领另一路渡河进攻。龙且在汉军渡河时发动攻击,韩信佯败撤退,诱龙且率军追赶。
待大半楚军渡河时,韩信下令,把堵塞上游的沙袋移走,令积存多时的河水倾泻而下。 一场人造的洪水冲走河中的楚军,其他楚军则被分在两岸,首尾不能相顾。 韩信这才挥师反击楚军。 混战中,龙且战死,楚军全军覆没。 潍水之战是韩信以少胜多的又一重要战役,它重创了项羽部队,为灭楚做最后的准备。
《史记》(明万历二十六年北监刊本),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
垓下之战:十面埋伏这是楚汉的决战,也是韩信生平最后一场大战。 公元前202年,韩信手中拥有七十万汉军,对抗项羽的十万残军,真正有机会施展兵仙的领兵能力。 他兵分五路,亲率前军和项羽作战,又佯败将楚军引至左、右路汉军的埋伏之处。 项羽在三路汉军的夹击之下,折损大半人马,退守垓下。
在夜里,楚营外传来阵阵楚地歌声,军中斗志全无,项羽也以为楚地都被汉军占领,失去称霸天下的雄心壮志。 他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并与将士泣下数行。 韩信通过“四面楚歌”的心理战术,在楚军中制造愁苦伤感的情绪,从精神上彻底击败了楚军。
项羽只得率八百骑兵突围,英勇斩杀汉将,却也折损兵马,最后身边仅剩26人。 他逃至乌江边,拒绝了乌江亭长送他渡河的好意,在与汉军的激战中自刎而死,结束楚霸王神勇无敌的一生,也终结了诸侯征伐的乱世。 韩信至此终于实现他平定天下的宏愿,开启中华大一统王朝的新纪元。
韩信一生征战,助汉室取得天下。 有人赞他是“国士无双”,是“兵仙、战神”,他留下的一个个出神入化的战争奇迹,还有那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是中华历史的永恒记忆和民族的宝贵财富。
⑵ 韩信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谁更厉害
1,从战绩上来看的话。诸葛亮属于武庙十哲的最低档。也就是所谓的我就是死了埋在棺材里也回要想答办法咬敌人一口的那种。
2,韩信的对手是猪,诸葛亮的对手是人杰
3,这种事情怎么说呢,韩信战绩比诸葛亮光鲜。但是这种档次名将应该都是一个档次的。韩信在诸葛亮的位置做的肯定不会比诸葛亮更好,当然,诸葛亮在韩信的位置也不一定能做到韩信的成绩。
4,只说军事韩信强,讲综合诸葛亮强
5,诸葛亮是职业政客指挥部队,用政治手段控制手下的大将作战,因为当时手下有魏延王平姜维等大将,所以能够压制曹魏的大军,其自身的军事能力实在一般。而韩信是军人中的军人,最擅长独立指挥作战,而且善于利用手下的各种资源,即使是新兵冗将在他手下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说穿了,诸葛亮就是刘邦那样的角色,善于将将,其将兵的能力实在一般,两个人的军事能力完全不成器对手。
⑶ 兵仙韩信只能垫底!中国历史最强的五个武将排名是怎样的
武是勇武的意思,将就是将领的意思,武将合起来就是勇武的将领,但既然是武将,就不能仅仅只是匹夫之勇,那样只能是武夫,武将既要有武力,又要有智谋和统兵能力。
既然是评论最强武将,那就只能以武将的综合能力来排名,而最能体现综合能力的标准就是军事战功,简单地说,武将所取得的战绩越大,他的能力就越强,同时需要兼顾考虑所取得战绩的难易度。
武将有侧重于武力型,比如项羽、李存孝,有侧重于谋略型,比如韩信、吴起,还有侧重于统兵型,比如白起、卫青,以此为标准,来对中国历史上的武将强弱作一个大致的排名如下:
当刘邦在正面战场顶住强大的项羽进攻时,韩信在北方开辟了第二战线,刘邦的天下有一半是韩信打下来的,韩信的军事功绩也是非常大的,韩信之所以排在第五名,是因为韩信一生遇到的对手相比于其他武将来说比较弱。
韩信的对手是夏说、魏王豹、陈馀、齐王田广、龙且这样并不强大的对手,即使是最后一战对战项羽时,刘邦已经集合了天下所有兵力,以六七十万精税之兵攻打项羽的十万疲惫之师,首战还差一点被项羽翻了盘,从这一点来看,韩信排在第五名。
⑷ 韩信参与了哪些著名的战役
井陉之战,韩信以三万劣势兵力大破赵军二十万,背水列阵,置之死地而后生,拔旗易帜,杀掉陈馀,赵王歇,活捉李左车,灭了赵国。井陉之战是韩信用兵的经典战例,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最后的垓下之围,虽然是汉军六十万对楚军十万,有人可能会说,同等兵力下韩信不是对手,这个我不清楚,历史上同等兵力下他俩没打过,但是垓下之围韩信最终胜了,顺便说一句,有优势兵力不用那是傻子,这场战例也很经典,四面楚歌攻心,十面埋伏杀人,最终逼得项羽乌江自刎。不要说,历史都是胜利者写的,能胜利的都不是偶然!韩信是中国历史上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会用兵的军事家,是谋战派代表人物,兵仙神帅,国士无双,王侯将相,功高无二,略不世出,连百万之众,攻必取,战必胜,可见韩信的军事才能不是吹出来的。军师才能固然是学习的结果,但也有先天因素,韩信就是二者兼有。项羽是勇战派代表人物,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彭城之战,同样是三万,大破刘邦五十六万联军(此时韩信无指挥权,甚至可能不在彭城,史书未提及),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但是项羽和韩信都有一个致命缺点,不懂政治,所以最后都玩不过刘邦。刘邦打仗不行,荥阳,广武对峙,败多胜少,出兵匈奴,被围白登,但确实天生的政治家,多少能人为之驱使,最终成就了汉朝。
⑸ “军事鬼才"韩信的军事才能到底是吹出来的还是真的
韩信是出色的军事家,对于战争的把握非常出色,有着很伟大的军事谋略。
⑹ 韩信一生中有哪些重要战役
陈仓之战
汉高帝元年(前206)六月,刘邦拜韩信为大将,韩信以“汉中策”帮助刘邦确定“东向争权天下”的方略。八月,韩信乘项羽进攻齐地(今山东大部)田荣之机,出兵东征。出征之前,韩信先派樊哙、周勃率兵一万多人佯修已被刘邦进汉中时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褒斜道出兵的架势。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口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韩信“明修栈道”之策吸引了敌军注意力,当敌军的主力被引诱到了栈道一线时,韩信却率大军西出勉县转折北上,顺陈仓小道入秦川,渡渭河于陈仓古渡口,倒攻大散关,对敌人发动突然袭击,轻而易举地拿下了陈仓城(项羽所封雍王章邯属地),打开了守卫关中平原的大门。章邯从废丘(雍都,今陕西兴平东南)仓促率军驰援陈仓,被汉军击败,逃至废丘、好峙(今陕西乾县东),汉军分路追击,在壤东(今陕西武功东南)、好峙两地再败雍军,进围章邯残部于废丘。紧接着汉军主力挥师东进,占领了三秦,奠定了与项羽争雄天下的基础。
这就是韩信生平所指挥的第一个战役,韩信初出茅庐,一鸣惊人,成功地创造了我国战争史上由汉中进夺关中的战例。韩信出其不意奇袭陈仓,尔后分兵略地,连续作战,迅速占领关中大部地区。在这一过程中,韩信的指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显示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才华。
京索之战
汉高帝二年(前205)四月,刘邦彭城溃败后,留守关中的韩信迅速赶到荥阳前线,利用荥阳有利地形,组织多层次的战略防御体系,多次击破楚军于京(今河南荥阳南)、索(今河南荥阳)之间,歼灭了不断西进的楚军前锋,止住了战略溃败的颓势。
韩信不仅阻止了楚军的追击和进攻,还不时抓住战机,组织起必要而适当的反攻。他派曹参、灌婴、靳歙等将领分别出击,先后夺回了雍丘(今河南杞县)、外黄(今河南兰考东南)、燕县(今河南长垣西北)、衍氏(今河南郑州市北)、武强(今河南郑州市东北)、菑南(今河南民权东)、昆阳(今河南叶县)、叶县(今河南叶县西南)等地,消灭了这些地区的楚军以及叛汉投楚的势力。
韩信把战线由荥阳向东推进,协助刘邦,重点部署了由荥阳至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巩县(今河南巩县西南)、洛阳的纵深防御。依托这一带的有利地形,组织起多层次的坚固防御体系,准备抵抗项羽新的进攻,阻止其连续突破。这样,北起荥阳南至南阳,西起洛阳东至外黄,构成一个纵横各数百里的正面战场,项羽西进的兵锋顿挫,战线最后在荥阳稳定了下来,楚汉斗争形势由汉的极度劣势进入到了相对峙的状态。
韩信在刘邦彭城惨败之余,阻止了楚军乘胜入关,稳定了战局,经营一个强大的正面战场,使刘邦转危为安,为夺取下一阶段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都是在汉高帝二年(前205)五月至七月之间完成的,充分显示了韩信扭转乾坤的军事指挥才能。
安邑之战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击败河东(郡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魏王豹于安邑的一次渡河进攻战。
汉高祖二年五月,楚汉两军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古荥镇)、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一线形成对峙后,魏王豹反汉。豹踞河东,南下可切断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与荥阳、成皋一线汉军的联络,与楚军形成对汉军的前后夹击之势;西向则可直取关中。为解除侧翼威胁,八月,刘邦先遣谋士郦食其游说魏王豹未成。即以韩信为左丞相,率骑将灌婴、步将曹参等攻魏。魏王豹陈兵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蒲州),封锁黄河渡口临晋关(今陕西大荔东),以阻止汉军渡河。韩信采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战术,集结船只,佯作由临晋关渡河,主力却直奔临晋关上游百余里处的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乘魏军无备,用木柙缚罂缶(一种简易渡河器材)迅速渡过黄河,直捣魏军后方重镇安邑。魏王豹率军仓促迎战,并急调蒲坂之兵北上救援。九月,汉军在安邑西南击败救援的魏军,并俘获魏将王襄,袭占安邑。魏王豹率败军东奔曲阳(今河北曲阳西)。汉军乘胜追击,再破魏军,生擒魏王豹。
此战,韩信出其不意灭魏,使刘邦得魏降卒补充前线,加强了对楚正面防御,并为尔后韩信灭代、破赵、降燕、克齐,开辟北方战场创造了条件。
破代之战
安邑之战胜利后,鉴于黄河以北代、赵、燕三国和占有今山东大部的齐国的向背直接关系到楚汉战争全局,刘邦采纳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书•韩信传》),对楚实施战略包围的建议,在坚持对楚正面作战的同时,给韩信增兵3万,命其率军东进,开辟北方战场。
汉高帝二年(前205)后九月(即闰九月),韩信率军开始进军攻代。他针对代、赵联军的部署,决心以突然袭击的手段,长驱直进,快速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歼灭代军,消除自己东下破赵时来自侧翼的威胁。
此战,韩信的作战目标是首先歼灭代军,然后夺取邬县。韩信率领汉军自平阳沿汾水河谷北上,秘密行进,直奔邬县之东,突然向夏说军发起攻击,当即将其击败。夏说率军东逃,企图越太行山向赵军靠拢。汉军置邬县城的代军于不顾,全力猛追,追至阏与(今山西和顺),终于全歼代军主力夏说部,擒斩夏说。接着,韩信、张耳麾军东进,去攻赵国;由曹参率兵回师,包围邬县。这时,由于夏说部被歼,邬县成为一座孤城,代将戚公不敢坚守,弃城而逃,被曹参迫斩。至此,代国的武装力量基本覆灭,代国灭亡。
这次作战的规模不大,代军的力量也比较弱小,但仍然体现了韩信用兵的一贯特点,即先消灭敌人的军队,而后再解决攻城问题,即使作战的对象兵力弱小,也要突然袭击,出奇制胜。因此,汉军进展十分顺利,既未顿兵于坚城,也未被阻于险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歼敌,致使代军既未能屏蔽赵军,也未能迟滞汉军,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井陉之战
韩信灭亡代国以后,由于西线正面战场受到楚军强大压力,刘邦收取韩信的精兵充实成、荥防线。韩信从长远打算考虑,坚持要开辟北面战场进取赵国(位于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
汉高祖三年(前204)十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韩信与张耳统兵数万越过太行山攻赵。当时,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20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今河北省鹿泉市土门关),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赵国谋臣李左车建议陈余派精兵3万,绕路截断韩信军辎重粮草,正面赵军则高筑营垒,拒险坚守,使韩信进不能战,退不能还。陈余以“义兵不用诈谋奇计”(《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兵少而疲,避而不击会贻笑诸侯,拒不采纳李左车建议。韩信率军在距井陉口30里处扎营。夜半,令2000轻骑每人手持一面红旗,沿小路隐蔽前进至赵军大营附近设伏。随后,韩信又根据敌强我弱,士卒多数未经训练,运用“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战术,以万人在绵蔓水(今绵河)东岸列背水阵。翌日拂晓,韩信率军向井陉口进攻。经激战,韩信军丢旗弃鼓佯败至背水阵。陈余中计,误以为韩信不懂阵法,遂命壁垒内士卒倾全力追击。依山隐蔽的汉军轻骑,乘虚冲入赵军营垒,更旗易帜。赵军攻汉军背水阵不胜,突见壁垒上汉军旗帜摆动,顿时一片混乱,士卒争相逃命。汉军乘势两面夹击,大败赵军。赵王歇及陈余率残部向南逃抵邯郸(今属河北)。汉军转入追击,在郎北(今河北高邑东南)再败赵军,斩杀陈余,生俘赵王歇。
此战,韩信奇正并用,背水列阵,拔帜易帜,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最终以少胜多,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光辉的篇章,是我国古代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胁燕之战
平定赵国之后,北方诸国只剩下燕、齐两国。韩信下一步要须考虑继续东进的问题了,他的目的是要绕到项羽的彭城侧后去打项羽,而不是平定了赵国就算完事了。燕国虽然没有像太行山这样的险阻,但是它国大兵众,城池坚固,而这时的汉军由于远离后方,又连续征战,士卒疲惫。在这样的情况下,用什么样的战法去降服燕国,是韩信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韩信采纳李左车“先声后实”的计谋,将军队屯住赵地休整,并摆出要大举攻燕的态势。与此同时,韩信遣使者入燕,致书燕王臧荼,说以利害,劝其归降。燕王臧荼见到韩信派来的汉使者,很是恭敬。臧荼闻知韩信取三秦、平魏、破代、灭赵,勇略过人,所向无敌,早已吓破了胆,不敢与韩信交锋。鉴于魏、代、赵等国败亡的教训,慑于汉军的强大和韩信的声威,燕王果然如李左车所言,韩信一纸书信,便纳款投降,背楚归汉。
韩信没有费一兵一卒,也没有动一枪一刀就迫降了燕国,这固然是李左车的计策高明,但同时我们也看出韩信不愧为名将,有勇有谋,有胆有识,能慧眼识英雄,更能尊重贤能之士,辨别出计策的好坏,果决地采纳别人的良谋妙策。
破齐之战
汉高祖四年(前203)十月,率军北攻代、赵、燕、齐开辟汉军北方战场的大将韩信,已先后灭代、破赵、降燕,兵锋直指齐地(今山东)。齐王田广派部将华无伤、田解率重兵屯守厉下,以备韩信军。是时,刘邦恐韩信不能迅速克齐,遣郦食其游说齐王田广。齐王同意与汉媾和,撤历下守备。韩信未接到刘邦停止攻齐之令,采纳谋士蒯彻建议,乘田横、田广正和郦食其纵酒作乐,疏于戒备,迅速率军从平源津(今山东德州南)渡过黄河,袭占历下,由于齐军主力在历下被歼,齐国已无力防守都城临淄,其领导集团遂仓惶出逃,齐王田广逃往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相国田横逃往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守相田光逃往城阳(今山东菏泽东北);将军田既逃往胶东;将军田吸逃往千乘(今山东高青东北),整个齐国陷入崩溃和混乱之中。韩信乘势攻占齐都临淄,并分兵追击,灌婴追田横至博阳,大败田横所率的骑兵;又追至嬴县(今山东莱芜西北),再次击败田横,田横脱身而逃。接着灌婴挥军北上,击斩田吸于千乘。曹参进军济北,连克各城。韩信率军东下,直逼高密,去追击田广。各路齐军一败再败,整个齐国很快就掌握在了韩信的手中。
潍水之战
韩信袭破齐军,进占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田广败走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向楚求救。项羽为保侧后安全,急遣将军龙且救援。楚军号称20万,与田广会合于高密(今高密西南)。时有人向龙且献策:坚壁勿战,联络齐地诸城困扰汉军,使其无处得食,不战而溃。龙且以为韩信不足畏,急于一战成功。
汉高帝四年 (前 203年)十一月,楚齐联军20余万与汉军数万对峙于潍水两岸。韩信鉴于敌众己寡,遂令所部乘夜在潍水上游以沙袋垒坝塞流。拂晓,亲率一部兵力渡河进攻,随又佯败退回西岸。龙且以为汉军怯弱,率军渡河追击。汉军乘其半渡,决坝放水,将楚军分割在潍水两岸。汉军回击西岸楚军,杀龙且。韩信率汉军渡过潍河,分兵略地,追击至城阳(今山东鄄城北老城镇东南),俘齐王田广。灌婴俘获故齐王广之相田光,进至博阳(今山东泰安市东南)。曹参率军追击至胶东,斩杀齐将田既。齐相国田横闻齐王田广被擒杀,自立为齐王,攻灌婴军,兵败。灌婴击杀齐将田吸于干乘(今山东高青东南高苑城北)。至此,汉军尽定齐地(今山东),直接威胁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完成了对楚军战略包围。
此战韩信灵活用兵,以囊沙堵水,诱敌半渡而击,出奇制胜,是我国古代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彭城之战
汉高帝四年(前203)八月,被迫与刘邦订立和约,以鸿沟(古运河名,位于今河南荥阳东)为界,东归楚、西属汉。九月,项羽按约东归。刘邦采纳张良、陈平建议,乘项羽无备,楚军饥疲,突然对楚军发动战略追击。并约韩信从齐地(今山东),彭越从梁地(今河南东北部)南下合围楚军。
五年十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刘邦追击项羽至固陵(今河南淮阳北)。楚军反击,汉军大败。韩信接到刘邦的驰援固陵的命令后,统揽全局,认真分析战场形势,没有挥师径驰固陵,而是作出了占领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的战略决策。当时,楚军主要兵力集中在固陵和寿春等战场,楚都彭城防守比较薄弱,韩信命曹参留守齐国,自己亲率大军南下,如一柄利刃从项羽的背后直插而来。
韩信率领数十万齐师南下,战局为之一新。韩信与灌婴在下邳击败项声、郯公,接着斩杀薛公,攻克下邳。再克薛(今山东滕县南)、留(今江苏沛县东南)、沛(今江苏沛县)等县,一举攻占彭城,俘虏了项羽的柱国(相当于宰相)项佗。韩信转锋西上,势如破竹,连克萧(今安徽萧县西北)、相(今安徽濉溪西北)、酂(今河南永城西)、谯(今安徽亳县)、苦(今河南鹿邑)等县,与刘邦会师于颐乡(今河南鹿邑东)。
固陵解围,韩信不径趋固陵而首攻楚都彭城,既解了固陵汉军之危,又打破了项羽的持久战略。彭城之战前,项羽围刘邦于固陵,虽兵少食尽,其力量尚存,仍可与刘邦相持。然而,彭城一失,楚军便失去了战略依托,根本已亡,人心涣散,项羽极为惊慌,立即解固陵围兵向垓下(今安徽灵壁南)撤退。汉军同项羽在垓下展开最后决战的时机终于成熟。
垓下之战
汉高帝五年(前202)十二月,雄姿英发的韩信与拔山盖世的项羽在垓下谱写了一篇壮丽凄绝的英雄史诗。韩信与项羽,两位卓越军事家的激情碰撞,是智慧的交集,也是命运的对决。
汉军兵力约有七、八十万人,项羽只也约十万人。韩信自率三十万大军为前阵,正面迎击对楚军;将军孔熙率军一部为左阵;将军陈贺率军一部为右阵;刘邦率其大军为中阵;将军周勃与柴武率军一部为后阵;英布和彭越的军队,部署到了楚军的侧后,主要用以牵制楚军的行动,机动应战。
韩信亲率汉军发动攻势,初战诈败而退,避开楚军锐气。韩信引兵后撤,他一后撤,项羽就向前追击,这时,事先安排好的接应部队立即从左右两边突然杀出,猛攻楚军侧面。韩信在项羽大军穷于应付两侧的进攻时又引兵杀回,将楚军三面包围,双方激战一日,楚军终于失败,大部被歼。韩信又用“四面楚歌”瓦解敌人的斗志。楚军在夜间听到四面皆楚歌,以为汉已尽得楚地,士气崩溃。项羽率八百人乘夜向南突围,汉军发觉后,派灌婴率五千骑兵追击。项羽败退至乌江,被迫自刎。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⑺ 历史上有哪些战役可以称之为军事奇迹
巨鹿之战、背水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还有很多,都是古代的著名战役。
近现代,有斯大林保卫战、德国闪电战、还有中国的三大解放战役,都是非常有名的。
⑻ 韩信为什么被称为兵仙他的手下败将有哪些
要说明韩信为什么被称兵仙,拿韩信与项羽作一个比较,就好理解了。项羽被称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韩信被称为“国士无双、略不世出”,项羽被称为“战神”是因为项羽打仗勇猛无敌,他的特点是勇猛、好战,战必胜,攻必克,每战必亲自杀敌,一战成名,数战成神。韩信被称为“兵仙”是因为韩信打仗神机妙算,算无遗策,韩信的特点是:善于分析对手,着重收集情报,每战以谋略取胜,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无往不利、用兵如仙,所以韩信被称为兵仙。
严格说来,项羽并不是韩信的手下败将,项羽是输给了整个天下,并不是韩信一个人,如果只有韩信一支军队,鹿死谁手还真不一定,所以不能说项羽是韩信的手下败将,韩信只有5个手下败将。
⑼ 中国三个半军事家,韩信为什么排在第一位
韩信,创造了太多军事史上的奇迹,对于他的军事才能,放在历史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从最初的一个小混混,到最终拜将封王,到最后功高盖主受到猜忌,含冤被杀,韩信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而关于韩信,也留下了很多成语故事,比如“背水一战、半渡而击、四面楚歌”等都是韩信军事思想子啊战争中的切身实践,而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家中,韩信为什么排在第一位呢?
在跟随刘邦之后,韩信只用四年时间就帮助刘邦击败了项羽,夺得了天下,这也足见见得韩信的军事才能之高,当然在韩信之前还有孙武这样的军事家,孙武的军事思想为后世的军事家奠定了思想基础,然而韩信是继孙武之后把军事战争发挥到极致的军事家,而且韩信的军事思想大都经过实战检验,从这一点来说,韩信排在第一位也是名副其实。
⑽ 西汉大将李陵创造了哪些军事奇迹
李陵以五千孤军,转战千里,匈奴单于亲帅八万骑兵围追堵截。连续激战八天,杀伤敌军万余。虽然最终因为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而投降,依然是一场惊天动地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