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合唱《祖国不会忘记》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那一朵?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
每当听到这首歌我都会热泪盈眶。这首歌已经印在了中国测控人的心里、航天人的心里,全国人民的心里。自从它面世以来,已经在全国多少次大型文艺演出中演唱,我已记不清了。我只记得那年“心连心艺术团”在山东临沂慰问革命老区时唱过,去年中央慰问重庆消防官兵时把它作为整台演出的主题歌,今年解放军“八一”建军节晚会上又把它作为一首重点歌曲。
我们许多桥南基地的老社员都很喜欢它。关键就在于它真实地表现了大家心中的那份情结。听说现在已经列为总装各部队“八一”歌咏比赛的必唱歌曲。也许还有一些社员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来历,我在这里做一点简单的交代。
一九九二年国防科工委政治部下发通知,要求各部队自编自演一台节目,进行录像调演。这项任务自然落到了宣传处头上。处长张月潭委托我主抓。我与刘干事开始了基地文艺宣传队的组建和节目创作的组织工作。
宣传队从各团站抽调了部分文艺骨干,又从地方的年轻学生中招收了一批学员。记得招来的学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叫田燕,那年她才十三岁。她当时的单口相声是深受战士欢迎的。这批学员的最后确定,那可都是经过基地社长、书记一个个审定的。在基地的大礼堂里,每个学员都表演了1~2个节目,最后确定了留谁不留谁。正好山里两个站的绝大多数人员都搬进了西安。宣传队组建后便住进了752通信大楼,开始了基本功的训练。
对于节目创作,我们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首先在宣传处和宣传队内部动员大家进行歌词、快板、相声、小品和舞蹈构思的创作。我们又组织大家对创作出来的作品进行反复筛选、修改。当时我与张月潭处长各创作了六首歌曲,各有三首入选。对这六首歌曲又集中进行了讨论修改。接着我们从科政和陕西省文艺团体请来了老师,进行谱曲和编舞。最终使节目全部得到了落实。
“八一”建军节文艺演出晚会,在基地露天舞台举行。基地驻渭南地区部队除站岗、值班人员全部列队观看。舞台两旁悬挂着我写的两副对联:运筹帷幄万里操胜券,壮志凌云九天揽明月。这幅对联当时认为还可以,现在看来问题不小。关键是两联的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如果下联是平声就完美了。
演出总的来说是成功的,基地社员们对节目还算比较满意。只是大家对我们编排的反映测控生活的舞蹈感到有点看不懂。是啊,测控工作和生活大都是在机房里、装备车里进行,要把这些搬到舞台上表现出来,的确是件难事。再说我们这些人都是门外汉,搞成现在这个样子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基地有三个节目在科工委调演中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张处长原创的《祖国不会忘记我》获一等奖,我原创的《星星恋》获二等奖。说实话《星星恋》也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抒情歌曲,但在气势上比不了前一首。当时的获奖证书至今我还珍藏着。
《祖国不会忘记我》后来又经科政宣传部的曹进干事,在曲调上反复斟酌、修改,终于成为桥南基地乃至整个航天系统的一个品牌。
② 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
《在希望的田野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国农村的全面改革制定了美好蓝图,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推行,在短短的几年中,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村到处呈现一番生气勃勃的景象。为了反映农村这一深刻变化,1982年,作曲家施光南与词作家晓光一起满怀激情与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赞颂与希冀写下了这首歌。
③ 月光曲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
1801年贝多芬在经历情感波折后创作出来的钢琴奏鸣曲,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后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冠以《月光曲》之名。这是一首享誉世界的名曲。
④ 李重光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牧童的歌
牧童(改写)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绿地、暖阳、翠柳、红花,到处洋溢着盎然的春色。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屋檐上,一对小鸟正用那银铃般清脆悦耳的嗓音唱着美妙动听的春之歌。 屋子内,刚刚还沉浸在美梦中的诗人高鼎被鸟儿的歌声惊醒了,他揉揉惺忪的睡眼,这才发现:天已大亮了。于是高鼎立即穿衣起床。当他打开房门的那一瞬,就完全被眼前春暖花开的大好景象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张开双臂,闭上眼睛,深吸着春天醉人的气息,仿佛自己也融入了其中。此时此刻的高鼎,面对如此的大好春光,立即萌发了写生的念头。 一番整理之后,高鼎便背起行囊出发了。 一路上,鸟儿和他同歌,蝴蝶与他共舞。那拂面的柔风,扑鼻的花香,更使他兴致倍增。来到一块离河堤不远的空地上,高鼎停下了脚步。“此处实乃作画之宝地啊!”他一边兴奋地自语一边高兴地拿出工具,专心致志地绘起了眼前的美景。 翠绿的草儿在阳光的沐浴下茂盛地生长;成群的黄莺在天空中欢快地追逐嬉戏。岸边的杨柳也情不自禁地摆动柔枝,随着春天的节奏跳起了舞。这时,一阵和煦的东风拂面而来,吹来了一片欢声笑语,吹来了一群活蹦乱跳的身影。原来孩子们今天学放得早,大家一致决定趁着吹东风这一大好时机去放风筝。“放风筝喽!”在大家的一片欢呼声中,五彩缤纷的风筝一个接一个地飞上了蓝天。此刻的孩子们像一个个春天的精灵,在春风中自由自在地追逐嬉戏着…… 高鼎看看眼前天人合一的美景,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在画上写下了——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⑤ 歌曲<明天会更好> 是在什么背景下 创作的
歌曲《明天会更好》创作背景:1986年是世界和平年,《明天会更好》的创作者们希望模仿《We Are The World》群星为公益而唱的模式,来呼应世界和平年的主题。
于是,罗大佑、张艾嘉等台湾歌手共同创作了这首歌曲,并出面召集了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地共60位华人歌手共同演唱。
这些歌手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唱片公司,打破了签约限制,其中有李宗盛、蔡琴、苏芮、潘越云等歌手和艺人。罗大佑等发起人还邀请到了飞碟、滚石、宝丽金等公司参与了单曲专辑的制作。
(5)环保歌曲在什么背景下创造出来的扩展阅读
该歌曲其他同名歌曲:
1、《明天会更好》是由卓依婷演唱的一首歌曲,发行时间为1997-09-07,收录在《校园青春乐2》专辑里。
2、《明天会更好》是王巧2015年6月在央视《等你长大》音乐剧《爱世界》中演唱歌曲。
3、《明天会更好》是台湾女歌手伊能静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在2001年发行的专辑《幼儿歌曲30首》150路中。
⑥ 歌曲苏丽珂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
《苏丽珂》是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在专辑《红雨伞》中。
《苏丽珂》原本是苏联民歌,在上世纪50年代,随着苏联与中国的密切交往,苏联文化也随之流入中国,这首《苏丽珂》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的一首民歌,还有《山楂树》也是其中的一首。苏丽珂翻译的中文意思“亲爱的”。后被蒙古女歌手德德玛翻唱。
⑦ 义勇军进行曲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
《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1935年,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这部影片描写了三十年代初期,以诗人辛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为拯救祖国,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故事。它在影片中首尾两次出现,给观众极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它很快就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抗战歌曲。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把它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后又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由于聂耳所谱写的大量歌曲反映了人民的心声,成为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和战斗号角,因而引起了反动当局对他的仇恨而要逮捕聂耳。聂耳按照党组织的决定离开上海,取道日本赴苏联。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3岁。[3]
⑧ 有谁知道这首歌当时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啊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宝丽金唱片公司可谓群星荟萃、实力超凡,不仅有天皇巨星谭泳麟、张国荣、实力派歌手张学友、Beyond、草蜢、达明一派、张镐哲,何家劲、金素梅、、柏安妮、黄雅珉等一些颇具特色的歌手,更有童安格、周治平两位创作高手的加盟,使得宝丽金唱片公司人才济济、声名远扬!
宝丽金上半年“从心开始”与爱音乐的人首次接触,联合植物人、智障儿童及颜面伤残等团体举行劝募活动,把爱心化成具体行动,要和每个拥有一颗灸热的心的人,做一个永远的朋友!这就是这张专辑的主题。
整张专辑歌曲制作精良,可听性极强。尤其是由20多位歌星合唱的主打歌《永远的朋友》更是词真意切,意义深远,堪称流行歌曲中的经典。
甄秀珍《如果你像她》、柏安妮《流行的梦》流畅的旋律;城市少女充满朝气的《散播欢乐散播爱》;Beyond韵味十足的《你知道我的迷惘》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英俊潇洒又颇具男人味的何家劲虽然吐音咬字港味十足,但一曲《你知道我是爱你的》每每令人心碎。
周治平的“我不是一个好的诗人,也不是一个好的爱人,但也许我可以陪着你欢笑哭泣...”《我就在你身边》也的确是首好歌。
童安格与同名师妹金素梅对唱歌曲《钻与石》,童安格演唱的歌曲高亢而富有磁力,这种歌曲也只有安格才能唱得如此动人!
童安格写的爱国歌曲《把根留住》可谓家喻户晓、有口皆碑。这首由华夏作词,刘家昌作曲的《心愿》又是一首这样的歌曲。
专辑的文案由知名音乐人何启弘执笔,可谓妙笔生花,不但把“朋友”的定义“讲解”的十分透彻,而且还把宝丽金新朋友的介绍做得十分详尽。
⑨ 《国歌》是在什么背景下创造的
田汉词聂耳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的《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
《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1935年,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这部影片描写了三十年代初期,以诗人辛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为拯救祖国,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故事。它在影片中首尾两次出现,给观众极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它很快就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抗战歌曲。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把它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后又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很多人对这首歌想追根寻源,报刊上也多次刊登过介绍文章,但说法不一。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是说这首歌的歌词,是田汉同志于1935年在上海被捕以后,在国民党监狱里,用一张包香烟的纸写的。不久,他托人带出了监狱,转给了孙师毅和夏衍同志,另一说法是田汉被捕前写的,在他的“凤凰的再生”文学剧本之后,他为了证实这几种说法哪一种更确切,更真实,有人问过田汉同志,田汉同志说他也记不清了,直到1983年1月27日,夏衍同志为此专门给《北京晚报》编辑部写了一封信,这件事才算有了可靠的依据,夏衍同志在信里这样说:“这支曲子是聂耳于1935年在日本谱写后寄回上海的”。
1934年,“电通”公司在上海成立,请田汉同志写一个电影剧本,到这一年冬天,“电通”公司向田汉同志征稿。田汉同志就先交了个简单的,名叫《凤凰的再生》的文学剧本,给“电通”公司的孙师毅同志。1935年2月,田汉同志就被国民党逮捕入狱了。
“电通”公司为了尽快开拍,决定请孙师毅把田汉同志的文学剧本改写成电影文学剧本,孙师毅征得田汉同志同意,影片改名为《风云儿女》。在处理主题歌歌词时,他仅仅修改了几个字,这就是原词第六句:“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改成了“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当时,聂耳同志正准备去日本,得知影片《风云儿女》有首主题歌要写,主动向孙师毅、许辛之要求,把谱曲的任务交给他,并表示到日本以后,歌稿尽快寄回,决不会耽误影片的摄制。果然,没过多久他就从日本寄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所以,其它关于这首歌剧作情况的种种谬传,都是没有根据的。
《义勇军进行曲》曲谱寄回上海之后,由贺绿汀请当时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担任乐除指挥的苏联作曲家阿龙·阿甫夏洛莫夫配器。不久就在影片《风云儿女》中使用。
《义通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也经历了一段有趣的过程:
1949年春天,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得知大会规定:开幕式那天各国代表团进入会场时,都要奏、唱本国国歌,代表团有些为难,因为当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没有代表新中国的国歌,于是,大家在一起研究,决定唱《义勇军进行曲》来代替。但是,对歌曲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有争议。有人说“现在北平(当时北京叫北平)已经解放,新中国即将成立,怎么能这样唱呢?”最后,郭沫若决定把这句词改成“中国民族到了大翻身的时候”。代表团回国之后,汇报了这一情况,引起有关方面对制定国歌问题的重视。
1949年6月,第一届,政协筹备会正筹备新中国成立的一些事项,感到需要制定一首新中国国歌已迫在眉睫,他们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由马叙伦任组长,叶剑英、沈雁冰任副组长的政协筹备会第六小组,并设立“国歌初选委员会”,委员会由田汉、沈雁冰、钱三强、欧阳予倩、郭沫若和徐悲鸿等人组成,另聘马思聪、吕骥、贺绿汀、姚锦新四名音乐家担任顾问,7月15日-26日,政协筹备会第六小组在《人民日报》等国内外报纸上,连续刊登了“国旗、国徽、国歌征集启事”反响十分强烈,截至8月20日,仅国歌一项应征稿就收到632件,歌词歌谱6926首,但都不够理想。
最早建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的是画家徐悲鸿。第六小组经过反复讨论,没有最后确定。
9月2日,政协筹备组第六小组就制定国歌问题再次举行会议,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出席会议,聆听代表们的意见,张奚若、郭沫若、刘良模、梁思成等都同意徐悲鸿的建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刘良模说:“国歌代表一个国家,代表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因此,它应当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产生,在斗争中得到人民大众的承认,远非大诗人、大音乐家的人工急就章所能代替,依我看,《义勇军进行曲》经受了斗争的考验,足以与法国国歌《马赛曲》媲美,完全可以选作新中国国歌“;李立三和郭沫若则对歌词中:”中国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词有看法,认为需要改词,”田汉说:“该曲好是好,我写的词在过去有它的历史意义,但现在应该让位给新的歌词;”张奚若、梁思成则认为该曲是历史性的产物,原词含义深刻,为保持它的完整性,不必改。周恩来同志最后发言,他说:“我们前面还有着帝国主义敌人,我们建设越进展,帝国主义将越加嫉恨我们,破坏我们、进攻我们,你能说:我们就不危险了吗?还不如留下这句话,经常保持警惕的好!”毛泽东同志表示赞同。
为了慎重起见,毛泽东和周恩来于9月25日晚在中南海丰泽园会议室又召开了一次关于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问题的协商座谈会,邀请各民主党派和文化界人士参加会议,意见得到了统一。于是,政协筹备会第六小组决定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提案,正式提交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审查通过。1949年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一次通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示正式判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又通过,《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