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动仪的发明者是谁
地动仪的发明者是中国汉朝东汉科学家张衡。
地动仪有八个方位,他们分别是东,回南,答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每个方位上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在每条龙头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张衡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当时利用这架仪器成功地测报了西部地区发生的一次地震,引起全国的重视。这比起西方国家用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早一千七百多年。
由于历史久远张衡地动仪已经失传,没有留下实物与图样只留下一些简略的文字记载。
❷ 地动仪是谁发明的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张衡是东汉时期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他34岁的时候,皇帝把他叫到北京当官,担任太史令,主管观察天象和记录灾害的工作。东汉时地震比较频繁。地震时土地龟裂,河水泛滥,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张衡为了掌握各地地震动态,经过多年研究,于公元132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测量地震方向的仪器3354地动机。地洞系由铜制成,直径8英尺,形状像一个大酒坛。酒团的外墙上倒挂着八条龙。每条龙的嘴里都有一个铜球,每条龙下面都有一只铜蟾蜍蹲着。蟾蜍抬头张大嘴,八只龙的水龙头分别面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
张哥制造的原始机器已经在战争中被破坏很久了。今天人们在博物馆的教科书上看到的池东仪的样品是50年代专家的仿制品。但是以今天的邪恶科技水平,不能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东汉时期这么简陋的机构怎么办?显然,地动机这个东西效果很小,几乎没有。根本不存在,或者一开始就是修历史的人建造的机器。现代人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个机器。
❸ 地动仪的发明者是谁
张衡(78年—复139年),字平子制。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❹ 谁发明的地动仪他是哪个朝代(年代)的
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创造了地动仪。
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内比较频繁。容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经过多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地动仪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每条龙头的下方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4)地动仪发明家是谁扩展阅读: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意思是,地动仪用尚好的铜建铸而成,盖好上面的盖子顶部隆起,像极了酒杯,用山龟鸟兽的形象装饰,中间有柱子,旁边有8个通道,用来发射机关。
在《后汉书·张衡列传》中,流传下来的虽只有零星的文字记录,但直到现在,其和制造人张衡一同,仍被视为中国古代伟大科技发明的典范,并且进入教科书之中,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据史料记载,候风地动仪早在公元200年左右就消失殆尽。而现在出现在教科书中的图片,实际上是上世纪50年代一位叫王振铎的古代科技史学家根据史籍复原而出的概念模型。
❺ 地动仪是谁发明的,发明于哪个朝代
地动仪是东汉时期张衡所发明的,此项发明对后世地震测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古至今,人类最大的敌人便是大自然,它们不可预料,又具有强悍的杀伤力,随时都可能会对人类造成伤害,后来古人通过观测星象预计风雨雷电的发生,但对于破坏力极大的地震一直束手无策,直到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地动仪,人类才第一次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
地动仪采用精铜铸造而成,成圆形,直径八尺,顶端微微凸起,形状类似古代的酒樽,外面刻满了鸟兽等装饰花纹,地动仪内部有一根大柱位于中心位置,外分出八根小型支柱,意味着八个方位,每个方位的顶端都有一条口含铜珠的龙,底部对应着八只蟾蜍,地震发生时,龙口内的铜珠会掉落到蟾蜍嘴中,由此判断地震发生的方位,可以及时展开救治。
❻ 地动仪是谁发明的
公元138年的一天,在距当时的东汉都城洛阳有一千多里的陇西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几天后,报信的人骑马赶到京城报告皇帝,大家才知道这件事。一旦得到这个消息,马上全城都轰动了,原来前几天早就有一个人用一个仪器测出了它的方向,但当时并没有一个人相信。这一下,发明了这个仪器的人名扬全国,甚至有人把他看作圣人。
这个人就是张衡,而他发明的这个仪器叫地动仪。张衡出生在南阳县石桥镇。他的祖父曾经做过官,但因为为官清正,家中并没有什么财产。张衡的父亲去世后,他家的日子变得艰难起来。
张衡从小爱读书。除了读书以外,还经常观察工匠们干活。要不就摆弄竹片、树枝,做些精巧的小玩意儿给朋友玩。在石桥镇,几乎没有比他更心灵手巧而且有学问的人了。但他一点也不满足,决定到外地去游学,以增长学问。
在当时,长安是西汉的都城,洛阳又是东汉的都城,人们合称他们为“二京”。张衡决定到“二京”游学。他辞别家乡,首先向西到长安去,开始了他的游学历程。一路上,他四处拜访有学问的人,并把听到和看到的事都记了下来。在洛阳,他结交了许多有学问的人,其中崔瑗便是他的一个好朋友。崔瑗对天文历法很感兴趣,在他的影响下,张衡渐渐开始爱上了天文历法。
由于勤奋好学,张衡很快便成了洛阳城的著名人物。有一次,南阳太守派人来告诉张衡,推荐他去当官。但他谢绝了。他认为做不做官不要紧,要紧的是研究学问。后来官府又几次派人来请张衡去做官,他都没有答应。
几年过去,张衡学问大有长进,名声也越来越卓著了。但他家的生活越来越困窘,正巧南阳太守鲍德又来请他去做官,他想到鲍德是一个有道德有学养的人,就答应了他。于是,张衡在鲍德的手下做了一名主簿,负责处理和起草公文。
在鲍德的手下干了一段时间,张衡帮助老百姓干了许多好事,不断显露出他的才干。鲍德见他果然有才干,更加信任他了。他又建议鲍德建立了郡学,供读书人学习。不久,他又把自己的游学经历写了下来,这便是著名的《二京赋》。他前后用了十年时间,才最后写成。这篇赋一写成,立刻轰动了京城。读书人争着阅读传抄。不过因为它篇幅太长,没有流传下来。
后来,鲍德被调到京城当官,张衡便又回到家中专心研究起学问来了。他开始研究《玄经》,这是一本研究宇宙现象的哲学著作,也谈到了天文历算等问题。这本书对张衡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从此把兴趣转移到对宇宙现象的探索里。
有一年,东汉皇帝汉安帝下令,要全国各地推选有学问的人到洛阳做官,张衡也被选到了京城,由于他对天文历法有深入研究,朝廷便任命他当太史令,负责天文、历法、气象、地震等方面的事。张衡从此更专心地研究天文学了。他每天都在认真地观察着星空,不论严冬还是酷暑。通过长期的观察记录,张衡把它都写在一部叫《灵宪》的书里。到现在这部书在天文学史上还占有极高的地位。
张衡不但写书,对观察到的现象加以理论总结,而且将这些加以实践,从而创造出能实际操作的天文仪器。前面说过的地动仪便是一例。另外他还发明了浑天仪。这是一种天文仪器,可以反映天上星星的变化。
浑天仪的制作精巧:他先找来一些竹子,用刀将它劈成片,然后在它们上面刻上度数,再将这些竹片编成一个圆球。然后请木匠将它做成一个木模,再烧铸成铁球。他又想出用漏壶滴水的办法,推动仪器自己转动。他通过计算,在仪器内装了精致的齿轮,当漏壶不停地滴水时,带动仪器绕轴缓缓地旋转起来。漏壶中的水经过一天一夜滴完,仪器也正好转完了一圈。为了说明这个仪器的结构和原理,张衡还写了一本书叫《浑天仪图注》。根据这本书,人们可以知道汉代的浑天仪是什么样子,汉代的人是如何理解天象变化的。
由于张衡生性耿直,得罪了不少人,他们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时间一长,皇上相信了他们的话,便把他调离了京城,到河间任太守。但在河间做太守期间,因为和河间王刘政发生矛盾,他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学问又无法再钻研下去,终于在苦闷中与世长辞。
❼ 地动仪是谁发明的呢
地动仪是我国著名的,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但是地动仪已经失传到现在,也不能完全复制出原来的真实状况
❽ 谁是我国常委大的发明家文学家他发明了地动仪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1] ,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2] (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建设有张衡博物馆。
❾ 地动仪是由谁发明出来的
张衡是东汉时期发明家、科学家、文学家。张衡从小聪慧过人,对日月星辰特别感兴趣,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就是由他创造出来的。